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13 秋燥
【doc】论《温病条辨》对秋燥的认识和治疗
【doc】论《温病条辨》对秋燥的认识和治疗论《温病条辨》对秋燥的认识和治疗论《温瘸条辨》对秋燥的认识和治疗蒲江暑天华卫生院李学明缘台翦膏经唆,提出胜复气化"秋燥的病名,首见于喻嘉言《医门法律; 秋燥》中,但是,系统地辨治秋燥,并对秋燥的发生变化有独到见解的医家,就当推吴鞠通了.他指出;"欷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漫,复气为火."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忆热侮漳意证穗燥的蒸气,燥气寒倔是燥的胜气.昊氏在《温病条辨》中叉说;"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可见无论在认识和治疗秋燥,都在综台前贤思想和经验,并考之《内经》的基础上所得.在藏书《补秋燥胜气论》中,吴氏说;近代以来,惟喻氏抬补煤气论,其方用甘滔微寒叶氏也有燥气化火之论,方用辛凉甘滔.乃《素问》所谓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法也." 此外吴氏还专篇论述了秋燥病,才使对秋燥的认识日趋完善.正如《时病论》引程憾所说: "论燥气者,酋推嘉言,其次目南与鞠通也…… 至鞠通论燥,有胜气与复气,及正化对化,从标从本之说,可为定论."【) 主焦辨治燥病,明确传变规律吴氏治疗秋燥也同其他温病一样,分别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辨治,并按三焦所属脏脐f及病情变化提出了本病的传变规律上焦心肺,肺主皮毛,秋燥之气内应于旆.燥属阳邪,其性干燥,易于份阴耗液,因此本病初起以燥伤肺阴为多见,中焦脾胃,胃喜澜恶燥, 故中焦以胃阴虚损为多}下焦肝肾,乙癸同以胃内停水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水毒证.其中虽然有些也涉及上焦和下焦,但中焦却是疯变发展的根本所在.结合西医瘸名,则大多与再, 肾,心脏疾患有关.在处方应用上,通过铅'候分析和类方比较,汉方医为每一药方确定了较为具体和严格的Jij方标准.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应用这类盆E青是有参孝价值的一t一禄,故下焦以肾阴亏损,水不涵术,肝阳偏亢等症为主.指出秋燥也同其他温病一样,沿三焦次第相传,并且指出r"上焦不治,则传申焦胃与稗,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可见,秋燥的传变规律确实也同其托温病一样.- 病变部位不同,治疗法刚各异吴氏嗣:"治以苦温,内经治燥之正法也."拖根据秋燥之邪伤阴耗液的特点和宿变部位的不同,具体提出了;温疯伤人身之阴, 故喜辛凉,甘寒,甘成以救其阴昀治疗法盟町.,1.辛凉法《沮瘸条辨》日;"前三焦,治以辛甘篇所序之燥气,皆言化热伤津之i芷微减."即指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之燥热,用以治疗燥证初起.其"辛甘微凉"法的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燥淫于rj,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曹炳章在论述桑杏汤时说;"用药全系辛凉滑润,可悟立方之法."因为病情轻浅,病位在上焦,且属燥邪为患,故不可辛温升阳而助其燥气,又不可过用寒凉遏其肺气, 因而吴氏治疗大都选用质地轻浮,具有发散作用,且无伤津耗液,清凉润燥的药物,如桑,薄荷,芦根等品.心肺同居上焦, 叶,杏仁心血的运行靠肺气的推动.又肺属宝,金能克木,故吴氏将燥与血结的症癌和肺病及]阡的疝痕,胸腹胁肋病也歹6入上焦篇中./ 2.甘寒法;即用味甘性寒的药物生滓养液用以治疗肺胃之明不足或燥热虽解而肺胃之阴来复之中焦燥证的一种治疗方法.脖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燥邪传入中焦,以胃液大量被劫之症为主,丽与其他温病不同,是氏治疗常用汁液丰富之品,如沙参,梨汁,牛乳等. 他指出t"此皆甘寒数阴法也."但中焦燥症宜慎用苦寒,或蕾滠正如是氏所畜;"溢瘸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 服之反燥甚."3.越敲法t成性类术,其性下坠是氏喇J}I巾l98年簟'耀治下焦燥病所选用咸性药物大都为爬行蠕动之物,如龟板,鳖甲,龙牡等,能入下焦搜风逐酃.且此类方剂中以酸甘硪药物居多.酸甘化阴,可补肾阴之号掼.因此甘咸怯适用于温病久羁,劫烁真阴,邪少虚多的下焦燥证. 肾主五液而恶燥.历经了上,中二焦的病变过程和治疗方面的谙种因素,秋燥病邪深入下焦必然穷及肾脏,劫烁肾中阴液,临床以肝肾醇专,水不涵木,肝风湘动的干咳或久骇不愈, 痉厥,昼凉夜热等症为主.故吴氏说;在下焦无非热郅深入,消灼津渡,涸尽而死."