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见面礼仪的差异
中日两国见面时礼仪的区别表格
中日两国见面时礼仪的区别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日见面时的礼仪差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因此在见面时的礼仪行为上存在一些差异和特点。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在见面时的礼仪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和礼仪规范。
一、问候方式我国:中文见面时通常会用“你好”、“您好”、“你好吗?”等语言进行问候,通常以握手作为问候的方式,但在一些正式场合也会使用鞠躬的方式表示问候,尤其是面对长辈或者领导人的时候。
日本:日语见面时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你好吗?”等语言进行问候,但问候的方式比较注重礼节性,通常使用鞠躬的方式,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鞠躬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二、穿着礼仪我国:中文一般在见面时会穿着正式的衣服,如西装、正装等,对于女性来说,一般会穿着裙子或者正装,但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也可以穿着休闲装。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非常注重穿着礼仪,通常会选择正式的日本传统服装“和服”或者穿着西装进行见面,女性也会穿着正式的和服或者正装。
三、交流方式我国:中文在见面时交流比较直接,通常会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不熟悉的人也会比较友好地介绍自己。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会比较注重交流的礼仪,通常会比较谨慎地进行交谈,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立场,即便对方是年长的人或者地位较低的人。
四、礼物赠送我国:在见面时,中文通常会赠送礼物以示对对方的尊重,礼物的选择往往比较注重对方的喜好,并且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表达谦虚和感谢之情。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也会赠送礼物,礼物的选择比较考究,通常会选择有寓意的礼物,并且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表达深深的谢意。
五、结束方式我国:在结束见面时,中文通常会用比较亲切的语言和姿态进行告别,如“再见”、“欢迎再来”等,如果与对方关系亲近,则经常会用拥抱的方式进行告别。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结束时也注重礼仪,通常会用比较有礼貌的语言和姿态进行告别,如“失陪”、“期待下次再见”等,除非与对方关系非常亲密,一般不会使用拥抱的方式进行告别。
各国商务礼仪差异
各国商务礼仪差异商务人员在进行国际商务交往时,应当注意了解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礼仪常识。
下面是第一为大家准备的各国商务礼仪差异,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握手礼仪在许多商务场合中,对于第一次见面的人,一般的礼仪便是握手和交换名片。
不过,在这一点上不同国家的礼仪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起来看看各国的握手礼仪都是怎样的吧:中国可以承受西方式的握手礼仪,但更倾向于握得轻一点,还会稍微把目光放低一点,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直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视为不尊重。
美国在美国的商业舞台上,谁都可以先伸手。
先伸手的人往往占有一定优势:建立控制权、主动权。
并且时刻展现出一种直接和坦荡。
积极主动伸手的女性可以消除男性考虑要不要伸出手的疑虑,并且,和女性握手要像和男性一样坚决。
日本握手和鞠躬都是国际商务礼仪,握手的话要轻柔,对方鞠躬时你也要鞠躬。
俄罗斯俄罗斯人通常会用力(有时非常用力)握手,如果你以前见到过对方,对方还有可能给你一个拥抱。
俄罗斯男性会礼节性地亲吻对方的面颊,而俄罗斯女性那么只亲吻本国人,只跟外国人握手。
法国见面和离开的时候要与每个人都握手。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人握手轻柔,持续时间长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如果过快地抽出手来,就会被认为是在拒绝对方。
一个男人可以主动向女人伸手,并“亲吻”女人的手背。
欧洲虽然用的是西方的握手礼,但当东欧人和西欧人分开一段时间後,会再次握手。
例如,动身去吃午饭,以及吃完回来,握手被视为有礼貌。
阿拉伯国家男性朋友之间会在握手之後,拥抱并亲吻对方的面颊。
当他们交谈是,他们还离得很近。
如果你是一位前往某阿拉伯国家的非阿裔女性,请等男性先伸出手来,因为局部穆斯林男子不同女性握手。
经常前往西方国家的很多阿拉伯商界女性见面时会握手,请等她先伸出手。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
英美社交礼仪差异摘要: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这一词语对我们来说已不算陌生,留学、出境游、甚至移民,都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可以让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本文从英美两国社交礼仪入手,研究两国现在在国际上的社交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
在待人接物方面,英国人的所作所为不仅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大不相同,就是与语言、宗教文化相仿的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相比,也有许多显著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英国人在为人处世上比较谨慎和保守对待任何新生事物,英国人往往都会持观望态度。
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做法,通常都是一成不变的.在外人看起来,他们事事循规蹈矩,不仅保守而且守旧.英国人逻辑性很强,凡是自己所想的事情,他们总是要设法做出逻辑性很强的说明。
在人际交往中,假如说美国人为人爽朗、不拘小节、容易“自来熟”的话,那么英国人相对而言则比较难于打交道。
这主要是英国人不善于夸夸其谈、感情不大外漏,也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引人注目.在其交际应酬中,他们轻易不会与别人一见如故,更不会立即称兄道弟、推心置腹。
