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来龙去脉

合集下载

【doc】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及过程

【doc】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及过程

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及过程■主题策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及过程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在认真总结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确保农村经济总量增长,/Jlt~农村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1农业产业化是在贸工农一体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山东省诸城市委,市政府为支持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发出商品经济大合唱”的号召.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人才,物资,政策等方面都要围绕:商品经济大合唱”支持文/艾云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发展商品经济.他们借鉴泰国正大集团”公司+农户”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市外贸公司为龙头.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养鸡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全国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供了新鲜经验.党的十四大做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潍坊市委,市政府响应十四大的号召.在认真总结诸城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效益要比一体化好.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参观以后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一种好形式,在山东全省积极推行.调任中央主管农村工作后.积极提倡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当时社会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完全一致.有的提出来本身就是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后面又加了一个”化”字是故弄玄虚,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的提出.产业化在外文中没有这个词,外宾来访时没作翻122005O7主题策划■译.有些人甚至建议报刊不要宣传农业产业化这个不科学的东西.姜春云同志及时批评和纠正了这种错误倾向.并在吉林省延边州视察讲话中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接着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同志在江苏视察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国各地得到蓬勃发展.2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农村改革与发展又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是:农民的商品意识单薄.应变能力差.进入市场难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乏力.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内在质量差.难以成批量打进国际市场等等.这些问题有着相当的普遍性.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伴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推进.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但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济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 要直接面对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就大多数农民来说.素质比较低.一方面不熟悉市场.不懂得如何进入市场.只知道跟在别人的后面跑.结果,市场行情好时就一哄而上.差时就一哄而下.另一方面.由于一家一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货不对路.履约率低,不能做到均衡供应.很难进入大流通,大市场.二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广大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8O%的人口仍然固守在农村有限的土地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长期形成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造成工业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增收部分被涨价抵消了.加之有的部门打着服务的幌子乱收费.拿走了一部分.导致了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由于城乡差别.农民一直处于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向工业提供原料的地位.使农业后续利益严重流失.如农民一头125kg重的生猪.纯收入只有1OO元.而加工与流通经营环节赢利却高达300元.是生产环节的三倍.农业效益比较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引发了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三是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发展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El益明显.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经营者本来是一种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经营伙伴关系.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管理滞后.市场法规不配套, 不完善.缺少规范约束手段,使各方面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大随意性.当某种商品畅销时.加工经营部门抢收抢购.农民待价而沽;当市场滞销时.加工经营部门拒收拒购.农民有货难售,增产不增收.即使在已确定了购销关系的经济组织体系内部.由于契约合同内容不完善,利益调节不合理.也会出现一方获取暴利.另一方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现象.既没有形成风险机制. 也体现不出利益均沾的原则.使生产经营关系不能持久稳固地保持下去.要克服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上述这些深层次矛盾.摆脱困境.走出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子,就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3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思路和类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也就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总体上组织, 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与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工作指导上把握六条原则:一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是依托当地优势三是搞好专业分工: 四是形成规模经营五是农工商,产加销密切结合六是实行现代企业的管理.各地从时间出发,坚持多种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3.1市场连接型就是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宽商品流通渠道.运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带动优势产业扩大规模.以及发展与其相配套的/JI_T_,运销业等.进而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3.2龙头企业带动型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公司或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多种重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接相关的企业和农户.进行一体化经营.山东省诸城市外贸公司.覆盖了附近4O多个乡镇的肉鸡生产.仅诸城市23万农户就被它带进了18万户.3.3农科教结合型就是运用高新技术.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进行开发和更2005.0713■主题策划新换代,推动生产,加工,销售配套发展.3.4专业协会带动型就是农民技术员,能工巧匠为骨干,组建群众性科技团体,通过联办经济实体,开展科研,推广和销售服务,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4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4.1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解决分散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备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各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哪里的产业化经营搞的好,哪里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就主动,调得准,调出成效.黑龙江省双城市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奶牛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刺激了饲料作物面积大幅度增加,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比例由1997年的9,6:0.4:0调整~J2003年的6:1.9: 2.1.4.2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着提高.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还可以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益返还到”第一车间”,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黑龙江安达市近年来奶牛和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通过多年来不懈努力,畜牧业产业化不断发展.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展,有利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2002年,GDP实现42.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纯增8 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6%.农村人均纯收入2457元.其中牧业人均收入1200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48.8%.双城市在雀巢公司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2002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4.1万头,农民养一头奶牛收入高达3000--5000元,全市养奶牛户人均收入达1376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49%以上.