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理分析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征是多样而丰富的,涉及到农业的分布、农作物种植、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下面将对中国农业地理特征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农业分布区划中国的农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将中国的农业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云贵高原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七个农业区。
每个农业区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 农作物种植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等多个品种。
在不同的农业区,种植的作物也有所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白菜等作物;黄淮海地区产粮基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种植稻谷、水稻、油菜等作物;云贵高原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作物;西南地区主要种植稻谷、玉米、茶叶等作物;西北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3. 水资源利用中国是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优化农业用水。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农业用水量;加强水资源调配,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益;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等。
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中国致力于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水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膜,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5.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耕种、养殖、育种等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的农业地理特点
气候特点:季 风气候,四季 分明,雨热同
期
主要作物:水 稻、小麦、玉
米、大豆等
农业特色:精 耕细作,注重 水利建设,农 业科技水平较
高
西北干旱半干旱农业区
位置:位于 中国西北部, 包括内蒙古、 广西、重庆、 四川、贵州、
云南等地
气候特点: 干旱、半干 旱,降水量 少,气温日
较差大
土壤特点: 土层薄,土 壤肥力低, 盐碱化严重
物
农业特点:利 用太阳能,发
展绿色农业
农业发展:推 广现代农业技 术,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农业区划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农业区
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区划的依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农业生产特点(作物种类、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农作物:以 耐旱、耐盐 碱的农作物 为主,如小 麦、玉米、 棉花、马铃
薯等
农业技术: 采用节水灌 溉、地膜覆 盖、生物工
程等农业技 术,提高农 作物产量和
质量
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
青藏高寒农业区
位置:青藏高 原,海拔高,
气候寒冷
主要农作物: 青稞、小麦、 油菜等耐寒作
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如洪水、干旱、台风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 影响。
水资源短缺:中国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对农业生产造成制约。
土壤退化:长期耕作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 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 化学物质,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影响 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业地理是研究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与人地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和农业特色等方面,探讨中国的农业地理特点。
一、土地利用中国的农业地理受到土地资源的影响。
根据不同土地类型和用途,中国的土地利用可以分为耕地、林地和草地等几个主要类型。
在中国的农业地理中,耕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地理位置和土地质量,耕地可分为黄土高原耕地、长江流域耕地、东北平原耕地等不同类型。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黄土资源而闻名。
这片地区的农田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黄土高原的独特地理条件造就了该地区特有的农业景观和农作物类型。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和沃土。
稻米、油菜、杂粮等农作物在这个地区得到广泛种植。
江南地区的典型湿润气候为稻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平原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出口基地。
二、气候条件中国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种植和养殖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综合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季风气候等。
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适宜水稻、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在广东、福建等地还盛产茶叶和糖料作物。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
在这个气候条件下,中国种植了大量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例如在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种植着大量的稻谷、小麦、油菜等。
高原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气温较低,降雨充沛。
该地区适宜种植玉米、青稞、薯类等作物。
同时,该地区的高原牧区和草原地区也适宜放牧业的发展。
三、农业特色中国的农业地理由于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特色。
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稻种植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特色的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教案
中国特色的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教案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大农业国家,农业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农业发展的演变为中国农业的特色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的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案例。
二、农业地理概述1. 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东临太平洋,西濒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等国家毗邻。
2. 气候和自然环境:中国地广人多,气候多样,在北方主要是寒温带气候,南方则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
地理上的山地、平原、河流等纬度特征也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多样性和机遇。
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1. 传统农业:中国农业起源追溯到古代,传统农耕技术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包括旱作农业和水稻种植。
古代中国农业以湖泊、河流和遗址周边的平原地带为主要农业区域,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
2. 节水型农业:由于中国地广人多,水资源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成为必要选择。
节水型灌溉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农业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华北平原。
3. 生态农业:随着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包括有机农业、休耕制度、农田生态系统建设等,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4. 农村集体经济:农村改革政策在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崛起。
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教学案例1. 案例一:探索中国农业地理特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农业地理特点,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差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地图解析、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农业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如北方的小麦种植和南方的稻作农业。
教学评估: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地域农业发展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农业发展
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农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深厚的国家,其地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农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地理特征对中国农业的影响1.1 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地理特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些地理条件使得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从而对不同地区的农业产生影响。
例如,西藏和青海高原地区的高海拔和寒冷气候不适宜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牧业为主。
