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_齿牙方_中医世家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齿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五齿门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注女子七岁,肾气方盛。
肾主骨,齿乃骨之余,故齿更。
真矛乃尽根之牙,肾气足,故真牙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八八则齿发去。
【注真牙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矣。
肾为生气之原,男子衰于气,五八则根气先衰而发堕齿槁。
至八八则数终衰极,乃脱去也。
】诊要经终论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注心之华在面。
黑者水气上乘,火气灭而水气脱矣。
齿长而垢,骨气泄也。
腹胀闭,上下不通者,心肾水火之气并绝,而不能上下交通也。
】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能冬不能夏。
【注阳胜乃火热用事,故身热。
热在表则腠理闭,热在里则喘粗。
阴胜在腹,则为之俯;阳胜在背,则为之仰。
阳胜于周身,则汗不出而热也。
肾主精液,齿干精液竭矣。
心主血液,烦冤血液枯矣。
腹满,中焦之生气绝矣。
此阳热偏胜之死证。
然能苟延于冬,而不能幸免于夏。
】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
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注肾生骨髓,故所犯大寒之气而内至骨髓也。
诸髓皆属于脑,故以脑为主。
髓邪上逆,则入于脑,是以头痛数岁不已。
齿乃骨之余,故齿亦痛也。
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巅顶,故名曰厥逆。
】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肿。
【注少阴在泉,卯酉岁也。
腹中常鸣者,火气奔动也。
气上冲胸者,火气炎上也。
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者,火淫肺金也。
目瞑者,热甚阴虚,畏阳光也。
齿痛(出页)肿者,热乘阳明也。
】灵枢经经脉篇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景岳全书》通用方
《景岳全书》通用方四君子汤:(三二八)方在补阵一。
治疮疡脾胄虚弱,或因克伐,肿痛不散,溃敛不能,宜用此以补脾胃,诸证自愈。
若误用攻毒,则七恶随至。
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食而难化,或欲作呕,或大便不实。
若脾胄气虚,疮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其用之,盖气能摄血故也。
凡气血俱虚之证,宜于此汤但加当归,脾胄既旺,饮食自进,阴血自生。
若用沉阴之剂,脾胃复伤,诸症蜂起。
六君子汤:(三二九)方在补阵五。
治脾胃虚弱,或寒凉克伐,肿痛不溃敛,宜服此汤以壮营气,则诸证自愈。
加味四君子汤:(三百三十)方在补阵二。
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黄,凡诸气虚脾虚不能摄血等证。
四物汤:(三三一)方在补阵八。
治疮疡血虚发热,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溃后,致晡热内热,烦躁不安,皆宜服之。
盖血生于脾,脾虚不能生血者,宜用四君子加当归、酒炒白术以补脾。
八珍汤:(三三二)方在补阵十九。
治疮疡脾胄损伤,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疮疡溃后气血亏损,脓水清稀,久不能愈。
十全大补汤:(三三三)方在补阵二十。
治疮疡气血虚弱,肿痛不愈,或溃疡脓清、寒热,自汗盗汗,食少体倦,发热作渴,头痛眩晕似中风状者。
补中益气汤:(三三四)方在补阵三十。
治疮疡元气亏损,恶寒发热,或因克伐,肢体倦怠,饮食少思,或不能起发消散,生肌收敛,或兼饮食劳倦,头痛身热,烦躁作渴,脉洪大弦虚,或微细软弱。
归脾汤:(三三五)方在补阵三十二。
治疮疡忧思伤脾,血虚发热,食少体倦,或脾不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盗汗,或肢体肿痛,大便不调,或妇人经候不调,晡热内热,或唇疮流注,及不能消散溃敛等症。
独参汤:(三三六)方在补阵三十七。
治疮疡一切失血,或脓水出多,气血俱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
盖血生于气,故血脱者宜补气,阳生阴长之理也。
用人参一两,枣十枚、姜十片,水煎徐徐服。
人参养营汤:(三三七)方在补阵二十一。
治疮疡脾胃亏损,发热恶寒,血气俱虚,四体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黄、汲汲短气,食少作渴,凡大病后最宜用此。
《景岳全书》齿牙
《景岳全书》齿牙经义《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八八,则齿发去。
《邪客篇》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五味论》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经脉篇》曰∶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寒热病篇》曰∶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
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
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前。
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
