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课堂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认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丝绸之路的路线。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的具体情况。
(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
(3)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1)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合作情况。
教学设计4: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2)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况;(3)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4)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2)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其表现出来的精神、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3)通过小组合作并由小组成员展示小组成果,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爱国精神;(2)认识到国家统一与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2)西域都护的设置;(3)丝绸之路的概况及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2分钟)师: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和汉朝疆域图提问:大家一起来找找两幅地图的区别在哪儿?生:汉朝疆域图更大。
师:那么多出来的这部分领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情形下如何一步步纳入祖国版图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38-39分钟)(一)汉通西域1、神秘的西域师:(课件展示本课课题)师:西域指的是哪里呢?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强同这一地区的联系的呢?这个过程中哪些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呢?生:略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首先来了解一下西域具体指的是哪里?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的?生:西域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及其更西的地方。
(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师:玉门关、阳关也是古代边塞诗人诗中的常客。
我们来看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那边塞重地玉门关、阳关是什么样。
(课件展示相关诗句)师:几百年以后的唐朝人与这一地区的联系已经日益密切。
那么这样密切的联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汉朝师:具体是西汉还是东汉?生:西汉2、张骞的凿空之行(10分钟)师: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的很认真。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建立第四章: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三、教学目标:1. 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的建立过程,了解其路线和贸易情况。
3. 理解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教学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丝绸之路的详细路线、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细节、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建立和贸易情况、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的影响。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相关的文化遗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丝绸与丝织品的制作与传播第七章:佛教的传入与影响第八章:西域文化的独特性第九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第十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八、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的制作过程,掌握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传播情况。
2. 认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探讨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了解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掌握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5. 认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了解其在现代的重要性。
九、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丝绸的制作与传播、佛教的传入与影响、西域文化的独特性、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市、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重生。
教学设计1: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讲解,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PPT一幅秦朝疆域地图;一幅我国现今地图)大家来看,秦朝的疆域最西边到达的地方是哪里?再来看我国现在的地图,最西边到达的区域又是哪里?生:回答师:秦朝的疆域西边最远到达的地方叫做陇西,属于我国甘肃省。
而我们国家现在西边最远到达的地方却是新疆。
那么为什么秦朝时期新疆地区不在我国的疆域版图之上,新疆是如何与中原地区开始产生联系的,又是在什么时候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大家把书打开。
(二)讲授新课1、汉通西域师:首先,先来看我们的课题“张骞通西域”。
西域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大家快看书,告诉老师西域的定义是什么?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师:对,我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大家在书上勾出来。
这些地方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新疆地区及其更远的地方。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汉武帝时期对待匈奴民族实行的是被动和亲还是主动进攻?(主动进攻)当时,汉武帝得到消息,有一个大月氏民族,因为在与匈奴民族的战争中战败,所以不得不向西边迁移。
汉武帝认为可以联合大月氏民族一起前后夹击匈奴人,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P82,目的)这时,一心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看到了招募的榜文,便毅然应募。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了解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2)运用史料分析,探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开展小组讨论,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2)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3)西域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武帝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汉通西域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学生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情况;(3)介绍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与汉朝的关系。
4. 史料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研究,了解西域各国的特色和文化交流;(2)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分享。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进行课堂小测,巩固所学知识;(3)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史料分析: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成果;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和意义,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等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汉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几种美食:核桃、葡萄、石榴。
向学生发问:大家知道它们的原产地在哪儿吗?当学生回答出新疆的时候,顺势发问:新疆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用课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
一、张骞通西域1.多媒体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从这幅图画中能看出哪些信息,找出图画中的张骞和汉武帝,最后教师对这幅画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指出这是用绘画形式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最早作品。
提问学生:西域指的是哪里?图中的张骞为什么要去西域?2.讲解西域的地理概念先引导学生说出西域的字面意思(西面的地域),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西域的地理概念。
3.放映《张骞出使西域》的小视频,提问学生:张骞出使了几次西域?每次的时间、目的和结果?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让学生结合视频和阅读课本第二段找出来,最后教师总结。
(1分钟时间快速记忆)4.多媒体展示问题: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张骞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启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金友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2、通过开通丝绸之路后东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认识到无论古今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3、探讨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夹带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关注西部开发,学以致用。
【本课重点】⑴张骞通西域⑵丝绸之路【本课难点】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展现西北风情的图片,(展示图片)请用一个词来描述你此时的感受?生:荒凉、神秘、神奇、好看、美丽。
师:西部对于我们来说既神秘美丽又荒凉古老。
其实,它曾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第一座桥梁,谁是由此“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以华美丝绸命名的商贸之路又是如何出现的?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十五课(板书课题)二、亲历体验(一)丝路初创1、了解丝路第一人张骞(多媒体展示)2、西域的地理概念(多媒体展示)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首古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苍凉的荒漠。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3、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 、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篇2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意义。
2. 难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的路线。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域各国和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认识到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过程。
2.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七、教学内容:第七课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背景、过程。
2. 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八、教学内容:第八课时:《西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域各国的基本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
2. 难点: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
2.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西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3.分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吗?它有什么作用?”2.讲解汉通西域讲解汉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分析汉通西域的意义,如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汉通西域的路线和重要城市。
3.讲解丝绸之路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到达欧洲。
分析丝绸之路的特点,如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涵盖陆路和海上两条路线,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4.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讲解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传播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引入外国的金银、香料、珠宝等商品;推动文化交流,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
分析丝绸之路对现代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
