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以下是文言文词典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常见的实词:
1. 安:怎么(安能)
2. 薄:迫近,接近(薄暮)
3. 策:记录(策之不以其道)
4.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5. 殆:大概(吾殆已忘矣!)
6. 伐:夸耀(毋夸耀)
7. 方:才,刚刚(方欲行)
8. 负:背(负者歌于途)
9. 更:再(更若役)
10. 苟:如果(苟无饥渴)
常见的虚词:
1. 焉:语气词,无义(不复出焉)
2. 之:他,她,它(吾妻之美我者)
3. 然:样子(欣然起行)
4. 于:在,对于,被,给,向(舜发于畎亩之中)
5. 以:因为,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则:却(于予与何诛)
7. 乃: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其:他,她,它(其真无马邪)
9. 且:将,将要(吾今且赴府)
10. 虽:虽然(虽我之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由于文言文词汇众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
通过多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 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
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
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 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 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 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 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魏臵相,相田文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完璧归赵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动词
6
数词
8
形容词
9
名词
10
状语
意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臵人所罾鱼腹中
文言文实词-代词-虚词-句式大全
目录1、爱 (4)2、安 (5)4、倍 (7)5、本 (8)6、鄙 (10)7、兵 (11)8、病 (12)9、伯 (13)10、曾 (14)11、察 (14)12、长cháng (15)13、朝 (17)14、乘 (18)15、城 (20)16、诚 (20)17、池 (21)18、除 (21)19、传 (22)20、辞 (23)21、从 (24)22、达 (26)23、怠 (27)24、殆 (27)25、当 (28)26、道 (30)27、得 (32)28、度 (32)29、短 (33)30、多 (33)31、发 (33)32、方 (34)33、非 (34)34、复 (35)35、负 (35)36、盖 (36)37、鼓 (36)38、故 (37)39、顾 (37)40、固 (38)41、归 (38)42、国 (39)43、过 (39)45、恨 (40)46、后 (40)47、胡 (41)48、患 (41)49、或 (42)50、疾 (42)51、及 (43)52、即 (43)53、既 (44)54、假 (44)55、间 (44)56、见 (45)57、解 (46)58、进 (46)59、尽 (47)60、就 (47)61、举 (48)62、绝 (48)63、堪 (49)64、克 (49)65、类 (49)66、怜 (50)67、临 (50)68、弥弥 (51)69、名 (51)70、末 (51)71、莫 (52)72、乃 (52)73、内 (52)74、判 (53)75、期 (53)76、奇 (54)77、迁 (54)78、请 (55)79、穷 (55)80、求 (56)81、去 (56)82、劝 (56)83、却 (57)84、如 (57)85、若 (57)86、善 (58)87、稍 (58)89、涉 (59)90、胜 (59)91、识 (60)92、使 (60)93、是 (61)94、适 (61)95、书 (61)96、孰 (62)97、属 (62)98、数 (63)99、遂 (63)100、率 (64)101、说 (64)102、私 (65)103、素 (65)104、汤 (65)105、涕 (66)106、通 (66)107、徒 (67)108、图 (67)109、退 (67)110、亡 (68)111、王 (68)112、望 (69)113、恶 (69)114、微 (69)115、闻 (70)116、相 (70)117、谢 (70)118、悉 (71)119、信 (71)120、兴 (72)121、行 (72)122、幸 (73)123、修 (73)124、徐 (73)125、许 (74)126、阳 (74)127、要 (74)128、宜 (75)129、遗 (75)130、贻 (76)131、易 (76)133、引 (77)134、右 (77)135、逾 (77)136、狱 (78)137、再 (78)138、造 (78)139、知 (79)140、置 (79)141、致 (80)142、质 (80)143、治 (81)144、诸 (81)145、贼 (81)146、族 (82)147、卒 (82)148、走 (83)149、左 (83)150、坐 (83)文言虚词 (84)文言文代词 (90)文言文句式 (95)1、爱(1)名词。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文言文常考实词以及18个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高中1—160)1、哀①伤心,悲痛,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2、爱①喜欢,喜爱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种树郭橐驼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②爱护,爱惜,顾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③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④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⑤爱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6吝啬百姓甚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3、安①安定,安逸,安适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②使……安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③哪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④怎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⑤安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⑥容得下京中安不得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按①用手压或摁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按剑坐于席上《群英会蒋干中计》②压抑,止住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③巡行,巡视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④追究,查究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5、案①几案,短长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②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长亭送别》6、拔①超越,超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因拔刀斫前奏案《鸿门宴》③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出师表》7、白①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白首不见招《咏史》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②清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③下对上告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传》④洁白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⑤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书博鸡者事》8、败①破败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②败坏,毁坏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③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④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秦晋殽之战》⑤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9、拜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拜谢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殽之战》③拜见,拜会拜夫人于堂上《左忠毅公逸事》④授予名位或官职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⑤接受任命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6拜上,呈上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10、报①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似报主知《促织》②回答,答复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④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⑤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6通“赴”,到……去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11、暴①突然屡撩之,虫暴怒《促织》②同“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③暴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凶恶,残酷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⑤暴露,显露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12、备①具备,完备,齐全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劝学》②防备,准备行则备一夕之卫《秦晋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秦晋崤之战》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指南录〉后序》③周到备极护爱《促织》④备有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送东阳马生序》13、被①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②表示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③被子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④遭受,蒙受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左忠毅公逸事》14、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秦论》②同“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15、悲①哀痛,伤心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