2、英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讲究含蓄和距离从总体上讲,英国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爱张扬.他们不仅自己如此,而且也乐于看到别人那么做。
因此,在外人看来,英国人个个严肃刻板、神情冷漠、不苟言笑。
对他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不仅毫无兴趣,而且还往往表现的无动于衷,因而使人觉得他们过于矜持、冷漠。
在世人面前,英国人通常显得非常自信,并且喜欢孤芳自赏,不愿与别人过于亲近。
在英国,爱串门、爱找别人聊天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英国人普遍认为: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稳定与别人打交道时,没有适当的距离,对于双方都有害而无益。
有位英国名人甚至说:“因为我是英国人,所以请离开我远一些。
我宁愿孤立独处。
”其实,英国人的这种性格是其高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不同的见面礼仪
藏族藏民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朝佛像、建房坚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吉利;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其实送接哈达都很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送哈达可直接姑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见面时礼节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具有传统的宗教色彩,即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行礼,并说”艾撒拉姆艾来库姆’祝你平安,对方则以同样的动作回答说”外来依库姆艾撒拉姆”;男性亲友相见时,互伸双手相握,说”撒拉姆”,然后摸须,后退一步;如果遇到长辈或尊贵的客人时,则要将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躬身向后退.以表对长者的尊敬;另外一种是见面行握手礼,并说问候谮哑克西木斯孜”您好;这种礼仪多用于知识分子和年青;妇女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面相贴,同时说”萨拉姆”;通常情况下,长辈、晚辈相遇时,晚辈要主动施礼,长辈则在小孩问候之后吻其额头或脸面;维吾尔族见面要施见面礼,同时要互道问候;问安时,早安、午安都说”亚克西木斯孜”您好,晚安则说”亚克西曲匿快隆“祝您做个好梦,为亲友或友人送别时说”阿克约鲁克包松”祝您一路平安;满族1、见面礼;见面的礼节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下面一样一样跟您说: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打千儿满族礼俗;男子请大安之礼节;亦称“单腿跪”,俗称“扛肩膀头”;其礼为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向前倾,口念:”请某某大安“;亲吻礼亲吻,是源于古代的一种常见礼节;人们常用此礼来表达爱情、友情、尊敬或爱护;据说它产生於婴儿与母亲间的嘴舌相昵,也有人说它产生於史前人类互舔脸部来吃盐的习俗;据文字记载,在公元前,罗马与印度已流行有公开的亲吻礼;有人认为,古罗马人爱嚼香料,行亲吻礼足以传口中芳香;也有人说,古人用亲吻时努唇的形状来表示爱情的心形;还有人考证,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行亲吻礼的国家;当代,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上流社会,此礼日盛;行此礼时,往往与一定程度的拥抱相结合;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恋人或情人之间,宜吻唇;长辈与晚辈之间,宜吻脸或额;平辈之间,宜贴面;在公开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吻脸,男女之间可贴面,晚辈对尊长可吻额,男子对尊贵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亲吻酋长的脚或酋长走过的地方为荣;在古罗马与古波斯等国,同阶级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阶级的人祇能吻面;西方现代的亲吻礼,在欧美许多国家广为盛行;美国人尤其受行此礼,法国人不仅在男女间,而且在男子间也多行此礼;法国男子亲吻时,常常行两次,即左右脸颊各吻一次;比利时人的亲吻比较热烈,往往反复多次;在当代,许多国家的迎宾场合,宾主往往以握手、拥抱、左右吻面或贴面的连动性礼节,以示敬意;拱手礼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已基本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拱手礼历史悠久,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中国古代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而对于女子来说,应该是右手在前、左手握拳在后;拱手礼也叫作揖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拱手礼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行拱手礼时,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的方式;如穿西服拜年时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反差过大让人觉得别扭;“鞠躬”起源于,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鞠躬礼的含义鞠躬,意思是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此种礼节一般是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服务人员向宾客表达由衷的敬意;鞠躬是中国、、、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现在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所以我们在同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鞠躬对韩国和来说也很讲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一种诚恳和敬意;行鞠躬礼掌握的要领是:A、脖子不可伸得太长,不可挺出下颏;B、耳和肩在同一高度:C、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双目注视对方的胸部,随着身体向下弯曲,双手逐渐向下,朝膝盖方向下垂适用的场合鞠躬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鞠躬即弯身行礼,它既适合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常见的鞠躬礼有以下三种:一、三鞠躬三鞠躬的基本动作规范如下:1行礼之前应当先脱帽,摘下围巾,身体肃立,目视受礼者;2男士的双手自然下垂,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3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90° ,然后恢复原样,如此三次;二、深鞠躬其基本动作同于三鞠躬,区别就在于深鞠躬一般只要鞠躬一次即可,但要求弯腰幅度一定要达到90° ,以示敬意;三、社交、商务鞠躬礼1行礼时,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端正;2面向受礼者,距离为两三步远;3以腰部为轴,整个肩部向前倾15°以上一般是60°,具体视行礼者对受礼者的尊敬程度而定,同时问候“您好” 