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一种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吧!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时刻。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日子。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团圆、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等。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的农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祭奠先人和扫墓。

同时,也是春耕和播种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节日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赏月、祭月和团圆。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等。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一月一日,通常在公历的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

中国人庆祝春节的方式非常丰富多样,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包括贴春联、贴门神、除夕夜的年夜饭和放鞭炮等。

此外,舞龙舞狮、写春联、赏花灯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在家庭中团聚,共度美好时光,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的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

这一天,中国人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踏青赏花。

人们会到郊外或公园里,感受春天的美好,放松心情。

此外,人们还会悬挂柳条和插上艾草,以驱除邪气。

传统的清明节食品有青团、清明果和爬山虎。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国家法定假日之一。

端午节位于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自杀身亡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以驱走恶势力。

端午节还有各地的特色活动,比如说在南方的地方,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戴香囊、挂艾草等等。

北方则有草人、赛马、击球等传统活动,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天,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和吃柚子。

月饼是中秋节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五仁月饼和莲蓉月饼。

此外,人们还会在中秋节的晚上赏月,月亮的圆形象征着团圆的圆满和吉祥。

而猜灯谜和吃柚子则是另外两个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节日。

比如说元宵节,是在农历一月十五,人们会举办灯笼展览、猜灯谜等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词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等。

人们还会吃年夜饭、饺子、年糕等传统美食,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踏青的时节。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人们还会踏青赏花,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清明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敬畏的传统美德。

三、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健康。

此外,端午节还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通过举办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活动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传统,代表着团圆和和谐。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燃灯笼等,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

此外,中秋节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五、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重阳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秋祭传统,后来演变成尊老敬老的节日。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登高赏秋、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等,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长寿。

此外,重阳节还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家庭和谐传统美德的重要节日之一。

六、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七夕节源于古代对星宿的崇拜和神话传说,代表着爱情和浪漫。

在七夕节期间,人们会观看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搭建鹊桥、送礼物等,寓意着祈求爱情美满和幸福长久。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风俗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和仪式感,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对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 要意义。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国家文 化软实力。
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是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深厚 的历史底蕴和广 泛的群众基础。
文化活动:举办 各种与传统节日 相关的文化活动, 如庙会、灯会等
家庭传承:家长 向孩子传授传统 节日的习俗和意 义
科技创新: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 如互联网、虚拟 现实等,推广传 统节日文化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题
添加标题
清明节: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传承家族文化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象征团 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
春节:辞旧迎新, 祈求来年好运
元宵节:赏灯猜 谜,庆祝团圆
清明节:祭祖扫 墓,缅怀先人
端午节:赛龙舟, 吃粽子,纪念屈

中秋节:赏月吃 月饼,思念亲人
重阳节:登高望 远,敬老尊贤
传统节日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已经消失或被简化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推广 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各个层面
传统节日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普及:在学 校和社会中普及 传统节日的知识 和意义
传统节日的庆祝 活动可以加强民 族认同感,促进 民族团结,增强 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传承 和创新可以激发 民族自豪感和自 信心,增强民族 凝聚力。
传统节日的交流 和传播可以增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 了解和友谊,增 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要介绍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庆祝。

这是一个全家团聚、享受美食和拜祭祖先的节点。

人们会贴春联、
挂灯笼和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春节。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15天,在农历正月十五庆祝。

人们会
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谜来庆祝元宵节。

清明节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和踏青,同时也是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

端午节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和
挂艾草以驱邪。

这个节日纪念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并且有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农历八月十五,也被称为月饼节。

人们会
赏月、吃月饼和欢聚一堂。

这个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和饮菊花酒,以示尊重年长者。

除夕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人们会团年饭、
守岁和放鞭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其他节日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夕节、中元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庆祝方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让这些节日成为中国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简要介绍,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庆,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以庆贺新年为主题。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年节习俗。

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团圆饭、放鞭炮和观赏舞龙舞狮等,传统的习俗颇具特色。

其次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源自于汉朝时期的古老习俗,最早起源于祭月神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庆贺元宵和猜灯谜的传统。

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第三个是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献花祭拜,以示哀思和缅怀之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习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溯历史和赏花赏景的机会。

接下来是端午节,也称为重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之一,为国家忠诚不渝。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和避灾祛病。

第五个节日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民间传说。

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被视为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即Vega星)祈求爱情和缘分,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赏牵牛织女星、写信祈福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些节日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庆祝习俗。

下面将对每个节日进行详细介绍。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在公历的1月底或2月初举行,持续15天至一个月不等。

这个节日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还有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习俗。

此外,春节晚会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人们会观看各种表演、舞蹈和相声节目,以欢庆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这个节日是人们祭奠祖先、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扫墓、献花祭祀,并且特别重视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

此外,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会到郊外游玩、欣赏春景,让身心愉悦。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一般在公历的5月5日举行。

这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龙舟竞渡日,人们会在此日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舞动着五彩斑斓的龙舟划过江水,形成壮观的景象。

此外,端午节人们还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以祈福消灾。

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展示团结合作精神的时刻。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阖家团圆的节日,一般在公历的8月15日举行。

