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二 细菌的芽孢染色

合集下载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实验名称:细菌芽孢染色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学习观察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3.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利用染料对细菌芽孢进行染色的方法。

由于细菌芽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抵抗不利环境,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染料和处理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染料是孔雀绿和甲基蓝,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加热和干燥。

通过细菌芽孢染色,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进而推断出芽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采集含有芽孢的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2.芽孢分离:将样品中的芽孢分离出来,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3.加热和干燥:将分离出来的芽孢进行加热和干燥处理,以促进染色效果;4.染色处理:将加热和干燥后的芽孢与染料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均匀;5.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芽孢,如枯草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等。

这些芽孢在染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着色情况和形态特征。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肉毒梭菌的芽孢呈蓝色。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芽孢在样品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的呈单个存在,有的呈链状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学习观察了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细菌及其芽孢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和思考题:1.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对于含有芽孢的样品,应该进行灭菌处理,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在进行芽孢分离时,应该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对于一些难以分离的芽孢,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2.细菌的革兰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2.细菌的革兰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革兰氏阳性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
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涂片时,滴生理 盐水不要过多,挑菌量宜少,涂片要均匀, 菌膜宜薄。
2、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4、选用幼龄的细菌。
切勿煮干
2、芽孢染色
取2号菌制片→染色(孔雀绿,加热5min)
中央芽孢
末端芽孢
偏端芽孢
游离芽孢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和脱色均较困难,当
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 时,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 进入菌 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当用对比度大、浅色的 复染色剂(番红液)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 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区分。菌体呈红色而芽孢 呈绿色。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主要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肽聚糖 (不溶于乙醇)和脂类(溶于乙醇)}和结 构{肽聚糖层的交联程度及厚度}不同而造 成的。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含量高(90%)交联 程度高,肽聚糖层厚(用乙醇不易脱色)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含量低(10%)交联 程度低,肽聚糖层薄(用乙醇易脱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
号—培养12h,用于革兰氏染色;2号—培养18h, 用 于 芽 孢 染 色 ) , 培 养 24 小 时 的 大 肠 杆 菌 (Escherichia coli)用于革兰氏染色。
2、染色液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
2、芽孢染色 芽孢 又称内生孢子(endospore), 是某些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生长到 一定时间(对数期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 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一、目的要求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coli)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先用结晶紫初染、次经碘液媒染、再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经过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染上复染的红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杆菌是标准的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标准的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经结晶紫初染以后,所有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乙醇脱色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在内层且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

用蕃红复染时染上红色。

四、操作步骤基本流程: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1.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常规涂片法:取一洁净的载玻片,用特种笔在载玻片的左右两侧标上菌号,并在两端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以无菌接种环分别挑取少量菌体涂片,干燥、固定。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1. 了解芽孢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 掌握芽孢染色原理和操作方法;3. 观察芽孢的染色效果,加深对芽孢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细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形态,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对各种不利因素如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通过使用特定染料对芽孢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和鉴别。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 染料:7.6%饱和孔雀绿液、0.5%蕃红液(或石炭酸复红液和吕氏美蓝液)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滴管等四、实验步骤1. 菌种培养:将巨大芽孢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培养24小时。

2. 涂片:取一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薄膜,涂片面积约为1-1.5cm²,涂片于室温中自然干燥。

3. 固定:将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4. 初染:在制片上滴加7.6%饱和孔雀绿液,染色5-10分钟。

5.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料。

6. 复染:在制片上滴加0.5%蕃红液,染色1-2分钟。

7.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料。

8. 吸干:用吸水纸吸干制片上的水分。

9. 观察显微镜: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芽孢的染色效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巨大芽孢杆菌的菌体呈红色,芽孢呈绿色,两者颜色对比明显。

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六、实验讨论1.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通过染色,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和鉴别。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染色时间过长,芽孢和菌体颜色过深,影响观察;染色时间过短,芽孢和菌体颜色过浅,难以观察。

