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长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的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很多,如: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得到石钟山命名根本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
同样,生活中的创新,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教育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我们有幸参加了新一轮的课改实验,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起用新教材而已,而是要以新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在好奇中激发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要唤醒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人都有的共性,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有好奇心,就可能去探索,去追问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不盲从,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
好奇心是“发现”的前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等于是鼓励学生去“发现”,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去思考,去获得认识。
这种好奇心正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内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
事实上,浓厚的好奇心是开展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好奇心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蒸汽顶起水壶盖十分好奇,于是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吊灯摇晃而好奇,于是发现了单摆。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
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
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 的火花 自学生中
根 据 时 间 学 的观 点和 学 生 的 生 理 特 点 以 来 , 如 果 不 被 发 现 , 则 可 能 自生 自灭 ;
及 课 文 的 需要 大 胆 设计 ,使 课 堂 结 构 既 如被教师发现并予 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
严 谨 有 序 ,又 生动 活 泼 。例 如 在 课 文 讲 则可能因为受到鼓励而将之发扬光大 。 解 过 程 中 ,笔 者 穿插 了 学 生 “ 读 ”活 说 如教 《 Q正 传 》 课 ,在 课 堂 上 讨 阿 一 动 , 使课 堂 结 构发 生 了 崭 新 的 变 化 ,学 论 阿 Q的 精 神 胜 利 法 ,有 学 生 提 出 , 当 生 成 了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课 堂 教 学 的 主 角 。 今 社 会 有 时也 需 要 这 种 精 神 胜 利 法 。此
要 、有 利 于 发 展 学 生 的 创 造 精 神 和 能
的 安 排 , 使 课 堂 结 构 产 生 创 造 性 的 改
同时 ,课 堂 又 是 学 生 思 维 最 积 极 、
结 合 教 学 的 实 际 , 创 造 出 适 应 社 会 需 变 。 力 、 为广 大 学 生所 接 受 的 教 学 方 法 。在 最 活 跃 的 场 所 ,这 里 经 常 能撞 击 出 学 生 课 堂结构 安排上 ,也需要 有创新精 神 ,
要 ,也 是 适 应 学 生 各 方 面 的发 展 、特 别 是今 后的发 展的需要 ,意义特 别重 大 。 那 么 ,我 们 又 该 如 何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实施 就 别 具 一 格 地 把 教 学 活 动 分 为 三 个 步 创新教育呢?
一
骤 : 第 一 步 , 自读 —— 学 生 分 拟 情 节 标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
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凭着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拓宽思维、深化认识,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研究和发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规律,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性劳动,使教学活动更趋于优化。
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创新(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文从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创新举措,以期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国家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弘扬。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僵化等。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创新,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举措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文化的底蕴。
2.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科融合(1)精选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材选择上,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教材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2)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书籍、科普读物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艺术等,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
3.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1)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提升。
(3)开展个性化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4. 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创新教育。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思维,获得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宗旨,作为一名从世纪门槛上走进来的青年语文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我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尊重个性化阅读,呵护创新萌芽任何一种认识过程,都同时伴着情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全面地融入作品,与作家一起脉搏,一起心跳。
在这种感知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经欣赏者的视觉与听觉直入心灵,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文内涵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生活体验及思维角度的不同,使他们形成了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并逐渐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的阅读行为习惯。
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段语言他们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学生们对杜牧《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好,还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妙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生”更高远更有动感,而有的却认为“深”能与“寒”照应更能体现季节特征。
学生们对《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的不同认识。
《愚公移山》一课,学生们对愚公精神肯定的同时,对愚公的作法却有不同的认识,对搬家和移山也有不同的看法等等。
几乎每篇作品学生们的感受不尽相同。
情感的个性化,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阅读的个性化在于学生们具有独立的思维方法,这是创新的萌芽。
如何对待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1.创建宽松学习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智,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科天的思念》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以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即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习的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2.1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2.2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更加直观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
只有对传统的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宽松空间,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只有在宽松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否则学生就没有自主性,也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
只有设法营造宽松的氛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得意迸发。
在教学中,为了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教师注重把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勤思,多探讨,多发现。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回答的问题闹出笑话,也要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和勇气给以鼓励和表扬,不要在学生发言时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让学生自己解决各种疑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取多种教法,训练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在思维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这种思维的个性和差异的特征,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游漓江》一课时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喜欢画画的,可用彩笔画出漓江的美丽景色;喜欢朗读的,可尽情的朗读;喜欢写作的,可将文中优美生动的词句收集在摘抄本上;想让更多人了解漓江的,可当导游介绍漓江。
这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又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教师要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中。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精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有诸多的观察机会赋予学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因王嫚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拥有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避免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应让学生具有探究学习意识,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知识理解,具有语言的运用能力,形成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继而使其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这便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丰富而鲜活的课堂。
