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师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任务:“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1、通过教材和学生搜集材料、整理,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演变,从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4、通过课堂展示环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教材通过对传统节日起源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了对历史的初步了解,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

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更多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把全班学生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料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难点: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设问: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然,我们的传统节日不只这些,它还有哪些呢?(出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今天就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主,展开一次探究之旅,一起去探究这些节日的起源及演变,从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出示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开宗明义,道出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及目的。

新课学习:学生活动一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师过渡:“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就先从春节谈起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 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 节
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
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
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
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二02 、 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扫墓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 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 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 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 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各纷 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 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 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 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 人的怀念。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
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 插 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 柳
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 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 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 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 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 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 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 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 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 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 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油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熟能生巧的情况?”比如学习骑自行车、游泳等技能时,经过反复练习,我们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技能。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油翁》中的奥秘。
举例:分析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寓意,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将这一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3)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节奏感,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举例: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熟能生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卖油翁》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对于文言文词语、句式的教学,我意识到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引导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应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特殊用法。同时,针对学生的难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的练习和复习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卖油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卖油翁》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词义;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卖油翁的形象特点及其寓意;3.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对卖油翁的描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部分段落。通过对《卖油翁》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1-4单元)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1-4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上)1,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 译: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

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2.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中庸》译: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3.子曰:“事父母几谏ji àn,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要干错事,]就要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地劝说。

如果他们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但不能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也不要怨恨。

”4.孝,善事父母者。

《说文解字 》 译:对父母好才是善5.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 》译: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就一定会表现为曲意承欢的样子。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论语》 译: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7.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吕氏春秋》译:掌握了一种原则因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去掉,天下都会顺从,大概只有孝道吧!8.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孟子》译: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

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内。

只是亲他爱他罢了。

9.立爱自亲始,教民睦m ù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孔子家语》译:树立仁爱从爱父母开始,可以教民众和睦;树立恭敬从尊敬长辈开始,可以教民众顺从。

10.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译:学前幼儿没有不知道热爱父母,到了他长大之后也不会不知道尊重长辈。

11.教以悌t ì,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孝经》译: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1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之花中四君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之花中四君子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传统文化之花中四君子
花中四君子,汉民族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兰,花朵色淡气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41张PPT)(精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41张PPT)(精品)
19
三·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2·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 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于坚《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3
一.年的含义 《尔雅 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二.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节是春节的前
奏。“老婆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4
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
纪念佛祖成道:释迦牟尼(Sakyamuni)
南瓜藤下听声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 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 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 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26
穿针乞巧
27
• 瓜果乞巧
28
巧果
29
吃巧巧饭
30
剪纸彩绣
31
为牛庆生
32
文化节到了,为了促进校园 文化建设,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决定尝试 制作一期校园展板,来激发学生 的爱国情怀。
北京:荸荠(必齐)。
南方:年糕(年高),北方:饺子(更岁交子, 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7
8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年的传说) 年关讨债 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我想法;年廿九,
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元旦碰面拱拱手。 除夕夜,有寺庙通宵演戏,称为“避债戏”。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安徽濉溪县临涣中心校刘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

穷山距海,也不能限制。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有如何坚固的防御,他总能到达。

精锐之师,也不能阻挡。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意思: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直接翻译是:不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无法到达一千里远的地方。

引申开来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就是自己独自学习,而没有与别人进行一定的交流,造成自己的学识没有新的进展。

使自己的知识片面而不是博大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的意思是“用人的长处,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没有用的人。

”的意思。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意思: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他送我木瓜,我拿美玉回报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

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及原文《卖油翁》课文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或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卖油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能联系实际,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明确: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接下来教师引导:“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

