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大地震中的海军救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地大地震中的
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4时56分,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了里氏7.3级强烈地震。
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救援海地。
目前已有美、加、法派出了海军舰艇参与援救海地的“联合反应行动”。
快速反应
美国海军在这次救灾行动中首当其冲,13日黎明,海岸警卫队的1驾直升机将4名伤势严重的美国使馆人员送往关塔那摩美军基地医院接受治疗。
13日清晨,美国又派出驻扎在萨尔瓦多的P-3“猎户座”海上巡逻机飞往海地,拍摄照片、搜集地震相关信息。
设在美国迈阿密的美军南方司令部根据这些信息帮助美国海军开展救援行动。
之后,P-3巡逻机继续对地震灾区进行空中勘察。
这次救灾行动由美国南方司令部统一指挥,海军则由海军南方司令部直接指挥。
动用了包括航母、巡洋舰、两栖舰等在内的作战舰只、海岸警卫队舰艇、军事海运司令部下属的舰船和预备役船以及美国海事局下属的高速渡轮等参加救灾。
此外,大量海军飞机也投入了救援行动之中,主要负责侦查、勘察、运输等任务。
美国本土的一些海军基地和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参与到了救灾行动之中。
海岸警卫队充当急先锋
1月13日拂晓,从古巴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出发的海岸警卫队“前锋”号(WMEC 911)巡逻舰抵达海地,这是抵达海地救援现场的首艘美国军舰。
“前锋”号负责对救灾现场的直升机进行空中管控,舰上的MH-65“海豚”直升机迅速起飞奔赴太子港机场协助先期抵达的联合国人员救灾。
当晚又有3艘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舰陆续抵达,分别是“莫霍克”号(WMEC 913)、“勇敢”号(WMEC 621)和“塔霍马”号(WMEC 908)。
之后,海岸警卫队“橡树”号(WLB 211)航标船于18日抵达现场。
1月18日,海岸警卫队“金枪鱼”号(87309)巡逻艇驶离弗吉尼亚小溪海军基地开赴海地。
这些舰艇可通过所携带的充气艇往返于岸舰之间运输救灾物资和撤离人员。
同时,海岸警卫队派出了HC-130“大力神”运输机、HU-25“猎鹰”海上监视飞机、HC-144“海上哨兵”海上巡逻机以及HH-60“海鹰”、HH-65“海豚”直升机参与撤侨和救灾。
航母充当临时机场
“卡尔·文森”号(CVN 70)航母于1月15日抵达太子港海域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该航母13日接到前往海地的命令时正在前往圣迭戈的途中,然后以30多节的航速驶抵佛罗
里达州梅波特军港,在短短8小时内就往舰上装运了19架直升机、人员和各种救灾物资,舰上还有净水设备、手术室等设施。
此外,“希金斯”号(DDG 76)驱逐舰、“安德伍德”号(FFG 36)护卫舰、“邦克山”号(CG 52)和“诺曼底”号(CG 60)巡洋舰也已抵达现场,它们与“卡尔·文森”号一起编组,主要使用舰上搭载的MH-53E“海上种马”重型直升机、SH-60“海鹰”直升机等运送救灾物资和撤离人员。
同时,还负责为参与救灾的海岸警卫队舰艇和直升机运送补给品。
由于当地港口、道路在地震中严重受损以及太子港机场停机位和燃料不足等原因,不少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无法降落,致使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无法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为了缓解这一困境,“卡尔·文森”号充当了临时机场的角色。
两栖舰编队作为海上中转基地
黄蜂及两栖攻击舰“巴丹”号(LHD 5)以及惠徳贝岛和哈泊斯费里级船务登陆舰“麦克亨利堡”号(LSD 43)、“冈斯顿·霍尔”号(LSD 44)、“卡特·霍尔”号(LSD 50)以及舰上运载的第22海军陆战队远征分队也已抵达海地。
17日,“巴丹”号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救援演习,其飞行甲板面积约9000平方米,可供大量直升机起降和救灾物资的转运。
此外,该舰有4间手术室、1个血库、1个医学实验室和1个药房,其海上医疗设施和条件仅次于美海军“仁慈”号和“舒适”号医院船,可辅助医院船进行伤员的医疗。
而惠徳贝岛和哈泊斯费里级船坞登陆舰的坞舱内可运载数量可观的小型登陆艇进行救灾作业,其货舱容积也较大,能转载很多救灾物资。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拿骚”号(LHA 4)、圣安东尼奥级船务运输舰“梅萨·维德”号(LPD 19)和惠徳贝岛和哈泊斯费里级船坞登陆舰“阿什兰”号(LSD 48)以及第24海军陆战队远征分队原计划准备开赴阿富汗附近海域,但为加强海上救援力量,于1月19日接到命令前往海地驰援。
