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补液

合集下载

外科学的补液

外科学的补液

1、肾排尿: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

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 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份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份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份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400mL。

这种水份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份总量约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到的,叫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摄人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二)电解质1、钠离子(Na+):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3、氯离子(Cl-):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中域教育搜集整理更多咨询QQ:8249310664、碳酸氢根离子(HCO3-):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外科补液

外科补液

1、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 180ml/kg.2、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张的4:3:2液(4份盐:3份糖:2份碱)3、补充等滲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用1/2张的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4、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碱‖指的是1.4%SB)这样一来才与血浆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

糖为5%-10%的GS,盐为NS(0.9%NaCl),碱为5%NaHCO3(稀释为1.4%NaHCO3方法:5%碱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补足。

例如:100ml5%碱稀释为1.4%碱:100/4=25,100-25=75,即为25ml5%碱+75ml糖)5、补钾:每100ml液体量中10%KCl总量不超过3ml,使钾浓度小于千分之三。

6、扩容:2:1等张含钠液(2份盐:1份碱)按20ml/kg计算,30分钟内滴完。

7、累积损失量在第一个8小时补足,为1/2总量。

液体疗法基本原则―一、二、三、四‖·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二个步骤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注射用水是禁忌直接由静脉输入的,因其无渗透张力,输入静脉可使RBC膨胀、破裂,引起急性溶血。

(1)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GS和10%GS,主要供给水分(由呼吸、皮肤所蒸发的(不显性丢失)及排尿丢失的)和供应部分热量,并可纠正体液高渗状态,但不能用其补充体液丢失。

5%GS为等渗溶液,10%GS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不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能量,或转变成糖原储存于肝、肌细胞内,不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作用。

(注:10%GS 比5%GS供给更多热量,虽其渗透压比5%GS高1倍,如由静脉缓慢滴入,Glucose迅速被血液稀释,并被代谢,其效果基本与5%GS 类似。

外科补液试验名词解释

外科补液试验名词解释

外科补液试验名词解释
1、外科补液试验名词解释:外科补液试验是一项用于检查排尿功能是否正常的辅助检查方法。

2、外科补液试验通常是用于排尿功能是否正常的辅助检查项目。

外科补液试验通常是指患者的尿液量减少,通常是患者出现了慢性肾衰竭以及急性肾衰竭等疾病之后导致的现象,还需要用5%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点滴,需要在半个小时内滴完,然后通过排尿的尿量给予判断。

在补液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心衰加重,则需要停止补液,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2外科补液

2外科补液

3.皮褶厚度与臂围 通过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中点周径及 上臂肌肉周径的测定可以推算机体脂肪及肌肉总量,间接反映 机体营养状况。 4.握力测定握力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肌肉功能十 分有效的指标,肌肉力度与机体营养状况和手术后恢复程度相 关。因此,握力是机体营养状况评价中一个良好的客观测量指 标,可以在整个病程过程中重复测定、随访其变化情况。正常 男性握力≥35kg,女性握力≥23kg。
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并直 接影响病人的预后
能量补充原则
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其能 量需求亦是不同的。
应激早期,合并有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 合征)的急性重症病人,能量供给在20~ 25 kcal/kg/day,“允许性”低热卡喂 养
目的在于:避免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 如高血糖、高碳酸血症、淤胆与脂肪沉积 等。
钠、氯
胰液 700ml
碳酸盐
胆汁 500ml
钠、氯
如何补液

正常生理需要量 已经丧失量(第一天补一半) 正在丧失量
如何补液
补液原则 :
先快后慢 先盐后糖 先晶后胶(晶胶比为4∶1) 纠酸补钙 见尿补钾
如何补液
成分
抗生素 三大要素:蛋白、脂肪、糖 维生素:水溶性、脂溶性 微量元素:镁、钙、磷 电解质:钾、钠 抑酸药物 胰岛素 其他:碱性药、降压药、平喘药
肝功能不全病人的补液 注意维生素,特别是VitK1的供给 合并肝功能不全的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时应增加 支链氨基酸的供给,并降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 合并肝功能不全的重症病人,非蛋白质热卡以糖 脂双能源供给,其中脂肪补充宜选用中长链脂肪 乳剂。
不同危重症的代谢特点与补液原则
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补液 在尽量减少总量的基础上,输液速度控制在3040滴/分 注意CVP监测,严防心衰 控制钠盐的液体量 心衰病人的营养支持宜选择热卡密度较高的营养 配方 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比例,并严密监测心脏功能