为此,笔者依据执教经验,浅议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基于新课标理念指引下,为给予学生多元化感受,促进他们进行实践探索,需要教师加强创新引导。
只有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授课方式、促进自主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累语言与文字知识,使其形成感知能力,助力他们快乐学习。
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生成,使他们具有探究学习意识,彰显语言学科育人优势。
从而,加强师生联系,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必要性(一)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素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为了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在课下能够展开广泛阅读与练笔,需要在教师的创新教育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进行快乐学习。
从而,提升课堂施教效率,助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小学语文有着基础性、综合性与人文性特点。
以往教师习惯先让学生齐读,然后进行重点教学,展开知识“灌输”。
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全程毫无惊喜可言,师生之间的教学角色也趋于固化。
即便教师对知识理解再透彻、讲述再精彩,因学生不感兴趣,也难以获得理想授课成效。
只有促进创新教育,灵活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使其拥有人文素养、品鉴能力、思辨意识,他们才能展开深入学习,自主获取知识,体会语文学科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多元化教学资源: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 创新性作业:布置创新性作业,如让学生编写故事、创作诗歌、绘制漫画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5. 开展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如创新竞赛、科技制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6. 教师创新示范: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自己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创新的榜样。
7. 评价创新成果: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创新,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通过以上创新教育的实践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共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共【摘要】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共,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包括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通过这些讨论,可以发现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可能性。
结论部分指出,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可以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模式,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 多元化教学方式, 创造力, 现代科技手段, 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 效果提升, 全面发展1. 引言1.1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共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而中学语文教学则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只有通过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深入探讨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促进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互相促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2. 正文2.1 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死记硬背和机械化的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多元化教学方式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主性。
将这些多元化教学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改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大批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各科的基础,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何利用七尺讲台做好创新教育,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课创新教学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创新是“人类文明之源钱,是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
”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而创新的思想观念,又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有了坚定明确的创新思想,创新才有动力,才有目标。
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革掉以往陈旧的思想意识、不断输入新的思想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并倾注大量的心血,投身到语文课的创新教学中。
1.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创新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价值,才能不断提高创新教学的能力,并积极的实施创新。
一方面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大胆改革图新;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坦然面对各方压力。
新生事物一开始往往不一定为众人所接受,有时甚至还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
我们应保持宠辱不惊,看大海潮起潮落之心态,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我们要有动态的知识观。
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量也在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知识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周期日渐缩短…….这种种变化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随着教改的深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和时代韵律,谐改革之节拍。
3.我们要有积极的人才观。
当今世界是知识技术竞争的时代。
俗话说得好,时代造就人才,而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要看他的学分多少,学历高低,而且更注重他面对新问题的迅速反应和他驾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
鉴于此,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就更重,责任会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型人才。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分析[论文]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分析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
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绝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中寻找突破口,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如何理解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实践。
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各种能力。
明确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为核心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激情。
创新教育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它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树立观念,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更加融会贯通。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等。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解、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语 文 教 学 中 如 何 进 行 创 新 教 育
杨 仕 伦
( 节 市 长 春 堡 镇 长 春 中学 , 州 毕 节 5 1 1 ) 毕 贵 5 7 9
语 文 是 一 门基 础性 学 科 。 在语 文教 学 中注 重 创 新 教育 , 对 于培 养学 生 创 新 意 识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提 高 学 生 语 文 综 合 素 质 , 着重 要 的意 义 。 有 “ 问渠 哪得 清 如 许 ,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 我 们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为 。 应 紧 紧 围 绕 “ ” 个 中心 . 好 创 新 教 育 这 篇 全 新 的 文 章 : 活 这 做 给 学 生 一 个 活跃 的教 学 气 氛 , 使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的 萌 发 : 励 学 促 鼓 生 学 得 “ ” 敢 质 疑 , 探 究 , 养 创 新 能 力 ; 真 研 究 , 力 活 , 勇 培 认 努 教 得 “ ” 以教 师 的 创 新 之 火 点 燃 学 生 的 创 新 之 火 ; 活 , 开展 开 放 性 教 学 , 活 泼 生 动 的语 文 课 外 活 动 中 进 行创 新 教 育 。 在 营 造 宽 松 、 谐 的 教 学 氛 围 。 强 教 学 的 民 主性 和 增 民主 性 是 创 新 教 育 不 可 或 缺 的 内在 特 性 。教 学 管 理 学 的 研究 表 明 , 主 型 的领 导 方 式 , 使 学 生 心 情 舒 畅 , 维 活 跃 , 民 会 思 表现 出较 高 的独 立 性 , 而 提 高 学 习 效 率 。 学 生 只 有 在 宽 松 、 进 融洽 、 快 、 由 . 愉 自 以及 没 有 任 何 形 式 的压 抑 和 强制 的环 境 下 , 才 能 自由 与 自主 地 思 考 、 究 , 无 顾 忌 地 发 表 见 解 , 胆 果 探 毫 大 断地 决 策 并 实 施 , 能 发展 自 己 的潜 能 , 现 创 新 。 在 语 文 教 才 实 学 中 ,教 师 要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尊 重 学 生 的个 性 差 异 , 许 学 生 犯 错 误 并 改 正 错 误 . 每位 学 生 以 展 示 自己 才 能 允 给 和水 平 的 时 间 和空 间 。 如果 没有 教 学 民 主 , 师独 断专 行 , 教 学 生 感 到 有 一种 无 形 的压 力 . 会 造 成 课 堂 气 氛 的沉 闷和 压 抑 , 就 使 个 人 聪 明才 智 与激 情 都 被 窒 息 .最 终 扼 杀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力 。 因此 . 语 文 教 学 中 , 们应 努力 给 学 生 营 造 一 在 我 个 活 跃 的教 学 气 氛 , 发 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 激 二 、 重 因材 施教 。 强 教 学 的 针 对 性 注 增 教得 “ ”才 能教 得 生 动 , 能 提 高 教 学 效 率 。针 对 不 同 活 , 才 的 课 文 、 同 的 学 生 , 师 要 采 取 不 同 的 教 学 方 法 、 段 和思 不 教 手 路 , 真 研 究 , 断 改进 , 合 实 际 , 材 施 教 , 学 生 以 新 的 认 不 结 因 给 刺激 、 的感 受 、 的 体 味 , 而 保 护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鲜 活 性 、 新 新 从 求知 的进 取 性 、 维 的活 跃 性 。 只有 这样 ,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创 思 才 新意 识 和 创 新 动 机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师 要 不 断 改变 自己 的教 学 方 法 , 讲 授 教 或 法, 或讨 论 法 , 谈话 法 , 练 习法 , 实 验 法 , 点 拨 法 , 读 或 或 或 或 或 书笔 记 法 。 尤其 是 教 师 要 充 分 利 用 现 代 教 学 手 段 , 如幻 灯 、 录 音 录像 、 影 。 别 是 计 算 机 辅 助 教 学 , 投 特 能够 很 好 地 体 现 教 学 的直 观 性 , 引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同 时 , 们 也 要 抓 住 语 文 教 吸 我 材 自身 的特 点 , 断变 换 教 学 思 路 , 找 最 佳 切 人 口 , 实 语 不 寻 落 言文字训练。 因 材 施 教 , 心 研 究 , 取 灵 活 多 样 的 教 学 方 法 , 实 质 精 采 其 是 教 师 以 自己 的创 新 之 火 . 燃 学 生 的创 新 之 火 , 质 疑 , 于探 究 , 强 教 学 的参 与性 鼓 勇 增 俗话 说 :小 疑 则 小 进 , 疑则 大进 , 疑 则 不 进 。 思 生 于 “ 大 不 ”
