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论
档案学概论重点
===========================================================================================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一、对已有档案定义的剖析(一)直观描述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直观描述型定义:是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档案的实体存在形态等较具体、较直观的角度来描述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类定义的优势是直观、易理解,能使人的现实中识别什么东西是档案;劣势是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
(二)抽象揭示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抽象揭示型定义主要是从档案对社会生活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且大都试图揭示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
目前档案界及社会上所使用得档案定义大多是这种定义。
其优势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含义;劣势是其抽象度较高,所以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无谓的学术纷争。
二、对档案定义的理解1.《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定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2.一种确切揭示其内涵的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的固化信息”。
①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②历史性:从时态上来讲,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和连续整体性。
③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④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
这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特点,只要对人们了解、考证以往的历史事实聚成程度最高、最可信赖的原始记录作用,就会将其视为档案,作为档案来保存、使用,这也是实存形态复杂、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
档案鉴定的价值所在
档案鉴定的价值所在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鉴定工作决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存毁命运。
根据国际档案理事会组织编辑的《档案术语词典》,鉴定(appraisal)是:“根据文件的档案价值来决定如何对其进行最后处置的档案工作基本职能,也称为evaluation(评价)、review(审查)、selection(选择)、selective retention(选留)。
”从法国大革命至今,近现代档案鉴定理论大体走过了如下几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末,为国家颁布和实施档案鉴定规章,档案鉴定理论酝酿准备时期;第二个时期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20—30年代,为档案鉴定理论的初步探索时期;第三个时期自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档案鉴定理论走向成熟时期;第四个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为档案鉴定理论进一步发展时期。
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产生的比较著名的档案鉴定理论主要有:年龄鉴定论、职能鉴定论、双重价值鉴定理论、行政官员鉴定论、利用决定论、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理论(宏观鉴定理论)。
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末:国家颁布和实施档案鉴定规章时期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随之法国政府进行档案工作改革,在欧洲率先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国家档案馆网,从而彻底改变了封建档案工作极端分散落后的面貌,开始建立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的档案工作体系,正规的有章可循的档案鉴定工作列入了国家档案工作的议事日程。
1794年6月25日,法国颁布了著名的穑月七日法令,要求巴黎和各主要行政中心设立档案清理处,鉴定清理旧政权档案,规定将法国旧政权档案划分为四类:有用文件(包括地产契据等有关国家产权的文件和司法文件)、历史文件(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件)、无用文件和封建制文件(有关封建特权的文件)。
前两类文件分别送交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保存,后两类文件予以销毁。
此后,1832年的奥地利,1833年的普鲁士,1830—1860年的俄国等都先后颁布了档案鉴定工作的国家规章。
档案学基础理论
档案管理专题讲座----档案学基础理论与人事档案管理♦主要参考教材:♦李洪合赵爱国主编:《新编档案管理概论》♦中央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王云庆编著:《现代档案管理学》♦青岛出版社2013年版♦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智为邓绍兴编著:《档案管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华林编著:《档案管理学新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10年版♦序言档案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讲档案的价值与作用♦第二讲档案管理工作基本内容♦第三讲档案管理理论—传统与创新♦第四讲新型档案机构♦第五讲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序言档案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讲档案的价值与作用一、档案与文件的关系二、档案的价值形态三、档案的积极作用构成四、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一、档案与文件的关系1、什么是文件?文件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
2、什么是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二者关系:档案是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挑选、整理和归档工作,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
文件转化成为档案是有条件的。
二档案的价值形态档案的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有用性和有益性。
档案的作用通常是指档案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但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作用则是比较具体的。
”价值形态就是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一)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1、凭证价值的概念: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的这种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为什么具有凭证价值?(1)从它的形成过程来看(2)从它的形成结果来看2、档案情报价值的概念:档案是事实、知识和经验的记录,它的这种可靠的广泛的可资参考的特征,构成了它的基本价值之一——情报价值。
第五章档案学(重点)
档案学1、目前各国档案史料中报道的最早的档案学专著是:1571年,德国档案学家亚克伯·冯·拉明根在海德堡出版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等两部专著。
2、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概念的提出,是在19世纪。
3、正式提出“档案学”概念是: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著《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