外科补液

外科补液
(1)该病人的诊断
(2)如何补液体?
(1)诊断:等渗性缺水、低钾血症
(2)
1)定量:补液量=日生理需要量+已损失量+额外损失量
a. 每日生理需要量: 2000-2500ml
b. 已损失量:1500ml 先用计算量的一半
c. 继续损失量:500ml+1.8*4*50ml=860ml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1/4用生理盐水,3/4用5%GS
b. 已丢失量:平衡盐溶液
c.继续丢失量:按生理盐水:GS =1:1
具体方案:
第一天:
生理盐水:500ml+430ml
5﹪GN:1500ml+430ml
10﹪KCl:40ml
平衡盐溶液:750ml
第二天:
生理盐水:500ml
B、血浆[HCO3-] 14mmol/L
C、血PH值7.3
D、尿PH值4.4
2,急性腹膜炎症时,呼吸加深加快, [HCO3-] 9mmol/L,可能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3,一病人血气分析结果为:pH:7.15, [HCO3-] ↓,可能是为:
外科学
补液
1)定量:从三个方面考虑
补液量=日生理需要量+已损失量+额外损失量
a. 每日生理需要量: 2000-2500ml
b. 已损失量
纠正病人现已存在的缺水,缺钠盐,酸中毒等需要的水和电解质。先用计算量的一半
c. 继续损失量:包括胃肠吸引,肠瘘,大量出汗等损失的液体。
(1)如何输液以增加尿量;

外科补液常识

外科补液常识
23
4. 肺调节: 肺在呼吸的同时也有水分的排
出,亦不受体内水份多少影响。呼 吸增快丢失水分增多;气管切开后, 水分丢失增多是正常的2—3倍,约 1000ml/天左右。
24
(四)体液的渗透压
体液的渗透压决定于溶质颗粒 的多少,而不是颗粒的大小及质量。 渗透压的高低又决定了溶量的分布 情况。渗透压高,溶量增加;渗透 压降低,水向其它部位转移,溶量 下降。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 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 的98%,胶体渗透压仅占2%,但
28
(2) 病理:
↗下丘脑—囗渴、饮水得以补充 C外液渗透压↑↘垂体—ADH↑—水回吸收尿少。
↓ C内液转移到C外、最初血容量减少不明显, 继续缺水—血容量减少—醛固酮生成↑—钠和水回 吸收↑、尿量更少 —氮质血症和酸中毒。
→严重缺水时引起脑细胞脱水、脑功能障碍。
29
(3) 表现 根据脱水的轻重,分为三度:
6
(二)电解质的分布与平衡
体液中含有各种电解质,它们对维持
细胞内外水的正常分布最为重要,也
是调节和维持体液酸硷平衡的重要物
质,主要是通过渗透压而发挥作用的。
根据电解质带电性质的不同,电解质
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细胞内外液所
含电解质的浓度是不相同的,细胞外
液的主要阳离子是Na +,主要阴离子
是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液
慢性腹泻、肠瘘,使Na+大量丧 失。 • 大创面慢性渗液; • 长期使用利尿剂、 • 缺水时单纯补水未补钠。
33
(2) 病理:
C外液渗透压↓—垂体—ADH生
成减少— 早期尿量
即有增加。
转移到细胞内 →血容量迅速减 少、易发生周围循环衰竭、缺钠超 过机体代偿时、则出现缺钠性休克。 后期尿量减少、并因尿钠含量少、 比重低;氮质血症和酸中毒。严重 时脑细胞水肿,脑功能障碍。

外科补液总结

外科补液总结

外科补液总结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 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外科补液知识点总结

外科补液知识点总结

外科补液知识点总结引言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细致的操作和严谨的护理。

作为外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正确地进行补液对于手术患者的综合治疗和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外科补液的定义、目的、分类、配方、途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为临床外科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一、外科补液的定义外科补液是指在外科手术中,在术中或术后给予患者一定量的药物溶液,以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外科补液一般包括输液、输血等方式,以达到患者的血容量、循环状态、代谢平衡和脏器功能的恢复等目的。

