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9:常见的丧葬习俗
参加丧事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参加丧事礼仪篇一: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9:常见的丧葬习俗常见的丧葬习俗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无论寿数长短,到头来都难免一死。
尽管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但“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养老送终俗话说“养儿防老”,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父母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儿女们养育成人,供上学念书找工作,给儿子娶妻生子,给女儿找个好婆家。
当他们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时,做儿女的要百般孝顺,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特别是当老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儿女们更是要不离左右,日夜守候,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直到实在没有回天之力,撒手人寰。
临终之时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这就是没得上济。
所以无论远近的孙男弟女,都要守在老人身边见最后一面,老人有啥嘱咐的都说说。
想说的话都说了,想见的人都见了,死也就瞑目了。
孝子报丧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由儿子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上下邻村“报丧”,意思是告诉大家某日某时老人不在了。
往往是孝子戴着孝,由人领着,每到一家大门外,领着的人大声说:“孝子磕头”(叫孝子头,也叫报丧头)。
孝子双膝跪地磕一个头,当那家里人出来时再告详情。
家家如此的磕个遍,意思是需要人们都来帮忙。
人们忌讳戴着生孝进入家里,意思是不吉利。
老人在还没咽气时,要赶紧给穿上装老衣裳,如死后再穿视为没得着,是光着身子走的。
讲究穿“几道领”(每套衣服一道领)一般有三道五道七道(上三下二或上四下三)的,不穿背心裤衩。
装老衣裳一般是蓝色、酱色、女的红的花的,不能用黑色的,说黑色是铁。
有夹衣、棉衣,有穿棉袍子(现在穿棉大衣)的,也有不穿的,说穿了鬼魂打不起旋风。
不能穿单褂子,谐音“单挂子”。
不穿皮衣皮裤,过去布料用绸子不用缎子因谐音“断子”。
要把老人放在屋里地下的门板或床板上,头冲门脚冲里,等老人死了打开窗户,烧上一张倒头纸。
因为若在炕上铺着毡子、炕席或穿带毛的衣服都有忌讳,说这样死了会到阴间数毛和背炕板子,难以脱生。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 旧社会办白事 丧事 的传统习俗

旧社会办白事(丧事)的传统习俗旧社会办白事(丧事)的传统习俗,尤其是那些军阀、官僚、下野政客、富商巨贾以及士绅望族的家庭,为了显示声望、地位、势力,在办白事的过程中极尽排场、铺张浪费之能事,从人死到安葬要经过许多复杂繁琐的形式。
如今有些老年人还能记忆起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天津屈指可数的几次大出殡的情况。
如民国总统黎元洪以及几个军阀、官僚乃至褚玉璞时代天津李孝女殉亲的大出丧等,都是轰动津门的事情。
其殡中的全副仪仗队伍(俗称“执事”)长达二三里地,而其中一档一档的内容有如最热闹的“过会”。
例如,大殡要“兴师动众”,在沿着出殡路线的马路两侧搭上看棚,有的动用警力沿途临时把守,还有更排场的在出殡前首先用“黄土铺道,净水泼街”。
至于仪仗行列更是五花八门,以显其盛又示其威。
棺罩未出前庭,而前面的“三营白马”(出动马军一队百数十人,一律骑白马倒跨马枪,代表三营人马)已经在路上徐徐行进,以示“X压”。
街上万头攒动,此刻却鸦雀无声。
其后才是连续不断的各种行列,形成一条走不完的长龙。
这些情况虽然也有零星的文字记载,但全部的详细内容却鲜为人知。
现将“办白事”的有关情况以及见闻分述在下面。
旧社会所谓“五行八作”是当时人民在社会上谋生的各种行业。
它在群众生活上起着种种不同的服务作用,如果详细统计起来略可分为三百多行。
而在办白事这一方面就涉及了不少行业。
如“杠房”,那时杠房在社会上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
晚清干这一行的必须有“龙票”(就是一种特殊的执照,那时有几个行业如钱庄、盐滩必须领到龙票才能营业),民国以后也必须具有官府发给的“帖”,因此与一般小铺户不同。
此外如棚铺、白货铺、扎彩作、油漆作、寿衣店、棺材铺、成衣行、马车行等等不一面足。
有密切关连的还有庵、观、寺、院等诵经的班子和乐队、吹鼓手,还有在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被临时凑起来的殡葬“执事”、“打小空的”,乃至附属于杠房、白货铺的一些人,更有赁货铺、茶房等辅助性质的人员,这些都是“白事”不可缺少的相关行业。
丧葬习俗里的丧葬礼仪都哪些?