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
齿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杂病篇》曰∶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
恶清饮,取手阳明。
论证(共四条)齿牙之病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肾虚。
凡此三者,病治各有不同,辩得其真,自无难治之齿病矣。
凡火病者,必病在牙床肌肉间,或为肿痛,或为糜烂,或为臭秽脱落,或牙缝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经络。
而上牙所属,足阳明也,止而不动。
下牙所属,手阳明也,嚼物则动而不休。
此之为病,必美酒浓味,膏粱甘腻过多,以致湿热蓄于肠胃,而上壅于经,乃有此证。
治宜戒浓味,清火邪为主。
虫痛者,其病不在经而在牙,亦由肥甘湿热,化生牙虫以致蚀损蛀空,牙败而痛。
治宜杀虫为主。
湿热胜者,亦宜兼清胃火。
肾虚而牙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
盖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
故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
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摇动,或疏豁,或突而不实。
凡不由虫、不由火而齿为病者,必肾气之不足。
此则或由先天之禀亏,或由后天之斫丧,皆能致之,是当以专补肾气为主。
齿有伤于外因者,或以击损,或以跌扑,或勉强咬嚼坚硬等物,久之无不损齿,此岂药之可疗,知者自当慎也。
齿衄——精选推荐
齿衄齿衄 齿龈出⾎称为齿衄。
⼜称为⽛衄、⽛宣。
. 龈指齿根⾁,⼀般称为齿龈或⽛龈。
断与龈同,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时有⽤此断字者。
《证治准绳。
杂病。
齿衄》谓。
“齿衄,⾎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宣.。
《症因脉治。
⽛衄总论》说。
“⽛衄者,即⽛龈出⾎之症也。
” [历史沿⾰] 对齿衄的专门论述,较咳⾎、吐⾎、尿⾎等⾎证为晚。
《诸病源候论。
⽛齿病诸候。
齿间出⾎候》说;“⼿阳明之⽀脉⼊于齿,头⾯有风,⽽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齿龈,搏于⾎,故⾎出也。
”这是对齿衄进⾏专门论述的先河,认为齿龈出⾎与阳明经脉的关系最密切,⽽风热搏于⾎为常见的病因病机。
《千⾦要⽅。
卷六下.齿病》列有治齿龈出⾎的⽅剂8⾸,包括有内服、含漱等⽤法。
对于有明显出⾎点可见的⽛龈出⾎,还采⽤了烧灼⽌⾎的⽅法,如谓:“烧钉令⾚,注⾎孔中,⽌。
” + 《外台秘要.卷⼆⼗⼆.齿间出⾎⽅》主要引述《诸病源候论》的理论及《千⾦要⽅》的⽅剂,另外谈到齿衄。
忌枣、沙糖”。
值得注意。
宋.严⽤和《济⽣⽅.齿论治》说。
“必胜散,治齿衄”,率先采⽤齿衄这⼀病证名称。
, 明.戴元礼开始对齿衄进⾏分类,他在《证治要诀。
诸⾎门。
⽛宣》中说:“⽛宣即齿衄。
⽛宣有⼆证,有凤壅⽛宣,有肾虚⽛宣”,对⼆者采⽤不同的⽅药治疗。
从病因病机上看,补充强调了肾与齿衄的关系。
《证治准绳。
杂病。
齿衄》进⼀步丰富了治疗齿衄的⽅药,对胃热所致的齿衄巳采⽤清胃散、⽢露饮内服,及⽤⼤黄、⽣地黄切⽚外贴的治法。
《景岳全书.⾎证.齿衄⾆⾎论治》对齿衄的理论进⾏了⽐较系统的归纳,指出齿衄与⼿⾜阳明⼆经及⾜少阴肾经的关系最密切,其中以阳明热盛所致者为多。
对于治疗的⽅剂,张⽒亦作了相应的补充。
张⽒的论述值得参考。
《症因脉治。
⽛衄总论》对齿衄的鉴别作了很好的论述。
谓;“⽛衄者,即⽛龈出⾎之症也。
有两经分别,⼀主阳明肠胃,⼀主少阴肾经。
若⾎来如涌,来势甚暴,来⾎甚多,此阳明⽛衄之⾎也,有外感,有内伤。
中医建齿方法
漱口:唐代《外台秘要》中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指出了饭后当立即漱口。
金代《丹金书》中有“令人漱口……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垢……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自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
”
叩齿:明代《景岳全书》中有“古有晨昏叩齿之说……余每因劳因酒,亦常觉齿有浮动之感,则值轻轻咬实,务会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极自固矣。
凡欲小解时必先咬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亦摄,非但精固,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古稀,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
药物健齿:宋《太平圣惠方》中有用药末、药膏、药液揩齿的方子135首。
含药、含漱方443首,刷牙方104首。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旱莲草同清盐炒焦,揩牙,乌须固齿。
”“糯糠,主治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
”指出了用中药旱莲草等刷牙可健齿,并使牙齿洁白,并且要每天刷擦牙齿。
预防:在《本草纲目》中还指出了多吃糖可能发生龋病。
书中记载“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啖枣多,今人齿黄生。
”在饮食方面,强调饮食温度要适宜。
《保生要录》中有“凡饮食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可冷齿。
”《医说》中有“法当熟嚼令细,冷食不用热水漱口,热食不用冷水漱口。
”
总之,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了多种方法来健齿护齿。
玉女煎加味治牙痛
玉女煎加味治牙痛
