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_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合集下载

河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

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

由材料可知飞钱A.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一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4.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据此可知()A.西汉农民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B.西汉农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C.西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D.西汉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5.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袱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五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五章

第五章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第一节陈亮的生平及其与朱熹的辩论南宋中叶,还有两位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功利主义思想家——陈亮和叶适,他们创立了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道德性命”之学展开论辩,成为当时理学外部反对理学的思想派别。

陈亮(公元1143-1194年)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陈亮出生于一个业已衰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先祖死于抗金之役,祖父陈益性格豪放耿直,科举不中,遂沉浮于乡里。

陈亮受祖父影响较深,年少时便有经略四方之志。

年青时写成《中兴五论》,以后又有《第二书》、《第三书》.陈亮在一、二、三书中,指出主和派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斥责当权的朝臣,并针对时弊,提出改革措施,在朝中引起震动,也触犯了一大批官僚的利益,他们视陈亮为大逆不道的“怪物",并欲置之死地。

陈亮三次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狱司多方罗织罪状,必欲置之死地,使陈亮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陈亮屡遭迫害,始终不屈,第一次出狱后,穷困潦倒,即使如此,他还是与朱熹展开了有关“王霸义利”的辩论.这次辩论,从淳熙十一年(公元I184年)到十三年,长达3年之久,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等方面问题.从这次辩论中可以看出陈亮对理学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学问不但于世无补,而且成了士大夫追名逐利的手段.陈亮的思想,得到一些文人学者的赞同和信奉,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朱熹描述当时的情景说:“陈同父(陈亮)学己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肖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盂,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陈亮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与理学相抗衡的永康学派。

陈亮、朱熹的论辩事实上不局限于“王霸、义利”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道”的问题。

“道”是程朱理学最高的哲学范畴,朱熹指出,“道"超越于自然和社会之上,永恒存在、亘古不变,它是形面上的精神实体,决定着形而下的万物的生成和运动变化。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作者:刘漪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第03期摘要:南宋时期事功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在义利关系上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叶适所提出的义利思想本身是儒学核心价值的传统表现形式,叶适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通过从“义利之辩”到“公私之辩”,推动了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叶适功利观核心价值一叶适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义和利”的思想。

同时,他还有着丰富的事功实践。

他发扬了永嘉学派经制之学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把他关于义利的学说放入整个儒学传统内来考虑,就会发现,叶适所主张的义利思想本身是儒学发展一直以来的一条重要主线,是儒学核心价值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义利之辩本身就是一个儒家传统的思想范畴,在《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一书中,业师王国良教授将义利之辩和“理器”、“道气”、“太极、阴阳”等都作为一种儒学核心价值的表现。

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些概念的表达中是昭然若明的:总是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对应而生,一个是表示形而上或者是道德层面的,另一个表现的是形而下或者是实践层面的。

而在以上诸相生相对的概念中“惟独义利之辩是从先秦儒家那里延续沿用的范畴”[1]。

同时,关于这样一对概念的讨论又是一种儒学传统被不断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比如,关于义利问题的讨论,甚至是“北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区别的标志”[2]。

所以,叶适关于义利的学说,是一种对于儒家正统的继承,一种对儒家核心价值的发展和体现。

在宋朝的历史上,儒学的各个派别几乎都有直接关于义利观点的讨论。

王安石的“荆公之学”,在变革之初就受到了司马光等以“义利之辩”为由的批评。

当然王安石本人也许并不是如司马光等所认为的是一个“兴利之臣”,因为如他所说:“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3]。

关于这个问题,因为无关主题,此不赘述。

宋代永嘉学派的建构

宋代永嘉学派的建构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形成的一个儒家学派,以经制之学见称于世。

永嘉学派的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代表人物: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

他们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相互传承,形成了永嘉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

2. 学术思想:永嘉学派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们提倡“功利之学”,强调“道在物中”,认为道德与功利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

3. 治学方法:永嘉学派注重实证研究,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他们重视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的分析,强调实践出真知。

