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公羊传》中考初中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曹刿论战》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摘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①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④。
”(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智之如目: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②睫:眉毛。
③庄跻:楚国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④明:眼睛,引申为明智。
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大之狱.狱:(3)望其旗靡.靡:(4)臣患.智之如目也患: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甲】【乙】两文在人物描写上,共同采用了描写来刻画人物。
在性格上,【甲】文中鲁庄公能在作战中听取(人物)的意见;【乙】文中楚庄王能听取庄子的谏言放弃,两人都能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曹刿论战与公羊传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争》与《公羊传》比照阅览操练及答案【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趁热打铁,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争》)【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
宋公曰:不行。
既⑦济,未毕陈⑧。
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行。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北。
(节选自《公羊传》)【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好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办理某种工作的官,这儿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儿是摆好战役行列的意思。
1.解说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克:⑵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语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气怨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趁热打铁,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答:5.阅览甲乙两段文字后,你以为宋国大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答:【答案】1.⑴打败(攻破)⑵伐鼓进军(答成伐鼓也算对)2.C(ABD三项均为介出场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目标,可译为对)3.⑴第一次伐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2次伐鼓时士气就衰减(削弱)了,第三次伐鼓时士气就耗尽(干涸)了。
⑵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悉数渡过河的时分就攻击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分)虽然鲁庄公缺少军事才干,但他可以礼贤下士,谦虚请教,听取正确的定见,终究获得长勺之战的成功。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2)公将鼓之:()(3)小大之狱:()(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
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句作答)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指猪牛羊等(2)击鼓进军(3)案件(4)倒下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译文:出兵讨伐,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译文:的用完了,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说:“的意思,要杀死我.杀了我,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参考答案: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六参考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答案:9. 3分 A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 6分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13截断4动词活埋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共含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分析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按原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本文选自《#》,相传为春秋时期()所作。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参考答案: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2.《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3.D4.(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的清楚,但一定要处理的合情合理。
(2)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你去。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有利战机,做事要有远见。
(言之有理即可)篇2:《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
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邀,邀击、迎击。
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中考题)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中考题)(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8分)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B.小信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信手拈来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兴而来D.遂逐齐师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义之师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
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公羊传》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公羊传》比较阅读答案(河北省, 10---14 ,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 ~ 14 题。
( 14 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河北省,10---14,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14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不可。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克:⑵然后襄公鼓.之鼓: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答: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答:【答案】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通过对比阅读,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深刻。
对比阅读也是中考文言文常见的考试题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对比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2015年东营市中考语文(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íng):强而有力。
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于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曹刿论战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曹刿论战》阅读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阅读题目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 (1)通“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小题1】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曹刿论战阅读附.doc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曹刿论战阅读附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的内容。
《曹刿论战》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栖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B.公问其故无缘无故C.小信未孚难以置信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骄死于槽枥之间B.行者休于树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能谤讥于市朝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夫战,勇气也4.下面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何以战?B.何陋之有?C.微斯人,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3)6.当鲁庄公说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才认为“可以一战”,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10)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10)[题目]阅读文段,完成1~6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面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① 例句:战于长勺。
(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 肉食者谋之。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 登轼而望之。
D. 公与之乘。
3. 翻译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项。
①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 )A. 庄公与曹刿一同到战场指挥作战。
B. 鲁军追击齐军的概况。
C. 齐军气竭败退的概况。
D. 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②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 )A.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 庄公向曹刿了解战争取胜的过程。
C. 曹刿解释下视其辙的原因。
D. 曹刿解释登轼而望的原因。
③ 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A. 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品质。
B. 忠于庄公为国效力的品质。
C.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才能。
D. 辅佐庄公足以担当大任的治国才能。
5. 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
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邀,邀击、迎击。
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篇一」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划线字与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___________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一)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8-10题(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廉,故逐之。
”8. (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徧: 加:9. (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 (2分)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8-10题(8分)8、略 9、略10、(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5 曹刿论战(原卷版)
专题35曹刿论战(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萧颖士风节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
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
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
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
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
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
公何遽⑤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集贤校理:官名。
②阴:暗地里。
③胡人:指安禄山。
④源洧wěi:人名。
⑤遽:匆忙。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B.颖士不诣./及郡下,诣.太守C.颖士阴语.柳并曰/此中人语.云D.乱.不久矣/无丝竹之乱.耳2.翻译画波浪线的语句。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C.乙文画横线句子“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固守襄阳。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第一篇:《曹刿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A卷)【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5——9题。
(17分)【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公羊传》中考初中比较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
(2)然后襄公鼓之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10.(2分)(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11.(3分)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4分)(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分),理由合理得2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14.(2分)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