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 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 ‚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 ‚赛先生‛(Science)。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 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 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路径
器 物 地主阶级 改革派 科学技术 制 度
鸦片战 争时期 洋务运 动时期 改 良 派 革 命 派 维新 运动
“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资 产 阶 级
君主立 宪制
资产阶 级民主 共和制
辛亥 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文化 (观念形 态的革命)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 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 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 时,也开始领导中国农民运 动。
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2、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1927年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3位代表: 李 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 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 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近代史课件 优质课件

本章重点: 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特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民 愈不聊生矣!” ——孙中山
经济: 材料:1912-1919年,北洋军阀统治期间,田赋就增加了7倍,盐、烟、酒 税增加3倍,印花税增加6倍。 材料2:从1916-1919年,北洋军阀共借外债199次,债权包括日、美、法、 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期货等为担保。 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下,封建思想残余严重,文化复古逆流、封建复辟闹剧接连 不断。 (袁世凯复辟:筹安会、全国请愿联合会、妓女乞丐请愿团)、张勋复辟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 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毛泽东
旧路走不通,寻找新出路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由西方 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指导思想:十月革命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 己走向解放之路。 苏俄外交政策: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 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革命方法: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 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名称
性 任 领导 指导
目
质 务 阶级 思想
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旧民主主 资 反 资产 三民 资产阶
义革命 产 帝 阶级 主义 级共和
阶反
中国近代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新华社北京2001年5月31日电
地点:今上海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主要人物: 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 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 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 惠僧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1921年7月23 日 陈上海独秀为书记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 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 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 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知识分子转向的呢?
•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 人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是在装满 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的路径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 吴玉章回忆说:辛 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 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 光明,当时人们是多 么欢欣鼓舞啊!但是, 转瞬之间,袁世凯窃 取国柄,把中国重新 投入黑暗的深渊,人 们的痛苦和失望,真 是达到了极点,因此, 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 道路.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 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 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大学近当代史题库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附答案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是(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国共第一次合作D.五四运动2.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辛亥革命的失败D.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较量是( )A.香港海员罢工B.省港大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D.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4.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A.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B.关于工农联盟问题C.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D.关于武装斗争问题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瞿秋白6.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黄埔军校同旧式军校根本区别之处在于( )A.注重军事训练B.注重文化学习C.注重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D.聘请外国军事顾问7. 1924年 ( )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A.中国共产党一大B.中国共产党二大C.国民党一大D.国民党二大8. 六三大逮捕后,五四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A.农民B.工人C.知识分子D.小资产阶级9.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的起点是()A.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0.1920年,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于( )A.北京 B.长沙C.武汉 D.上海11.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A.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B.在基本原则上是不一致的C.在基本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D.在基本原则上是完全不一致的1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C.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3.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14. 使第一次工人运动由高潮转向低潮的事件是( )A.长辛店工人罢工 B.五卅惨案C.上海工人罢工 D.二七惨案1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新民主主义D.社会主义16.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 )A.中山舰事件B.整理党务案C.四一二政变D.七一五政变17.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概述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第一,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 障碍,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是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有 效思想武器。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离开改造产生封 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的呐喊,是不可 能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的。
陈独秀与毛泽东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等人便成为《新青年》 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好友张昆弟在1917年9月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 的一次谈话,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依旧毫不吝惜地对陈独秀予以高度的评 价,他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Βιβλιοθήκη 面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 文化的斗争。
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 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 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廓清蒙味、启发理 智,使国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919年毛泽东等湖南学生创办《湘江评论》刊物后,以此为阵地宣扬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思想,推动了旨在摆脱湖南军阀统治的“驱张运动”的开展,并在年末轰动 一时的赵女士自杀事件中抨击封建礼教制度。这一切均受到陈独秀的关注,1920 年1月初,陈独秀发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对于湖南青年学生予以高度肯 定,他说“我们奋斗不过的精神,已渐渐在一班可爱的青年身上复活了”。1920 年11月,毛泽东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 说:“毛泽东……主编了一个《湘江评论》周刊……他之成为湖南小组的主要发起 人,则是由於陈独秀先生的通信鼓励。”
中国近代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运动后,“今日种种 新思想,大有辐辏而集中于社 会主义之趋势”。
4、中国人在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
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 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 李大陈邓钊毛独中泽秀夏东•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 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 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 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 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 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示自己走向解放 之路。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 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 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 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 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 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五四以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为 反对封建制度,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
乱世之始百年奇观
§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 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 海创办《青年》杂志(后 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
科学救国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反对旧礼教旧道 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意义
•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给封建主义文化以前 所未有的打击,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上:军阀黑暗统治,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两不相容。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盲从,切中时弊。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而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地位,从而使人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偏心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民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偏重于对国民性的改造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偏向于片面的观察问题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原因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22、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1月发生。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与 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有组织的较量。
2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
24、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 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 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5、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 大的召开。因为大会对新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成为合作的政 治基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 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 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 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 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 向农村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 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蔡 元 培 (
) 浙 江 绍 兴 人
1868—1940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启蒙的形式不一样。西方启蒙运动是源自世 俗生活基础的自下而上的个体自我确证之渴望,是一种 大众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有着 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参与意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世俗化 运动,因而是一种正向的自身觉悟式的启蒙和现代性的 诞生路径。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此殊异,社会基础的缺乏 使得启蒙运动不可能生发自强烈的个体意识,也不可能 自下而上地进行启蒙,而是自上而下地由知识精英们对 大众进行灌输式的逆向式启发的文化启蒙,结果启蒙成 为‚化大众,而不是大众化‛。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也是他开始鲁迅笔名射向封 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 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鲁迅
视频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 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 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念的分梳:文化运动还是政治运动?
