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语文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性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富有活力。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本文以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对高中语文的阅读进行研究,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重视语文阅读,对探索性阅读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兴趣;课内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人文阅读,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

3、教师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①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②以点带面”式教学。可抓住全文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并以之为内核,辐射到文章的各个环节;③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④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二、明确目标,注重高中语文个性阅读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得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在一段时间内,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阅读的重点。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但如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一定会有丰富多彩的答案。

三、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点亮学生情感的灵性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把情感透射出来,打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

教师应该用作品优秀的语言和自己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近语文。例如“语言运用”课《语不惊人死不休》,对教材内容进行创

造性的处理,整理了课文中的许多典范语言和学生平时习作中的精彩语言,以及王小波、余华等当代作家作品中的语言,把阅读和语言运用有机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耐人寻味。《说“木叶”》,用诗一样的教学语言去解读诗,给人美的享受;她还把南京当地的资源(“木末风高”亭图片)引入到课文中来,从生活中体悟语文,从语文中感悟生活,走出了一片语文的山水。赵志昇老师布置学生课外写一篇随笔——《苏老先生,我对你说》,做到由读向写的延伸。

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让学生都行动起来,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必须先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名人的号召力是无穷的。针对这一点,我给学生讲了许多名人博览群书的事例。毛泽东、鲁迅、巴金、冰心等人勤于读书,善于积累,以至写文章时“下笔如有神”的事实,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可以介绍作家作品,设置悬念引导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从设置悬念入手,来介绍作家作品,赢得了学生的喜欢。比如,在介绍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我先向学生讲述了前面的情节,留下结尾不讲,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并耐人寻味,要想知道,请自己去看。”为解真相,学生便自觉地找书来看。

五、放飞想象的翅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习惯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总之,只有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积累语文、生活知识和文学、审美知识,大量地开展各种专题阅读、反复地阅读经典作品,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探索,《浙江教育研究》2001(3)

2.蔡元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3.李春光《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