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202006181058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 完成14-15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 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 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 访天下隐者, 杞人杨朴奉召廷对, 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不禁大笑, 放他还山。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 妻子送他出门, 皆哭。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 妻子不觉失笑, 苏轼于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 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 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 都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 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 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和“戍卒宜”, 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自己犯罪却只是被
贬, 这是君主的恩赐, 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 临出发之前, 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 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 这是戏言, 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 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这是针对全篇设题, 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解答】(14)C.“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字面上解释是:我被流放伊犁, 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 当一名戍卒适宜。表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 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 细细咀嚼, 似有万丈波澜。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 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 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而不是感激与顺从。
(15)诗歌注释交代了创作的背景, 即“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 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 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可见此时属于诗人想要报国却遭贬谪, 处于失意之中, 结合首联来看, 诗人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 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 再而衰, 三而竭, 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里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 诗人想要报国却无门路, 流露出失意和愤懑之情;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 哪怕是死, 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是
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 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 “谪居”, 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诗人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 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 “刚”, 即“刚好”、“正好”, 再结合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来看, 一个“戏”字展现出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
答案:
(14)C
(15)①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愤激。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 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
重用, 诗中不乏失意与愤激之情。②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抗英有功, 却被贬伊犁, 但不因此而消沉, 反而宽慰妻子, 并随时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③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忠诚爱国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 只要有利于国家, 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 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译文: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 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 以我衰老之躯, 平庸之才, 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 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 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 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 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 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 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 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4-15题。
霁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 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 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 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 诗歌以“流丽清整, 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是一项(3分)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 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 李白之称“秋兴逸”, 这首诗在意
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 诗篇以"秋兴"为主题, 但不作空泛议论, 诗人匠心独运, 将过去现在, 室内室
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 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 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
色。即先写醒后所见, 次句再写梦醒, 这是一种倒叙。
D. 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
排由明朗转向幽暗, 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15.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
的?(6分)
【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 先通读全诗, 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答】(14)D.“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误, 景物安排应该是由幽暗转向明朗。(15)“早有秋声随堕叶, 独将凉意伴流萤”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 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 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 展现出一种夜雨初霁的清静, 突出人们内心的无限祥和之感。“淡月笼云”是视觉描写, “凉意”是触觉描写, “秋声随堕叶”是听觉描写, 通过不同感官, 展现出清静之感。“明朝准拟南轩望, 洗出庐山万丈青”展现出一种自然清静之感, 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 秋夜的清冷、寂静。
答案:
(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