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德国的经济状况
法国对德国的评价
法国对德国的评价法国与德国是欧洲两个重要的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深厚而又充满变数。
在历史上,法国和德国曾经互相侵略,但在现代,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趋于友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合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步骤阐述法国对德国的评价。
1.政治方面自20世纪以来,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在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法国和德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积极推动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和扩大,强调欧洲联盟的团结和一致。
因此,在欧洲联盟中,法国和德国通常是同一阵营的成员,支持欧洲联盟的核心价值观。
2.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法国和德国对彼此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德国是欧洲的经济大国,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法国的产品在德国市场上也有良好的表现。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可以增加两国之间的交流,扩大市场,提高贸易时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3.文化方面法国和德国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底蕴,两国在文化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法国文化在欧洲和世界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化思潮的影响深远。
德国也是欧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的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两国之间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彼此的文化成就,进一步推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历史方面法国和德国的历史悠久而且充满了曲折的历程。
作为欧洲的两个大国,历史上两国之间曾经出现过很多战争和冲突。
但是,21世纪以来,法国和德国开始共同面对繁荣和大众化的挑战,以实现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两国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历史,并深入了解对方的历史和艺术传统对于两国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法国对德国的评价非常高。
两国在许多重要领域中有着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合作,这促进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法国和德国的合作关系对于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推动两国的共同利益。
德国:经济上的“欧洲巨人”
“六十年风水轮流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些颇有哲理的俗话说明,在一段时间内,事物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令人称奇的是,德国经济“奇迹”的出现不需要30年,更不需要60年。
10多年前,德国在经济上依然被认为是一个“欧洲病人”,因为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在复苏或稳步增长,而德国经济却萎靡不振。
如在2003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为-0.4%,仅仅优于另一个负增长的葡萄牙(-0.9%),在欧盟内的排名倒数第二。
那时,德国的政府开支和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比重分别为46%和4%。
这两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高,但在当时确实高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水平。
此外,德国的失业率高于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金融体系濒临危机的边缘。
今天,德国却在经济上被誉为“欧洲巨人”。
在许多欧盟成员受累于债务危机时,德国经济却能保持一枝独秀。
自2010年以来,德国经济增长率每年都高于欧盟27国的平均增长率。
国际媒体认为,如果没有德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欧盟经济会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下跌入更深的泥潭。
在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10年前施罗德总理推行的经济改革。
施罗德的“2010议程”2002年10月,施罗德蝉联总理。
2003年3月14日,施罗德在议会发表演说,公布了著名的“2010议程”。
该“议程”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劳动力市场、压缩社会福利、降低税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
施罗德政府希望通过实施“2010议程”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强化国际竞争力的宏伟目标。
“2010议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刚性而实施的“哈茨方案”,即施罗德政府在2002年2月22日成立的由大众公司人力资源部执行官彼得·哈茨领衔的劳动力市场现代服务委员会提出的劳动力市场改革计划。
根据这一改革计划,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从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的过多的干预变为积极而主动的服务),增加面向失业者的就业服务中心,强化职业培训,调整失业补助金。
为将改革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政府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裁员,同时也要求工人忍受就业福利的削减。
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
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纪之交,往往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之时。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通过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率先进行了产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并促使世界经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从而把19世纪变成了英国的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
这时,美国走到了世界各国的最前列,它的电气、钢铁和汽车等当时最主要的一些产业部门都跃居到了世界的首位,其工业产值占据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比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4个主要国家工业产值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
就这样,美国把20世纪变成了美国的世纪。
现在,世界很快就要迈入一个新的世纪。
在21世纪里,世界经济的格局又会是怎样的呢?又该是哪一个国家在21世纪能够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呢?对于未来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早已有各种各样的预测,莫衷一是。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要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事情正在发展变化之中。
但是,对世界经济格局进行大体的判断却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将涉及我国未来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关系着在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正确战略和对策。
这就是为什么明知很难做到的事,我们却仍然要坚持着去试一试的原因所在。
