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师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d0416369dc5022aaea00f8.png)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任务:“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1、通过教材和学生搜集材料、整理,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演变,从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4、通过课堂展示环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教材通过对传统节日起源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了对历史的初步了解,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
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更多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把全班学生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料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难点: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设问: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然,我们的传统节日不只这些,它还有哪些呢?(出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今天就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主,展开一次探究之旅,一起去探究这些节日的起源及演变,从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出示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开宗明义,道出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及目的。
新课学习:学生活动一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师过渡:“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就先从春节谈起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745e6169dc5022abea005a.png)
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 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春
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 节
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
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
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
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二02 、 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扫墓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 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 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 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 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各纷 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 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 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 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 人的怀念。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
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 插 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 柳
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 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 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 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 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 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 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 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 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 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 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490a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a.png)
举例:分析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寓意,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将这一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3)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节奏感,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举例: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熟能生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卖油翁》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对于文言文词语、句式的教学,我意识到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引导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应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特殊用法。同时,针对学生的难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的练习和复习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卖油翁》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词义;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卖油翁的形象特点及其寓意;3.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对卖油翁的描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部分段落。通过对《卖油翁》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1-4单元)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1-4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6c9b557702020740bf1e9b2a.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上)1,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 译: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2.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中庸》译: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3.子曰:“事父母几谏ji àn,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要干错事,]就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劝说。
如果他们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但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也不要怨恨。
”4.孝,善事父母者。
《说文解字 》 译:对父母好才是善5.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 》译: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就一定会表现为曲意承欢的样子。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论语》 译: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7.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吕氏春秋》译:掌握了一种原则因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去掉,天下都会顺从,大概只有孝道吧!8.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孟子》译: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
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内。
只是亲他爱他罢了。
9.立爱自亲始,教民睦m ù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孔子家语》译:树立仁爱从爱父母开始,可以教民众和睦;树立恭敬从尊敬长辈开始,可以教民众顺从。
10.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译:学前幼儿没有不知道热爱父母,到了他长大之后也不会不知道尊重长辈。
11.教以悌t ì,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孝经》译: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1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1581fc0c22590102029d51.png)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之花中四君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之花中四君子](https://img.taocdn.com/s3/m/0652d605cc22bcd127ff0c47.png)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传统文化之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汉民族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花朵色淡气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41张PPT)(精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41张PPT)(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25cd3370b1c59eef8c7b4c0.png)
三·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2·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 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于坚《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3
一.年的含义 《尔雅 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前
奏。“老婆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4
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
纪念佛祖成道:释迦牟尼(Sakyamuni)
南瓜藤下听声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 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 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 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26
穿针乞巧
27
• 瓜果乞巧
28
巧果
29
吃巧巧饭
30
剪纸彩绣
31
为牛庆生
32
文化节到了,为了促进校园 文化建设,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决定尝试 制作一期校园展板,来激发学生 的爱国情怀。
北京:荸荠(必齐)。
南方:年糕(年高),北方:饺子(更岁交子, 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7
8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年的传说) 年关讨债 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我想法;年廿九,
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元旦碰面拱拱手。 除夕夜,有寺庙通宵演戏,称为“避债戏”。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8acdd851e79b8969022638.png)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安徽濉溪县临涣中心校刘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
穷山距海,也不能限制。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有如何坚固的防御,他总能到达。
精锐之师,也不能阻挡。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意思: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直接翻译是:不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无法到达一千里远的地方。
引申开来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就是自己独自学习,而没有与别人进行一定的交流,造成自己的学识没有新的进展。
使自己的知识片面而不是博大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的意思是“用人的长处,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没有用的人。
