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之花开在语文课堂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摘要:语文教材力求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悟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构思美和立意美,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之中,去欣赏、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美。
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引导体会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6-01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涵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课堂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学会推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优美的语言能迅速吸引住学生。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味。
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好像未经炉火而已达到了“纯青”。
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和谐,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捡来搭配在一起,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整散相间,雅俗溶于一炉,酣畅淋漓,隽永优美。
笔者引导学生朗读、推敲、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美十分突出。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近年来,审美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校开展各种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也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进各种艺术培训班中,很多人认为这是在进行审美教育。
然而,真正的审美教育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一些艺术活动。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首先,语文课堂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来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们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也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情感、主题等等。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之美,增进自身的审美体验。
其次,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进行音乐、戏剧等表演形式来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戏剧和文学都是艺术的重要形式,这些形式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学作品创作一些音乐、戏剧等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真正的审美价值。
最后,语文课堂还可以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写作来进行审美教育。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模仿写作,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审美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语文课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阅读作品、表演形式以及写作等各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世界的美、善、真。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要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要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就需要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注重文学欣赏和艺术鉴赏。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类,同时还要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
通过学习这些文本,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之处,体味到文字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语文教育还应该关注艺术鉴赏,通过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要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美的存在。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融入到文学作品的情境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学还可以增加实践活动,例如举办朗诵比赛、文学作品演出、艺术作品展览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展示来感受审美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学校和教室内可以布置文学作品的展板、艺术作品的展览,给学生提供一个艺术的天地,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学社团、艺术团体,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活动中去,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养成欣赏美的习惯,感受美的存在,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美的意识、美的情感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往往忽视。
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呢?我们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美的载体。
通过在语文课堂上精心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懂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领悟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文学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美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理解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诗词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选取一些简单而富有意境的古诗词,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和朗读。
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音韵的和谐,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词鉴赏的方式,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创意写作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通过写作的过程,学生可以思考美的本质和特点,发现美的细微之处,并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将自己的审美情感传达出来。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互联网手段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利用音频、视觉、影像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和理解美。
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扩大他们的审美视野,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审美教育是培养美学素养、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接受到更广阔、更深入的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名家名作,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学意义和艺术魅力,分析作品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构思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并欣赏各类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感受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文字和意象表达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词语、句型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性想象和创造,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通过语言的传承和传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文学艺术作品中往往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这些精神与情操的体现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学习和欣赏名家名作,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究真理、感悟人性,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带有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引导,更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朗读、吟诵、配乐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改善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性、艺术性和审美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创造力。
审美教育可以丰富阅读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对作品的表层理解,而忽视了对作品背后的审美价值的挖掘。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在阅读中有更深入的体验与感受。
在读《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作者如何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艺术的美和语言的美;在读《西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神奇的情节和形象对比中感受到幽默和讽刺。
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通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形式和风格,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造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能够用独到的视角和语言塑造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学生可以提升对美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失人文关怀,缺乏对他人和世界的理解与关注。
而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和思考的培养,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通过阅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悲悯之情。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体验,提升文学修养;在创作中激发创造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文关怀中感受他人与世界,培养人文情怀。
只有通过审美教育的绽放,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的也能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养。
