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脑小血管病影像与临床七大要点

合集下载

脑小血管病ppt课件

脑小血管病ppt课件
❖ 这些表现可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它们虽然不是 CSVD唯一特有表现,但高度提示CSVD。
7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病变 微出血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8
脑小血管病的病理
❖ 血管的病理改变:
✓ 小动脉硬化:微粥样硬化斑、玻璃样变性、纤维素 样坏死、微动脉瘤、节段性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常 见。同时可见脑深部白质出血、微血管迂曲、毛细 血管密度减少等。
粉样蛋白-p(Ap)沉积在脑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血 管壁上。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成因在分类上有散发型和少见的 家族型。
11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 CAA可以完全无症状,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 ❖ 目前认识的CAA特征临床表现至少有: ✓ 脑叶出血:随着患者年龄递增,CAA在自发性脑叶出
血病因中的比例递增。 ✓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CAA与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
2
脑小血管分布示意图 3
脑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概述:
❖ 脑小血管功能: ✓ 1、血液运输:管壁的病变、血管的迂曲以及数量的变化会
导致血供障碍 ✓ 2、脑血流量调节:小动脉舒缩—脑血供储备能力的基础 ✓ 3、血脑屏障:脑小血管内皮细胞与小血管紧密连接构成了
22
巨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23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 CSVD临床表现相对均一,60%为隐匿起病,80%呈进 展病程。
❖ CSVD造成的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知障碍(s-VCI),是 最常见且具同质性的VCI亚型。除认知受损外,还表 现有上运动单位受累、步态不稳或易跌、尿失禁、 假性延髓麻痹及帕金森病样等躯体症状,也较易伴 发抑郁等情感障碍。
13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19》要点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诊疗以及临床研究中通常所涉及的影像技术有:(1)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包括平扫CT(NCCT)、增强CT扫描、CT灌注成像(CTP)和CT动脉造影(CTA);(2)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常规T1和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 MRI)等;(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脑成像技术在急性脑血管病应用时主要满足以下需求:(1)判断是否有脑出血;(2)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排除临床卒中样发作的其他颅内疾病。

一、CT(一)CT是检测脑出血的“金标准”NCCT 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也是急诊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的最常规筛查方法。

(二)血肿扩大的NCCT征象血肿扩大指脑出血患者早期颅内血肿因持续活动性出血而不断扩大的现象和过程。

(三)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影像学手段SAH表现为脑沟、脑裂或颅底环池内的高密度影。

(四)CT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作用目前,NCCT是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除脑出血。

(五)NCCT在缺血性脑水肿或出血转化诊断中的作用CT是对这两者随访最佳的影像方式。

(六)NCCT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CVST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推荐意见】:(1)NCCT 是急诊急性脑出血、SAH的首选检查(A 级证据,级推荐);(2)对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首先完成急诊NCCT,排除出血(A级证据,级推荐);(3)NCCT是监测缺血性卒中后恶性脑水肿以及出血转化常规选择的影像方式(A级证据,级推荐);(4)NCCT 可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初始的常规检查,当发现高密度静脉征、不明原因的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区低密度病灶,应当考虑有CVST 的可能(B 级证据,级推荐);(5)NCCT的黑洞征、混合征、岛征、血肿不规则形状以及液平面是预测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重要影像标志物,NCCT可作为预测急性颅内出血血肿扩大的检测技术(B级证据,级推荐)。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 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国际标准strive-2解读

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国际标准strive-2解读

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国际标准strive-2解读STRIVE-2( Second(Standardized(Reporting(of(Vascular(Changes(on(Neuroimaging)是脑小血管病神经影像的国际标准,用于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评估。

STRIVE-2(标准包括了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和报告要求等内容。

STRIVE-2(标准将脑小血管病分为以下几类:
1.(近期小梗死:直径小于(20mm(的急性梗死灶。

2.(脑白质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的脑白质区域。

3.(脑微出血: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的小出血灶。

4.(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磁共振成像上表现为脑脊液填充的间隙,通常位于大脑皮质下。

STRIVE-2(标准还提供了详细的报告要求,包括病变的大小、位置、数量、分布等信息,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等。

总之,STRIVE-2(标准为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国际标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作者:严玉颖胡发云吴波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全球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而无症状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微出血等病例数更多,导致17%的65岁以上人群出现认知及行为功能损害。

这些无症状的事件往往是由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disease,CSVD)引起。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发生在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病因多样的病理改变过程。

隐匿性的脑血管病在50岁左右都可以没有临床表现,因此早期发现这类疾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健康状态、及时干预潜在的危险因素,而神经影像无疑提高了脑小血管病诊断的准确性。