、“早上好” 、“欢迎光临”等等;4朋友初次见面、同志之间、宾主之间、下级对上级及晚辈对长辈等等,都可以鞠躬行礼表达对对方的尊敬;鞠躬礼的要领行鞠躬礼时面对客人,并拢双脚,视线由对方脸上落至自己的脚前1.5米处15度礼或脚前1米处30度礼;男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女性双手合起放在身体前面;鞠躬时必须伸直腰、脚跟靠拢、双脚尖处微微分开,目视对方;然后将伸直的腰背,由腰开始的上身向前弯曲;鞠躬时,弯腰速度适中,之后抬头直腰,动作可慢慢做,这样令人感觉很舒服;鞠躬时要注意如是戴着帽子时,应将帽子摘下,因为戴帽子鞠躬既不礼貌,也容易滑落,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鞠躬时目光应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不要一面鞠躬,一面试图翻起眼睛看对方;拥抱礼拥抱礼是流行於欧美的一种见面;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要领拥抱礼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环抚於对方的左後肩,左手环抚於对方的右後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後再向右倾而相抱,接著再做一次左倾相抱;场合拥抱礼多行於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欧洲人非常注重礼仪,他们不习惯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的人行拥抱礼、、贴面礼等,所以初次与他们见面,还是以为宜;合十礼合十礼,又称“合掌礼”,原是古国的文化礼仪之一,后为各国佛教徒沿用为日常普通礼节;行礼时,双掌合于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简介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流行合十礼于、、、、等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在泰国,行合十礼时,一般是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至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口念蒂;“萨瓦蒂”系梵语,原意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礼的姿势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辈遇见长辈行礼时,要双手高举至前额,两掌相合后需举至脸部,两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礼人的头要微低,女行礼人除了头微低外,还需要右脚向前跨一步,身体略躬;长辈还礼时,只需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见国王或王室重要成员时,男女还均须跪下;国王等王室重要成员还礼时,只点头即可;无论地位多高的人,遇见僧人时都要向僧人行礼而僧人则不必还礼;分类合十礼的分类:此礼可分为下列几大类:跪合十:各国佛教徒拜佛祖或高僧时要行的一种礼节;蹲合十:某些国家的人在拜见父母或师长时的一种礼节;站合十:某些国家的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拜,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常用的一种礼节;注意事项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示尊敬;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非佛教徒对僧人施礼,也以行站合十礼为宜;起源“合十”并非佛教所创,它是古印度的一种礼法,佛教是沿用这种礼法,后来逐渐成为佛教的专用礼节;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的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毫无掩饰,最为真实的本来面目;动作解说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
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接待外宾与外宾见面时,视对象、场合的不同,礼节也有所差异。
对日本等许多东方国家,鞠躬是常见的传统礼节,行礼时立正站直,双手垂在眼前面,俯身低头,同时问候,弯身越低,越示敬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供大家参考!1、对日本客人眼睛的直接接触和身体的直接接触都不提倡,因为这代表傲慢,不要看他的眼睛,取而代之的是看他的领带打结处,以表尊敬。
在日本鞠躬要哈腰,头要低到身体一半处,双手放在一起。
您见到的人的年纪越大、职位越高,您鞠躬应该越深。
2、对美国客人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接待外宾注意事项◎外国人乐于接受称赞“遇到女外宾时,你是称赞她衣服好看呢,还是称赞她气质不俗呢?”开讲不久,蔡锡生自问自答:按照国人的理解,赞美女性应该含蓄一些,不能直接赞美来客长得好看,但外国女性并不会反感夸其有气质、漂亮,反而会欣然接受赞美,并表示感谢。
语言交际是沟通感情的重要部分。
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称赞时,一般会选择拒绝或否定对方的赞美,以表示自己很谦虚;而西方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总是欣然接受。
两种不同的态度都无可厚非,其深层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根源。
◎从小小名片“看”人“从你掏名片,人家就看出你的素质和涵养,心里就盘算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蔡锡生说,名片是社交礼仪中的“脸”,但国人对名片的使用还很不规范。
比如将别人的名片直接揣入口袋或者扔进抽屉;不回赠名片,反而堂而皇之地说没带;名片不干净;单手递给对方;让秘书代劳散发名片等。
递送名片要自己用双手递,除了要检查清楚确定是自己的名片之外,还要看看正反两面是否干净。