4. 社会影响:永嘉学派的思想对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当时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后世的实学思潮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永嘉学派以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成为南宋时期儒家学派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价 值 的发 展 和 体现 。在宋 朝 的 历 史 卜 ,儒 学 的 各个 派 别 几乎 都 有 直接 关 于义利 观 点 的讨 论 。 干安 石 的 “ 公之 学 ”,在 荆 变 革 之初 就 受 到 了司 马光 等 以 “ 利 之 辩 ”为 由的批 评 。 当 义
安 石 、 薛 向 、吴 居 厚 , 称 为 “ 赚 商 旅 , 以 盗 贼 之道 利 其 诱
有着 丰 富 的 事功 实 践 。他 发扬 了永 嘉 学派 经制 之 学 的传 统 ,
更 为重 要 的 是 , 当我们 把 他关 于 义 利 的学 说放 入 整 个儒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统 内来考 虑 ,就 会 发现 ,叶适 所 主 张 的义 利 思想 本 身是 儒 学 发 展 一直 以来 的一 条 重要 主线 ,是 儒 学核 心价 值 的 最重 要 表
叶适义利观在儒学核心价值转换中的作用
0刘 漪
摘 要:南宋时期事功学派代表人 物叶适在 义利关 系上有丰富的理论 和实践。叶适所提 出的义利思想本身是儒学 核心价值的传统表现形式,叶适丰富和发展 了这一思想,通过从 “ 义利之辩”到 “ 公私之辩”,推动了儒学本身的
不 断发 展 。 关键 词 :叶 适 功 利观 核 心价 值
公 私 昔 义 利之 辩 本 身就 是 一个 儒 家传 统 的 思想 范 畴 ,在 《 明清 以被 分 为 “ 利 ”利 “ 利 ”两 种 。他 说 “ 之 圣 人 ,未 尝 时期 儒学 核 心价 值 的 转换 》 ~ 书 中, 业师 王 罔 良教 授将 义 利 吝啬 天 卜 利 ”l 。又 如 “ 尽 知天 下 之 害 ,而 后 能尽 知 天 之 6 l 必
下之利 ” ] 。此 “ F 利 ”即是一 种公 利 。论及 “ 利 ”, 天 之 私

温州人文特点

温州人文特点

温州人文特点1.价值观:“以利和义”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晚年则认为仁、义,必须表现在功利上,否则仁、义就会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谈,仁、义本身也无法存在。

并在永嘉学派的影响下,催生了以“商文化”为代表的瓯越文化,具体表现为:重事功、图实惠、敢冒险、闯天下。

2.历史观:继往开来:虽然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但是同时也有传统和保守的一面。

时至今天,温州人的饮食文化仍很保守,与温州开放城市的形象很不协调。

温州人的口味以清淡为主,可是十分单一,世代一贯制。

不论谁家的酒席还是家宴,多少年下来都是全蹄全鸡全鸭的“老三篇”。

改革开放后,天津的狗不理、广东的粤菜、客家的潮州菜、等先后进入温州,可是都在不久之后便撤出了温州市场,即便四川火锅红火些,可是在锅里沉浮滚动的还是传统的温州菜———敲打得薄薄的敲鱼和不成规则的粒粒鱼丸。

这也反映了温州人比较封闭的心理特征。

落叶归根:近年来,数以万计的温州人走南闯北,把市场建在了五湖四海,创造了“温州人经济”,但他们的根仍植在家乡,温州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之地,生活的大后方。

很多温州人在常居海外的同时仍会选在在家乡置业,且温州人如果在海外过世,其子女多会将骨灰带回家乡安葬。

他们的这种文化形态与当年的晋商、徽商是相似的。

3.性格特征:敢为天下先“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这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谣,流传了千百年,是温州先人创作的名声最大的歌谣之一,题目为《台温处树旗谣》。

这是当地百姓面对腐败的政权和残酷压迫发出的战斗号角,也是敢作敢为的区域人文个性的体现。

因此,在温州人身上一直就流淌着“天不怕地不怕,天掉下来箬笠大”的敢为的热血,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

因此,小富即安不是温州人的个性,当他们手中有了钱,是不会将钱存入银行换取十分微薄的利息,而是习惯用于投资。

志存高远,四海为家自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迈开大步走南闯北,在各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城”,形成了容得天下客的温州人经济圈。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
学派的关系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及其重商思想对温州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作者:周梦江作者单位: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刊名: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4 25(1) 分类号:B244 关键词:叶适朱熹义利之辩永嘉学派重商思想。

