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综合复习题答案
2021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经典复习题(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a2O2与足量的CO2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L的O2,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B.56g铁和71g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 AC.50mL12mol·L-1的浓盐酸与MnO2反应,生成的Cl2分子数小于0.15N AD.3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 A个电子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可用作净水剂B.二氧化硫可用于杀菌消毒,还可用作食品添加剂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能与酸反应,都可用作膨松剂D.补铁口服液中除含铁化合物外常添加维生素C作抗氧化剂3.将足量的CO2不断通入KOH、Ca(OH)2、K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2的量的关系可表示为A.B.C.D.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选项实验现象A加热放在坩埚中的小块钠钠先熔化成光亮的小球,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B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C 在FeCl2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很快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D 在空气中久置的铝条放入NaOH溶液中立刻产生大量无色气泡,铝条逐渐变细A .AB .BC .CD .D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氧化铝虽然硬度不高,但熔点和沸点都很高,常用作耐火材料B .Al 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是因为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氢氧化铝C .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 .由于铝在人体内累积是有害的,所以目前用于净化饮用水的含铝净化剂逐渐被含铁的净水剂取代6.下列各项不能用互滴法鉴别的是A .AlCl 3 NaOH MgCl 2 NaClB .NaAlO 2 NaHSO 4 BaCl 2 MgCl 2C .AlCl 3 NaOH H 2SO 4 KClD .NaHCO 3 H 2SO 4 NaCl KCl7.将一定物质的量的Na 2CO 3、NaHCO 3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L 溶液,取出50mL 溶液然后滴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得到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注NaCl 的直线代表产生的CO 2的物质的量B .原混合物中Na 2CO 3与NaHC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 .盐酸的浓度是0.05mol ·L -1D .盐酸加到150mL 时,放出CO 2气体2.24L(标准状况下)8.下到分离提纯过程中使用的试剂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 .除去Fe 2O 3固体中的Al 2O 3: 加入足量NaOH 溶液, 过滤、洗涤、干燥B .除去FeCl 3溶液中的FeCl 2:加入适量氯水,充分反应C .除去Cu 粉中的Fe 粉: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D .除去NaHCO 3固体中的Na 2CO 3:加入适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9.由60g 两种金属粉末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33.6L 氢气,这种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A .Mg 和AlB .Fe 和ZnC .Mg 和FeD .Fe 和Cu10.下列有关除杂方法正确的是A .用铜粉除去2CuCl 溶液中的3FeClB .用NaOH 溶液除去镁粉中的铝粉C .用饱和3NaHCO 溶液除去HCl 气体中的2COD .用加热的方法除去23Na CO 固体中的3NaHCO二、填空题11.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卤化物、氧化物以及高价铁的含氧酸盐均为重要化合物。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复习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与土壤复习题(含答案)一、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岩石与土壤选择题1.具有蜡烛一样光泽的矿物是( )。
A. 石英B. 长石C. 云母【答案】 A【解析】【解答】石英是具有蜡烛一样的光泽的矿物。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石英是主要造岩矿物之一,一般指低温石英(α-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
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β-石英)和柯石英等。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无色透明,常含有少量杂质成分,而变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质地坚硬。
2.在一些岩石上,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我们把它叫化石,它一般存在于( )中。
A. 沉积岩B. 变质岩C. 岩浆岩【答案】 A【解析】【解答】可以保留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的岩石叫做化石,化石常存在于沉积岩中。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化石可以分为四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
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3.把矿物的边缘放在一块白色无釉的瓷板上摩擦后再观察,这是观察研究矿物的( )。
A. 软硬 B. 条痕 C. 光泽【答案】 B【解析】【解答】我们可以利用无釉瓷板对矿物的条痕进行观察。
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矿物的颜色是矿物的一大基本特征,但是矿物的表面由于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色,所以要通过观察矿物内部的条痕来确定矿物的颜色。
4.雕塑家在雕塑的时候,经常选用( )。
A. 花岗岩B. 砾岩C. 石灰岩【答案】 A【解析】【解答】花岗岩具有五彩的颜色,还有较强的硬度,所以可以用来做雕塑。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花岗岩的特点。
5.不是由地球运动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是( )。
A. 气泡石B. 浮石C. 化石【答案】 C【解析】【解答】A.气泡石是由地球运动火山喷发形成的,不符合题意;B.浮石是由地球运动火山喷发形成的,不符合题意;C.化石不是由地球运动火山喷发形成的,符合题意。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已知下列方程:①22x x -=;②0.31x =;③512xx =+;④243x x -=;⑤6x =;⑥20.x y +=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 ) A .2B .3C .4D .52.若使方程(2)1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值是( ) A .2m ≠-B .0m ≠C .2m ≠D .2m >-3.一支球队参加比赛,开局9场保持不败,共积21分,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则该队共胜的场数为( ) A .6场B .7场C .8场D .9场4.关于x 的方程4231x m x -=-的解是23x x m =-的解的2倍,则m 的值为( ) A .12B .14C .14-D .12-5.在做科学实验时,老师将第一个量筒中的水全部倒入第二个量筒中,如图所示,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得到的正确方程是( ).A .π×(92)2×x =π×(52)2×(x+4)B .π×92×x =π×92×(x+4)C .π×(92)2×x =π×(52)2×(x-4)D .π×92×x =π×92×(x-4)6.古埃及人的“纸草书”中记载了一个数学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若设这个数是x ,则所列方程为( ) A .213337x x x ++=B .21133327x x x ++=C .21133327x x x x +++=D .21133372x x x x ++-=7.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意思是现有几个人共买一件物品,每人出8钱.多出3钱;每人出7钱,差4钱.问人数,物价各是多少?若设共有x 人,物价是y 钱,则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A .()()8374x x -=+B .8374x x +=-C .3487y y -+= D .3487y y +-= 8.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百七十八里关;初日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到其关.”其大意是;有人要去某关口,路程为378里,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起,由于脚痛,每天走的路程都为前一天的一半,一共走了六天才到关口,则此人第一和第六这两天共走了( ) A .102里 B .126里C .192里D .198里9.小明解方程12123x x +--=的步骤如下: 解:方程两边同乘6,得()()31122x x +-=-① 去括号,得33122x x +-=-② 移项,得32231x x -=--+③ 合并同类项,得4x =-④以上解题步骤中,开始出错的一步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10.疫情无情人有情,爱心捐款传真情.某校三个年级为疫情重灾区捐款,经统计,七年级捐款数占全校三个年级捐款总数的25,八年级捐款数是全校三个年级捐款数的平均数,已知九年级捐款1916元,求其他两个年级的捐款数若设七年级捐款数为x 元,则可列方程为( )A .65191652x x x ++=B .21191653x x x ++=C .2191635x x x ++= D .25191652x x x ++= 11.把19-这9个数填入33⨯方格中,使其任意一行,任意一列及两条对角线上的数之和都相等,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九宫格”.它源于我国古代的“洛書”(图①),是世界上最早的“幻方”.图②是仅可以看到部分数值的“九宫格”,则其中x 的值为:( )A .1B .3C .4D .612.《孙子算经》中有一道题,原文是:今有三人共车,二车空:二人共车,九人步,问人与车各几何?译文为:今有若干人乘车,每3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2辆车:若每2人共乘一车,最终剩余9个人无车可乘,问共有多少人,多少辆车?设共有x 人,可列方程( ) A .2932x x+=- B .9232x x -+=C .9232x x +-=D .2932x x-=+ 二、填空题13.《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书中记载:“今有人合伙买羊,每人出5钱,还差45钱;每人出7钱,还差3钱,问合伙人数、羊价各是多少?”设合伙人数为x 人,根据题意可列一元一次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14.如将()x y -看成一个整体,则化简多项式22()5()4()3()x y x y x y x y -----+-=__. 15.有一个一元一次方程:11623x x -=-■,其中“■”表示一个被污染的常数.答案注明方程的解是32x =-,于是这个被污染的常数是___ ___.16.已知2230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________________.17.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烟台莱州武校的健儿们参演的立春节目让全世界人民惊艳和动容,小明想知道这震撼人心的队伍的总人数.张老师说你可以自己算算:若调配55座大巴若干辆接送他们,则有8人没有座位;若调配44座大巴接送,则用车数量将增加两辆,并空出3个座位,你能帮小明算出一共去了_______名健儿参演节目吗?18.关于x 的方程5m +3x =1+x 的解比方程2x =6的解小2,则m =___ __. 