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商务会议礼仪的差异商务会议是指带有商业性质的会议形式。
一般包括:新产品推广会、上市公司年会、项目竞标会、行业峰会、答谢宴等等。
会议是做生意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召开还是出席会议的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商务礼仪。
1商务会议中见面礼仪的差异1.1称谓的差异中国人对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年轻人通常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他们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而西方对于亲属称谓相对模糊,而且指称宽泛,对于他们除了区分辈分之外,什么都不那么重要。
例如,一个单词“aunt”,就相当于中国的“阿姨”、“姑姑”、“婶婶”、“舅妈”这4个词。
因为西方人倡导的是人格平等,不必太在意年龄,可以直呼其名,对话时无论辈位多高直接称呼为you。
因此,在英语中亲属称谓根本没有汉语那样多与复杂,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在会议人员初次见面时的称谓尤为商务礼仪的展现,作为中方的代表要称外方的代表中的女士为MissorMrs.而男士为Mr.其实中国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的职位,而特别在称呼时一定要叫什么经理什么部长;相反地,中国人则很在乎职位,外方要常将其职位挂在对中方的称谓后面。
只有这样的称谓才会让双方都舒服且合理的接受。
1.2问候的差异在召开商务会议前的打招呼,主要用以向对方询问安好、表示关切,或者致以敬意。
常用中国人最常用的汉语是说一声:“您好!”。
但是西方人更愿意说“Nicetomeetyou"。
除此之外,中国人问候的同时习惯于与对方握手,而西方人甚至有时候会热情的拥抱,中方一定要接受这种友好的方式并同样热情的拥抱对方。
有时见面简单的问候之后,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寒暄,即人们在平日问候他人时所讲的一些应酬话。
外国人见面的寒暄主要是从天气开始,如果用中国人的习惯去问候就会被认为你是在关注对方的隐私,打听他们的私事,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所以,在会议前的寒暄时双方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禁忌,说话讲求适度合理。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引导语: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商务谈判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解析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人一向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本位,每个人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视家族利益为根本,可以说除了家族的利益外并无个人独立的礼仪。
重视家族观念,还表现在许多流落海外的中国人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的建设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观念则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信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夫妻关系不过是男女订立契约的结果,当事人双方各自为个体,保持着独立的活动,双方一般都不干涉对方的社交自由。
即使父子关系也界限划分明确,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给儿子报酬的事例并不鲜见。
2、看重人情与讲求功利由于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是一个人情的社会。
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
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
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
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
西方人办事交际都功利和实际效益。
各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决不姑息。
这种务实的精神,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自我奋斗的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时常感到内心的孤独。
3、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一个“分”字。
“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
到了现代,中国人“官本位”的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拿到行政官员的级别上套一套,以此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
另外,在夫妻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篇一:中美商务礼仪差异中美商务礼仪中的差异一:谈话1,美国人在交谈时,比较注重隐私。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2,敬谦语使用的频率不同。
美国人比较少用敬谦语,而中国人则较常用敬谦语。
如中国人在收到表扬时会委婉的说“您过奖了”,而不是欣然接受。
3,寒暄语使用的次数也同。
美国人很少使用寒暄语,对于商业会晤中的问候,寒暄方式不太在意,注重效率。
中国人则多习惯用寒暄语言。
在遇到商业伙伴拜访时,会非常热情好客,喜欢问长问短。
二:谈判1,在谈判中,西方“重利轻义”的文化,使他们更看重利益。
而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讲究人情味,使中国人极好“面子”(或称“体面”),在谈判时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两方面选择,中国人往往会倾向“体面”。
2,谈判中,美国倾向突出个人的作用,他们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由足够的权利,可以在授权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作出决策。
而中国人首先会把自己看做是某个集体的成员,他们谦虚,精神,讲究团队精神,在谈判中参与人数多且职位不一。
在做决策是,他们只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决定通常由上级作出。