一在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地说,至少应明确如下几点: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决定这一过程的根本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2.社会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会为自己的前进和发展扫除一切阻挠和障碍。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所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个世纪比一个世纪更快。
在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在一些国家科学技术已真正成了第一生产力。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延续性。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宏观经济分析德国是⼀个贸易出⼝型国家。
出⼝值约占其国民⽣产总值的1/3,因⽽扩⼤出⼝市场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
德国出⼝产品的80%是流向西⽅⼯业国家(70%流向欧盟及欧洲⾃由贸易区国家,7%流向美国和加拿⼤, 3%流向⽇本,澳⼤利亚和新加坡),10%流向中,东欧及独联体,另10%流向第三世界国家。
表德国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近⼏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GDP增长率为0.8%,2002年为0.2%,2003年GDP增长率为-0.1%,2004年略有回升,GDP 增长率达到了1.7%。
2005年德国GDP增长率为0.9%,在欧盟国家中该增长率排名靠后。
可以看出,德国近年的GDP增长较为缓慢,甚⾄基本停滞。
德国⼈均GDP已经处于较⾼的⽔平,2001年该国⼈均GDP为23540美元,2003年该国⼈均GDP为24010美元,2004年时已经增⾄25250美元。
内需成为主要推动⼒。
随着增值税率上调效应的逐渐消退以及劳动⼒市场形势的进⼀步好转,个⼈最终⽀出继续温和增长,继第⼆季度增长0.8%之后,第三季度环⽐继续增长0.5%。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上季度增长0.6%,其中机械设备投资和建筑⽀出分别增长0.6%和0.4%。
⼯业和服务业保持增长势头。
继第⼀、⼆季度分别增长5.2%和5.4%后,第三季度德⼯业⽣产(包括能源)⼜增长5.6%,在⼀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势头也得以延续。
第三季度贸易、运输和通信业同⽐增长2.8%,⾦融、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2.5%,其他服务业⼩幅增长0.4%。
但建筑业和农林渔业分别下降1%和1.4%。
净出⼝对经济的拉动作⽤减弱。
第三季度,德国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环⽐增长3.1%,较第⼆季度的0.8%有较⼤幅度改善,但同期进⼝环⽐增长3.9%,涨幅⾼于出⼝,致使净出⼝拖累GDP增长减缓0.2个百分点⼆、德国经济现状评估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第⼀季度同⽐下降6.7%。
德国经济现状
德国经济现状今年德国第二季度GDP增长创新高2.2%,但8月份经济可能出现疲软,令德国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降至16个月以来的低点。
根据海外一家知名媒体的调查显示,将于北京时间17日17:00公布的8月ZEW 经济景气指数可能连续第四个月下跌,由7月的21.2降至20。
德国第二季度经济的惊人增长,主要得益于过去几个月强劲出口的拉动,以及2009年挤压的需求,但是现在需求开始缩水。
欧洲各国为削减巨额预算赤字而紧缩开支,而这对欧元区缓慢增长的经济构成威胁。
欧元区恰好是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结果是,德国的这种强劲增势将无法维系。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6月制造业订单额远逊于市场预期。
另外,中国7月制造业增长为17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驻法兰克福首席德国经济学家Thorsten Polleit日前表示,“目前来看德国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乌云在蓄积。
然而,尽管德国的经济增长在今年下半年会放缓,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种增长趋势仍将高于长期水平。
”创纪录的第二季度增长德国国家统计部门13日公布的德国第二季度季调后GDP初值季率为上升2.2%,远高于第一季度0.2%的增长。
这是1991年德国统一以来的最大增幅。
德国经济部部长布鲁德雷(Rainer Bruederle)上周五(13日)表示,这个数据暗示了德国经济在去年缩减4.7%之后,又在2010年上涨超过2%。
此外,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上调了对德国2010年经济增长预期,从原先的2%上修至3.5%。
Messer Industriegase GmbH首席官员Uwe Bechtholf指出,德国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很好。
现在人们担心接下来几个月,经济的表现会让人失望。
空前的紧缩政策作为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提出的“前所未有的”预算削减计划的一部分,总理内阁6月份同意向银行、航空以及核电厂进行征税计划。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数十年分裂的终结。
德国的统一进程不仅是一件政治事件,也是一项经济任务。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的历程,不仅令国内外关注,也影响着现今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统一前的德国1989年,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起了东欧国家民众的积极响应。
通过种种途径,东德民众获悉了“红色贵族”的腐败现状,得知了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德的落后形态,因此开始了反对政府的示威和要求改革的运动。
可在东德统治层中,却一直推行着“稳步发展”的政策,企图保持其在后苏联时代地位,但却因此陷入了困局。
在统治危机与经济紧缩的双重压力下,东德政府愈发不能遏制民众反对的声音。
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发布了一项放宽旅行限制的政策,但没能使民众热情缓解。
大批东德人冲过柏林墙,转而前往西德,最终两个德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二、统一后的德国1.政治体制变革在统一之后,西德体制和法律规范成为了东德的一份子。
德国联邦宪法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新生命素,历经师道智慧之集。
结合东德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情况,德国联邦政府对东德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第一关键点是必须将西德的体制、规范同步到东德。
例如建立了联邦议会、联邦参议会和联邦法院等机构。
第二点是丰富了德国联邦宪法的民主性、自由性和平等性。
比如,明确规定言论自由、性别平等、少数族裔权益等基本人权和自由。
同时,还废止了军队。
2.改革经济体制统一后德国经济体制出现了转型,介于西德的资本主义和东德的计划经济之间。
经济转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统一前、统一时期,将西德的经济体系的优势,如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输入东德,促进了市场化和自由化经济。
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至1993年。
东德的大量国有企业被私有化,伴随着企业的兼并与并购也在加速进行。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直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1.1 重工业时代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以重工业为主导。
德国的钢铁、煤矿、化工和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产业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如鲁尔区、巴登-符腾堡州等地,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
1.2 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德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这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等。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德国的传统重工业在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下逐渐衰落。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的限制,德国的传统产业难以与低成本国家竞争,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和裁员现象。
