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合集下载

最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最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

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理智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3)审美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4)生活情感。

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优.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优.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优.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

(发展速度有变化)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时间:12月28上午9:00分值分布:1、单项选择10分;2、名词解释:3个12分3、辨析:3个24分4、简答:3个24分5、论述2个30分考试容:第一章:绪论了解部分: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青春期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了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中间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则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加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观系统是社会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五中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宏观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个体的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

掌握部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3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3

第三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如婴儿通过吮吸小奶瓶发展了吮吸图式,当他试图吮吸大奶瓶时就运用了这种图式,这就是同化.4.顺应: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比如,当婴儿改吃奶为吃饭,他就需要改变原来的图式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

5.客体永久性:6.自我中心 :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

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9.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

10.支架: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11.私语:在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发展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即私语(private speech).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但二人对私语现象的解释不同。

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以下哪个阶段属于青春期?A. 6-12岁B. 13-18岁C. 19-25岁D. 26岁以上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冲突是:A.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B. 成就感与自卑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3. 中学生抑郁症状通常表现为:A. 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B. 过度活跃、精力充沛C. 食欲不振、体重增加D. 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4.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通常经历以下哪个阶段?A. 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去自我中心期B. 自我中心期、去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C. 客观化期、自我中心期、去自我中心期D. 去自我中心期、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期5. 关于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影响B.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C. 同伴关系只影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D.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6.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通常与以下哪个因素密切相关?A. 教师的评价和鼓励B. 家庭的经济状况C. 个人的外貌和性格D. 过去的成功经历7. 在中学阶段,以下哪个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A. 家庭环境B. 学校环境C. 社会文化D. 个人生理变化8. 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不包括:A. 学习压力B. 人际关系困扰C. 生理变化导致的情绪问题D. 未来职业规划的困惑9. 教师在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时,以下哪个做法最合适?A. 直接给出解决方案B. 鼓励学生自己表达和解决问题C. 忽略学生的问题,继续教学D. 过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10. 关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下哪个描述是准确的?A.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完全成熟B.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小,稳定性较高C. 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冲动D. 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11. 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出现在哪个阶段?B. 儿童期C. 青春期D. 成年早期1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下列哪个阶段主要面临“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A. 婴儿期B. 儿童早期C. 青春期D. 成年期13. 在学生心理发展中,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关键因素?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14.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C.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5.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哪两个方面?A. 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B. 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C.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D. 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16.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在学校中追求满足的最基本需求是哪一层级?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归属与爱的需求17. 以下哪个方法不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A. 认知重构B. 情绪表达C. 行为矫正D. 个人成长记录18.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A. 家庭氛围B. 家庭经济状况C.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D. 学生的个人性格19.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教师的角色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B. 心理问题的诊断者C.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D. 学习成绩的提升者20.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冲突是?A. 自主性与羞愧、怀疑B. 成就感与自卑C.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21.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B. 发展基本的阅读技能C. 掌握基础数学知识D. 提升体育竞技能力22.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B.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C. 改善学生的社交技能D. 以上都是23.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C.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4. 中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A. 焦虑B. 抑郁C. 自卑D. 强迫症25. 教师在心理辅导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A. 知识的传递者B. 行为的监控者C. 情感的支持者D. 以上都是2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A. 认知重构B. 情绪表达C. 行为矫正D. 药物治疗27.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A. 对身体形象的自我关注增加B. 对同伴关系的重视C. 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断提高D. 以上都是28.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说法是?A.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B.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C. 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D. 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29. 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哪个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A. 青春期B. 少年期C. 儿童期D. 幼儿期30.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什么?A. 信任对不信任B. 自主对羞愧C.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 亲密对孤独二、问答题1. 简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7

一、概念解释1.同一性扩散如果没有很好解决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没有为青少年提供合适的心理延缓期,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即可能导致青少年同一性的整合失调,使他们无法认识自己或确认自我,形成一种不连续的、混乱的和不完整的自我感觉,这也就是“同一性扩散”。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客观事物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

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它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在面临重要任务时,自我概念能够调节、维持个体有意义的行为。

3.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4.自我同一性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变化包含了个体自我感觉的第一次实质性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5.心理延缓期在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使青少年需要一个心理延缓偿付期,即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可以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在承继儿童期之后的青少年。

