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深圳这些悠久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深圳这些悠久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一、初识深圳中秋、“十一”长假,因来深求职而得以畅游之。

三日早饭后,独自乘车寻访宋少帝陵及赤湾天后宫。

一路换乘辗转,下车即见路边指示牌上正有“少帝墓”三字,大喜!此处为小南山,路两边林木葱郁、鸟鸣盈耳,好个清幽之所!前行二、三百米,左转弯、下斜坡即至。

门前有今人所立石碑,上有“宋少帝陵”字样。

陵内香火味浓而游人寥寥,目下之中国,难得有如此清净之去处!进门左手边,乃“陆秀夫负帝殉海像”。

据《宋史·二王本纪》(附《瀛国公本纪》后),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四月庚午,“立卫王昺为主,以陆秀夫为左丞相。

”十六年正月,元将张弘范帅兵攻至新会崖山。

宋都元帅张世杰“以舟师碇海中,棋结巨舰千余艘,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棚如城堞,居昺其中。

”二月癸未,南宋诸军溃败。

时天暮且风雨,“咫尺不相辨”,张世杰等断维夺港而逃。

陆秀夫走卫王舟,度不得出,“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从死者十余万。

又据《陆秀夫传》,“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

”则陆氏一家大小皆殉国矣!其传末尚云:陆氏于海上时,尝记二王事甚悉,且编为一书,授于礼部侍郎邓光荐,以赖其传世。

后邓氏卒,此书之存亡亦无征,海上之事,世遂亦莫知其详。

虽然,即此纸上所得之情由,则陆氏悲壮忠烈之举,岂不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哉!少帝陵东约五百米即赤湾天后宫,自宋代创建至今,几经修缮,其规模之大,在岭南乃至东南亚皆首屈一指。

天后又称妈祖,据传,其姓林名默,因其出生满月而不闻有啼哭声,故得名“默”。

家人呼之以默娘。

妈祖之来历,众说纷纭,可参见龚鹏程《书到玩时方恨少》一书之《妈祖的灵荫》一文。

因默娘常于海上扶危救难,故又被称为海神,沿海百姓及往来船商因感其恩德而立庙祀之,俗称妈祖阁、妈阁或妈角。

赤湾至今尚有“辞沙”祭典。

“辞沙”者,辞别沙滩也,即出海之意。

又澳门英文名Macao,实即“妈阁”或“妈角”一词之音转,当年葡萄牙人误以此为地名故耳。

万事皆因缘。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优秀作文精选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优秀作文精选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优秀作文精选5篇深圳的发展变化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40年后,深圳发展成国际大都市。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优秀作文1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

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首四十年来的征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光阴荏苒,许多场景远去而模糊,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领你千里迢迢选择深圳,从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鸣,支持着你披荆斩棘、百折不挠选择坚守?一个人,从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

四十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催人奋进的观念,铸成这座城市的阳光气质。

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经济特区,忘不了“三天一层楼”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时间”里的拼搏身影和光辉岁月。

“敢为天下先”。

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除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深圳喊出的众多口号中,作为“深圳速度”的前奏,该句最为人所熟知。

1981年底,这句口号被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门口。

1982年11月22日,该句口号出现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冲出深圳,走向全国。

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

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

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

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

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

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自秦朝,即为广东地。

秦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秦国人50万人开发。

时属南海郡(郡治广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后为南越国地。

大汉帝国、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大部)南海郡。

西汉设郡前属越地、南粤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

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90年代的深圳景田的发展历史

90年代的深圳景田的发展历史

深圳景田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是深圳市的一个重要地区。

下面是90年代景田的发展历史:
1. 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代初,中国政府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这为景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资进入深圳,推动了景田及整个深圳的经济快速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90年代初期,景田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等设施的修建。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景田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前来。

3. 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景田迅速发展成为深圳市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在90年代,景田涌现了许多制造业和电子科技企业,如富士康、华为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景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4. 城市规划和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景田进行了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90年代,景田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商业、住宅和办公楼相继兴建。

同时,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和建设,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5. 人口增长:随着景田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景田定居和工作。

这导致景田的人口迅速增长,社会服务设施也得到了扩充,如学校、医院、商场等。

总之,90年代是深圳景田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特区政策的实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相互推动,使景田成为深圳市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城市核心区域之一。

