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生理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血凝块形成
二、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血液凝固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特点: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
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白蛋白、卵磷脂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 --- ESR
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
⑶ 红细胞渗透脆性
(osmotic fragility)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可用于表示红细胞 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1 渗透脆性∝ —————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40~48g/L 15~30g/L
血 液
(二)血细胞
血浆蛋白: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
功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某些激素较长的半衰期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5.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
露血管壁胶原,胶原 纤维与血浆中vWF结合 并导致vWF变构,然后 变构的vWF与血小板膜 糖蛋白结合而引发粘附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 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致密体释放(ADP、ATP、5-HT和Ca+等) α-颗粒释放(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
第三章 血液
血液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酸碱平衡) 吸收热量(水的比热高,恒定体温)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当血液总量或组织、器官血供不足时,可导 致组织损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很多疾病均 可引起血液成分或性质的特殊变化,这将为临床 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逐渐回缩,并析出 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称为~~。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 称为凝血因子
❖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 酶Ⅲ的活性而间接抗凝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EPI抑制凝血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 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系统包括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血细胞比容
55%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45%
男性:40~50%
女性:37~48%
(二)血 量
➢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
小的溶液。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第一节 概述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② 肺排酸功能
Na2HPO4/NaH2PO4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酸酐、尿酸、 胆红素 气体:氧、二氧化碳、氮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二)2024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二)引言概述:第三章血液(二)是生理学中的重要章节之一,本文将对血液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血液作为人体内重要的液态组织,承载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本文将从血液的成分、循环与输送、凝结机制、免疫功能和调节功能五个大点进行探讨。
一、血液的成分:1.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包含水、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而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3. 白细胞作为身体的免疫细胞,起到免疫防御和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4. 血小板参与了血液凝结的过程,对止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循环与输送:1. 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进行循环,在全身输送养分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物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除。
2. 血液通过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系统相互连接,保证血液在全身顺畅流动。
三、凝结机制:1. 血液凝结是保护机体的重要机制,主要通过凝血酶生成、凝血因子参与、纤维蛋白生成等过程实现。
2. 凝血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形成血栓,起到止血和修复伤口的作用。
四、免疫功能:1. 血液中的白细胞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识别和杀伤病原体等。
2. 血液中的抗体和补体参与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对病原体进行特异性识别和消灭。
五、调节功能:1. 血液通过携带激素和调节物质,对机体的各种功能进行调节,如调节酸碱平衡、维持体温等。
总结:第三章血液(二)对血液的成分、循环与输送、凝结机制、免疫功能和调节功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血液作为人体内重要的液态组织,在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和抵御外界侵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血液的相关知识,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复杂生理过程,为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血液
最重要‐‐‐‐抗凝血酶 其次‐‐‐‐肝素辅因子 II (2)蛋白质 C 系统: 作用‐‐‐‐灭活 FVIIIa 和 FVa 组成‐‐‐‐蛋白质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 #蛋白质 C 来源‐‐‐‐肝 合成‐‐‐‐维生素 K 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4) 肝素: 成分‐‐‐‐酸性黏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促进 TFPI 释放 止血策略 (1)加温:温热盐水纱布 (2)异物: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 和血小板 抗凝方法 (1)降低温度 (2)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 (3)去除血浆中的 Ca2+: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4)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5)肝素
36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 FX 激活 FIX →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 →正反馈 #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14 种 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 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 (3)特点 ①成分: 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FXI、FXII 和前激肽释放酶;
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8
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 白含量的多少。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课件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白细胞分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
2、生理特性
所有的白细胞具有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的特性。
主要作用: ①将入侵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吞噬掉,防止病原微 生物在体内扩散; ②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③参与坏死组织的清除。
渗出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 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 变形运动,凭籍这种运 动,白细胞可以通过毛 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 血管内渗出。
实质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 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图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凝血因子
1.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2. 数量: 目前已知的有14种, 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种。 3. 化学本质: 除凝血因子IV是Ca2+外,其余因子均为蛋白质。 4. 存在部位: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量:人体全身血液的总和
• 占体重的7~8%≈70~80ml/kg体重; • 60kg体重者,血量约为4.2~4.8L。 血量恒定 → 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
第三章
血液
blood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是构成体液的重要部分,在心血管系统 内循环流动。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吸收热量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
晶体物质溶液 血浆 血浆蛋白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RBC) 99%
白细胞 (WBC)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凝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教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生理
血液密度(比重)
动物全血的比重约在1.050~1.060之 间,其中红细胞比重最大,白细胞和血 小板次之,血浆的比重最小,约在 1.025~1.030。
表4-2 常见动物的血液密度
动物种 类
牛 猪 绵羊 山羊 马 鸡
血液密 度
1.046~ 1.061
1.035~ 1.055
1.041~ 1.061
血量恒定十分重要 失血不超过10%,不会影响健康
血浆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1-2h内可以恢复
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
血细胞慢慢恢复
一次失血20%,将引起机体活动明显障碍 一次失血30%,可能危及生命
献血影响健康吗? 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献血200毫升是个什么 概念?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 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环 流动,实现运输物质、 维持稳态、 保护机体及参与神经体液调节等生 理功能。因此,血量、血液成分或 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正常活动的 基本条件。