5.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哪些积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板书设计1.汉通西域历史背景意义路线2.丝绸之路路线特点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特点;(3)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丝绸之路的交流特点;(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特点;(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路线识读;(2)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2. 地图:丝绸之路路线图;3. 课件: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4. 小组合作工具:纸、笔、记录表格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学生通过地图识读,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案例;(2)学生分析案例,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历史中的价值;(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重要城市和景点;3. 调查身边的人们对丝绸之路的了解,了解丝绸之路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的原因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
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教学目标: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3. 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经历和贡献的记忆。
3. 观察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的了解。
第三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2.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背景和原因。
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8篇)
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8篇)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用具】多媒体、制作。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以《我们新疆好地方》导入新课。
2.出示图表,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3.关于丝绸之路,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及相关图片,一边倾听学生导游的讲解。
4.竞猜:先由教师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出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评价。
5.以两汉对内对外关系为主题,由师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信息。
2.从时空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3.借助图表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4.通过对张骞、班超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汉朝时期,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交流的历史。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流和商品贸易。
教材还介绍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以及他为开辟丝绸之路所做出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课时,会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人文交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学生对张骞这位历史人物可能会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学让他们了解张骞的事迹和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使学生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明白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和终点,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和意义。
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
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二、章节内容:第一章:汉通西域的背景和原因1.1 西汉初年的国内形势1.2 汉朝对西域的向往和探索1.3 汉武帝的西域政策第二章:张骞出使西域2.1 张骞其人2.2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2.3 张骞的使命和成就第三章:丝绸之路的开通3.1 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3.2 丝绸在汉朝的重要性3.3 丝绸之路对西域地区的影响第四章: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4.1 设立西域都护府4.2 汉朝的政策和管理制度4.3 西域各国的朝贡和交流第五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5.1 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5.2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5.3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直观地展示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背景。
2. 讲解汉通西域的原因,重点介绍汉武帝的西域政策。
3. 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
4. 讲解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和管理,引导学生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和制度。
5. 讲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度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教案七、章节内容:第六章: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6.1 西域各国的民族构成6.2 西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形式6.3 西域的宗教信仰第七章:汉朝与西域的军事交流7.1 汉朝与西域的战争和冲突7.2 汉朝的军事部署和战术7.3 汉朝与西域的和平共处第八章: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8.1 玄奘西行取经8.2 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8.3 丝绸之路上的其他著名人物第九章: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9.1 丝绸之路的衰落原因9.2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复兴9.3 丝绸之路对现代的影响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10.2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10.3 对未来丝绸之路的展望八、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理解汉朝与西域的军事交流,认识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掌握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复兴,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未来的展望。
七年级历史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9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教学理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起点,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3、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以模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联系历史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参与精神。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复习《中国古代文明》课程。
2.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人们要开辟丝绸之路?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习新知识1.介绍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及其西域政策,让学生了解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中的资料,自主探究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深化新知识1.利用图片展示和模拟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和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讨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巩固新知识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的变化和发展。
2.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1.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梳理思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2.强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在探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相关历史文献。
3.相关历史文化视频和图片资料。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2.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包容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帮助学生对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和贡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汉通西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汉朝为了开拓西域,多次向西域派出使者和军队进行交流和征服;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汉朝的官员和军队走进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历;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画出汉朝和吐火罗帝国的双方交流活动,形象具体化。
第二课:丝绸之路1.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分组,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了解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3.学生结合所掌握的信息,制作丝绸之路的图册、展板等,以此表达丝绸之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课:文化交流和融合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差异,并介绍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实际案例;2.学生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之间的优缺点;3.作为班级团队活动,以“文化大碰撞”为主题,开展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活动。
第四课: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1.学生结合文化展示的实际操作体验,分组进行创新游戏的设计,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开展创新思维;2.学生结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团队合作并组织实践活动,营造极具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评价1.转变教育方式,通过 PBL(问题实践式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2.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技能和成为团队成员所需要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课堂教学设计
大港区培英外语实验学校
刘喜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对课标的理解: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六个教学活动:历史诊断、历史想象、历史积累、历史体验、历史探究、课外学史,帮助学生掌握汉通西域的史实;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2.教学目标设计:
①知识与能力:形成两汉时期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地理概念;熟悉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立的史实;能够基于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
②过程与方法:教师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和体会张骞通西域的艰辛;通过课堂讨论、参与游戏等方式感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之处,想象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可能遭遇的危险,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布置课后开放性作业,联系现实,在今天国家大力倡导西部开发的情况下,初步认识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的人文资源开发西部地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感悟张骞、班超的开拓精神,认识到青年一代应从小立志,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所以本课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教学重点。
难点:认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的艰辛。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形成必竟是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事,鉴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何通过有限的史料形成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比较困难。
因此本课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上的艰辛。
4.课前准备:
①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汉通西域的史实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②教师根据史实设计教学活动并制成幻灯片。
文字叙述要通俗易懂,图画要清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对教材相关内容作适当拓展和充实。
③教师还需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积极引导的应变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板书设计:
天津市大港区培英外语实验学校
刘喜荣
2005年4月
作者简介:
刘喜荣,女, 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
现任职于天津大港培英外语试验学校,邮编300270,联系电话89726359, E-mail:lxrrsf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