张景岳是我国宋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景岳全书》传世不衰。
张景岳一生穷究医理,无论大病小病,必溯根索源,以求最佳治疗,连牙痛也在他的探究之列。
在《景岳全书》中,录有一味名为"玉女煎"的方药,专治牙痛,其方如下:生熟地各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麦冬10克,川牛膝30克。
此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凡症状表现为牙痛剧烈,齿龈红肿,牙齿松动,不欲进食,渴不欲饮,舌质红或绛,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滑的患者皆适用此方。
“玉女煎"为治肾阴不足,胃火元盛之证的基础方剂,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余又在原方中加入元参60克,当归15克,细辛6克,丹皮10克,泽泻6克,制成"玉女煎加味"一方,专治风火牙痛和龋齿牙痛。
本方清胃滋肾,使其胃火清,肾水滋,而使肾之开窍的牙齿,阳明胃经所循行的牙龈疼痛肿胀消失。
再说元参滋补肾阴,去无根之浮火,当归养血,丹皮平肝热,泽泻泻肾浊,细辛温肾止疼,不仅能使牙痛缓解,还有可能使牙痛根除。
重新长出牙齿来的药方
重新长出牙齿来的药方牙齿重新长出来的药方: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麦冬10克,水煎服,早餐前服喝。
A、使落牙复生秘法之一人过了换牙期,以后不论因为什么缘故而造成牙齿脱落,已经很难在脱牙处再生齿,牙齿脱落者,只能用镶牙的办法弥补缺陷,镶配假牙总是美中不足,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而且须经常洗擦,又不能吃硬的东西。
现有秘法可使落牙处复生牙齿,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妙法。
据《惠泽堂丛书》记载,用鼠骨一副,用水洗净、打碎、微炒晒干,放入饭锅蒸,又晒,如此进行两次,再用何首乌二斤煎汁,以其汁浸鼠骨一夜,又晒,以其汁为适度,将其鼠骨磨为粉末,收贮待用。
再取盐水浸炒过的破故纸、川椒各四两,当归一两(妙酒)一起捣成粉末,用羊胆汁三个和等量的蜂蜜共熬,将前述的鼠骨粉末加入臼内捣几次,如干则加蜂蜜,然后制成绿豆大的药丸,每日饭后用盐水服三钱,到药用完,无齿处即会重新长出牙来,而且洁白美观,真是妙不可言。
B、使落牙复生秘法之三:用雄鼠骨一副,北细辛一钱,真沉香一钱半,破故纸,白石膏、全当归、骨碎补、旱莲草五钱,香白芷、怀生地各三钱,绿生麻二钱,没石子雌雄一对,一起磨成粉末,用铅盒装起来,每天早上用来擦牙,可使牙齿长久不松不脱,已动摇的也变得坚固,或者己过换牙期的壮年人如果偶跌一两颗牙,虽隔两三年之久,只要使用以上药方,就会逐渐长出新牙。
1.落牙复生法:先抓未开眼的嫩老鼠,四只待用,再用白及、白芷、青盐、细辛、当归各五钱,捣碎后与嫩老鼠一起包在一个纸包中,外用湿纸包几层放入火碳中烧成灰,磨碎,再用来擦牙,落牙便复生,黑牙也会变得洁白无比。
如经常使用,可使牙齿永不脱落。
2、《本草新编》卷之五(清.陈士铎)鼠骨,取其脊骨,烧灰存性,擦齿可以重生,然亦必辅之熟地、榆树皮、当归、青盐、枸杞子、骨碎补、细辛、没石子之类始效。
或问鼠骨生齿,乃有人试之而不验,各《本草》多称其功,而吾子亦同声附和,何也?曰:鼠骨实能生齿,但人用之不得法耳。
清代名医的固齿神方
清代名医的固齿神⽅⼈到中年,很多都难以避开⽛齿松脱。
要么去拔⽛要么去补⽛,但这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不解决根本问题,还会有更多的⽛齿保不住。
这些根本问题,主要和⾝体的⼏⼤部门相关。
第⼀部门:肺肺主⽓,在⽓流通过⽛齿时,⽛齿便起到辅助发⾳的作⽤。
肺还主呼吸,张嘴呼吸时,风邪容易侵袭伤齿。
《圣济总录·⼝齿门·齿龂宣露》说:“风邪乘虚,居于齿间,令肌寒⾎弱,龈⾁缩落。
”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龈作痛,得热则痛减。
外感风热之邪,侵袭⽛龈⾚肿作痛,⽤冷⽔含漱可稍缓。
由此,衍⽣出了⼴告语:冷热酸甜,想吃就吃。
同时,肺与⼤肠是⼀个在表,⼀个在⾥的亲戚关系。
齿所咀嚼的饮⾷部分化为糟粕下输于⼤肠,令⼤肠有⼯作可⼲。
所以护齿得养肺。
第⼆部门:肝肝藏⾎,⼀⼝好⽛需要⾎液的濡养,才能保持濡润洁⽩,稳固不脱。
倘若供给不⾜,后果可想⽽知。
肝还主疏泄,调畅⽓机,如果肝⽓郁结,郁久化⽕,可影响肝之藏⾎。
加上肝⽕上炎引起⾎热,令⾎运⾏不守规矩,可导致⽛龈出⾎。
第三部门:脾胃脾胃为⽓⾎⽣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化⽣不⾜,⽛齿得不到滋养,就易出现⽛痛的症状。
加之脾主统⾎,脾⽓不⾜,⾎失于管理,⽛龈便容易出⾎。
⽽若胃失和降,胃⽕炽盛,往上⾏⾄⼝齿,可见⽛龈出⾎、红肿热痛。
最后⼀个关键部门:肾“齿为肾之余”。
肾精能够⽣髓,⽽髓能养⾻,故肾精充盛则⾻髓⽣化有源,⾻髓充⾜则⾻骼得养,坚劲有⼒。
⽛齿与⾻同属于⼈体硬组织,当然也就坚固不易脱落。
清代名医陈修园有⼀则固齿神⽅,正是将以上⼏⼤部门的运⾏都考虑在内,才成了流传⾄今的有名固齿⽅。
组成:青盐15g、⽯膏15g、补⾻脂12g、花椒4.5g(去⽬)、⽩芷4.5g、南薄荷4.5g、旱莲草7.5g、防风7.5g、细⾟4.5g。
⼀起来欣赏这些护齿⼤将的本事。
青盐⽆论在此⽅,还是在其它⽛粉配⽅中,都是⼀味不可少的因齿好物。
原因在于盐⾛肾。
且盐有五⾊之异,惟青盐尤佳。
味咸⽓寒。
适量使⽤,可接药⼊肾,坚筋⾻,胜过其它各种盐。
牙病全解:中医治牙原理、辨证、方药!
牙病全解:中医治牙原理、辨证、方药!牙痛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而言。
本症在《黄帝内经》中称为'齿痛';《诸病源候论》》中又把牙与齿分开而论,上面为牙,下限为齿,有'牙痛'、'齿痛'、'牙齿痛'之分;此后,古典医籍中,或称'牙痛'者,或称'齿痛'者,俱指本症。
牙痛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肿痛的表现。
因此,本症与牙龈肿痛有较密切的关系。
龋齿,在古典医籍中有'龋齿'、'齿龋'、'牙齿虫'、'牙虫'、'齿虫'、'齿蠹'等不同名称,其引起牙痛也较为常见,故兴本症一并讨论。