19.已知x =1是方程31322x k x -=-的解,则23k +的值是_________ _____ 20.已知数轴上的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2-,4,P 为数轴上任意一点,表示的数为x ,若点P 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为7,则x 的值为 ___ __. 三、解决问题 21.解方程:(1)43(23)12(4)x x x +-=--; (2)121146x x +--=.22.解方程(1)2(x +8)=3(x -1) (2)121124x x --=-23.以下是圆圆解方程1323+--x x =1的解答过程. 解:去分母,得3(x +1)﹣2(x ﹣3)=1. 去括号,得3x +1﹣2x +3=1.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 =﹣3.圆圆的解答过程是否有错误?如果有错误,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24.根据市场调查,某厂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 和小瓶装(250g) 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2:5.该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分装大、小瓶两种产品各多少瓶?25.某市有甲、乙两个工程队,现有-小区需要进行小区改造,甲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2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比甲工程队多12(1)求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2)现在若甲工程队先做5天,剩余部分再由甲、乙两工程队合作,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3)已知甲工程队每天施工费用为4000元,乙工程队每天施工费用为2000元,若该工程总费用政府拨款70000元(全部用完),则甲、乙两个工程队各需要施工多少天?2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它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此时点B是点A,C的“联盟点”.(1)若点A表示数﹣2,点B表示的数4,下列各数,3,2,0所对应的点分别C1,C2,C3,其中是点A,B的“联盟点”的是;(2)点A表示数﹣10,点B表示的数30,P在为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P在点B的左侧,且点P是点A,B的“联盟点”,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②若点P在点B的右侧,点P,A,B中,有一个点恰好是其它两个点的“联盟点”,直接写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27.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 秒,得到点P ',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 的“m 速移”点P '称为点P 的“m 速移”点. (1)点A 、B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且()25150a b ++-=. ①若点A 向右平移n 秒的“5速移”点A '与点B 重合,求n ;②若点A 向右平移n 秒的“2速移”点A '与点B 向右平移n 秒的“1速移”点B '重合,求n ; (2)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为1,点C 向右平移3秒的“2速移”点为点C ',如果C 、M 、C '三点中有一点是另外两点连线的中点,求点C 表示的数;(3)数轴上E ,F 两点间的距高为3,且点E 在点F 的左侧,点E 向右平移2秒的“x 速移”点为点E ',点F 向右平移2秒的“y 速移”点为点F ',如果3E F EF ''=,请直接用等式表示x ,y 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复习题一、填空题1、呼吸系统是由和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和,其中__________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而______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最主要的器官是。
2、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系统中的进入肺,肺泡的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肺泡外面缠绕丰富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都是一层扁平的细胞。
3、胸腔底部是,它主要是由组织组成的。
4、外界的空气经过的处理后进入,在这里与进行气体交换。
5、吞咽食物时,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6、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的常用方法是。
7、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量来进行。
8、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
二、选择题1、为了保证教室内的空气清洁新鲜,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B绿化周围的环境C 勤打扫教室及环境D关闭门窗防止灰尘进入2、当我们呼气时,肋间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分别是()A 收缩舒张B 舒张收缩C 收缩收缩D舒张舒张3、从生物学角度讲,随地叶痰的害处主要是()A 痰中有尘土B 痰中有黏液C 痰中往往有病原微生物D 行为不文明4、在以下几种职业的人群中,较易得呼吸道疾病的是()1 / 6A 司机B 售货员C 园林工人D 油漆工5、下列结构是食物和空气共同经过的是()A 口腔B 咽C 胃D 食道6、既是组成呼吸道的器官又是发声器官的是()A 鼻B 咽C 肺D 喉6、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A 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 人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C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含量增加了7、人体内主要的呼吸肌是()A 肋间肌和腹肌B 肋间肌和胸肌C 肋间肌和膈肌D 胸肌和膈肌8、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 清洁空气C 吸入氧气D 呼出二氧化碳9、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A 血液B 肺部C 心脏D 组织细胞10、某同学在平静状态下的胸围79 cm,尽力吸气时的胸围是83 cm,尽力呼气时胸围是76 cm,他的胸围差是()A.3 cmB.4 cmC.7 cmD.5 cm11、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C.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D.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12、痰形成的部位是()A 鼻腔黏膜B 喉腔侧壁C 气管和支气管D 食道黏膜2 / 613、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这是因为()A 鼻腔前部生有鼻毛B 鼻黏膜能分泌黏液C 鼻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D 前三项都对14、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职业病是()A 肺炎B 哮喘C 尘肺D 气管炎15.我们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呼吸时吸入的氧的最终去向是()A.构成细胞B.到组织细胞处交换二氧化碳C.到血液处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D.到组织细胞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16.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A. 有“C”型的软骨支架B. 肌肉较松弛C. 气管壁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17.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氧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A.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 喷空气清新剂D. 打开门窗,通风透气18.鼻腔内鼻毛的作用是()A.灭菌B.温暖空气C.湿润空气D. 过滤空气19.平常所说的痰来自()A.鼻B.咽C.喉D. 气管、支气管20.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2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3 / 6()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呼吸道肺呼吸道肺呼吸道肺肺2、薄毛细血管上皮3、膈肌肉4、呼吸道肺血液5、会厌软骨6、五点取样法7、胸围差8、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二、选择题1、为了保证教室内的空气清洁新鲜,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D )A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B绿化周围的环境C 勤打扫教室及环境D关闭门窗防止灰尘进入2、当我们呼气时,肋间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分别是( D )A 收缩舒张B 舒张收缩C 收缩收缩D舒张舒张3、从生物学角度讲,随地叶痰的害处主要是( C )A 痰中有尘土B 痰中有黏液C 痰中往往有病原微生物D 行为不文明4、在以下几种职业的人群中,较易得呼吸道疾病的是( D )A 司机B 售货员C 园林工人D 油漆工5、下列结构是食物和空气共同经过的是( B )A 口腔B 咽C 胃D 食道6、既是组成呼吸道的器官又是发声器官的是( D )A 鼻B 咽C 肺D 喉6、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 C )4 / 6A 人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 人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C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含量增加了7、人体内主要的呼吸肌是( C )A 肋间肌和腹肌B 肋间肌和胸肌C 肋间肌和膈肌D 胸肌和膈肌8、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 )A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 清洁空气C 吸入氧气D 呼出二氧化碳9、氧气进入体内最终要到达( D )A 血液B 肺部C 心脏D 组织细胞10、某同学在平静状态下的胸围79 cm,尽力吸气时的胸围是83 cm,尽力呼气时胸围是76 cm,他的胸围差是( C )A.3 cmB.4 cmC.7 cmD.5 cm11、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C.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D.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12、痰形成的部位是( C )A 鼻腔黏膜B 喉腔侧壁C 气管和支气管D 食道黏膜13、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这是因为( D )A 鼻腔前部生有鼻毛B 鼻黏膜能分泌黏液C 鼻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D 前三项都对14、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职业病是( C )A 肺炎B 哮喘C 尘肺D 气管炎15.我们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呼吸时吸入的氧的最终去向是( D )5 / 6A.构成细胞B.到组织细胞处交换二氧化碳C.到血液处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D.到组织细胞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16.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A )A. 有“C”型的软骨支架B. 肌肉较松弛C. 气管壁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17.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氧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D )A.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 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 喷空气清新剂D. 打开门窗,通风透气18.鼻腔内鼻毛的作用是( D )A.灭菌B.温暖空气C.湿润空气D. 过滤空气19.平常所说的痰来自( D )A.鼻B.咽C.喉D. 气管、支气管20.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C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2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A )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6 / 6。