1。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复印期号】【作者】钟坚【作者简介】钟坚,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深圳)【正文】“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

”“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1]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

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的法宝。 思想解放的本质:,就是要突破思想障碍,树立 一个新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是历史上每一次 思想解放的共同点。
第一次思想解放
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1977-1978, 树立了实践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要
5. 深圳成功的主要因素
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的政策 解放思想是用足、用好和用活政策的关键 市场造就繁荣 开放导致进步 政府促进发展 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 移民多元的独特文化魅力 经济特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
1.改革开放30年三次思想大解放
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首先来自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
—— 江泽民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 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 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 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 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2010)
展。 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政府维护公平;市场追求效率。
7. 进一步发展策略
四个提高:
提高知识水平(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 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资讯化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放得开,管得好)。 提高政策水平。邓小平:一个地区工作好不好靠政策,
政策对头,工作就好做,政策不对头,工作就做不好。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1985-1992)
1988年,“蛇口风波”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1992年,“股票风波” 1987年,GDP突破50亿元 1989年,GDP突破100亿元 1987年,出口大于进口,扭转贸易逆差 1988年,出口总额居大陆大中城市第二 1992年开始,出口总额居大陆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古史和近史的介绍

深圳古史和近史的介绍

深圳,这座位于中国南部海岸线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深圳古史和近史的介绍:深圳古史:深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70年。

当时,这里居住着被称为“广左”或“南越”的部族。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深圳地区属于南海郡番禺县地。

到了汉代,这里开始出现了村落,主要是由移民和渔民构成。

到了唐朝,这里开始出现墟市,交易物品有盐、丝绸、瓷器等。

同时,也有关于该地区发现的古陶瓷和铜器的考古证据。

深圳近史:明清时期,深圳地区主要隶属东莞县。

到了清朝中叶,深圳地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渔港和商品集散地。

1979年,深圳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年,中国决定在深圳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一个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殊政策区域。

自此以后,深圳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深圳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借鉴了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了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人才。

深圳的现代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社会变革。

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同时,深圳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深圳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例如,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社会治理压力增大等。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深圳也面临着城市交通、住房、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压力。

总的来说,深圳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和挑战的发展史。

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创新和改革,朝着更高水平的大都市迈进。

深圳小渔村的崛起作文

深圳小渔村的崛起作文

深圳小渔村的崛起作文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故事作文(小渔村深圳40年的崛起过程发展史详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国内的城市大多都经历了无数的变迁,有从曾经的古都变为二线城市的,也有原本的小城,变成枢纽级大城市的,不过在这699个城市中,有一个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它就是深圳,它从一个小渔村,仿佛在一夜之间便成长为了世界级大都市,堪称是近现代城市改造中的奇迹,那么它为何变化如此之快,之前的深圳又是怎样的,在变化中深圳又出现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其实,提到深圳很多人都只知道“小渔村”到大都市这几十年的变化,但实际上,这里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有着崛起的征兆了。

在夏商周时期,也就是深圳还不属于华夏版图之际,这里便已经是百越族的一个重要的据点了,他们会通过这里进入海洋从事渔业,从而去弥补粮食不足的情况,可以说如果没有深圳,百越这个民族也不会在南方沿海停留如此之久。

在这之后,秦皇嬴政南征百越,迁徙五十万老秦人南下开发岭南,自此作为南海郡治下的深圳便彻底融入到了华夏的大家庭之中,只不过此时的深圳还不叫深圳,而是叫做宝安或是东莞县,和现如今的香港、东莞属于一个管辖属地,后来一直到明朝时期,剔除了东莞县的这里才再度更名为了新安。

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故事作文(小渔村深圳40年的崛起过程发展史详细)其实,如果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的话,香港与深圳应该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到了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鸦片战争时期在《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将整个香港割让给了英国,这才使得原本的新安县,沦为了香港、深圳这两个城市。

当然,此时的深圳虽然叫深圳,却依旧不是正式的称谓,当地百姓将其称之为深圳圩,民国政府却将这里又叫回了宝安县,一直到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初步确立后,国务院出于对客家百姓的尊重,也为了让宝安县焕发新的生机,这才正式确立了这个客家色彩极为浓郁的新名字——深圳自此,随着新名字的确立,深圳的快速发展也随之开始了,不过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一直都有着一个疑问,那就是国家为何会选择大力开发深圳呢?要知道在此之前深圳一直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当地的地势还十分的不平整,想要在当地修建基础设施,是要比其他周边城市多花费好几倍资金的。