在2013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精英中心(thecentres of excellence in neurodegeneration,COEN)就提出了脑小血管病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

一、神经影像标志物概述1.近期皮层下小梗死近期皮层下小梗死是指神经影像上支持的一条穿通动脉供血区近期(最近数周,不局限于超急性期)梗死,且有与之一致的影像特点及临床症状,其结局可能演变成腔隙灶、T2加权序列高信号或在普通磁共振序列图像几乎消失。

相关研究表明,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在急性期可能轴位剖面直径>15毫米,甚至可达20毫米(轴位剖面上的最大直径≤20毫米)(详见表1)。

在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上,皮层下小梗死和腔隙灶的直径可>20毫米。

另外,直径>20毫米的基底节和内囊病变的责任血管可能是几条穿通动脉,所以不应被归入此类。

同样道理,前脉络膜动脉的梗死也需除外。

2.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是指皮层下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充满液体的腔隙(其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类似),直径3~15毫米(该征象多提示陈旧性病灶,相对新鲜病灶直径更小,与近期皮质下小梗死灶区别),且有与之一致的一条穿通动脉供血区既往急性皮质下小梗死或出血。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刘发伟1,2综述, 吉维忠2审校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起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SV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出现症状时已进入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晚期或者已经形成痴呆,往往带给患者不能逆转的损伤及沉重的医疗负担。

本文就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CSVD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CSVD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识别和预防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MRI总负荷;认知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different imaging types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total MRI load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LIU Fawei, JI Weizhong.(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1, China)Abstract: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is one of the most major causes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incidence rate of CSVD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relat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oncerning issue. Due to its insidiousonset, slow progression, and lack of early warning signs, CSVD is typically found when moderate or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even dementia already occurs, often causing irreversible damage and heavy medical burden to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maging types of CSVD and total MRI load on cognitive func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VD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CSVD.Key words: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Total MRI load;Cognitive impairment1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目前对于脑小血管的定义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小血管,还包括这些小血管周围2~5 mm的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结构,其分类方法众多,在临床中为了便于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表现分为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腔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1]。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整理课件
3
概述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血液 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在显微镜下才能加以观察。 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是心血 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物 质代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运走代谢产物。
整理课件
7
概述
影像学所见的LI或腔隙均可伴随或不伴随有相关的临 床表现,后者被称为“静息性”,多数腔隙病灶为 “静息性”。
整理课件
8
概述
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是症状学概念, 指与皮质下或脑干的小的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和体征。 若其与
5
概述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临床、影像学或病理学 研究对LI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比较混乱, 应注意区分:(1)腔隙;(2)影像学所见的 腔隙性梗死或腔隙;(3)腔隙综合征;(4) 避免腔隙性梗死中所含的病因推测(小血管病
性)。
整理课件
6
概述
腔隙源于病理学描述,原指脑内小的空腔,不含病因 学意义,以后则被推测由小动脉闭塞所致。 影像学所见的腔隙,是指直径3~15mm的囊性病灶, 多数是由梗死病灶演变而来。 影像学的LI指直径3~20mm的磁共振(MRI)弥散 加权成像上为高信号病灶。
整理课件
11
流行病学
采用OCSP分类方法,国内4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腔隙 性者占缺血性卒中的42.3%,高于许多国际研究报告 的25%-30%。采用TOAST分型缺血性卒中病因分类, 2007-2008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住院患者中,小动 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SAO)占 17.2%,而国际研究报告约占25%。

22.脑小血管病的MRI诊断思路-马军

22.脑小血管病的MRI诊断思路-马军

– 有临床症状,有影像证实的病灶(急性、亚 急性期病灶) – 无临床症状的,又称作静止性梗死(silent infarct),影像上见急性、亚急性期病灶 – 或用“深部小梗死”或“皮层下小梗死” – 指脑内小的梗死组织吸收后的空腔,影像见 被CSF充满的空腔(慢性期的软化灶)
血管周围间隙 (Periventricular Space,PVS)
• EPVS 直径通常为 3 mm 左右,偶尔达到 15 mm
– <3mm,T2WI接近脑 脊液样信号,界限清 楚,位于穿支血管走 行区
T2WI
LI
好发部位 基底节、丘脑、 脑干
EPVS
前联合附近的壳核和 外囊下部,脑白质离 侧脑室稍远的部位 常 对称分布 低信号 高信号 不强化 低信号 (25%在flair 及T2呈环状信号) 随年龄增大
高血压性动脉病
• GRE-T2*和SWI最佳检出序列 • 通常为2–5mm低信号影 • 正常人发生率5%,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生 率34% • 复发的缺血性卒中为44%,初次为23%
T1WI
T2WI
SWI
脑梗死出血转化
高血压脑出血 急性期
微出血
T2*序列(GRE):小灶样、圆形、斑点 样、性质均一的低信号或信号缺失,周 围无水肿 SWI图:低信号或信号缺失,周围无水肿 相位图:低信号(右手图) 高信号(左手图),西门子机器