第三章 复习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论复习资料习题答案

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多道程序设计是指(C)。
A. 把一个计算问题的程序分成多个可独立执行的程序模块B. 一个处理器上同时运行多个程序C. 把多个计算问题同时装入主存储器并行执行D. 每个用户同时编制多个程序2. 进程队列是把(B)链接在一起而形成的。
A. 进程B. 进程控制块PCBC. 程序D. 数据3. 把一个进程让出处理器,由另一个进程占用处理器的过程称为(C)。
A. 进程转换B. 进程阻塞C. 进程切换D. 进程撤销4. UNIX采用的进程调度算法是(D)。
A.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B.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C. 分级调度算法D. 动态优先数调度算法5. 一种能使作业平均周转时间最短的作业调度算法是(B)算法。
A. 先来先服务B. 计算时间短者优先C. 响应比高者优先D. 均衡调度6. 程序是静止的,而进程是(A)的。
A. 动态的B. 活动的C. 不动的D. 顺序的5. 操作系统把一些能完成特定功能、不可中断的过程称为(B)。
A. 程序B. 原语C. 进程D. 语句6. 若某系统的进程调度采用优先级调度算法,则对具有相同优先级的进程经常又使用(A)算法。
A. 先来先服务B. 按优先级C. 轮转法D. 任何7. LRU页面调度算法总是选择(A)页面调出主存储器。
A. 最近最久未被使用B. 在贮存中驻留时间最长的C. 最近被访问的次数最少的D. 最先被装入主存储器的8. 原语是操作系统中用来完成特定功能的程序模块,它们的执行是(D)的。
A. 可并发B. 可交叉C. 可被中断D. 不可被中断9. 下列对进程的属性描述错误的是(D)。
A. 进程具有动态性B. 进程可以并发执行C. 进程具有等待态、就绪态和运行态三种基本状态D. 多个不同的进程不可以包含相同的程序10. 一个作业被选中装入主存储器后,系统就为该作为创建一个(A)。
A. 进程B. 文件C. 作业D. 程序11. 作业调度选中了一个作业且把它装入主存储器时就为该作业创建了一个进程,该进程(C)。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三章 复习题及答案

题目:时间响应由 和 两部分组成。
分析与提示:时间响应由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两部分组成。
答案:瞬态响应、稳态响应题目:系统的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称为 。
分析与提示:瞬态响应,指系统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的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
答案:瞬态响应题目: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性质可分为 与 。
分析与提示: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性质可分为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
答案:自由响应、强迫响应题目: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来源可分为 与 。
分析与提示:系统的时间响应可从两方面分类,按振动性质可分为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按振动来源可分为零输入响应(即由“无输入时系统的初态”引起的自由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即仅由输入引起的响应)。
答案: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题目:系统微分方程的特解就是系统由输入引起的输出(响应),工程上称为 。
分析与提示:初始条件及输入信号产生的时间响应就是微分方程的全解。
包含通解和特解两个部分。
通解完全由初始条件引起的,它是一个瞬态过程,工程上称为自然响应 (如机械振动中的自由振动)。
特解只由输入决定,特解就是系统由输入引起的输出(响应),工程上称为强迫响应 (如机械振动中的强迫振动)。
答案:强迫响应题目:系统的瞬态响应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性,还与外加 的形式有关。
分析与提示:系统的瞬态响应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性,还与外加输入信号的形式有关。
答案:输入信号题目:单位阶跃信号⎩⎨⎧<>=000t t t u1)(的拉氏变换为【 】A 、s 1 B 、21sC 、1D 、s 分析与提示:熟练掌握典型信号的拉氏变换。
B 为单位斜坡信号的拉氏变换,C 为单位冲击信号的拉是变换。
答案:A题目:选取输入信号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输入信号应当具有 ,能够反映系统工作的大部分实际情况。
分析与提示:选取输入信号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输入信号应当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系统工作的大部分实际情况。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 来源:本站时间:2006-2-22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光反应与暗反应;2、C3途径与C4途径;3、光系统;4、反应中心;5、光合午休现象;6、原初反应;7、磷光现象;8、荧光现象;9、红降现象;10、量子效率;11、量子需要量;12、爱默生增益效应;13、PQ循环;14、光合色素;15、光合作用;16、光合作用单位;17、反应中心色素;18、聚光色素;19、激子传递;20、共振传递;21、解偶联剂;22、水氧化钟;23、希尔反应;24、光合磷酸化;25、光呼吸;26、光补偿点;27、CO2补偿点;28、光饱和点;29、光能利用率;30、光合速率;31、C3-C4中间植物;32、光合滞后期;33、叶面积系数;34、共质体与质外体;35、压力流动学说;36、细胞质泵动学说;37、代谢源与代谢库;38、比集转运速率(SMTR);39、运输速率;40、溢泌现象;41、P-蛋白;42、有机物质装载;43、有机物质卸出;44、收缩蛋白学说;45、协同转移;46、磷酸运转器;47、界面扩散;48、可运库与非运库;49、转移细胞;50、出胞现象;51、生长中心;52、库-源单位;53、供应能力;54、竞争能力;55、运输能力。
二、缩写符号翻译1、Fe-S;2、Mal;3、OAA;4、BSC;5、CFl-Fo;6、NAR;7、PC;8、CAM;9、NADP+;10、Fd;11、PEPCase;12、RuBPO;13、P680,P700;14、PQ;15、PEP;16、PGA;17、Pn;18、Pheo;19、PSP;20、Q;21、RuBP;22、RubisC(RuBPC);23、Rubisco(RuBPCO);24、LSP;25、LCP;26、DCMU;27、FNR;28、LHC;29、pmf;30、TP;31、PSI;32、PSII。
三、填空题1、光合作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该反应中,被还原,被氧化;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在中进行的;光反应是在上进行的。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单元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30)

一、选择题(共10题)1.甲、乙两人以相同路线前往距离单位10千米的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图中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S(千米)随时间t(分)变化的函数图象.以下说法:①乙比甲提前12分钟到达;②甲的平均速度为15千米/小时;③乙走了6千米后遇到甲;④乙出发6分钟后追上甲.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是汽车行驶速度(千米/时)和时间(分)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1)汽车行驶时间为40分钟;(2)AB表示汽车匀速行驶;(3)在第30分钟时,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4)第40分钟时,汽车停下来了.A.1个B.2个C.3个D.4个3.一根蜡烛长30cm,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cm,燃烧时蜡烛剩余的长度ℎ(cm)和燃烧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可以表示为图中的( )A.B.C.D.4.已知菱形的面积为10,对角线的长分别为x和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 )A.B.C.D.5.甲、乙两车在某时间段内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乙车前4秒行驶的总路程为48米;②第3秒时,两车行驶的速度相同;③甲在8秒内行驶了256米;④乙车第8秒时的速度为2米/秒.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6.小明从家出发沿笔直的公路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阅读书报后按原路回到家,如图,反映了小明离家的距离y(单位:km)与时间t(单位:h)之间的对应关系,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小明家距图书馆3kmB.小明在图书馆阅读时间为2hC.小明在图书馆阅读书报和往返总时间不足4hD.小明去图书馆的速度比回家时的速度快7.三名快递员某天的工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点A1,A2,A3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快递员上午派送快递所用的时间和件数;点B1,B2,B3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快递员下午派送快递所用的时间和件数.有如下三个结论:①上午派送快递所用时间最短的是甲;②下午派送快递件数最多的是丙;③在这一天中派送快递总件数最多的是乙.上述结论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①②B.①③C.②D.②③8.速度分别为100km/h和a km/h(0<a<100)的两车分别从相距s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匀速前行.行驶一段时间后,其中一车按原速度原路返回,直到与另一车相遇时两车停止.在此过程中,两车之间的距离y(km)与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① a=60;② b=2;③ c=b+52;④若s=60,则b=32.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某市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有100名男选手参加由跑、跳、投等10个田径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比赛,其中25名选手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跳远成绩排名与10项总成绩排名情况如图所示.甲、乙、丙表示三名男选手,下面有3个推断:①甲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比10项总成绩排名靠前;②乙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比10项总成绩排名靠后;③丙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比跳远成绩排名靠前.其中合理的是( )A.①B.②C.①②D.①③10.如图①,某矩形游泳池ABCD,BC长为25m,小林和小明分别在游泳池的AB,CD两边,同时沿各自的泳道朝另一边游泳,设他们游泳的时间为t(s),离AB边的距离为y(m),图②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是小明和小林在游泳过程中y与t的函数图象(0≤t≤180).下面的四个结论:①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小于小林游泳的平均速度;②小明游泳的路程大于小林游泳的路程;③小明游75m时,小林游了90m;④小明与小林共相遇5次.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填空题(共7题)11.