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功利主义”义利观作者:薛小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摘要:南宋永嘉学派因其鲜明的功利主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剖析其功利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土壤,与其说永嘉学者的功利主张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或反叛,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特定的区域文化背景,对传统义利观的务实性改造,并努力将其功利、务实思想整合到传统儒学义理之中。

关键词:义利观;永嘉学派;功利;务实“义者,宜也,乃理之当行” ,“利者,人性之所欲” ,关于“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论争不休的话题,但直到唐宋,儒家“重义轻利”的意识可谓一直是主流。

一宋代也是一个尊崇儒学的时代,传统的“贵义贱利”论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

北宋重臣富弼,在其临死时写的一道奏章中,还不忘进行儒家正统义利观的宣扬,南宋的朱熹、陆九渊不但继承了孔孟确立的儒家正统义利思想,而且结合他们各自吸收道家、佛家宇宙观和人生观而确立的“理学”和“心学”思想对儒家义利思想进行了扩展。

朱熹主要是把其“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天理”与义利观和利欲论进行结合,认为“天理,人欲常相对” ,难以调和。

陆九渊则把“心学”中的“本心”与义利思想进行结合,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 。

而另一方面,宋代言利的主张却也由隐而显,“义利并重”、“义利双行”论也逐渐涌现。

宋初的李觏首先公开置疑不言利的观点,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 并提出利欲是礼义的物质前提,若“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得而教也。

” 王安石也称“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 ;苏洵主张“义利,利义相为用” 。

“义利之辨”一时成为了宋代“儒者第一义” ,程颢曾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

南宋浙东形成了讲求功利而显的浙东功利学派,即永康、永嘉和金华学派。

永嘉学派因其成员皆为温州(古称永嘉)籍人士而得名。

北宋仁宗皇佑间的王开祖为永嘉之学的开山祖,哲宗、徽宗时期有温州人周行己,许景衡等多人前往北方求学,并将程颐“洛学”带回家乡来,收徒讲学。

叶适功利儒家伦理观管窥——以“义”“利”“害”范畴之解析为进路兼以朱学为基本参照

叶适功利儒家伦理观管窥——以“义”“利”“害”范畴之解析为进路兼以朱学为基本参照

Study on the View of Utilitarian Confucian Ethic 作者: 麻桑[1,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2]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16-121页
主题词: 叶适;《水心别集》;功利儒家伦理观;程朱理学;义利问题
摘要:<水心别集>卷三'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虽表明了叶适早年于义利方面的基本思想轮廓,其涵义却不如他晚年所言之'成利致义'命题清晰.本文认为,'利'范畴实质是一个'义''害'并存的双义结构.同样对于'利',程朱理学相对而言就'害'的方面发现较多,并在义-利-害的范畴链接中以义为根本性前提,而实质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义本学统;叶适则尽力凸显'利'范畴中义的蕴涵,宗旨却不是侧重'义',而是侧重'利',借重义利之辨来加强其整个事功学说的理论完备性,从而自觉地完成了明显有别于理学的功利儒家伦理系统.。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_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_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张仲隆序》)
以后,叶适晚年居家研读群籍著述《习学记 言序目》(这时朱熹已亡故),论及董仲舒时,就 批评朱熹所标榜的董仲舒这话,是“无用之虚 语”。他说: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 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董)仲舒之论,既 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9](卷二三,《汉书三》)
市。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1),中书舍人程俱在 他所撰的《席益差知温州制》的诏书中,就讲到 当时温州是一个“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城市。
乎![ 6 ] (卷一,《上孝言皇帝第一书》)
而且还是全国的大后方,南宋初年金兵南侵,一
南宋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以后在政治上逐渐得 直打到宁波。东南沿海城市如苏州、杭州、明州 势,不少人把持政权。他们空谈义理,反对功利, (宁波)等均遭焚毁,温州幸喜无恙。因此达官贵 反对富国强兵,其中有些人虽有心抵抗外侮,却 人、公子王孙纷纷避难于温,如秦桧第一次罢去 无能为力,而大部分信徒深受毒害,空谈仁义,不 丞相职位后,他是南京人,却来温州居住。这一 学无术,最后与南宋末年最腐朽的政治势力结合 大批贵人到达温州,也刺激了温州商业的发展。 在一起,断送了南宋王朝。所以,对于他们的学 所以这时的温州商业、手工业都是相当发达的。 说,应作客观批判,不可脱离实际,一味推崇。 蠲纸、漆器驰名全国,蠲纸被认为“东南出纸最
这里,李觏认为义和利是分不开的,孟子见梁惠 王所说的“何必曰利”,是过激的思想,这是人们 不能接受的。只要是在符合于“礼”的前提下,是 可以讲利的。
同时李觏又对儒家传统的贵义贱利观点进
行批判。他说:“愚窃观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而 贱利,其言则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矣。然《洪 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足食,足 兵,民信之矣’。是则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1](卷十,《富国策第一》)