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是教育界一直探索和推广的重要课题。
语文作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其教学方法不断演变,以应对当今社会和学生需求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创新方法的探讨:首先,让我们从“互动式学习”开始说起。
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建立起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语文不再是枯燥的课堂内容,而是一个交流和理解的平台,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创造和表达。
其次,我们谈谈“跨学科融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
例如,语文与历史、哲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语文与科技的结合,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文学创作和分析。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接下来是“多元化评估”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估通常以考试分数为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除了笔试和口试外,还包括项目作业、课堂表现评价、参与度评估等。
这些方法不仅更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激励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估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再来是“个性化学习”的探索。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不尽相同,因此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诊断性评估和学习路径的个性化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调整,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最后,我们看看“技术辅助教学”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如虚拟实景重现古代文化场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此外,通过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获取也更加便捷。
总结而言,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革新。
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需要将创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评价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创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首先体现在教育目标上。
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新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创新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实际应用,提倡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思维能力。
创新的语文教学要以个性化教育为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创新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实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展现更生动、直观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游戏、实验等情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深刻理解语文知识。
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语文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评价创新的语文教学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支持和保障。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需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见解。
1.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2.1 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2 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
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
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2.3 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要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优质优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鉴赏能力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
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雾里看花”,临考的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教师需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教法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
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健康、文明、正确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学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个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并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求异思维
一、可异中求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
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等。
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求异后的求同,让学生说说这么多方法中,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最好及原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
“想”即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
丰富的想像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像还是创造想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旬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
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
”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
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像作文。
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
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断连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
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
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
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
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
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
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
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
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像来假设情况。
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
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弯,从而以反衬正。
如学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董存瑞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
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
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
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像。
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
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
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
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
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兔,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
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
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
”等等。
五、可作中求新
“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作”字上下功夫,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可使学生一举两得。
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题:①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了启示,发明了(),用它()。
②人们还从()得到启示,发明了(),用它()。
③我觉得还可以从()得到启示,来发明(),用它来()。
这三道前后联系的作业题,从课文仿生发明,引入在社会生活中已有的其他仿生发明。
在此基础上,再激励学生写出自己所想到的仿生发明,具有很强的创新成分,使学生在加深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句式中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