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发展史

合集下载

广播发展史

广播发展史

广播新闻技术发展史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

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

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

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

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4.磁性录音
• 由于光学录音所用的载体——感光胶片,
是一次性记录材料,一旦曝光后不能再重 复使用。并且再拍摄现场进行光学录音之 后,无法即刻听到录制的效果,必须要等 到光学声片冲洗之后,才得以知晓声音的 实际情况。
4.磁性录音
• 在后期制作阶段,使用多台光学还音设备
对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还放,以满足混合 录音的技术要求比较困难。因此,在光学 录音的影片中声音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 除了要有必不可少的对白、旁白和音乐之 外,音响效果与环境氛围大多比较简单, 很难做到充分的展现。

唱片历史

唱片历史

唱片历史唱片的发展一、录音技术的发明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

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

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

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

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

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美国的普及。

“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欧洲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这两样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方式。

以前,人们要么自己弹琴,要么买票去听专家弹,总之不那么容易。

有了录音技术和机械钢琴,音乐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

这两样发明还造就了现代模式的音乐工业,吸引了众多的人材专心从事音乐生产,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还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

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

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

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

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

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

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

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

录音的技术发展历史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步,人们对音频的捕捉和储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以下是录音技术的重要时刻和里程碑。

1.蒙罗兆尔发明话筒(1857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蒙罗兆尔设计了第一个实用的话筒,该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

这是录音技术的重要起点。

2.菲利浦·里德发明蓝线铁线录音机(1877年):菲利浦·里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于1877年发明了蓝线铁线录音机,这是第一台能够记录人类声音的设备。

3.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磁带录音机(1935年):德国工程师弗里茨·佩菲恩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磁带录音机。

这一发明意味着录音不再需要使用大型芯片,大大提高了录音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4.真空管录音机(1940年代):真空管录音机是第一个使用真空管技术的录音设备。

真空管的使用使得录音的音质更加高保真,并且增加了音量的范围。

5.磁带录音机(19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磁带录音机广泛使用。

这些设备使用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并且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录制和播放音频。

6.八轨录音机(1960年代):八轨录音机是一种将磁带分为八个平行轨道的设备。

这种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容易地录制和播放音频,促进了录音技术的发展。

7.数字录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录音技术逐渐取代了模拟录音技术。

数字录音通过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储存在计算机中,使得录音的质量和灵活性大幅提升。

10.蓝牙和流媒体技术(2000年代以后):蓝牙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和接收。

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连接和分享音频设备,促进了音频娱乐产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话筒、铁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真空管录音机到数字录音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从最初的低质量录音到高保真音质,从庞大的录音设备到便携式录音工具,为人们创造了更丰富多样的音频体验。

技术·艺术·学术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与理论发展综述(1935-2020年)

技术·艺术·学术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与理论发展综述(1935-2020年)

132021距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力号》(华特•迪士尼,1928)上映7年后,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1935)诞生,开启了对动画声音设计的探索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1935年《骆驼献舞》在中国问世时,次年的美国无声电影《摩登时代》(查理•卓别林,1936)上映。

该片标志着无声电影的谢幕,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技术的前瞻性。

此后,在第一部有声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万籁鸣、万古蟾,1941)中,中国动画人更是尝试了“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的声音处理方法,赋予了影片多层次的视听效果。

可见,当时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意识的创新性。

中国动画电影声音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技术革新、艺术追求到学术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归纳和梳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历史进程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的技术革新(一)技术背景20世纪20年代后期,光学录音技术和唱片录音技术的发明使电影能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声音。

1927年的《爵士歌王》(艾伦•克罗斯兰,1927)使电影结束了“伟大的哑巴”时代而进入了有声(talkie)时代。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录音技术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革新。

从20世纪40年代的磁性录音技术,到50年代的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再到70年代的录音降噪系统和模拟立体声系统,电影声音制作“已经如画面一样,可以从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造的艺术”。

[1]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电影工业日益壮大。

多轨传播体系不断扩展,数码录音和混音设备得到不断改善。

任何中等规模资金预算的电影,都能用5.1制式混音设备进行声音制作。

同时,声音制作在电影构思和推广环节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使电影录音技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历史事件

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很多,比如电影的诞生、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等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技术和艺术本身,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这些历史事件为例,探讨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对其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1. 电影的诞生电影的诞生是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事件之一。

通过摄影机和放映机等技术手段,人们开始能够记录和展示运动图像,从而开创了电影艺术的新纪元。

电影不仅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影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工具。

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比如好莱坞金甲板、国产优良片等等。

可以说,电影的诞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和娱乐的看法,也开启了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

2. 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20世纪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也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事件之一。

借助录音技术,音乐家能够将自己的音乐作品固定下来,并进行复制和传播。

这使得音乐不再局限于现场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

录音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音乐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音乐作品得以传播和推广。

黑胶唱片、CD、数字音乐等音乐载体的出现,让音乐更加便捷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可以说,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艺术更加普及,也促进了音乐产业的繁荣。

3. 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是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事件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形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能够通过计算机创作、编辑和展示图形作品。

这使得艺术家能够拓展自己的创作想象,也让图形艺术在数字化时代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催生了数字艺术、电子游戏等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呈现形式。

可以说,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带来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总结回顾:20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olid state logic 发展历史

solid state logic 发展历史

solid state logic 发展历史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的文章:Solid State Logic(以下简称SSL)发展历史。

第一步:创立和早期发展(1969年-1975年)Solid State Logic成立于1969年,由英国工程师Colin Sanders创立。

最初,该公司专注于设计和制造专业音频设备,旨在为录音工程师和音乐制作人提供高质量的音频解决方案。

SSL的目标是提供可靠性高、声音质量精确且易于操作的设备。

第二步:SSL 4000 系列的诞生和成功(1975年-1987年)在1975年,SSL推出了他们最著名的产品系列之一- SSL 4000 系列。

该系列包括了SSL 4000 A、B和E台式录音调音台,成为当时录音室行业的标杆产品。

这些台式录音调音台在音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全球顶级录音工程师和制作人推崇和采用。

SSL 4000 系列的成功归功于其独特的声音特点和卓越的工程设计。

这些调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并升级自己的设备。

4000系列的声音特点包括丰富厚实的低频、清晰透明的中频和柔和细腻的高频,使其成为许多经典专辑的录音和混音首选。

第三步:数字时代的到来和创新(1987年-1995年)随着数字技术在音频领域的普及,SSL意识到数字设备的重要性。

在1987年,SSL推出了旗舰数字调音台SSL 5000 A,为录音工程师提供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