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制片。

实验二 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固定→干燥→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报告2-细菌的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其运动性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2-细菌的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其运动性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其运动性观察实验报告马子午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4101班 02号1.引言1.1实验目的学习荚膜染色技术,观察和分辨细菌的荚膜形态,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了解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意义,掌握芽孢染色的方法。

学习水浸片的制作方法,观察细菌的运动。

1.2实验原理芽孢染色法: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通透性低,对各种不利因素如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当用一般染色方法染色时,只能使菌体着色,芽孢不易着色(芽孢呈透明)或仅显很淡的颜色。

威力使芽孢着色便于观察,需采用特殊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先用一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或碱性品红在加热条件在进行长时间染色,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睡洗脱掉,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染液)或衬托染液(如黑色素液)处理,芽孢和菌体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借此将芽孢与菌体区别开。

荚膜染色法: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多糖与染料亲和力差,不易着色,但荚膜通透性较好,某些染料可通过荚膜使菌体着色,正因如此,染色后呈浅色或无色的菌体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色差,荚膜染色常采用负染法,即将背景染成淡蓝色,此法使菌体和背景显色以衬托无色的荚膜。

细菌的运动性观察:细菌是否具有鞭毛是细菌分类鉴定的主要特征之一,因鞭毛较细,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但有鞭毛的细菌在液体中能借助鞭毛的旋转和摆动使菌体能定向的运动,可以借此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

2.材料与方法2.1材料与试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孔雀绿,番红染液,无菌水,6%的葡萄糖,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黑色素液,甲醇,甲基紫染液,香柏油,二甲苯。

2.2仪器与设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试管,凹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2.3方法与步骤2.3.1细菌的芽孢染色法取一支试管,滴一滴无菌水,用接种环取2~3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充分混合成菌悬液,再滴加两滴孔雀绿,沸水浴15~20分钟后用接种环取3~5环菌悬液涂抹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固定,冷却后水洗至水流无色,用吸水纸吸干后滴加番红染液复染5分钟,用吸水纸吸干多余染料,在显微镜下镜检。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方法,用于鉴定和观察细菌的芽孢形态和结构。

本实验通过对芽孢的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旨在了解芽孢的特征和鉴定微生物。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培养基、细菌液、石蜡刀、石蜡、石蜡刷、显微镜等。

方法:1. 取一片培养基,加入细菌液并充分混合。

2. 将混合液倒入培养皿中,并在培养皿中心划出一条刀口。

3. 将培养皿置于恒温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使菌落生长并形成芽孢。

4. 取一片玻片,将石蜡刀预热至适当温度,刮取培养皿中的芽孢。

5. 将刮取的芽孢涂在玻片上,并用石蜡刷均匀涂抹。

6. 将玻片放入石蜡中,使其固定。

7. 将固定的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和拍摄。

结果与讨论:通过芽孢染色法,我们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并进行了鉴定。

芽孢的形态:芽孢是一种细菌的生殖结构,通常呈椭圆形或圆柱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芽孢的外部有一个坚硬的壳,内部则是细胞质和核酸物质。

芽孢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不同的细菌而异。

芽孢的结构:芽孢的结构包括中心小体、核心区、内外壳等部分。

中心小体是芽孢的核心,含有DNA和其他重要的细胞质成分。

核心区是由中心小体周围的细胞质组成,其中包含了细胞的各种酶和营养物质。

内外壳是芽孢的保护层,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压力和不良条件。

鉴定微生物:通过观察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初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芽孢在形态和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的芽孢特征,来判断未知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帮助鉴定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适应性。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芽孢染色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高温设备。

3. 实验前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以防止细菌的传播和感染。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共4篇)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共4篇)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共4篇)第一篇:芽孢染色法的介绍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用来鉴定芽孢菌属的微生物。

芽孢是一种耐热、抗干燥的微生物,具有高度的抵抗力。

芽孢染色法是通过对芽孢进行特定的染色方法,将其区分出来。

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准确性较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芽孢染色法通常采用的是后盖玫瑰染色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芽孢显现为紫色或红色,而其他细胞则呈现粉红色。