而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肥沃土地和湿润气候适宜粮食种植,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
1.2 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燥到南方的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选择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而南方地区的稻米和茶叶等亚热带作物有着独特的优势。
此外,气候也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收成的丰收与否。
例如,干旱地区需要依赖人工灌溉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1.3 水资源的限制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的供应短缺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在南方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少。
这种水资源的差异性对中国的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的压力。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等,以提高农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2.1 农业现状的概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农业产品供给相对充足。
同时,中国也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广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支持,也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2.2 农业发展的挑战尽管中国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紧张和农田面积减少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中国的地理气候区划和农业发展
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农业保险:为了降低农业风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生产保障。
农业科技支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发展绿色农业:鼓励 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 生物农药,减少化肥 和农药的使用量,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发展的政 策支持与保障
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农业政策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演变历程 当前农业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补贴政策与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与地理 气候的关系:农 业发展受到地理 气候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气候条 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类型和方式。
添加标题
农业布局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农 业布局受到地理 环境的制约,不 同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社会经济条 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布局和结构。
添加标题
农业技术与地理 环境的适应性: 农业技术的发展 需要与地理环境 相适应,不同地 区的地理环境条 件决定了农业技 术的选择和应用。
地理气候区划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的农 业技术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东部季风区:主要 种植水稻、小麦等 粮食作物,是我国 主要的农业生产基 地。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种植棉花、甜 菜等经济作物,是 我国重要的畜牧业 基地。
青藏高寒区:主要 种植青稞、牦牛等 特色农产品,是我 国重要的高原特色 农业基地。
中国农业 课件(区域地理)
的河谷农业 充足,光照丰富
性因素
四、中国的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在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牧区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
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
分布 青藏高原区,主要有内蒙古、新
种植业区
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生产 方式
利用草原放牧
利用粮食、秸秆等 饲养
主要 产品
皮、毛、肉、奶
肉、蛋、奶、禽
图 5 7 2 中国的四大牧区
读图查找:找出我国四大牧区。
读图思考:(1)四大牧区的草场类型是否 一样?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优良畜种? 答案:(1)不一样。 (2)内蒙古东部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 毛羊;青藏高原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五、中国的水产业
地位
渔获量居世界前列
发展水产业 的自然条件
海洋水 产业
淡水水 产业
我国海域广阔; 有大面积的沿海滩涂,是发展人 工养殖的良好场所
基塘生产
国内外市场广阔
灾害
南方水稻种 水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 旱涝灾害频发,科
植业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技、机械化水平低
东北地区商 人均耕地多;机械化水
春秋的低温冷害;热
品谷物农业 平高
量不足,生长期短
西北地区的 冰雪融水、地下水提供水 气候干旱,水资源不
绿洲农业
源;光照丰富,昼夜温差大 足
青藏高原上 地势低,热量条件好;水源 热量不足仍是限制
(2)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都是我国小麦主产区, 其耕作制度是否也一样?
答案:(1)江淮地区。 (2)不一样,东北地区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春 种秋收。华北地区种植冬小麦,秋天种植,第二年夏季 收获。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国农业的分布格局(一)东部季风区1.秦岭—淮河以北主要为旱作农业区。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以黑土为主,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同时也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
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相对较少,且集中在夏季,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河流及地下水。
2.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广泛,还盛产油菜、棉花等。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树、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降水丰富,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二)西部非季风区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盛产三河马、三河牛等优良畜种。
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绿洲农业,如新疆的绿洲农业,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种植棉花、瓜果等作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青藏高寒区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牦牛、藏绵羊等是当地特色畜种。
在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
气候高寒,为高原山地气候。
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一)粮食作物1.水稻喜高温多湿,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等地。
2.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因冬季寒冷,小麦无法越冬,只能春季播种;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
3.玉米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二)经济作物1.棉花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2.油菜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3.花生主产区是山东、河南等地,多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农业的区位地理的综合分析
中国农业的区位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顺,日照时刻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潮湿半潮湿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专门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因此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要紧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要紧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1、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洪涝)威逼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点,盐碱危害专门严峻。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许多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爱护,水土流失严峻。
2、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要紧粮食作物,要紧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要紧的经济作物。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农业地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农业地理因地域广阔和多样化的气候、土地和地形条件而变化多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地理的特点和挑战。
中国的农业地理可以分为几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南山地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
每个地区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从而决定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类型和规模。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和蔬菜等作物。