可见甘咸法对下焦燥病是适用的其药物的剂量也较上,中二焦为重,体现了"治下焦如衩, 非重不狐的原鼬.旺有治疗原劓,又有觅活变通吴氏对秋燥的治疗,有的提出具体方剂, 有因病势不定或变化不同,灵提出治疗原则, 示人以灵活变通如《上焦秋燥》五条指燥邪传入中焦,既可以见至4胸腹胁肋痛,也可能见到呕吐和泄泻,故只提出"苦辛甘温以和之" 的大法,未局限方剂.又如第六条:"阳明燥盎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露.指出了同为燥与屎结之便秘症,因有寒祀与热化的区别,治法也有苦温泻下和苦寒污下的不同.可见吴氏的治疗思想是符台辨证法的.摄据病情不同,困人园症施治是氏治秋燥不仅视病情变化进行辨治,而且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年龄各异施以不同的方法.如治疗下焦燥病,燥与血搏之癌瘥时,吴氏指出老年^八脉空虚,不与血搏. 不可与亿捶圆舂丹,丽甩温养与温燥兼顾的复享丹"治疗.其"不与血搏一句即说明了应当以是否与血相搏,有无形实之证作为辨证要点.有形实者用化癌回春丹,无形实者甩复享丹.关氏还善于运用不同的剂型治疗燥症. 如,同是燥邪深入下焦,水不涵术之昼凉夜热,咳嗽,瘫厥症,因病有缓急不同,运用荆型也不,样,病情较急的甩汤剂,如复脉汤, 大定风珠汤}病情较缓,,恢复不易的可选用煎熬为丸剂的"专翕大生膏进行治疗. 综上,可以看出,《温病条辨》对秋燥的认识是菲常深刻,活跃的,其治疗用药特点是非常灵活,颇具巧思的.注祷;ll-?-.'时龠论'.1O0贾^舞卫生出版社, I98a."一物丹参,功同四物"刍议青海贵德县人民医院谢亚强一物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始出《妇人明理论》.将一物丹参的治疗作用与四物汤完全等同看待.笔者认为这有失儡颇. 丹参,四物都八血分,专治妇种病证本草纲目》说丹参为"人手少阴,厥阴血药."现代中药学亦说丹参专入血分,治血分瘸证.四物汤也是补血谰血,治血病之要方.可见丹参与四物汤都主人血分.至于他们在妇科病中的应用,《中药犬辞典》载丹参……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日华子本草》载丹参"安生胎, 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均,血邪心炳.众所周知,四物汤在妇科痛证中的应甩也不逊色,凡圜血虚,血不调耜所致的月经 ?JlI呻蕞l9喜睾纂4糟不调,痛经,疆腹疼痛,妊娠痛,产后病等都常选用.据此看出=丹参与四杨汤都是某些妇科病证不可醯少的方和药.所以,从二者都入血分,且常格妇科病两方面来看,丹参与四物确有相同的地方.一物丹参,功同圈物是否当从这方面去理解./丹参四骑功能厦治疗作用有别丹参,四物都可用于血之瘸证,然丽血的病证有血热,血寒,血癀,血虚,出血之别, 拟方选药必然不同.丹参与四物从功能及治疗作用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姨. 丹参味苦性寒凉,?其功能为活血行瘀,碌血清热,常用于瘀血所致的诸痛,肝脾肿大,.冠心痛和困血热引起的心烦失眠及出血等证.在妇科瘸证中也只适宜于因血瘀滞及血热引起的谱证,其补皿的作用很小,即有生新血之功能, 也是在接密之后面迭生新血的.然而四物场的功用潮与丹参相反.嘎物两属温补之藕.主治五一。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学-13秋燥病案
Case 1
王某,女性,25岁,工人,2003年9月20日 就诊.
患者于一周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发热微怕冷, 头痛,鼻燥,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曾于某诊 所以感冒诊治,效不佳,遂来就诊。接诊时见 :体温38℃,干咳无痰,偶可见咳出带血丝 粘痰,胸部闷痛,气逆而喘,口干唇焦,鼻咽 干燥,渴欲饮水,烦躁不安,夜间呛咳尤甚, 难以入睡,大便干结,每二到三日一行,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Case 2
刘某,女,45岁,1958年9月23日初诊。 患者6天前患者出差途中“感冒”,次日即 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在当地诊 治,病情好转。5天后回原住地时身热已退 ,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查:咽红,心肺正 常,肝脾不大,胸透正常,血常规正常。
2021/6/12
Case 5
李某,男,34岁。仲秋患感,初起头 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干而塞,唇干 咽燥,咳嗽痰不多,胸胁微痛,前医诊 为秋燥,两进清肺润燥之剂,发热恶寒 不减,干咳唇燥反甚。特应邀师诊之。 右脉微浮,左脉弦紧,舌苔薄白而干.