4、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科学的见解是: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
5、欧洲档案学的萌芽是在:16—18世纪。
条件:一是社会制度的变革;二是档案工作的发展。
6、欧洲早期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档案的分类、档案馆的性质和地位、档案价值和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等。
7、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档案工作改革,使世界档案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主要标志是档案工作改革中提出并实践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三种思想,即:A、组建近现代意义的国家档案馆;B、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C、档案馆实行向社会开放的原则。
8、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档案馆事业的开始:1790年,法国在原国民会议档案馆的基础上,成立法国国家档案馆。
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使世界上有了第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使中央和地方档案馆形成网络,有了真正的国家档案馆事业;档案馆馆藏来源由单一性变成了多样性。
9、1794年6月25日,法国颁布《穑月七日档案法令》,规定国家档案馆是中央级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作为国家档案馆设在地方的分馆,接受地方政权和国家档案馆的双重领导,这就使档案集中管理原则包含了档案事业集中管理的内容。
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的确立,是档案学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10、档案开放原则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档案馆性质的根本变化,档案馆由对社会封闭的机构变成了向社会开放的机构。
法国的档案开放原则受到各国的重视,被誉为“档案的人权宣言”。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起源诸说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1.文字说:文字是档案的必要条件2.文字图像起源说: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3.结绳刻契说: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
2.中国档案: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3.外国档案: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1.古代中古档案:{甲骨档案金石档案:书史性质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
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
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属性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学习】第十章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 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 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编辑课件
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方档案学者十分推崇文件生命周期理 论,将其与来源原则并称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 理论,将其视为档案人员参与现行文件管理的 理论依据。他们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 代档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
编辑课件
作用是什么? 20、你对“文献战略”、“宏观鉴定战略”
有何评价?
编辑课件
21、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应当如何建构和发展? 22、现行的档案鉴定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3、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建设中的“历史方法”
和“逻辑方法”是对立的吗? 24、档案实体管理为什么要坚持历史主义的方
法?档案信息管理为什么要合理地运用“逻 辑的方法”? 25、阐述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基本发展趋势。
编辑课件
五、来源原则遭受冲击
尽管来源原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得 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但随着20世纪中叶以 来社会环境和档案专业实践的巨大变化, 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受到了严重冲击,引发 了北美档案界对来源原则的适用性及其在 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的重新思考和评价。
编辑课件
六、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 对来源原则的质疑到20世纪80年代中
意义是什么? 14、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应当进行
哪些方面的修正? 15、说明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情况。
编辑课件
16、你对“职能鉴定论”有何评价? 17、“年龄鉴定论”的贡献是什么? 18、“行政官员决定论”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哪些? 19、“文件双重鉴定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
档案评价理论
档案评价理论第一篇:档案评价理论档案评价理论、应用与发展摘要在我国,通常把高考、中考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水平的评价标准。
如今就业压力增大,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不少学生、家长和学校过度重视考试分数,认为只有一个好的学业成绩才能保障学生的未来。
而传统的只看考试分数的评价方法,更是为“唯分数论”的论调推波助澜,导致各种辅导班,学习班盛嚣尘上。
学生学习时间增长,但学业成绩却没有较大的提高。
这样的现象使得不少学者开始思考引进新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
用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校外实践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指标。
档案评价作为一种质性评价,具有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特点,是一种比较适合学习教学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档案评价学业评价标准教学评价【前言】档案袋评价应用于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
档案袋是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
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来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
1在档案袋评价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
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档案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