丧葬习俗里的丧葬礼仪都哪些?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文章摘于:。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丧事大全

二、夫妻悼挽联挽妻春风闲楚管;明月断秦箫。
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
窗竹鸣秋雨;床琴断夜弦。
梦游蝴蝶飞双影;血泪杜鹃泣孤身。
宝琴无声弦柱断;瑶台有月镜奁空。
春江桃叶莺啼湿;夜雨梅花蝶梦寒。
宝琴无声弦折断;瑶台有月镜奁空。
云深竹径樽犹在;雪压芝田梦不回。
南极无辉寒北斗;西风失望痛东人。
每思田园共笑语;难禁空房悲泪流。
泪残秋雨遗罗衫;肠断春风殒玉娇。
钗逐燕飞,影分鸾凤悲菱镜;梭停龙化,尘染鸳鸯废锦机。
负我多情,空抱鸳鸯偕老愿;祝卿再世,重寻鹣鲽未完盟。
终年辛劳,衣食无双,以致累君贫到老;顿时醒悟,合计一番,自然先我死为佳。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畔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但愿苍穹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挽夫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每思田园共笑语;难禁空房悲泪流。
碧水青山谁作主;落花遗孀总伤情。
鸾飞镜里悲孤影;凤立钗头叹只身。
燕阵残斜孤月冷;箫声吹断白云愁。
生前记得三冬暖;亡后思量六月寒。
裂肺撕肝小寻老;捶胸跺足妻哭郎。
假如我死替你死;换来君生代吾生。
欲殉难抛黄口子;偷生勉事白头翁。
鲲鹏云断声千里;杜鹃声哀月一轮。
无禄才郎,长夜不醒蝴蝶梦;伤心少妇,深宵悲听子规啼。
郎果多情,楼上冀迎萧史凤;妻真薄命,冢前愿作舍人鸯。
哭望天涯,愿到黄泉痛洒大乔泪;恨如春水,谁言世上唯独小青悲。
生立奇功,死留典范,九泉瞑目君无憾;上侍高堂,下抚子女,一家重担我来挑。
君去矣,万事独任艰难,能无追念前徽深为吾痛;儿勖哉,尔父既归泉壤,尚其各自努力克振家声。
三、亲属悼挽联挽祖父一夜秋风狂催祖竹;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风起云飞,室内犹浮诫子语;月明日黯,堂前似闻弄孙声。
挽祖母慈训长昭,谨守燕谋毋或失;深恩未报,情陈鸟哺永难忘。
挽父深恩未报惭为子;隐憾难消忝作人。
多感佳宾来祭奠;深悲严父去难留。
屋内儿哭慈父逝;门前吊客履霜来。
音容未远悲愁昔;杖履空存忆老成。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父常望白鹤飞。
慎终不忘先父志;追远常存孝子心。
只见三秋多苦雨;谁知九月别严亲。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为逝者按照传统礼仪举行告别仪式,并在家中供奉逝者的遗体。
2.在逝者葬礼期间,家人和亲戚会穿上纯黑色的服装,并在逝者的灵柩前鞠躬、拜祭。
3.在逝者的葬礼中,会有人打扮成鬼的样子,跳起来打扰家属,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思
念之情。
4.在葬礼后,家属会在家中放置供品,并点燃香烛,以祭奠逝者。
5.为了纪念逝者,家属会在葬礼后的第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四十五天等特定日
子举行祭祀活动,并点燃香烛、供奉食物等。
6.在葬礼后的一年内,家属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祭祀活动,以纪念逝者。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
(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
河南红白喜事礼仪大全

河南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一)召开亲属会议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手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人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大致人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2.联系逝者生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词人、致答谢词人和追悼会主持人等;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5.对遗言中须立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6.人员的分工负责。
(二)整理遗体人死亡后,对其遗体的清理一般是由殡仪馆的化妆人员进行,可是有些亲属希望在亲人死亡后,能亲手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
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
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手、脚的指甲,梳理头发。