火车匀速通过隧道时,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米)与火车行驶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①火车的长度为120米;②火车的速度为30米/秒;③火车整体都在隧道内的时间为25秒;④隧道长度为750米.其中正确的结论是.(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12.如图是一辆慢车与一辆快车沿相同路线从A地到B地所行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已知慢车比快车早出发2小时,则A,B两地的距离为km.13.为了做到合理用药,使药物在人体内发挥疗效作用,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间.某成人患者在单次口服1单位某药后,体内血药浓度及相关信息如下: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成人患者使用该药物的说法中,①首次服用该药物1单位约10分钟后,药物发挥疗效作用;②每间隔4小时服用该药物1单位,可以使药物持续发挥治疗作用;③每次服用该药物1单位,两次服药间隔小于2.5小时,不会发生药物中毒.所有正确的说法是.14.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水库的蓄水量V(万立方米)与干旱持续时间t(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干旱持续10天时,蓄水量为万立方米.(2)如果蓄水量小于400万立方米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那么干旱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15.如图,是用图象反映储油罐内的油量V与输油管开启时间t的函数关系.观察这个图象,以下结论正确的有.①随着输油管开启时间的增加,储油罐内的油量在减少;②输油管开启10分钟时,储油罐内的油量是80立方米;③如果储油罐内至少存油40立方米,那么输油管最多可以开启36分钟;④输油管开启30分钟后,储油罐内的油量只有原油量的一半.16.周末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小赵带爷爷到滨江路去散步.祖孙俩在长度为600米的AB路段上往返行走.他们从A地出发,小赵陪爷爷走了两圈一同回到A地后,就开始匀速跑步,爷爷继续匀速散步.如图反映了他们分别与A地的距离S(米)与小赵跑步的时间t(分钟)的关系图(他们各自到达A地或B地后立即调头,调头转身时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①爷爷的速度为30米每分钟;②小赵跑步过程中在第8分钟第一次与爷爷相遇;③小赵跑步的速度为100米每分钟;④小赵跑步过程中,在第20分钟第三次与爷爷相遇;⑤小赵跑步过程中祖孙俩第四次与第五次相遇地点间距为75米.其中说法正确的是.(只填序号)17.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CD,∠B=90∘,AC=AD.动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A−D−C方向以1单位/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BCP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写出① AB=.② CD=(提示:过A作CD的垂线).③ BC=.三、解答题(共8题)18.科学家研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米/秒)与气温x(∘C)之间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表所示:气温/∘C⋯05101520⋯速度/(米/秒)⋯331334337340343⋯(1) 上表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2) 气温每上升5∘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就增加米/秒;(3) 直接写出y与x的关系式:;(4) 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403米秒/时,气温x=∘C.19.为了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神,某单位决定运送一批物资到某贫困村,货车自早上8时出发,行驶一段路程后发现未带货物清单,便立即以50km/h的速度回返,与此同时单位派车去送清单途中相遇拿到清单后,货车又立即掉头并开到目的地,整个过程中,货车距离出发地的路程s(km)与行驶时间t(h)的函数图象如图示.(1) 两地相距千米,当货车司机拿到清单时,距出发地千米.(2) 试求出途中BC段的函数表达式,并计算出中午12点时,货车离贫困村还有多少千米?20.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4cm,BD=2cm.E,F分别是AB,BC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设AP=x cm,PE=y1cm,PF=y2cm.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分别对这两种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明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 画函数y1的图象.①按照如表自变量的值进行取点、画图、测量、得到了y1与x的几组对应值:x/cm00.51 1.52 2.53 3.54y1/cm 1.120.50.71 1.12 1.58 2.06 2.55 3.04②在所给坐标系中描出补全后的表中的各对应值为坐标的点,画出函数y1的图象:(2) 画函数y2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的图象.(3) 根据画出的函数y1的图象、函数y2的图象,解决问题.①函数y1的最小值是.②函数y1的图象与函数y2的图象的交点表示的含义是.③若PE=PC,AP的长约为cm.2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OBCDA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 当轿车刚到乙地时,此时货车距离乙地千米;(2) 当轿车与货车相遇时,求此时x的值;(3) 在两车行驶过程中,当轿车与货车相距20千米时,求x的值.22.已知动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图甲的边框按从B⇒C⇒D⇒E⇒F⇒A的路径移动,相应的△ABP的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图乙中的图象表示.若AB=6cm,试回答下列问题:(1) 图甲中的BC长是多少?(2) 图乙中的a是多少?(3) 图甲中的图形面积的多少?(4) 图乙中的b是多少?23.如图,P是线段AB上的一点,AB=6cm,O是AB外一定点.连接OP,将OP绕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OQ,连接PQ,AQ.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AP,PQ,AQ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 对于点P在AB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AP,PQ,AQ的长度(单位:cm)的几组值,如下表: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位置5位置6位置7 AP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PQ 4.00 2.310.84 1.43 3.07 4.77 6.49 AQ 4.00 3.08 2.23 1.57 1.40 1.85 2.63在AP,PQ,AQ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的长度是自变量,的长度和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2)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3) 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AQ=PQ时,线段AP的长度约为cm.24.“龟兔赛跑”的故事同学们非常熟悉,图中的线段OD和折线OABC表示“龟兔赛跑”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请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1) 折线OABC表示赛跑过程中(填“兔子”或“乌龟”)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赛跑的全程是米.(2) 兔子在起初每分钟跑多少米?乌龟每分钟爬多少米?(3) 乌龟用了多少分钟追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4) 兔子醒来,以400米/分的速度跑向终点,结果还是比乌龟晚到了0.5分钟,请你算算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多少分钟?.点P 25.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y轴和x轴上,AB∥x轴,cosB=45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边匀速运动,点Q从点A出发,沿线段AO→OC→CB匀速运动.点P与点Q同时出发,其中一点到达终点,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S(cm2),已知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中的曲线段OE、线段EF与曲线段FG.(1) 点Q的运动速度为cm/s,点B的坐标为;(2) 求曲线段FG的函数解析式;(3) 当t为何值时,△BPQ的面积是四边形OABC的面积的1.9答案一、选择题(共10题)1. 【答案】D【解析】①乙在28分时到达,甲在40分时到达,∴乙比甲提前了12分钟到达;故①正确;②根据甲到达目的地时的路程和时间知:甲的平均速度=10÷4060=15(千米/时);故②正确;④设乙出发x分钟后追上甲,则有:1028−18×x=104×(18+x),解得x=6,故④正确;③由④知:乙第一次遇到甲时,所走的距离为:6×1028−18=6(km),故③正确;∴正确的结论有4个:①②③④.【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2. 【答案】D【解析】读图可得,在时间为40分时,速度为0千米/时,故(1)(4)正确;AB段,速度的值相等,故速度不变,故(2)正确;时间为30分时,速度为80千米/时,即在第30分钟时,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故(3)正确;综上可得(1)(2)(3)(4)正确,共4个.【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3. 【答案】B【解析】由题意,得y=30−5t,∵y≥0,t≥0,∴30−5t≥0,∴t≤6,∴0≤t≤6,∴y=30−5t是降函数且图象是一条线段.故选:B.【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4. 【答案】D【解析】由题可知:10=12xy,所以y=20x(x>0).故选D.【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5. 【答案】B【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6. 【答案】D【解析】由图象知:A.小明家距图书馆3km,正确;B.小明在图书馆阅读时间为3−1=2小时,正确;C.小明在图书馆阅读书报和往返总时间不足4h,正确;D.因为小明去图书馆需要1小时,回来不足1小时,所以小明去图书馆的速度比回家时的速度快,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7. 【答案】B【解析】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通过观察点A1,A2,A3的横坐标可知上午派送快递所用时间最短的是甲,①正确;纵坐标表示的是派送件数,通过观察点B1,B2,B3的纵坐标可知下午派送件数最多的是乙,②错误;每个人的派送总件数是上、下午派送件数之和,甲约为65件,乙约为75件,丙约为50件,乙最多,③正确,故选B.【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8. 【答案】D【解析】①两车的速度之差为80÷(b+2−b)=40(km/h),∴a=100−40=60,结论①正确;②两车第一次相遇所需时间s100−60=s40(h),∵s的值不确定,∴b值不确定,结论②不正确;③两车第二次相遇时间为b+2+80100+60=b+52(h),∴c=b+52,结论③正确;④ ∵b=s40,s=60,∴b=32,结论④正确.故选:D.【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9. 【答案】D【解析】由折线统计图可知:①甲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比10项总成绩排名靠前,结论正确;②乙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比10项总成绩排名靠前,故原说法错误;③由图2中10项总成绩的位置可知丙的一百米跑成绩排名比跳远成绩排名靠前,结论正确.所以合理的是①③.【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0. 【答案】C【解析】①错误.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林游泳的平均速度;②正确.