此外,SSL还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处理设备,如数字调音台和数字效果器,为用户创造了更大的音频创作空间。

在这个时期,SSL还开始与其他顶级音频公司合作,如微软和松下(Panasonic)。

他们的合作产生了一些创新技术,如使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混音系统和用于电影后期制作的全数字音频工作站。

第四步:扩展产品线与市场地位巩固(1995年-至今)从1995年开始,SSL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产品线,推出了更多的专业音频设备。

声音学科中的录音艺术相关专业历史发展探轶(上)

声音学科中的录音艺术相关专业历史发展探轶(上)

声音学科中的录音艺术相关专业历史发展探轶(上)姚国强;赫铁龙【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17-21,16)【作者】姚国强;赫铁龙【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正文语种】中文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全面的进化历程以后,不仅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储备,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影视艺术事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随着我国影视产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的深度化发展,影视中的声音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已经成为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缘此,影视声音中的录音艺术专业高等教育教学便在我国应运而生了。

(一)艺术类高校专业设置与录音艺术专业发展演变概览1.1949年—1980年的高校艺术专业设置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界沿袭了过去高等学校只有院系、不设专业的制度。

1952年,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教育部对国内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开始在院系下面设置了专业,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

此次专业设置中,高等艺术院校调整为15所(其中电影院校1所)[1]。

1953年至1962年期间,高等学校中的社会科学专业设置逐步发展,从原来的50种增加到129种。

其中,艺术增加为41种。

1959年,由教育部编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招生专业介绍》将高等学校分成9种类型,但其中并无艺术类院校。

1960年,在文化部编订的《(1960年暑期)艺术院校招生升学指导与考试大纲》中,将高等艺术院校已设置的艺术专业分成五个大类。

其中,电影类专业包括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电影摄影、电影美术、电影录音、电影学(以及电影文学)、动画、电影放映(以及修配)、电影机械制造等9个专业。

这是电影录音专业第一次出现在高等教育的招生材料中。

1962年,由教育部编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招生专业介绍》中,在1959年版《专业介绍》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高等艺术学校”,使艺术类高校成为第11种办学类型,并将艺术专业划分成六大类。