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衣的选择1.寿衣知识寿衣就是给逝者穿的衣服。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开始日趋奢华和繁缛起来。
因死者的衣着代表着生前的地位、财富和等级,所以给死者穿何种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称在当时都是非常讲究的。
寿者,顾名思义,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讳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寿衣"之称。
一般来说,寿衣皆取单数,得吉利之意。
同时其量词亦有不同,上衣不称"件"而曰"领"(古时候寿衣皆有领),有三领、五领、七领之别;裤不称"条"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
"五领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着三条裤子。
商务礼仪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旧社会办白事丧事的传统习俗

(商务礼仪)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旧社会办白事(丧事)的传统习俗旧社会办白事(丧事)的传统习俗旧社会办白事(丧事)的传统习俗,尤其是那些军阀、官僚、下野政客、富商巨贾以及士绅望族的家庭,为了显示声望、地位、势力,于办白事的过程中极尽排场、铺张浪费之能事,从人死到安葬要经过许多复杂繁琐的形式。
如今有些老年人仍能记忆起将近壹个世纪以来于天津屈指可数的几次大出殡的情况。
如民国总统黎元洪以及几个军阀、官僚乃至褚玉璞时代天津李孝女殉亲的大出丧等,均是轰动津门的事情。
其殡中的全副仪仗队伍(俗称“执事”)长达二三里地,而其中壹档壹档的内容有如最热闹的“过会”。
例如,大殡要“兴师动众”,于沿着出殡路线的马路俩侧搭上见棚,有的动用警力沿途临时把守,仍有更排场的于出殡前首先用“黄土铺道,净水泼街”。
至于仪仗行列更是五花八门,以显其盛又示其威。
棺罩未出前庭,而前面的“三营白马”(出动马军壹队百数十人,壹律骑白马倒跨马枪,代表三营人马)已经于路上徐徐行进,以示“X 压”。
街上万头攒动,此刻却鸦雀无声。
其后才是连续不断的各种行列,形成壹条走不完的长龙。
这些情况虽然也有零星的文字记载,但全部的详细内容却鲜为人知。
现将“办白事”的有关情况以及见闻分述于下面。
旧社会所谓“五行八作”是当时人民于社会上谋生的各种行业。
它于群众生活上起着种种不同的服务作用,如果详细统计起来略可分为三百多行。
而于办白事这壹方面就涉及了不少行业。
如“杠房”,那时杠房于社会上就不是壹个简单的行业。
晚清干这壹行的必须有“龙票”(就是壹种特殊的执照,那时有几个行业如钱庄、盐滩必须领到龙票才能营业),民国以后也必须具有官府发给的“帖”,因此和壹般小铺户不同。
此外如棚铺、白货铺、扎彩作、油漆作、寿衣店、棺材铺、成衣行、马车行等等不壹面足。
有密切关连的仍有庵、观、寺、院等诵经的班子和乐队、吹鼓手,仍有于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被临时凑起来的殡葬“执事”、“打小空的”,乃至附属于杠房、白货铺的壹些人,更有赁货铺、茶房等辅助性质的人员,这些均是“白事”不可缺少的关联行业。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9:常见的丧葬习俗

常见的丧葬习俗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无论寿数长短,到头来都难免一死。
尽管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但“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养老送终俗话说“养儿防老”,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父母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儿女们养育成人,供上学念书找工作,给儿子娶妻生子,给女儿找个好婆家。
当他们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时,做儿女的要百般孝顺,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特别是当老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儿女们更是要不离左右,日夜守候,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直到实在没有回天之力,撒手人寰。
临终之时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这就是没得上济。
所以无论远近的孙男弟女,都要守在老人身边见最后一面,老人有啥嘱咐的都说说。
想说的话都说了,想见的人都见了,死也就瞑目了。
孝子报丧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由儿子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上下邻村“报丧”,意思是告诉大家某日某时老人不在了。