小明游泳的距离大于小林游泳的距离;③错误,小明游75米时小林游了50米;④正确.小明与小林共相遇5次.【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二、填空题(共7题)11. 【答案】②③【解析】火车的长度是150米,故①错误;如图,在BC段,所用的时间是5秒,路程是150米,则速度是150÷5=30米/秒,故②正确;火车整体都在隧道内的时间是35−5−5=25秒,故③正确;隧道长是35×30−150=900米,故④错误.故正确的是②③.【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2. 【答案】828【解析】根据函数图象可知:s=(14−2)v快=18v慢,∴v快=32v慢,设两车相遇的时间为t,根据函数图象可知:t⋅v慢=(t−2)⋅v快=276,解得t=6,v慢=46,∴s=18v慢=18×46=828.【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3. 【答案】①②【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4. 【答案】1000;40【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5. 【答案】①③④【解析】由函数图象知,随着输油管开启时间的增加,储油罐内的油量减少,故①说法正确;由函数图象知,输油管开启10分钟时,储油罐内的油量大于80立方米,故②说法错误;由函数图象知,如果储油罐内至少存油40m3,那么输油管最多可以开启36分钟,故③说法正确;由函数图象知,输油管开启30分钟后,储油罐内的油量只有原油量的一半,故④说法正确.∴结论正确的有①③④.【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6. 【答案】①②【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17. 【答案】3;6;5【解析】当t=3时,点P到达A处,即AB=3,过点A作AE⊥CD交CD于点E,则四边形ABCE为矩形,∵AC=AD,∴DE=CE=12CD,∴CD=2AB=6,当S=15时,点P到达点D处,则S=12CD⋅BC=12⋅(2AB)⋅BC=3⋅BC =15,则 BC =5.【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三、解答题(共8题) 18. 【答案】(1) x ;y (2) 3(3) y =331+35x (4) 120 【解析】(3) ∵ 气温每上升 1 ∘C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就增加 35 米/秒,∴y 与 x 的关系式:y =331+35x .(4) 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403 米/秒时, 403=331+35x ,解得 x =120.【知识点】解析式法、常量、变量、列表法19. 【答案】(1) 172;40(2) 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 =kx +b , ∵ B (2.8,40),C (5,172), ∴ {2.8k +b =40,5k +b =172,解得{k=60,b=−128.∴直线BC的解析式为y=60x−128.(172−40)÷(5−2.8)=60千米/小时.【解析】(1) 当t=5时,y=172km所以两地相距172km.80−50×(2.8−2)=80−40=40km,所以货车司机拿到清单时,距出发地40千米.故答案为:172;40.【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行程问题20. 【答案】(1) ① 0.69②如图所示.(2) 由y1,y2关系可知,y1,y2的图象关于x=2对称,故在同一坐标系内,y2的图象如图所示.(3) ① 0.5②代入x=2时,PE与PF的长相等③ 2.49【解析】(1) ①画出1:1等大的图形,令x=0.5,通过测量得出PE=y1=0.69.(3) ①由图象可知,时,y1图象的最低点为0.5;也可理解为当PE⊥AC时,PE最小,最小值为0.5.②代入x=2时,PE与PF的长相等.③根据题意,PC长的函数解析式为y3=4−x,在图中的坐标系内当PE=PC时,即y1=y3时,根据图象可知,AP的长约为2.49.【知识点】图像法21. 【答案】(1) 30(2) 设 CD 段函数解析式为 y =kx +b (k ≠0)(2.5≤x ≤4.5). ∵C (2.5,80),D (4.5,300) 在其图象上, {2.5k +b =80,4.5k +b =300, 解得 {k =110,b =−195,∴CD 段函数解析式:y =110x −195(2.5≤x ≤4.5); 易得 OA:y =60x ,{y =110x −195,y =60x,解得 {x =3.9,y =234,∴ 当 x =3.9 时,轿车与货车相遇;(3) 当 x =2.5 时,y 货=150,两车相距 =150−80=70>20, 由题意 60x −(110x −195)=20 或 110x −195−60x =20,解得 x =3.5或4.3 小时.答:在两车行驶过程中,当轿车与货车相距 20 千米时,x 的值为 3.5 或 4.3 小时. 【解析】(1) 根据图象信息:货车的速度 v 货=3005=60,∵ 轿车到达乙地的时间为货车出发后 4.5 小时,∴ 轿车到达乙地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为:4.5×60=270(千米), 此时,货车距乙地的路程为:300−270=30(千米). ∴ 轿车到达乙地后,货车距乙地 30 千米.【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行程问题22. 【答案】(1) 动点P在BC上运动时,对应的时间为0到4秒,易得:BC=2cm/秒×4秒=8cm;故图甲中的BC长是8cm.(2) 由(1)可得,BC=8cm,则:a=12×BC×AB=24cm2;图乙中的a是24cm2(3) 由图可得:CD=2×2=4cm,DE=2×3=6cm,则AF=BC+DE=14cm,又由AB=6cm,则甲图的面积为AB×AF−CD×DE=60cm2,图甲中的图形面积的60cm2.(4) 根据题意,动点P共运动了BC+CD+DE+EF+FA=8+4+6+2+14=34cm,其速度是2cm/秒,则b=34÷2=17秒,图乙中的b是17秒.【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23. 【答案】(1) AP;PQ;AQ(2) 如图所示.(3) 3.07【知识点】图像法、函数的概念、列表法24. 【答案】(1) 兔子;1500(2) 结合图象得出:兔子在起初每分钟跑700米.1500÷30=50(米)兔子在起初每分钟跑700米,乌龟每分钟爬50米.(3) 700÷50=14(分钟)乌龟用了14分钟追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4) 30+0.5−1−(1500−700)÷400=27.5(分钟),所以兔子中间停下睡觉用了27.5分钟.【知识点】用函数图象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25. 【答案】(1) 3;(18,9)(2) 如图:PB=t,BQ=30−3t,过点Q作QM⊥AB于点M,则QM=35(30−3t)=18−95t,所以S△PBQ=12t(18−95t)=−910t2+9t(5≤t≤10),即曲线FG段的函数解析式为:S=−910t2+9t.(3) 因为S梯形OABC =12(6+18)×9=108,所以S=19×108=12,当0<t<3时,S=32t2,S=12时,t=2√2或−2√2(舍弃),当5<t<10时,12=−910t2+9t;解得t=15+√1053或15−√1053(舍弃),综上所述:t=2√2或t=15+√1053,△BPQ的面积是四边形OABC的面积的19.【解析】(1) 由题意可得出:当3秒时,△BPQ的面积的函数关系式改变,则Q在AO上运动3秒,当3秒时,BP=3,此时△BPQ的面积为13.5cm2,所以AO为9cm,所以点Q的运动速度为:9÷3=3(cm/s),当运动到5秒时,函数关系式改变,则CO=6cm,因为cosB=45,所以可求出AB=6+12=18(cm),所以B(18,9).【知识点】图像法、余弦、其他实际问题、解析式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阶级阶级阶层阶层 社会进步社会进步 物质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形态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群众史观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杰出人物 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 阶级斗争发展史阶级斗争发展史B B 生产关系发展史生产关系发展史C 社会意识发展史社会意识发展史D D 生产劳动发展史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 B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 利己主义的观点利己主义的观点D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 宿命论宿命论B B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C C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D D 诡辩论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 血缘关系血缘关系B B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C C 思想关系思想关系D D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 B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 D 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 ②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 B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② )A 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 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④ )A 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 创造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 消灭社会发展规律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 改变社会发展规律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 D 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 宿命论观点宿命论观点B B 机械论观点机械论观点C C 历史循环论观点历史循环论观点D D 唯物史观观点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③)A 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 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 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④)A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C 物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③ )A 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 公有制水平的高低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 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③ )A 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 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 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 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③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①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交换和消费关系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② )A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B 国家政权国家政权C 政党结构政党结构D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 ② )A 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 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 ④ )A 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 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 统治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③ )A 人口多少人口多少B 领土的大小领土的大小C 国体国体D 政体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①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科学文化的反映科学文化的反映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 