这种异染色效应可以清晰地区分出芽孢与其他微生物。

整个实验流程需要先将样品制备,然后进行固定、染色、脱色和显微观察等过程。

其中,脱色工作至关重要,需要根据样品类型和染色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脱色处理。

芽孢染色法在微生物学研究、食品卫生监测、化学工业、制药、农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被广泛视为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

芽孢染色法是鉴定芽孢菌的常用方法之一,样品制备是整个实验流程的关键步骤之一。

样品采集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在采集、贮存、传递过程中造成样品的污染。

通常采集的样品包括饮用水、土壤、食品、医院等具有可能存在芽孢菌属的环境。

样品制备主要分为前处理和后处理两个环节。

前处理通常包括样品的筛选、洗涤和杀菌处理。

样品筛选的过程中需要去除杂质和不易筛选的部分。

洗涤过程是为了去除样品表面的污垢、腐殖质和防止其他细菌的污染。

杀菌处理时,要选择合适的杀菌方法,同时对杀菌剂的用量和时间进行控制。

后处理通常包括提取和处理芽孢。

提取芽孢的方法通常采用加热和化学处理的方法,让其他微生物死亡,而芽孢则不受影响。

具体的处理方法根据实验需要和样品类型进行定制。

整个样品制备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严谨的无菌操作,避免在制备过程中引入其他细菌,影响实验结果。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需要严格控制每一个步骤。

对于不同的样品类型和设备要求,具体的操作步骤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芽孢染色法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固定样品、染色、脱色和显微观察。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试剂和设备,做好垃圾清理和无菌操作。

芽胞染色及的观察照片

芽胞染色及的观察照片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观察标准实验结果1.细菌芽孢染色:①涂片、加热干燥及固定;②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③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④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⑤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⑥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2.酵母菌观察:(1)美兰染液水浸片法:①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美蓝染色液,用接种环挑取少量酵母菌液,混合均匀;②用镊子取一块盖玻片,先将一边与菌液接触,然后慢慢将盖玻片放下使其盖在菌液上,避免产生气泡;③将制片放置约3min,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酵母形态和出芽情况,并根据颜色区别死活细胞;④染色30min后再次观察,注意死活细胞比例是否发生变化。

(2)子囊孢子的观察:①取经产孢培养的酵母斜面培养物,在洁净载玻片上按常规涂片、干燥固定;②滴加孔雀绿染液染色 1min~1.5min,水洗;③用 95% 的乙醇脱色 30s,水洗;④用番红复染 30s~1min,水洗,干燥;⑤干后用油镜观察子囊孢子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细菌芽胞染色②枯草芽孢杆菌和梭形芽胞杆菌芽孢形态对比:(A)枯草芽孢杆菌芽孢(B)梭形芽胞杆菌芽孢2.酵母菌观察:(1)美兰浸片观察:①酵母菌出芽生殖图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过程:菌体的一端冒出一个小芽,渐渐变大,最终脱离母体。

②染色3min和染色30min后酵母菌死活细菌对比:(A)染色3min (B)染色30min结果分析:2.染色3min后酵母菌存活比例为1/7;染色30min后酵母菌存活比例明显下降,仅为1/36。

由此可见,染色时间越长,酵母菌存活比例越低。

(2)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1.经过染色后,显微镜下菌体有蓝色和无色两种,其中蓝色是死菌,无色为活菌。

结果分析:在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中,在视野中几乎观察不到绿色的芽孢,经过三次制片后,只能观察到几个子囊(如上图)。