往往是孝子戴着孝,由人领着,每到一家大门外,领着的人大声说:“孝子磕头”(叫孝子头,也叫报丧头)。
孝子双膝跪地磕一个头,当那家里人出来时再告详情。
家家如此的磕个遍,意思是需要人们都来帮忙。
人们忌讳戴着生孝进入家里,意思是不吉利。
老人在还没咽气时,要赶紧给穿上装老衣裳,如死后再穿视为没得着,是光着身子走的。
讲究穿“几道领”(每套衣服一道领)一般有三道五道七道(上三下二或上四下三)的,不穿背心裤衩。
装老衣裳一般是蓝色、酱色、女的红的花的,不能用黑色的,说黑色是铁。
有夹衣、棉衣,有穿棉袍子(现在穿棉大衣)的,也有不穿的,说穿了鬼魂打不起旋风。
不能穿单褂子,谐音“单挂子”。
不穿皮衣皮裤,过去布料用绸子不用缎子因谐音“断子”。
要把老人放在屋里地下的门板或床板上,头冲门脚冲里,等老人死了打开窗户,烧上一张倒头纸。
因为若在炕上铺着毡子、炕席或穿带毛的衣服都有忌讳,说这样死了会到阴间数毛和背炕板子,难以脱生。
在胸口上放一块犁铧鉄,意思是怕诈尸走尸。
在腮帮处塞一铜钱或嘴里放一捏茶叶,以免空口妨子女。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丧葬礼仪大全艰难收集

鲁迅(周树人)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卒于上海寓所,享年五十六岁。即日移置万国殡仪馆,由二十日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为各界瞻仰遗容的时间。依先生的遗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
谨此
讣闻。
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
说明:长辈的丧事,用白色纸,幼辈的丧事,用古铜色纸,上角贴红签,书写亲友的姓名地址。
讣告
讣告,又称“讣文”、“讣闻”。“讣”是告丧的意思,就是将人死了的消息告诉亲友。
讣告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般式、公告式和简便式。
一、一般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开头一行的中间写“讣告”两字,或在讣告前冠以死者名字,如×××讣告。
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篮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座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空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关于灵桌上大蜡烛的颜色问题,一般均用纯白色,若丧家因死者高寿已逾七十或八十,而且子孙满堂,认为是福寿全归,希望点大红蜡烛的,当然,这种做法并无限制,不过灵堂内空气悲伤严肃,死者家属尚在痛哭流涕以表哀思,而点红烛,气氛上极不调和,丧事究非喜事,似以避免为宜。
(二)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终年岁数。
(三)简介死者生平。这是指死者生前重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历。
(四)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
(五)署明发讣告的个人或团体的名称,以及发讣告的时间。
我国葬礼仪式大全

我国葬礼仪式大全在中国,葬礼仪式是人们对逝者的最后一种悼念方式,也是对逝者灵魂的赐予祝福和告别的仪式。
中国葬礼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介绍一些我国葬礼仪式的常见形式。
1.通知、宣告与备案在辞世的人逝世后,家人需要通知亲友的离世消息,并宣告逝者的身世和事迹。
同时,需要向相关部门备案,以办理相关手续。
2.吊唁与施福葬礼仪式开始之前,亲友们会前往丧家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吊唁之后,会在逝者的灵柩前进行祈福仪式,祈求逝者在来世得到平安与幸福。
3.灵堂布置在葬礼仪式开始之前,丧家会悉心布置灵堂。
通常,灵堂会摆放一些香烛、花圈、祭品等,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4.送灵仪式送灵仪式是葬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
在送灵仪式中,亲友们会整齐排列,手持花圈、熏香和黄纸,缓缓抬着灵柩,从灵堂出发,按照一定的行进路线前往火化场地。
5.道教葬礼仪式道教葬礼仪式较为独特,讲究人与天地相连,修行解脱。
在道教葬礼仪式中,会请道士为逝者祈福,并进行道教仪式。
6.佛教葬礼仪式佛教葬礼仪式强调超度亡灵,追求解脱和涅槃。
在佛教葬礼仪式中,会请法师诵经,为逝者超度,并进行佛教仪式。
7.埋葬仪式在中国传统葬礼仪式中,埋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常,家人和亲友会聚集在墓地附近,目送逝者入葬,焚香祭祀,并进行一些仪式以示对逝者的祝福和告别。
8.留念与祭祀在葬礼仪式结束后,亲友们会继续留在丧家,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慰问。