2021/6/12
Case 3
甘某,男,53岁,南街柴仓人,1932年9 月12日就诊。 发病九天,病初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偶咳少量粘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痛, 鼻干唇裂,胸满胁疼。经治热退喘平, 诸证好转,但又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数 日不便。舌红苔白而干,脉沉细。
2021/6/12
Case 4
龚某某,男,12岁,1978年9月7日初 诊。
患者以发热、干咳2天为主诉前来就诊 。2天前,无明显诱因即发热头痛,鼻干 塞,干咳无痰,口渴,唇焦红,小便短 赤,舌苔薄白粗糙,脉浮数。
2021/6/12Cas源自 5某男,45岁。1975年11月27日。发热 ,头痛,咽痈,无汗,干咳无痰,胸胁 痛、下午尤甚。舌红、苔白燥,脉浮紧 数。
温病丨“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温病丨“秋燥”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医贯"医贯专注于中西医文献整理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
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
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者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易于痊愈。
清初喻嘉言着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首创秋燥病名。
但对燥邪的性质,各医家又有不同看法,如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而沈目南却认为燥属次寒。
吴鞠通则以胜复气化之理来论述燥气,大旨以胜气属凉,复气属热。
俞根初、王孟英、费晋卿均认为秋燥有温、凉两类。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凉燥不属温病范畴,此文论述的秋燥是指温燥而言。
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而成。
秋天气候有偏热、偏凉之不同。
在久晴无雨,秋阳久曝之时,感之者多病温燥;若是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感之者多病风操,亦即凉燥。
由于秋日燥金主令,肺属燥金,故燥气内应于肺,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初起多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
此与风温初起的证候表现大致相似,所不同者,本病有明显的津液干燥见证。
这是本病的特征,也是与其它温病初起见证的不同之点。
肺卫燥热之邪不解,势必内传人里。
由于燥气易耗津液,一经化热传里,其津液干燥之象更为明显。
若燥热在肺,易成肺燥阴伤,或进而导致肺胃阴伤。
传入阳明胃肠,易成肺燥肠闭或阴伤腑实之证。
若化燥传人营血,也可出现络伤咳血或气血两燔之证。
传入下焦,则多伤肝肾之阴,易导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病证。
若初起治疗得当,或患者素质较好,则一般不致发展到深入下焦的地步。
2 诊断要点■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秋令燥热偏盛时节。
■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本病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一般传变较少。
以伤肺胃之阴者为多,较少传入下焦。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说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惹起的以发热为主证,拥有熱象着重易化燥伤阴等特色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要素。
天受:指经过空气流传传染:指经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拥有激烈传染性并能惹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快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只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 ,不行一味地清营养阴 ,而应在此中辅以清气之品 ,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渺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 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浑身战栗既而浑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倒,不可以识人,呼之不该;谵语,指颠三倒四。
神昏谵语常常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整丧失,昏倒不语,属于神志异样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含昏倒和肢厥,昏倒指忽然昏倒昏迷不醒,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别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惹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害肺络,惹起忽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觉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 :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因为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贱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秋燥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秋燥一、填空题1.秋燥是感受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
2.秋燥发病季节为_________,尤以______________为多见。
3.在秋燥的诊断上,应注意与____________等病相鉴别。
4.秋燥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A型题5.“秋燥”病名首见于:A、《素问·至真要大论》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C、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D、金元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E、《温病条辨》X型题6.秋燥的病变脏腑主要在:A、肾B、肝C、肺D、胃E、大肠三、简答题7.何谓秋燥?8.试述秋燥的临床特征。
9.简述秋燥与风温如何鉴别。
10.简述秋燥和风寒感冒如何鉴别。
11.简述秋燥与伏暑如何鉴别。
四、问答题12.试述秋燥的诊断要点。
13.试述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
14.“燥热”与“火热”的治疗有何不同?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秋燥答案一、填空题1.燥热病邪邪在肺卫见证2.秋季立秋至小雪之间3.风温,风寒感冒,伏暑4.燥者润之二、选择题A型题5.C。
答案分析: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论”,首创秋燥病名。
X型题6.CDE。
答案分析:秋燥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三、简答题7.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