【常见证候】1.风热牙痛:表现为牙齿胀痛,受热或食辛辣之物即痛甚,患处得凉则痛减,牙龈肿胀,不能咀嚼食物,或腮肿而热,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而乾,脉象浮数。
2.风寒牙痛:表现为牙齿作痛,抽挈样感,吸受冷气则痛甚,患处得热则痛减,时恶风寒,口不渴,舌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迟缓。
3.胃热牙痛:表现为牙齿疼痛,以胀痛感为主,牵引头脑或牙龈发红肿胀,满面发热,口渴,时欲饮冷,口气热臭,恶热喜冷,或唇舌颊腮肿痛,大便秘结,尿黄,舌质偏红,舌乾,舌苔黄,脉象洪数或滑数。
4.虚火牙痛:表现为牙痛隐隐而作,牙根浮动,唇赤颧红,咽乾而痛,心慌头晕,虚烦不寐,腰脊酸痛,舌红少津,舌苔少,脉象细数。
5.气虚牙痛:表现为牙痛隐隐,痛势绵绵,牙龈不甚红肿,或虽肿胀而不红,面色白,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倦怠乏力,自汗心悸,头晕耳鸣,小便清而频,舌体淡胖,舌苔薄白或苔白,脉象虚弱或虚大。
6.龋齿牙痛:表现为牙齿蛀孔疼痛,时发时止,如嚼物时伤其牙,则立时作痛,舌脉如常。
【鉴别分析】风热牙痛与风寒牙痛:两者虽皆因风,但寒热属性各异,病因病机不同。
风热牙痛乃因风热之邪侵犯牙体所致,牙痛伴有龈肿而热、口渴,舌尖红,舌苔微黄而乾,脉浮数;风寒牙痛是风寒之邪侵犯牙体引起,伴有恶风寒、口不渴,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迟缓。
方药纵横玉女煎治牙痛
方药纵横玉女煎治牙痛玉女煎记载于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寒阵》中:“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如神。
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方剂组成为:生石膏三、五钱,熟地黄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温热病中,牙齿的变化,能直观反应出人体津液和气血的病理状态,指出:“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牙齿的枯槁显示胃中津液和肾之精的亏耗,当需急补津液;牙龈出血和疼痛则显示温热之邪入于血络,疾病发展到了营血分。
重视牙齿的变化,对诊断疾病的病程和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玉女煎主治胃热兼肾阴虚引起的牙痛,为本虚标实之病。
该病病理基础在于足少阴肾水缺乏合并阳明火气有余,肾水不能向上滋养,胃热进一步耗伤阴液、阴精,可发展为胃热循阳明经上攻头面入于上齿中,造成头痛牙痛;胃火燔灼入血分伤及血络,可见牙龈出血;胃火日久熬伤少阴肾水可见浑身烦热兼见口干渴;该证舌象可见舌红苔干黄或有裂纹,脉象可见六脉浮洪滑大,一派火热阴亏症状。
故当阴虚和胃热病机同治,阳明经和少阴经同治,滋阴与清热并重。
玉女煎中石膏甘寒质重,为大寒之品,能独入阳明清胃火,熟地黄滋肾水之不足,两药君臣相伍,不仅能清解火热之邪更能滋补阴精。
知母苦寒,能治阳明独胜之火,上益肺阴,下滋肾水。
麦门冬甘润,入肺保肺金之阴,还能养胃阴,调节肺之气机,进而金能生水,佐助肾水的恢复。
方中牛膝作为佐使药,导火热下行,使其火从下外达,进而可止上溢之血,兼有补肝肾、填骨髓的功效。
在方剂加减上,若胃火引动血热则易熟地黄为生地黄,加重凉血养阴力量;火热极盛则加栀子、地骨皮加重清热力量;若出现多汗、烦渴症状者,则加五味子以酸收肺气兼生津止渴;若小便不利则加泽泻、茯苓,从小便导热外出,如出现气虚症状则可用人参来补气养阴。
需要注意的是,玉女煎治疗牙痛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是进行正确的中医辨证。
中医药辨证治疗牙周炎经验
中医药辨证治疗牙周炎经验【关键词】牙周炎;辨证论治;大黄;紫景天牙周炎;辨证论治;大黄;紫景天中医文献对牙周炎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都有详尽的描述。
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称:“齿虽属肾而生于牙床,上下牙床属阳明大肠与胃,肠胃伤于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至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
由是齿不能安而动摇,黑烂脱落也。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凡火病者,必病在牙床肌肉间,或为肿痛,或为糜烂,或为臭秽脱落,或牙缝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经络,治宜清火邪为主。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外因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与肾气盛衰有直接关系,肾阴亏虚会造成牙龈红肿、萎缩、牙根颈宣露、牙齿松动等症状出现[1]。
阳明湿热、肾虚、气血衰少是牙周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中医在牙周炎的治疗中十分强调整体观点,同时也重视对局部病变引起宿主机能紊乱进行调整[2]。
1 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再给予局部用药和治疗,是治疗急性牙周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
1.1 胃火上蒸型起病较急,牙龈红肿,伴有轻度疼痛及少量脓血性分泌物渗出,口臭口苦,喜冷饮,胃脘嘈杂,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
治以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方药:黄连6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升麻10 g,生石膏30 g,黄芩9 g,连翘10 g。