同时,会进行祭祀仪式,为逝者祈福,传承中华文化。
9.其他相关仪式除了以上介绍的葬礼仪式,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还有不同的葬礼仪式习俗。
例如,一些地方会进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为逝者送行;一些族群会进行丧家祭祀等。
总之,我国葬礼仪式多样丰富,反映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和传统。
葬礼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与告别,更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过去的缅怀。
无论是哪一种葬礼仪式,都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无尽思念和祝福。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红白喜事之规程礼仪葬仪篇

( 二 )挽 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 除了必须按字 数 相 等、节 奏 相 同、对 仗 工 整、平 仄 协 调 等 对 联 的 格 式 要 求 之 外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是“ 情 动 于 衷 而 形 于 言 ”。其 内 容 之 充 实 ,感 情 之 深 沉 ,文 辞 之 恳 切、诗 韵 之 浓 郁 ,都 在 其 他 类 型 的 对 联 之 上。
挽联应视死者的不同身份撰写。一般的挽联大都是评价 死 者 的 业 绩 ,颂 扬 死 者 的 精 神 和 情 操 ,言 简 意 赅,一 语 千 钧,使 人看 了油然 产生敬佩 之情 ,不 禁 洒 下哀 痛 之 泪。尤 其 是哀 悼 革 命者的挽联更是如此。
历史名联范例 孙中山挽秋瑾:
江 户 失 丹 诚 , 感 君 首 赞 同 盟 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北京青年挽李大钊: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第 160 页
言“:不得因 为丧事 收受任 何人的一 文钱。”除祭 奠和表示 哀悼 的挽词、花圈等以外,谢绝一切金钱上的赠送,谨此讣闻。
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蔡元 培、内山完造、宋庆龄、 史沫 特 莱、沈 钧 儒、萧 三、曹 靖 华、许 季 蕴、茅 盾、胡 愈 之、胡 风、周 作 人、周 建 人 ( 说 明:原 文 竖 排 ,无 标 点 。因 载 报 ,亦 不 署 日 期 。)
讣告
先母刘 于公元
年 月 日 时病故于
,享 寿 七 十 六 岁 。兹 定 于 月 日 午 时 ,在 火葬场
火化,并举行追悼会。谨此告。
哀告
讣告
县原政协委员, 市原文史馆员
先 生,因病
医 治无 效,不幸 于 年 月 日 时 分逝世,终年九十一 岁。今定于 年 月 日 时在 火葬场火化,并遵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1 -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 2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 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 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引言在中国文化中,红白喜事是重要的仪式活动,几乎贯穿了人们的一生。
红白喜事礼仪是这些重要场合中的核心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红白喜事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细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些仪式。
一、红事礼仪1. 婚礼婚姻是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因此婚礼的庄重和细节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婚礼礼仪的主要方面:•定亲礼:由双方父母或长辈参与,确定双方婚姻的意向。
这是婚礼筹备阶段的第一步。
•过大礼:举行在新郎新娘拜堂后,由新郎家族向新娘家族送上聘礼,象征着对新娘家族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婚宴:是整个婚礼的重头戏,通常在酒店或家中举行。
在宴会上,新郎新娘向亲友致谢,并接受亲友的祝福和礼物。
•婚车队列:由新郎新娘和亲友组成的车队,游行在城市街道上,展示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感。
2. 满月酒满月是宝宝出生一个月后的庆祝,是亲友们庆祝新生命的重要场合。
以下是一些满月酒的礼仪细节:•宾客赴宴:满月酒通常在酒店或家中举行。
宾客会带上礼物,如红包或婴儿用品。
