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

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篇2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的认知。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引入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变化的量。

2. 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3. 举例说明变化的量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 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变化的量的规律。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变化的量。

2. 讲解与示范: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用数学语言描述变化的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变化现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变化的量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变化的量的能力,以及他们发现和描述变化规律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团队合作的学习态度和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素养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的实际例子,运用变化的量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变化量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运动、化学中的反应等。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量》,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重要课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化的量的概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具体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变化的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物品,如尺子、图纸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变化量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我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图示,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和比例尺的应用。

3.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4. 作业布置: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变化的量的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和比例尺的应用,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什么是变化的量?答案:变化的量是指在某一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2. 请解释什么是图形放大与缩小?答案: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指将原图形的每条边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3. 请解释比例尺的应用?答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通过比例尺可以计算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答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变化的量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2.掌握表示变化量的方法;3.能够应用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学习变化量的概念;2.掌握表示变化量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理解变化量和原始量之间的关系。

3. 教学内容3.1什么是变化量?变化量是表示量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改变,它是描述某一事物从一个特定状态到另一个特定状态所经历的变动的大小。

比如,你一个月内体重减轻了3公斤,那么你的体重的变化量就是3公斤。

3.2 表示变化量的方法表示变化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用加减法表示变化量。

如:张三一天内跑了3公里,第二天跑了5公里,那么张三两天内跑的总距离为3公里+5公里=8公里,其中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跑了5-3=2公里,这个2公里就是张三的跑步变化量。

2.用比数表示变化量。

如:在一个公司的10个员工中,3个员工去了新公司,那么这个公司员工的变化量是(3/10)*100%=30%。

3.用比较词表示变化量。

如:小明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了95分,这个提高了5分就是小明的成绩变化量。

完整示例:小明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了95分,这个提高了5分就是小明的成绩变化量。

3.3 应用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变化量进行简单计算,例如:1.A一天内走了2公里,B一天内走了3公里,两人总共走了5公里,求A和B的步行变化量。

解法:A的走路变化量为2公里,B的走路变化量为3公里。

2.一个公司员工数为100人,新招收了15个员工,那么员工数的变化量为多少?解法:员工数的变化量为(15/100)*100%=15%。

4. 教学步骤4.1 情境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变化量的概念。

例如:最近小明的体重减轻了5公斤,小红的体重却增加了2公斤,那么小明和小红的体重变化量分别是多少?4.2 观察实验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变化量的实验,例如:小明手里有一个5元纸币和一个10元纸币,现在他把10元纸币拿出来,那么小明的纸币变化量是多少?4.3 认知讲解老师可以基于上述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变化量和原始量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量》案例分析与反思

《变化的量》案例分析与反思

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变化的量》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

从整个小学来看,对于两个量关系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多少、倍的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分数再认识、百分数认识、比的认识,可见,在这节课之前学生们所研究的都是常量,从本节课开始才真正的进入了变量的学习,开启了函数教学的第一课。

《变化的量》教材给我们呈现了两个具体的情境,在我们这样的生活大背景下,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6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自主归纳、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架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主题】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这是认知规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作为知识的来源,通过对变量关系的探索描述,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使知识付有生命,从而渗透函数思想,作为知识的灵魂,利用观察、归纳、总结的方法,贯穿整堂课,作为知识的根,在这个变量的世界土壤里,生根发芽,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准备,形成知识的延伸点。

因此,每一个知识点既是已学知识的延伸点,又是后续学习的生长点。

【案例描述】学习目标:1.感受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会用多种形式表征变量关系。

2.借助表格、图像、数据分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分类方法和语言概括能力,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体会变化内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

《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变化的量》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上的内容,是学习比例的第一课时,主要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常见的量,对量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正、反比例以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函数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表格、图像、关系式等多种方式,充分感知不同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

这样的内容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于基本知识后面的常见的量向变化的量的飞跃,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解题策略的训练,定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点。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变化的量,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的乐趣,感觉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安排了多个生活情境,以表格、图像、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特征。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感觉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变化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变化的量,从之前熟悉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多向思维模式,并认识变化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多种方式认识变化的量的.变化特征。

本课需要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学习单。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变化的量》教案1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变量;明白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等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找出变量并体会量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重点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寻找表格、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掌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突破掌握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用合适的语言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

教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以教促学法。

学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

过程引入1.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身高是如何变化的?先估计一下,再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

)2.我们不但只有身高在变化,我们的体重也在变化,你们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体重变化情况吗?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情况。

3.我们知道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身高和体重都是两个变化的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变化的量)【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自己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引起学生探究这些变化的量的欲望。

探新(一)探究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调查了几名同学从出生到现在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淘气和笑笑也在调查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他们还画出了图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妙想体重变化情况的表格和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和图,看看表格和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认真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2.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妙想的年龄和体重在变化。

3.追问: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学生回答预测:生A:妙想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变化的量教学反思1本节课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效地按照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由于学生以前接触的都是常量,对于变化的量的了解不是很多。