但有一个人不以为意,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播放PPT补充)明确: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明孝义】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 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视的幸福。 仿句:
示例 ①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孝是直接行动的付出。 ②孝是知恩顺意的回报,孝是春去秋来的坚持。
(3)【践孝行】你作为中学生,将如何用实际行动 孝敬父母及长辈。
示例:①尊重父母及长辈,聆听他们的教诲,采纳他们 的合理化建议,努力学习,健康成长。②学会与父母沟通交 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付出,在感情上让他们感 受到晚辈的关心。③尽自己所能,不给父母及长辈添麻烦, 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提示:
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为避免发言时重复啰嗦,可以先打好腹稿,或简单写下 自己的发言要点。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边听边记下别人讲话的重点 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示例:“孝亲敬老”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
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与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
孝亲小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 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 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 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 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十五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 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 南北总关心。
别老母
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岁末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案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1.理解“孝”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

2.深入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孝”。

3.学会策划、组织、实施活动,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4.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宣传海报。

2课时第1课时(起始课)1.理解“孝”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

2.明确践行“孝”的途径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3.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并能根据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

4.学会制作简单的活动宣传海报。

课前准备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选出小组长。

一、唤醒“孝”1.“天大地大,父母恩大”,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人,是世间最爱我们的人,是我们最亲的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感受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深沉的爱,并说说阅读后的体会。

资料一: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满载乘客的缆车到达山顶后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多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了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资料二:“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思: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上天无情,想要报答父母也没有机会了!)预设父母是养育我们,时刻担忧我们,甚至在危机时刻能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要及时报答父母。

2.父母这种伟大的爱让我们震撼,而父母在生活中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怀,也是他们爱的表达。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哪些事让你感受到父母的爱?(生自由发言)3.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预设我们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用“孝”来回报他们。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部编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节日习俗的社会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指导如何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引入:在历史的积淀与发展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中华民族的的传统节日更是多种多样,清晰地记录了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中国古诗词中就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描述,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品诗词猜节日环节。

(课件依次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相关诗词)师小结: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

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三、围绕三大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小组展示春节的起源与习俗: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4.体会诗人龚自珍的思想感情。
5.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对仗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己亥杂诗》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诗歌中的比喻、对仗等表现手法,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己亥杂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关键词语与名句:如“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等,需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含义及用法。
-诗歌表现手法:比兴、对仗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并欣赏其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需通过补充资料或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对于初中生来说,把握古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情感可能存在困难,可以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讨论诗人的生平经历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诗歌情感表达的手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课内容丰富,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交往国家、交往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外文化交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地图和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唐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文化交流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介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介绍
综合实践类
文学部落
读书交流会,编辑班刊
交流分享,组织策划;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语文生活类


天下国家
故事会、朗诵会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讲述与能力;资料搜集与研读
传统文化类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3.“语文综合实践”序列: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为核心,指导学生综合处理各类文本,从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性学习内容

专题
主要活动
能力培养点
类别


有朋自远方来
专题资料搜集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搜集与研读能力;介绍和讲述
传统文化类
少年正是读书时
读书问题讨论会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倾听;比较分析;内省力
编者的意图主要有以下两组:
A1.单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长处,也是阅读方法学习的主阵地,不能弱化。
A2.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举一反三。
B1.教师“教读”天经地义,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不容混淆。
B2.学生“自读”既是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又是教师“教读”的价值指向,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文和教学形态。
三、以单元的双线设计实现意图A
1、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
2、“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3、以“人文主题”引领拓展综合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2.自读课文:“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
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

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

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C.清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按阳历算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七八岁,耄耋之年是指100岁。

5.下列关于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人们可以赏月,吃月饼。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B.“清明”之后是“谷雨”,“秋分”之前是“白露”,“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处暑”是指正当天气炎热的时候。

C.小丽的生肖属相是羊,弟弟比她小四岁,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小猪储蓄罐作为送给弟弟的生日礼物。

D.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6.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

下面是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

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B)下联:(A)
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
左:(A)右:(B)
7.雁翔同学有搜集对联并归类的好习惯。

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

(B)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溪云请完成《传统文化常识·小考卷》
(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2016·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