CD随身听发展史

CD随身听发展史

CD随身听发展史谈起CD随身听,大家可能就会到不错的音质,没错,这也是它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今年播放器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谁胜谁负还要由市场来决定.新年的开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种经典产品所走过的历史吧.由于SONY的产品型号最多其中不乏经典产品,且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们的介绍以SONY为主,另会介绍菲利普和天龙的某些机型.第一章拯救了CD格式的英雄爱迪生发明电声技术之后的100多年里,唱片技术每隔25年就有一次大的技术革新.从圆筒方式进入圆盘唱片,到电气式唱盘的登场,再进入LP唱片,再从单音进入立体声.在第100年里,数字音频技术产生了.1982年8月31日傍晚,日本各大媒体都争相报导“引发音频之梦的数字Player终于上市”、“数字音频时代开幕”等消息. 原来,当天SONY.CBS/SONY.荷兰飞利浦与POLYGRAM四家公司共同举办了CD这个数字录音格式的发布会,并决定从秋季起开始在日本发售.直径仅仅12cm,利用数字信号录音,只要一个按钮就可执行选曲,能够半永久的使用,CD实现了许多乐迷的梦想.是年10月1日,SONY推出了第一台CD机CDP-101.16万8,000日圆的价格,对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很难接受的.不过只要想到里面的技术与开发时间,能做成商品的确是一个.进入1983年后,其它公司的CD机也相继上市,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接下来的一年里CD市场却陷于停滞状态.原来,当时购买CD系统的人是以Hi-Fi发烧友为主,大部分的人依旧偏好已融入生活的LP.为了拯救这种颓势,SONY公司通用音响事业部的大曾根幸三OOSONE KOUZO,拿了一个边长13.4cm的四方型、约4张CD盒厚度的木盒对属下说:“接下来就尝试做这种CD Player吧.”每个人听到大曾根的目标后,都不禁的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不过他的做事风格就是如此,因此没有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对于SONY的产品开发人员来说,这个木盒就代表着使用者的需求,就象他们自己说的,“将技术汇总起来后,不知道可不可以做成这种尺寸看来是不行的.不过只有这个尺寸,才是能让每个人都欣喜的产品”.为了让CD达到普及化阶段,SONY公司订定出了这样的方针:“价格不可超过5万日圆,最初虽然会出现赤字,不过日后一定会赚钱的.”这样的价格是CDP-101那16万8,000日圆的1/3左右.实际上,5万日圆的价格,赤字率高达200%.1984年11月1日D-50终于发售了.自打推出,在一路低迷的CD播放机市场上它的销售状况就超乎预料的好.D-50和SONY有源音箱的搭配居然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小型CD播放器材组合.与此同时,SONY公司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成功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开始赢利.因为有了价格相对低廉的D-50,各家厂商也纷纷降低CD Player的价格,再加上CD软件的进一步普及,CD录音格式终于进入了正规的发展轨道.D-50的之后的小型CD 播放机被定位在同于随身听的等级,因此便将它命名为“Discman”,目前称之为CD Walkman.D-50的体积是127132.5MM,耳机插口输出功率大约在30MW左右,颜色有红、黑两种,有一个硕大无朋的电池盒供电.早期的DISCMAN由于体积太大,配有专用的背带以外出时携带,自D-50开始沿用了5-6年时间.第一款CD随身听 SONY D-50第二章 80年代的辉煌85-88在D-50推出之后,SONY就不遗余力的把精力放在了改进DISCMAN的生产技术上.1985年11月21日,SONY发布了两款改进型DISCMAN,这就是D-50MK2和D-700.D-50MK2标价49800日圆,重量比起D-50降低到了510g,主要是厚度大大减小了,电池盒也做成了底座的形式,便携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此型号DISCMAN成为此后4年时间里大部分DISCMAN的原形机.第一台车载DISCMAN——D-700.这是一台功能齐全的DISCMAN,也是车载CD播放系统的始祖之一.除拥有最大16曲RMS、一曲重播、区间重播、随即播放等台式CD机的大部分功能外,而且还内置一个FM收音头.体积130MM193MM,重量1.6KG.这两个型号的机器由于发售时间太早,笔者也没有亲自聆听过,这里就不对其音质品头论足了.不过笔者曾经解剖过D-50MK2的“尸体”,用料的确不俗,不是普通低档CD机所比的了的.1986年4月1日,SONY在D50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功能减少功耗,以57800日圆的价格推出了D-55T.其收音功能相当齐全,4-12频道电视伴音、FM76-108 MHz TV1-3 频道以及 525-1605 kHz 的AM收音.D-55T有一个可以使用8节电池的电池盒底座,使用这个电池盒的时候CD使用时间大约 3 小时,收音大约25小时,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D-55T很费电,但是当时已经被看作是技术上的一次飞跃了,因为D-55T第一次把CD播放器的功耗降低到了.体积××131.8 mm,重量570克.播放功能同D-700.笔者的实际听音体会,D-55T声音粗旷厚重,收音功能极好,几乎媲美低档收音头.1986年10月21日,D-100以44800的价格发售了.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D-100的体积××132.8 mm也无论如何算不上大,尤其是厚度,很多新潮CD WALKMAN是要输掉的.D-100附属的专用充电电池底座非常非常薄的扣在底部.D-100的播放功能也非常齐全,1 曲/全曲/区间重播,21 曲RMS.笔者目前使用的听音器材就是D-100,比起之后的大部分DISCMAN,D-100的声音极其中性少染色,作为一台DISCMAN来说几无可挑剔,推力一如既往的巨大,比起很多放大器毫不逊色.D-100也是SONY第一次搭配了遥控器的DISCMAN.13个月后,D-100的收音型号D-0诞生,价格竟然高到了58000日圆.1987年2月21日,SONY发售了跟D-50相同尺寸的D-30.其原价格是39800日圆,连续播放时间被提高到了5个小时.此型号DISCMAN据说是推力最大的DISCMAN之一,推高阻耳机低频几乎从不破声.一个月之后,价格高达79800日圆的D-2001发售.这是一款另类的DISCMAN,内置小功率放大器,可以推动.同年6月21日,SONY发售了D-600,一款普及型号的车载DISCMAN.圆头圆脑的外形,硕大的体积,输出功率更是大的惊人,只可惜略微粗声了一些.打开D-600的外壳你会发现,其内部竟然是彻头彻尾的台式CD构造.1988 年 1 月 21 日,SONY发售了D-150.49,800日圆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作为一款厚度20.8MM却第一次把电池仓做到了DISCMAN内部的型号,这是个价格却绝对算不上高.相对于D-100,D-150的声音质量已经有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不失为一款靓声DISCMAN,而且推力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大.