二、外科补液的目的1. 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外科手术会导致大量出血和组织液流失,补液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血压稳定,减少术中术后的休克发生。

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手术过程中液体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会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补液可以迅速恢复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3. 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适当的外科补液可以促进患者组织的修复和新陈代谢,有助于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三、外科补液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的不同需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外科补液可以分为晶体液、胶体液、氧化性溶液等几种不同类型。

1. 晶体液:晶体液又称为等渗液,主要由葡萄糖盐水、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组成,适用于术中的液体和电解质损失,能够有效地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

2. 胶体液:胶体液主要由血浆代用品、白蛋白溶液等组成,适用于大量出血、休克等情况,能够有效地增加患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

3. 氧化性溶液:氧化性溶液主要由含氧性分子和电解质组成,如漱口消毒液、抗菌药溶液等,适用于手术创面的清洁和局部感染等情况,能够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四、外科补液的配方外科补液的配方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需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主要包括液体的种类、浓度、渗透压、pH值等方面。

1. 液体的种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需要选择晶体液、胶体液和氧化性溶液等不同类型的液体。

(完整版)最全的外科补液

(完整版)最全的外科补液

(完整版)最全的外科补液人体排出体液的途径有四种。

首先是通过肾排尿,每日尿量约为1000-1500mL,其中每15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其次是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皮肤蒸发的水份约为500mL,而出汗会导致更多的水份丢失。

如果有发热,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第三是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为400mL。

最后是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

这些途径共排出约2000-2500mL的水份,其中皮肤蒸发和肺呼出的水份是看不到的,叫做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每日摄入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电解质是指能导电的物质,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钠离子(Na+)是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钾离子(K+)是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氯离子(Cl-)是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碳酸氢根离子(HCO3-)是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在细胞外液中的两种主要阴离子,Cl-和HCO3-,常常发生相互代偿作用。

体液失衡包括脱水和过度补液。

高渗性脱水是由于进水量不足(例如长期禁食)或排汗量过多(例如高热)引起的。

由于失水大于丢钠,使得细胞外液呈现高渗状态,导致细胞内脱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外科补液

外科补液
பைடு நூலகம்
2、低渗性脱水:因急性失水后,只补水而忽略补盐;或 反复呕吐造成。由于失钠大于丢水,使细胞外液呈现低 渗状态。早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血容量 不足;后期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临床表现主要是缺钠,可将其分成三度: ①轻 度 :无 口 渴 , 乏 力, 头 晕, 尿 量不 减 ,失 盐 约为 0.5g/kg; ②中度:皮肤弹性减低,恶心,呕吐,脉搏细弱,血压偏 低,尿量减少,失盐约为0.5—0.75g/kg; ③重度:除上述症状外 ,出现休克,失盐约为 0.75 — 1.25g/kg。 低渗性脱水轻度血钠小于135mmol/L, 中度血钠小于130mmol/L, 重度血钠小于120mmol/L。 治疗先补等渗盐水,严重病例应补高渗盐水。
(一)基本知识
二、体液失衡
临床表现
与体液丢失量、速度、种类、机体的代偿反应有关 表现为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肾脏、血流动力学代偿反应表现 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乏力、口渴、头晕 肾脏:少尿 血流动力学:低血压性休克 如:70Kg男性,总水量40L 细胞外液15L 血液5L 设血细胞比容为45% 如丢失水1L 血容量下降 1/40 2.5% 丢失等渗溶液1L 血容量下降 1/15 6.6% (细胞外液) 出血1L 血容量下降 1/5 20%
(三)酸碱平衡
正常血液pH为7.35—7.45。维持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 是: ①血液缓冲系统: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HCO3-/H2CO3 二者之 比为20/1;体内产酸多时,由HCO3-中和;产碱多时, 由H2CO3中和。 ②肺调节:通过增减CO2排出量来调节血中的H2CO3浓度。 当H2CO3浓度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排出;反 之亦然。 ③肾调节:肾有强大的排酸能力,具体途径是: a:近曲小管泌H+和对HCO3-的重吸收 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H+和对HCO3-的重吸收 c:分泌NH4+以带出H+等。