《开天辟地大事变》近代史论文

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诞生一直发展到现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领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长盛不衰,展现出泱泱大国之态,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的巅峰.....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人和广大中共党员的努力。
当然,这更离不开全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
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诞生,一直到现在,其指导思想都包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带来了中国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
肯定的说,这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但是,从客观的来说,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
为何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被引进中国,并且广泛的传播,而且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如果没有中国社会内部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能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掌握,即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能产生任何实际作用,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曾经有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说成是“舶来品”,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成是“早产儿”。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很可笑的。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完全意义上的说,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毛泽东选集》当中也是有这么说过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
第二,走向社会底层,坚决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民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第三,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由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07

•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 旧文化的斗争。
• 新文化 运动时 期的陈 独秀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 为主要撰稿人。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 •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 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 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 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 更大的怀疑。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 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 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 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 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重点 •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 思主义? •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 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 现了哪些新面貌?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概要
• 教学难点 •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 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 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 方法。
中 共 二 大 宣 言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掀起了第一个工 人运动高潮。 2.开始从事发动农 民的工作。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 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再次,他们也 没有把孔学说 得一无是处。
首先,他们指出,孔学 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其次,他们并没有否 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 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 者的弱点,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 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 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 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 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其代表为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杨 匏 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一)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科学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
陈独秀:1879.10.9-1942.5.27 清末秀才。
参加反清活动,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
191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蔡元培:1858-194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1904年创立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6年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迁到北京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兴则社会兴,青年亡则国家亡!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痛陈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号召青年们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一次思想上的革命。
胡适:1891-1962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革命,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图为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1918年初,任《新青年》编辑,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礼教。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陈独秀认为,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科学。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是由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开始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开 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张凯峰 zkftju@
一、袁世凯窃权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 北京,清朝起用袁世凯率领 北洋军进行镇压。袁世凯在 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 证后,对清帝实行逼宫。 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 。随即,袁世凯声明赞成“ 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 院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二、袁世凯称帝
1、民初政治乱局 黄远庸:“自民国成立以后,国之上下咸苦于政争,盖欲得 一日之息以为幸。……纯以两造之势力赌一国之基础,以为 胜负,一切政治问题法律问题云者,皆特藉以为名目,而利 用政党及议会以为傀儡。今以大借款为例,甲党之报,今赞 成而前反对,乙党之报,则今反对而前赞成,甚至同在一时 ,赞成唐绍仪之借款者,而不赞成熊希龄之借款,赞成熊希 龄之借款者,而不赞成唐绍仪之借款。又试以对于政府态度 而论,于其未入国民党之先,则甲党赞成,而乙党思推倒之 ,同此一人,而前后有尧桀之别……推其原因所由来,不外 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绝无与于国事之张弛而已。”
章太炎:“用一人必求同意,提一案必起纷
争。始以党见忌人,终以攻人利己。财政部 官制议二月不成,六总长名单以众妒而反对 ;裁兵之案,延宕逾时,省制之文,磋磨累 月,以至政务停顿,人才淹滞,名为议员, 实为奸府。”
二、袁世凯称帝
1、民初政治乱局 袁世凯: “国家既采法治主义,庶政皆藉 法律以行;而国会纷争,议案丛 脞,累日不能决一条,经月不能 颁一律。律文既缺,何所遵依? ” “查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 ,束缚政府,使对于内政外交及 紧急事变,几无发展伸缩之余地 。本大总统……身受其苦痛,且 间接而使四万万同胞无不身受其 苦痛者。”
大学近代史课件——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孙接受 共产国际和 中共的帮助
特别会议
新三民主义与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是 国民党 (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 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线”议决案》 创办黄埔 一
国民党,同时保持其独立性, 1922 1923.7. 线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帮助国民党改组,使之改造 摘自中共三大决议 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二大 中共三大
(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 辟地的大事变”; (2)中共的建立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先进的 革命政党的领导,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 确的革命纲领,有了新的革命斗争策略和方法, 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光明的革命前途; (3)中共的成立还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 联系,从此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世界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从而改变了中国 历史发展的方向。 总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 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基本经过: 第一阶段:1919.5.4-1919.6.3, 在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影响和领导 下,北京高校的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拒 签和约,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 章宗祥,多位学生被捕,全国爱国学生运动 兴起; 第二阶段:1919.6.3-1919.6.28, 以上海工人罢工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罢工、 罢市、罢课三罢斗争兴起。
19191919年年55月月五四五四学生学生运动运动北京北京全国全国军阀政府军阀政府66月月全国各界反帝全国各界反帝爱国运动爱国运动工人罢工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商人罢市各各罢免释放拒签罢免释放拒签上海上海2020多省100100多城市多城市旧金山华侨也举行游行支持国内的爱国运动旧金山华侨也举行游行支持国内的爱国运动2
共产国 际代表 马林与 孙会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专题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从迷茫和彷徨中走出来,经过比较,最终选择了一种的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并以这个思想为指导,成立了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和保留(1).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逐渐暴露。
(2).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也使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产生怀疑。
