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与管理》2010年10月20日

社交焦虑问题是影响青少年社会交往的常见心理问题,而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又对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Ainsworth(1972)等人通过经典的“Strange Situation”实验推测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将来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高,这个推测被Warren等人进行的追踪研究证实了;Frances M.Vertue(2003)通过理论探讨,用依恋理论中的内部工作模型整合了社交焦虑的多种解释理论,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学者研究发现羞耻感、低自尊、朋辈关系等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青少年时期,个体的依恋对象由儿童时期的父母,逐渐转为对同伴的依恋。大量的文献资料一致认为父母和同伴依恋是青少年依恋的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本研究试图从青少年与父母、朋友的依恋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索青少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项城市、新疆伊宁市、重庆市6所中学(3所初中,3所高中),共计15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03份。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己修订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La Greca,1999)测量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水平。该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816,分辨系数为.715,这说明修订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比较稳定和可靠;采用王争艳等人(2005)翻译并修订的量表父母和同伴依恋测量(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测量青少年的依恋状况,在本研究中三个具体依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母亲依恋量表的Alpha系数是0.897,父亲依恋量表的Alpha系数是0.908,同伴依恋量表的Alpha系数是0.901,信效度符合研究需要。

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的是SPSS11.5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青少年依恋的现状

(1)青少年父母亲依恋的性别、年级差异

对青少年的母亲依恋进行性别和年级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年级之间差异也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p=0.033<0.05),男生在初中二、三年级时对母亲的依恋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高一、高二时又有所回升,而女生对母亲的依恋水平并未出现显著的年级间的差异。对青少年的父亲依恋进行性别和年级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性别主效应或年级的主效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青少年同伴依恋的性别、年级差异

对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进行性别、年龄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54.285,p=.000),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高于男生;而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将青少年依恋的各个因子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各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除了父亲沟通与青少年在一般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的相关不显著外(r=-0.031p>0.5),依恋的其他维度与社交焦虑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以青少年父母和同伴依恋、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各因子为模型变量,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来分析青少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亲疏离、同伴疏离、父亲信任和同伴信任对青少年社交焦虑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都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青少年依恋的性别年级差异

青少年在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三个具

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筅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朱海东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刘云艳

国家知识产权局陈蔚

34

··

体的依恋问题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还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母亲依恋、父亲依恋上青少年之间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同伴依恋上性别差异极其显著。Bowlby认为依恋是个体天生的一种求生的本能,个体会寻求与照顾者(母亲或父亲)的亲近,以建立关系,这对于男女是同样重要的,因此性别不应是影响亲子依恋关系的主要因素。而在同伴依恋上的性别差异与Clase(1992)的研究是一致的:女孩与同伴的依恋更强,她们比男孩更多地从同伴那里寻求感情支持。本研究认为,男女在同伴依恋上的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在我们的社会中,女性一般被社会定义和期待为依赖、温柔和体贴的角色,以及注重人际互动的个体。而男性更喜欢自主、独立与竞争,不愿意过多地纠缠到纷繁的人际关系之中。

青少年依恋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本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依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与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点以及外在的影响因素有关系。15、16岁正是发展心理学上的“第二逆反期”,这一时期的个体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强烈,努力想打破在行为上对父母的依恋,所以青少年在挫折时不寻求父母的支持,而有意躲避父母的束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与父母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父母的疏远程度高。

进一步对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进行比较发现,男女青少年对母亲和同伴的依恋显著高于对父亲的依恋,且女生对同伴的依恋显著高于对母亲的依恋。本研究者认为,女孩和男孩都倾向于对母亲而不是父亲倾吐秘密,因此相对较少地体验到与父亲的亲密感。这与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的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是不同的,“严父慈母”是中国典型的教养方式。至于同伴依恋高于对父母的依恋,主要是因为与父母相比,同伴则更可能为青少年提供表达不同意见和进行平等情感交流的机会,再者,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青少年需要寻找家庭之外的亲密关系,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是青少年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和任务,从与父母的亲密关系逐步过渡到与同伴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青少年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的九个维度除了父亲沟通维度外,其他维度都与社交焦虑总分及它的三个维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疏离、同伴疏离和同伴信任对社交焦虑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同伴疏离的贡献率最大。依恋的各个维度对社交焦虑的各个维度也存在大小不同的预测作用。综合分析表明,母亲依恋、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有直接的预测作用,而父亲依恋则通过同伴依恋这个中介变量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个体根据抚养者对其反应是否及时、敏感与一致来判断自我受欢迎的程度和他人可信赖的程度,在与主要抚养人的密切接触中逐渐将上述信息进行表征内化,最终形成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因此,青少年在与父母的长期接触中形成的对自我和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模式影响着他们社会交往。进入青春期的个体除了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外,还发展出了新的关系,同伴成了青少年重要的依恋对象,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也能满足像父母依恋那样的情感需求,成为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扮演“安全基地”的角色等,对个体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除了父母依恋影响社交焦虑外,同伴依恋也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影响较大,而父亲依恋未对社交焦虑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是通过同伴依恋这个中介变量对社交焦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父母对青少年发展的不同影响,心理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发现父亲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更大,一些研究则认为母亲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依恋对男性社交焦虑有独特的显著的影响,而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女性社交焦虑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认同的需要,男性青少年更加重视和父亲的关系,更加重视父亲的评价和反馈,女青少年更加注重与母亲的关系,并且由于女生还有在关系中定义自我的倾向,女生也更加注重与同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Warren S L,Huston L.Child and adolescent anxiety disorders and early attach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cienr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7,36:637-644

[2]Frances M.Vertue.Frome Adaptive Emotion to Dysfunction: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3,7(2):170-191

[3]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

(责任编辑刘永庆)

朱海东刘云艳陈蔚:中学生依恋情结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3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