是年9月21日发售的D-20是SONY的第一台走平民路线的DISCMAN,价格降低到了27800日圆,说实话声音不是太好,大概卖点在6小时的播放时间吧.D-40是D-30的后继型号,1988年3月1日发售,有白色和黑色两种.这一年SONY还有一个奇特的创造,那就是可以播放8厘米CD的DISCMAN D-88和D-82.值得一提的是D-82由于只能播放8厘米CD而被成为CD WALKMAN的祖先.80年代的DISCMAN普遍具备不输给低档CD台式机的音质和强大的耳机输出功率,而在便携性和省电性能上的缺陷则是致命的.目前在各地的二手货市场里仍然有相当少部分这些超级古董出售,他们已经成为收藏者猎取的目标和HIFI耳机玩家里学生一族的至爱.第三章年代之交的全盛时期89-9389年是SONY公司在DISCMAN技术上不懈努力的一年,这一年里推出了将近10种DISCMAN,其中不乏经典型号.1989年1月21日以42800日圆的价格发售的D-250是最后一台以D-50为蓝本设计的DISCMAN.作为SONY大量生产的成熟机种,从似曾相识的外观甚至厚度都是一样的20.8MM明显能看出是脱胎于D-150,但是D-250的声音相比D-150又有所退步,声底变冷了许多,中频加入了一些刻意美化的声染色.换句话说,D-250的声音是典型的冷硬日本声.当然,我对D-250声音如此评价是在跟同时代以及更早时期的顶级DISCMAN比较以后得到的结论,如果跟现在的新潮CD WALKMAN比的话,D-250无疑是大大的胜出.D-250发售的整整一个月以后,SONY就推出了价格为37800日圆的D-90.这是SONY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实现DISCMAN专用电池和5号电池通用的机型,也是第一个使用了音效技术的SONY DISCMAN.实际上,D-90也是SONY第一款输出功率降低到8MW左右的机型,从D-90起,搞定大部分发烧大耳机的SONY DISCMAN一去不复返了,SONY DISCMAN的发展走向了多功能化,此后推出的几乎每款机器上都多了音效控制等更多的玩法.1989年8月21日发售的D-350是体现DISCMAN设计新理念的第一个顶级型号.体积为××137mm 的D-350是一款很好玩的DISCMAN,它的液晶显示屏非常大,而且位置第一次被挪到了上盖上.机体内置电子钟,由一节纽扣电池提供持久的电力,这样D-350就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播放功能.D-350还是SONY第一款提供数字输出的DISCMAN,可以外接DAC解码器以及同MD对录.说到声音D-350也是与众不同的,它是SONY的DISCMAN里难得的一款柔和耐听的机器,每次听D-350都不禁让我想起了不列颠的音响工业.是年9月21日SONY还推出了第三款车载DISCMAN——D-800K.这是一款推力非常大的机种,和早期机型不相上下.一月后发售的D-810是D-800K的非车载型号,省却了车用CD的常用配件,性能一样.相对与它的价格36000/800K,27500/810,它那中性耐听的声音和强大的输出功率是非常超值的.使用4节5号电池,播放时间很长,是一款使用而且耐用的好机.同在9月21日发布的D-22是款普及机,价格还不到20000日圆,声音也属于大路货色.其收音型号是D-T22.89年深秋的10月2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伴随着低档机D-T22和中档机D-810发布的是SONY当年的顶级机,也是SONY DISCMAN中的王者D-Z555.首先这是一款功能异常繁多的机器,它第一次使用了DSP音效技术,也是SONY DISCMAN中唯一使用了电子均衡器的型号.另外,数字音量控制代替了传统的旋钮电位器.D-Z555也是第一个使用了光纤输出端子的SONY DISCMAN.和D-Z555繁多的功能相得益彰的是它的音质.D-Z555的声音异常柔美动人,解析力很高,美中不足是低频有些软绵绵的.可惜天妒英才,D-Z555天生功率不大,跟发烧大耳机无缘啊.SONY在90年代推出的第一款DISCMAN是D-99,发售的日子正值那年的愚人节.D-99是第一款使用了1比特DAC的DISCMAN,也是第一款线控连耳机的DISCMAN.D-99是从D-90发展而来的,声音上有了一些改进,但距离顶级扔有距离.90年6月1日推出了一款中档机器D-66.这是个相当好声的机器,不输D-99,虽然价格27000日圆比D-99的32800日圆要低一些.同年9月21日,SONY推出了D-11和D-T66.D-11是款不到20000日圆的普及机型,而D-T66则是D-66的收音型号.1990年11月21日SONY再度发布了一款高档机器,这就是名噪一时的D-303.D-303具有光纤输出,5号电池和专用电池可以在D-303上实现通用,重量350克.在1比特的的DISCMAN里,D303的音质是出类拔萃的,但是若跟更早一些的多比特机器相比,论音质D303明显不是对手.D303的声染色太多,而且仅仅5毫瓦的耳机输出功率已经小到了影响耳机发挥水平的地步.其线路输出端的做工也明显有偷懒的痕迹.发售价格还不到40000日圆37800日圆的D303曾经是一款被国内随身听玩家推崇的DISCMAN,但是它并不应当成为神话,它只是一款较早被我们了解并赢得大家认同的普通高档DISCMAN型号而已.D-3031991年的DISCMAN发展走势开始向轻、薄方向转变.是年3月10日发布的D-202重量降低到了320克.7月15日发布的D-J50是一款超薄的顶级DISCMAN,厚度仅仅14.8MM,是历史上最薄的DISCMAN之一,重量也降低到了300克.作为一款售价54800日圆的DISCMAN,D-J50的声音还是过的去的,尤其是中频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D-J50是早期DISCMAN向便携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兼顾音质的典型代表,是一款让目前所有标榜体积小的DISCMAN汗颜的产品.D-33是SONY在1991年9月21日推出的一款物美价廉的DISCMAN,19500日圆.使用4节5号电池可以让D-33连续播放8个小时,音效、车载等功能一应俱全,声音还算不错,输出功率也很大,美中不足是体积和重量过大,重量足有410克,体积也达到了137×35×155.3mm.同年还发布了两款车载DISCMAN D-802K和D-808K,这里就不罗嗦了.1992年有两款值得介绍的DISCMAN,D-311和D-515.D-311的设计理念跟D-J50类似,在减小体积提高便携性能的基础上尽量兼顾音质.它是SONY第一款使用液晶线控的DISCMAN.体积:××147mm 重量:290g .1992年5月10日推出的D-515是SONY DISCMAN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它是第一款使用了SONY后来的标志性技术——ESPElectronic Shock Protection即电子防震技术的DISCMAN.由于技术的不成熟,D-515体积重量都比较大128××147mm ,400g .1993年SONY DISCMAN的代表作品是D-321和D421.D-321是在1993年6月1日推出的,是一款使用了半成熟的ESP防震技术的DISCMAN.在使用内置的两节5号电池并且打开ESP防震功能的时候,可以连续播放4个小时.这是一款在外形和功能上都最接近现代CD WALKMAN同时却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早期DISCMAN美好音质和推力的好机器,值得拥有.体积××155.3mm 重量:340g,32800日圆 .同期推出的D-421实际上在功能和档次上都跟D-321接近,但是这是一款防水的运动型DISCMAN.外壳用耐热的ABS塑料做成,全防水设计,无论是机体还是线控.体积142×36×158mm 重量:460g,37800日圆.第四章步入新潮的后DISCMAN时代1994年SONY DISCMAN只有一款经典,那就是发售价格30800日圆的D-335.D-335的ESP技术已经达到了6秒防震,两节5号干电池可以连续播放12小时.