外科术后补液实战攻略

外科术后补液实战攻略

外科术后补液实战攻略一、外科术后补液的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术前健康状况、术中和术后出血量等因素,以确定合适的补液量和补液种类。

2.安全原则:确保补液方案的安全性,选择安全的补液液体,并严格控制补液速度,避免出现过快或过慢的补液情况。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纠正补液相关的不良反应。

3.持续性原则:术后补液应采取持续的方式进行,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者的需要,可采取静脉输液、胃肠道给予液体等方式进行补液。

二、外科术后补液的方式1.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外科术后最常用的补液方式。

根据补液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可选择不同的输液液体,如晶体液、胶体液、输血液等。

静脉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补液目标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输液速度应控制在80~120滴/分钟。

2.胃肠道给予液体:对于能够正常进食的患者,可通过口服或胃管给予液体。

选择含有适当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患者术后的水分和电解质损失。

此外,尽量避免给予高渗盐水,以免刺激胃肠道。

3.其他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选择其他途径进行补液,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但在外科术后补液中较为少见。

三、外科术后补液的注意事项1.监测补液效果: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皮肤弹性等指标,评估补液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确保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2.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在补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过快或过慢的补液速度导致的血容量过负荷或低血容量等。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注意补充电解质: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指标,合理补充电解质。

在补液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补液液体中包含适量的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4.防止感染:在进行外科术后补液时,要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补液管路和部位的清洁。

避免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如避免多次穿刺或插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根静脉输液管等。

外科补液方案

外科补液方案

外科补液方案1. 概述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医疗行为,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充分补充患者所丧失的液体以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

外科补液方案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合理制定补液方案,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恢复迅速。

本文将介绍外科补液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补液的目的、补液的分类、补液的原则以及常用的补液途径和药物。

2. 补液的目的外科手术过程中液体的丧失主要包括失血和蒸发损失。

补液的目的是通过补充丧失的液体,维持血容量、循环稳定和组织氧供。

外科补液的目的主要包括:•维持血容量:有效补液可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保证组织和器官获得足够的灌注。

•保持循环稳定:正常的血容量可以维持血压和心输出量的稳定,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维持组织氧供:补液可以维持血液的氧运输功能,确保组织和器官获得足够的氧供。

3. 补液的分类根据补液的成分和作用机制,外科补液可以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两大类。

3.1 晶体液晶体液是指无分子量限制的液体,可以迅速扩充血容量。

根据渗透浓度的不同,晶体液又可以分为等渗液、高渗液和低渗液。

•等渗液:等渗液的渗透浓度与血浆相似,如生理盐水和林格液。

等渗液主要起到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的稳定作用。

•高渗液:高渗液的渗透浓度大于血浆,如3%氯化钠溶液。

高渗液主要用于补充体液丧失和改善微循环。

•低渗液:低渗液的渗透浓度小于血浆,如5%葡萄糖溶液。

低渗液主要用于治疗失水和改善组织灌注。

3.2 胶体液胶体液是指分子量较大的液体,可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血容量和维持循环稳定。

常用的胶体液包括人血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和明胶等。

胶体液具有较长的停留时间和较好的扩容效果,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血管渗漏等副作用,应慎重使用。

4. 补液的原则外科补液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但通常需遵循以下原则:•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观察指标原则: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尿量和血液生化指标等,调整补液方案,确保有效补液。

外科补液-(一)

外科补液-(一)

外科补液-(一)外科补液外科手术是一种有风险的医疗操作,术中液体管理是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进行体液管理,保持患者血容量和水平衡,防止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这就需要进行外科补液。

本文将介绍外科补液的相关知识。

一、补液的目的1. 保持血浆浓度:手术过程中,失血或脱水会导致血液浓度降低,补液可以保持血浆浓度,维护血液的渗透压,维护细胞的正常代谢。

2. 维持血容量: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伤口的切开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血管的容积会发生变化,补液可以维持血容量,增加心脏充盈,避免低血压等并发症。

3. 维持水平衡: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清醒状态,会导致口渴和排尿减少,补液可以维持水分平衡,防止脱水。