此外,该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土壤质量,使得大规模养殖业得以发展,如养殖鱼类和虾类等。
中部平原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
这片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
农民在这里实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采用机械化作业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西南山地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多变。
这里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山区内的河谷地带。
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和茶叶等作物,同时养殖家禽和畜牧动物。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农产品而闻名,如云南的普洱茶和四川的牛肉干。
西北高原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畜牧业的重要地区。
农民在这里以养殖动物为主,如绵羊和牛。
他们依靠草原和人工灌溉系统提供的饲料来维持养殖业。
尽管中国农业地理的多样性和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条件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例如,西北高原地区的干旱气候限制了农民种植作物的选择,使其更多地依赖畜牧业。
此外,一些地区的气候不稳定,易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水和干旱,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土地资源有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然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田转为城市和工业用地,农民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三,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均衡。
虽然中国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采用了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农业技术,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的农业地理条件
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 持和鼓励政策
政策实施:政府如何实施农业政 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法规: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
法规执行:政府如何执行农业法 规,如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
农业经济体制
土地制度: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合作经济、公司+农户等 政策支持:农业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市场机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等
农业地域差异
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小麦、 玉米等粮食作物
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油菜等作物
西北地区:以绿洲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棉花、 瓜果等经济作物
青藏地区:以高寒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青稞、 马铃薯等作物
东部沿海地区:以商品 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蔬 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03
中国农业的区域布局
章节副标题
农业区划
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 米、大豆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作物为水 稻、油菜、棉花等
华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 蔗、水果等
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 米、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为青稞、油 菜、马铃薯等
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 米、大豆等
西南地区:以山地农业 为主,主要种植茶叶、 烟草等经济作物
04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章节副标题
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防止污染 土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回收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
中国的农村地理与农村发展
中国的农村地理与农村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农村地区的国家,农村地理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中国农村地理的特点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农村地理的特点中国农村地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差异:中国的农村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南方地区山地和丘陵较多,适宜种植水稻等作物;北方地区平原广阔,适宜种植小麦等作物。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差异,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方式和产业结构。
2. 农业资源丰富:中国农村地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包括广袤的农田、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 人口分布:中国农村地理的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一方面,由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影响,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现了流失现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
二、中国农村发展的挑战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2. 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或者进城打工,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例如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中国农村发展的机遇中国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机遇:1.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2. 农村电商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在中国迅速兴起,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 扶贫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重视扶贫工作,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和项目,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当地农村地区的发展。
区域地理——中国的农业
1. 自然条件分 析:
(2) 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 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 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三) 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
2. 农业特 色:
(1) 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
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 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 物。
油棕: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 (热带作物),原产于非洲。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 亚湿热森林地带,现马来西亚为最大产地 橡胶:喜高温多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胡麻:耐寒、耐旱、耐瘠薄作物,喜冷凉、温润的 气候条件,对热量要求不高 蕉麻:适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松质沙土中生长 辣椒:喜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不耐低温的植物
(二) 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
2. 农业特色:
(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 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
种植较多。
二、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二) 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
2. 农业特色: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冀、鲁、豫三省
出口商品基 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 南三角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 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历史与地位
中 国 的 农 业
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商品粮生产基地 商品棉生产基地
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油料作物生产基地
糖料作物生产基地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牧业生产基地
(精品)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
副业6.1%
畜牧业27%
林业4.6%
渔业6.8%
种植业55.5%
新型农业
外向型农业
——是指以出口创汇为 主体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 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就 要求具有与国际农产品市场 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基地、 技术支持、运作机制和服务 体系。
农业产品出口与外向型农业 我国沿海的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
舟山渔场为什么会成 为我国最大渔场?