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4.3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结合起来,把分散经营的生产联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按照国际准则,把农业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创出自己的品牌:有利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全面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4.4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原有社区的局限,丰富了为农户服务的内容,扩大了服务的领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合与合作的新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双层经营体制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4.5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在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为提高农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提供适宜的组织载体,有效解决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种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好形式,是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5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措施总结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要搞好农业产业化.必须抓住以下几项对策措施:5.1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发展主导产业化,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建立.当今世界,人,fr]N费要求不断更新,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分析变化形势,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无论发展哪个行业哪项产品的主导产业,首先是搞好市场预测,及时了解市场变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趋同结构.为了确保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组织领导下, 应采取一体化管理方式.从市县到乡镇实行”四个一”,即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 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实行科,物,政结合,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在资金,物资,技术投入上,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培植.5.2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功能.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并且要做到按生产规模和发展需要来规划布局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辐射).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的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经济主体上.打破门户之见,鼓励支持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地发展龙头企业,谁有辐射能力谁就当龙头;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 142005.07主题策划■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合股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坚持多渠道,多途径建设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业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瞄准国际市场.建设新的与国际接轨的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农牧产品.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外向型龙头企业.二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老企业挖潜结合起来,改造,扩建旧的.长期以来,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部门,建设形成一大批农牧产品加工,运营,仓储,营销等基础设施.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扩建.既节省了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又促进了涉农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乡镇企业建设,优化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中小企业联合.扩大经营规模.四是把发展龙头企业和深化供销社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与千家万户联系紧密,覆盖面广的龙头企业群体.五是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起来.六是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5.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才能保证农产品批量地均衡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的原则.抓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确立的主导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大户,专业村的带动示范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为了提高各类农产品基地集约化水平.要优化对农业的资金投向,在财力,物力方面实行倾斜,不断加强水利,农机及流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断改善商品基地的生产条件.5.4实施科技兴农,抓好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的完善和发展.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首先要对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行改革. 坚持一抓一个大系列.一推一个全过程,使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其次是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和内容.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实施产业化的要求.在农村各职业学校.以传统农经专业为基础.增设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并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坚持系列化,多专业培训真正做到产业化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类农业技术人员管理.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的界限.改部门所有制和部门管理为产业系统管理,按每个产业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把技术人员组织到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做到用其所长,展其所能.5.5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商品农业的前提条件.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还要积极发展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为推进产业化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要大力培育农工商经营联合体,专业协会农产品购销公司及股份合作企业等各类中介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要发挥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强, 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巩固,开辟和占有市场,不断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要采取与大中城市建立供应关系,在沿海沿边20050715■主题策划口岸和经济特区,设立对外窗口,开展补偿贸易,期货贸易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要充分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的作用.江苏省海安县是农区畜牧业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4%.以发展禽蛋业为主,年产鸡蛋18万吨,出栏鸡,鸭,鹅5000多万只.市场销路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出现卖难的问题.除市场体系健全外,主要有一支数万人的农民购销队伍.5.6积极发展农产品~lu’r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价值可以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之比大都在3:1左右.美国食品工业产值大约为5000(7_,美元,农业产值不到1000 亿美元,两者的比例为5:1.而我国仅为06:1.每增加O.1可安排230万人就业.人均增加收入193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了多次增值.减少了后继利益的流失,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了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黑龙江安达市在乳制品加工上,共有红星,龙兴,太平,长征,依康等9家乳品加工企业,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800多吨,共生产6大系~1J30个品种.同时.乳品机械配套生产企业同步发展.该市天元乳机总厂是全国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的乳品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黑龙牌系列乳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肉类加工上,他们与哈尔滨市金都集团联合的金都肉牛集团,年屠宰能力为1万吨,冷藏能力为1000 吨.在生物制药上,安达市建成了中美合资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的人用药品有脑复康,肝复肽,凝血酶,抗乙肝核糖核酸等15个品种.年加工能力2000万支.2002年创产值2.13,IL元,利润1494万元,实现税金481万元,企业产品通过了GMP国家药品生产标准.该公司还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哈兽研,东北农大联合研制开发精制破伤风抗酶素,血清和克囊特灵,传支灵,传喉灵等兽用生物药类品种.今年7月末.安达市以乳, 肉,生物制药为主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4亿元,利税3200万元,分别占市办工业产值,利税46.8%,48.1%.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产品的初加工环节要尽量扩散到农村.乡镇企业要重点发展以农业主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并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外商的联合,形成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5.7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安全卫生的食品.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畜产品和农兽药的监管,严格质量标准,规范农副业生产行为,全面实施农副产品安全监测制度.以严查”瘦肉精”污染为主线, 进行畜产品使用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超标整治.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环节的监督,采取卫生许可,生产许可,出厂检验等措施,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 加强对农畜产品的质量认证.发展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绿色食品.按照国际农畜产品流通要求,达到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和重量标准化.只有实现农畜产品”三化”,才能为我国农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基础,才能增强竞争力.跨出国门,走向世界.5.8完善经营体制,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利益机制是产业化健康运行的保证.持续发展的动力.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合理利益机制的关键.因此.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按经济规律.妥善处理生产, 加工,经营三者之间关系.至关重要.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扶持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在生产,加工16200507。