二、补液的种类1. 晶体液:晶体液包括等渗盐水、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用于补充体内失水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2. 胶体液:胶体液包括白蛋白、明胶等,可用于恢复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渗透压。

3. 血制品:血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浆制剂、血小板悬液等,可用于补充血容量和红细胞,增加氧输送。

三、补液的方法1. 静脉输液:是指将补液通过静脉注射输送到体内。

2. 自动输液:是指将预设的液体输送速率和时间,通过输液泵等设备自动输送到体内。

3. 血管内直接补液:在手术过程中将补液直接注入动脉或静脉血管,可以提高补液效果。

四、补液的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的体重、失液量、伤害程度等情况确定补液的种类和剂量。

2. 监测补液前和补液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3. 监测补液后的尿量和尿液情况,如尿液的颜色、pH值等。

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感染的发生。

5. 不要过度补液,避免引起水中毒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外科补液是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操作之一,正确地补液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

外科补液原则及补液量计算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会导致机体内失血、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调,因此术后需要正确补液来维持机体的稳态。

外科补液的原则包括根据失液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合理补液、准确评估机体的容量状态、选用适当的补液类型和剂量、密切监测补液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适时调整。

本文将介绍外科补液的原则和补液量计算方法。

补液原则:1.恢复循环血容量:通过补充体液来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2.恢复身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术后机体内的电解质可能失衡,需要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来纠正。

3.补充个体损失的液体:包括手术失血、腹水引流、胸腔引流等。

4.补充由手术创伤引起的血浆漏出和渗漏:手术创伤可能导致组织间隙和血管内液体渗漏,应及时进行补液以保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

5.维持酸碱平衡:手术后机体内酸碱平衡可能失调,需要补充适量的碱性或酸性药物来纠正。

补液量计算:1.根据临床判断:*临床观察病人的病情,根据体温、脉搏、血压、皮肤弹性、尿量等指标来估计病人失液的程度和类型。

*根据手术类型和术中出血量,来估计手术过程中的失液量。

2.根据公式计算:* Holliday-Segar公式:基础液体需求=100ml/kg/24小时。

用于估计维持基础代谢的正常补液需求。

*4-2-1法则:第一天补液量-60%体液丢失量,第二天-40%,第三天-20%。

* 伯恩斯坦公式:估算缺乏体液量 = 体重(kg) * 预计缺液/千克。

补液类型:1.晶体液:主要包括等渗盐水、林格液、葡萄糖盐水等。

适用于轻度失液和维持血容量。

2.胶体液:主要包括血浆代用品、白蛋白等。

适用于大量失血或血浆蛋白低下的情况。

3.离子液:主要包括盐酸钠、氯化钠、乳酸钠等。

适用于体液丢失和电解质失衡。

补液监测: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和血液电解质水平。

根据病人的情况,来调整补液方案和补液剂量。

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液体过多的表现,如水肿、呼吸急促、心脏负担增加等。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与注意事项外科补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用于维持患者的生理平衡、改善循环功能和保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介绍外科补液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2.分类型原则:根据所需要补充的物质的类型,分为水分补充、电解质补充和营养补充,然后分别进行合理的补液。

3.估计损失原则:通过临床观察和合理估计,预估外科手术过程中可能丢失的液体量,然后补充相应的补液。

4.补液平衡原则:在补液的过程中,要做到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以确保补液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液体积聚。

5.逐渐补液原则:外科手术补液应该分步骤进行,并根据患者对液体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6.监测指标原则: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液体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外科补液的注意事项1.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手术情况:在进行外科补液前,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确定补液的目标和补液的种类。

2.合理选择补液种类:外科补液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电解质液等,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和用量。

3.注意补液速度:外科补液的速度需要逐渐增加,通常从30-50ml/h开始,观察患者的情况后再进行调整。

4.注意体液平衡:补液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体液平衡,避免出现过度补液或过速补液导致的心脏负荷过重和肺水肿等并发症。

5.注意补充电解质:在补液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患者所需要的电解质,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6.尽量避免渗透性利尿:补液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渗透性利尿和肾脏负荷过重。

7.避免其他并发症:外科补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血管扩张引起的低血压、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