1.2 肾阴亏虚型牙龈轻度红肿萎缩,并经常出血溢脓,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口渴咽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睡眠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以滋阴补肾,益精固齿,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药: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2 g,牡丹皮12g,茯芩9 g,泽泻9 g,枸杞子12 g,骨碎补30 g。
虚火上炎者,可加知母10 g,黄柏6 g。
1.3 气血两虚型牙龈萎缩色淡白,牙根宣露齿松动,咬嚼酸软乏力,刷牙吮吸时牙龈易出血,面色苍白,气短倦怠,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胃呆纳少,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
《古今医鉴》_牙齿_中医世家
《古今医鉴》_牙齿_中医世家《古今医鉴》 > 卷之九牙齿脉右关脉洪数,或弦而洪,肠胃中有风热而痛;尺脉洪大而虚者,肾虚,主齿动摇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病夫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足阳明胃之脉,贯络于齿上龈;手阳明大肠之脉,贯络于齿下龈。
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饮,足阳明恶热饮而喜寒饮。
有开口呷风则痛甚者,肠胃中有风邪也;有开口则哕臭不可近者,肠胃中有积热也;有痛而动摇者,肾元虚也;有虫食而痛者,盖肠胃中有湿热而生虫也。
治治之宜泻阳明之湿热,更以擦牙诛虫之剂以治其标,则齿自然而固矣。
一牙痛之证,其人肠胃素有湿热,上出于牙龈之间,适被风寒,或饮冷所郁,则湿热不得外达,故作痛也。
一牙痛胃脉弱而无力者,以补中益气汤加生地黄、牡丹皮。
方清胃散治上下牙齿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
此因服补胃热药,或食辛热之物过多之所致也,此药神效。
当归身生地黄(酒洗)黄连(夏月倍用)牡丹皮(各三钱)升麻(一两)上锉一剂,水煎,稍冷服。
如痛甚,加石膏二钱,细辛三分,黄芩一钱,细茶三钱,大黄蒸一钱。
肿,加防风、荆芥各一钱。
治胃有实热齿痛,或上痛尤甚者。
用凉膈散,大黄以酒蒸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频频噙咽,即愈。
细辛汤治上牙疼,属足少阴肾虚热。
升麻(一两)细辛(二两)黄连(一两)蔓荆子(一两半)牛蒡子(两半)荜茇(两半)薄荷(五钱)黄柏(七钱)知母(七钱)防己(一两)上锉,水煎温服。
白芷汤〔批〕(按此方清火止痛之剂)治下牙疼,属手阳明虚热有风。
防风荆芥连翘白芷薄荷赤芍石膏上锉,水煎,温服。
千金一笑散(翟敬传)治牙痛不可忍,登时即止。
巴豆(一个,入大火略烧,去壳)胡椒(三粒)上同一处捣,令烂,用薄绵包药入口,上下痛齿咬定,流出涎水,勿咽,良久取出即止。
若是三两个牙痛,多是虫牙痛,去胡椒用花椒,如法使。
塞耳药(宋兰皋方)治牙疼。
用壁钱包胡椒末,如左边痛塞右耳,右边痛塞左耳,手掩枕之侧卧,少时额上微汗即愈。
杀虫丸(俞元河方)治虫牙,方见黑鹅小线。
《牙齿与脏腑的中医辨证》
液,故⼝渴引饮,⼤便秘结,⼝有臭⽓,⾆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诊断要点】胃⽕⽛痛指上⽛龈或右上磨⽛肿痛,疼痛⽐较剧烈,呈持续性锐痛,⽛齿明显叩痛,松动浮起感,甚⾄⼀般消炎药、⽌痛⽚都控制不了。
⽛龈红肿或出脓⾎,肿连腮颊,有时咀嚼、张⼝困难,头痛,得冷痛减;⼝渴⼝臭,溲⾚便秘,⾆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
睡中磨⽛切齿。
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
清胃泻⽕、凉⾎⽌痛。
要戒烟酒和⾟辣的⾷物,最好配合吃⼀点⽜黄上清丸或三黄⽚。
按摩⽳位:内庭、颊车、⼿三⾥、⼆间。
肠⽕⽛痛:肠⽕⽛痛指下⽛龈或右下磨⽛肿痛,是⼤肠有实⽕造成的。
⼿阳明⼤肠经循下龈,⼊下齿中。
症状与胃⽕⽛痛差不多。
合⾕、曲池、⼿三⾥,从下到上依次进⾏按揉,每⽳2分钟。
风热侵袭:【诊断要点】⽛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风热为阳邪。
热痛,得冷痛减,遇风、热痛加重,⽛龈肿胀;形寒⾝热,⼝渴;⾆红苔⽩或薄黄,脉浮数。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风先治⾎,⾎⾏风⾃灭,寒则热之,湿则利之,调和营卫,扶正固本”。
这是⼀种属于⾝体其它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疾病)病变引起的并发症性质的⽛疼,是最痛的⼀种⽛疼(急性⽛龈炎同时引发的急性⽛髓炎或急性根尖周炎):⽛龈红肿、淋巴肿痛、⽛根钻⼼的疼、⽛齿碰不得,脸⾯肿胀,远远超过龋齿和⽛周炎引起的⽛疼,⼀般伴有⾆苔黄厚、⼝苦、发烧、便秘或⼤便不畅等全⾝症状。
⽛痛阵作,遇风即发,受热加重,甚则齿痛连及头部⾯部;或伴有⽛龈肿胀,患处红、肿、热、痛,得凉痛减;或伴有⼝渴喜凉饮,便⼲溲黄,⾆红或⾆尖红,苔薄黄或苔⽩少津,脉浮数或脉弦。
多见于急性⽛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处⽅】风池、外关风冷⽛痛:⽛痛呈阵发性,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寒痛,遇热痛减,⽛龈肿或不肿,全⾝可伴有恶风寒、⽆汗、头痛、⿐塞声重、⾆淡苔⽩等症状。
主要见于阳虚体质的⽛周病患者。
疏风、散寒、⽌痛。
过敏性⽛痛:⽛本质⼩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引起疼痛,多属过敏性⽛痛。
分享一个专治牙病的古方,用来替换牙膏刷牙,多数口腔问题都解决了
分享一个专治牙病的古方,用来替换牙膏刷牙,多数口腔问题都解决了展开全文在我们中医的历史上,有个词叫“立户方”,啥意思呢?在古代,养家糊口不容易,一些行走民间的郎中,往往是师父或者祖上传下一个方子,这个方子专治某种病,百试百灵,他就靠这一个方子吃饭,从不外传,用来“立门户”,这种秘方就叫“立户方”。