让“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让“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赏识之花是一朵充满文化气息的花,它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呵护,才能绽放出瑰丽的芳香。
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并呵护这朵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
一、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文学是赏识之花成长的必备元素,而文学欣赏能力是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人的重要标志。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需要引领学生欣赏文学经典,如唐诗宋词、古文篇章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体现思想之深、自我了解之真,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
二、加强文化传承。
语文是一门文化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看似普及的“读、写、讲、评”,而是一种呈现文化的视角。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需要重点强调文化传承,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观念的变化和演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识。
三、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的生长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
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主题和文化元素,设计课堂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升素养。
同时,老师也需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激励,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有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四、多元化教学模式。
赏识之花的成长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老师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从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来加强学生对于文化古籍的学习与理解。
同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的生长和绽放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和关注。
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强化文学欣赏、加强文化传承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培养,可以让这朵花在学生的心中绽放出美丽的光芒,引领他们走向更为深刻的文化领域,懂得更多文化之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灿烂的文化瑰宝,为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而语文课堂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如何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呢?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要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中应该有专门的审美教育内容,比如文学欣赏课、诗歌鉴赏课、美文阅读课等。
这些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课程设置还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语文课可以和美术课、音乐课、历史课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够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教学内容也是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的关键。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外,还应该注重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材,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问题,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深刻。
教学内容还可以融入一些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也至关重要。
为了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讨论、表演、游戏等。
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文学作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讨论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思、意义内涵等展开深入的讨论,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表演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诵诗歌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游戏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文学知识竞赛等,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评价体系也应该与之相匹配。
为了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对其文字表达能力、文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绽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通过引入美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美的魅力,传递审美价值观。
借助名家书画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秀作品,也能够学习其中的审美品味。
审美教育将为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感受,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去追求美,不仅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满足,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课堂、美学理念、文学作品、审美情操、诗词歌赋、名家书画作品、审美能力、活力、美的感受、全面发展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重视。
审美教育不仅是提升个体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品味,进而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审美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出色的审美情操。
审美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找到快乐与满足,促进全面发展。
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境界,还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知美的存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熠熠生辉。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价值和意义将长久地影响并照亮我们的生活。
1.2 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进而激发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而这种审美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在各个学科中得到了重视。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接触语言、文学、艺术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
如何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成为了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应该注重视觉艺术的教育,让学生从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中感受审美的力量。
现代社会,视觉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在学校里接受相关的视觉艺术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邀请专业的美术老师或者视觉艺术相关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解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或者摄影作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领略艺术作品中的美。
通过欣赏名家的绘画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观赏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盛宴》等名作,学生可以感受到画家对色彩、形式、构图的独特处理,领略到艺术作品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也可以通过学习摄影作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主题、不同构图所表达的不同美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引入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学的意境和情感。
在讲解唐诗宋词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古琴音乐或者笛子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衬下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领悟。
在语文课堂中让审美教育绽放,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很多新的内容,而是在原有的课程中融入更多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也需要教师本身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做好相关的引导和示范。
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感受美的存在,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才能真正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成为语文教育的新亮点。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品味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更具重要意义,因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一、注重文学阅读的“感性认识”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在语文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感性认识文学艺术的美。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从情感、意象、语言等方面去感受、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意蕴,领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而这种感受的过程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阐释、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美育体验美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需在理论上提高,更需要实践中的呈现。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选课适当安排一些具有文学鉴赏价值的阅读、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不同形式的美学。
例如,组织学生欣赏音乐、戏曲、电影等,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会不同艺术形式所体现的美学特色,同时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切实性。