8.初起病在肺卫,必伴口鼻、咽、皮肤、津气干燥表现,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短,易于痊愈,病邪深入下焦肝肾的病例较少。
9.风温:多发于冬春季,初起也表现为邪在肺卫,但以表热证为主,津液不足表现不突出。
秋燥:发于秋季,除有肺卫见证外,以明显的津伤失润为特征。
10.秋燥:发于初秋,有明显的津伤失润表现。
风寒感冒:多发于冬季,初起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疼痛等风寒外束肌表,卫阳受郁的症状为主。
温病学课件:秋燥
《温病条辨》之上焦篇
秋感之燥主要伤及上焦气分,燥自上伤, 肺气受病,故名之曰上燥。喻氏所谓上燥治 气,即病初邪易犯肺,以肺经燥热偏盛为主, 治疗宜以辛凉宣肺。吴氏《温病条辨·燥气论》 亦提出: “前三焦篇所序之燥气,皆言化热 伤津之证,治以辛甘微凉。”
秋燥——中焦
牛乳饮(甘寒)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101条云: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 主之。 牛乳〔一杯〕,重汤炖热,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牛乳一杯,隔水炖熟,一次服下,病重的一日服两次。)
病因:燥热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津液,邪入中焦, 造成肺胃津液不足。此时外邪已完全解除,而胃液干燥未解。 症状:口中烦渴,咳唾白沫,粘滞不爽 治则:滋养胃液。 方解:牛乳系津液所化,用于病后津液未复的调治,确是良 好的食疗方法。但应注意,牛乳属血肉有情之品,有恋邪之 弊,因此只适用于温邪恢复期病邪已尽者,临床不可滥用。
病因:燥伤肺胃阴分 症状:本证多见秋燥病后期,外感燥热邪气渐尽,故身热不甚或 无热; 肺津伤,肺失清肃故干咳不已,胃阴伤故口舌干燥而渴 治则:甘凉生津,清养肺胃(自己总结的,原文没有) 方解:方中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甘寒生津,扁豆、甘草扶助 胃气,桑叶清宣散邪。诸药配伍,立法甘寒增液,清中有养,共 奏清养肺胃之功。
中焦篇:中燥增液———甘寒法
经曰: “燥胜则干”,而胃主津液,故病 变多在中焦阳明胃。喻氏所谓中燥增液,即病 至中期,多涉及胃肠,以胃肠津液耗伤为主, 治疗宜以甘寒之品补养胃阴,滋润肠液。治疗 秋燥一般忌用苦寒。因燥性近似于火,极易劫 伤津液,而苦寒之品虽能清热,但亦伤阴,故 燥证最忌苦寒而喜柔润。所以前人有: “治火 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 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之训。
秋燥修 ppt课件
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一般病程的初、中 期以燥热偏盛为主,津伤为次,或燥热阴伤并 重,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阴津的耗伤 。
(二)治则治法
治则-滋润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
并施
祛邪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 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 培真阴
凉
燥
凉燥病邪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轻 无汗 多流清涕,鼻塞 较清稀 口干唇燥,但不渴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 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 散 温 润 (杏 苏 散 )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 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 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 中性 83%,淋巴17%。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有 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5、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五仁橘皮汤:甜杏仁、松仁、李
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第十三章 秋 燥
3、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温病学》背诵条文
温病学《温疫论》原病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
温疫初起★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
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
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论气所伤不同所谓杂气者,虽曰天地之气,实由方土之气也。
盖气从地而起,有是气则有是病。
标本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
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温热论》★[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二]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三]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四]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五]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也,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温病学重点难点归纳
温病重点难点归纳1、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
伴见身热、胸脘痞满、舌黄腻、脉象濡滑而数。
2、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3、秋燥: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
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
4、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均提示热邪深入营血。
5、辛开苦降: 湿温病,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证。
治以黄连、山栀-苦寒--降泄里热,配合厚朴、半夏-苦辛(温)--开泄化湿,寒温同用,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节脾胃功能的治法,即所谓辛开苦降法。
6、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7、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若热闭心包而兼阳气外脱者,多伴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质淡白、脉微细欲绝等症。
8、温毒(病):一指病名,一指病因。
作为病名,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9、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志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
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
温病学后半学期