三:娱乐美国人在娱乐方面,比较随意。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级上货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
而中国人则比较注重辈分差异,长辈有序。
四:餐桌礼仪美国人在用餐是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利益,不可以失去理解,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
而中国人在吃饭时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气氛。
五:地址书写格式美国人喜欢从小到大排列,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而中国则恰恰相反,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六、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
中西方礼仪差异
吻面礼
起源
吻面礼也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法国兴起的。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亲吻脸颊,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亲吻一次。男性 之间通常用吻面礼,而女性之间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文化差异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吻面礼不太常见,而在南欧和拉丁美 洲国家则较为流行。此外,在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吻面 礼通常只用在亲密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
在中国,颜色搭配也因文化背景而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颜色,因此在一些特殊场合 ,如婚礼和春节等,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穿红色的服装。而在其他场合,颜色搭配则可能更加多样。
04
言谈举止礼仪
言谈礼仪
1 2 3
交流方式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 而中国人更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
中国
在中国,接受礼品时需要表现得谦虚和礼貌 。在收到礼品后,一般不会立即打开,而是 先表示谦虚和推辞,然后在对方的坚持下才 接受。在表达感激之情时,一般会用一些敬
语和谦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06
公共场合礼仪
遵守规则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权益的保护,在公共场合会更加注 重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人。例如,在公共游泳池 或健身房等场所,西方人会遵守规定,不随意更改衣 物,不赤裸上身等。
文化差异
在中国,握手礼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如商务会谈、政要会晤等。而在 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握 手礼则较为少见。
拥抱礼
起源
文化差异
拥抱礼起源于古代欧洲,是西方国家 常见的见面礼仪之一。
在中国和东亚国家,拥抱礼不太常见 ,而在南欧和拉丁美洲国家则较为流 行。
礼仪细节
双方互相拥抱,通常在左右脸颊上各 亲吻一次,有时也会用贴面礼代替。 男性之间通常用拥抱礼,而女性之间 则用贴面礼或亲吻礼。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
礼仪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得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中发展与承袭下来得礼节文明规范,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得象征与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得礼仪形态。
不同民族得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差异就是中西礼仪差异得文化根源、用“与而不同”得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与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得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得敏感性与对她文化得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礼仪”就是社会文明化得产物,就是一种人为建构得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得交际规范。
只要人类存在交往与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她们彼此得情感与尊重。
西班牙得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就是一封通行四方得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就是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得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得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得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得内容,依然十分重要。
尤其就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得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
如果不了解西方得礼仪风俗与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得言辞、举止,在外宾瞧来也许就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得障碍。
为了保证对外交往与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与失礼,很有必要了解与熟悉各国礼仪习惯与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得礼仪之邦得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得民族特点,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得象征与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得文化特性。