其次,档案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2【主题】1.档案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onvism)和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是档案袋评价法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性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档案专业中级基础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F o r p e r s o n a u s e o n y n s u d y a n d r e s e a r c h n o f o r c o m m e r c a u s e《档案专业基础(中级)》、《档案专业实务(中级)》考试大纲前言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档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
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档案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基本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档案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将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档案专业基础(中级)》《档案专业实务(中级)》考试大纲编写组二○一三年一月档案专业基础第一部分档案概述基本要求:了解:档案的形式,档案的种类,档案的作用熟悉:档案定义的表述与含义掌握:档案的形成条件,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价值一、档案的定义(一)档案定义的表述(二)档案的形成条件(三)档案的形式(四)档案的本质属性二、档案的种类(一)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二)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与旧政权档案三、档案的价值(一)凭证价值(二)情报价值(三)对档案真实性的辩证理解(四)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1、档案价值的扩展律2、档案价值的时效律3、档案价值的条件律四、档案的作用第二部分档案工作概述基本要求:了解:档案工作的概念和内容,档案馆(室)的类型熟悉: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档案馆(室)的性质与任务,档案工作的性质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级集中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档案学概论》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档案学P191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P6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P42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P239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
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P47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
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
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P76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P274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P130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
P48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
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
浅析档案规律及基本原理
浅析档案规律及基本原理第一篇:浅析档案规律及基本原理[内容摘要]本文概括总结了档案基本规律及基本原理,我们利用档案基本规律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利用价值。
对档案进行集中化、有序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为了正确地运用档案基本规律创设必要的条件。
所谓档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创设条件的过程表述。
[关键词]档案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档案基本规律,表明了档案这个客观事物的产生形成和运动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它们是实现档案利用价值过程中相辅相成地起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因此,档案工作的开展和运作,必须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忽视或违背了其中任何一条规律,都难以达到完好地实现档案利用价值的目的。
在探讨档案的基本规律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理之前,有必要对档案这个客观事物作出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因为,只有弄清楚档案是什么样的客观事物之后,才能探讨档案自身固有的基本规律。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档案固有的基本规律,可以归纳为四条:档案自然形成规律,档案利用价值扩展规律,档案利用价值潜在规律和档案机密程度递减规律。
并且,档案工作在遵循档案固有规律的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矛盾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手段和通过什么程序,这就构成档案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对档案的基本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的定义作了如下的表述:“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对这段表述的含义,可以解释如下:(一)档案的基本来源——档案产生形成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历史过程中。
这里强调了社会的“活动”。
因为,如果不是活动历史过程中产生形成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档案”。
社会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社会领域的活动,都必然产生形成档案。
试论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启示
试论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启示【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促进其快速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的兴起是当代社会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的管理工作,是时代信息来源的重要载体,在各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直接决定着档案的存毁,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档案管理工作。
在世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之下,外国先进的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于其他各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并随着更新过程,对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冲击。
由此,本文对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讨,为我国档案鉴定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经验,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外国;档案鉴定;发展历程;启示0.引言根据实践表明,一般来说档案价值的鉴定并不是与档案工作同时产生的,它的发展于档案工作发展的中间阶段。