T2WI
FLAIR

Ⅰ型
Ⅲ型(脑干型)也有些 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 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 穿通动脉进入中脑
其他较少见部位:丘脑、小脑、 岛叶、最外囊及海马

Ⅱ型
Ⅲ型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刘妮;高培毅【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卒中病因的1/5。

目前对cSVD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cSVD在MRI上的表现包括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张(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dVR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及脑萎缩。

本文综述上述cSVD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定义、分级及推荐序列等的研究概况。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vascular dementia and causes about one fifth of stroke, and we know it mainly throug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t present. Features seen on MRI include lacunar infarction and lacunes,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brain atro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definition, grade and MRI sequence.【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450-454)【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作者】刘妮;高培毅【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卒中病因的1/5[1]。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与疾病诊断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与疾病诊断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与疾病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大脑血管系统中的一类常见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变得更加准确和及时。

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种类和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种类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有以下几种。

1.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心脏功能检查方法,通过电极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对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技术,通过对心脏的实时成像,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形态、大小、收缩功能等信息,对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及评估疗效非常有价值。

3.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身体内部进行断层扫描的方法。

在心脑血管影像学中,CT扫描可以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对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包括心脏核素显像和脑血流灌注显像。

心脏核素显像可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脑血流灌注显像则可以检测脑血管供血情况,对脑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五、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以几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介绍其相关检查方法及其应用。

1.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CT扫描等。

心电图可以观察心肌缺血情况,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肌收缩功能,CT扫描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名词定义标准化2024PPT

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名词定义标准化2024PPT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高信号
的关系
腔隙性脑梗死常伴随脑白质高信 号,可能是由于脑部微小血管病
变引起的。
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腔隙性脑梗死在MRI上表现为低 信号,病灶最大轴向直径≤20 mm。
脑白质高信号与SVD的关系
脑白质高信号可能与SVD相关, 是疾病负荷及发生发展的重要标 志。
脑微出血对SVD的影响
中国专家共识对SVD的诊断
• RSI在SVD中的应用 • 解释内容一:RSI可评估SVD的严重程度。 • 解释内容二:RSI是预测SVD转归的重要标志物。 • 解释内容三:RSI对指导SVD的治疗策略有重要价值。
SVD影像标志物的新进展
RSI在SVD中的应用
RSI在SVD中的应用解释内容一:RSI 被定义为在单个小穿支动脉灌注区存 在近期(约3周内)梗死的影像学证 据,且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CMB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发CMB的半 自动化或自动化评估方法,提高其准 确性和可靠性。
01
02
03
SVD相关脑出血的识别和预测
cSS在CAA中的识别作用
cSS与CAA的关系
cSS是CAA的重要标志物,常见 于CAA引起的凸面蛛网膜下腔出 血。
cSS的识别和评估
cSS在T2*WI或其他磁敏感序列上 表现为线形低信号,常可见沿脑 沟走行的“双轨征”。
SVD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
中国专家共识明确了SVD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包括STRIVE-1和STRIVE-2定为SVD的关键影像标志物,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使用。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的贡献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成立专家讨论组,编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 中国SVD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和诊断。

脑小血管病(CSVD)

脑小血管病(CSVD)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被发现,然而未能得到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的同步跟进,使影像学发现的多种“异常”及其“临床意义”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最典型例子:无症状的梗死和脑白质病变。

●突出表现:●1、诊断概念和标准不正确,不能区分有症状与无症状的梗死,用神经影像学的发现代替临床诊断,使大量无卒中临床症状或有痛、头晕等无关症状的患者,被CT/MRI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2、未能正确掌握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认知、情感、步态障碍),对重要认知损害、抑郁、淡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不重视甚至忽视,相反子关注患者头晕、头胀(又不会对头晕、头痛进行鉴别诊断),笼统地用脑供血不足来解释和诊断,导致大量误诊●3、还有一些专家仍纠结与脑供血不足的研究,没能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大量使用无效去昂贵的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加重医疗资源浪费。