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得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得差异就是显而易见得。
在汉语文化中,称谓就是分析性得,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就是模糊笼统得。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
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
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1。
“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
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2。
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对于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对于商务谈判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商务礼仪,随着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的频繁和密切,了解各国间商务礼仪的差异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对于商务谈判的影响文章内容。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对于商务谈判的影响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
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
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
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一、打招呼差异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交礼仪有何不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交礼仪有何不同?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社交礼仪的了解变得非常必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了解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社交礼仪上的主要区别。
一、欧美地区和中国的社交礼仪不同1. 握手礼仪在欧美地区,握手作为一种礼节性的互动方式非常重要,通常人们在初次见面时会相互握手。
而在中国,人们在见面时通常会微微鞠躬,握手较少,而更多地是搭手的方式来互相表示问候。
2. 聚餐礼仪在欧美地区,聚餐时通常是按照每人一份来点餐,菜式稍微讲究一些,而且会要求人们用刀叉等工具来进食。
而在中国,则更倾向于家庭式聚餐,大伙坐在一起分享盘中的菜品,还有一些轻松的谈笑声,更加亲密有爱。
3. 礼物礼仪在欧美地区,送礼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感谢的方式,在大节日或庆典时会送花或一些可口的巧克力。
但中国有许多与礼物相关的传统,如送红包或实物礼品来祝福生日、结婚或其他重要的节日。
礼品的种类和对应的场合是有许多讲究的,包括序数、颜色等细节。
二、韩国和中国的社交礼仪不同1. 问候礼仪在韩国,人们在迎合打招呼应该先使用语言来打招呼。
通常是面带微笑地说“你好”,然后稍微鞠躬。
在中国,问候一般是首先做出一礼,互相表示尊重。
如何改变头的角度,膝盖的弯曲程度和礼的次数等都非常讲究。
2. 礼物礼仪在韩国,送礼还有一些讲究和规矩。
例如,在韩国,带着挂有名片的礼物是不礼貌的,儿童祝福他们的长辈时要弯下腰,还有不要送红色的礼物。
而在中国,红色通常被视为好运的象征,因此大多时候红色礼品都会更受欢迎。
3. 餐桌礼仪在韩国,家庭式餐桌礼仪十分重要,通常多人就坐、共进同一道菜品。
在进餐时需要更加注重礼貌和文化礼仪,一些餐桌清洁及艺术性摆盘等方面的讲究也不容忽视。
中国的餐桌礼仪通常也会优雅而恭敬,比如也需要用筷子、餐刀和餐叉等工具来进食。
三、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社交礼仪不同1. 语言礼仪在东南亚地区,在讲话和交流时要特别注意对方的面子,尽量避免使用毒舌或批评性话语。
见面礼仪
一、言语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直呼其名不礼貌吗?数年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在参观一个社区时,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组织地用英文高声欢呼“热烈欢迎克林顿爷爷”。
克林顿微笑示谢,但多少有一点儿迟疑。
就在此刻,一个三岁的男孩却直呼“克林顿,克林顿”。
备感亲切的克林顿抱起了这个孩子。
国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到十分诧异,那个三岁的男孩竟敢直呼贵为总统的克林顿的名字,按照中国的礼仪,这显然是大不敬的行为。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长幼有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对待晚辈才可以“直呼其名”。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者邻居,往往用“二哥”、“李大爷”等,以显示对话双方的亲密关系。
直呼名字,肯定会被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但电视镜头告诉我们,克林顿更喜欢的不是那些尊敬地称呼其为克林顿爷爷的小朋友,而是那个“不礼貌”的小男孩。
实际上,克林顿的态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称呼上的礼仪习俗。
与在称呼上过于讲究的中国人相比,西方在称谓上更加随意,更加“不拘礼节”。
他们所习惯的是对等式的称呼,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先生、某太太或某小姐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同辈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其中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家庭成员之间,只要彼此尊重,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
老外尤其不喜欢别人用爷爷、奶奶之类的称呼,因为这样的称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纪,而西方最忌讳的就是“老”。