“三个模式”沃野生金

“三个模式”沃野生金

“三个模式”沃野生金作者:刁艳杰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4期濰坊自古农业发达。

1500多年前,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被尊为“农圣”。

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和创新传统在潍坊大地薪火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人接续奋斗,铸就了“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辉煌,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

其中,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这“三个模式”,更是让潍坊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园子”和“种子库”。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三个模式”是山东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总结来说,“诸城模式”是诸城市在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不同阶段创新探索成果的总成;潍坊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潍坊模式”是潍坊各地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经验的集成;“寿光模式”则是对寿光在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经验的概括。

因为各个地区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方向不同,“三个模式”的聚焦点和解决方式也有所差异:“诸城模式”解决的主要是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潍坊模式”解决的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寿光模式”解决的主要是蔬菜生产产业化的问题。

今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潍坊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发布《潍坊市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实践报告》。

《报告》指出,“三个模式”在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产业发展方式、路径选择和组织推进上,都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创新农业产业化内涵和形态,实现产业化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发展,而今的潍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2020年,潍坊市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38亿元,占山东省的 1/10左右;蔬菜产量、畜禽产量均达到山东的1/5左右;农机总产值达到130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1/4。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农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向着农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大步前进,并始终保持着全国农业生产的排头兵和领头羊的地位。潍坊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潍坊农业 农业产业化 1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农业的发展历程 1.1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潍坊农业的起步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开了长期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彻底改变了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应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供应短缺变成了供应充足。通过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潍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蓬勃兴旺,全区农业总产值1981年突破20亿元大关,1984年突破30亿元大关,1985年达到33.7亿元,比1978年的16.6亿元净增17.1亿元,增长103%,平均每年递增11.1%。 1.2攻坚阶段1986年—1999年 1993年初,潍坊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对其他各主导产业也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如农工商、林工商、牧工商、渔工商、商粮供相结合等,从而构成了农业产业化思路的雏形。更有意义的是,1994年,山东省委把实施农业产业化写进1 文件,全省迅速掀起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潮。 1.3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 简历大全 jianli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壁垒逐步从关税转向食品安全等领域,促使潍坊农业加快了向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这一时期,潍坊把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放在调优、调高、调外上,大力推广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2潍坊农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潍坊农业发展整个过程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值得推广。 2.1市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法宝 农产品走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8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因为流通不畅而造成的“菜贱伤农”的事件,造成这种大起大落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培育滞后, 从而导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商品量迅速扩大与流通不畅的矛盾, 农村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与劳务、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长期滞结的矛盾。 2.2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是农业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可以实现经营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简历大全 jianli 2.3龙头企业是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关键环节 龙头加工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 下联千家万户, 处在农业产业化的中间环节, 抓好了龙头企业, 就抓住了关键。龙头企业与广大分散的农户通过经济纽带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市场化、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同时也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整体利益。 2.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组织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保护了农民利益,满足了农民的多种要求。 参考文献 [1] 滕锡尧.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山东寿光农业产业化实践调查报告.理论前沿,20165. [2] 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农民日报,19953223. [3] 农业的战略性选择——访最先实践农业产业化的潍坊市[N].人民日报,19980804 1 [4] 赵秀丽.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启示.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20163.