体积和重量也大幅度减小,分别是×30×138mm 和270g.D-335的音质较之前的型号有了较大的下降,主要是中频段声染色过多,低频有些发混,实际输出也远比标称的15MW小的多.D-335的出现是SONY DISCMAN作为一件高音质时代的终结,从此DISCMAN再也不成其为一件便携式发烧音响了.D-3351995年4月21日,SONY 推出了D-777,一款世界闻名的DISCMAN.这款机器是如此着名,以至EBAY 上到现在还把二手D777的价格炒做到200美圆左右.超薄的外形,条形电池的第一次使用,以及当时属先进技术的10秒ESP防震技术的采用,以及还说的过去的音质,让D-777成为SONY DISCMAN 的最经典型号.实际上D-777的音质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不可一世,就笔者的使用体会来看,D-777的声音档次并不高,只是浓浓的染色非常讨好人耳而已.自从SONY推出D-777的那一刻开始,DISCMAN正式步入了轻薄短小的新潮电子产品时代.D-777体积131××131.7mm 重量:175g .D-901NV是SONY在1995年8月21日发售的CD播放机、手提电视、GPS全球定位系统三合一DISCMAN,是个彻头彻尾的另类.1996年2月21日推出的D-330是款炒冷饭的货色,实际上就是D-321的改进版本,换用了更先进的防震系统,更省电,外形基本一样.10月21日推出的D-465是款彻头彻尾的新潮机器,外形非常漂亮,声音马马乎乎,功率也不大.如果各位看官还记得96年到97年的读者杂志封底广告的话,一定会对D-465的外形有印象的.至于D-365和D-265则是跟D-465同系列的产品,基本大同小异.体积132×× ,重量:340g1997年5月SONY推出了D-465的改进版本D-475以及同系列的D375和D275.是年发售的带收音功能DISCMAN D-T405是SONY最后的DISCMAN,从此DISCMAN改名CD WALKMAN,彻底完成了从随身音响器材向新潮电器的转变.1998年3月21日SONY发布了D-777的复制品——D-E900.外形和重量跟D-777一样,但是使用了更先进的防震技术,内部配件集成化程度更高,更省电.1999年7月1日是个纪念性的日子,SONY发布了最后的顶级机D-E01.飞碟形状的D-E01采用了先进的G防震技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1400毫安条形电池,D-E01的播放时间长达62小时.D-E01采用吸入式出入碟方式,笔者猜测此钟设计使它的机体更坚固,CD的抖晃率更小.体积××136.2mm,重量220g.虽然功率输出小的可怜,但是从D-E01那严谨少染色的声音里依稀能分辨出早期DISCMAN的影子.可惜影子只是影子,用严格声音标准来衡量,D-E01的声音实在一般.不过无论如何,D-E01还是SONY DISCMAN最后的绝唱,尽管这时的DISCMAN已经不叫DISCMAN了.D-E01以后,SONY的便携CD播放机水平一落千丈,回想DISCMAN那曾经辉煌的历史,怎不让人扼腕叹息D-E01PHILIPS 部分CD播放机产品介绍:6819耳熟能详,广为传诵,CD10不为人知,但确实是CD随身听里唯一拥有拾取信号能力超强的PHILIPS独家密门CDM4光头.到底哪个更厉害些6819的音质,评价趋向很不同,甚至没有一个定论.此机收集难度不小,一般拥有的人,只要是识货的,没见有一个人出,不过EBAY上倒有不少noob出.这使得收藏难度急剧增加,同时也使收藏成本提高.使得6819逐渐成为神话一个,一提到6819,必然是铭器,必然引来别人艳羡的目光.随着此类机不断老化消亡,当最后一台6819的电路板过几百年变鱼松时,估计才可降温.6819留给爱说的人说,其拥有者总是自豪的以为,没有便携CD播放机可以与之一决高低了.PHILIPS CD10,6819终结者拿来一看,很不起眼,不过工艺还是不错的,拉丝面板85年就有这个工艺滑杆电位器历经这么多年也没有一点丝啦响声,功能很简单,就两个播放模式和两个时间显示而已,连快速搜索和选曲都要用按钮切换.光头组件为CDM4 pro,读盘极快,1s左右甚至更短,选曲也是手刚离按钮,就响起.18年的机器了,居然还有这么快的动作机器后部有个整体插座,可以插PHILIPS自己的AC/DC模块,从拥有DC模块上来看,他属于随身听CD范畴,而不是小型台机.粗粗一听CD10,惊讶的发现:平衡就是平衡没有任何刺耳的中高频,低频不肥不瘦,动态也相当的大.第一印象很夸张的令人刮目.输出不小,一般在2-3之间就可以耳塞和低阻抗耳机.先说说CD10最高明最突出之处:全段没有任何耳朵可以分辨的缺点,而且分析力惊人颇有德国器材的风格.播放大场面交响乐时.声音捕捉的形态和普通CD有很大区别,从琴弓轻轻的抚摩琴弦甚至定音鼓极微小的波动,都不由分说的表现出来.与6819之对比,6819无法表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或者说缺乏信息量,555的表现也与之有所差距.最为迷人的是小号的歌颂,铜管的余韵真是见血封喉,剧毒无比.向高电平大动态转移时,管弦齐鸣.那种突然拔地而起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更是555无法企及.野蜂飞舞这曲,小提琴绝对不拖泥带水,1/32甚至1/64节拍的快速变化,历历在目,直叫人听的目瞪口呆,用6819听,有一种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之感觉.但是CD10的表现,却叫人听的上气不接下气,每一个音符都是有机相连的,细致入微,颇有高分辨率前级的风采.很多NEW AGE非常动听,记得女巫医2 天声夺人吧钢鼓或者是印加鼓之后那一声直冲天宵的银铃,很多机器单纯提高了高频的能量,显得非常突出动人,譬如6819,但是CD10却不一样,他突出的是整个场面,而非单纯那一声清脆的炸响,此段高频凝聚为一个PEAK,然后↑,在天穹中分散,能量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场景中,印在背景音乐中,让整个身心都感觉的到,不仅仅是耳朵.就这不足20s的小段,就明显的感觉到CD10的功力.付上CDM4 PRO的简单描述,此光头组件价格不菲,一般只有中高端CD机才装备此系统,Pro版的CDM4为专业用,它采用了铸铝制作,大型的玻璃镜头是来自德国高级镜头厂家的特制品,马达也为高精度产品.CDM4 Pro被用在Philips自家以前的高级产品LHH 500R~LHH900R上面包括马兰士的高级产品,可见Philips对CDM4 Pro的重视与信心.事实上,CDM4 Pro不仅非常坚固耐用,读取CD信息误码率大大少于传统转盘,声音表现也相当准确传神.除了飞利浦、马兰士自家使用,其它仅见于Mark Levison 、Jadis、Primare等顶级产品上.如MARANTZ CD16/MERIDIANCD506/Primare 204等.PHILIPS 又一神话……D1令人激动的HIFI音质,驱策高阻抗耳机的强劲动力,傲视现同级机型的超级防震能力.最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全机只有3个可以操控的按钮,一个开关.将开关打开,机器就自动播放,没有停止,没有程序播放,没有任何和播放CD无关的程序.机器内部采用8节AA电池作为动力,外接9V电源也可以驱动,侧面还有穿肩带的吊孔,可以断定,这是一台超级随身CD怪兽.精致的做工和高级的用料,使得一切动作和功能在16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完美飞利蒲停产多年的摇臂光头CDM2 使得数据尽可能的精准,寿命也更长.Denon 天龙DCP-150/100等数款CD随身听图片介绍DCP-100 1989年出品音质优异使用2节DENON AP-11电池,也可使用SONY BP-EX2电池DCP-150 1991年出品音质完美使用2节DENON AP-11电池,也可使用SONY BP-EX2电池有全功能遥控器有光纤输出DCP-50/100/150的外壳原本以为DCP-50/100/150的外壳是塑料的,但是又奇怪为什么过了那么多年还是那么坚固,现在这个谜底终于可以揭开了:天龙的工程师给予了 DCP-100 被聚亚氨脂橡胶的涂层包裹的铝外壳. 使用这种叫做VELVEX的材料使 DCP-100 的外壳表面象细腻的山羊皮般富于质感,这种外壳既坚固又不容易从手中滑脱.。