其次,科技进步对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和研发的先驱者,尤其在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德国的经济开始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对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德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医疗服务和老年护理等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同时,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1.3 地理分布差异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地理分布的差异。
传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遗留问题和转型的需要,德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推动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欧洲大国,直到20世纪被两次世界大战所影响,经历了德国民族的崛起和沉寂。
然而,德国人民不低头,历经磨难,奋发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
一、德国经济的起步德国的现代工业起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但当时主要还停留在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场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德国工业的现代化开始真正起步,德国成为欧洲汽车工业中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战后的新时期,煤产量、钢产量在欧洲排第一,前往其他国家的德国出口市场增长迅速。
二、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后被赋予了巨额赔款和庞大的战争损失。
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基础设施、通讯、交通、房产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德国更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并致使国家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被国际社会追责和批判的德国,面对历史的沉重,历经了长时间的自我反省和整理,最终才重新走回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德国经济再次崛起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重返国际舞台。
此后,德国开始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知识产业,是欧盟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引领了欧盟的发展方向,包括环保、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
德国的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德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的工程公司和工业界,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不断追求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最终推动了德国的工程设计和质量控制走向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德国经济的兴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给德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德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奋斗,让德国重新崛起。
德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一、德国经济概况德国是欧洲经济体系的中坚力量,其经济总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德国的GDP在2019年达到了3.86万亿美元,其经济规模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全球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
德国的人均GDP也相对较高,在全球排名第18位。
德国的经济体系以制造业为主导,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其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领先于世界。
此外,德国的金融业、科技产业发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很多知名企业和品牌。
二、德国经济的历史德国是欧洲的工业强国,其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19世纪末,德国开始工业化,其工业和科技领先地位的确立,为德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在战后,德国迅速恢复并实现了经济奇迹。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的大跃进,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在20世纪末,德国遭遇了经济的下滑,其主要原因是东德的重新统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全球化的影响等。
但在21世纪初,德国通过深化改革和提高竞争力,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三、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1. 制造业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之一,其制造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工行业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汽车工业是德国的代表性行业之一,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奥迪、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德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
2. 金融业德国的金融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德意志银行、德国银行等全球知名银行。
德国的金融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科技产业德国在科技产业方面也十分发达,其拥有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如西门子、费舍尔、宝马等。
德国的科技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创新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对成熟和完善,其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都较高,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德国房地产发展史
德国房地产发展史
德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乃至整个21世纪初期,德国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
但在2001年到2007年,德国宏观经济丧失增长动力的背景下,很多人开始从大城市向郊区或是小城市搬迁,大城市的房地产交易市场逐渐萎缩,大量房屋空置。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德国开展了第二次经济刺激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同时降低企业税负。
随着海外资金的大量涌入,德国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获得了新生。
21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写字楼和商业中心开始交由房地产基金或是金融机构设立的房地产公司运作,德国的商业地产和住宅房地产市场也因此不断创出新高。
然而,随着欧洲难民危机的爆发,大量的难民涌入欧洲。
德国针对难民出台了欢迎政策,这加剧了德国的住房紧缺现状,房价愈发走高。
为了抑制房租的过度上涨,德国从2015年开始便出台了“房租刹车政策”,试图通过规定房租的涨幅,防止房地产集团坐地起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德国房地产方面的文献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为什么德国的经济能够崛起?