潍坊市产业发展趋势

潍坊市产业发展趋势

潍坊市产业发展趋势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辖市之一。

潍坊市以农业生产闻名于世,素有“九域之冀、南境之北”之称。

近年来,潍坊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长足进展。

以下将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分析潍坊市产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潍坊市是中国农业强市,农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农业方面,潍坊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拥有大量的农田和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农产品。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潍坊市农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1.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潍坊市是中国农机生产基地,拥有众多的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潍坊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大型农机将逐渐普及,农民的种植和收割工作将更加便捷高效。

2. 农产品加工领域发展。

潍坊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因此,未来潍坊市将加大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加工出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3. 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

潍坊市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家乐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制造业潍坊市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企业和丰富的制造业资源。

制造业是潍坊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

1.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潍坊市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整车制造企业。

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潍坊市汽车制造业将继续发展壮大,汽车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

2.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潍坊市机械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工程机械、农机、纺织机械、电机等多个领域。

未来,潍坊市将继续加大对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比和思考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比和思考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比和思考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其经营理念最早由山东潍坊提出,并在潍坊率先实施,这一理论的提出并实施,在潍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的、跨越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所谓农业产业化,通常的定义为: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

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农业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林果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维、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几点对比和思考。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比1、龙头企业建立方面。

寿光市已经建成420家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群,我县龙头企业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发展。

2、基地建设方面。

寿光市通过基地建设,已建成87万亩蔬菜基地,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县基地建设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县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建设,超常规发展,已发展林果总面积达到74.3万亩。

赴山东省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培训考察调研与思考

赴山东省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培训考察调研与思考

借得东风好行船----赴山东省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培训考察调研与思考7月10日至7月16日,双峰县委组织部组织总支书记赴山东潍坊市委党校实地培训并对潍坊农业产业化进行了考察。

虽然这次赴潍坊培训考察的时间不长,但是通过理论培训和现场考察学习后,我们还是感受很深,颇有收获。

一、潍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全市总面积15860平方公里,总人口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人,占总人口73%。

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十多年来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涵,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009年GDP实现2727.8亿元,增长12.9%;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增长19.7%;农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267元,增加10%;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增加8.8%。

截止2009年,潍坊市粮食产量达到了520.8万吨,已经连续7年增产;蔬菜的总产量达到了1440万吨,其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20%;在养殖产业方面2009年的生猪出栏700万头、牛60万头、羊210万只,肉鸡2.5亿只、肉鸭2.5亿只,其中肉鸡肉鸭的出口已占全国出口量的33.8%。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率先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经过了五个发展时期:一是1979年—1985年,起步阶段,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普遍提高,农民收入适当增加;二是1986年—1992年,潍坊市提出种植业结构调整,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48:52;三是1993年—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16个主导产业,用管理现代工作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一体化经营,延伸了农业生产链条;四是2000年—2005年,推行农业国际化、生产标准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五是2006年到现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建议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发展与改革于一体,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其发展因此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