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

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

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音乐录音技术从19世纪末的发明到今日的数字化时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音乐的制作、分发和消费方式,还对整个音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音乐录音技术的演变历程,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现代音乐文化。

早期录音技术音乐录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当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捕捉和回放声音的机器。

尽管最初的录音质量有限,且录音时间很短,但留声机的问世无疑开启了音乐录音的新纪元。

唱片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随着电唱机的发明和普及,唱片成为了主流的音乐传播媒介。

这一时期,录音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音乐作品能够以更加清晰和真实的声音被录制和播放。

此外,随着电气录音技术的应用,录音过程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磁带与长播时代的兴起20世纪中叶,磁带录音技术的普及为音乐录音带来了新的变革。

磁带不仅提供了更好的音质和更长的播放时间,还因其便携性而广受欢迎。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立体声录音技术的发展,为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数字革命到了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音乐录音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出现使得音乐制作人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录音、编辑和混音等所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创作的灵活性。

同时,MP3等数字音乐格式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音乐的传播和消费方式。

结论音乐录音技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也映射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留声机到数字音乐,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音乐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同时也为全球听众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音乐录音技术将继续演进,不断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回顾音乐录音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如何塑造了音乐产业,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未来将更加多彩和令人期待。

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辨析

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辨析

口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辨析王伟(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口述历史是人类纪录历史的最初形态,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借助这种口头叙述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口述历史作为历史研究的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起有伏,本文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进行了简单地梳理,并探讨了其重新得到重视的原因,以期唤起人们对口述历史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口述历史历史研究口述史料口述历史是一门新兴科学,但它却是记录历史最古老的一种形态。

文字历史的存在大约三千多年,在没有文字的人类原始社会中,人类的历史便是口述史。

口述历史的行为可以追遡到很早的时候: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是口述文学之大成;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的先贤孔子的思想言行就是其弟子、后人根据回忆整理记录而成;公元前5世纪西方的圣哲苏格拉底也是述而不著;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刺客列传》的时候就曾到荆轲的家乡,听取他的朋友对其人和事件的看法,在撰写《淮阴侯列传》的时候也是到韩信家乡听取当地人关于韩信的故事及看法;公元8世纪的日本也曾有过对历史传说的搜集整理;公元9世纪的穆斯林也曾对宗教先知的回忆进行过整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③英国《口述史》杂志的创编人保尔·汤普逊将口述史称为“第一种类型的历史”。

④对于“口述历史”的定义林林总总,各有千秋。

如著名口述史学家罗纳德J·盖列将口述历史定义为“出于历史重构的意图对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调查访问”;保罗·汤普逊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认为“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立文认为“口述历史最基本的含意,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

留声机发展简史

留声机发展简史

留声机发展简史07级物理学:彭春林学号:200708044005已知最早发明的留声机录音装置是声波记振仪,它由法国人斯科特-德-马丁维利发明,并于1857年3月25日取得专利。

它能将声音转录到一种可视媒介,但无法在录音后播放。

刚开始时,这台声波记振仪是将录音转到一块玻璃板上。

后来的一种版本用一张纸放在鼓面或滚筒上。

另一种版本是将一条代表声波的线拉到一卷纸上。

这台声波记振仪是在实验室研究声学时发明的。

它被用来测定一个音调的频率和研究声音及语言,直到发明留声机之后,人们它才得到普遍的了解,由声波记振仪记录下来的波形是一种只需一个重放装置来重现声音的声波记录。

1877年4月18日,一位法国科学家查尔斯-克罗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留声机的原理,但他没有造出模型。

他的原理被提交到法国科学院,并于1877年12月发表,到那时,爱迪生已经加工出一台模型。

显然,克罗斯和爱迪生独自发现了各自的原理。

1877年11月21日,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宣布,他发明了第一台留声机——一种录制并重放声音的装置。

爱迪生曾回忆说:“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会回放我的声音。

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11月29日,他首次演示了这一装置(1878年2月19日取得专利--美国专利权200521)。

爱迪生早期的留声机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这个装置录下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它轰动了世界。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千多种发明专利权,其中留声机是最令他得意的。

爱迪生早期的专利权表明,他也考虑过声音能以螺旋的形式录到一张圆盘上的想法,但爱迪生把精力集中在滚筒上,因为一个旋转柱体外面的凹槽给凹槽里的唱针提供了一种等速度,爱迪生认为,这从科学上更正确一些。

爱迪生的专利书上说明,声音录制是浮雕式的。

录音发展史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2012-03-16 19:23:34来自: (I'm on my second drink...)喜欢2012-03-16 19:24:15 (I'm on my second drink...)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

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I'm on my second drink...)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

遗憾的是,这些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

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

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

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 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

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

录音发展史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2012-03-16 19:23:34来自: Diana(I'm on my second drink...)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发明了的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是留声机的鼻祖。

1877年7月18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

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这个装置录下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这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78年1月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生产商业性的锡箔唱筒。

这是世界第一代声音载体和第一台商品留声机。

1885年美国发明家奇切斯特·贝尔和查尔斯·吞特发明了gramophone(留声机),这是采用一种涂有蜡层的圆形卡纸板来录音的装置。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Berliner)获得了一项留声机的专利,研制成功了圆片形唱片(也称蝶形唱片)和平面式留声机。

1888年5月16日伯利纳制作的世界第一张蝶形唱片和留声机在美国费城展出。

1891年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

1895年爱迪生成立国家留声机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生产、销售用发条驱动的留声机。

1898年伯利纳在伦敦成立英国留声机公司,并将工厂设在德国汉诺威。

1898年丹麦工程师普尔森发明了可以实际应用的磁性录音机(钢丝录音机)。

1912年圆筒式录音被淘汰。

1924年马克斯菲尔德和哈里森设计成功了电气唱片刻纹头,贝尔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电气录音,录音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1925年世界上第一架电唱机诞生。

193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33 1/3 转/分的密纹唱片(Long Play,简称LP)。

录音机发展史

录音机发展史

话说当年丹麦有位年轻电机工程师Valdemar Poulsen,他利用磁性变化的原理,以钢琴线制造了一部「录话机」,1898年获得专利,这就是1930年代钢线录音机的前身。

1900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Poulsen展出了他的录话机,虽然早十年前就已经有著名歌唱家的录音圆筒出售,科学家仍对录话机大感兴趣,Franz Josef皇帝还留下一段谈话,成为现存最早的磁性录音数据。

圆盘留声机发明人Emile Berliner同一年到美国设厂生产机器,Poulsen也想跟进,但资金不足,最后工厂落入商人Charles Rood手中。

有生意头脑的Rood 以录话机录制美国总统的谈话,又协助纽约警方侦破黑社会谋杀案,使得录话机声名大躁。

德国海军透过丹麦买了几部录话机用在船舰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就用来记录摩斯密码,导致美国运兵船被德国击沈,战后Rood被以叛国罪起诉,但到他九十几岁去世前仍在缠讼中,这是录音机史上的一段「间谍外传」。

磁性录音1936年英国指挥家毕勤爵士率领伦敦爱乐访问德国,应BASF邀请,11月19日在该公司Ludwigshafen的大礼堂中进行了一场演奏,曲目包括莫扎特《第39号交响曲》等,这是音乐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磁性录音;在大西洋彼岸,指挥家史托考夫斯基1931年的立体声实验录音,以及同年RCA示范的33又转长时间录音,都还是直接将声音刻在蜡盘上。

美国人也进行磁性录音研究,像是Marvin Camras把交流偏压技术引进钢丝录音机,使其频宽与杂音都达到可收录音乐的水平。

另一家Brush公司也发展出录音带,他们委请3M制造一种有光滑表面,厚度为千分之三寸的薄胶带,柔软防潮,在上面可涂布磁性铁粉。

这些规格后来持续用了三十年,不过Brush所设计的录音机Soundmirror却没有形成气候。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广播电台已经开始大量运用磁带录音机,播出重要军事将领的录音,美国人常搞不清楚为什么希特勒可以同时出现在好几个地方?直到二次大战后,终于诞生了第一台可供录音室用的美国磁带录音机。