8.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尿量:外科补液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且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

外科补液的原则及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外科手术中,补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一、外科补液的原则1. 补液种类外科手术需要补液,常用的补液种类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林格液、羟乙基淀粉溶液等。

在选择补液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

2. 补液速度补液速度是外科补液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和代谢情况,合理控制补液速度,避免快速补液导致的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3. 补液量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代谢状态会发生变化,需要合理补充失去的液体。

补液量的计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压、尿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过度或不足补液引起的并发症。

4. 补液质量外科补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常见的补液质量问题包括细菌污染、渗透压不平衡、渗透性脑病等,需要严格控制补液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二、补液需要注意的事项1. 补液监测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电解质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补液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2. 补液时间外科手术的时间通常较长,补液时间需要根据手术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避免手术中断或缺乏持续补液导致的并发症。

3. 补液污染外科手术过程中,补液管路和容器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使用无菌的材料和设备,避免补液污染引起的感染性并发症。

4. 补液稳定性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选择稳定性好的补液药物和溶液,避免因药物分解或溶液变质引起的并发症。

总结回顾:外科补液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根据补液种类、速度、量和质量等原则进行严格控制,并重点关注补液监测、时间、污染和稳定性等事项。

外科补液

外科补液

外科补液外科病人的补液分为六个部分:补液的总量、电解质、能量、治疗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等)、酸碱平衡及渗透压、其它方面(手术后的病人常规补维生素,贫血的病人要补充血细胞)一、补液的总量补液的总量由三个部分组成:生理需要量+累计丢失量+额外丢失量1、慢性病人生理需要量为2000ml,如果病人当天经各种管道的额外丢失量为2800ml,那么第二天的的补液量为2000+1400ml,第二天病人继续丢失2800ml,那么第三天的补液量为3400+1400+500~1000ml,添加的500~1000ml是为了避免病人通过不断的累计而造成的长期液体不足。

值得留意的是肾功能衰竭和心脏功能衰竭的病人需要量出为入。

2、手术病人生理需要量为2000ml,如果当天病人手术历经了2h,相当于病人干了两个小时的重体力,平均每小时非显性丢失液体量为500ml,所以病人的补液量为2000+1000+失血量ml,但是这其中要出去麻醉师在手术当中补给的液体量,避免重复补液。

二、电解质临床重要的电解质补充包括了Na+、k+、ca+、cl-、hco3-。

1、Na+每天人的需要量为4—9g,取中间值7.5g需要的0.9﹪ns液体750ml,安了胃管的病人、呕吐腹泻的病人,经各种引流管道大量丢失液体的病人补充Na+需要0.9﹪ns液体可以达1000ml(9g)。

2、K+每天人的需要量为4~5g。

常规病人补充4g,安了胃管的病人、呕吐腹泻的病人,经各种引流管道大量丢失液体的病人(特别是胆道手术以后安了T管的病人)可以补5g。

浓度<40mmo l/l、速度<20mmo l/h、总量<100~200mmo l/d、补k+时的尿量>40m l/h 、允许连续补3~5d。

临床上10ml的10%kcl一支为1g加在500ml液体中40g++输入,通常使用4支分在四组液体中补给。

3、Ca+输入的临床意义包括纠正低钙、对抗高钾、抗过敏(稳定细胞膜)。

正常的血钙为2.25~2.75mmo 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给病人补生理需要量时,液体2000--2500ml,具体是补什么?是氯化钠还是Gs2:等渗性脱水病人是否有口渴的症状?3:低渗性脱水补液量计算公式Na量=(Na正常值- Na测量值)x 体重x0.6(男)(女为0.5) 其中Na正常值具体为多少?4:为什么在尿量40ml时才补钾?5:补液的原则中是先胶体后晶体还是先晶体后胶体?1)给病人补生理需要量时,液体2000--2500ml,具体是补什么?是氯化钠还是Gs:补充足够的每日需要的钠良后,就是GS了啊;可以是GNS,或者是GS和NS交叉2)等渗性脱水病人容易厌食,乏力,但是不感到口渴3)低渗性脱水补液量计算公式:补钠量mmol:[血钠正常值mmol/L- 血钠测得值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补钠后还有补充日需要的液体量2000ml. 正常值在**是135-155mmol/L4)为什么在尿量40ml时才补钾?钾大都经肾脏排泄,无尿的病人没有钾排出,继续补怕出现高钾血症,危机生命。