分析判断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和特征,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 阶段与特征考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多年的发展实践,因发展背景、条件的不断演变,以及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属于在局部地区自下而上的起步兴起阶段,以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为代表,山东首开先河。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产业化经营曾在局部地区、个别产业有所萌芽,比如在80年代一些农垦企业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经营形式,当时被称作农工商综合经营,但没有产生扩散效应和普遍的认同。

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市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方略,随后得到山东省领导的重视,理论研究的支撑,以及媒体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反响。

以1994 年山东省委1号文件为标志,农业产业化战略进入起步实施阶段,成为全国范例。

在早期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区域、产业、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特点:比如率先在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在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形成明显优势;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产业链加工增值不高,产业化经营系统主体间利益关联不稳定,与此相应,其作用和影响较为有限。

2、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有力指导下,农业产业化步入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健康发展阶段。

政策导向作用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其出现伊始就一直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政策语言在1996年已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到了2000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则由开始的政策语言变成了具体的支持性政策措施。

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农业产业化资料山东省潍坊市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诞生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1992至1993年间,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

从潍坊的情况看,当时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农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多了砍、少了赶、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大贵大贱、大起大落的情况多次反复出现;农民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履约率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二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不协调,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尖锐。

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三是农业领域市场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趋明显。

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产品加工经营者或者抢收抢购,或者拒收拒购,农民或者待价而沽,或者有货难售,各方之间缺少利益连接机制,经济行为随意性很大,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这些矛盾和问题,说明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比较脆弱,缺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需要探索一种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

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决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

根据上述情况,潍坊市认真总结了诸城市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依靠市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寒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高密市实行区域种养等做法和经验,组织力量出国考察学习了日本农协、法国农业联合体、美国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等管理现代化农业的先进经验。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精选五篇)第一篇: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杜守良【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本文选择潍坊作为研究的实体。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了解潍坊农业产业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找出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探讨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推行农业产业化较好的诸城、寿光和安丘三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图表法、实证研究法、权重法及层次分析法。

在研究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现状时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图表法;在研究问题对策时,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图表法等;在研究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权重法,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分为7大类19项;在研究诸城、寿光、安丘农业产业化时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法。

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潍坊市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农业的弱质地位得到一定改善,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增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农民组织程度得到提高;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当前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二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影响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五是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六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七是政府的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八是农业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九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浅谈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浅谈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浅谈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托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

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切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假想与建议》的报告。

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人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

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

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发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XX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大体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踊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踊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彼此增进的机制.推动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普遍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大体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计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潍坊农业概况

潍坊农业概况

潍坊农业概况潍坊市是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是山东省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之一,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位次。

1998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79 .6亿元,农业增加值161亿元。

境内建有全国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28亿元,业务涉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日本、南韩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初,在国家“星火计划”实施的第六年,潍坊市率先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星火计划”使潍坊企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倍增器和孵化器。

潍坊的大农业,在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的轨道上突飞猛进。

潍坊也从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始创者,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国际化的探路者和领头羊。

潍坊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蔬菜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还有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狠抓龙头企业打造大农业品牌,拥有寿光蔬菜集团、诸城外贸、得利斯、乐港、新昌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

全国最大的寿光蔬菜批发交易中心、安丘姜蒜批发市场、昌乐西瓜批发市场等,成为超级农产品的集散基地。

潍坊,也由此成为全国众多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

潍坊善用农业节会经济,搞农业品牌效应。

充公利用农业节会,搞展销、对接、洽谈等形式,积极推介潍坊农产品,以质优价廉品质占领农产品市场,像寿光蔬菜、青州花卉、诸城畜禽养殖、昌邑苗木……等大品牌大市场,都在全国起到了轰动效应,极大地促进了潍坊农业的大发展——目前,潍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20多家;建成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471万亩,优质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6%以上,认证面积和比例都是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最大的。