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各种任务,因此需要在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先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尽可能地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通过心理延缓期的方式可以鼓励青少年延长在校学习的时间,从而使他们能够认真地考虑将来的计划,面不用做出一些无可挽回的决定。

6.同一性早期完成同一性早期完成是指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体验危机。

当父母以权威的方式把义务传递给青少年时,往往会产生这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没有足够的机会来独立地探索不同的人生道路、意识形态以及自己的职业。

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勤奋对自备是哪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任务?(A)。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题库一、情绪与人际关系1.1 自律与适应能力•什么是自律?自律对青少年的意义是什么?•缺乏自律对青少年的发展有何影响?•自律的训练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如何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青少年适应新环境和面对变化时的常见情绪问题及应对措施。

1.2 情绪管理•什么是情绪管理?其重要性是什么?•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对青少年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什么影响?二、学习与成就2.1 学习动机与目标设定•什么是学习动机?为什么重要?•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机?•目标设定对学习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设定合理的目标?2.2 学习方法与策略•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对青少年的学习成就和自信心产生什么影响?2.3 成就动机与挫折处理•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成就动机?•青少年面对挫折时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挫折?•成就动机和挫折处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有何影响?三、性别与身份认同3.1 青少年性别认同与发展•青少年性别认同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是什么?•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有何关系?•青少年性别认同对其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有何影响?•如何帮助青少年探索和建立正面健康的性别认同?3.2 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什么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是什么?•青少年身份认同对其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有何特点?•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身份认同?四、家庭与社会环境4.1 家庭教养与家庭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培养积极的家庭支持和沟通模式?•家庭支持和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成就和人际关系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帮助青少年与家庭关系的平衡和调适?4.2 社会压力与同伴关系•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哪些?如何应对?•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社会压力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五、网络与媒体影响5.1 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青少年在网络上常见的问题和心理风险有哪些?•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和线上安全意识?•网络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有何特点?•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与有效性?5.2 媒体影响与青少年发展•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如何帮助青少年理解并正确评价媒体信息?•媒体影响对青少年的身体形象和自尊心有何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以上题库涵盖了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多个方面,可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青少年自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的参考依据。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完善篇),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1.跨文化研究: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常选取差异比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2.早熟:指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早熟青少年是指比较早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

青少年成熟时间的早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有着不同的影响。

(早熟男孩对自身的感觉更为良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在情感、注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积极感受,同时其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

早熟女孩的心理发展则可能存在更多的危机。

)3.同化:(P69)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当中,从而丰富和加强了个体的动作。

实际上,同化是个体图式不断增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对自身的图式进行改善或者改变。

图式只发生了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4.最近发展区:(P84)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

在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需要考虑两种发展水平。

把每个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称作“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水平则称作“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

它存在着个别差异和情景差异。

5.情商:指个体情绪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

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耶鲁大学的彼得·萨罗维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他们提出的能力型情绪智力模型包含一组相关情绪能力,2000年他们又将之简化。

同年,由巴昂主编的《情绪智力手册》出版,标志着情绪智力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情绪智力理论的普及归功于丹尼尔·戈尔曼,他于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轰动世界。

综合各观点,情绪智力可以看作是个体识别和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将情绪同化为思想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能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四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社会认知: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由皮亚杰提出。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

4.假想观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愿望,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

imaginary audience,即假想观众。

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

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

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6.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7.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能想象别人可能会怎么想和有什么样情绪感受的能力。

这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别人的认知。

8.心理理论: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9.内隐人格理论:不同于心理学家所指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关于人格的概念,即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10.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6. 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本节课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

4.假想观众——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5.情感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 自律道德——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

9.学习方式——青少年学习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我国新课改正在推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中,但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B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 )阶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测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末测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是一门关于青少年心理成长和教育的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和参与这门课程,我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篇期末测试中,我将介绍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解和观点。

首先,青少年心理发展是指青少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是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身体上的变化、性别意识的形成、自我认同的建立以及与社会的适应等多重挑战。

因此,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的成长。

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我认为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个青少年都有他们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这些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个来自稳定和支持性家庭的青少年可能会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更良好的自我认同,而一个来自不稳定或矛盾家庭的青少年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

此外,我认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家园,他们在学校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接受知识和教育。

学校应该是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应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帮助青少年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

最后,我认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完整和全面的成长环境。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并保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支持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总之,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关注。