5)先晶后胶1.生理需要量2500ml为糖1500,盐10002.等渗性脱水病人无口渴的症状3.在此公式中,Na正常值按142计算4.见尿补钾,是为了防止高钾血症的严重后果;有尿就说明肾排泄正常,可排钾,不会出现高钾血症5.补液先晶体后胶体.一点小建议:1、给病人补生理需要量时,因正常**每日从尿中排出Na约77~144mmol相当于NaCL4.5~9g。

故0.9%NS可以给到500~1000ml,一般给500ML就可以了,肾脏有极强的保钠能力。

其余的就可以给GS了,一般禁食病人葡萄糖给予100~150g就差不多了。

按这个计算就行。

2、等渗性脱水病人由于体液的渗透压还在正常范围内,早期不会刺激口渴中枢产生口渴表现,但当严重以后,如引起唇舌干燥,血容量下降等表现,有时病人也想饮水。

3、Na离子正常值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为135~145mmol/L,在计算补液时Na离子取值是142mmol/L。

4、见尿补钾是因为钾离子主要经肾脏排泄,当尿量少于40ml/h时有效滤过率就会下降,而钾离子是细胞内主要的阳离子,当尿量减少就补钾时会造成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而致高钾血症,对机体危害更大。

一般细胞外液的钾离子只有60mmol。

5、补液时应该先补晶体液,后补胶体液。

故应该是先晶后胶。

血液适当的稀释,对组织的灌流来说是有利的。

所以对失血病人补液首选液体是平衡盐,也不是胶体液,如新鲜血液或红细胞。

(一)水的代谢人体内的体液通过四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排尿: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

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 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份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份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份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份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份: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份约400mL。

这种水份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排出;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份总量约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到的,叫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摄人的水份与排出的水份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份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份。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份(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二)电解质1、钠离子(Na+):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3、氯离子(Cl-):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4、碳酸氢根离子(HCO3-):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在细胞外液中的两种主要阴离子,Cl-和HCO3-,常常发生相互代偿作用,如:因大量呕吐丢失Cl-时,HCO3-浓度升高,引起低氯性碱中毒;反之,因大量输入盐水导致Cl-增多时,HCO3-浓度减低,引起高氯性酸中毒。

结合前面所说的水的需要量,每日必须补充的液体,不能进食的**每日需补充生理盐水500mL,10%氯化钾20—30mL,其它液体都可以用葡萄糖补足液体总量,即需5%或10%葡萄糖1500mL。

葡萄糖代谢后产生热量,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则从呼吸道呼出,因此可以把葡萄糖液的量按水来计算。

(三)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L,渗透压的平衡对维持体内体液容量起决定作用。

正常渗透压平衡是通过:①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调节渗透压。

渗透压增高时,经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渗透压回降,反之亦然。

②肾素-醛固酮系统恢复血容量。

血容量降低时,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对水、钠回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容量增多,反之亦然。

(四)酸碱平衡正常血液pH为7.35—7.45。

维持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是:①血液缓冲系统: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CO3-/H2CO3二者之比为20/1;体内产酸多时,由HCO3-中和;产碱多时,由H2CO3中和。

②肺调节:通过增减CO2排出量来调节血中的H2CO3浓度。

当H2CO3浓度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排出;反之亦然。

③肾调节:肾有强大的排酸能力,具体途径是:a主要靠H+与Na+的交换,和NaHCO3的重吸收;b分泌HN4+以带出H+;c直接排出H2SO4和HCl等。

二、体液失衡(一)脱水1、高渗性脱水:因进水量不足(如长期禁食)、排汗量过多(如高热)造成。

由于失水大于丢钠,使细胞外液呈现高渗状态,导致细胞内脱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临床表现主要是缺水,可将其分成3度:①轻度:明显口渴,失水占体重的2%—4%;②中度:严重口渴,乏力,尿少,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烦躁,失水占体重的4%—6%;③重度:中度症状加重,高热,昏迷,抽搐,失水占体重的6%以上。