创业领衔,敢为人先

创业领衔,敢为人先

创业领衔,敢为人先作者:隋庆洋来源:《求学·文科版》2012年第05期“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这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叶适的观点。

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竟深深地影响了八百年后的温州人。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

如果说朱熹的道学是阳春白雪的美声,那么叶适的事功学不过是北京的地下音乐,比如摇滚,自由中透着野性,充满生命的张力。

这就是八百年前的叶适和叶适八百年后的温州。

温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闻名海内外。

温州大学在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确立了“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

开展了“传承温州人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借鉴温州人创业经历,强化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探索,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

在此撷取三例,与君共赏。

将创业教育进行到底2011年5月25日,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内的蓝蜗牛工作室、温州怡思商贸有限公司、温州风尚数码城三支创业团队的代表将一张300万元的支票交到我校创业学院副院长黄兆信手上,由此,“温州大学在校生捐赠创业基金”正式宣告成立。

创业成功的校友向母校捐赠、成立基金,在国内高校中屡见不鲜,但是在毕业前夕拿出在校期间创业所得、数额如此之大者在全国还尚无先例。

“温州大学在校生捐赠创业基金”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创业基金,本着“扶持学生创业,培养创新人才,成就创业梦想”的宗旨,一直致力于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条件,提高创业成功率。

该基金主要采用扶持、奖励、无息贷款等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资助,重点关注处于起步期和转型期的创业项目,资助金额在三千元到五万元之间。

基金的捐赠者希望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资助方式,让申请者各取所需,使更多的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涌现出来,同时培养处于创业期的学弟学妹们回馈母校、社会的责任感。

2012年1月9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诺基亚青年就业创业教育计划2011年度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朱熹的义利观辨析

朱熹的义利观辨析

是不妥当的 。“ 功有适成 ,何必有德 ;事有偶 济,何必有理 。 此朱丈之说也 。 朱熹还 与叶适展开了义理与功利之辩 。 这不 仅具有理论 的意义 , 而 更重要的是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叶 适的功利之学是与他主 张改革的方案分不开的 。 他认 为,必 须改革弊政 , 才 能富国强兵 , 如果像道 学家 一样 , 空谈义理 , 只能是 民困兵弱 ,财 竭势 衰 。他还主张减少 国家财政开支 , 限定国用 ,以补 不足由于金兵的不断进犯 ,国内民族矛盾十 分突 出, 对金 战和 问题 , 成为 当时政 治生活 中至关 重要的问 题 。叶适从他 的功利 主义 出发 ,主张恢复失地 ,报仇 雪耻 。 为 了收 复失地 ,必须强兵 , 急需 改变 “ 进不可战 , 退不 可守” 的状况 。叶适依据 当时的社会形势 ,极力反对朱熹 的空谈 。 朱熹等理学家 ,以义理反对功利,似 乎对 功利深恶痛绝 ,但 他们只 是口头上反对 功利主义 , 而 实际上 是维护着南宋大官 僚地主集 团私利的伪善者 。当然 叶适所说 的功利主义,并不 是人 民大众 的功利主义 ,而是地主阶级 的功利主义,但是 , 它在与朱熹 等理学家的论争 中, 还是有一 些合 理的观点,而 且对 当时社 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进步 的作用 。 这个是值得借鉴 的。
德” “ 心之制 ” ,认 为 “ 仁 ”“ 义 ”均 为 发 于 心 的 德 性 ,“ 仁” 为人心之道 德本体 ,“ 义 ”则 为人依据 “ 仁 ”对 其 内心欲念 的裁断与控制 。
路。 在 南宋 时期 , 永嘉 学派 , 理学派和心 学派 三派鼎足而立 。 永嘉学派 的思想 是提倡功利之学 ,反对虚谈性命 。 他 们强调 功利 ,注重事 功。永嘉事功学派 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薛季 宣、
足既对立又统一 的关系 。 [ 关键 词] 义;利 ;义利观 [ 中图分类号】 B8 2 1 [ 文献标识码] A