变化的量不仅是一种新思维,而且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

因此,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该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

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思考、交流、理解教材中分别运用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所呈现的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具体情境。

这三种方法对后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也十分重要。

本课中所涉及到的表格、统计图、解析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观察,并能将自己的观察与分析结果用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并记住了次数除以7加上3等于气温,既H等于T除以7加上3、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还不能较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在下次复习课上将培优补差,力争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2就这样,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落下帷幕。

回想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备课和试上情况,点点思绪浮上心头,只能寄语浅薄文字。

《变化的量》一课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科书安排了这一课,设计了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使学生能较好地在变量的知识背景中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对函数的表格表示,图象表示等多种表示有丰富的经历、体验,有助于学生体会函数思想。

教科书呈现了两个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变化;一个量取确定值,另一个量的取值也随着确定,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1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4.1变化的量》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变量的概念,学会用图形和表示变化中的量,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图形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变化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变量的概念和用图形、表示变化中的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变量的概念,学会用图形和表示变化中的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变量的概念,会用图形和表示变化中的量。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如何选择合适的图形、表示变化中的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身高等,引导学生认识变化中的量,引出变量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变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图形和表示变化中的量。

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做法。

3.实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图形和表示变化中的量。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变量的概念和用图形、表示变化中的量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追问2:在这个变化中有没有两个密切关系的量?
预设:学生说已跑距离和剩余距离。
追问3:这两个量之间怎么就密切呢?
预设:已走的路程增加,剩余路程就减少!
问题2:就像大家所说,1000米长跑过程中,已跑得路程增加,随着剩余的路程就在减少,你们能不能也说一个情境,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两组)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感知,知道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出示课题:
就像大家说的,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一起发生变化,这样的两个量我们就叫做《变化的量》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
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给这样一个开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任何变化万物都可以站在数学的舞台上去审视它,分析它,同时整体感受两个变量既有相关联的又有不相关联的宏观站位。
第二组:有无明显规律
③⑤:①②④⑥⑦
有无规律:无规律/有规律
问题2:同意他的分类吗?有没有有疑问的?
质疑1:小明的体重变化是有规律的!(他说的也有他的道理,其他同学你们怎么看?)
质疑2:股票也是有规律的,股票的行情分析师就是按规律进行预测的!
点评: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比较复杂,我们用目前的知识还不是能说清楚,有兴趣的同学以后随着你知识的不断丰富再深入地研究。
(二)纵向梳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梳理了这部分知识,从学生学习经历看,在两量关系学习的这条线上,学生经历了《比多少》的学习,《倍的认识》以及分数的系统学习,比的认识,还有今天这节《变化的量》,之后学生还要继续学习《正反比例》到初中还要再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等,可以说,学生在这节课之前研究的都是常量数学,从《变化的量》开始学生研究两量关系开始由常量数学过渡到了变量数学,也就是开始了函数的学习,可见《变化的量》是很明显的标志。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难点: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段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并介绍视频中拍摄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人的行走速度来了解变化的量。

2.引入概念1.引入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符号。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的量。

3.概念讲解1.让学生就已经学过的知识,回忆出变化的量的特征。

2.通过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来阐述变化的量的概念。

4.练习1.练习板书,规定好变化的量的正负。

以速度的变化作为例。

例如,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北行驶,又将速度减小到30公里/小时,这个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应该为-30公里/小时。

而如果一辆车由60公里/小时的速度加快到90公里/小时,速度的变化量就是30公里/小时。

2.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

5.拓展将视频中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场景引用到工艺流程加工工件的例子中,并让学生谈谈变化的量的正负及其意义。

6.小结1.询问学生学习变化的量后的感悟。

2.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3.让学生给出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四、教师评价本课时教学内容新颖并且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掌握了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常常忽略符号的正负,因此在日后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符号的正负认识的纠正。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地解决PowerPoint或Flash课件中难以实现的交互等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能随时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灵活地编辑、展示和控制。学生能自己在交互白板上操作文本和图像、随手在上面做重点批注或圈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地使用文字拉幕功能展示活动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聚光灯、截图等功能来凸显学生当时课堂的分类情况,促使其他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读懂他人的想法,从而提出质疑或更深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放大镜、标注等功能来诠释教学中的重难点。写在白板上的任何文字、画在白板上的任何图形或插入的任何内容都可以被保存,而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意地向前或向后翻页,使得教学更加灵活,使各种活动之间的切换更加流畅,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人的年龄和体重,包括股票并不是一点规律也没有,不过它们的规律非常复杂,我们暂时还解决不了。
学生每人手里有7情境的学习纸,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分类。
独立探究后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汇报:
预设:
第一种分类方式:
没有按照量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而是按照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分类的。
1表格(1 2 4)
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对比图像的不同,数据上的不同。
利用放大镜功能放大图像,找到图像上点的数据,利用数形结合来观察对比不同。
10分钟
四、引出深入研究一增一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方法
1.过渡并引出方法:如果现在我们来研究一增一减的变化情况,你们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研究呢?为什么?
2.评价并布置课后研究方向: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总结出了这么多的研究方法,由于时间的关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肯定会有更了不起的发现。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能够区分和应用变量和常量。