高渗性脱水血钠大于150mmol/L,治疗以补水(5%葡萄糖)为主。

2、低渗性脱水:因急性失水后,只补水而忽略补盐;或反复呕吐造成。

由于失钠大于丢水,使细胞外液呈现低渗状态。

早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血容量不足;后期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临床表现主要是缺钠,可将其分成三度:①轻度:无口渴,乏力,头晕,尿量不减,失盐约为0.5g/kg;②中度:皮肤弹性减低,恶心,呕吐,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尿量减少,失盐约为0.5—0.75g/kg;③重度:除上述症状外,出现休克,失盐约为0.75—1.25g/kg。

低渗性脱水轻度血钠小于135mmol/L,中度血钠小于130mmol/L,重度血钠小于120mmol/L。

治疗先补等渗盐水,严重病例应补高渗盐水。

3、等渗性脱水:外科最常见的脱水,因急性体液丢失(如大面积烧伤、肠梗阻、腹膜炎等)引起。

丢失的水与钠的比例相当,以细胞外液丢失为主,如补液不及时,可以转变为高渗性脱水;如补水不补盐,可以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临床表现为血容量不足,可将其分为3度:①轻度:口渴,尿少,乏力,失水约占体重的2%—4%;②中度:口唇干燥,脱水征阳性,脉搏细速,血压偏低,失水约占体重的4%—6%;③重度:上述症状加重,出现休克,失水约占体重的6%以上。

等渗性脱水血钠在正常范围。

治疗以补充平衡盐液为主。

(二)低血钾血清钾低于3.5mmol/L为低血钾。

引起低血钾的常见原因是:长期禁食造成钾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造成钾丢失过多;碱中度导致细胞外钾内移和长期应用利尿剂引起钾排出过多。

低血钾的临床表现:①中枢及周围神经兴奋性减低症状:乏力,嗜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②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③循环系统症状:心律失常,心电图变化(T 波低平或倒置,出现u波)。

低血钾的治疗:先要治疗原发病因,再及时补钾。

补钾时注意,能口服者不静脉给药,见尿补钾。

静脉给药时浓度不可过高,速度不可过快,剂量不可过大。

(三)高血钾血清钾高于5.5mmol/L为高血钾。

引起高血钾的常见原因是: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体内钾分布异常(如挤压伤,溶血反应等引起细胞内钾移到细胞外)。

高血钾的临床表现:①四肢乏力,重者软瘫;②皮肤苍白,感觉异常;③心律失常,心跳缓慢,血压偏低等。

高血钾的治疗:先要停止一切钾的进入;其次应及时降钾(碱化血液,输入葡萄糖胰岛素);排钾(透析或应用离子交换树脂);抗钾(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

(四)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外科最常见。

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常见原因是:体内产酸过多(如休克,发热等);碱丢失过多(如肠梗阻,腹泻,肠瘘等);肾排酸障碍。

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①呼吸加深加快,呼出气体带有烂苹果味;②精神萎靡,头晕,嗜睡;③心跳加快,血压偏低;④化验检查:pH小于7.35,HCO3-下降,尿呈酸性。

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①处理原发病,消除引起酸中毒的原因;②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可以通过补液而自行缓解;③重度代谢性酸中毒需用碱性溶液纠正,临床常用的是5%碳酸氢钠,给药剂量计算公式为:5%碳酸氢钠(mL)=(24-血测得HCO3-值)×体重(kg)×0.7,一般先给计算量的1/2,避免补酸过度。

(五)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长期胃肠减压等造成酸丢失过多,导致体内HCO3-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常常伴有低血钾,低血钙和低血氯。

代谢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①呼吸变慢变浅;②头晕,嗜睡;③心律失常,血压偏低;④手足抽搐。

代谢性碱中毒的治疗:①处理原发病,消除引起碱中毒的原因;②轻度代谢性碱中毒可以通过补等渗盐水而自行缓解;③重度代谢性碱中毒需用碱性药物纠正,能口服者可以口服氯化胺,不宜口服者静脉用稀盐酸。

出现手足抽搐时,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三、补液(一)制定补液计划1、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来制定补液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