医院船——救灾天使
“舒适”号(T-AH 20)医院船于16日离开巴尔的摩,20日抵达海地,船上载有大约600名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和器材先进而齐全,可以实施各种复杂手术,“舒适”号还是美国最大的创伤治疗机构和第5个最大的外伤治疗中心。
该船拥有伤病员接收站、全套理疗设备、数字化放射室、实验室、手术室、药房、太平间、牙科室、血库、污染物消毒舱、海水淡化装置、制氧机等。
其最大收治能力可达到每昼夜300人。
船上设有直升机甲板,并配备了救生艇、救生筏,在这次救援行动中伤病员主要由直升机和小艇运送上船。
“舒适”号的救治设备可以按1000张、500张或250张床位的水平启动。
一般而言,1000张床位需要1214名医生、牙医、护士及其他人员;在250张床
位的情况下,约需730名各类人员,显然这次救援行动还没有按照最高最高救援水平启动。
余震探测和预警
美海军还专门派出了可进行海洋环境和地震波探测的船只。
探路者级海洋测量船“亨森”号(T-AGS 63)和“萨姆纳”号(T-AGS 61)也先后于1月20日和22日抵达海地。
这两艘船均搭载有无人潜航器和小艇,以及可进行海洋环境调查的测量设备,包括浅/深海回声探测仪、海底浅层剖面仪、浅/深海多波束系统、多普勒声学测流仪、重力仪、磁力仪等,可以详尽准确地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浅层剖面、表层地质等海洋要素,尤其是可以通过DWS深水地震海底地质构造测绘系统来监测灾区的余震级别、方位和次数,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船上还有多部起重机和吊架,亦可进行港口清理行动。
清理港口的主力军
保障级救助船“权利”号(ARS 51)于18日抵达海地,利用船上的起重机开始清理太子港周围的废墟,并派出船上搭载的陆军第544工兵潜水小组勘察地震对港口的破坏程度和水下障碍物,确定适合卸载救灾物资的地点,并采取措施修理和疏通航道,以便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进入。
“权利”号和第544工兵潜水小组协同第2爆炸物处理小组、第2机动潜水救援小组、第2水下施工小组一起工作,都隶属于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全权负责所有港口勘察和清理工作的第42特遣部队(CTF 42)指挥。
该船前、后甲板设有两台起吊能力为75吨的大型吊杆,船首设一对起重锁链导槽,最大可起重150吨重的水下物体。
此外,两舷还布置有两对救生浮筒,并配备有深潜系统以及自由潜水作业装备。
在救生浮筒后方挂有两艘救助登陆艇,可以在复杂的搁浅现场进行灵活的人员物资转运工作,这有利于应对地震后的太子港的环境。
海上后勤支持
美海军军事海运司令部的“比格·霍恩”号(T-AO 198)舰队补给油船负责为执行救灾任务的舰船进行后勤补给。
“L T·杰克·卢姆斯”号(T-AK 3011)车辆运输船和刘易斯和克拉克级干货/弹药补给舰“萨卡加维亚”号(T-AKE 2)也在海地附近海域游弋,考虑到救灾和灾后重建维持秩序的需求携载了相应的装甲车辆、军用卡车等,同时也运载了大量的燃油、淡水和其它救灾物资。
此外,美国海事局派出了“囊地鼠州”号(T-ACS 4)、“玉米壳州”号(T-ACS 6)和“五月岬”号(T-AKR 5063)起重船以及“彼得堡”号(T-AOT 9109)输油船和“华凯”号高速渡轮参与救灾,其中前4艘都属于美海军预备役船。
前3艘船上的起重机将在海地救援中发挥作用,输油船将给灾区带来应急的能源,高速渡轮可以加快人员、物资的输送速度。
其它国家
加拿大海地是加拿大第二大海外受援国。
加拿大也有维和警察在联合国驻海地特派团中,这次地震也有上千名加拿大人失踪或死亡,因此加拿大的反应也非常迅速。
1月14日,加拿大海军“哈利法克斯”号(FFH 340)护卫舰和“阿撒巴斯坎人”号(DDG 282)驱逐舰满载着救援物资和CH-124“海王”直升机等救援设备从哈利法克斯港出发,中途从一艘美海军补给舰上补充了油料,于18日抵达海地,投入了救灾行动。
法国派出了两艘军舰参与救灾,其中“弗朗西斯·卡尼尔”号(L9031)小型运输登陆舰装满救灾物资后于1月15日从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上的法属马提尼克岛出发前往海地,另外一艘军舰则从东非的塞内加尔直奔灾区。
意大利“加富尔”号航母也载着800余人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和装备从意大利拉斯佩齐亚省军港启程奔赴海地。
荷兰派出一艘后勤保障舰赴海地救灾。
此后,可能还会有更多国家派出舰船前往海地支援救灾。
注:囊地鼠州和玉米壳州分别为美国明尼苏达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