通过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家庭、学校等环境对其的影响,我们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迎接挑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题

一、论述青春期个体的认知发展的特点及理论解释青少年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认知的变化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善于:青少年要比儿童更为“聪明”1. 思考可能的情况是什么,而不仅仅现实是什么,思考可能性的运用多种科学问题、逻辑问题和辩论的过程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假设性思维的出现2. 思考抽象的事物青少年比儿童更容易理解隐含在双关语、谚语、隐喻和类比中的高层次抽象逻辑3. 思考思考过程本身(元认知)青少年比儿童更多地对思维进行“管理”青少年也更善于向别人阐述他们使用的过程,包括策略的使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4. 多角度的思考儿童倾向于每一时刻只思考事情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则能够以更为复杂的视角来看待事情影响青少年能够更精深地理解概率问题青少年会以更为分化、更为复杂的言语来描述自己及他人,理解人格的多个侧面理解讽刺能力的发展5. 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地思考儿童:非黑即白例子:好人和坏人青少年:更倾向于用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影响(世事无绝对)对许多事物抱极端怀疑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要提问或质疑(二)认知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1.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信息的记忆,同时也包括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含义,把该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判断其是否有效——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动力1. 在长时记忆中,知识范围变得更宽广2. 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促使产生新的知识组合3. 运用和获取知识时,可以运用更多变化的认知策略,促发批判性的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自发地发展,需要的条件:1. 儿童时期获得的技巧和知识作为基础•批判性思维能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因为它会增进对深层原因进行思考的欲望;而当获得一个主题知识时对相关知识做了评价和分析,这又锻炼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 一定的教育环境:•小班教学,师生之间频繁的话语交流2. 青少年的有效决策做出独立有效的决策是大多数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部分之一。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9

(完整)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9

第九讲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与教育第九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同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同伴交往的重要体验。

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3.同伴群体:群体是一个总括结构,是基于共同声誉之上的集合体,比非正式的友伴群规模要大,成员之间并非有亲密的情感联系与互动。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

5.同伴接纳:反映的是不同结构团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与否,是接纳还是排斥.6.同伴影响: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同类或同伴的影响。

如果人们发现某种行为已经成为其同类中的一种流行行为,他们往往也就会跟着做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影响称为“同伴影响力"。

7.亲密感:一种充满深情的、彼此依赖的友好关系,友谊双方可以自我表露自我,彼此分享秘密。

8.异性友谊:从性别单一化到性别的混合,出现二元性别友谊.9.友谊观: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10.同伴文化:具有排他性,拒绝与自身共性不相容的特性,以维护自身的独特性和统一性.11.同伴导向: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C)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经历 B.同伴影响 C.同伴关系 D.同伴接纳2.( B)就是二元互动的典型表现。

A.亲密 B.友谊 C.爱情 D.交谈3.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下列不属于群体特性的是( D ).A.内聚力 B.平等性 C.异质性 D.规范性4.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专题一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可多选)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A.彪勒B.古迪纳夫C.何林渥斯D.皮亚杰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A.林崇德B.朱智贤C.刘儒德D.钱铭怡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A.消极、冷漠、B.任性、幼稚C.反抗、自高自大D.服从、独立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矛盾冲突型B.亲密和谐型C.疏远平淡型D.敌视冲突型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个体社会化过程3.毕生发展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5.父母教养方式三、简答题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D4.A5.C6.ABC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3.毕生发展:心理的毕生发展观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会心教育生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按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心理安全、行动自由、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有效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会心会意的组织系统。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青少年期通常指的是哪个年龄段?A. 6-12岁B. 12-18岁C. 18-25岁D. 25-30岁答案:B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获得自主性B. 形成自我认同C. 学会社交技能D. 掌握职业技能答案:B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少年期面临的主要危机是什么?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勤奋与自卑D.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答案:D4. 青少年期的大脑发育特点是什么?A. 大脑容量迅速增长B. 大脑前额叶发育成熟C. 大脑灰质减少,白质增加D. 大脑功能完全成熟答案:C5. 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A. 焦虑、抑郁B. 学习困难C. 社交恐惧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答案: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认同的形成。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形象、能力和价值进行探索和评价。

同时,他们也会经历自我认同的危机,可能会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未来方向感到迷茫。

7. 青少年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青少年期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同伴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化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社交技能和规则。