本章重点:
体液、内环境、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及生理功能;
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水(90~91%)、蛋白质(6.5~8.5%)、
无机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脂质。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区别所在。 ★血浆中的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血量: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 胞量的总和。 循环血量: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在心 血管内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叫… 储备血量:血液另有一部分血液则滞留在肝、 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这些流动 缓慢,红细胞比容较高的血液量叫…或贮血 量。因此,把肝等器官称为贮血库。
生理学全书笔记第三章血液(一)
生理学全书笔记第三章血液(一)引言概述:本文是对《生理学全书》第三章“血液(一)”的笔记总结。
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液态组织,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身体正常运行。
本章将详细介绍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正文: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血液的液态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2.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充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
二、血液的功能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红细胞携带氧气,血浆中运输营养物质。
2. 排除代谢产物:血液通过运输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将其带到适当的排泄器官进行清除。
3. 免疫和防御: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4. 维持酸碱平衡:血液中的缓冲剂能够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维持稳定的pH值。
5. 血液凝固:血小板和凝血蛋白参与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三、血液与循环系统1. 心脏和血管:血液通过血管系统循环,心脏负责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2. 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氧气和营养的传递以及代谢产物的回收。
四、血液的形成与破坏1. 骨髓:血细胞的产生主要发生在骨髓中。
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分化生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2. 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合成过程,包括铁的吸收和利用。
3. 血细胞破坏:血细胞老化和损伤后会被脾脏和肝脏清除。
五、血型和输血1.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由血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
2. Rh血型系统:Rh抗原的存在与否决定了Rh阳性和Rh阴性血型。
3. 输血的原理:根据供者和受者的血型匹配来确定输血的适宜性。
总结:本文概述了《生理学全书》第三章“血液(一)”的内容,从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与循环系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了解血液的特性对于理解人体其他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血液
学习要求
1 掌握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与稳态)。
2 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主要功能。
3 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对细胞和小血管内外液体平衡的不同影响。
4 掌握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生理功能:红细胞的脆性与溶血,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原料及辅助因子,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5 了解白细胞生理:白细胞分类和计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6 熟悉血小板生理特性和功能。
7 掌握生理止血:生理止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抗凝系统。
8 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9 掌握血型及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
10 熟悉交叉配血。
11 了解Rh血型系统。
各型试题
一、填空题
1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2 血液的比重主要决定于,其次是。
3 离心沉淀后的抗凝血液,其上层是下层是。
4 血浆蛋白分为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其中含量最多。
5 血液呈性,pH值为。
6 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是,它具有和的功能。
7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成熟因子主要是和。
8 红细胞是由中的原始血细胞分化而来。
9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所吞噬破坏。
10 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能释放组织胺和肝素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11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是和。
12 参与体液性免疫的淋巴细胞是,参与细胞性免疫的淋巴细胞是
13 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细胞是。
14 血小板是由演变而来。
15 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血浆蛋白总量为,白蛋白/球蛋白为。
16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为,女性为。
17 正常成人红细胞数量男性为,女性为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女性为。
18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19 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和。
20 临床上用测定方法来检查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21 骨髓受到X线损害引起的贫血是,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各种疾病引起的出血而致的贫血是。
22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有、和。
23 血型是依据的抗原特异性而定的,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血型系统。
24 红细胞膜含有B凝集原者,其血型可能为型或型。
二、选择题
A型题
1 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液
E 血浆
2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 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E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3 对于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B 组织液占细胞外液量的3/4
C 血浆占细胞外液量的3/4
D 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E 血液对内环境理化性质起缓冲作用
4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约占体重的:
A 40%
B 50%
C 60%
D 70%
E 80%
5 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间液
D 血浆
E 淋巴液
6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A 5%
B 8%
C 10%
D 12%
E 15%
7 一个体重为60kg的人,其血量约为:
A 4 000 ml
B 5 000 ml
C 6 000 ml
D 7 000 ml
E 8 000 ml
8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
A 6.35~6.45
B 6.50~7.05
C 7.10~7.30
D 7.35~7.45
E 7.50~7.65
9 决定血浆pH值的主要缓冲对是:
A KHCO3/H2CO3
B K2HPO4/KH2PO4
C NaHCO3/H2CO3
D Na2HPO4/NaH2PO4
E 蛋白质-Na/蛋白质
10 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
B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C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保持血细胞内外水平衡极为重要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很重要
E 血浆蛋白的分子量大于晶体物质,故血浆胶体渗透压大于晶体渗透压
11 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12 下述物质中制造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是
A 维生素B12
B 维生素K
C 叶酸
D 铁
E 内因子
13 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
A 肝脏
B 脾脏
C 胸腺
D 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骺处骨髓
E 所有骨髓腔的骨髓
14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正常值是:
A 500万/L
B 500万/ml
C 5.0×107 /L
D 5.0×1012/L
E 5.0×109/L
15 对各类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中性粒细胞可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吞噬和破坏入侵的细菌
B 嗜碱粒细胞能释放组胺,与过敏反应有关
C 嗜酸粒细胞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蠕虫
D 淋巴细胞是机体内的主要免疫细胞
E T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则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16 下列对血液中几个生理概念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血细胞约占全血总容积的40%~50%,其余为血浆
B 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晶体渗透压
C 成年人的血量约每公斤体重7~8L
D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
E 红细胞凝集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17 当血小板数目低于下列哪一数值时,就会出现出血倾向?
A 50 000/μl(50×109/L)
B 10 000/μl(100×109/L)
C 150 000/μl(150×109/L)
D 200 000/μl(200×109/L)
E 250 000/μl(250×109/L)
18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
A 因子Ⅲ
B 因子Ⅻ
C PF3
D Ca2+
E 凝血酶原
19 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
A 组织细胞释放因子Ⅲ
B 血小板聚集
C 磷脂胶粒反应
D 因子Ⅻ的激活
E 因子X的激活
20 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抑制因子X的激活
E 去除C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