十四世纪开始,在造纸技术的发展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数量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给历史材料的保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一些地方为了减轻档案保存压力采取一些淘汰公文的做法,将有用的档案进行保存处理。
这种保存形式的产生及时最早的档案鉴定工作的雏形,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形式的限制,并没有将此种鉴别进行理论性的传播,也只是出于简单的萌芽阶段。
1.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初期,德国方案学者迈斯奈尔首先提出了档案内容和来源作为档案管理的鉴定和标准,这一了理论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成为世界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理论性基础。
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档案鉴定过于简单的做法,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鉴定的实践工作,对国家历史档案进行妥善保存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922年,对于档案的挑选和销毁方面的理论鉴定首先出现在英国学者西拉里·詹金逊所撰写《档案管理手册》中,提出文件证据的神圣性是行政官员决定鉴定的基础,是行政活动的有力证据,要做好原始证据的保存工作。
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
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原文出处】中国档案【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09【原刊页号】28~30,35【分类号】G7【分类名】档案学【复印期号】200401【标题】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作者】黄霄羽【作者简介】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100872 【摘要题】档案鉴定【正文】近代法国档案工作改革揭开了正规档案鉴定的序幕。
进入20世纪,各国面对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现实,开始从理论上积极探求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标准。
首开先河的是德国提出的“年龄鉴定论”,核心思想就是尊重高龄案卷。
这一思想成为外国档案鉴定理论萌发的标志。
从此之后,外国档案鉴定理论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理论观点不断涌现、推陈出新。
各国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对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和把握不尽一致,从而使各国提出的鉴定原则与标准表现出鲜明的本国特色。
然而,档案鉴定理论是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标准的理论总结和科学提炼,对鉴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透过各国纷繁复杂的鉴定理论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可以看出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初至今,外国档案鉴定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职能鉴定论”、“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和“宏观鉴定论”。
(一)20世纪初的“年龄鉴定论”这种鉴定观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1901年提出的。
他在担任德国国家机密档案馆馆长期间,以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档案鉴定的理论体系——包括六条一般原则和七条具体标准。
他指出鉴定遵循的一般原则包括:第一,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第二,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抛弃;第三,不要以抽象概念作为价值标准;第四,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第五,为暂时目的使用的案卷在目的达到后应当销毁;第六,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
档案鉴定理论历史发展论文
档案鉴定理论历史发展论文档案鉴定是指在对历史档案进行评价、分类、整理、保管、利用过程中,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可信性等方面进行客观的鉴别和审核的一种专业活动。
档案鉴定是保证历史档案正常运行和科学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制定的法律,其中就规定了“弃书勿取,私藏勿张,违者死罪”的规定,这就说明了古代就有了一些记录、收集和保管公共档案的意识和制度。
但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直到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大清档案馆”,正式开始收集整理保存历史文献,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鉴定和审核制度。
档案鉴定理论的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地区,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竞争的激烈加剧,引发了对历史档案的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和利用。
同时,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和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档案鉴定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主要表现在:一、档案鉴定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开始明确和规范化。
19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开始制定和规范档案馆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档案的管理、保管和利用必须要以客观、公正、透明的标准进行,并制定了新的档案鉴定标准和流程。
二、新的档案鉴定方法和技术开始出现。
在档案鉴定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9世纪后期,科技和技术的进步为档案鉴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如灰度分析、彩色扫描、数字化技术、数据挖掘等。
三、档案鉴定的专业化和学科体系逐渐形成。
19世纪后期,档案学的独立性和学科性开始得到承认和肯定,档案鉴定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并在相关机构和学术组织中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课程。
随着档案鉴定理论的日益完善和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的档案鉴定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真实性原则。
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鉴定的核心原则,也是档案鉴定的首要目标。
档案鉴定的任务是确定档案的真实性,防止篡改或者虚构,保障民主和社会公正。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档案学 P191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 P6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 P42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 P239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
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 P47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
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