三、关注当下热点和身边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关注当下热点和身边事,将它们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对于一些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件,例如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文化碰撞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创作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知当下社会的美学价值,增强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
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情感体验是审美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中也是如此。
教师可以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思考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所创造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价值,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情共鸣。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交流机会,让学生得以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让审美之花在语文课中绽放
让审美之花在语文课中绽放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明辨是非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品行雅致的人,真善美的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这些重任。
要完成此重任,就需要把培养审美素质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以美激爱,以美启善,让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训练人的审美素质,必须有大量的审美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课为此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空间。
一、品读,发现语言美现在的语文教育,很注重认识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注重审美性阅读情趣的培养。
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说过:“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一个心的声音。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读”。
因此,“品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读。
充分发挥品读的作用,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
王玲湘老师在执教《搭石》时,就引导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指导学生去品读课文,感受“一行人”走搭石时构成的风景。
教学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品读感受,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态,感受“前面的抬脚走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那样的“协调有序”,感受“踏踏的声音”“绰绰的人影”。
学生读着、品着,品出了“一行人走搭石,真美啊!”品出了“这样的教学,真美啊!”二、入境,感受形象美明代文学评论家李维祯说:“意象风神,立于言前,而浮于言外。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美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
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
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让审美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绚烂绽放
让审美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绚烂绽放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舒城县实验小学汪正群赵贤松发布日期:2010-07-07 10:12:5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可见,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是何等重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善于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让学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这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
那么,如何让审美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绚烂开放呢?指导诵读,体验情感美一般地说,作者总要通过文章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通过感情诵读,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
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诵读,悦耳传情的声音会使学生深受感动,如临其境,产生共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诵读,从而体会文章的情感美,读的过程能加深对教材的印象,形成体验的过程,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线,采取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观察图画,感受形象美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
小学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插图。
它可以辅助教学,达到图文互补、图文并茂的效果,小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读一篇课文,往往是先看插图,而在教学中,插图往往被忽视,这是不应该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美,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启迪他们爱美的心智,让他们在欣赏中获得美感。
组织教学,传输艺术美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组织教学是上好课的重要一环。
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驾驭课堂,创设生机勃勃、和谐有序的课学气氛,让学生领悟教学设计的艺术美。
在教学中,笔者力图从三个方面,即精彩导语的设计、教学高潮的导入和课终艺术的构思来体现教学设计的艺术美。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育学生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地方,它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修养的重要阵地。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绽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意义、方法和实践中展开讨论,旨在引发对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意义文学艺术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珍贵财富,是人类对世界的观察、感悟和表现。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学生可以体味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生的深刻,增强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文修养。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绽放,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它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到各种情感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朗读文章、讨论文学作品等活动,可以让他们接触和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
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它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传统诗词、古典散文、现代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讲解,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品质和崇高品格,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1. 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文学作品。
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或者小说,让学生自由欣赏,可以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单独思考,然后自由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感知体验能力。
2. 文学作品解读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
并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创造性的美育实践,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在创设情境中提升审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示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二、在感情朗读中提升审美朗读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朗读中,叶圣陶先生特别主张“美育”,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
教师在导入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自读,逐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时缓时急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激昂、舒缓、深沉韵律的美,从而获得朗读的乐趣。
三、在语言品味中提升审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篇目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四、在人物分析中提升审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让审美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审美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语文教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审美教育,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
在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如何让审美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呢?1.在朗朗在书声中领悟美语文是一门特殊的文化课,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蕴含着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
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课反映现实的生活、描绘真实的自然、抒发真挚的感情、介绍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语文教育中的听、读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
老师富有魅力的的范读,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都适合朗读。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传达给学生,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得到再现。
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描述,通过学生再造想象的活动,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朗读中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舒缓、柔和、欣喜的语调与语气,能使学生从春草、春风、春雨和春花这些鲜明生动的形象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会使学生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