电影录音演变小概论

电影录音演变小概论

电影录音技术演变史电影录音技术演变史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开创了是电影的新纪元,然而你可知道,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的。

从无声到有声,从模拟到数字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使用“维他风”Vitaphone唱片重放影片音乐。

1927年华纳推出《爵士歌王》,不仅有音乐,还加入了一部分对白,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30年代起,磁性录音机和磁带技术逐步成熟。

开始在影片的拷贝上制作光学声带,以单拷贝方式发行电影。

这段历史延续了将近40年。

在这40年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制作,而电影声音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这是电影声音发展的一个较平稳的阶段。

1977年,两部采用杜比立体声(Dolby Stereo)技术录制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上映,标志着电影立体声时代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吴宇森《断箭》以前所未有的精细和丰富的音响剪辑风格,标志着电影声音数字非线性剪辑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数字压缩音频技术的日益成熟,AC-3声学编码技术问世,把6个声道的数字音频信号记录在齿孔之间终于成为现实。

1991年2月,基于Dolby Digital (Dolby SR-D )技术的5.1声道(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影片《蝙蝠侠》上映。

1993年5月,采用DTS (Digital Theater System )5.1声道(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的影片《侏罗纪公园》上映。

1993年7月采用SDDS(Sony Digital Dynamics System )7.1声道(L、Lc、C、Rc、R、Sw、Ls、Rs )制式的影片《最后的动作英雄》公映 .1999年6月18日,乔治。

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幻影的威胁》(Star War- The Phantom Menace)开始世界数字电影(Digital Cinema)的首次商业放映。

MP3发展史

MP3发展史

MP3发展史摘要:MP3发展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要从头到尾地娓娓叙来恐怕真是三日三夜也说不完。

于是就是将MP3发展史上历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一一列举,更形象地呈现MP3发展的历程呈现!关键词:MP3,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MP3——Saehan MPman F10优点:轻巧缺点:显示屏幕小,显示类容少,价格贵,支持格式少MPMan,取意于MP3与WALKMAN的结合。

MPMan F10的体积为70x90x16.5mm,约有四个1.44M软盘堆叠起来这么大,体重为65克,可谓非常轻巧。

MPMan F10没有任何的机械部件,信噪比达到70dB,失真率为0.01-0.1%。

播放时可显示音轨、播放时间,可编排播放顺序,支持低音/中音放大,电池状态检测和显示,依靠2个镍氢电池也能维持8小时播放,即使在现在也并不会显得落后。

MPMan F10当时开发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使用者从收费音乐网站下载歌曲,可惜Saehan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加上MPMan F10采用的是当时极为昂贵的闪存,很快便在与MD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虽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MPMan F10的出现从此便启动了MP3市场,韩国的许多公司都开始了对MP3的研发和生产。

直到今日,韩国依然在MP3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最具影响力的MP3——Diamond Rio PMP300优点:可以在网上免费下歌缺点:大,屏幕小,显示类容少,支持格式少.在世韩的MPman F10为人们带来了惊喜之后,美国的帝盟(Diamond)公司挑头,于1998年底推出了Rio PMP300,这是第一个让全世界都印象深刻的MP3。

Rio PMP300最大的优点就是可在互联网上下载MP3而不用花一分钱。

但是,互联网丰富的MP3资源带来了无限惊喜和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保护的新问题。

帝盟很快就被传统的唱片业巨头RIAA(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盯上,并以Rio PMP300侵犯了知识产权为理由将帝盟公司告上法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2012-03-16 19:23:34来自: (I'm on my second drink...)喜欢2012-03-16 19:24:15 (I'm on my second drink...)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

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I'm on my second drink...)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

遗憾的是,这些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

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

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

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

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

19世纪留存下来的最珍贵的声音要数1889年12月2日爱迪生的助手旺格曼在维也纳用圆筒式留声机为勃拉姆斯录下的《匈牙利舞曲第一首》演奏片断与一段讲话。

2012-03-16 19:24:54 (I'm on my second drink...)早期的圆筒留声机录音流传很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没能解决拷贝复制的技术难题。

当时,如果要录制小乐队演奏的商业录音,就必须使用10台左右的大喇叭留声机同时工作,即使乐队有足够的耐心把同一曲目反复演奏20遍,也不过仅能得到200份圆筒拷贝。

可以想象,这样的制作成本非常高,更糟糕的是如果是为独唱(奏)家录音,那么由于音量较小,最多就只能使用三四台留声机同时录制,如此小批量的低效生产,必然导致圆筒录音异常昂贵且难以推广。

事实上,在1890年前后,这些精贵的圆筒主要只在宾馆、酒吧和药店等公共场所的投币机器里使用。

2012-03-16 19:25:10 (I'm on my second drink...)如此局限的市场范围加之技术上的诸多缺陷,造成最早一批圆筒录音的曲目范围也较为狭隘,主要是一些流行歌曲、国歌、民谣、歌剧咏叹调改编曲、短小通俗的进行曲、波尔卡和圆舞曲等。

愿意进行商业录音的正统音乐家也少之又少,例如在哥伦比亚公司1898年全年的圆筒录音目录里就仅能找出一位古典音乐表演家,还只是在大都会歌剧院跑龙套的法国男中音而已。

即便如此,一些大音乐家还是在一开始就对录音技术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柴科夫斯基认为录音技术“是十九世纪所有发明中最惊人、最美丽也是最有趣的一例。

”安东·鲁宾斯坦更是顶礼膜拜的把爱迪生推崇为所有表演艺术家的“救世主”。

也许,录音技术对音乐表演艺术真正的救赎和影响要到20世纪初前后,母盘复制技术逐渐成熟,唱片录音渐渐取代圆筒录音以后才算正式拉开序幕。

2012-03-16 19:25:51 (I'm on my second drink...)二.声学录音时代1894年左右,美国开始出现一种播放蝶形唱片的留声机(gramophone,图4),唱片录音最大的优势在于复制起来非常容易,用母盘制作好摸具以后就可以不断地浇铸拷贝,具有很好的商业应用前景,此后,圆筒式录音就逐渐被淘汰。

1902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胜利者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决定合作经营唱片式录音的专利技术,人们开始越来越认真地看待音乐录音。