•寿星抱宝:满月酒上,寿星——即宝宝的父母或近亲抱着宝宝向宾客们展示,让大家祝福和欣赏宝宝。
•酒席流程:通常有拜席、敬酒和宴会节目等环节,展示了亲友们对新生命的祝福和喜悦。
二、白事礼仪1. 葬礼葬礼是人们送别逝去亲人的场合,是一个庄重而悲痛的仪式。
以下是一些葬礼礼仪的主要方面:•穿着:参加葬礼时,应穿着朴素、黑色或深色的服装,以示敬意和悼念。
•祭奠仪式:举行祭奠仪式,向逝者献花、鞠躬,并默哀片刻。
家属可以请亲友发言,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告别之情。
•守夜:在葬礼前一天晚上,家属会守夜,以示对逝者的追思和纪念。
•送葬:送葬时,家属和亲友会随行,他们可能会扶棺、烧纸钱或撒香等,以表达最后的敬意和祝福。
2. 告别仪式除了葬礼外,告别仪式也是白事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告别仪式的主要方面:•家属接待:逝者家属会在告别仪式上接待来宾,并向他们致谢和告别。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人生在世,红白喜事是不可避免的重要时刻。
这些特殊的场合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也有着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
了解和遵循这些礼仪,既能表达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关爱,也能展现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一、红事礼仪红事,通常指的是结婚、订婚等喜庆之事。
1、婚礼筹备在筹备婚礼时,首先要确定婚礼的日期和地点。
这需要考虑到双方家庭的意愿、节假日以及场地的可用性等因素。
接下来是发送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见证这一幸福时刻。
请柬的设计和内容要简洁大方,注明婚礼的时间、地点、主题以及着装要求等重要信息。
在婚礼前,新人们还要精心挑选婚纱礼服、拍摄婚纱照,并安排好婚礼的各项流程,如迎亲、仪式、婚宴等。
2、迎亲礼仪迎亲是婚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郎通常会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在敲门时,伴郎们可能会遇到伴娘团设置的各种有趣关卡,需要通过智慧和努力才能顺利进入新娘房间。
见到新娘后,新郎要向新娘献上鲜花,并为其穿上婚鞋。
然后,新人要向新娘的父母敬茶,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3、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是整个婚礼的核心部分。
在仪式上,新人会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
交换戒指是仪式中的重要环节,象征着两人的爱情永恒不变。
此外,还有证婚人致辞、新人父母发言等环节,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4、婚宴礼仪婚宴是为了庆祝新人的结合而举办的盛大宴会。
新人要在婚宴开始前迎接宾客,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在婚宴上,新人要逐桌敬酒,感谢宾客的到来和祝福。
宾客们也要向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和礼物。
二、白事礼仪白事,主要指丧葬之事,是一个悲伤而庄重的场合。
1、丧事筹备当亲人离世后,家属要尽快通知亲朋好友。
同时,要安排好灵堂的布置,准备好逝者的遗像、鲜花、香烛等物品。
在选择丧葬方式时,要根据家属的意愿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决定,如土葬、火葬等。
2、守灵礼仪守灵是在逝者灵柩旁守候的一种仪式。
家属和亲友要轮流守灵,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不舍。
在守灵期间,要保持安静、庄重,避免大声喧哗和嬉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丧葬习俗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无论寿数长短,到头来都难免一死。
尽管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但“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养老送终俗话说“养儿防老”,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父母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儿女们养育成人,供上学念书找工作,给儿子娶妻生子,给女儿找个好婆家。