社会规律的反映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 ② )A 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 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思想的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 ① )A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 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 D 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 )A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B B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C C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D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 (27)生产方式是(④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8)社会形态是(④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 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⑤ )A 已不存在已不存在B 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激烈C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 只存在于人民内部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 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 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 B 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 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 D 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③ )A 法律前面人人平等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 B 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C C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D 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3 复习题答案

第三章行政理想、态度和作风一、名词解释1. 行政理想——行政理想是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职业活动所希望实现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2.行政态度——行政态度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某些事物或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3.行政作风——行政作风本质上就是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指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现了行政管理活动的特征、行政道德要求和行政文化理念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
4. 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理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理想是指行政人员把服务精神贯彻到行政管理活动中并通过公共行政的服务价值的实现去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选择和道德追求的总和。
二、填空题1.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应当成为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
2. 合乎行政人员道德要求的行政管理职业理想是(成为令人民满意的对社会负责的人民公仆)。
3. 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员应当把承担和履行(服务人民)的社会义务置于其职业追求的首位,并在此前提下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即为人民作贡献)结合起来。
4. 行政人员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他的(行政道德素质),即(行政道德品质)或行政道德操守,表现为(诚信、廉洁、创新、宽容)等优秀品质。
5.行政人员所要建构的完美的社会关系是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服务对象)、个人与(管理业务)、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行政人员“做人民公仆”和“执政为民”的道德境界。
6.建构完美的行政社会关系是社会理想的(基本内容)。
7.行政关系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其内容包括(行政人员与国家、与服务对象以及行政人员之间的人际利益)关系。
8.只有当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做到“诚信、廉洁、创新、宽容”和自觉地为建构(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状态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社会理想才会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9.对于行政理想的确立来说,更需要运用(道德教育)的形式去丰富和坚定行政人员的理想和信念。
10.廉政理想就是把实现(公正廉洁)作为行政职业活动的价值追求。
大一年级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复习题目和答案 第三章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单项选择题(20题)1、所谓人生观是指( C )。
A.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D.科学的人生态度2、( A )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A.世界观B.人生态度C.人生观D.价值观3、人的本质属性是( C )。
A.自然属性B.精神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4、人生目的是对( B )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A.人怎样活着B.人为什么活着C.何种人生才有意义D.人生是什么5、人生的自我价值主要表现为( B )。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C.国家对个人的积极评价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为国家所作的贡献6、( B )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价值。
A.人生的自我价值B.人生的社会价值C.价值观D.价值标准7、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A )。
A.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B.能力大小与贡献是否统一C.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是否统一D.动机与效果是否统一8、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 B )。
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9、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 C ) 。
A.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C. 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劳动和贡献D.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0、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B )?A.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B.人在天赋上即有差异,人的主观努力不起作用C.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D.人生价值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1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 B )。
A.人的自身存在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需要 D.具体不变的12、( D )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
大学药剂学第三章注射剂复习题带答案

第三章注射剂一、名词解释1. 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指直接注射于体内或直接用于创伤面、粘膜等的一类制剂。
2. 注射剂:俗称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输液: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 (一次给药100ml以上) 注射液。
3. 等渗和等张:等渗是指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可用人造的理想半透膜以物理化学实验方法求得,因而等渗是个物理化学概念。
然而,根据这个概念计算出某些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丙二醇、尿素、甘油等的等渗浓度,配制成等渗溶液,结果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因而提出等张溶液的概念。
等张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
即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
4. 热原:注射后能引起人体致热反应的物质,称热原5. 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纯化水:为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处理后制得的供药用的水。
注射用水: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蒸馏水。
6. 灭菌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或技术。
7. 无菌:在任一指定的物体、介质或环境中,无任何活的微生物。
8. 防腐和消毒:防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手段,亦称抑菌。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
9. 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二、思考题1. 药剂学中灭菌法可分为哪几类?物理灭菌技术主要包括哪些方法?灭菌法可分为三大类: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
物理灭菌:热灭菌法、射线灭菌法、过滤除菌法。
热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①火焰灭菌法、②干热空气灭菌法。
2)湿热灭菌法:①热压灭菌法、②流通蒸汽灭菌法、③煮沸灭菌法、④低温间歇灭菌法。
射线灭菌法:①辐射灭菌法、②微波灭菌法、③紫外线灭菌法。
2. 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②蒸气性质;③药品性质和灭菌时间;④其他如介质pH对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力具有较大影响;⑤灭菌温度。
3.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哪些?无菌,热原和细菌内毒素,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装量检查,装量差异,渗透压摩尔浓度,Ph,其他4. 注射剂处方中应用什么水?注射剂处方中应用注射用水或灭菌注射用水。
“化学工程基础”第3章 《热量传递》 复习题答案

“化学工程基础”第三章热量传递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牛顿冷却定律的表达式为_________,给热系数(或对流传热系数)α的单位是_______。