第八章风温常见证型辨治邪袭肺卫证主症: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病机:邪袭肺卫,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附:银翘散和桑菊饮临床应用异同点:(具体参见P145,以下为老师ppt的内容)共同点: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
不同点:两者的解表之力有轻重区别银翘散——辛凉平剂,辛散透表力较强,偏治卫表症状明显者(表热较重),发热恶寒,咽痛为主症者。
桑菊饮——辛凉轻剂,解表之力较逊,偏重于宣肺止咳,以咳嗽为主症者。
肺热炽盛证1、邪热壅肺主症:身热,汗出,烦渴,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邪热壅盛,痰热阻肺,肺失宣降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或千金苇茎汤2、肺热腑实主症: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3、肺热移肠主症: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而不硬满,苔黄,脉数。
病机:肺胃邪热下移大肠,热迫下利。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4、肺热发疹主症: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病机:肺经气分热邪外窜肌肤,波及营络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痰热结胸主症: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有力。
病机:邪热入里,与痰搏结于胸脘而成治法:清热化痰开结方药:小陷胸加枳实汤邪入阳明1、热炽阳明主症:壮热,恶热,汗大出,口渴甚且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病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热炽伤津,治法:清热保津方药:白虎汤(吴鞠通提出白虎汤“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温病学试题第十三章秋燥
温病学试题第十三章秋燥A型题1 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B)A.刘河间B.喻嘉言C.叶天士D.吴鞠通E.俞根初2着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2倍“秋燥论”的医家是(D)A.刘河间B.俞根初C.沈目南D.喻嘉言E.李东垣3认为燥属火热的医家是(C)A.刘河间B.俞根初C.喻嘉言D.李东垣E.沈目南4认为燥属此寒的医家是(BA.俞根初B.沈目南C.喻嘉言D.李东垣E.费晋卿5下列哪一项不是秋燥的诊断要点(EA.有特定的季节性B.初起见有津液干燥征象。
C.‘病变重心在肺D.一般传变较少E.病程较长6方书记载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是(D)A.上燥増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B.上燥治气,中燥治血,下燥治气C.上燥増液,中燥治血,下燥治气D.上燥治气,中燥増液,下燥治血E.上燥治血,中燥治气,下燥増液7“燥与火不同,火为实证,热盛阳亢,身热多汗,法宜苦寒,夺其实而泻其热;燥为虚证,阴亏失润,肌肤燥,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语出(C)A.俞根初B.王孟英C.何廉臣D.喻嘉言E.吴鞠通8“燥证路经无多……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则,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也”语出(E)A.喻嘉言B.吴鞠通C.王孟英D.刘河间E.汪瑟庵9下列秋燥的治疗方法中,哪项提法错误(D)A.邪袭肺卫,治以辛凉甘润B.燥干清窍,治宜清轻宣透上焦气分燥热。
C.燥热化火,伤及肺阴,治宜清肺燥养阴D.燥热化火,治以苦寒清热泻火为主。
E.肺胃阴伤,治宜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10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苔白舌红,右脉数大,方宜用(C_A.银翘散B.桑菊饮C.桑杏汤D.清燥就肺汤E.翘荷汤11秋燥,证见耳鸣,目赤,齿龈肿咽痛等其治疗首选方剂是(B)A.桑杏汤B.翘荷汤C.杏苏散D.白虎汤E.清咽汤12温病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闷胁痛,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病机为(C)A.风热邪袭肺卫B.燥热邪在肺卫C.燥热化火,伤及肺阴D.燥热灼伤肺胃津液E.风温邪热壅肺13初起时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疼痛,腹部灼热,大便泻泄,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方宜(A)A.阿胶黄芩汤B.桑杏汤C.清燥就肺汤D.葛根芩连汤E.宣白承气汤14咳嗽不爽,痰粘难咯,胸腹胀满,便秘,治宜(C)A.宣白承气汤B.桑杏汤C.五仁桔皮汤D.増液承气汤E.以上都不是15女,17岁,初秋久晴无雨,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治宜(D)A.清肺润燥养阴B.宣肺化痰,泄热攻下C.滋养阴液,攻下腑实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E.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温病学-13 秋燥
病 治 方
机:燥热渐退而肺胃津伤未复 法: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沙参麦冬汤、 药:沙参麦冬汤、五汁饮
(三)气营(血)两燔 气营(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
病因风热病邪燥热病邪发病季节冬春两季初秋季节临床特点初起津伤较轻初期津伤明显易内陷心包较少传变新感燥热发病类型发于气分少阳肺为重心卫分可发于营分症候特点初起表里同病明显一辨证要点1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第十三章 秋 燥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
按ESC键退出 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概
一、定义
述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 邪在肺卫, 邪在肺卫,具有津气干燥的特征的一种急性 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
病机: 病机:燥热侵犯肺卫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 方药:桑杏汤
(二)邪在气分
1、燥干清窍 2、燥热伤肺 3、肺燥肠热 、 4、肺燥肠闭 、 5、腑实阴伤 、 6、肺胃阴伤 、
1、燥干清窍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
则痉厥,舌质干绛,脉虚。 则痉厥,舌质干绛,脉虚。 辨证要点:昼凉夜热,口渴,舌质干绛。 辨证要点:昼凉夜热,口渴,舌质干绛。
病 治 方
燥热病邪深入下焦, 机:燥热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伤 滋养肝肾,潜镇息风。 法:滋养肝肾,潜镇息风。
药:三甲复脉汤
附:凉燥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 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病机】 【病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 治法】 【治法】辛开温润 方药】 【方药】杏苏散
秋燥
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秋燥简介凉燥感受秋凉燥[1]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2]。