论永嘉学派与程朱理学在“道”“法”关系问题上的认识错位——以陈傅良《唐制度纪纲》为个案

论永嘉学派与程朱理学在“道”“法”关系问题上的认识错位——以陈傅良《唐制度纪纲》为个案

2021年第2期No.2,20212021年2月Feb., 2021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论永嘉学派&程朱理学在!道"!法"关系问题上的认识错位——以陈傅良《唐制度纪纲》为个案口王宇内容提要“道”与“法”的关系问题是永嘉学派与程朱理学的重要分歧,陈傅良《唐制度纪 纲》一文正面披露了两派在“道”与“法”关系问题上的分歧立场,从而引起了程朱理学学者魏了 翁的重视和批判。

本文即以此文为个案进行分析,认为造成两派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既由于对“道”的不同阶段的认识错位,也关系到对“道”的不同取义。

关键词三代之法道法关系朱熹陈傅良永嘉学派作者王宇,浙江省社会学文、浙学 。

(杭州310007)“道”,是中国思想史上含义最复杂、理解分歧 最大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宋代儒学话语中,“道”既指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真理,也指通向真理的 方法;“法”则指一系列礼仪和制度* 一般而言, “道”“法”、 的一系列*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求索道与法的统 一:永嘉学派思想研究"(20JDZD041)的阶段性成果*抽象原则,因此“道”与“法”本来不是一对并列的、 可以比的概念*但是,理学,“道”义理解为个 “正心 ”学,这就与向社会、社 “ ”, 对-于是,“道”与“法”在儒学功夫论中的顺序先后和, 一个 题*永嘉学派与理学的“道”“法”关系之争就是 *《制度 》是一 宋科 科目 “论”文。

在南宋科 解、殿试中,二场考“论”一 *(1138—1203)是宋永嘉学派的代 *此文 《 》(本文简称《 》)卷一*《奥论》是陈傅良所撰科举时 文中的“论”文的 - 卷一卷文俱不见于通 《 文集》(以及后人整理的《陈傅良先生文 》),可学在编辑文*① 此, 在《唐制度》中既 “任道而法”观点,也“徒法而已”倾向*而理学学魏翁(1178—1237 &点名 此文:“因说永嘉《唐制度》,云:得古人为天下法,不若得法 外,彼谓仁义道德为法 外事,皆 荆公判 道法为二,后学从而为此说* ”②可此文的思想反映了永嘉学派与 理学在“道”“法”系题上的思想分歧,拟以此文为个案,做进一步分析*一、《唐制度纪纲》的基本观点陈傅良在全文的开篇就提出:“天下无离道之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法,离道非法也。

林敬之挽词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林敬之挽词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林敬之挽词原文_翻译及赏析杂遝新河市,酸寒处士庐。