***答案*** q=αA△t ;W/(m2.K)2. 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气加热空气,此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________流体的温度,总传热系数K接近______流体的对流给热系数. ***答案*** 蒸气;空气3. 热量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4.强化传热的方法之一是提高K值. 而要提高K值,则应提高对流传热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较小一侧的给热系数。
5. 影响给热系数α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流体种类、流体性质、流体流动状态和传热壁面的几何尺寸6. 厚度不同的三种材料构成三层平壁,各层接触良好,已知b1>b2>b3;导热系数λ1<λ2<λ3。
在稳定传热过程中,各层的热阻R1______R2______R3;各层导热速率Q___Q___Q。
***答案*** R1>R2>R3;Q1=Q2=Q37. 一包有石棉泥保温层的蒸汽管道,当石棉泥受潮后,其保温效果应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降低;因水的导热系数大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受潮后,使保温层材料导热系数增大,保温效果降低。
8. 用冷却水将一定量的热流体由100℃冷却到40℃,冷却水初温为15℃,在设计列管式换热器时,采用两种方案比较,方案Ⅰ是令冷却水终温为30℃,方案Ⅱ是令冷却水终温为35℃,则用水量W1__W2,所需传热面积A1___A2。
***答案*** 大于;小于9. 列管式换热器的壳程内设置折流挡板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折流挡板的形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复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复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社会革命根源于( )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0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1.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_声本章复习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声本章复习1.一个小孩吹气球,由于用力过猛,“啪”的一声气球吹破了,这响声是由于( D ) A.球皮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C.吹气时球内气体振动发生的响声D.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是一种波3.“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
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4.小提琴声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琴弦将振动传递给木质的琴码和琴箱,再使琴箱内的空气振动,最终传递到听者耳中的。
这一振动的传递过程说明__固体__和__气体__都能传声。
5.油鹕是叫声最响亮的鸟类歌手,当这种穴居鸟类一起鸣叫时,发出的声音足以让人失聪,这里描述的“足以让人失聪”是指声音特性之一的( B )A.音调高 B.响度大C.音色 D.频率大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340 m/s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可以传播能量C.“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高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歌曲的音调高7.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
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D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8.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9.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D.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11.如图分别用来演示声音的三种特征,其中①是用来说明声音的__音色__,②是用来说明声音的__音调__,③是用来说明声音的__响度__。
第三章 旅游者 复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旅游者复习思考题1.罗马会议是如何界定应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游客的概念的?这一定义有哪些优缺点?(1)1963年,罗马会议将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员统称为游客,即汉语中泛称的“旅行者”。
游客分两类,一类是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旅游客,另一类是短程游客。
这两类不同类型的游客需要分别统计.(2)这一基本定义包括以下几点: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员统称为游客;以在访问地的停留时间为标准,将游客进一步划分为停留过夜游客和不停留过夜游客.(3)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国或常住国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游客;根据访问目的来界定其是否应被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游客。
这一定义的优点:将“旅游”与“旅行”两个涵义原本不同的术语朝着概念同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缺点:概念没有将国内旅游者包括在内。
2.我国如何界定海外来华旅游人员以及国内游客?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 ,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海外游客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 个月,且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不能列为海外游客的人员包括:(1)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由部长以上人员率领的党、政、议会、军队代表团成员;(2)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及其随行人员;(3)驻期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4)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旅客与机组人员;(5)因日常工作和生活在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6)归国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7)到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8)归国的我出国人员。
在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中,对纳入国内旅游统计范围的人员统称为国内游客,国内游客分为国内旅行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两种类型。
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有哪些?旅游行为的实现是外部旅游条件和旅游者内部心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者的形成取决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
操作系统第三章总复习题-答案

操作系统第三章总复习题一、单选题1、进程调度又称低级调度,其主要功能是( D )。
A.选择一个作业调入内存B.选择一个主存中的进程调出到外存C.选择一个外存中的进程调入到主存D.将一个就绪的进程投入到运行2、若进程P 一旦被唤醒就能够投入运行,系统可能为( D )。
A.分时系统,进程P 的优先级最高B.抢占调度方式,就绪队列上的所有进程的优先级皆比P 的低C.就绪队列为空队列D.抢占调度方式,P 的优先级高于当期运行的进程。
3、一个进程P 被唤醒后, ( D )。
A.P 就占有了CPU。
B.P 的PCB 被移到就绪队列的队首。
C.P 的优先级肯定最高D.P 的状态变成就绪4、若当期运行进程( C )后,系统将会执行进程调度原语。
A 执行了一个转移指令B 要求增加主存空间,经系统调用银行家算法进行测算认为是安全的。
C 执行了一条I/O 指令要求输入数据。
D 执行程序期间发生了I/O 完成中断。
5、当系统中( C )时,系统将不会执行进程调度原语。
A.一个新进程被创建B.当前进程执行了P 操作。
C.在非抢占调度中,进程 A 正在运行而进程 B 恰好被唤醒。
D.分时系统中时间片用完。
6、在分时系统中,若当期运行的进程连续获得了两个时间片,原因可能是( B )A 该进程的优先级最高B 就绪队列为空C 该进程最早进入就绪队列D 该进程是一个短进程7、实时系统中采用的调度算法可以有如下几种:1、非抢占优先权调度算法2、立即抢占优先权调度算法3、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4、基于时钟中断抢占的优先权调度算法按实时要求的严格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 B )。
A 1-3-2-4B 3-1-4-2C 3-1-2-4D 1-3-4-28、三种主要类型的OS 中都必须配置的调度( C )。
A 作业调度B 中级调度C 低级调度D I/O 调度9、设系统中n 个进程并发,共同竞争资源X,且每个进程都需要m 个X 资源,为使该系统不会发生死锁,资源X 最少要有( C )个。
控制工程第3章复习题(答案)

第三章复习题一、选择题1、系统方框图如图示,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B ) A 、1051s + B 、2051ss + C 、10251s s ()+ D 、2s2、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s 5)s (G +=,则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为(A )A 、52e t -B 、5tC 、.52e tD 、5t3、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t r 定义为( C )A 、单位阶跃响应达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B 、单位阶跃响应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C 、.单位阶跃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时所需的时间D 、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的50%所需的时间4、系统类型λ、开环增益K 对系统稳态误差的影响为( A ) A.系统型次λ越高,开环增益K 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 B.系统型次λ越低,开环增益K 越大,系统稳态误差越小 C.系统型次λ越高,开环增益K 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 D.系统型次λ越低,开环增益K 越小,系统稳态误差越小5、一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KTs ()=+1,则该系统时间响应的快速性( C ) A.与K 有关 B.与K 和T 有关C.与T 有关D.与输入信号大小有关6、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s s s s ()()()()=+++83232,则该系统为( C )A.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B.I 型系统,开环增益为8C.I 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D.0型系统,开环增益为47、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是根据哪一种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定义的( B ) A.单位脉冲函数 B.单位阶跃函数 C.单位正弦函数 D.单位斜坡函数8. 二阶系统的极点分别为s s 12054=-=-.,,系统增益为5,则其传递函数为(D ) A.2054(.)()s s --B.2054(.)()s s ++C.5054(.)()s s ++D.10054(.)()s s ++9、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Ks s ()=++2212,当K 增大时,其(C ) A.