02 革兰氏染色法与芽孢染色法

02 革兰氏染色法与芽孢染色法

制备菌悬液于加有玻璃珠的灭菌小三角瓶内。 加孔雀绿染液少许,电炉加热煮沸数分钟染色。 冷却 取几环,涂片,干燥,固定 水洗 复红复染 水洗,干燥,镜检

大多数厌氧芽孢杆菌的芽孢也位于细胞的中央,但直径大 于细胞的宽度,因此细胞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梭状。但有 些厌氧菌如克氏梭状芽孢杆菌(C.kluyveril)的一些细胞 形成的芽孢位于细胞的一端,其直径又大于细胞的宽度, 而使细胞呈鼓槌状。图2-21是一种鼓槌状芽孢杆菌的芽孢 照片。
复染

在涂片上滴加番红液复染约3min ,水洗,然后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被染成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G+); 菌体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G-)。
Gram Stai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Gram Stain of Escherichia coli
A Gram Stain of a Mixture of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乳酸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注意事项] 1. 取菌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接种环每取一次菌 种后,都要及时灭菌。 2.细菌涂片要薄,镜检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颜色为 准,过于密集常常呈假阳性。 3.严格控制染色和脱色时间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与芽孢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与芽孢染色法一目的?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中的重要性一革兰氏染色法?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巩固学习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与芽孢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芽孢染色法观察芽孢的形态和结构,了解芽孢在细菌中的
作用和意义。

实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常用于观察芽孢的形态和
结构。

菌落中的芽孢外层被环绕着角质层保护,因此一般的染色
方法难以有效地染色芽孢。

芽孢染色法则通过将芽孢煮热,使芽
孢角质层溶解,使染色剂浸透芽孢内层,从而实现芽孢的染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落涂片,将其煮沸10分钟。

2.待涂片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孢子绿,静置5分钟。

3.倒掉孢子绿,用自来水清洗涂片。

4.涂片再次煮沸5分钟,取出晾干。

5.涂片点少量石蜡油,装片,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圆形芽孢,其直径约为1μm。

芽孢表面有着一层亮白色的角质层,角质层稳定且保护了孢子内层。

在通过芽孢染色法染色的时候,染料能够在芽孢内层有效地染色,从而明显地展现出芽孢的内部结构。

芽孢内层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芽孢内部还一般会有一条小的附属结构,称为芽管。

实验结论:
通过此次芽孢染色法实验,我们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了解到了芽孢在细菌生命周期及其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此实验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细胞染色方法,为我们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细菌的芽孢染色

细菌的芽孢染色


,然后再挑取菌液,否则菌体沉于管底,涂片时菌体太少。

(2)加热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染液,切勿沸腾或蒸干,防止加
热过度。染液被蒸干时不能立即补加染液,否则载玻片炸裂

— 1—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Nhomakorabea色
在芽孢囊内。巨大芽孢杆菌在37℃条件下以培养12~24小时
技 术
的效果最佳。
(2)涂片不宜过厚; 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控制好脱色程
度。
— 1—
• 芽孢染色关键控制点
芽 孢 染
2.芽孢染色注意事项 (1)用改良法时,欲得到好的涂片,首先要制备浓稠的菌液

,其次是从小试管中取染色的菌液时,应用接种环充分搅拌

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

— 1—
• 芽孢染色的原理、意义
芽 孢
2.芽孢染色的意义

(1)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等是细菌分类和
色 技 术
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2)是否能杀灭一些代表菌的芽孢是衡量和制定各种消毒
灭菌标准的主要依据。
(3)芽孢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保持生命力达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目录页
芽孢染色的原理、意义 芽孢染色的基本程序 芽孢染色关键控制点
— 1—
芽孢染色的原理、意义
1.芽孢染色的原理 2.芽孢染色的意义
— 2—
• 芽孢染色的原理、意义
芽 孢
1.芽孢染色的原理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

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
数十年之久,在自然界使细菌度过恶劣的环境,在实验室
是保存菌种的好材料。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

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很强的结构,能够在干燥、高温等条件下存活。

通过芽孢染色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鉴定细菌的芽孢形态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作为实验材料。

2. 芽孢染色试剂:我们使用了石碱法染色试剂,包括马来酸、石碱和碘液。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