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秋燥饮食江城连续放晴后,不少市民嗓子疼痛、上火,以为感冒了,乱吃感冒药。
实际上,这是秋燥在作怪,只需饮食调理即可。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有的人会生出口疮,或者出现咽喉肿痛等症状,还会长出红且发痛的痘痘。
“秋燥症”虽不十分严重,但一些病症。
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中医上讲,当燥邪入侵,最先受侵犯的是肺部。
专家建议,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上火。
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3]秋燥表现近日来,不少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一番,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中“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秋燥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 肺时,治宜辛 凉透邪,宣肺 润燥。肺主气, 肺气宣畅,邪 乃外解;肺可 布津,燥亦易 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 中焦,胃肠 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于甘 寒生津之品 以补养胃阴。
下燥治血---则 指燥邪深入下焦,
损伤肝肾精血时,
治疗宜用甘咸酸 寒之品滋养肝肾 精血。
(3)秋燥辨证论治
邪入营血 身热吐衄 舌绛苔黄燥
向愈
恢 复 期
肺卫阴伤 肝肾阴伤 虚风内动
三、秋燥病理特点
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 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 液干燥征象。 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津 热阴伤的病变。 4.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亦可出现 内陷营血或传入下焦等病理变化。 5.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四)秋燥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 病邪 ---初起以肺卫表热证 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
风燥病邪
---初起以肺卫表寒证
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秋天干燥季节。 2.初起邪在肺卫时即见津气干燥表现。 3.病变中心在肺,病情轻,传变少,
较清晰 口干唇燥,但不欲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散温润(杏苏散)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病始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 ,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见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
[病机分析] 气氛燥热未解,传入营血 [治疗方法] 气血两清 [代表方剂] 加减玉女煎(《方见春温章》)
温病学名词解释
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引起,初起以肺卫表热伴津液干燥见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秋季的一种新感温病。
上燥治气:病变初起以肺系燥热偏盛,治疗上以治肺为主,除甘寒滋养肺阴,还要清热宣肺,故曰“上燥治气”。
中燥增液:肺之燥热,移热于胃肠,病变以胃肠津液耗损为主,治疗宜甘寒濡润,补养胃阴,滋润肠液,故曰“中燥增液”。
下燥治血:秋燥后期,少数邪胜正虚的病例,由于燥热久羁,耗伤肝肾阴血,治宜用甘寒,咸寒或酸寒等血肉有情之品滋补肝肾阴液(血),从而滋阴养液,故曰“下燥治血”。
辛凉平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之品如银花、连翘等为主,稍佐以微辛温之品如荆芥、豆豉等所组成的方剂,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
热深厥深:是一种病理现象。
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内伏,阳气被邪热闭郁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出现身体灼热而手足厥冷的证候,热邪愈深伏,手足厥冷越甚。
风温:感受风热病邪引起,初起以肺卫表证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的一种外感温病。
春温: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以里热津伤或营热阴伤证候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生在春季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肺热发疹:肺经气分热邪波及营络,症见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治法为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辛凉轻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轻清宣透之品、药量较轻而组成的方剂,如桑菊饮。
与银翘散比较,本剂解表之力较轻,吴鞠通称之为辛凉轻剂。
撮空:指患者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间,象要拿东西的症状,是病重元气大衰的表现。
目不了了:形容视物模糊不清,由于阳明腑热过盛,津液受伤,邪热上蒸所引起的症状。
暑厥:暑热之邪直中心营,内闭心包,一病即见昏厥的一种病证。
暑秽:暑热秽浊之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
病在中焦,以闷乱烦躁为特征,包括胃肠功能失调和头目不清爽等症状。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秋燥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秋燥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致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
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
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
三方由浅入深,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
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品,熬膏为丸,从缓治。
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
再暴虚易复者,则用二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
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
盖凡甘能补,凡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乎!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肾水亏则动而燥,因燥而燥也。