潍坊市已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与68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直供直销关系;全国2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高端消费机构,在潍坊480多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企业挂牌,建立了固定的直供直销关系,蔬菜、禽肉等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已占到北京市场的1/3和上海市场的1/5,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肯德基总部等已把潍坊确定为农产品直供基地,并销往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乡村振兴下潍坊模式升级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下潍坊模式升级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下潍坊模式升级路径分析作者:周志红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1期[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什么是“潍坊模式”?内涵是什么?成功之处在哪里?还存在哪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新时代应当朝什么方向深化提升?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潍坊模式;深化升级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8月20日一、研究背景潍坊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现代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视察山东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提到“三个模式”。

2018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五个专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要求,这是全省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潍坊模式”深化升级的着力点。

二、潍坊模式内涵及新时期创新提升的要求(一)潍坊模式的内涵1、诸城模式。

“诸城模式”是諸城市在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不同阶段创新探索成果的总成,主要解决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

2、寿光模式。

“寿光模式”是对寿光在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经验的概括,主要解决蔬菜生产产业化的问题。

3、潍坊模式。

“潍坊模式”是在总结当时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经验探索基础上的集大成,主要解决的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从产业化到品牌化

从产业化到品牌化

从产业化到品牌化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27期中国农业发展的一次伟大探索上个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取向的改革探索在各个领域展开,在这历史转型中,农业一马当先,走在前面。

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积极探索农业和农村改革路径,其中,潍坊表现得较为突出。

潍坊下辖寿光市的市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诸城市的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寒亭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昌邑市的乡镇龙型企业;安丘市的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等,都是在当时的改革背景中出现的积极探索。

在这样的良好基础上,当时的潍坊市委、市政府希望探索新的更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机制。

1993 年5 月,《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正式出台,以这个文件为标志,潍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20 余年以来,潍坊遵循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农业发展上有了极大提升。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正是对潍坊农业发展的最佳评价。

不仅是潍坊,我国整体农业在产业化的指引下都取得了巨大成效,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升、生产效益的提高,都源于农业产业化这一伟大探索。

产业化成为20 余年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

但是,在我国经济已成功转轨到市场经济的当下,产业化是否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产业化到品牌化的转变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2017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

近10 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品牌化渐渐成为其中一种主流趋势。

品牌在促进各地农业发展过程中,或引导或倒逼,实现了各地农业的标准化、品质化、价值化,完成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这也是2017 年中央层面将品牌化确立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战略的原因。

农业产业化发祥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农业产业化发祥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农业产业化发祥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为山东省潍坊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有农科教结合型、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

一、农业产业化发祥地1、山东省潍坊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道路的必然结果。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农科教结合型、市场连接型、专业协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

4、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它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为农业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其基本特征如下:1、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便是市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要以国内、国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产品购销等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区域化生产农副产品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稳定和区域化的生产基地,避免生产布局过于分散导致管理不便、生产不稳定。

3、集约化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效益高、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

4、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只有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具有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加强带动力、辐射力、竞争力,以及提高规模效益。

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来龙去脉

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来龙去脉

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来龙去脉如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安徽省小岗村一样,农业产业化发源于山东省潍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农业产业化的是怎样发源于潍坊,又是怎样进入中央决策,逐步推广全国的呢?这需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开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省长赵志浩于 11月20日至12月1日,到潍坊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省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调研,调研结束时向陪同其调研的时任潍坊市委书记的赵长风,市委副书记、市长齐乃贵,市委常委、秘书长刘峰岫等领导同志交待了一项任务,即在潍坊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探索新的更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机制。

这是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直接背景。

1993年初,曾直接领导和组织总结诸城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场带动济发展,寒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安丘实施名牌战略,高密实施区域化种养经验等重要经验做法的时任潍坊市委副书记的刘峰岫同志,按照市委常委会议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的统一部署,组织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市农委等部门的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全面总结潍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个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历史性重大影响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刘峰岫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和提炼,最初概括为“发展主导产业,坚持区域布局,突出龙头带动,实现规模效益”。