实验步骤:1. 取一小滴细菌培养物放在玻璃片上。

2. 等待培养物干燥后,加入适量的马来酸,使其覆盖整个细菌样本。

3. 在马来酸上滴加适量的石碱,使其与马来酸充分混合。

4. 加入适量的碘液,静置片刻。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清澈无色。

6.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用100倍镜观察细菌样本。

结果与讨论:在观察大肠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长而细的形态,没有明显的芽孢结构。

这与大肠杆菌不具备芽孢形成能力的特点相符。

而在观察枯草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短而粗的形态,并且有明显的椭圆形芽孢结构。

这表明枯草杆菌具备芽孢形成能力,能够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以保护自身。

细菌芽孢的形成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

在不利条件下,细菌通过形成芽孢来保护自身免受干燥、高温、辐射等不利因素的伤害。

芽孢是一种具有高度耐受性的结构,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存活多年甚至几十年。

这种生存策略使得细菌能够在不利环境中存活并传播,从而保持种群的持续存在。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

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然而,芽孢染色实验并不能提供细菌的详细分类和鉴定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具备芽孢形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生物科学贺冰冰 040012010025 周二 9、0 节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
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 芽孢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

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

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

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

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

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

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的固氮菌。

2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
3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 染色:
A 加染色液。

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
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对开始计算时问,约维持4~5min。

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B 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C 复染:用番红液染色2-3min。

D 水洗、晾干或吸干。

4镜捡:先低倍,再高倍,最后在油镜下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

结果:芽孢呈绿色,菌体为红色。

(二)鞭毛染色
1制片:吸取少量蒸馏水滴在洁净玻片的一端,无菌操作在斜面上取菌少许,在蒸馏水中轻沾,立即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地流向另一端。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菌液。

涂片放空气中自然干燥。

2染色:
1)滴加A液,染4~6min。

2)用蒸馏水充分洗净A液。

3)用B液冲去残水,再加B液于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冒气,约维持0.5~1.0min (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现干涸)。

4) 用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3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

结果:菌体呈深褐色,鞭毛呈浅褐色。

(三)荚膜染色:
1 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 推片:取一个清洁载玻片一端接触混合液,以30°角进行推片。

3 晾干:在空气中自然晾干。

4 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油镜观察。

5 结果:背景黑色,菌体因折光不同显黑色或白色,在其周围呈现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五、实验报告
1绘出所观察菌种的芽孢和菌体的形态图.
2绘出细菌鞭毛的形态以及着生位置.
3绘出固氮菌的菌体和荚膜的形状。

六、思考题
1 用简单染色法能否观察到细菌的芽孢?说明原因.
不能。

因为简单染色法没办法给芽孢着色,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芽孢染色一般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

2 用鞭毛染色法准确鉴定一株菌是否有鞭毛,要注意哪些环节?
染色液一定要新鲜,特别是硝酸银染色法中更是如此,A染液和B染液最好都现用现配,A液一般不能放置。

染色过程中的细节也应充分注意:①取菌要取菌落边缘的幼龄菌体。

②取菌后的接种环在载片上的蒸馏水中轻轻沾几下即可,不要用力太猛,更不能用接种环大幅度涂开;将载片稍倾斜,使菌液散开即可,否则鞭毛易脱落,造成染色失败。

③鞭毛染色的玻片只能自然干燥,不能用热风吹干,不能热固定,这是由于加热后菌体易变形,鞭毛易脱落,影响观察。

④A染液染3~5min,其后用蒸馏水(自来水效果差)冲洗时一定要充分,否则加B染液后,背景很脏,鞭毛不易被观察到,影响实验效果。

⑤加B染液后,将玻片稍加热(但不能太热,更不能沸腾或蒸干)使其微冒蒸汽,30~60s,染色效果较不加热为好。

⑥B染液染完后,用蒸馏水冲洗比用自来水冲洗效果好。

3 荚膜染色为什么要用衬托染色法?
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被染色,故常用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和背景着色,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

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