一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招呼: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幕:有一天,刚到美国不久的北京人王起明遇到了一位美国朋友,俩人热情地寒暄起来:“你好,王起明,近来还好吗?”“还不错,谢谢。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语言差异1)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
例如:“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方式却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
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通常招呼道:“Hello!”按时间来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2)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
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
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
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告别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对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中西方握手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握手礼仪的差异在谈到中西方握手礼仪的差异时,咱们得先明白,握手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藏着许多文化的智慧哦。
想想看,在西方,握手可是件正经事,见面时的那个劲儿,真的是力道十足,给人一种很坚实的感觉。
咱们说“握手如捏住一条小鱼”,那种用力过度,可能让对方觉得你在抓鱼而不是握手。
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微妙之处。
西方人一般喜欢站直,给你来个结实的握手,顺便加上眼神交流,啊,那种“我在这里,你也在这里”的感觉,简直太重要了。
可在中国,握手嘛,讲究的可就多了。
通常咱们是轻轻握一下,像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像是默默传递着一份温暖。
尤其是见到长辈,握手的那一刻,像是给他们敬个礼,轻声细语的把心意传达了。
在这里,握手的力度和时机非常讲究,太用力了会显得不礼貌,太轻了又显得没有诚意。
真是个微妙的平衡啊。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配合一些招呼,比如说“你好”,这可比单纯握手要暖心多了。
再说说文化背景,西方的握手礼仪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握手象征着信任和友谊。
大家都是勇士,握个手就是说“我不拿武器,你也别怕”。
这中间可有不少故事,举个例子,有些地方的商人见面时,握手后还要交换名片,像是在打赌,说“来吧,咱们交个朋友”。
这中间的信任感,简直溢出屏幕。
而在中国,握手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含义,很多时候还要看场合。
比如说在正式场合,领导先伸手,下面的人再跟上。
这个先来后到,简直就是个社会规则。
要是你没抓住这个点,搞不好会让别人觉得你很不懂事。
传统文化在这儿悄悄地发酵,握手就成了传递情感的方式。
还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西方,有些人握手的时候,可能会带着一种“我很强”的感觉。
握住你手的那一瞬间,仿佛在说“我不是个轻易妥协的人”。
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真的是让人感到震撼。
但在中国,握手更像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大家在一块儿,心情愉快,随便聊聊,轻松握手,不用太过紧张。
这就是中西方握手礼仪的差异,简单的一握,背后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西方人来说,握手是建立联系的重要仪式,给人安全感。
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在商务领域变得日益重要。
在商务交流中,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引发一些礼仪问题,这些差异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会影响到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重点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差异,并就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差异1. 礼节性问候在不同国家的商务交流中,问候的方式常常存在着差异。
在美国,人们通常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并且比较喜欢拥抱、握手等亲近的方式来表达问候。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尊称,并在初次见面时进行握手或者鞠躬的礼节,这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友好和尊重的传统。
一些东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还注重于面子和尊严,因此在问候时需要留意细节,尽量避免冒犯对方。
2. 商务着装不同国家的商务着装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商务着装通常需要表现出专业和正式的形象,男性通常穿着西装、领带,女性则穿着职业套装或正式连衣裙。
而在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国家,人们通常更加注重色彩和款式的选择,女性的着装可能更加多样化,男士普遍穿着西服或唐装。
如果对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着装的选择需要适当做出调整。
3. 谈判技巧在商务谈判中,不同国家的人们也会因文化差异产生不同的谈判技巧。
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更加直接和开放,可能会更加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而在东方国家,人们通常更加低调,善于寻求共识,并且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
在进行跨文化谈判时,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增加双方达成合作的可能性。