后又修改为“立足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发展,发挥龙头作用,发展规模经营”。

最后确定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至此,据查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史上还未发现“农业产业化”这一名词概念。

也就是说,刘峰岫同志是全国提出“农业产业化”名词概念的第一人。

1993年3月中旬开始,刘峰岫同志亲自组织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市农委的同志着手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文件起草工作。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14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模式的契约关系
从实践角度说,契约产生于交易和合作的需要, 反映有关各方的意愿和许诺。契约代表了交易活 动各方之间的关系、交易的性质和内容。 从理论角度说,契约是财产权利和责任的确定 和延伸,关系到所有权及其转移的保障和规则, 关系到维护自愿合作和自由竞争的制度基础。
严格筹划,契约筹划者所使用
约有两
个共同
的程序和技术本身可变范围就
很大,导致契约具有灵活性。 •在新古典契约条件下,契约各 方通过协商和独立的第三方 实现协调。
19
特征
(3)关系型契约关系
强调专业化合作及 其长期关系的维持 ,因此契约当事人 都愿意建立一种规 制结构来对契约关 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关系型契约条件 下,各方通过契约 及背后的权威规定 各自的行为规范, 实现一定的利益规 制和行为协调
33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企业需要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这就使得企业和农户之间 不仅仅表现为市场交易关系, 而且在契约中还需要规定特定 的激励和治理机制。
34
1.古典和新古典契约中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关系
• 古典契约和新古典契约都属于商品契约,农户与 企业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买卖关系。
20
• 不同的契约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交易
• 古典契约和新古典契约都是商品契约
• 关系型契约已经不纯粹是商品契约,涉及到更
为复杂的要素产权关系
• 公开市场上的交易对应着古典契约 • 市场上层交易对应着新古典契约 • 关系型契约将会走向完全一体化
21
契约关系与交易类型
纯 粹 市 场
古典契约 公开市场
新古典契约 上层组织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来龙去脉如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安徽省小岗村一样,农业产业化发源于山东省潍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农业产业化的是怎样发源于潍坊,又是怎样进入中央决策,逐步推广全国的呢?这需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开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省长赵志浩于 11月20日至12月1日,到潍坊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和省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调研,调研结束时向陪同其调研的时任潍坊市委书记的赵长风,市委副书记、市长齐乃贵,市委常委、秘书长刘峰岫等领导同志交待了一项任务,即在潍坊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做法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探索新的更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机制。

这是潍坊农业产业化诞生的直接背景。

1993年初,曾直接领导和组织总结诸城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场带动济发展,寒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安丘实施名牌战略,高密实施区域化种养经验等重要经验做法的时任潍坊市委副书记的刘峰岫同志,按照市委常委会议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的统一部署,组织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市农委等部门的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全面总结潍坊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个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历史性重大影响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刘峰岫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和提炼,最初概括为“发展主导产业,坚持区域布局,突出龙头带动,实现规模效益”。

后又修改为“立足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发展,发挥龙头作用,发展规模经营”。

最后确定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至此,据查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史上还未发现“农业产业化”这一名词概念。

也就是说,刘峰岫同志是全国提出“农业产业化”名词概念的第一人。

1993年3月中旬开始,刘峰岫同志亲自组织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市农委的同志着手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文件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过程中,刘峰岫同志又先后深入昌邑市(因该市上世纪七、八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曾把乡镇企业称作龙型经济,实际是后来的农业龙头企业的雏型)、寿光市(因该市市场带动农来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良好基础)、寒亭区(因该区以双羊镇全镇发展猪鬃刷子为代表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的形式的典型)、诸城市(因该市是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已初具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也是最易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方)、安丘市(因该市当时的大姜、大蒜、大葱等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经营),还有昌乐、高密等县市广泛调查研究,并且一方面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与这些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交谈,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广泛发动。