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P76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 P274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 P130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
P48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
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略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发展阶段
( ) 育 期 (中 世 纪 一 1 世 一 孕 9
堂 己)
12 2年 英 国档 案 学 者詹 金 逊 在 9 其 代 表 作 《 案 管 理 手 册 》 提 出鉴 档 中
定 应 由行 政 官 员 自行 决 定 的 主 张 ,
即所 谓 “ 行政 官员 决 定论 ”试 图解 决 , 档 案 价 值 鉴 定 主 体 问题 。 2 0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波 兰 档 案 学
( )发 展 期 ( 0世 纪 2 三 2 O年
代 —_04- ) 5 代 这一 阶 段在 “ 源 原则 ” “ 来 和 年
龄 鉴 定 理 论 ”等 档 案 学 理 论 的 影 响 下 , 现 了 “ 政官 员决 定论 ” “ 出 行 、职 能 鉴 定 论 ” “ 重 价值 论 ” 也 在 经 和 双 ; 济 学 理 论 的 影 响 下 出 现 了 “ 益 因 效
素 鉴 定 论 ” 。
一
、
档 案 价 值 鉴 定 理 论 发 展 历
程简述
容 利 用 价 值 鉴 定 的朦 胧 思 想 ( 在 潜 意识 ) 。其 后 的 “ 源原 则 ” 全 宗 理 来 ( 论 )则 从 机 构 职 能 的社 会 作 用 方 面 为人 们 提 供 了 认 识 档 案 价 值 的新 视 角 。从这 个 意义 上 来 说 , 案 整 理 及 档
,
但 这种实用 主义观点不仅 没有
引 起 重 视 ,反 而遭 到 了一 些 档 案 人
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批评。
值 鉴定 的需 要 。 着 文件 、 案 、 书 随 档 图
生 产 量 、利 用 量 及 其 管 理 难 度 的不
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陈智为
【期刊名称】《上海档案》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自从德国柏林机密档案馆馆长迈斯奈尔于1901年第一个提出档案鉴定体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文件与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可以在档案鉴定理论中得到反映。
档案鉴定理论与全宗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模式和档案利用理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互为论证的档案学理论体系。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陈智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0
【相关文献】
1.略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发展阶段
2.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发展阶段与关系
3.档案价值鉴定的影响因素及新理论新方法
4.以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为例浅析档案工作的革新对档案理论演变的影响
5.论电子文件下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范式转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原文出处】档案学通讯【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7~11【分类号】g7【分类名】档案学【复印期号】200401【标题】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论【标题注释】本文源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批准号为00ctq002【作者】傅荣校【作者简介】傅荣校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杭州市,邮编:310028)【内容提要】档案鉴定理论是备受档案界关注的特色理论之一,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文章从:与来源原则的结合、史学影响的消退、职能鉴定论的回归、鉴定标准的实用【摘要题】化、效益标准的日显作用这五个方面,对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规律展开了详细论述。
档案鉴定【关键词】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鉴定标准【正文】档案鉴定理论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而且最受档案界关注的档案学特色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所涉及的一些概念——价值、利【原文出处】档案学通讯【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7~11【分类号】g7【分类名】档案学【复印期号】200401【标题】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论【标题注释】本文源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批准号为00ctq002【作者】傅荣校【内容提要】档案鉴定理论是备受档案界关注的特色理论之一,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文章从:与来源原则的结合、史学影响的消退、职能鉴定论的回归、鉴定标准的实用化、效益标准的日显作用这五个方面,对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规律展开了详细论述。
【摘要题】档案鉴定【关键词】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鉴定标准【正文】档案鉴定理论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而且最受档案界关注的档案学特色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所涉及的一些概念——价值、利用、鉴定、精简、效益,本身就完全能反映出档案工作的目标。
对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历史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档案鉴定理论发展史中所呈现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档案鉴定理论,并为探索新的理论模式奠定基础。
一、档案学两大特色理论——来源原则与鉴定理论的紧密结合从20世纪初至今的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来源原则在档案鉴定领域的应用成为其一个显著的特点。
来源原则,即“按照文件的形成机构划分和管理档案”,它起源于1841年法国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则”,百余年来,历久弥新,其应用价值日益拓宽。
它反映到档案价值领域就是依据档案形成者及其职能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注:晋平:档案价值鉴定的来源原则及其应用》,2000年第2期《档案学通讯》。
)从档案鉴定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来源原则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迈斯奈尔提出的鉴定体系中,第二条标准就是以来源原则为基础的。
他认为不能把案卷作为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别单独评判,而应该以它们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即在鉴定时,应该考虑各行政单位在政府机构中所处的地位,其活动性质,以及这种活动与上下级行政单位活动的关系。
此后,卡林斯基的职能鉴定论主张按照机关在政府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的做法,也是奠基于来源原则之上的。
当然,此时的来源是文件的狭义来源,主要指文件的形成机关。
但是,来源鉴定的标准使档案价值鉴定开始摆脱纯经验操作阶段,鉴定工作有了指导思想和鉴定标准。
来源原则也影响了谢伦伯格的理论。
20世纪50年代,谢伦伯格在他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提出“公共文件具有对产生文件的原机构的原始价值,以及对于其他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因而在判定文件价值时必须知道文件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对文件“产生于什么样的政府行政单位或特定的来源不明,它的作用和意义也可能就难以确定。
