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教材简析: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2)使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获得发展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并掌握三步计算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本单元训练难点:(1)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规则。
(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总课时: 7课时分课时: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乘除法混合运算第3课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第4课时: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第5课时: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第6课时:关于0的运算第7课时:第一单元复习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位置与方向的确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位置的相对性和空间运动等内容,包括4个例题,即,例1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是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3是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4是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掌握的八个方向的基础上学习此内容的,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导向:(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4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4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课件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
(出示投影)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
(板书课题)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课件出示:我国人口)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_全册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同时注意针对自学检测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订正。
达标训练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1、学生练习做出示的达标训练题1、2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1、2题千千300达标训练1、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2、从终点出发向( )方向走( )米到2,再向( )方向走( )米到1,再向( )走( )米回到起点。
3、四个人一组,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
1、 学生练习做出示的达标训练题1、2、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1、2、3题”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回想这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一部分最容易出错?(学生发言,师总结)。
出示复习提纲:(一)看图填空。
以学校为观测点:①邮局在学校北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②书店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③图书馆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④电影院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二)根据要求画一画。
1、某勘探队在A城南偏西50°方向上约60千米处发现稀有金属矿。
请你在平面图上确定金属矿的位置。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本单元学习内容。
2、学生总结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3、学生练习做课件出示的复习提纲拓展训练1、看一看、填一填。
以灯塔为观察点A岛在偏的方向上,距离是千米;B岛在偏的方向上,距离是千米。
2、用心选一选。
(1)北偏西30°,还可以说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分子、分母、分数线)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反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定位: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3.72是由( )个一,( )个十分之一和( )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0.48是( )个0.01, 0. 62是( )个0.013、在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前面是( )部分,后面是 ( )部分。
4、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新知引入(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
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3、学生猜测大小。
(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4、揭题。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三、展开探究(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项目:男子跳远姓名:小红小明小强成绩:2.84米 3.05米 2.□8米名次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5、□里填9是2.98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2.98就比2.84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出示91页的天平图: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
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 导入:回顾加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2. 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运用。
3. 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4. 练习题: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2课时:认识分数1. 导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
2. 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3. 练习题: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
第3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 导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3. 练习题:运用分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
第4课时:认识小数1. 导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概念。
2. 讲解小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3. 练习题: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
第5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导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3. 练习题:运用小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
三、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2. 教学卡片:制作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卡片,用于实际操作和练习。
3. 练习本:提供给学生练习的纸质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17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测量工具的选择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我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
(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
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1)用单个小角量角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
)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
(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
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和分数的初步认识;(3)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收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2)运用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加减法混合运算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第2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定义和分类,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3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比较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图表的方式展示数据,了解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收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时:简单的几何图形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资源1. 教学PPT、多媒体课件等;2. 练习题和测试题;3. 教学卡片、教具等;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案背景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
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
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
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
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2023最新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课型: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
近似数就可以了。
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
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1)保留两位小数0.25612.0061.0987(2)精确到十分位3.720.589.0548(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4、拓展题(四)全课总结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单位转换:填一填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2、口算:20×40= 4×6= 7×6= 8×9=2×4= 0. 4×6= 7×0.06= 0.8×9=[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板书)广场花坛瓷砖长:30米3米0.3米宽:20米2米0.2米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
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学习内容:P61页例5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一、【知识链接】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2.8○2.8003.26○32.66.19○61.9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①0.009米=()毫米②0.09米=()毫米③0.9米=()毫米④9米=()毫米三、【合作探究】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
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_。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向右移动两位是()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3.05,向左移动()是0.0305,向()移动()是305,向()移动()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五、【课堂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
六、【课堂检测】1、填空(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
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
加减法、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乘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计算大赢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四则运算“0”的运算确定物体的位置我是绘图小能手位置与方向公园定向越野赛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连减的简便计算加减计算的灵活应用连除的简便计算乘除计算的灵活运用乘加计算的灵活应用营养午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学生适当分组,选出发言人。
三、教学过程1、活动引人师:现在许多学校中午为同学们陪送营养午餐,但是一些同学很少吃或不吃学校陪送的午餐,而是吃方便面或面包,造成身体的发育不良,你觉得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应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相互交流,指名说一说。
②阅读资料,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判断午餐是否符合营养的两个基本指标。
2、活动展开①活动一提出要求:从热量和脂肪两个角度判断“今天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你会选择哪一种?分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判断的结果,并说明为什么选择午餐A?②活动二活动要求: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根据课本提供的10种菜肴搭配合格的午餐菜肴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配菜编号。
③活动三评选全班最喜欢的5种搭配方案。
可由学生自己主持,对喜欢某种搭配的男女生人数分别进行统计,并选择最喜欢的5种填在课本的统计表中。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绘制出复失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判断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多?学生会说出,对5种方安案逐一计算。
让学生计算。
④活动四了解班上偏胖或偏瘦学生的饮食习惯。
你对这些同学分别提出什么建设?四、活动总结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今后你将怎样搭配自己的午餐?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2)能够通过实例探究和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培养团队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难点: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卡片、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通过实例引入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巩固练习:(1)设计一些分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价格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尝试用分数来描述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购物等场景。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400000 4000000(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 ”“ ”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 300000 250000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电子版(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电子版(通用7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测量记录表学生准备: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测量活动)二、量一量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4、汇报:2米85厘米=2米=2.85米1米1分米=1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113克=(0.11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板书设计:测量活动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1厘米=1/100米=0.01米1厘米=0.01米 1分米=0.1米1千克=1000克 1克=0.001千克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电子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两位数的减法运算,会正确计算;(3)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能够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3)运用运算性质,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减法实际问题解决(1)导入新课,讲解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举例讲解,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二课时:两位数的减法运算(1)讲解两位数减法的运算方法;(2)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3)练习题,巩固两位数减法运算。
3. 第三课时:减法的运算性质(1)讲解减法的运算性质;(2)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算实例讲解;(3)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新课讲解:运用直观教具,讲解新知识;3. 实例分析: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课堂练习:及时批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2. 直观教具:如小棒、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3. 练习题:准备相应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直观教学: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3. 实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 练习巩固:适量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 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难 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导入新授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难 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的运算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 点
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难 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
反思
课 题
0的运算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0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电子教案本
学校:牛兰甸小学
年级:四年级
科 目:数学
教 师:
课 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设置几个让
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为重点内容做铺垫。教材通过一
些练习题,使学生懂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 书
设 计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教学
反思
课 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设置几个让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为重点内容做铺垫。教材通过一
些练习题,使学生懂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