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个治牙病的“立户方”。
我的牙齿一直不太好,大概从20多岁起,就有3个常见问题困扰我:一是牙龈出血。
我只要一刷牙,白色的泡沫吐出来就变成了浅红色,咬苹果啥的更不用说了,总有红色的血迹,搞得我都不太敢咬硬的东西。
二是口腔上火。
有时候没吃啥辛辣的东西,竟然也会长溃疡,牙龈肿痛,那痛起来,简直吃饭都是种折磨。
三是口气重。
这事儿最尴尬,其他病可以自己忍一下,但口臭太影响自信了,有时候都不敢跟人凑太近说话,甚至恋爱都不敢谈。
但明明我每天刷牙老勤快了啊,为啥会这样?学了中医我就懂了。
关于牙齿的问题,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总结得很全面:齿牙之痛,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肾虚,三者不同,辨得其真,无难治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牙齿问题,根源有三种,一是胃火重,二是有虫牙,三是肾虚了。
只要搞清楚原因,就不难治。
胃火重的人,不只是胃部难受,通常还伴有口臭问题,以及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症状。
这样的人还特别容易口渴,总喜欢喝冷饮,这样感觉胃部还舒服一些。
所以有经验的中医,接到口臭患者,一般就会通过调理肠胃来治,这年代,谁还会不刷牙呢?所以口腔问题不要老是盯着口腔。
虫牙大家最熟悉,又称龋齿,先是牙齿中间变黑,慢慢变空,然后就需要补牙。
我老婆就已经补了好几颗了,吃到太甜的、酸的、冰冷的东西,牙齿都受不了。
大家最不理解的是第三个,肾虚。
中医认为,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坚不坚固,就看肾气足不足。
还是不理解对吧?我换个说法你就懂了,大家见过青少年牙齿松动脱落的吗?很少吧,但为什么老年人多数会牙齿松动,最后掉光?其实就是因为年纪越大,肾气越衰弱。
《景岳全书》_通用方_中医世家
《景岳全书》_通用方_中医世家四君子汤:方在补阵。
治脾肺气虚诸证。
六君子汤:方在补阵。
治脾胃虚弱,呕吐吞酸等证。
五味异功散:方在补阵。
治脾胃虚寒,饮食少思等证。
补中益气汤:方在补阵。
治劳倦伤脾,外感不解,寒热疟痢,气虚不能摄血等证。
四物汤:方在补阵。
治一切血虚劳弱之病。
八珍汤:方在补阵。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十全大补汤:方在补阵。
治气血俱虚,补救元阳。
归脾汤:方在补阵。
治心脾虚损。
人参理中汤:方在热阵。
温中,补脾胃虚寒诸证。
逍遥散:方在补阵。
治肝脾血虚,郁怒伤肝等证。
加味逍遥散:方在补阵。
治肝脾血虚发热等证。
七味白术散:方在小儿。
治虚热作渴。
六味地黄丸:方在补阵。
壮水制火之剂。
八味地黄丸:方在补阵。
治命门火衰之剂。
(薛氏)四神丸:方在热阵。
治脾胃虚寒泄痢。
五积散:方在散阵。
治感冒寒邪。
参苏饮:方在散阵。
治四时伤寒感冒。
人参败毒散:方在散阵。
治四时伤寒瘟疫。
当归六黄汤:方在寒阵。
治血热阴虚盗汗。
柴胡清肝散:方在寒阵。
治肝胆风热,疮疡,怒火寒热。
栀子清肝散:方在寒阵。
治肝胆三焦风热。
八正散:方在寒阵。
治脏腑秘结,小便赤涩。
五苓散:方在和阵。
治小便不利。
犀角地黄汤:方在寒阵。
治心火动血,及斑黄疮疹。
导赤散:方在寒阵。
治心火及小肠热秘淋涩。
桃仁承气汤:方在攻阵。
治瘀血小腹作痛,其人如狂。
玉烛散:方在攻阵。
治血虚有滞,经闭不通。
肾着汤:方在热阵。
治肾虚身重腰冷。
舒筋汤:方在和阵。
治产后血滞作痛。
交加散:方在和阵。
治产后口吐涎沫,不省人事。
加味小柴胡汤:方在散阵。
治乳母肝火发热。
《良方》蜜酥煎:方在补阵。
补虚润肺,止咳嗽。
柴胡石膏汤:方在散阵。
治少阳阳明外感挟火,发热头痛。
都梁丸:方在散阵。
治胎前产后伤风头痛。
瓜子仁汤:方在外科。
治产后瘀血、肠痈,腹中痛。
(子和)通经散:方在攻阵。
治气逆经闭。
二神散:方在寒阵。
治吐血,血崩下血。
小蓟饮子:方在寒阵。
治小焦结热,溲血崩淋。
(海藏)愈风汤:方在和阵。
治一切失血及产后搐搦。
【跟着《景华要方》学习中医临床(八)牙痛方】
【跟着《景华要方》学习中医临床(八)牙痛方】牙痛又称齿痛,首见于《灵枢》:“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隋代《诸病源候论》有“牙痛候”和“齿痛候”及“牙齿虫候”“齿龋注候”等详细记载。
之后历代医家都有对牙痛病因及生理病理的分析和治疗经验的总结。
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养于龈。
足阳明胃经络于上龈,手阳明大肠经络于下龈。
牙痛多与肾、胃、大肠经有关。
临床治疗以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将本病分为以下证候治疗。
(1)风寒阻络。
牙痛发生于风寒感冒之后,其痛可缓,齿龈不肿,伴恶寒发热、鼻塞。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温经散寒。
拟用白芷汤或温风散。
(2)少阳郁火。
齿痛牵连腮频,或耳下肿痛,延及牙床,颌下结核累累,目赤,耳中轰鸣,口苦。
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清泻少阳郁火。
拟用四逆散加夏枯草、牡丹皮、栀子,或用越鞠丸加减。
(3)阳明经风火。
牙痛,齿龈红肿,或有灼热感,午后尤甚。
牙缝中有赤肉警出,或有出血,口中秽气逼人,烦渴,小溲赤短。
苔浊,脉洪大。
治宜清泻阳明经热。
拟用清胃散,或用葛根白虎汤。
(4)大肠湿热。
牙痛,齿眼肿,腐臭,痞满不欲食,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或厚燥,脉弦滑。
治宜清泄大肠实火。
拟用凉膈散或调胃承气汤加减。
(5)气虚牙痛。
牙痛,齿动摇,肢体倦意,纳呆。
舌苔薄白,脉细缓或弱。
治宜补中益气。
拟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6)肾经虚火。
齿痛绵绵,动摇疏松,遇劳即发,午后尤甚,伴腰酸眩晕,阳兴梦遗,耳中蝉鸣,心烦不寐,尿黄。
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沉细数,或虚洪大。