”(注:(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黄坤坊等译,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p153。
)这些论断体现了档案的来源特征对其价值鉴定的影响,也是谢伦伯格对档案鉴定理论的新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与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新宏观鉴定接收战略”更是充分体现了来源原则对传统鉴定理论和方法的改革,这可从库克的报告中窥见一斑。
1991年,汉斯·布姆斯就指出,“档案人员需要对文件形成者职能进行有效分析,以便将利用需求与文件自身联系起来。
”认为按照这种方法,就会出现一种“迅速转变”,即从复杂的社会价值、问题与趋势转变为由文件形成者职能显示出的文件来源,并进一步指明:“这就是为什么来源必须是档案鉴定永恒的基本原则的原因所在。
”(注: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p153,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而特里·库克在1996年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报告中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档案理论与实践,提出“新来源观”和“新宏观鉴定”。
由库克的报告看出,基于“档案价值取决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职能体现出来的‘新来源观’”,欧美各国先后把鉴定的重点“从文件实体转向文件的形成过程”。
当然,来源鉴定的标准和方法比较客观,简捷实用,是研究判断档案价值的重要依据,却不是惟一标准,不应该排斥其他的鉴定标准和方法。
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学理论与实践中一个颇为复杂的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在坚持以档案来源特征为标准同时,还要结合其内容和形式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全面、准确地甄别和判断档案的保存价值。
二、史学影响的色彩在消褪在档案价值鉴定问题上,传统史学理论及思潮的影响及渗透逐渐减少,档案鉴定标准越来越社会化。
19世纪以来,流传于西欧的实证主义历史学研究思潮,严重影响了档案人员对文件开展鉴定的行为。
如19世纪最有影响的德国历史学家冯·兰克,就宣称“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就怎样叙述,”认为“当事人的信函比史学家的记录更有价值。
”当时的档案工作者认为:他们的职责只是“为国家和民族乃至社会文明保存史料,积累知识,因而认为鉴定档案是对历史的亵渎和冒犯,原则上反对一切鉴定和销毁档案的行为”(注: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出版,p247。
),在档案鉴定问题上表现出极端的保守性和片面性。
希拉里·詹金逊最初也是坚决反对鉴定,其思想突出的特征是:档案“证据的神圣性不可侵犯”。
对此,加拿大的库克批评他执著坚持的是一种“狭隘的证据性特点”。
后来,由于机关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件,鉴定工作不得不开展时,詹金逊做出了一些让步,提出“让行政官员成为选留和销毁其文件的惟一代理人……”,虽然他仍过分地强调档案的证据性,反对档案人员参加鉴定和挑选文件。
诚然,詹金逊关于档案的证据价值和必须维护档案证据价值的思想是可贵的。
但是,他却走到了极端。
詹金逊过分地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却忽略了事物的另一方面,即被他当做选留和销毁文件惟一代理人的行政官员,并不能确保文件证据的神圣不可侵犯,他们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过多或过少销毁文件,“甚至为历史研究和提供活动证据而刻意编制文件”。
由于在理论上的片面性,他无法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法。
詹金逊的鉴定思想把本来合理的东西绝对化、片面化,这就把科学转化为谬误。
谢伦伯格以其卓越的双重价值鉴定理论否定了詹金逊的档案鉴定思想,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他把关注焦点放到史学研究需要的思想,他的后继者甚至越行越远,提倡决定档案根本性质的应当是从属价值,提出了“利用决定论”,强调“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实际利用和预期利用”是档案鉴定的“最重要标准”。
当时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重要鉴定思想家米耶·菲斯拜甚至主张“编史工作的最新趋势是判断文件价值的首要标准”(注: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
幸亏这种观点并没有在档案界达成共识。
比如,杰拉尔德·汉姆就认为这种观点最终的结果是“档案馆藏只限于满足狭隘的研究需要,无法广泛地反映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他进一步指出,“利用决定论”实际上破坏了文件在其形成者业务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联系,完全忽视了形成者的延续机构记忆的需要。
按照汉姆的观点,显然可以认为传统的史学研究远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需求,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斯·布姆斯的“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的产生,就显得再自然不过了。
事实上,在最后一个古典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的理论影响日趋式微后,档案鉴定理论研究基本上脱离史学思潮的影响,不再受历史学家思想观点的挤压。
而在电子文件出现之后,技术鉴定的难度与受关注程度超过了对内容的审视,电子文件鉴定的这双重支点的建立,完全宣告历史主义色彩的淡化,现实需要以及技术性属性越来越成为鉴定理论研究的重点了。
三、职能鉴定论以一种新的面目回归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波兰档案学家卡林斯基接受并发展了迈斯奈尔鉴定理论这已孕含的职能鉴定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鉴定理论和标准,其理论核心是“职能鉴定论”,即档案文件的价值取决于产生机关的职能及其在政府机关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按照这一理论,高级机关和职能重要的机关形成的文件价值大于低级机关或职能不重要的机关形成的文件。
“职能鉴定论”使鉴定工作由过去被动销毁档案转到了主动按档案价值决定留存上来,这是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突出的意义。
“职能鉴定论”在谢伦伯格的双重价值鉴定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应用,谢伦伯格把职能鉴定论的主要思想当做鉴定档案证据价值的主要标准,因而也被欧美国家普遍接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件数量的惊人增长、文件类型的日益复杂,以及社会对档案利用范围的扩大,给鉴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许多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对鉴定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由此,档案鉴定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档案研究人员逐步坚信档案应当反映其产生的社会,因而,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从一个国家的理论发展到一种全社会的理论。
这就促使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在此背景下得以全面发展和论证。
“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最初源于德国档案学家汉斯·布姆斯的“以文件形成者职能体现社会价值”思想。
布姆斯认为,社会应确定其自身价值,档案文件必须如实地反映这些价值。
社会价值最好不是直接通过对社会动力和公共舆论的研究来确定,而应间接地通过了解那些为实现社会需求和愿望的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
按照这种方法,对文件的评判标准从复杂的社会价值、问题或趋势转变为由文件形成者职能显示出的文件来源。
当然,这是一种广义的来源,其分析的重点将是文件形成者的职能、计划,所参与进行的活动及活动中的有机联系和业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