当他们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时,做儿女的要百般孝顺,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特别是当老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儿女们更是要不离左右,日夜守候,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直到实在没有回天之力,撒手人寰。
临终之时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这就是没得上济。
所以无论远近的孙男弟女,都要守在老人身边见最后一面,老人有啥嘱咐的都说说。
想说的话都说了,想见的人都见了,死也就瞑目了。
孝子报丧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由儿子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上下邻村“报丧”,意思是告诉大家某日某时老人不在了。
往往是孝子戴着孝,由人领着,每到一家大门外,领着的人大声说:“孝子磕头”(叫孝子头,也叫报丧头)。
孝子双膝跪地磕一个头,当那家里人出来时再告详情。
家家如此的磕个遍,意思是需要人们都来帮忙。
人们忌讳戴着生孝进入家里,意思是不吉利。
老人在还没咽气时,要赶紧给穿上装老衣裳,如死后再穿视为没得着,是光着身子走的。
讲究穿“几道领”(每套衣服一道领)一般有三道五道七道(上三下二或上四下三)的,不穿背心裤衩。
装老衣裳一般是蓝色、酱色、女的红的花的,不能用黑色的,说黑色是铁。
有夹衣、棉衣,有穿棉袍子(现在穿棉大衣)的,也有不穿的,说穿了鬼魂打不起旋风。
不能穿单褂子,谐音“单挂子”。
不穿皮衣皮裤,过去布料用绸子不用缎子因谐音“断子”。
要把老人放在屋里地下的门板或床板上,头冲门脚冲里,等老人死了打开窗户,烧上一张倒头纸。
因为若在炕上铺着毡子、炕席或穿带毛的衣服都有忌讳,说这样死了会到阴间数毛和背炕板子,难以脱生。
在胸口上放一块犁铧鉄,意思是怕诈尸走尸。
在腮帮处塞一铜钱或嘴里放一捏茶叶,以免空口妨子女。
袖口和裤脚都要用蓝线扎住,按岁数数线的根儿数。
裤带也要用蓝线,不能用带子,意思是怕猫和耗子往里钻。
头直上放一碗“倒头饭”(米饭)上面插一双筷子,筷头儿绑上棉花疙瘩。
用面捏打狗饼和打狗棒,插在倒头饭上。
还要点一盏麻油灯即“倒头灯”,在头直的地上弄个小坑儿放在里面,上面放上丧盆(瓦盆),男的盆底钻五个眼儿,女的钻七个眼儿,中间有一个大眼儿,有往丧盆放烧纸的就灯火点着。
要放一个香炉,一至四摞供(馒头),还要用麻把两脚捆上即“绊脚丝”。
身上苫块红布叫苫单,铺黄色床单(讲究铺黄盖红)。
同时,还要赶快挂出挑钱纸,用白麻纸正剪反剪,一岁一条儿剪成长穗子,绑在长木杆上,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口,昭示人们家里死了人。
如果有的家拉扯不住小孩儿,要偷着撕下几条儿做“套缨子”(项圈),寿数越高的挑钱纸越好。
老人死了还要戴孝,这是对老人尽孝的一种标记。
儿子兴“披麻戴孝”,头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头后边有个麻辫子。
女婿孝是个白腰带和孝帽子,姑娘和媳妇头上都是一个白孝箍,也有穿孝衫披麻的。
孙子孙女孝,头上都是一个白孝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缝块红布,重孙子辈,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缝上一块绿布。
前来吊孝的乡里乡亲,有送香火、烧纸、金银箔、供果的,也有送布的(挽幛),送钱的称“送干礼”。
这时司仪要喊上香、奠酒、叩首、礼毕,亲属要向吊唁者磕头表示感谢,礼房要喊某某带的啥东西。
自人死后要勤上香、勤上供、勤烧纸,夜间鸡叫前要烧“鸡鸣纸”。
在停灵期间,帮忙人要糊装五谷杂粮的粮食口袋,不能装盐和酱,免得下辈子出犟人。
过去,有的家办不起丧事,还要张贴“白事榜”,意思是需要大家帮着发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糊纸扎活老人故去后,家里马上要请阴阳先生,阴阳能看阳宅阴宅(坟地)。
阴阳来了先要画些符,贴在门窗上,也有贴在门后和棺材上的。
要推算入殓时间,妨什么怎样“破”,先做“引魂幡”,用一张麻纸剪成一张网状,挑挂在一根木棍上,幡里也有用五色纸写一条或两条条幅的。
如:“金童玉女来引路,保佑善人上西天”。
“黄幡招盖引魂入墓”,“金童玉女引魂入墓”,“度之灵早离地府,拔荐救苦玉童幡”等。
如搭设灵棚,应在窗前,灵前摆设供桌,供饭供菜各四件,设香筒、蜡扦、香炉,桌前放丧盆。
请画匠画棺材,如家庭富裕,儿女孝敬,就请画匠画个“上五彩”,一般是画“二十四孝”,如“王小为母卧冰”,“李逵下山接母”、“八仙图”和一些忠孝节义的有关戏出。
棺材小头以“文帝煎药”之类孝悌图多见。
如果画“中五彩”,男的一般画“二龙戏珠”,女的一般画“丹凤朝阳”。
如果画“下五彩”,就由画匠随心所欲,随便画幅图案,意思是棺材不是白茬就行了。
一般的都在棺材大头中间写一“奠”或“寿”字。
也有的大多数家,用紫红色漆把棺材油一下就行了。
无论是画还是油,一般都是由女婿和姑娘来掏钱。
棺木一般不用椴木榆木桦木杨木,因为谐音是“断愚花洋”。
当然,也有的老人提前几年,把寿衣做好,把寿材做好彩画好,这样心里就踏实了。
特别是对久病的老人,做寿衣和棺材还有冲喜作用。
请“鼓匠”,一般是在当院里搭好“灵棚”,鼓匠在里边见有来烧纸吊孝的便吹吹打打,一般由三五人组成,他们所吹奏的曲调为《大上吊》、《小开门》、《小寡妇上坟》、《鬼拉腿》、《苦伶仃》、《出古董》、《哭灵牌》、《哭殿》等凄凉低沉哀婉的曲牌。
鼓匠一般都是残疾人,有“十个鼓匠九个瞎,一个走路不利索”之说。