其次,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最后,同伴关系也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8. 描述青少年期情绪波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答案:青少年期情绪波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变化、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荷尔蒙的变化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波动。

应对策略包括:提供稳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教授情绪调节技巧,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和创造性表达,以及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及其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4.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但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5.睡眠模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

6.早熟与晚熟:早熟指在遗传算法早期,在种群中出现了超级个体,该个体的适应值大大超过当前种群的平均个体适应值。

从而使得该个体很快在种群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种群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群体进化能力基本丧失,从而使得算法较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

而晚熟恰好相反。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

7.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

人和动物性成熟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

男女两性在到达青春期时,由于受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影响,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也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

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理智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3)审美情感。

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4)生活情感。

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

(5)人际情感。

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 自律道德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

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位等。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权威型父母:温暖而严厉、有明确规定与要求、严格执行、对儿童的期望与儿童实际能力一致、既鼓励自主性发展和自我管理、又鼓励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儿童的意见、同时承担管教的责任。

惩罚型父母:高度重视儿童的服从与遵从、使用惩罚、专断与强硬的纪律措施、儿童应无条件接受父母所制订的规则与纪律、限制儿童的自主性。

溺爱型父母: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服从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较少对儿童作出要求,儿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的自由,认为控制是对儿童的侵犯。

忽视型父母:尽可能少的与儿童在一起、甚至对儿童不理,对儿童的去向与活动知道的很少,很少与儿童谈心。

9.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10.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间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

玛西娅的延缓期指的是形成同一性的过程,在做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可能的选择进行探索的时期,处于延缓期的个体强烈地被探索与遵从所困惑。

延缓可能是逃避解决同一性危机的借口,青少年在做决定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迟迟不做决定可能会出现问题。

二、选择填空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C )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B )。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D.青年期三、填空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_认知过渡_和_社会性过渡_三个方面2.初二时期是___机械识记__向___理解识记__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__和__获得社会经验_。

4. 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亲密___和___忠诚__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__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_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 __同伴关系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五、简答1.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心理变化通常不是由生理变化单独引发的,而是生理变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首先,生理变化直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如体内激素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对男性来说,青春期攀丸激素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青少年性驱力和性活动的增强。

对女性的研究也发现,月经周期的第22天,随着雌性激素和黄体酮的含量大大增加,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疲倦和头痛等。

还有研究者发现,那些与同龄人相比体内激素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消极情感和过剩的精力。

激素具有激活效应,对青少年更具唤起和兴奋作用,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间接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

换言之,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

而这些都依赖于个体对自身变化快慢的认知、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以及社会对进人青春发育期时间的看法。

例如,青少年关于身体外表的自我期望及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他们的自我形象等。

青春期的到来会给青少年及其周围相关的人带来新的适应问题。

青少年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和体形的变化会破坏儿童原有的自我形象,建立并适应全新的自我形象是青少年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社会关系方面,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青少年强烈地要求周围人把自己作为大人来对待,他们开始要求拥有自己的隐私权,希望在发型选择、服饰与着装、交友以及娱乐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不再像孩提时期完全接受父母的权威。

在情感联系上,青少年开始逐渐疏远父母而与同伴建立起亲密感。

与此同时,社会也开始把青少年作为一个成人来对待,从而对他们提出了不同于儿童期的要求和期望。

这样,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原有的交往方式被打破,如何建立新的亲子互动模式,不仅对于青少年自身,同时对父母、教师等与之互动的人,都是一个新的任务与挑战。

2. 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在初中阶段开始占主要地位。

在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不仅占绝对的优势,而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高中生已经能运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为青少年学习各种理论提供了必要条件。

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并于高中阶段达到基本成熟的水平。

辩证逻辑思维是人类的最高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标志着青少年思维的整体结构的形成。

同时,青少年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仍在发展,并与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熔合。

动作思维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技术能力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能力的发展。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初中生的思维处于还半成熟状态。

一方面,随着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初中生能较好地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抽象材料的理解。

这表明了初中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但初中生的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接近于成人,处于成熟水平。

主要表现:其一,高中生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较好地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其二,高中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预见性,这反映出高中生对事物间的关系已有了深刻了解;其三,能自觉地使用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思维活动。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高中生的思维的深刻性高于初中生,但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其思维的创造性也日益增强。

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发展。

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他们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其思维的创造性都是不成熟的。

具体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受错误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

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能力,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成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