治宜补肾填精、滋阴降火。
拟用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或玉女煎。
(7)肾经虚寒。
临床见齿痛悠悠,无甚大痛,久而不已,牙齿动摇,无红肿,四肢不温,不欲饮食。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宜助阳散寒、温通经脉。
拟用金匮肾气汤加骨碎补,或安肾丸。
(8)阳明瘀血阻络。
牙痛如针刺,臭秽不可近,多年不愈。
舌质有斑,脉沉细湿。
治宜清泄阳明瘀热,活血化止痛。
《景岳全书》杂方
《景岳全书》杂方嗽烟筒:治一切犯寒咳嗽,遇冬便作。
款冬蕊鹅管石雄黄艾叶(各等分)上为末,铺艾上,用纸卷筒,烧烟吸入口内吞下,即咽茶水一口压之,自效。
一方有佛耳草,无艾叶,用纸卷成条,每切一节,约长三、五分许,焚炉中,吸烟咽之。
灵宝烟筒:治一切寒喘咳嗽。
黄蜡雄黄(各三钱)佛耳草款冬蕊(各一钱)艾叶(三分)先将蜡溶化,涂纸上,次以艾铺之,将三味细研匀,掺卷成筒。
用火点一头,吸烟吞之,清茶送下。
七宝美髯丹:补肾元,乌须发,延年益寿。
何首乌(赤、白,各一斤)川牛膝(半斤)将何首乌先用米泔水浸一日,以竹刀刮去粗皮,切作大片,用黑豆铺甑中一层,却铺何首乌一层,再铺豆一层,却铺牛膝一层,又豆一层,重重相间,面上铺豆盖之,蒸以豆熟为度,取起晒干,次日如前换豆再蒸,如此七次,去豆用。
破故纸(半斤,洗净,用黑芝麻同炒无声为度,去芝麻)白茯苓(半斤,用人乳浸透,晒干蒸熟)赤茯苓(半斤,用黑牛乳浸透,晒干蒸熟)当归身(半斤,酒洗)枸杞子(半斤,去枯蒂者)上共为末,炼蜜丸,龙眼大。
每日空心嚼二、三丸,温酒、米汤、盐汤俱可送下。
制药勿犯铁器。
按∶此即七珍至宝丹少菟丝子一味。
北京乌须方:两京各处乌须者,惟此方颇好,用之虽未至简妙,然不坏须伤肉,制用得法者,可黑一月。
五倍子(择川中之大者,打作碎粒,分粗细为二。
先将粗者于锅内用文火炒成糊,次入细者同炒,初时大黑烟起,取出不住手炒,将冷,又上火炒,则黄烟起,叉取出炒,将冷,再上火炒,则青黄白烟间出,即可住火,先以真青布一大片浸湿,将倍子倾在布上,包成一团,用脚踏成饼,上用湿泥一担一夜,色如乌羽为妙,瓷器收贮听用)红铜花(用细红铜丝炭火,醋中淬之,不拘遍数,以化尽为度,去醋取铜花晒干)皂矾明矾(各三分)没石子食盐(各二分)硼砂(净,一分)上每次染时,旋配旋用,以制倍子二钱为则,加铜花四分,余皆一、二分,和匀作一服,研细,以浓茶汁或烧酒用瓷钟调如稀糊,坐汤中煮之,看钟内绿气生面为佳。
症状为牙齿古方病案
牙齿东垣治一妇人,年三十,齿痛甚,口吸凉风则暂止,闭口则复作,乃湿热也。
足阳明贯于上齿,手阳明贯于下齿,阳明多血聚,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湿热,故为此病。
用黄连、梧桐泪苦寒,薄荷、荆芥穗辛凉,治湿热为主,升麻苦辛,引入阳明为使,牙者骨之余,以羊骨灰补之为佐,麝香少许入内为引,作细末擦之,痛减半。
又以调胃承气去硝,加黄连以治其本,二三行而止,其病良愈,不复作。
一人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
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其齿喜冷恶热,以清胃散治之而愈。
震按:齿痛不属阳明,即属少阴,此二条与后易案,乃两大局正面文章也。
《卫生十全方》云:一人牙齿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
盖髓溢所致,只服白术愈。
魏云:可见肾虚者,不宜服术。
易思兰治一人患齿病,每遇房劳,或恼怒,齿即俱长,痛不可忍,热汤凉水,俱不得入,发必三五日,苦状难述,竟绝欲,服补阴丸、清胃饮,俱不效。
易诊其脉,上二部俱得本体,惟二尺洪数有力,愈按愈坚,乃曰:沉濡而滑者肾脉,洪数有力者心脉,今于肾部见心脉,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入乘夫,肾中火邪盛矣。
清胃饮惟胃脉洪数者为宜,今胃脉平和,清之何益?肾主骨,齿乃骨余,火盛而齿长,补之何益?况有干姜,更非所宜。
乃用黄柏三钱,以滋水泄火,青盐一钱为引,升麻一钱,升出肾中火邪。
药入口,且漱且咽,服后即觉丹田热气上升,自咽而出。
再进二帖,病即全愈。
震按:此案医理讲得最精,由于脉象诊得的真,而更运以巧思,斯发无不中矣。
清胃散之庸,诚不足责,即泛用滋阴药,亦难应手。
只此三味,铨解甚明,信乎缺一味不可,多一味不必也。
余乡有患齿痛数年,诸药不效者,叶天士先生用山萸肉、北五味、女贞子、旱莲草各三钱,淮牛膝、青盐各一钱而全愈。
此取酸盐下降,引肾经之火,归宿肾经,可与易公之方,并垂不朽,而其义各别。
?中医古籍上得牙齿再生方子
中医古籍上得牙齿再生方子1《千金翼方》唐孙思邈着琥珀散主虚劳百病阴痿精清力不足,大小便不利如淋,脑间寒气结在关元,强行阴阳精少馀沥,治要脊痛四肢重,咽乾口燥,饮食无味乏气少力,远视俣俣,惊悸不安五藏气虚上气闷满方。
琥珀(贰两)、石韦、乾姜、滑石、牡丹皮、茯苓、芎、石斛、续断、当归、人叁、远志(去心)、桂心(各叁两)、苁蓉、千岁松脂、牡蒙、橘皮(各肆两)、松子、柏子仁、荏子(各叁升)、车前子、菟丝子、俒子(各壹升)、枸杞子(壹两)、牛膝(叁两)、通草(拾肆两)、胡麻子、芜菁子、蛇勫雔、麦门冬(各壹升去心)右叁拾味,各异捣合捣贰升杵,重绢下合和,盛以韦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煎令熟,长服,令人志性强,轻身益气力,消谷能食,耐寒暑百病除愈,久服,老而更少,发白更黑,齿落更生矣。
酒膏散第四(方六首论一首)仙方凝灵膏。
茯苓(叁拾六斤)、松脂(贰拾四斤)、松仁(拾贰斤)、柏子仁(拾贰斤)右肆味,炼之捣筛,以白蜜两石四斗内铜器中,微火煎之,一日一夜,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微火之,七日七夕止,可取丸如小枣,服七丸,日三,若欲绝谷,顿服取饱,即不饥,身轻目明,老者还少,十二年仙矣。
初精散方茯苓(叁拾陆斤)、松脂(贰拾肆斤)、锺乳(壹斤)右叁味为粉,以白蜜伍斗搅令相得,内卾器中,固其口,阴乾百日,出而粉之,一服三方寸匕,日三服,一剂大佳,不同馀药。
论曰,丸欲服大药,当先进此一膏一散,然后乃服大药也。
五精酒主万病发白友黑齿落更生方。
黄精(肆斤)、天门冬(叁斤)、松叶(陆斤)、白术(肆斤)、枸杞(伍斤)右伍味皆生者,内金中,以水叁石煮之一日,去滓,以汁渍曲如家酝法,酒熟取清,任性饮之,一剂长年。