这个节日是人们赏月、吃月饼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家庭团圆,共享月下团圆的美好时刻。

此外,中秋节还有猜灯谜、敬奉月亮、故事传唱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中秋节也被称为月亮最圆的时刻,寓意家庭和睦、人人团圆。

四大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观,不仅仅是节庆活动,更是凝聚民众心声的重要时刻。

这些节日的举办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人们纵情欢乐、表达思念的机会。

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些传统节日,以此传递着他们对家庭、对亲人、对祖国的深深情感。

中国传统节日全介绍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全介绍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中秋节的意义
团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赏月:中秋节是赏月的最佳时机,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象征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期盼。 传承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中秋节的庆祝方式
春节的意义
传承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弘扬民族精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团聚: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增进亲情
祈福纳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吉祥如意
春节的庆祝方式
贴春联: 家家户户 在门上贴 上春联, 表达对新 年的祝福 和期盼
放鞭炮:在 除夕夜和春 节期间,人 们会放鞭炮 来驱赶邪灵 和迎接新年
春节的起源:源于上古时期 的祭祀活动
春节的习俗:贴春联、放鞭 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传统习俗
贴春联:表 达对新年的 美好祝愿
放鞭炮:驱 邪避害,祈 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 友相互祝福, 表达敬意
吃团圆饭: 家人团聚, 共享美食
守岁:熬夜 迎接新年的 到来
压岁钱:长辈 给晚辈的礼物, 寓意平安健康
辞旧迎新:告别过去一年的辛苦和 收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赏菊饮酒:重阳 节有赏菊饮酒的 习俗,寓意着人 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乐观的态度。
重阳节的庆祝方式
登高:重阳节有 登高望远的习俗, 寓意步步高升, 健康长寿。
赏菊:重阳节是 菊花盛开的季节, 赏菊、饮菊花酒 也是重阳节的传 统活动之一。
吃重阳糕:重阳 糕是一种传统的 重阳节食品,寓 意步步高升,健 康长寿。
传统习俗
赏菊:欣赏菊花的美丽,寓 意长寿
饮菊花酒:寓意健康长寿

中国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中国个传统节日详细介绍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祭祖节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8,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腊八节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9,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路神节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10,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1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如拜年、放鞭炮、挂灯笼、吃年夜饭等。

春节代表着新年的开始,也是人们团聚和欢乐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用红色装饰家居,贴春联、窗花,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打扫卫生、贴福字、挂对联、做年画等传统活动。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和祝福的象征,也是对过去一年的回祈福新的一年的期待。

2、元宵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为"上元节",是阴历正月十五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

元宵节是家庭团聚和欢乐的时刻,也是祭祖和祈福的日子。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3、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为了祝丰收和团圆而设立的。

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烧香、放烟火等活动,其中吃月饼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各地还有不同的风味和制作方法。

赏月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很多地方会举行赏月的活动,如登高望月、赏月比赛等。

中秋节的意义不仅在于庆祝丰收和团圆,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4、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也称为寒食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烛花和祭拜祖先的物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同时,人们还会在墓前放风筝、挂菖蒲和祭拜神明,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

此外,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会去郊外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验踏青的乐趣。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

5、端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对龙舟竞渡的崇拜,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包粽子、挂菖蒲等多种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传说,也表达人们对忠贞不屈的忠臣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节日之一、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红纸,挂上对联,寓意着喜庆和幸福。

此外,人们还会辞旧迎新,给亲朋好友拜年,并进行大扫除、守岁、放鞭炮等活动。

同时,赏花灯、舞龙舞狮、观舞狮等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举行。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踏青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此外,人们还会出游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这也是清明节的一个特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纪念屈原以及作为对疫病的抵抗。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并在门上挂艾叶和红枣,以驱除邪气和疫病。

此外,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包饺子、包粽子、荡秋千等习俗。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一样,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团圆为主题,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团聚。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同时还有赏灯、拜月、祭月等各种传统习俗。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赏月。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家人一起赏月,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除了上述几个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俗。

总而言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庆祝,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也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来历。

1. 春节:又称“年节”、“正月节”、“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年兽的习俗,后来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庆祝新年的节日。

2.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年”、“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是为了祭祀神灵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点灯猜谜、吃元宵、舞龙灯等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3.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是为了纪念先祖而设立的。

现在,人们在清明节里会扫墓祭拜、悬挂纸钱、烧香献花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4.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比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5. 中秋节:又称“月节”、“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是为了祭祀月神而设立的。

现在,人们在中秋节里会赏月、吃月饼、赠送礼品等活动,
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

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瑰宝。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而且还表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是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春节
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

传统上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它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还是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的节日。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关于元宵赏灯的记载。

在唐朝时期,元宵节非常热闹。

李白曾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以形容元宵节赏花品茗的热闹场面。

端午节
— 1 —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2 —。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

二、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三、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四、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五、七夕节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六、中元节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称施孤、鬼节、斋孤或地官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民间有祭祖、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七、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八、重阳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介绍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2,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龙节 (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4,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5,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

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

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

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

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

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

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

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

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

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

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

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

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

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

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

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

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

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

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

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

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

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该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

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

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