每有人来便吹打一番,因为烧纸的人不断,所以鼓匠不能进屋吃饭,这也算个忌讳。
如果夏天下雨天死人,要在棺材上放一面镜子,意思是怕打雷震了“尸”。
入殓也是阴阳的事,他给掐算好入殓时间,一般是按死者的命、岁数和死亡的时间来推算。
入殓时要等儿女齐全时开始,先要在棺材底下放些干草,放的越厚,下辈子越能过起日子。
尸体底下放“垫背钱”七枚铜钱,男的放一趟线,女的放北斗七星形。
要把寿衣底襟剪下一块,怕鬼刮不起旋风,要把打狗饼打狗棒放入袖筒,意思是阴间有恶狗,要用打狗饼和打狗棒对付。
女的还要放“九连环”。
死时放入腮帮的铜钱要抠出来。
尸体入棺,由长子抱头,弟弟抱腿,把尸体放平整。
其他亲属守候左右,死者脸不能见太阳,要用两张麻纸盖着,即“亡人盖纸被,一辈又一辈”。
要将死者生前爱物放入棺内,孝子要用白酒给老人净面,要用棉花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十字”型用酒擦脸,特别是要把眼睛擦好,否则下辈子出瞎子,如碗里剩下酒要由孝子喝掉。
入殓时不许哭,说眼泪落在尸体上就是一颗钉子,然后盖棺,放上材头布(红布)红布下头要用剪子剪些豁,人们要拽高寿逝者的红布条,给小孩子做“套缨子”(项圈),戴在脖子上好拉扯。
“开灵堂”也叫“开明堂、挂槛”,阴阳用一条红纸,上写道:“盖世XX 于X年X月X日病故显考之灵柩”,意思是相当于阳间的“房屋使用证”,证明此棺材属本亡灵专用以防其他恶鬼霸占,写好贴在棺材大头中间。
有的还要在棺材大头上贴一副对联:“在阳间积德行善,归阴府灵魂平安”。
男死者横批:“二龙戏珠”,女死者“丹凤朝阳”。
入殓后痛哭嚎啕,男的大多不出声,女的有曲有调,悲悲切切,抑扬顿挫。
“糊纸扎”也是阴阳的活计(也有的是请扎纸活的纸张匠),“纸扎”用麻杆做骨架,用五彩纸糊死者家属所需要的东西。
男的一般要糊一匹马、两个武士、两个童男女、一个马夫、车、轿、金斗、银斗、摇钱树、聚宝盆等,女人一般要糊牛(喝脏水,因为女人一生用水多,到阴间要罚喝脏水,糊了牛让牛替喝)。
金银柜、童男童女等。
当然也有糊开路神、打路鬼、四季花盆的。
这些都是迷信,意思是男的到了阴曹地府有钱花,坐着马车耀武扬威,女的到阴间有丫鬟伺候着。
过去的有钱人家要裱糊亭台楼阁,宅院禽畜,阳间有啥给糊啥。
送三报庙“送三”和“报庙”一块举行,如果是有钱有势的人家,那就要摆阔气,讲排场。
出殡头一天晚上,阴阳先生左手握一面镜子,右手拿一个新针,用镜子照着,把糊的纸人、纸牛、纸马等的五官和所有关节都要扎一下,这叫“开光”,如不这样,这些东西就走不了是死物。
“开光”完了就开始“送三”和“报庙”了,要由主事人把死者亲属和亲戚排好顺序:一是鼓匠班走在最前边,吹吹打打。
二是孝子背着“灵牌”(用黄纸写的一个牌位:“供奉XXX之位”),边走边喊:“XXX,上西天了”。
三是两个或四个孝子双手端捧大供盘,盘里边放着供品。
四是子、孙双手端所糊的纸扎。
五是哭丧队伍,大户人家有几十或上百人,走在街上很是气派,围观群众水泄不通。
在“鼓匠”前边,还有两个撒“路灯”的人,“路灯”用锯沫或马粪和一些煤油搅拌成,走几步,用铲子铲点儿油沫,用火点着能燃烧很长时间,在漆黑的夜晚,“灯火”煞是好看。
一般要在村子的主要街道走一圈,往返不能走回头路,最后到村外十字路口把这些“纸扎”全部烧掉。
也有的要到山神庙或土地庙烧掉,所以又叫“报庙”。
还有的在哪也不烧要随出殡到坟地烧。
也有的把死人放入棺材后,烧倒头马、倒头驴的,女的则烧倒头牛。
如在十字路口或坟地烧纸扎,还有一项“交单”仪式(也叫报礼单),由孝子把事先写好的“交单”(物品名),拿在手中,一手拿着擀面杖指向前方,蹬在凳上,高声宣读:“东胜神州X省X县X村,某公讳XX阳寿已尽,于X年X月X日X时,与世长辞,享年XX岁。
我秉教沙门以普度众生为本,引渡驾鹤西去,途经西牛贺州,奔赴南瞻部洲极乐世界丰都境内加入冥籍。
沿途冥官冥吏不得敲诈勒索,穷神恶鬼不得拦路抢劫。
有吾大成三宝护法为证。
英魂随身携带冥宝冥器,均系生前亲友馈赠及孝子贤孙备办,来路明确。
所有一切,计开如下……”如果和尚写交单路引,谦称“沙门”,若俗人写应用尊称“佛门”。
打坑出殡老人死后,一般要安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最长不超过半个月。
送完三,第二天清早就要出殡了,所以办丧事更加忙乎。
首先,要把坑打好,打坑前要由阴阳先生领着孝子“破土”,要用一只白公鸡(不能用黑公鸡),用一根新针把鸡冠子扎破,把血滴在打坑的四角,还要把锨和镐蹭上鸡血。
然后孝子用镐头在中间刨下一块土坷垃放在一边,再画出打坑范围,这样其它人才能下手干,这种习俗就是“孝子不破土,别人不打坑”有“防碍”。
打坑时,人们谁干累了,谁上来把脚印胡撸没了,把工具放在一边,别人再下去接着干,还要找抬重的绑架子,看是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还是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六十四抬,绝大多数都用十六抬。
要给打坑和抬重的人每人一块孝布,在抬重前掖到帽子侧面。
抬重前抬重人都要在死者家简单的吃顿饭,以免路上没劲儿。
出殡时,要看是入老坟还是踩新坟,入老坟没啥说法,如果踩新坟,还要讲究“天坑”。
如果往“天坑”搬家或是埋死人,会不吉利,还要死人。
一年四季的天坑是“春巺夏坤秋在乾,冬在艮上不安然”。
意思是春季“天坑”在东南方向,夏季“天坑”在西南方向,秋季“天坑”在西北方向,冬季“天坑”在东北方向。
还有“月天坑”,有口诀:“正、五九并南方,二、四、六夏东仓,三、七、十一归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