①大陆架,光照充足; ②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 ③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例】据图说明天津市发展水产 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广, 适合发展海水养殖 河流、湖泊、水库和洼淀较 多,适合发展淡水养殖。
我国农业产值构成
注意:发达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产值构成中一
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华北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1)纤维类
棉花
生长条件:1、夏季高温、光照强、降水丰沛 2、生长的后期降水少,利于后期成熟和采摘 3、土壤呈沙性
冀中南、鲁西 北、豫北平原
南疆地区
黄淮平原
江汉平原
亚 麻
• (2)油料作物
大豆
东北平原 内蒙古东部
花生
花生: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 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华北平原)
•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的 能力
七、林业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 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 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 十分丰富。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 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近年 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 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 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使我国成为世界上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地理中的主要农业区
中国地理中的主要农业区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由于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划分出了几个主要农业区,每个农业区都有其独特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理中的主要农业区。
一、东北农业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粮食和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个农业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同时,东北地区还有较长的冬季,适宜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畜牧业。
东北农业区的发展对于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淮海农业区黄淮海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山东半岛、山东中部平原、河南中部平原、河南南部山地和江苏北部平原。
黄淮海农业区的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同时还发展了棉花、油料作物和果树种植业。
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对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长江中下游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江西南部、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份。
这个农业区拥有较长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势,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
此外,这里还以茶叶、荔枝、柑橘等特色农产品而闻名。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四、西南农业区西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之一,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省份。
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富,西南农业区具有多样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特点。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也是中国茶叶和烟草的主要产区。
西南地区还以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著名。
西南农业区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五、西北农业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等省份。
由于干燥的气候和水资源的匮乏,西北农业区以农业综合开发、草畜业和特色农产品为特点。
中国地理 中国农业
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粮食商品率较高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春小麦) 江淮平原 (冬小麦)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成都平原 (水稻) 江汉平原 (冬小麦、 水稻)
增产潜力较大
松嫩平原
2、水稻
喜温、喜湿。 根据对热量的不同要求可分为:一季稻、二季稻、三季稻。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多以单季稻为主,以南多以双季稻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 区域。
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西北灌溉区 水源——黄 河水
集中在秦岭-淮河 以南的水田区
3、玉米
喜温作物, 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在我国分布比较广, 主要分为北方春播玉米、黄淮海夏播玉米和南方低山丘陵玉米, 其中黄淮海夏播玉米是我国主要玉米区。
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养殖带 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养殖带 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养殖带
我国水产业分布地区(读图)
长江中下游渔业
捕鱼
农业的发展
1、我国农业成就
①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种类增加迅速。 ②广大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③逐步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生产基地。
④农业现代化有了初步发展,开始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过渡。
二、我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业
(一)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1、小麦: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较广。 春小麦: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者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 差的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 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比较长、 地区差异也比较大。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 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有分布。
地理答题: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
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海拔高,气候寒冷(一)、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二)、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商品率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高中地理中国农业w
1.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偏低: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 抗灾能力弱、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 农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4. 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民收入水平低。
5.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如耕地减少、土壤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 减少、土壤污染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区域地理 P170页 考点二 不利
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水旱灾害频繁 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 等灾害性天气 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 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 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季节变化大
总量丰富、类型多样 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
总量丰富,河川径 流量居世界第 6 位
•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 为主。
三、中国的农业类型
(三)畜牧业 • • • •
畜牧业:指靠放牧或饲养牲畜而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 农耕区畜牧业分布在广大东部农耕区 (城郊农业) •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水稻: 秦岭—淮河 以南
(1)主要粮食 作物分布
春小麦:古长城以北
冬小麦:古长城以南 玉米 南疆 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花生: 山东、河南
(2)主要经济 油菜: 长江流域 作物分布 甘蔗:台湾、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 四川盆地 甜菜:黑、吉、内蒙古、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一、东北区(黑、吉、辽)1、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1、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三、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1、自然条件分析:(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
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
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
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1、自然条件分析:(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
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的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
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
2、农业特色(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
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的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的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据基上种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种类。
(3)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作物,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
(5)台湾的樟树颇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区(川、黔、滇、渝)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纬35°以南,云南省南部还伸入到北回归线以南。
四川、贵州、重庆和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云南南部属热带。
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气候显著降低,形成高山气候。
2、四川盆地终年湿润,雨量充沛,霜雪少见,可生长甘蔗,柑橘,柚子。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3、成都平原为冲击扇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早有“天府之国”美誉。
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等,生猪、桑蚕的生长也很有名。
4、云贵高原上的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是重要的水稻产区,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区,因溶洞、地下河漏水严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兴修水利,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袭,夏季又无台风危害,具有发展热带作物的良好环境,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
六、青藏区(藏、青)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
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
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
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
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
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
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
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七、西北内陆区(内蒙、宁、甘、新)1、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送到,水循环很不活跃,是我国气候最为干旱的地区。
气候表现为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少,多风沙,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日照丰富;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这里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西北区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植物来说,白天气温高、光照强,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间气温低,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本区所产瓜果品质十分优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农业。
本区农耕必须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长良好。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
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
(2)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肥沃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是我国长绒绵的主要产区,这里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积温量大,日照充分。
新疆吐鲁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儿井。
4、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因降水较丰而成为我国水草最丰美的牧场和打草场,三河一带出产的三河牛、三河马,闻名全国;宁夏所产的滩羊是稀有的优质裘皮羊品种;新疆境内的天山、阿尔泰山,地形雨较多,山腰以云衫林为主的山地针叶林,以上以下生长牧草,以上为夏季牧场,以下为冬季牧场,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区,所产细毛羊是优良畜种。
5、本区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任意樵采,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危害。
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场退化,是本区环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