白术酒方白术(贰拾伍斤)右壹味,俰咀,以东流水两石伍斗不津器中渍之,二十日去滓,内汁大盆中,夜候流星过时,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当变如血,取以渍曲如家酝法,酒熟取渍,任性饮之,十日,万病除百日,白发更黑,齿落更生,面有光泽,久服长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岳全书》_齿牙方_中医世家
《景岳全书》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齿牙方
(东垣)神功丸: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脱血出,并治血崩血痢,肠风下血,及逆气上行等证。
黄连(酒洗)砂仁(各五钱)生地甘草(各三钱)当归木香藿香叶升麻兰叶(各一钱,无亦可)
上为末,以汤浸蒸饼和丸,绿豆大。
每服百丸或二百丸,白汤食远服。
(东垣)清胃散:方在寒阵。
治齿龈溃烂,喜冷恶热。
《秘验》清胃饮:方在寒阵。
治一切风热牙床肿痛,出血动摇。
《三因》安肾丸:治肾虚牙齿肿痛。
此与《局方》安肾丸同,但少肉桂、茯苓二味,方在热阵。
《直指》立效散:治牙痛不可忍,痛连头脑项背,微恶寒饮,大恶热饮。
防风(一钱)升麻(七分)炙甘草细辛叶(各三分)草龙胆(酒洗,四分)
上用水一钟,煎五分,去滓。
以匙抄在口中,痛处少时,立止。
如多恶热饮,更加草龙胆一钱。
此法不定,宜随寒热多少临时加减。
若恶风作痛,须去草龙胆,加草豆蔻、黄连各五分,累用得效。
细辛煎:治牙齿肿痛不可忍,及口气臭。
用北细辛一味煎浓汁,乘热噙漱良久,吐之,极妙。
驱毒饮:治热毒上攻,宣露出血,牙龈肿痛不可忍。
屋游(此即瓦上青苔,不拘多少洗净)
上用水煎汤,澄清入盐一撮,频频漱之。
《御药》丁香散:治牙齿痛。
丁香荜茇蝎梢大椒上等分为末。
每用少许擦于患处。
《选要》芫花散:治风虫诸牙痛。
芫花细辛川椒蕲艾小麦细茶(等分)
上咀。
水一钟,煎七分,温漱之,日三、四次,吐涎出即愈。
如神散:治风牙虫牙攻蛀疼痛,牙齿动摇,连颊浮肿。
川椒(炒出汗)蜂房(炙)
上等分,为细末。
每用二钱,水煎数沸,热漱即止。
赴筵散:治风虫牙痛。
良姜草乌细辛荆芥穗上等分为末。
擦牙,有涎吐之。
蟾酥膏:治风蛀诸牙疼痛。
蟾酥(少许)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烧焦)
上共研如泥,以绵裹如粟米大。
若蛀牙塞入蛀处,风牙塞牙缝中,吐涎尽愈。
虫牙痛:
苍耳艾小麦花椒芫花黑豆煎熬,屡漱之即愈。
韭子汤:治虫牙。
用韭菜子一撮,以碗足盛之,用火烧烟,外用小竹梗将下截劈为四开,以纸糊如喇叭样,引烟熏其蛀齿。
如下牙蛀者,以韭子煎浓汤漱之,虫自出。
瑞竹堂方:治虫牙疼痛不已。
用天仙子不拘多少,烧烟,以竹筒抵牙引烟熏之,其虫即死。
巴豆丸:治虫牙疼痛,蚀孔空虚。
巴豆(一枚)花椒(五十粒,细研)
上为极细末,饭丸,黍米大。
绵包塞蛀孔。
藜芦散:治虫牙疼痛。
用藜芦为末,塞牙孔中,勿令咽汁,有涎吐之,大有神效。
北枣丹:治走马牙疳。
用北枣去核,每个内入信一厘,烧存性,研细。
每以些小敷患处。
青金散:治走马牙疳,蚀损唇舌,腐臭牙落,其效如神。
铜绿砒霜(等分)
上为细末。
每用些少敷患处。
三仙散:治走马牙疳,一时腐烂即死。
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妇人溺桶中垢(白者,火,一钱)
上为极细末。
敷齿上,不可太多。
麝矾散:治走马牙疳危恶证候。
麝香(少许)胆矾(一钱)铜绿(半两)白矾(生用,五分)
上为细末。
敷牙患处。
神授丹:治牙疳。
枯矾(七分)白毯灰(三分)麝香(一分)为末。
以竹管吹疮上。
黄连散:治齿龈间出血,吃食不得。
黄连白龙骨马牙硝(各一钱)枯矾(五分)冰片(半分)
上为细末。
每用少许敷牙根下。
雄黄麝香散:治牙龈肿烂出血。
雄黄(一钱半)铜绿轻粉黄连黄丹(炒,各一钱)血竭枯矾(各五分)麝香(一分)
上为细末,研匀。
每用些少敷患处。
齿缝出血。
上用纸子蘸干蟾酥少许,于血出处按之,立止。
固齿雄鼠骨散:治肾水不足,牙齿浮动脱落,或缝中痛而出血,或但动不痛者。
雄鼠骨当归没石子熟地榆皮青盐细辛(等分)
上为细末,用绵纸裹倏牙床上缝中,则永固不落矣。
《秘方》雄鼠骨散:治牙落可以重生。
雄鼠骨(一具,生打活雄鼠一个,剥去皮、杂,用盐水浸一时,炭火上炙,肉自脱落,取骨炙燥,入众药内同研为末)香附白芷川芎桑叶(晒干)地骨皮川椒蒲公英青盐川槿皮旱莲草上为末。
擦牙,百日复出,固齿无不效。
《良方》荆槐散:治牙宣出血,疼痛不止。
荆芥穗槐花上等分为末。
擦牙患处。
石膏升麻散:治阳明风热流注,齿牙肿痛出血,化为脓汁等证。
石膏羊胫骨灰地骨皮升麻上等分为末。
每用少许擦牙齿根上。
或加麝香少许更妙。
姜黄散:治牙疼不可忍。
姜黄白芷细辛(等分)
上为粗末。
擦患处,须臾吐涎,以盐汤漱口。
面赤肿者,去姜黄,加川芎,其肿立消。
《济生》香盐散:牢牙去风。
大香附(炒焦黑,三两)青盐(一两半)
上为末。
如常擦牙。
乃铁瓮先生良方。
(子和)牙宣散:
良姜胡椒荜茇细辛乳香麝香雄黄青盐(下四味各另研)
上等分为细末。
先以温水漱净牙后,以药末擦患处,追出涎沫吐之,漱十余次,痛立止。
忌油、盐二日。
槐盐散:治食甘甜过多牙痛。
食盐青盐槐枝(一斤,切断,用水五碗,煎一碗听用)
上将二盐先炒干,乃入槐枝汤煮干,取起为末,用铅盒盛。
擦牙固齿最妙。
椒盐散:治牙痛用清凉药不效或反甚者,宜从此以治。
川椒青盐荜茇薄荷荆芥穗细辛朝脑上为末。
擦痛牙处,或煎汤漱之亦可。
宣风牢牙散:驻颜补肾,牢牙固齿。
细辛青盐(各七钱)当归(酒洗)川芎(各一两)
上为末。
每用少许,清晨擦牙满口,漱良久,连药咽下,或先以温水漱口净,然后擦而咽之亦可。
(万氏)青白散:治一切牙疼,固齿。
青盐(二两)食盐川椒(煎汁,各四两)
上以椒汁拌盐,炒干为末。
擦牙,永无齿疾;以漱水洗面目,亦无疾。
此药极妙。
御前白牙散:
石膏(四两,另研)大香附(一两)白芷(七钱半)甘松三奈藿香沉香川芎零陵香(各三钱半)细辛防风(各半两)
上为细末。
先以温水漱口,次擦之妙。
(东垣)白牙散:
升麻(一钱)羊胫骨灰(二钱)软石膏(三钱)白芷(七分)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
先以温水漱口,次擦之妙。
《道藏经》方:治牙齿动摇,血出不止。
用白蒺藜不拘多少,捣为细末。
每日擦牙及患处,最妙。
取牙不犯手。
草乌荜茇(各钱半)川椒细辛(各三钱)
上为细末。
每用少许,点在患牙内外,一时其牙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