黄州快哉亭记》②眷顾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史记·高祖本纪》③思念,同情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④叹息,感慨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16、北①北方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鸿门宴》②特指元军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③向北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④败逃,败逃的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⑤相背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17、背①脊背,背面,反面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左忠毅公逸事》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②背上背着草屦,背筐,手长镵《左忠毅公逸事》③背离,背叛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④离开,引申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⑤背诵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三国志·王粲传》18、奔①跑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②逃亡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19、本①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②本来,原来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病梅馆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③来源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20、彼①指示代词,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②他,他们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彼实构吾二君《秦晋崤之战》③别人,对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21、逼①接近,迫近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促织》②强迫,威胁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2、辟①开,打开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②开垦,开辟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③同“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秦晋崤之战》23、蔽①遮住,遮掩,掩护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前赤壁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②掩饰,隐藏,蒙蔽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24、毕①完,完成,结束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项脊轩志》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公阅毕,即解貂覆生《左忠毅公逸事》②使……结束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全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25、便①有利,便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沦》②(piáan)能说会道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③就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合适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6、遍①到处,普遍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②全,全部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训俭示康》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诸子喻山水》27、表①外,与“里”相对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怀古》②表明,表白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在狱咏蝉》③给皇帝的奏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④标记,作标记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察今》28、并①合并,吞并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沦》②并行,并列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③一起,都,一并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促织》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传》④并且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促织》29、伯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晋侯秦伯田郑《左传·僖公二十年》③古代一方的首领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④同“霸”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30、薄①微薄,薄弱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②迫近,逼近,靠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③轻视,看不起不薄今人爱占人《戏为六绝》④(土地)贫瘠薄田五十顷《三国志·诸葛亮传》⑤与“厚”相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曼》○6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31、泊①停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②恬静,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32、博①宽广,广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换取,讨取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33、步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秦晋崤之战》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②脚步,步伐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织》③举足两次为一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34、栽①裁衣服,剪裁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同“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③裁决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35、苍①深绿色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②灰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36、操①拿着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②从事,担任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③掌握,控制,操作津人操舟若神《列子·黄帝》④操守,品德虽贾人,有贤操《汉书·张汤传》37、草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②在草间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③初稿.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左忠毅公逸事》④结草:报恩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38、策①计策,策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②竹制的马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③拄着拐杖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39、曾①曾经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训俭示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②竟,竟然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此儿当及其曾祖《晋书》40、差①差别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史记·萧相国世家》②差错,错误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③稍微地,比较地吴公差强人意《后汉书·吴汉传》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41、尝①品尝尝之而甘于口《荀子·荣辱》②试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权术·心术》③副词,曾经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家有老妪,尝居于此《项脊轩志》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①长(与“短”相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方首长胫《促织》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②擅长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二章》③长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④一直,经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⑤生长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⑥增长,成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⑦年长的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训俭示康》⑧列在首位的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⑨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⑩长久的,久远的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诸子喻山水》11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43、超①一跃而上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晋崤之战》②遥远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③超过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