让“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让“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赏识之花是一种能够让人体验到美的感觉,也是一种能够让人心生赞赏之情的花朵。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让这朵花绽放,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赞赏之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人生智慧。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和情感,并且在欣赏中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让他们品味其中的艺术价值,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生命的真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艺术手法等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进一步提升欣赏水平。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赞赏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场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赞赏。
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景、美食、美人和美事,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名人名言、经典诗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美的定义和美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赞赏生活中的美。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文艺鉴赏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赞赏美。
比如,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文学经典,观看一些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艺术角度去欣赏和赞赏艺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学艺术活动、文学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美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的绽放。
总之,赏识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的绽放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赞赏生活中的美,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景和美好,同时组织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识之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赏识之中感受到美好、欣赏生命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审美之花开在语文课堂
摘要: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在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载体审美意境审美潜质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落红无数,几近荒芜。
语文课片面强调了思想教育、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它陶冶情感,塑造人格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
可以说课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
因此语文教学应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情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以下略谈一些语文课中审美教学的体验。
一、创设审美意境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创设审美意境恰是促成审美之花开放的一滴露珠,一楼阳光。
它是展开审美教学的切入点,而创设审美意境则首先要渲染一种审美气氛。
渲染审美氛围。
教师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法,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实物或景物;或是运用一些辅助性手段把学生引
入审美情景之中,如讲《雨中登泰山》之前,我先选取了几段精炼的写雨的段落给学生朗诵,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雨天的屋瓦,浮漾着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细流沿瓦漕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
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又如另一位作家的“我时常把雨声想象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
她们的舞步时而整齐,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达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又像在焦急的呼唤,想要答应,又辩不清是谁的声音……”。
还有南宋词人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船江阔云低毛;段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是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听,调动学生对雨的生储蓄;读读,引领学生进入雨所营造的不同境界,从而渲染一种审美的氛围,继而去领会《雨中登泰山》“雨景”的特点,雨中的体会就很容易了,文章的主题在审美愉悦中便能自然领会。
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课前我用录机先播放大家熟悉的《枉凝眉》歌曲,并把歌词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一下子就沉浸在歌声当中,而《红楼梦》的意蕴之美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课堂审美之中。
二、精选审美载体
语文审美教学的载体可选面很广,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形象、几句环境等等,细细品读、精深体会,都会发现无尽的审美情趣。
如《长江三峡》中游船进入瞿塘峡作者写到:“你
看,紫色的山峰衬托着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对于“神话”一词,如果一眼扫过,毫无收获,如果细细品味,则有无限美感。
“神话”本是一种常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文学样式,用在这里起码有三层含意:1.描绘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美景,作者进入了朦胧迷离的诗一样的境界。
2.作者的灵魂得到了涤荡,精神受到洗礼。
3.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由衷喜爱之情,激起了人们的联想与惊叹。
如此深层体味,文章就不再是平淡无奇的文字堆积,而是宇宇珠玑的美王。
三、激活审美情感,撞开学生心扉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的审美教学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饶有兴味的设疑激活这种审美情感。
朗读可以使学生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深入体味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
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林冲怒杀陆虞侯一节,教师采用评书的方式去读,其短促的节奏,铿锵的音调,使学生一下就能体味其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以及林冲惩处恶人的痛快淋漓。
又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首句波澜壮阔,读来当如破空惊雷;次句“故垒西边”则如祥云舒卷;第三句描写赤壁壮丽之景则如风中云磬,深沉中不失轻灵。
后面各句须随语情变化,读出沙场金鼓之声和梦醒怅惘之韵,如此一读学生会在其
抑扬顿挫的音调间体味如流的文思以及词的跌宕多姿的韵致,并在激活了的审美情感当中得到一次审美启迪。
饶有兴味的设疑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迅速激活,并在探索答案的过程当中体会一种审美愉悦,让其自愿倾心赏美。
如讲《伶官传序》一文我设计了五个层递性疑问帮助学生逐层把握语脉和文脉。
1.“盛衰这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一哉?”改成“成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行不行?由此在句式比较中把握语气语势。
2.开头“呜呼”一词给全文定了什么感情基调?是叹惋,并让学生把感情朗读出来。
3.第一段哪一个字引出了下面的叙事和议论?“原”字,并问这个字管到哪里为止。
学生回答第三段末,这样学生就把握住了文脉。
4.第二段围绕什么来写?我出相关的动词,让学生理解语脉。
5.第三段和第四段中“方其……及……”的句式有何特点与作用?揭示文言文语言对举的规律,进一步理清语脉和文脉。
这五问紧扣语言文字的组织与表现,将文章思想内容、感情事理梳理得精确到位,使学生在答疑中自然体味到文章的文思美、语言美。
四、调动审美潜质,诱发审美体验
席勒说过:“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类摆脱关系网中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语文审美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疑感,从而真(下转第44页)(上接第43页)正调动审美潜力,激生审美的激情,张扬审美个性,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特色,从不同角度促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如讲授《母亲》一文可联系课本
上以及课外的许多个“母检疫站”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各自不同的美。
如与夏瑜的母亲比,与朱德的母亲比,与《夜》的母亲比,给学生读《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读者》中《买一张火车票看母亲》中的母亲。
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又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关心呵护自己的一幕一幕,一种强烈的感情共鸣便
是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学生在这种体验当中会深记文中的母亲,
并更深爱自己的母亲。
五、展开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是区别于审美情境、审美情感、审美体验的较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群体的,学生审美意识、趣味、体验等因人而异,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
由此,老师对学生个体的鉴赏评析观点应予以肯定,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
如《孔雀东南飞》一课,课文提示,全诗把攻击目标毫不留情地对准焦母、兄长等。
而把刘、焦反抗行为予以歌颂和赞美,有学生就为“兄长”鸣不平;怪焦仲卿懦弱,大丈夫远不如小女子;甚至替焦母说几句好话,只要言之成理,我都给予肯定,这样鼓励了学生大胆的多项思维,深入地品味文章,对美的印象也清晰、深刻。
六、激发审美创造是审美教学的最高层次
审美创造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创造力的源泉来自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体能否以及审美鉴赏的积累。
讲《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学生会自觉地和《明湖居听书》中描写白妞的歌
唱联系起来,老师再把李贺的《李凭管篌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引入课堂让学生比较鉴赏,然后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学生仔细去听去品,并要求学生听后描述自己听到的音乐及听后的感受,
学生很容易写到位,找到感觉,审美创造力便自然地激发出来,学生亦在自己创造中得到一份成功的愉悦。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术中走出来,把
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审美教育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朱自清先生说:“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注重审美教育正是达到此目的的途径。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单位: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