为什么德国的经济能够崛起?德国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快速而稳健,处于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让人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德国的经济能够崛起?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一、工业基础雄厚在德国的历史长河中,工业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19世纪,德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通过对化学、机械和电力等行业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
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的制造业占据着全球的最前沿,以汽车、化工、机床等行业为代表的德国制造业,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其次,德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德国的科技发展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大力投入研发,德国在自动化、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德国成为世界科技的引领者。
二、教育体系完善教育是每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德国教育也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世界最优质的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度,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是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专业层面高度细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科学家和经理人才,使得德国人才储备充足。
三、政府管理有序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在德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政府注重稳定性与长期性,通过税制、法律制度保护和规范市场和企业,创造公平、有序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同时,德国政府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减轻了经济压力,让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四、文化传承丰富德国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文化的辉煌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而这也为其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德国文化强调质量与创意,并注重专注、细致,这些特点在德国人的行事风格、产品制造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也使得德国拥有了许多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德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德国的经济崛起离不开工业基础的雄厚、教育体系的完善、政府管理的有序和文化传承的丰富,围绕这些因素,德国不断推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其经济增长创造了充足的动力。
德国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德国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自21世纪以来,金融科技(FinTech)的迅速发展已经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以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而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评估金融科技对德国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
一、德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德国金融科技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德国中央银行的数据,德国金融科技公司数量从2011年的69家增加到了2018年的341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5%。
这些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涉及支付、投资和借贷等领域。
例如,N26、Deposit Solutions以及Kreditech等公司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性的潜在影响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了诸多潜在影响。
首先,金融科技的创新技术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减少了金融中介环节,从而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
其次,金融科技的发展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此外,金融科技公司的兴起还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激发了创新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然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金融科技公司的运营模式可能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新的风险。
例如,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引发的风险不可忽视。
其次,金融科技的发展可能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平等问题。
由于数字鸿沟等原因,一些人群可能无法充分享受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分化。
三、加强监管与合作的必要性为了应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德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德国金融监管局(BaFin)发布了一系列规定,以规范金融科技公司的运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
其次,德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境金融科技活动的风险。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其经济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德国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那时起,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成为欧洲最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介绍德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工业化到当前的国际地位。
一、工业化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峰时期。
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降低关税和促进国内贸易等,吸引了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
德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的产业中心之一。
德国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钢铁、煤炭开采等重工业领域。
德国以其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生产工艺和优秀的产品质量闻名于世。
在20世纪初,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德国也在化学和电力等其他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德国的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受到了破坏和损失。
德国在战争中所失去的资源和人力使得其经济长期受到限制。
三、经济崛起和大萧条(1920-194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之后经历了激进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复苏。
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成为了欧洲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德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品牌,例如牛津布、巧克力和啤酒等等,它们的品质和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都极高。
经济繁荣的背后,德国经济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巨大打击。
随着大量的工人失业和公司关门倒闭,德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经济,例如制定新的财政政策和再次重视国家股份制,但这些举动在短期内未见成效。
四、二战和重建(1939-1949)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惨重损失。
德国经济发展
欧元与欧盟经济一体化
欧元区成员
德国是欧元区的成员之一,与其他国家共同使用 欧元作为货币。
欧盟经济一体化
德国积极推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加强欧洲国家之 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经济政策协调
德国参与制定和实施欧盟的经济政策,协调各成 员国的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04
经济周期与未来展望
经济周期与波动
引领欧盟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 着引领作用。
产业协同
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和供应 链关系,推动了欧洲产业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
德国在欧洲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 欧洲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贸易大国
德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大国之一,其对外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单一市场
02
德国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设,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
联系。
贸易协定
03
德国与多个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外资与外国投资