44、朝①朝拜,朝见,上朝先轸朝,问秦囚《秦晋殽之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②使……朝拜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③朝代(朝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④早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45、陈①陈列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陈述陈情表《陈情表》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苏武传》③陈旧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勿击堂堂之陈《孙子兵法·军争》46、称①声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②号称,称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黄州快哉亭记》③称颂,赞许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④适合,符合,相称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与妻书》⑤称量度而取长,称而取重《商君书》47、诚①确实,的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诚既勇兮又以武《国殇》此为宰相厅事诚隘《训俭示康》②真心,真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③如果,果真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8、出①出,出来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②出去,外出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③逃出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④拿出,交纳因山己虫,纳比笼中《促织》⑤产生,发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出现,显露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指南录〉后序》⑦超出,超过其出人也远矣《师说》⑧出任,调任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⑨出兵,出征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殽之战》⑩使……流出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49、除①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苏武传》②去掉,清除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左忠毅公逸事》③授官。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
(《老子》)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
(《晋语》)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
(《论学•学而》)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
(《周易•乾卦》)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
(《管子•八观》)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刘向《别录》)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
(《柳宗元传》)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
(《活版》)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年》)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战国策•齐策》)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察今》)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
(《新唐书•杜希全传》)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
(《伦语•卫灵公》)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拜见: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
(《后汉书•刘宠传》)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
(张籍《赠道士宜师》)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
(《墨子•亲士》)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
(屈原《离骚》)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
(《荀子•强国》)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
(《汉书•陈汤传》)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
(《韩非子•难一》)⑦量词: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文言文实词 虚词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桃花源记》陶渊明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常见的词汇类型。
实词是表示具体、真实事物的词语,而虚词则是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概念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中描述人物、物体、动作等具体概念的词语。
它
们通常表达明确的意思,具有实际的含义。
以下是常见的实词示例:
- 人物:君、臣、儿、女、主、客、师、生、友、敌等。
- 物体:天、地、山、水、木、石、车、马、书、剑、酒等。
- 动作:行、立、坐、卧、飞、走、笑、哭、唱、舞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具体描述、描绘情景的作用,使文章更
生动形象。
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起到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示例:
- 关系词:之、乎、者、也、与、而等。
- 语气词:吧、呀、哦、嗯、啊等。
- 程度词:甚、极、颇、益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调整语气和表达程度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多样化。
总之,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类型,它们分别具有表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功能。
在编写文言文时,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例如“日”、“月”、“人”等。
文言实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实词类似,可以作主语、宾语、谓语等,也可以用于修饰其他词语。
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只能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起到连接语句的作用,例如“之”、“乎”、“则”等。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虚词类似,可以用于表示语气、连接主谓、名词、形容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实词放在前面,虚词放在后面。
例如“天下大乱,如何而治?”中,“天下”、“大乱”、“治”都是实词,而“如何”、“而”、“?”都是虚词。
此外,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也和句子的结构有关系。
例如在“身世虽卑,志向不凡”中,“身世”和“志向”都是实词,但是“虽”和“不”都是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和否定。
- 1 -。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幸
①而君幸舎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一天
词语
古义
哪怕;怕什 么;怎怕。 有德行的人
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 着。 年长的人 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
例句
何苦而不平 以公子为长者
何苦 长者
婚姻
姻亲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 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词类(一)1.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2.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二)实词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比如:桌子、早晨、秋天、广东。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
比如:跑、挑、爱、恨。
3.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
比如:大、小、美丽、善良、雪白、墨绿。
4.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比如:六、第七。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
比如:个、颗、条、捆。
6.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比如:很、都、全。
7.代词。
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比如:你、我、他、这、那。
(三)虚词1.介词。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比如:自从、依据、靠、因为、由于、为了、对于。
2.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
比如:和、跟、同、或、或者、并且、但、但是。
3.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
比如:的、地、得、着、了、过。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意义:词的意思。
用法:词在句中的作用。
1.之代词:(1)他、它、她、他们。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这。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1)的。
羔羊之皮。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时可不译。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到、、、、去。
沛公引兵之薛。
(5)时间+之顷之。
2.以(1)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A:10个文言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XXX,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XXX?(《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XXX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