甘辞鲁穆馈,独着孟轲书。

篱坏从儿补,禾荒付客锄。

永嘉新有志,莫遣姓名疎。

——宋代·叶适《林敬之挽词》林敬之挽词杂遝新河市,酸寒处士庐。

甘辞鲁穆馈,独着孟轲书。

篱坏从儿补,禾荒付客锄。

永嘉新有志,莫遣姓名疎。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

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叶适枕窍荣名未一炊,谷陵事异賸堪悲。

应嗟公子犹麟趾,无奈宗周已黍离。

更恨并州同逆旅,何堪蒿里致哀词。

诗书种有诸郎在,公死犹如未死时。

——宋代·叶特《挽赵秋晓》挽赵秋晓枕窍荣名未一炊,谷陵事异賸堪悲。

应嗟公子犹麟趾,无奈宗周已黍离。

更恨并州同逆旅,何堪蒿里致哀词。

诗书种有诸郎在,公死犹如未死时。

儵忽会同,裴回安留。

牲肥酒香,晨事聿修。

惟德之凉,曷奄九州。

帝命是祗,多福自求。

——隋代·佚名《淳祐祭海神十六首》淳祐祭海神十六首儵忽会同,裴回安留。

牲肥酒香,晨事聿修。

惟德之凉,曷奄九州。

帝命是祗,多福自求。

长安市上醉如泥,旁若无人且赋诗。

谁识隐然为计国,沈香亭畔脱鞾时。

——宋代·叶茵《李白诗百篇图》李白诗百篇图长安市上醉如泥,旁若无人且赋诗。

谁识隐然为计国,沈香亭畔脱鞾时。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以永嘉学派为例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以永嘉学派为例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以永嘉学派为例邓伟峰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1
【摘要】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

作为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组成部分,永嘉学派义利观主要表现为义利并举、以利和义,强调崇义养利、行实德、修实政等。

该文归纳梳理了永嘉学派义利观的主要特点:不空谈道德,追求义利之和;关注民生实践,突出经世致用;重视“外王”取向,崇尚理想人格;倡导“崇义养利”,批判自私自利。

该文旨在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一定指导,高校道德教育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下,在理念上进行创新,重视培育学生的实德、实言、实行,立足现实,反对空谈,培养道德习惯,塑造现代人格。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邓伟峰
【作者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r——评《中国梦与高校德育:地方院校德育研究》
3.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若干启示
4.永嘉学派“农商一体”思想对新时代温州“双创”的价
值及启示5.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历史长卷与历史启示——《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读后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适与永嘉学派

叶适与永嘉学派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学术繁荣,人才辈出,温州(永嘉)尤盛。

史称“温多士,为东南最”(1),陈亮亦有“人物满东瓯”(2)之赞誉。

其时,温州众多学者中,学术思想上卓然有所成就、且又颇富特色的,当推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他们前承后继,一脉相沿,形成发展起著名的永嘉学派。

叶适曾记述温州太守留茂潜之言曰:昔周恭叔首闻程、吕氏微言,始放新经、黜旧疏,挈其俦伦,退而自求,视千载之已绝,俨然如醉忽醒,梦放觉也,颇益衰歇,而郑景望出,明见天理,神畅气怡,笃信固守,言与行应,而后知今人之心可即千古之心矣。

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面郑承于后也。

薛士隆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如有用我,疗复之方安在。

至陈君举万号精密,民病某政,国厌某法,铢称镒数,各到根穴,而后知古人之治可根于今人之治矣。

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

(3)这里概括出了同称为“永嘉之学”的两条线索:一是从周行己到郑伯熊,其特点为“兢省以御物欲”;另一则是从薛季宣到陈傅良,其特点是“弥纶以通世变”。

永嘉之学,确乎其来有自。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周行己与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一道就学于京师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

全祖望谓:“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

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则私淑也。

而周浮止、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非横渠之再传乎?……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

”(4)诸先生多传二程洛学,而又有兼习横渠关学者,然其中唯有周行己,“南渡之后,郑景望私淑之”,其学“尚有绪言”,“遂以重光”(5)。

黄百家在《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中说:“伊洛之学,东南之士,(杨)龟山、(游)定夫之外,惟许景衡、周行己亲见伊川,得其传以归。