外资吸引力
德国因其稳定的经济环境、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 制造业而对外资具有吸引力。
外国投资政策
德国政府鼓励外国投资,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如减税、简化审批程序等。
政策干预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减少失业和维持 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
高收入经济体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 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德国的经济增长主要 依靠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高 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VS
发展阶段转型
德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 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在21世纪,德国政府 提出了“工业4.0”计划,旨在推动德国 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发展。
东德西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东德西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二战后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地区以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系发展起来。
然而,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0年的德国统一,东德和西德开始了融合的进程。
本文将对东德和西德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德的发展现状。
东德在分裂的时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与西德相比,东德的经济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统一后,东德面临了充分市场经济的挑战,许多东德企业关闭或被西德企业收购。
此外,东德的失业率较高,人口减少的问题也比西德更加严重。
然而,东德也在努力实施各种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东德的教育和研究领域得到了大力支持,并且吸引了一些投资和企业。
此外,东德还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接下来,我们转向西德的发展现状。
西德采用了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体系,在分裂期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西德的发展较为成功,经济强劲,社会福利体系健全。
统一后,西德继续保持着相对的经济优势,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
西德的就业率较高,人均收入较高,人口稳定增长。
然而,西德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老龄化问题和能源转型的压力。
西德政府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提高养老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措施来应对。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东德和西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未来的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德的相对落后状况可能会逐渐得到缓解。
东德政府在各个领域实施了许多政策和项目,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此外,东德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也将帮助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促进地区的发展。
其次,西德面临的挑战将继续存在。
老龄化问题和能源转型是目前西德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西德政府需要制定更多的政策来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并在能源领域推动更多的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西德还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平等和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1.业持续负增长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住房建设的补贴,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个百分点.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水平导致税率上升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上升到1999年%,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个百分点.二、经济结构僵化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着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欧盟平均为%,德国为%,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老化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
德国稳定物价的两剂良方
严格审慎的货币供给政策
德国把保持物价稳定视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为此,德国采取了严格审慎的货币供给政策,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合理制定中央银行货币量的增长指标。德国的货币量指标包括M1、M2、M3和中央银行的货币量。德意志联邦银行从1975年始,公布中央银行的货币量增长指标,并把中央银行的货币量作为控制全国货币量的主要指标,以便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双赢。二是适时调整控制货币量的具体指标。20世纪80年代以前,流通中的现金及金融机构在联邦银行的存款在联邦银行的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40%以上。从1988年起,德意志联邦银行改用M3作为货币动态的主要指标。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联邦银行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德国的物价才得以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水平。三是控制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唯一的纸币发行银行,只有它有权发行纸币。联邦政府依法发行的铸币,其发行量受到严格限制,并且只有联邦银行才能按其面额将铸币从政府购进,并投入流通。1989年年底,流通中的纸币与铸币的比例为1∶0.077。
在1999年引入欧元以后,德意志联邦银行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105条第1款,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政策目标也是稳定物价,从而保持了德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欧债危机的发生,对欧洲中央银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调和指数(HICP)的年增长率在2%以下”的物价目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欧债危机的解决,现任德国经济部长罗斯勒(Philipp Roesler)多次警告,刺激经济复苏不能以物价稳定为代价,欧洲央行必须保持独立性。显然,这一警告正是基于德国的历史经验,通胀国家当以深省。
德国经济发展
德国经济发展德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亦绵延不绝。
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经济实力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现代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是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一、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战后恢复期、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和现阶段高科技產业主导发展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几乎遭受到了全面的破坏。
这一情况在战后尤为明显,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都被摧毁。
战后德国的经济情况非常困难,失业率高达20%,人民生活状况十分艰苦。
到了20世纪5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汽车、机械制造和钢铁等传统制造业成为德国的经济支柱。
这一时期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在80年代,德国又开始了电子产业的发展。
现今,德国经济大约有60%來自制造业。
虽然德国是一个人口稠密国家,但机械、汽车、电子、航空及建筑產業较为发达,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二、论主要產业的发展1.机械制造业德国机械制造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德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和机械设计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欣欣向荣的声誉。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主要分为两个领域:一是工业机械和生产机器;二是供应技术,包括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2.汽车制造业德国汽车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1世纪初。
德国车企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德国的汽车工业在种类上非常丰富,产生了奔驰、保时捷、宝马、大众等许多著名的汽车品牌。
3.电子产业德国的电子产业在全球市场上也拥有重要地位。
德国的电子产品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销量也很不错。
德国是德欧两大电子产业之一。
德国电子专业人才众多,在包括半导体、光电、元器件、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等在内的各类电子技术方面拥有强大优势。
三、德国的企业文化德国企业文化强调稳定性和长期性,重视员工和顾客的人文关怀,对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的承诺意识也很高。
德国的企业文化注重实干、人才引进和培训,同时也非常注重责任感。
德的情况评价