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观者察之。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专翕大生膏(酸甘咸法)人参(二斤,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茯苓(二斤)龟板(另熬胶,一斤)乌骨鸡(一对)鳖甲(一斤,另熬胶)牡蛎(一斤)鲍鱼(二斤)海参(二斤)白芍(二斤)五味子(半斤)麦冬(二斤,不去心)羊腰子(八对)猪脊髓(一斤)鸡子黄(二十丸)阿胶(二斤)莲子(二斤)芡实(三斤)熟地黄(三斤)沙苑蒺藜(一斤)白蜜(一斤)枸杞子(炒黑,一斤)上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三昼夜,去渣;再熬六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
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
每殒胎必三月,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本方以阴生于八,成于七,故用三七二十一之奇方,守阴也。
加方用阳生于七,成于八,三八二十四之偶方,以生胎之阳也。
古法通方多用偶,守法多用奇,阴阳互也)。
《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证用药规律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方法通过整理《温病条辨》中关于秋燥的条文,收集出《温病条辨》中三焦篇关于“秋燥”的方剂,归纳出“秋燥”的主要治法及药物的使用频数,以及对所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温病条辨》中与“秋燥”相关条文共17条,主要集中在“上焦篇”;《温病条辨》治疗秋燥病证的方法以“苦温甘辛法”为主,归纳出方剂共18首,共涉及189味药物,其中共有39味中药的频数≥2。
这39味药四气五味主要为苦温甘辛。
结论《温病条辨》中治疗秋燥病证,主要集中在上焦篇,治法是以苦温甘辛为法,其理法方药值得后世医家学习及借鉴。
【关键词】《温病条辨》;秋燥;用药规律秋燥病感受秋季燥热邪气而发的疾病,初起即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津伤气燥的证候是秋燥病的特点[1]。
一般来说,秋燥病证多侵犯肺、胃、大肠,较少进入营分、血分,所以相对于其他病症来说,病程较短,容易痊愈。
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诸涩枯竭,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论述了燥的病机。
到了明末清初才对燥病的认识逐渐明确[2],对秋燥进行系统地辩证论治及发生发展规律有自己独特见属的医家当属吴鞠通。
吴鞠通广采博取《内经》《难经》等医书的精华,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撰成《温病条辨》一书[3]。
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以三焦辨证为纲,通过病邪、病性、病位、病势等病机四要素来分析秋燥,对于秋燥病症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本研究采用现代的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温病条辨》中治疗秋燥病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上诉疾病的中医辨治施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1、方法1.1数据来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的《温病条辨》[4]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治疗秋燥的方剂。
1.2数据库建立创建《温病条辩》秋燥病方剂EXCEL字段表对整理后的方剂进行汇总,建立数据库,经标准化处理后整理出《温病条辨》秋燥病的用药规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治 方
燥热病邪深入下焦, 机:燥热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伤 滋养肝肾,潜镇息风。 法:滋养肝肾,潜镇息风。
药:三甲复脉汤
附:凉燥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 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干唇燥,咳嗽稀痰,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紧。 病机】 【病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 治法】 【治法】辛开温润 方药】 【方药】杏苏散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 秋季(初秋) 发病季节: 秋季(初秋) 2、主要依据:临床表现 主要依据: (1) 初起肺卫见症外,必伴有口、鼻、咽、 初起肺卫见症外,必伴有口、 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2) 病证特点:病位重心在肺,传变较少, 病证特点:病位重心在肺,传变较少, 以伤肺胃之阴者为多,少有传入下焦者。 以伤肺胃之阴者为多,少有传入下焦者。
病机: 病机:燥热侵犯肺卫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 方药:桑杏汤
(二)邪在气分
1、燥干清窍 2、燥热伤肺 3、肺燥肠热 、 4、肺燥肠闭 、 5、腑实阴伤 、 6、肺胃阴伤 、
1、燥干清窍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
(三)治疗宜忌: 治疗宜忌:
宜柔润 忌苦燥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痰,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咳嗽少痰,
咽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 咽干痛,鼻燥热,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 而乏津,右脉数大。 而乏津,右脉数大。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鼻 口渴、舌边尖红、 燥、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少津
辨证要点:咳嗽不爽、胸满腹胀、便秘、 辨证要点:咳嗽不爽、胸满腹胀、便秘、舌红而干
病机:肺中燥热,液亏肠闭,肺肠同病 病机:肺中燥热,液亏肠闭,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 方药:五仁橘皮汤
6、肺胃阴伤
身热不甚,干咳不已, 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 渴,舌红少苔,脉细。 舌红少苔,脉细。
病机:肺中燥热之邪下迫大肠, 病机:肺中燥热之邪下迫大肠,肺、肠同病 治法:润肺清肠,清热止血。 治法:润肺清肠,清热止血。 方药:阿胶黄芩汤
4、腑实阴伤
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有神 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燥、 辨证要点: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燥、苔黑干燥
二、鉴别诊断
• 1. 秋燥与风温的鉴别
风温 病因 风热病邪 发病季节 冬春两季 临床特点 初起津伤较轻 易内陷心包 秋燥 燥热病邪 初秋季节 初期津伤明显, 初期津伤明显, 较少传变
2.伏暑与秋燥的鉴别 伏暑与秋燥的鉴别
病 因 发病类型 病 位 症候特点 伏暑 暑邪内伏 伏邪温病 发于气分、 发于气分、少阳 可发于营分 初起表里同病 秋燥 新感燥热 新感温病 肺为重心(卫分) 肺为重心(卫分) 初起表证, 初起表证,津伤 明显
咽痛,苔薄黄少津,脉数。 咽痛,苔薄黄少津,脉数。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热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 热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干燥
病 治 方
析:燥热之邪上干头面,清窍不利 燥热之邪上干头面,