20世纪的前二十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录音,特别是一批作曲家兼演奏家或指挥家诠释自己作品的“权威版本”,例如埃尔加、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克莱斯勒等等。

法国作曲家福雷(Fauré, Gabriel 1845 – 1924)认为“由作曲家本人演奏的录音……能够避免过去的很多争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千秋万代的指南”,德彪西在1904年也指出,录音技术将确保音乐能够具有“完整无缺且一丝不苟的不朽性”。

不过,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这些大师在上个世纪初的录音时,常常会觉得离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有相当的距离,比较直接的原因恐怕在于那个阶段的录音条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图4 蝶形唱片留声机(gramophone)1.独奏作品的录音状态在1925年开始运用电声技术以前,音乐基本上只能用一种纯“声学”(acoustic)或者说纯“机械”(mechanical)的方式来录制:相对集中的声源通过一个或几个大喇叭来拾取,然后被传送到机器,再通过机械装置将声音的波形刻制在松软的蜡质碟片上面(早先是圆筒)。

由于没有任何信号放大的可能,要录制微弱的声波就只能通过把演奏家们的乐器聚集到狭小的空间内,并尽可能贴近喇叭口来实现。

要做到这一点,独唱家们显然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事实上,有时候他们甚至直接把脑袋探入到喇叭口里面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二十世纪早期的录音中声乐作品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某些种类的器乐家们来说,这种窘迫的贴面状态不亚于是一场恶梦。

首先不妨先来同情一下为声乐家们伴奏的钢琴家,通常,他们必须挤在一个和独唱家的脑门差不多高的小阁楼上弹奏特制的立式钢琴,以期拾音的大喇叭能够尽可能捕获到一些声音。

这与在舒适宽敞的舞台上或是在家里弹奏自己熟悉的音乐会大钢琴简直有着天壤之别,钢琴家马克·汉伯格(Hambourg, Mark 1879-1960)描述他在1909到1925年录音使用的钢琴就像“老的锡罐头……是我弹过的钢琴中声音最糟糕透顶的”。

有时,为了让声音最大化的散发传播,钢琴的面板和背板还会被卸下,只留下必不可少的机械装置和音板,这意味着(如果钢琴家需要看谱的话),还必须要有个人站在旁边手拿乐谱。

相对于钢琴,弦乐的音量要小得多,却又需占用比单簧管或双簧管大得多的演奏空间(不可能非常贴近喇叭口也不可以在过于狭小封闭的聚音空间里演奏),特别是小提琴。

为此,德国发明家Augustus Stroh专门为录音改制了一件外形奇怪的乐器(图5),看起来有几分类似现代的电子小提琴:狭窄的琴颈和琴声连接在一块振动板上,木头的共鸣箱则被一个可以转动的金属号角所取代,这样不仅音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还可以调整号角的位置来指向拾音喇叭的方向。

当然,代价是小提琴本身的音质受到了严重的扭曲,正如外形上像一个小号和提琴的杂交物(因此也被称作号角提琴),这种乐器的声音接近于劣质低档小提琴的音质再加上点铜管乐器的泛音。

好在这种乐器似乎更多的只在合奏的情况下被使用,1904年的报纸评论曾如此向人们担保:“库贝尼克录制两张唱片时使用的是他自己的斯特拉迪瓦利(Stradivari),而不是Stroh!”图5 仿制的Stroh小提琴其实,听众倒并没有必要过分在意到底是斯特拉迪瓦利还是Stroh,因为在当时的录音条件下,两者的音质差别恐怕很难明显区分。

人耳能够听到大约20到20,000赫兹的声音,而声学录音只能捕捉到差不多200到2,000赫兹,在频谱表上仅仅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音质失真非常严重。

因此,录制的钢琴声又细又脆更接近于吉他之类的拨弦乐器,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他在1919年4月的第一次录音听起来正像俄罗斯的balalaika三弦琴。

缺乏中高频泛音的润色使得所有的乐器和人声听起来都干瘪而空洞,更糟糕的是声学录音不仅频响范围有限,在振幅和动态方面的表现也令人沮丧:过高的音量会让录音唱针割坏蜡盘,而稍微弱一些的声音又很难被记录下来,且机器还对各个音高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于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位女高音不得不在演唱的同时根据音乐的强弱和变化在从能把头伸进喇叭口的位置到两米开外的范围内来回奔波“舞蹈”;而器乐演奏家们,例如钢琴家则只能通过牺牲掉大部分强弱对比的因素并在某些音区“格外留意”,以保全那脆弱而神经质的蜡盘留声机。

由于采用踏板造成的共鸣会导致音质进一步恶化,我们可以发现在20世纪早期的钢琴录音里踏板的使用非常节制,听起来,这些钢琴演奏基本上都是保持在较大力度上发出的很不连贯的破烂声音,尤其是在为其它乐器伴奏时(因为离录音喇叭口更远)。

2.乐队作品的录音状态从独奏家们的窘迫遭遇,不难推想出在当时条件下录制乐队作品将面临着何等艰巨的困难(参见图6):图6 埃尔加在录音室(1914年)首先,乐队的编制必须尽可能地压缩,有时甚至连作品的配器都得作相应的修改。

在早期的声学录音中,“管弦乐队”通常由两三把(Stroh)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两把(Stroh)中提琴再加上必要的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组成,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为了节约空间并尽可能被勉强听到)则经常被大管或大号所代替或叠加。

这样缩减到极点的配制,一方面是为了各个声部能够聚集到狭小的空间内,以便被录音的喇叭口尽可能捕获到一些声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大的音量变化而桶破脆弱的蜡盘。

例如,在1915年,克莱斯勒和津巴利斯特合作录制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时,仅使用了一组弦乐四重奏来代替整个弦乐队部分。

而埃尔加在1916年首次指挥录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时,为了在较小的动态对比和较大的背景噪音下营造轻盈温馨的氛围,则不得不在比较安静的片断额外加上一把竖琴伴奏。

此外,为了适应录音的需要,乐队队员还要忍受非常古怪的演奏位置,完全不同于音乐厅里的排练和演奏:弦乐一般被安置在离喇叭口最近的位置,大提琴和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有时则挤在一个活动的平台上面(乐器正对着前排弦乐演奏者的后脑勺),吹大管的通常坐在喇叭口下方与弦乐组面对面,音量较大的铜管则被安排在较远的位置,为了让管口正对喇叭口,圆号演奏者只能侧身而坐,用镜子来看指挥。

最富喜剧色彩的是,如果遇到重要的木管独奏段落,演奏者还必须站起来小跑几步,并探出身去,尽可能把乐器伸进喇叭口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