深圳历史文化景点介绍

深圳历史文化景点介绍

深圳历史文化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座城市,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交融,体验深圳的独特魅力。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深圳的历史文化景点。

深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广东省博物馆就是一个可以让你了解深圳历史的好去处。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是一个集考古、历史、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物,了解深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除了常设展览,博物馆还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是了解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如锦绣中华民俗村、东湖公园、罗湖书城等。

锦绣中华民俗村是一个集传统建筑、手工艺、表演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东湖公园是深圳市内一座绿地景观名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而罗湖书城则是一个集图书、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文化活动。

深圳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古迹,如大鹏古城、关帝庙等。

大鹏古城是一个维护完好的明清古城遗址,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关帝庙则是深圳市内一座历史悠久的祠庙,是关公信仰的重要场所。

这些寺庙和古迹见证了深圳的历史变迁,也是了解深圳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

第二篇示例:深圳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点。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深圳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深圳的历史文化景点。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四大古村”。

深圳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村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镇口古村、南头古村、田头古村和沙头角古村。

这些古村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是深圳的重要历史遗产,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深圳的文化公园也是不容错过的景点。

深圳有许多文化公园,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红树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

深圳城市的历史变迁

深圳城市的历史变迁

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 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 型的边境城市。 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 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 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 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 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 “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 定为“经济特区”。
福田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该区于1 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 立。区政府驻深南中路田面。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 里,行政区域东起红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车公庙工业 区与南山区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接宝安区。 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7个街 道办事处。总人口67.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 5.8万人。
建县时代
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万
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在 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 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 种植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
清活动,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 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后至康 熙23年始复原界。
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
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 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 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 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 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 理权限。
县境分割时代(1842年—1898年)

深圳名字来由

深圳名字来由

深圳名字来由七、八百年前,先民们陆续来到现今福田、罗湖一带进行开发。

沉睡了千、万年的荒山野岭逐渐变成了良田。

当时,从银湖到笔架山东侧,有一条又深又长的大土沟,一直延伸下来,经过蔡屋围附近,一直连到深圳河。

银湖、笔架山的山泉水也顺着这条深沟往下流,当地人就把这条深沟称为“深圳”。

“圳”,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的解释,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在广东流行,意思是“田野间的水沟”,田野间一条很深的水沟,按照当地的方言习惯,自然就叫做“深圳”。

由于这条又深又长的大土沟成为了这一片地方地形地貌的一大特征,因此,“深圳”也就成为了这方土地的代名词,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成俗,称当时蔡屋围到东门这一带为“深圳”。

变迁从史料来看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

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

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

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

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站和界碑等有12处。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ppt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ppt

报先后发明。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推 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交通和通讯不断进步、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顺应 时 代潮流 图说历史 主旨句归纳 (1)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
革命
爆发,随时约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
进 程的里程碑。
2. 右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上登载的
一幅漫画,其要表达的主题是( A.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 B.西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D.西方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 20世纪初的这一幅漫画正反映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 权益。B项说法错误,C项不能反映漫画的主题,D项时 间上不一致。 答案:A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 一
关键词——交通和通讯不断进步、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顺应 时 代潮流 图说历史 主旨句归纳 (1)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 民生”三民主义,成为以后辛亥革命 的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那时的房屋结 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 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 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 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 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 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 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 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 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 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

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完善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 2、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精简了执法队伍,提高了行政效率。 3、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制,从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权力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行政的法制化 程度。 4、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全市执法主体进行清理,使全市的执法主体进一步规范。 5、推行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法定化,建立起“高效、务实、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6、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7、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有效避免了决策错误和行政违法
城市建设
蛇口:从小渔村到“国际范”自贸区
蛇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窗口”。1978 年前的蛇口只是毗邻沿海一个小镇,也就 是个小渔村,镇上有几百居民,基本靠打 鱼为生,贫穷、落后是这个小镇的基调。
1979年后,蛇口工业区在建设中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胆提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使工 业区建设快速发展获得了新理念的支撑。蛇口工业区开 发建设,投入巨资,已成为了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新 型海滨城区。
改革开放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 从我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 会主义生机 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 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 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 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 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与国际先 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 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 代前进的潮流。
深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CELEBRATE NATIONAL DAY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深圳南山历史研究报告