清宣气热,润燥利窍。 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Biblioteka 药:翘荷汤2、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促,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促,胸
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 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 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辨证要点:身热、干咳气喘、舌边尖红、 辨证要点:身热、干咳气喘、舌边尖红、苔薄而燥
病 机:肺燥阴伤 清泄肺热,养阴润燥。 治 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 方 药:清燥救肺汤
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肺燥肠热,
二、病机演变
口鼻 燥热病邪 邪犯肺卫 燥干清窍 燥热伤肺 肺燥肠热 肺燥肠闭 腑实阴伤 肺胃阴伤 燥 伤 真 阴
邪在气分
气营两燔
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1. 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 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 2. 主要病变气分,最易侵犯肺、次在胃肠),以 主要病变气分,最易侵犯肺、次在胃肠),以 ), 肺经为病变重心。 肺经为病变重心。 3. 津液损伤较重,贯穿秋燥始终。 津液损伤较重,贯穿秋燥始终。 4. 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亦可出现内 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 陷营血或传入下焦。 陷营血或传入下焦。 5. 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 身热,干咳少痰,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 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 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 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 数13600/mm3, 中性83%,淋巴17%。
三、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 各型肺炎等。 各型肺炎等。
病 因 病 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 :燥热病邪 、 2、发病条件: 、
外界条件:久晴无雨, 外界条件: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体内条件:人体肺卫不固, 体内条件:人体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 不足,或夏季汗多津气受伤, 不足,或夏季汗多津气受伤, 摄护失慎。 摄护失慎。
辨 证 论 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气候特点,恶寒、伤津 、 气候特点,恶寒、 2、辨病位 :以肺经为重点,也可涉及头面、肠、 、 以肺经为重点,也可涉及头面、 胃等。 胃等。 3、辨正邪关系: 、辨正邪关系:
(二)治则治法
初期-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并施
衄血,苔黄燥,舌绛,脉数。 衄血,苔黄燥,舌绛,脉数。
辨证要点:身热、口渴、斑疹、吐血、咯血、衄血、 辨证要点:身热、口渴、斑疹、吐血、咯血、衄血、舌 绛
病 治 方
气分燥热未解, 机:气分燥热未解,传入营血 两清。 法:气营(血)两清。
药:加减玉女煎
(四)燥伤真阴
临床表现:低热不解,口渴,或干咳,或不咳, 临床表现 低热不解,口渴,或干咳,或不咳,甚
病 治 方
机:燥热内结阳明,津伤肠燥 燥热内结阳明,
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药: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5、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大便
秘结,舌红而干。 秘结,舌红而干。
第十三章 秋 燥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
按ESC键退出 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概
一、定义
述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 邪在肺卫, 邪在肺卫,具有津气干燥的特征的一种急性 外感热病。 外感热病。
二、沿革
1.关于燥邪:《内经》有燥邪形成、致病特点和 关于燥邪: 内经》有燥邪形成、 关于燥邪
附:温燥与凉燥初起证治比较表: 温燥与凉燥初起证治比较表:
温 病因 发病季节 恶寒 发热 汗 鼻 痰 口渴 舌苔 发展趋势 初起治法 燥 凉 燥 燥热病邪 初秋久晴无雨, 燥热 天 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较重 可有少量出汗 鼻涕少, 中干燥灼热 鼻 痰少质粘难咯 口渴欲饮 苔薄白而燥, 边尖红 舌 赤 易灼伤阴液 辛 凉 甘 润 (桑 杏 汤 ) 凉燥病邪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轻 无汗 多流清涕,鼻塞 较清稀 口干唇燥,但不渴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 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 散 温 润 (杏 苏 散 )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因:燥热病邪 2、病机:燥热病邪犯肺,阴液耗伤,肺气失宣 3、治则治法:清肺润燥养阴 4、处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生石膏、麦冬、瓜蒌仁、光杏仁、南沙 参、生甘草、制月石、柿霜、枇杷叶、梨皮
治则- 治则-滋润 祛邪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血 燥热化火, 后期- 肺胃阴伤- 后期- 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培 真阴
关于“上燥治气,中燥增液, 关于“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肺时,治宜辛凉透邪,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肺时,治宜辛凉透邪, 宣肺润燥。肺主气,肺气宣畅,邪乃外解; 宣肺润燥。肺主气,肺气宣畅,邪乃外解; 肺可布津,燥亦易除。 肺可布津,燥亦易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中焦,胃肠津液耗伤时,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中焦,胃肠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予甘寒生津之品以补养胃肠阴液。 治疗宜予甘寒生津之品以补养胃肠阴液。 下燥治血-则是指燥邪深入下焦, 下燥治血-则是指燥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肾精血 时,治疗宜用酸甘咸寒之品滋养肝肾精血。 治疗宜用酸甘咸寒之品滋养肝肾精血。
治法的记载: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治法的记载:“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燥胜 则干” 燥者濡之” 燥化于天,治以辛寒, 则干”,“燥者濡之”, “燥化于天,治以辛寒, 佐以苦甘” 佐以苦甘” 等。
2. 关于秋燥病
首创秋燥病名 (1)清初喻嘉言首创秋燥病名 )清初喻嘉言首创秋燥 (2)秋燥的分类:温燥和凉燥 秋燥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