德的情况评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德国以其先进的科技、良好的医疗体系和优质的教育体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德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首先,德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出口能力使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德国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和医疗技术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也相对稳定,劳工权益得到保护,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为德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了贡献。
其次,德国在社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拥有全球最优质的医疗体系之一,医疗资源丰富,服务质量高,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水平也较高。
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包括退休金、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教育方面,德国的教育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学校设施完备,教育质量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
此外,德国对环境保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德国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经济。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高,大大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德国的废物处理系统也十分先进,实施了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
此外,德国也加大了对空气和水质量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然而,德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德国的生活成本较高,尤其是在大城市。
高房价和生活费用给一些低收入者带来了压力。
其次,尽管德国在能源转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特别是核能的逐渐淘汰,使得德国在能源供应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德国也需要采取措施应对。
总之,德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优质的医疗和教育体系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表明德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德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努力解决高生活成本和能源供应等问题。
21世纪经济前景
写点东西不容易,要用的就给点分吧T^T21世纪经济前景这个题目有点大,以初学者而言,肯定不能切中要害,那么随便说两句。
20世纪是属于美元的世纪,在这一百年里,美国借助着一战二战成功地超越曾经的世界第一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取代英镑,让美元成为了新的世界货币。
可以说,没有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很可能没有现在的美元霸权。
而在1973年,由于黄金储备的不足,美国废止了维系数十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又进一步给美元解套,让美联储可以无限制的印发纸币,获取超额的铸币税,从世界各地攫取巨大的财富,支撑着整个美国人民的生活。
而世界各个对于美国贸易顺差的国家,所得到的只是大量无用的纸币。
21世纪已经过了12年,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GDP从世界第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总量至今还在以每年7%以上的势头增长,因而有人说,21世纪将会是属于中国的世纪。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4年,在这34年里,中国发展的势头正在逐步减缓。
而且由于前期的高速发展,如今国内的各种矛盾也正在凸显:通货膨胀、贫富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腐败严重、环境污染,各种问题这几年集中爆发,不但会影响国内的稳定,更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正因此,前任总理温家宝才提出,要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经济增长预期降为7%.只有经济增长放缓,各种问题才可以暴露出来,才可以去加以解决。
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对中国的发展还是抱着乐观的看法。
但中国想在21世纪上半叶超越美国,还是个很有难度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距离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们的经济增速减慢了,美国的经济形势却在好转。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忘记80年代的日本,那时的日本几乎就是现在的中国,那时的日本也梦想着超过美国,但一个广场协,以及大批以美国投行在背后操纵的国际热钱的进攻,让日本日元升值、股市崩溃、楼市崩盘。
那一场经济浩劫,让日本整整失去了12年,日本股市也再难以企及38000点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德国的经济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经济虽有好转,但总体来讲发展速度仍落后于美日等国。
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缓慢德国的经济周期进入萧条阶段。
从2001年开始,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减,德国的经济也相继进入萧条期,德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从2.9%降为0.6%。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
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
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短期内难见经济复苏之势。
2.经济结构僵化,结构调整缓慢国内长期的经济结构僵化问题凸现出来。
德国的经济被广泛认为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其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才略有上升。
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与1991年基本持平。
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严重缺乏弹性。
而高社会保障和高税收都使得就业率无法提高。
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
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
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
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
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
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
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
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其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
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
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
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
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第三是资本市场薄弱。
根据高盛投资银行的研究,近几年,德国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致使企业投资大大减少。
2003年,德国企业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1年的24%下降到16%。
投资的减少使得经济增长率随之降低。
其三是产业结构僵化。
德国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
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
并且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IT产业迅速发展时期后,德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最终导致其综合竞争力下降。
3.失业居高不下,结构性的高失业已成为长期困扰德国经济的一大难题高福利和高税收政策使德国在萧条时期面临巨大压力。
欧洲国家重视社会整体福利提高的传统,使国家支出中的社会福利等开支占CDP的比重(17%强)长期以来明显高于美国(12%),社会性开支(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这也成为其结构性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在经济萧条时期,德国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在面临国内购买力大为削弱的同时,政府还要支付大量的失业救济金,这无疑也会给其经济的复苏带来阻
力。
4.德统一和高福利所带来的高财政赤字,已使德国突破欧元区经济趋同的财政标准从2002年开始德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已连续3年超过相当于GDP的3%的趋同标准并在2006年前无法达标,已引起欧元区其他国家的严重不满。
而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德国政府通过大幅度减税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这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更加紧张。
5.作为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的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
在全球经济的一片不景气下,欧元区的出口形势也难乐观。
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在较短时期内急速升值达30%的状况,更加削弱了德国产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恶化了出口形势,无法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参考文献:
沈越《社会市场经济评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祝宝良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50人论坛,中国经济网,2001年7月范幸丽《稳定与增长公约》与法德财政赤字超标 2005年5月
亢梅玲老师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