2.培养学生运用变量和常量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掌握变量和常量的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变量和常量的思想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道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等3.小组讨论记录表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温度的变化、时间的流逝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化的量。

第二环节:探究变量和常量的概念1.教师通过举例解释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变量和常量,并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第三环节:应用变量和常量的概念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求他到达公园所需的时间。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变量和常量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出评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及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变量和常量,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变量和常量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3.通过练习题巩固了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及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吗?学生A:变量就是会变化的量,比如我的身高,每年都在长高。

《变化的量》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的量》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的量》正比例与反比 例
2023-11-05
目录
• 变化的量 • 正比例 • 反比例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应用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分 •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练习题
01
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的定义
变化的量
指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的特征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量x和y,当其中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 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则称x和y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也称为相关关系。
变化的量的例子
身高与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高也 会发生变化。
温度与湿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湿度也会 发生变化。
产量与投入
随着投入的增加,产量也会发生变 化。
变化的量的关系
正相关
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也随之增加,则称这两个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 如,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也会增加。
负相关
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减少,则称这两个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例如,随 着温度的升高,湿度会降低。
理解实际应用中的变量关系
详细描述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需要理解实际应用中的变量关系。例如,在行程问题 中,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在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存在 反比例关系。
应用题练习题
总结词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VS
详细描述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利用数学模型将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在行程 问题中,可以通过建立速度、时间和距离 之间的方程来解决;在工程问题中,可以 通过建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 间的方程来解决。
02
正比例
正比例的定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保持恒定,即当一个量增加时,另一个量也以相同的比例增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理解和描述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增量和减量的概念,能够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将变化抽象化,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变化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化量的计算,加深对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讲解法;•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变化的概念:变化是指某个物体或事物的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不同状态,包括增和减两种情况。

2. 讲解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假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假设的验证,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逐步掌握增量和减量的计算方法。

3. 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4.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变化的量》(1)

《变化的量》(1)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变化的量》教学设计六年级组朱美娟廉美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教材分析“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

也是让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两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

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感悟不多。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1、认识生活中“变化的量”。

2、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好多听课老师,大家欢迎吗来,前三排同学先鼓掌欢迎;不够有气势,前六排来鼓掌欢迎;怎么能更有气势呢噢,全体欢迎。

六下《变化的量》教案设计(评优课教案)

六下《变化的量》教案设计(评优课教案)

变化的量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1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独立探索的勇气。

教学重点:找出生活中的变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如:你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化;身边这盆小花生长的高度等。

而且往往一个量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量的改变。

板书:变化的量(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语言上整体感知什么是变量,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

本环节的活动是老师讲述,学生用手势表现出到现在体重、身高与年龄的变化。

问题直接由老师提出。

简洁高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课件出示表,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 3.5 7.0 10.5 14.0 21.0 31.51、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请你认真的观察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体重和年龄)(3)说一说小明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在成长过程中妙想体重是不是一直会这样变化呢?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小明体重随年龄变化的大趋势是增加而增加,但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2.探究量的周期变化。

(图像感受)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课件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见课本18页)观察统计图:(1)读懂统计图。

①看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28时指的是什么时刻?]②表示的是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③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2).感受量的周期变化(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3)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吗?教师小结: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六年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学反思范文

六年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学反思范文

六年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学反思范文引言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变化的量》这一章节是孩子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我尝试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教学这一主题时的一些反思和心得体会。

背景在《变化的量》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计算一个量的变化,其包括速度、密度、温度等各种数量。

这些计算要求他们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引入主题在引入这一主题时,我决定使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

我带来了一些与变化量相关的实物,比如温度计、速度计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这些物品来感受变化量的存在和意义。

2. 概念的解释为了确保学生对变化量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和图表来解释相关概念。

我使用了一些图像和动画来展示变化量的计算过程,并帮助学生将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互相解释概念,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供他们解决。

这些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速度、密度、温度等。

我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与他们分享解题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演练,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思维导图和笔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理解变化量的概念,我鼓励他们使用思维导图和笔记来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将相关概念和实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结论在教学六年下册数学《变化的量》这一主题时,我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多媒体资源、实践演练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变化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所以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专门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
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教学时,注重把数学课堂建立在生活化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找出两种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联系,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健康成长。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表述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关系时,尽量让学生能完整的表述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表达还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

但是这节课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师语言还是略显得过多,应尽可能的简洁;教师的提问应字斟句酌,尽量指向明确;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能及时的给与学生鼓励和肯定;课前可组织学生预习,以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还应该认真的研读教参,突破两个变化的量“怎么变”这一难点。

我深知我要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提升,真正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
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