”的意思。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意思: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他送我木瓜,我拿美玉回报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d59198d5bbfd0a7956736b.png)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
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57bd1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及原文《卖油翁》课文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或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卖油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能联系实际,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明确: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接下来教师引导:“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
但有一个人不以为意,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播放PPT补充)明确: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a639f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2.png)
(2)【明孝义】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 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 仿句:
示例 ①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孝是直接行动的付出。 ②孝是知恩顺意的回报,孝是春去秋来的坚持。
(3)【践孝行】你作为中学生,将如何用实际行动 孝敬父母及长辈。
示例:①尊重父母及长辈,聆听他们的教诲,采纳他们 的合理化建议,努力学习,健康成长。②学会与父母沟通交 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付出,在感情上让他们感 受到晚辈的关心。③尽自己所能,不给父母及长辈添麻烦, 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提示:
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为避免发言时重复啰嗦,可以先打好腹稿,或简单写下 自己的发言要点。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边听边记下别人讲话的重点 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示例:“孝亲敬老”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
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与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
孝亲小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 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 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 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 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十五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 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 南北总关心。
别老母
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岁末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76a7d84a7302768f993953.png)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1.理解“孝”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
2.深入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孝”。
3.学会策划、组织、实施活动,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4.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宣传海报。
2课时第1课时(起始课)1.理解“孝”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
2.明确践行“孝”的途径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3.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并能根据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
4.学会制作简单的活动宣传海报。
课前准备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选出小组长。
一、唤醒“孝”1.“天大地大,父母恩大”,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人,是世间最爱我们的人,是我们最亲的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感受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深沉的爱,并说说阅读后的体会。
资料一: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满载乘客的缆车到达山顶后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多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了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资料二:“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思: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上天无情,想要报答父母也没有机会了!)预设父母是养育我们,时刻担忧我们,甚至在危机时刻能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要及时报答父母。
2.父母这种伟大的爱让我们震撼,而父母在生活中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怀,也是他们爱的表达。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哪些事让你感受到父母的爱?(生自由发言)3.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预设我们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用“孝”来回报他们。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bb4ce5a32d7375a517806b.png)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节日习俗的社会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指导如何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引入:在历史的积淀与发展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中华民族的的传统节日更是多种多样,清晰地记录了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中国古诗词中就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描述,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品诗词猜节日环节。
(课件依次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相关诗词)师小结: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
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三、围绕三大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小组展示春节的起源与习俗: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2ba47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9.png)
5.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对仗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己亥杂诗》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诗歌中的比喻、对仗等表现手法,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己亥杂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关键词语与名句:如“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等,需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含义及用法。
-诗歌表现手法:比兴、对仗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并欣赏其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需通过补充资料或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对于初中生来说,把握古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情感可能存在困难,可以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讨论诗人的生平经历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诗歌情感表达的手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28488f8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f.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课内容丰富,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唐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文化交流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介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90e6bdcaa00b52acfc7cad8.png)
文学部落
读书交流会,编辑班刊
交流分享,组织策划;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语文生活类
七
下
天下国家
故事会、朗诵会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讲述与能力;资料搜集与研读
传统文化类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3.“语文综合实践”序列: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为核心,指导学生综合处理各类文本,从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性学习内容
册
专题
主要活动
能力培养点
类别
七
上
有朋自远方来
专题资料搜集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搜集与研读能力;介绍和讲述
传统文化类
少年正是读书时
读书问题讨论会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倾听;比较分析;内省力
编者的意图主要有以下两组:
A1.单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长处,也是阅读方法学习的主阵地,不能弱化。
A2.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举一反三。
B1.教师“教读”天经地义,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不容混淆。
B2.学生“自读”既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又是教师“教读”的价值指向,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文和教学形态。
三、以单元的双线设计实现意图A
1、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2、“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3、以“人文主题”引领拓展综合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2.自读课文:“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
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
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C.清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按阳历算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七八岁,耄耋之年是指100岁。
5.下列关于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人们可以赏月,吃月饼。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B.“清明”之后是“谷雨”,“秋分”之前是“白露”,“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处暑”是指正当天气炎热的时候。
C.小丽的生肖属相是羊,弟弟比她小四岁,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小猪储蓄罐作为送给弟弟的生日礼物。
D.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6.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
下面是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
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B)下联:(A)
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
左:(A)右:(B)
7.雁翔同学有搜集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
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B)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溪云请完成《传统文化常识·小考卷》
(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2016·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