景衡之后不振,行己以躬行之学得郑景望为之弟子。

”按:郑景望,名伯熊,与其弟伯英(字景元)齐名,永嘉人,时人称为大郑公、小郑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第 1 期
周梦江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
这里意思是,如果能够把利让给别人,而自己不
诗人并没有夸大温州城的繁华,它是有事实
居功,那是很好的道德行为。可是后世的道学家 根据的。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卷十六记载:
把这两句话了解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讲效益,这 北宋熙宁十年(1077),温州所属四县(永嘉、瑞
淳熙十一年(1184)秋天,朱熹与陈亮之间 发生了著名的“王霸义利”之辨。这年六月,陈 亮因被人诬告刚获释回家,朱熹以慰问为名,乘 机要求陈亮“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 粹然以醇儒自律”。[4(] 下册)希望陈亮能放弃过去主 张而归入道学阵营。陈亮回信认为应该“学为成 人”。陈亮的“学为成人”,就是要做个“有救时 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亦自 不妨为一世之英雄”。[4(] 之八)
这里,李觏认为义和利是分不开的,孟子见梁惠 王所说的“何必曰利”,是过激的思想,这是人们 不能接受的。只要是在符合于“礼”的前提下,是 可以讲利的。
同时李觏又对儒家传统的贵义贱利观点进
行批判。他说:“愚窃观儒者之论,鲜不贵义而 贱利,其言则非道德教化则不出诸口矣。然《洪 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足食,足 兵,民信之矣’。是则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1](卷十,《富国策第一》)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是处有花对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 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12](卷三三)
驿,招待外地和外国商人。而旅游业也相应发展, 日本、琉球、朝鲜和广东、福建等地僧侣、商人 也相继到乐清雁荡山的能仁寺、永嘉江心屿的龙
·3·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25 卷
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功夫。 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
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②
这些话表面上似乎每人各打五十大板,但实际上 正如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所说:“止斋(陈傅良) 之意,毕竟主张龙川(陈亮)一边过多。”[5]可是
呼,向政府上书要求革新时政。如薛季宣主张义 利双行,义利统一,提倡事功,讲求效益。他在 《大学解》中提出:
而继承道学派的朱熹却坚持重义轻利,反对以义 和利,主张以义抑利。他在淳熙九年(1182)任 浙东提举茶盐公事时,在浙江听到以义和利的功 利之说,就非常不满,在《答石天民书》中说:
平生为学,见得孟子论枉尺直寻意思稍分 明。自到浙中,觉得朋友间却别是一种议论,与 此不相似。……直说义理与利害只是一事,不可 分别,此大可骇。当时亦曾辩论,觉得殊未相领, 至与孟子、董子(仲舒)之言例遭排摈。①
第 25 卷 第 1 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2 月
JOURNAL OF WENZHOU NORMAL COLLEGE
Vol.25 No.1 Feb. 2004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
——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
陈亮还认为陈傅良态度不够明朗,又将双方以后 辩论书信全部抄给陈傅良,要求“更为详复一看, 莫更伸理前说”。[6](卷二一)于是陈傅良再回一信,明
《易》称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国用所出, 其可缓乎?虽然,为国务民之义而已。……聚敛 之臣不知义之所在,害加于盗,以争利之民也。 民争利而至于乱,则不可救药矣。言利而析秋 毫,必非养其大者之人也。所见之小,恶知利义 之和哉!惟知利者为义之和,而后可与共论生 财之道。[3](卷二十九)
稍后,创立道学派的程颢说: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 惟义利而已。[2](《程氏遗书》卷十一)
程颐说:
所谓利者一而已。财利之利与利害之利,实 无二义。以其可利,故谓之利。圣人于利,不能 全不较论,但不致妨义耳。乃若惟利是辨,则忘 义也,故罕言。[2](《外传》卷七)
并指名批评李觏 :
只为后人趋着利有弊,故孟子拔本塞源,不 肯言利。其不信孟子者,却道不合非利,李觏是 也。[2](《遗书》卷十八)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375(2004)01-0001-07
“义利之辩”,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我国孔、 孟、荀、墨诸学派思想家的争论话题。“义”是指 社会的伦理规范,“利”是指人的物质利益。所谓 义利之辩,是我国历史上如何对待伦理与物质利益 的关系问题的争辩。降及宋代,它仍然是一个引人 注意、引起争端的问题,基于政治改革需要,当时 各学派的思想家又展开争论,而且更向深度发展。
多,此当为第一焉”。[15(] 卷二一)漆器远销国内和海