●脑小小血管病---散发型●1、深部脑梗死:指皮层下小梗死灶,和临床常用的腔梗同义,之在CT或MRI上3-20mm的病灶。

(典型的腔梗指局部小动脉闭塞后的梗死灶),MRI:T1像低信号,T2像高信号。

也可能是大动脉硬化、狭窄造成。

●2、脑白质T2高信号:如脑白质病变、白质高信号、脑白质疏松等,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损害:运动、认知及心理。

●3、血管间隙扩大:指围绕脑穿通动脉和小动脉血管周边的间隙,3-15mm;影像学上表现:T2高信号。

●4、深部脑出血:脑出血中超过50%是深部脑出血,其余是脑叶出血。

●5、脑微出血:又称点状出血、陈旧性脑微出血、静息性脑微出血、出血性腔梗等。

●脑小血管功能:1、血液运输;2、脑血流量调节;3、血脑屏障;●CSVD认知损害的突出表现:注意-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功能受累较轻,再认知功能相对保留,异于AD患者,。

通常有以下临床表现:腔隙综合征,如急性感觉运动障碍(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障碍,假性球麻痹)等,急性认知障碍,意思错乱等。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于脑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诊断脑小血管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脑影像学表现,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
1.临床表现。

需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小脑卒中、认知障碍等临床表现;
2.脑影像学特征。

需要存在白质病变、微小出血、微小梗死和脑室周围枕叶萎缩等特征性改变;
3.排除其他病因。

需要通过血液检查、心脏检查等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脑损害。

诊断脑小血管病还需要结合是否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一致性进行综合判断。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24》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24》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24》要点《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24》是基于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由中国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一份关于脑血管病影像学的指南。

本文将主要介绍该指南的要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脑血管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指南对脑血管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介绍。

通过脑血管病的分类,可以更准确地选择适应的影像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影像分析和诊断。

2.脑血管病的常用影像学方法:指南对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颅脑CT、颅脑MR、颅内血管的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指南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势、适应症和应用注意事项。

3.急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急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颅脑CT或颅脑MR,可以快速诊断脑卒中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和定位(大脑半球或脑干),为治疗提供指导。

4.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CTA、MRA或DS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位置、程度和形态,提供术前准备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5.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瘤等。

通过DSA、CTA或MR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评估畸形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6.无血管影像学评估:指南提出了无血管影像学评估的方法,包括脑灌注成像(CTP、CBF、CBV、MTT)和脑功能成像(fMRI、PET)等。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脑血流、脑代谢和脑功能,对脑血管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7.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溶栓、动脉成形术和血管修复术等。

通过DS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精确定位血管病变,并指导手术器械的选择和操作。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
200μm) ✓ MCA1 段发出的豆纹动脉(200~400μm) ✓ PCA 近端和 PCoA 发出的穿丘纹动脉(100~
400μm) ✓ 基底动脉发出的脑桥穿支动脉(50~500μm) ✓ 侧脑室旁血供来源于两组动脉,即离心性和向
心性动脉。前者为脉络膜前动脉或豆纹动脉分 支(室管膜下动脉),后者为长髓质动脉。两 者之间吻合支稀少,为分水岭区供血,此区域 对全身或局部血流量的降低十分敏感
隙灶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新发皮层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
该类病变是指影像发现的近期位于皮层软脑膜动脉分布区的小梗 死
影像或临床提示病变新近发生(急或亚急性),直径 < 20 mm 动脉壁斑块脱落或血栓脱落所致
(三)脑白质病变(缺血性)
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由影像学所表述的脑室旁、深部白质、皮 层下白质高信号的病变
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微出血、 VR间隙扩大
临床表现
受损脑组织的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及 体征
可不出现临床症状;认知功能障碍、 缺陷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步态异 常和老年情感障碍
CSVD占所有卒中的20%-25%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 腔隙性综合征:单纯运动性偏瘫、单纯感觉障碍等 ✓ 非特异性症状:头晕、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步态异常、帕
腔隙性脑梗死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鉴别
(六)脑萎缩
脑萎缩(brain atrophy)是指在CSVD的前提下出现的脑容积减少, 而非肉眼可见的特定局部损伤例如颅脑创伤或脑梗死所致
MRI可见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加深,脑回变窄,脑室扩大。理想情 况下,脑萎缩的判断需要长期的随访并与先前影像学比较。散发的局 部病变,例如皮质梗死,所致的脑组织缺损容易在影像学上发现,注 意不要与继发于弥漫病变的全脑或局部脑萎缩混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小血管病的范畴
动脉硬化性(年龄和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小血管病);
脂肪玻璃样变、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微粥瘤、微小动脉瘤;散发或遗传性脑淀粉样变(CAA);
非淀粉样变的遗传性小血管病(CADASIL 等);
炎性或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
静脉胶原病;
其他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解剖
脑小血管来自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内由皮层动脉分支构成的软脑膜血管网、脑基底部大血管发出的穿支动脉,两组不同来源的小动脉分别在穿过大脑皮层和深部灰质核团后在皮层下深部白质区汇合。