至1993年5月20日,《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的文件稿初步形成,刘峰岫同志又与起草文件的同志们进行了5次重大修改,可以说,刘峰岫同志在整个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也是该同志对农业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的第一印证。

5月23日,此件提交市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定稿,5月25日正式印发。

经查实,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史上第一个以一级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文件。

以这个文件为标志,潍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拉开序幕。

潍坊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在全省、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巨大轰动,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多次来潍坊指导、总结和推广农业产业化,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深入调查,形成的《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调查报告,省政府办公厅于6月中旬在《参阅件》上转发。

1993年10月11日和12日,《农民日报》分两次在显著位臵发表了记者张德修、李占祥采写的长篇通讯《轻舟正过万重山---山东各级领导抓住产业化带领农民闯市场思路考》上篇和下篇,这是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报道。

报纸在编者按中指出:“通讯《轻舟正过万重山》写的是山东省各级领导在带领农民闯市场中形成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值得正在领导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的各级参考。

”这是对农业产业化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一个说法。

其下篇中用黑体显明标题“潍坊:农业产业化发源地”。

这是国家级媒体第一次也是最早界定潍坊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

以此为发端,各新闻媒介纷纷编发一系列产业化的典型报道评介文章。

1994年,山东省委印发1号文件,号召全省推广潍坊农业产业化经验,并要求按照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山东省农业产业化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在省里发文件的同时,各地市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在全省迅速掀起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潮。

1994年11月初,省领导带领农委及潍坊市的负责同志专程向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同志作了汇报,陈俊生同志当即表示,山东又对全国农业做出了一大贡献,并批示将汇报提纲在国务院《参阅件》上予以转发。

国家财政部、中国民业银行负责同志也对山东提出的思路和方案表示赞赏,并在资金上给予了很大支持。

1995年3月22日,《农民日报》发表《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全国大报上第一次提出“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农村改革自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又一次飞跃”。

同年5月2日,《农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积极稳妥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全国大报中第一篇正面肯定农业产业化的评论员文章。

1995年下半年,温家宝同志来山东视察农村工作,对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此期间,国家和省、市级大的农业产业化研讨会先后召开过十多次,来自方方面面的理论专家、学者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围绕农业产业化陈述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这些观点带有很强的争论性,因此说,从1993年初潍坊市在全国最早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至1995年底这个时期,是理论界和各级领导对农业产业化名词概念的争论期。

争论中就名词而言,有些人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个提法不妥当,其理由农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产业化呢?就内涵而言,争论中主要观点有十一种:(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一体化。

其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把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臵方式,商品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经济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

这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使农业成为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统。

其基本内涵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

具体说就是以区域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它是在农村农业(包括林电牧、副、渔各业)及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和拓展,形成集经科教、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4)农业产业化是按产业化要求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这种观点认为"拳头产品(龙型企业、公司)+支柱产业(或基地)+一体化经营"就是农业产业化。

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企业实体。

最终目标是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

(5)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轨道,实现农业“三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6)农业产业化又称"龙型经济"。

即发展公司+农户+居民,企业+基地,产加销相结合、贸工农科一体化,以龙头企业为主,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经营组织模式。

这一观点强调"一条龙飞即一个新型企业,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一个科技服务的载体,一个分流人员的渠道,一个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企业集团。

(7)农业产业化,即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

其中经济利益是各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

这一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共同体内各方结成的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

(8)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某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为龙头,将产供销不同阶段的服务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联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经营的综合体。

(9)农业产业化是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要求,依靠组织的经营实力和掌握的市场信息,与农民签订产供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则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市场。

盈亏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合理体现,使三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10)农业产业化又称农业关联产业群,是一种与发展农业相关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也就是为农业服务的一群产业。

这一群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1)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系列化”是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外部特征,"社会化"是它的范畴特征,“一体化”是它最核心、最本质的内部特征,"发展过程"则强调它的动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