北宋中期的温州,就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 城市,时人以“小杭州”相称。如宋哲宗绍圣二 年(1091),著名诗人杨蟠出任温州知州,他是王 安石、苏轼的诗友,《宋史》有其简略传记。他曾 描写当时温州州城(即永嘉县治)的繁华:
外,开封、杭州都有卖温州漆器的铺子,并深得 真腊(今柬埔寨)人的喜爱。[16]全年打造的船舶六 百艘,与明州并居全国首位。[17(] P5,之4)海上交通便 利,航运业发达。陈傅良有诗道:“江城如在水晶 宫,百粤三吴一苇通”。[ 1 8 ] 因此,早在绍兴元年 (1131)左右,温州正式设有市舶务,类似后世的 海关,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建有来远驿、待贤
两句话就成为无用的空谈。
安、平阳、乐清)场务的全年商税,共为四万一
有同志说,这两句话不是董仲舒《春秋繁露》 千八百九十八贯。其中永嘉县场务商税全年是二
中的原话,而是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中删 万五千三百九十一贯六文,瑞安县场务商税全年
改而成的。他的考证是对的,[10]但是朱熹在《白鹿 是六千二百八十七贯,而全国各县全年场务商税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 秋》大法正是如此。今人却不正其义而谋其利,不 明其道而计其功。不知圣人将死,作一部书如感 麟涕泣,两泪沾襟,这般意见岂是徒然。[8](卷八三)
这里,“今人”就是指属于浙东学派的永嘉、永康 学派学者而说的。所以他在批评“永嘉学问,专 在利害上计较”后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 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7](卷七五,《送
周梦江
(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
摘 要: 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永嘉
学派的功利学说及其重商思想对温州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叶适;朱熹;义利之辩;永嘉学派;重商思想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杭州,君臣仍旧优游度 日,没有接受亡国的教训。一位不知生平的诗人 林升(有说是温州平阳县人)有诗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却把杭州作汴州。
汴州就是河南开封,是北宋首都所在地。南 宋君臣在杭州仍如当时在汴州一样,醉生梦死。
收稿日期: 2003-09-06 作者简介: 周梦江(1922- ),男,温州平阳人,离休教师。研究方向:宋史,温州地方史。
·1·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25 卷
因循守旧,给社会造成种种弊端,冗兵、冗官、 冗费成为沉重负担,以致国家积贫积弱,士风颓 废,阶级矛盾严重,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金兵又 不时南下侵略。这一切使一些有识人士痛心疾 首,要求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特别是永嘉学派 薛季宣、叶适,永康学派陈亮等人,更是大声疾
确支持陈亮,认为朱熹说汉唐是“人欲横流,是 霸道社会,不能令人心服”。②
朱熹不能说服陈亮,心情既忧又骇,在《语 类》卷一二三中说:
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 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旦)无可摸索,自会转去。 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
朱熹认为江西陆九渊兄弟的心学并不可怕,而浙 东学派功利之说,“学者习之,便可见效”,甚为 可忧。为了破除浙学的影响,他便极力推崇董仲 舒的“正其谊(谊与义古代相通)不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的学说。他不仅将这作为《白鹿 洞书院学规》揭示出来,要求学生“处事”以此 为准则。[7](卷七五)而且到处引用称扬。他既在《周易 注·上经第一》中引用,又在《语类》中誉为《春 秋》大法。他说:
双方辩论了两年多,都坚持自己意见互不相 下。因为朱熹门徒众多,道学家势力庞大,纷纷 指责陈亮是异端邪说。陈亮感到自己势力孤单, 便要求陈傅良予以支持。这时浙东学派著名学者 薛季宣、郑伯熊、吕祖谦都已先后去世,只有陈 傅良年辈较高,学术上有地位。陈傅良却不过陈 亮数次要求,第一次给陈亮回信说: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行己,近人赵靖在《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中推许 为“北宋时期货币思想的集大成人物”,“其涉及 问题的广度及理论认识的深度,在北宋时期都是 首屈一指的”。[14(] 下册,P155,270)
陈亮说:
到了南宋前期,温州仍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
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 皆风痹不知痛庠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 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
洞书院学规》及《语类》中所说的话,都是班固 平均为三千五百八十一贯。永嘉县场务商税超过
在《汉书》中删改而成的话,叶适所批评的也仍 当时的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是全国各县场
然是这两句话。而且朱熹所引《汉书》中语,与 务商税的七倍。瑞安县的场务商税则相当于全国
《春秋繁露》载录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不必作 各县场务商税的两倍。
张仲隆序》)
以后,叶适晚年居家研读群籍著述《习学记 言序目》(这时朱熹已亡故),论及董仲舒时,就 批评朱熹所标榜的董仲舒这话,是“无用之虚 语”。他说: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 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董)仲舒之论,既 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9](卷二三,《汉书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