二、应对跨文化礼仪差异的策略1. 尊重和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克制自己的主观意识,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也要能够包容对方在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同行为和举止,以建立起良好的商务关系。
2. 学习和适应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和文化习惯,是成功开展跨国商务活动的关键。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前,应尽量搜集目标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礼仪规范,以便在交际过程中能够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见面礼仪的差异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易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文章主要从鞠躬礼、拱手礼、握手礼等讲解见面礼仪的不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提及:“文化的潜在作用是令人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社会的人情味和关爱感。
”我认为这话说的一地那儿不假,因为就单单从见面礼的中化和西化方面看就能深刻的卓溪文化的感染力。
见面礼仪:在交往中,见面时行一个标准的见面礼,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直接体现出施礼者良好的修养的需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继承和发扬悠久的礼仪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精粹,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一贯以谦谦君子著称所以中国的见面礼仪是握手或者拥抱。
1.握手礼
两人相向,握手为礼,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礼节。
不仅熟人、朋友,连陌生人、对手,都可能握手。
握手常常伴随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欢迎、多谢、保重、再见等。
握手礼含义很多,视情而定,分别表示相识、相见、告别、友好、祝贺、感谢、鼓励、支持、慰问等不同意义。
现代握手礼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同时寒暄致意。
握手礼流行于许多国家,在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离别、祝贺或致谢的礼节。
2.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於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
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
拥抱礼多行於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
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3.鞠躬礼,意思是弯身行礼。
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
此种礼节一般是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服务人员向宾客表达由衷的敬意。
鞠躬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
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
如今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
所以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
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
鞠躬对韩国和朝鲜人来说也很讲究。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一种诚恳和敬意。
鞠躬适用于庄严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
鞠躬即弯身行礼,它既适合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
4.脱帽礼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
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
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时至今日,行脱帽礼已经在美国很罕见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礼仪已不那么严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们也不怎么戴帽子了。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对女人脱帽行礼还是司空见惯的,不论在室内还是搭电梯,男人们都要脱帽。
5.拱手礼
拱手礼与其相似的礼仪称作揖,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
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
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
拜年时最好避免在着装和行礼上的中西结合的方式。
如穿西服拜年时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反差过大让人觉得别扭。
6.亲吻礼
亲吻,是源于古代的一种常见礼节。
人们常用此礼来表达爱情、友情、尊敬或友爱。
行此礼时,往往与一定程度的拥抱相结合。
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西方现代的亲吻礼,在欧美许多国家广为盛行。
美国人尤其受行此礼,法国人不仅在男女间,而且在男子间也多行此礼。
法国男子亲吻时,常常行两次,即左右脸颊各吻一次。
比利时人的亲吻比较热烈,往往反复多次。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
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弦的社会。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西方即使世界上的文化主体也是世界上的经济主题。
了解礼仪的差异有益文化的融合和中西方人民的沟通,促进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礼仪论》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