2.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俄国与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与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给予中国人一个启示: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上解放之路。
第二,苏俄的反帝和对中国的平等态度引起了人们的震动和向往,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俄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革命方法,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人的罢工不但次数日益频繁,而且罢工由单纯的经济斗争逐渐转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由分散的自发的斗争逐渐转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
4.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构想的理想社会与中国孔子的大同思想不谋而合。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同时包涵了两大思想解放的向度:“向传统求解放”和“向西方求解放”。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的发生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整体演变和国际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直接导火线则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国近代史专题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 先锋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 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陈独秀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词 英文的第一个音节,称
•民主------德先生(Democracy)
•科学------赛先生(Science)
•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 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 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 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 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 遭到破产之后。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 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 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 者和领导者。 第二,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想。 第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法。
• 基本内容 •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 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 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与毛泽东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等人便成为《新青年》 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好友张昆弟在1917年9月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 的一次谈话,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依旧毫不吝惜地对陈独秀予以高度的评 价,他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科学”这两个口号在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批判了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动摇了孔学的 绝对权威地位,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 笼,去进行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冲决了禁锢 人们思想的藩篱,引发了各种新思潮的涌流。
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
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浪花淘尽英雄,公道自在人心(胡适)
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因提倡文 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与陈独秀 同为五四运动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兴趣广泛,著 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 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2.1925年,当时已是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第一封写于6月 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 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望你很快地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 苦短,及时行乐吧。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 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媚娘。
视为毛泽东斗争哲学的萌芽——是毛泽东与陈独秀两个人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也是青年毛泽东崇拜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陈独秀的思想根源。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陈独秀应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 邀请,到北京大学当了文科学长,并结识了同时被聘 任职于北京大学的李大钊、鲁迅和年轻的留美博士胡 适等,由此扩大了新文化运动成员的队伍。
科学:“赛先生”(Science)。 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 科学: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 方法来研究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资产阶 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
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鲁迅名片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 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 《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 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 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
年11月,毛泽东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 说:“毛泽东……主编了一个《湘江评论》周刊……他之成为湖南小组的主要发起 人,则是由於陈独秀先生的通信鼓励。”
陈独秀与《每周评论》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 认为研究室与监狱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他所希望的“我们青年要 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一语,更是成为当时 青年的座右铭。在《研究室与监狱》发表3天之后的11日晚上,陈独秀因 散发旨在反对北洋军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遭逮捕入狱,以实 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随后,毛泽东便发表《陈独秀之被捕及意 义》,高度赞扬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并宣称“陈君之被逮,决 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 光辉远大。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在文末,毛泽东近乎狂热地 喊道——“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青年时期 的毛泽东为何会如此近乎狂热地崇拜陈独秀呢?这固然与陈独秀独特的 个人魅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源自于毛泽东与陈独秀两个人对于 “冲决网罗精神”的推崇,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 共产主义的信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主讲:曾友
2016.12.1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导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是什么? 国共第一次Βιβλιοθήκη 作的历史意义与破裂的经 验教训是什么?
目录(contents):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亲自担任主笔。在发表于 该杂志的第1卷第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他开宗明义向当时中国社会的广大民众宣称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希望青年人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
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以此“自觉而奋斗”改造社会。陈独秀等人以 《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号召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 新文化,使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促成了民国 初年的一次思想解放大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进行了必要的补课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 思想上充分的准备。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 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 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1901年留 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 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 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 文化的斗争。
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 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 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廓清蒙味、启发理 智,使国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胡适毕生助人,去世后余款只有153美元
4.胡适劝溥仪出国留学,还表示愿意给予帮助。对溥仪说:“中华民国已然成立,
你是中华民国的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先生前途远大啊!”
5.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德先生”(Democracy)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当时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为什么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 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 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 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 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第一,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 障碍,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是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有 效思想武器。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离开改造产生封 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的呐喊,是不可 能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的。 第三,运用资产阶级的方法,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 神,产生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
《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 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 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 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 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