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增大,阻尼比ξ增大 B.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增大,阻尼比ξ减小 C.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减小,阻尼比ξ减小 D.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减小,阻尼比ξ增大 10、一阶系统KTs1+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在t=0处的斜率为( C ) A.K TB. KTC. -K T 2D.K T 211、某系统的传递函数G(s)=1+Ts K,则其单位阶跃响应函数为( C )A.1Te Kt T -/ B.K Te t T -/C. K(1-e -t/T )D. (1-e -Kt/T )12、图示系统称为( B )A. 0B. ⅠC. ⅡD. Ⅲ13、典型二阶振荡环节的峰值时间与( D ) A.增益 B.误差带 C.增益和阻尼比 D.阻尼比和无阻尼固有频率14、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s s s s +-+-72413,其零、极点是( D )A.零点s=-0.25,s=3;极点s=-7,s=2B.零点s=7,s=-2;极点s=0.25,s=3C.零点s=-7,s=2;极点s=-1,s=3D.零点s=-7,s=2;极点s=-0.25,s=315、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32235()()()s s s s +++,则系统的开环增益和型次依次为( A )A. 0.4,ⅠB. 0.4,ⅡC. 3,ⅠD. 3,Ⅱ 16、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45s s ()+,则系统在r(t)=2t 输入作用下,其稳态误差为( A ) A.104B. 54C. 45D. 017、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4)0.5)(s (s 10++,则系统增益为( D )A.10B.0.5C.4D.518、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e -2t +2e -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A )A.1s 22s 1+++B.1s 2s 32++ C.s 2e 2s 1-+ D.se 1s 1-+19、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s (s 5++系统的零极点为( C )A.极点s 1=-1, s 2=-2,零点s 3=5B.极点s 1=1, s 2=2C.极点s 1=-1, s 2=-2D.极点s 1=1, s 2=2,零点s 3=-520、下列信号中,哪个用来定义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 A )A. 单位阶跃B.单位脉冲C.单位斜坡D.单位正弦 21、系统如图,其稳态误差定义为( C )A.e ss =0s lim →SG(S) B.e ss =∞→s lim te(t)C.e ss =∞→t lim e(t) D.e ss =0t lim →e(t)22、单位反馈系统稳态速度误差的正确含义是: CA 、在 ()1()r t R t =⋅时,输出速度与输入速度的稳态误差;B 、在 ()1()r t R t =⋅时,输出位置与输入位置的稳态误差;C 、在 ()r t V t =⋅时,输出位置与输入位置的稳态误差;D 、在 ()r t V t =⋅时,输出速度与输入速度的稳态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综合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0道题,10分) 1. 0.4mol·dm -3 HAc 溶液中H +浓度是0.1mol·dm -3 HAc 溶液中H +浓度的(B )A . 1倍B . 2倍C . 3倍D . 4倍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一组物质是 (C ) A . NH 3;NH 2- B . HS -;S 2- C . NaOH ;Na + D . H 2O ;OH -3. 设氨水的浓度为c ,若将其稀释1倍,则溶液中c (OH -)为 (C )A .21c B .21C .D . 2c4. 已知CaCO 3的K sp =4.96×10-9,则CaCO 3(s)在c (CaCl 2)=0.0010mol·dm -3的CaCl 2溶液中的溶解度S 是 (A ) A . 4.96×10-6 mol·dm -3 B . 4.96×10-8mol·dm -3C . 4.96×10-5 mol·dm -3D . 7.04×10-3mol·dm -3 5. 配合物24K [Zn(O H )]的名称是(D )A .氢氧化锌钾B .四氢氧化锌(II)钾C .四羟基锌酸钾D .四羟基合锌(II)酸钾 6.已知10(AgCl) 1.810sp K -=⨯ ,11224(Ag C O ) 3.410sp K -=⨯ ,1224(Ag CrO ) 1.110sp K -=⨯,13(AgBr) 5.010sp K -=⨯。
在下列难溶银盐饱和溶液,+(A g )c 最大的是(D)。
A .AgClB .AgBrC .24Ag C rOD .224Ag C O 7. 在234[C u(N H )]+离子中铜的价态和配位数分别是(D )A .0和3B .+4和12C .+2和8D .+2和48. 欲使Ag 2CO 3(128.110sp K -=⨯ )转化为Ag 2C 2O 4(113.410sp K -=⨯ )则必须使(D )A .c (C 2O 42-)<4.2c (CO 32-)B .c (C 2O 42-)>0.24c (CO 32-)C .c (C 2O 42-)<0.24c (CO 32-)D .c (C 2O 42-)>4.2c (CO 32-) 9. 配合物中心离子的配位数等于(C )A .配位体数B .配位体中的原子数C .配位原子数D .配位原子所具有的孤对电子总数10. 将20 mL 0.1 mol·dm −3 HAc 溶液和20 mL 0.1 mol·dm −3 NaAc 溶液等体积混合其pH 值为 4.8,若将此混合溶液再与等体积水混合后,pH 值约为: ( D )A .2.4B .9.6C .7.0D .4.8二、判断题(10道题,10分) 1. 在HCl 溶液中加入NaCl ,由于产生同离子效应,溶液中的H +浓度会降低。
(×) 2. 在HAc 稀溶液中加水,HAc 的解离度增大,所以c (H +)也增大。
(×)3. MgCO 3的溶度积 sp K = 6.82×10−6,这意味着所含有固体MgCO 3的溶液中c (Mg 2+) = c (CO 32−),且c (Mg 2+) = c (CO 32−) = 6.82×10−3。
(×) 4. 溶液中难溶强电解质离子浓度的乘积就是其溶度积。
(×)5. 在100 mL 0.50mol·dm −3HAc 溶液中加入少量NaAc 固体并使之溶解,则溶液 的pH 值会增大。
(√)6. 只要溶液中I -和2Pb +的浓度满足22(I )(P b )(P b I )sp c c K -+⨯≥,则溶液中必有2P b I 沉淀产生。
(×)7. 由于121024(Ag CrO ) 1.1210(AgCl) 1.7710sp sp K K --=⨯<=⨯,所以在白色AgCl沉淀中滴入黄色24K C rO 溶液,会全部转化为24Ag C rO 砖红色沉淀。
(× )8. 若有A 2+和B -两种离子可以形成相应的不溶盐,则产生沉淀的条件是22(A)(B )spc c K +-⋅>。
(× )9. 由HAc-Ac -组成的缓冲溶液,若溶液中c (HAc)>c (Ac -),则该缓冲溶液抵抗外来酸的能力大于抵抗外来碱的能力。
(× )10. 难溶强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使其溶解度略有增加。
(× )三、填空题(10个空,10分)1. 在-242[C o(C O )(en)]中,中心离子3C o +的配位数是( 6 )。
2. 已知sp K (AgCl)=1.56×10−10,sp K (AgBr)=7.7×10−13,sp K (Ag 2CrO 4)=9.0×10−12则它们的溶解度大小次序是:( Ag 2CrO 4> AgCl > AgBr )3. 已知1634(Ag PO ) 1.410sp K -=⨯ ,其溶解度为( 3.7×10-5mol·dm -3 )4. H 2PO 4-是( HPO 42- )的共轭酸。
5. 向100 cm -3 0.1mol·dm −3 HAc 溶液中加入1 cm -3 0.1mol·dm −3 HCl 后,HAc 的aK 值(不变),HAc的解离度(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6. [Zn(OH)(H2O)3]NO3的命名为(硝酸一羟基·三水合锌(Ⅱ))7. 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随弱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加)。
8. 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的反应)。
9.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其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四、简答题(每题5分,10分)1.对配合物[CrCl2(H2O)4]Cl命名,并指出配离子的形成体、配体、配位原子以及中心离子的配位数,配离子的电荷数和形成体的氧化值。
答:命名:一氯化二氯·四水合铬(Ⅲ)配离子的形成体:Cr3+配体:Cl-和H2O配位原子:Cl和O中心离子的配位数:6配离子的电荷数:+1形成体的氧化值:+32. 根据下列配合物的名称写出其化学式,并指出中心原子(离子)、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
(1)一氯化二(异硫氰酸根)·四氨合铬(III)(2)三氯·一氨合铂(II)酸钾答:化学式中心原子(离子)配体配位原子配位数(1)N、N 6(2)Cl、N 4五、计算题1.(9分)将0.050L,浓度为0.10mol·L-1一元弱酸HA溶液与0.020L,0.10mol·L-1 KOH溶液混合后稀释至0.10L,测得溶液pH=5.25,求此一元弱酸HA的解离常数K aӨ。
解:中和反应后,溶液中各物质浓度为:)(HAc=10.002.0 1.0050.01.0⨯-⨯=0.03mol·L-1 (2分)()-A c =10.002.01.0⨯=0.02 mol·L -1 (2分)HA 与KA 组成缓冲溶液: pH=pK a lg()()-Ac HA c (3分) ∴pK a Ө =5.25+lg02.003.0∴K aӨ=3.7⨯10-6 (2分)【一元弱酸和一元强碱混合,弱酸过量,构成弱酸-共轭碱缓冲溶液,已知pH 值求标准解离平衡常数】2.(10分) 将0.5 L 0.300 mol·dm −3的醋酸和1.0 L 0.600 mol·dm −3的醋酸钠溶液混合,计算该混合溶液的pH 值。
已知:a K (HAc )=1.75×10−5。
解:混合后HAc 溶液的浓度:c 1 = 0.3⨯0.5/1.5 = 0.1 mol·dm -3 (2分) NaAc 溶液的浓度:c 2 = 0.6⨯1.0/1.5 = 0.4 mol·dm -3 (2分)该混合溶液为HAc-NaAc 缓冲溶液 (1分) 由a ()pH p lg ()c c HA K Ac =-- 计算该缓冲溶液的pH 值。
(2分)pH = −lg1.75×10−5 − lg0.10.4= 4.76 + 0.60 = 5.36 (3分)【一元弱酸-共轭碱构成缓冲溶液,已知标准解离平衡常数求pH 值】3. (12分)欲配置pH 9.20= 332(N H H O ) 1.0m ol dm c -⋅=⋅的缓冲溶液3500cm ,问如何用浓32N H H O ⋅溶液(其浓度为315.0mol dm -⋅)和固体4N H C l 配制。
已知:b 32(N H H O )K ⋅= 1.77×10-5,14(N H C l)53.5g m olM -=⋅解:方法一:pH=9.20 pOH=4.8053(OH ) 1.58510mol dm c ---=⨯⋅(2分)4b3232(N H )(O H )(N H H O )(N H H O )c c K c +-⋅⋅=⋅b 32324(N H H O )(N H H O )(N H )(O H )K c c c +-⋅⋅⋅=5351.77101.01.117mol dm1.58510---⨯⨯==⋅⨯(4分)配制500 cm 3 (0.5 dm 3)溶液,称取NH 4 Cl 固体()53.5 1.1170.529.9g ⨯⨯=(3分)浓为,(3分)称取29.9 g NH 4 Cl 固体放入水中,加33 cm 3浓,加水至500 cm 3。
方法二:32b 4(N H H O )pH p p lg(N H )w c K K c +⋅=-+541.09.2014lg(1.7710)lg(N H )c -+=+⨯+34(N H ) 1.117m ol dmc +-=⋅(6分)配制500 cm 3 (0.5 dm 3)溶液,称取NH 4 Cl 固体()53.5 1.1170.529.9g ⨯⨯=(3分)浓为,(3分)称取29.9 g NH 4 Cl 固体放入水中,加33 cm 3浓,加水至500 cm 3。
【配置弱碱-共轭酸缓冲溶液】4.(10分)向1.0 mol·dm −3K 2CrO 4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计算开始生成沉淀 时Ag +的浓度,CrO 42−沉淀完全时,Ag +浓度是多少? [sp K(Ag 2CrO 4)=1.12×10−12]解: Ag 2CrO 42Ag + + CrO 42− (1分) Q = [c (Ag +]2 [c (CrO 42−)] (2分) 开始生成沉淀时Q =spK ,此时Ag +的浓度为: c (Ag +) === 1.1×10−6 mol·dm −3 (3分)当CrO 42−沉淀完全时,其浓度为1.0×10−5 mol·dm −3 ,且Q =sp K(1分)则 c (Ag +) === 3.3×10−4 mol·dm −3 (3分)【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5. (8分) 一溶液中含有Fe 2+和Fe 3+,它们的浓度均为0.01 mol·dm −3,如果要使Fe 3+沉淀完全,而Fe 2+不生成Fe(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