深圳南山历史研究报告

深圳南山历史研究报告
深圳南山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深圳市中心区西南部,东临深圳湾,北界梧桐山,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新界。

南山区自古以来就是深圳地区的重要人文和自然资源聚集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深圳南山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证据。

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
出现了大量文化遗址,如酒墩山和后海遗址,表明当时已有相对稳定的定居社会存在。

随着历史的演进,南山地区逐渐成为海洋贸易和渔业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中心。

在明代,南山的蛇口港成为了南海的重要贸易口岸之一,吸引了众多商人和外国使节前来贸易。

同时,南山也是渔民的聚居地,他们以捕鱼为生,使得南山地区的渔业兴旺发展。

近代以来,南山地区经历了深圳特区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

特别是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南山区开始了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南山区成为了深圳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和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南山区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南山区的历史研究不仅关注其古代历史和文化遗产,也关注其近现代历史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对南山区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深圳市的发展与变迁,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
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结起来,深圳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的核心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通过对南山区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深圳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为推动深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 年 头建 数 蛇 施设 公 口 月 工开 里 码 日就 海 始 头 起建 岸 , 施 正成 线 蛇 工 式第年 和 口 ( 对一 良 建 外泊月 好 设 开位动 的 者 放,工 海) 就 。同, 港 抓 蛇 。年 紧条口 码件有 , 1979 8 1981 9
1 25
1979 ?
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 1985 )画面左下角为 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 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 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市时代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 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 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 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 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 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 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 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 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 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 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 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 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 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 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 经济管理权限。
1979年1月设立的蛇口工 业区,著名的“时间就 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最早在这里提出
建市时期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 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 深圳各行政区位置图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 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 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 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 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 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 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 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 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鸦片战争至建市前夕时代
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 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 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 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 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 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 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 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 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 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 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 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 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深圳的变迁
归附时代
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 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 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 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 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 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 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 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 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 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 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 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 “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 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 方可成行。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宝安县时,深圳墟道 路两旁站立着的民众。
逃港事件
1950年代至1970代末,由于中国大陆政治、经济问题及自然 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深圳与香港的边境地区爆发了多次大规模 的逃港事件,人数达56万人次出逃人数以宝安县最为集中,并 涵盖广东其他市县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区,被认 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对于 1960年代之前的逃港者,被官方视为“投敌叛国”的偷渡,驻 防宝安县的中国边防部队可以开枪向不听劝阻的偷渡者射击, 许多出逃者因此被打死在滩涂山岗。之后,由于出逃人数庞大, 引起中共高层的极大关注,开始反思自己政策中的问题,认为 靠武装阻止的方式不能解决逃港问题,并严令边防部队不可随 意向出逃人开枪,对出逃者不予追究。有媒体认为,大规模的 逃港事件是促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原因之一。
建县时代 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 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 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 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 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 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 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 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 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赤湾左炮台。炮台 于1669年的清康熙 年间设立,第一次 鸦片战争时期,两 广总督林则徐曾加 以修葺,用以抵御 英军舰船从珠江口 进入广州
1911年10月,新安民众响应武昌起义,攻占清政府县 衙,新安县易主为民国政府;同年,广九铁路建成通 车,设深圳站。 民国三年(1914年),全国省市名称统查后,为避免 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广东的“新安县”改名为“宝 安县”。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深 圳设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由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 党共同协助罢工运动,并在深圳设广九铁路深圳车务 科,受理罢工工人免费乘车,还派工人纠察队和装甲 车队进驻深圳,封锁当时的英治香港。 1925年12月,国民党宝安县党部成立,接纳中共党员 为党部常委,次年中共亦成立宝安县委和共青团支部。 1942年2月,中共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后称“东江纵队”),设宝安大队,与国民党军队 共同抗击日军。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宝安县府由东莞迁回南头。 1947年3月,中共在宝安地区成立“惠东宝人民护乡 团”,后称“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并与国民 党军队多次交火,最终取得军事上的优势。 1949年8月中共宝安县委和县政府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