脑小血管分组
1. 皮层软脑膜动脉组:ACA、MCA、PCA 皮层动脉的分支遍布整个大脑半球表面,在蛛网膜下腔内相互吻合,形成弥漫的软脑膜血管网。

软脑膜血管网发出短皮质动脉和长髓质动脉。

皮层下弓形纤维由短皮层动脉和长髓质动脉分支供血,双重血供使其不易受损,而脑深部白质的血流主要来源于长髓质动脉。

图 1 皮层软脑膜动脉组
2. 颅底大动脉组:ACA1 段发出的 Heubner 回返动脉(100~200μm);MCA1 段发出的豆纹动脉(200~400μm);PCA 近端和 PCoA 发出的穿丘动脉(100~400μm);基底动脉发出的桥脑穿支动脉(50~500μm)。

传统理论认为侧脑室旁血供来源于两组动脉,即离心性和向心性动脉。

前者为脉络膜前动脉或豆纹动脉分支(室管膜下动脉),后者为长髓质动脉。

两者之间吻合支稀少,为分水岭区供血,此区域对全身或局部血流量的降低十分敏感。

图 2 颅底大动脉组
脑小血管功能
血液运输通道;脑灌注压调节;血 - 脑屏障;细胞间液生成与回流。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
腔隙性梗死灶—血液运输管道闭塞;
脑实质出血—血液运输管道破裂;
脑白质疏松—脑血流量调节功能障碍;
脑微出血—血脑屏障破坏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组织液回流障碍。

脑小血管病影像表现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点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异常扩张;脑萎缩。

具体影像学表现如下所述。

1. 腔隙(Lacune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
1838 年法国住院医生 Dechambre 首先使用该词描述深部脑实质内一种贮满液体的小腔隙,为病理学用语;目前指脑内小梗死组织吸收后的空腔。

影像所见为 3~15 mm 大小、由 CSF 样密度 / 信号填充的空腔(慢性晚期的软化灶)。

2. 腔隙性梗死(LI)
1965 年 Fisher 发表文章称 LI 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的小梗死(直径 < 15~20 mm);腔隙性梗死只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支持;静止性梗死指影像上发现病灶但无临床表现。

3. 新发皮层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
该类病变是指影像发现的近期位于穿动脉分布区的小梗死,影像或临床提示病变发生于过去数周之内,直径 < 20 mm。

注:其实建议可摈弃腔隙性卒中、腔隙性梗死等,仅保留腔隙和新发皮层下梗死。

图 3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灶
图 4 新发皮层下梗死
4. 脑白质病变
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由影像学所表述的室旁、深部白质、皮层下白质高信号的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意义有待探讨,其是为了避免与 Binswanger 病(即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病理病因上混淆而提出的概念,又称脑白质疏松。

发病机制包括:小动脉硬化导致管腔变窄;慢性低灌注,脑局部 CBF 下降;小血管自动调节能力障碍;BBB 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成分渗漏进入血管壁和周围脑实质。

脑白质病变 Fazekas 分级:
1 级:斑点状;
2 级:斑块状;
3 级:斑片状(如图 5~7 所示)。

图 5 脑白质病变—Fazekas 1 级:斑点样
图 6 脑白质病变—Fazekas 2 级:斑块样
图 7 脑白质病变—Fazekas 3 级:斑片样
5.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
脑微出血(CMBs)是一种亚临床的中末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

磁共振 GRE-T2* 用于临床后 1996 年由 Offenbacher 首次提出。

MRI 磁敏感序列显示 2~5 mm 圆形无信号病灶,好发于皮层、皮层下白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

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样变性等。

图 8 脑微出血
6.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PVS)为蛛网膜下腔内小血管周围软脑膜包绕,渗入脑实质形成间隙,与蛛网膜无关,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内含组织液(不是脑脊液)。

图 9 血管周围间隙示意图
血管周围间隙典型部位:中脑、前穿质、岛叶皮层下级外囊;注意:大脑半球白质区皮层内没有。

血管周围间隙 MR 表现:与脑脊液信号相同的圆形、线样或点状影、Flair 序列被完全抑制、增强扫描偶可见间隙内的动脉血管。

图 10~13 血管周围间隙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