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合集下载

人伦道德知识点总结

人伦道德知识点总结

人伦道德知识点总结人伦道德是关于人类行为与价值的伦理学分支,涉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道德行为和规范。

人伦道德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并在行为准则中考虑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本文将总结人伦道德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其定义、特点、重要性、与其他伦理学分支的关系以及人伦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

人伦道德的定义人伦道德是一种道德观念,强调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来形成道德价值观念。

在人伦道德中,个体之间的关系被视为道德价值的基础,道德行为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人伦道德侧重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

人伦道德的特点1. 以人为本:人伦道德将人类视为道德行为的中心,强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人伦道德中,个体的尊严和自由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

2. 强调关系:人伦道德关注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依赖。

在人伦道德中,重要的是如何在个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各种亲密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3. 注重关怀:人伦道德重视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将关怀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在人伦道德中,个体应该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在行为中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人伦道德的重要性人伦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个体层面,人伦道德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健康程度。

在社会层面,人伦道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人伦道德与其他伦理学分支的关系人伦道德与道德规范主义:道德规范主义关注的是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和原则,强调的是行为的正确与否。

人伦道德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在道德规范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了情感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人伦道德与权利伦理学:权利伦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利益和权力。

人伦道德则注重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对于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出于道德与法治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知识点

出于道德与法治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知识点

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建立这种师生关系的知识点:
1. 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的人格、权利和观点。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指导和经验。

2. 沟通与合作:师生之间应该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师也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3. 平等与公正: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歧视任何一方。

同时,教师还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

4. 互动与反馈: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互动机制,鼓励师生间的双向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反馈学习成果和问题。

5. 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师生之间应该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知识点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知识点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答案为C。
【答案】:C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典型例题】
5.漫画《如此“选择”》告诫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必须( )
①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其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对广大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③对广大公民进行科学知识教育 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C.正确处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D.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典型例题】
【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统 一、相互促进,材料是对二者统一性的要求,C项 正确。A、B、D三项只强调一个方面,故不符合 题意。 【答案】:C
【典型例题】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 养的关系,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良好的科
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这里的“能
够”是强调“有利于”,并不是“一定”,所以A、
C、D三项说法都不对,故只能选B项。
【答案】 :B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典型例题】
2.一位单位负责人说:“如果一个应聘者仅仅是学习成绩好, 自身修养却不够,品德较差,缺乏团队精神,我们都不予 考虑。”这是要求应聘者要( )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
自省、自律 提高思想道德认 识、判断水平、 情感,树立三观
内容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知识点解析】
3.正确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应克服的两个误 区。 (1)科学文化知识越多,思想道德修养也就越高,对社会 的贡献也就越大。 该观点夸大了科学文化修养的作用。科学文化修养对思想道 德修养具有促进作用,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提 高并不是同步的,也不可相互替代。科学文化修养是一种基 础的修养,其他各种修养都离不开科学文化修养。但是,即 便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了,如果不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也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是严峻的,令⼈忧虑的。

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在加深,部分病⼈与医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形成⽬前这种医患关系的原因有很多,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希望对您有⽤。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因素 医院管理上存在不⾜: (1)医院内部机构不健全:有些医疗机构没有专门的医疗纠纷协调部门和⼈员,更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也缺乏与各级政府、公安等相关机关的联动机制,⼀旦出现医疗纠纷,不能及时进⼊有序的处理流程,现场出现秩序混乱,事态失衡⽽医疗机构⽆法掌控时,不能及时得到相关机关协助配合,缓和、平息紧张⽓氛,恢复、稳定现场秩序。

(2)法制意识淡薄、态度消极漠然:有些医疗机构在出现医疗纠纷时,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争取更多的医疗份额,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不客观、公证、依法解决已经发⽣的医疗纠纷,以“能躲就躲,能捂就捂,能哄就哄,花钱消灾”作为解决医疗纠纷的指导思考。

因院⽅的推委、漠然,患⽅怨⽓愈积愈深,使医疗纠纷的控制和处理的最佳时机丧失,使纠纷进⼀步升级和恶化,最终导致了“⼤闹⼤解决,⼩闹⼩解决,不闹不解决”这种奇怪现象的出现。

(3)重物质轻精神:部分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把物质激励作为了解决问题的⼀种主要⼿段,忽略了整体的环境建设、医院⽂化建设、员⼯⼈⽂修养的培养。

部分医务⼈员业务⽔平低:医疗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复杂体,有社会性属性,也有⾃然属性,这就意味着医学科学是⼀门不断更新的科学,医学技术具有⽇新⽉异的特点,就要求医务⼈员必须终⾝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和更新⾃⼰理论知识,但是部分医务⼈员忽略了⾃⾝学习,不善于总结,导致了业务⽔平停滞不前,这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医务⼈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在实际⼯作中部分医务⼈员沟通意识不强,缺乏与家属沟通的技巧,事前未能使家属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发展难以预料的可能性。

当患者或其家属看到的结果与期望的医疗效果⼤相径庭,并对此结果⽆法理解并接受现实时,临场医务⼈员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解释、抚慰当事⼈,加⼤了形成紧张医患关系的机率。

道德与法治让友谊之树常青如何维护友谊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让友谊之树常青如何维护友谊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关系。

在友谊关系中,道德和法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让友谊之树常青。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道德与法治在维护友谊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保持友谊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道德在维护友谊中的作用1. 诚实守信在友谊中,诚实和守信是至关重要的。

当朋友之间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遵循道德规范,不欺骗朋友,不说谎言,才能够保持友谊长久。

2. 爱心与关怀在友谊中,爱心与关怀是维系友谊的动力。

朋友之间的真情关怀和无私的爱心,能够让友谊更加坚定,更有温度。

道德规范提倡善良和关心他人,这些都是维护友谊的必要条件。

3. 尊重和包容友谊的维护需要双方之间的尊重和包容。

不管是在观点上的分歧还是在行为上的差异,都需要理解和包容。

道德规范教导我们尊重他人,包容不同,这些都是维护友谊的关键。

二、法治在维护友谊中的重要意义1. 法律保障法治在维护友谊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为友谊关系提供保障和支持。

当友谊关系出现纠纷或矛盾时,法律能够提供公正的裁决和解决途径,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促进友谊的和谐。

2. 有序规范法治的存在能够让友谊关系更加有序和规范。

它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标准,让友谊关系更加稳定和可靠。

3. 约束与规范法治对友谊关系的纠纷提供了一种外部的约束和规范。

当友谊关系出现问题时,法律能够对纠纷进行公正的处理,让双方都得到公平的对待,保持友谊的美好。

道德与法治在维护友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遵循道德规范,尊重法律法规,才能够让友谊之树常青。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友谊的道路上,遵循道德规范,尊重法律法规,保持友谊美好而长久。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道德和法治是友谊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只有在道德和法治的保障下,友谊才能够更加坚定和持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在友谊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总结回顾:在友谊关系中,道德与法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是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概念,它与职业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知识产权保护的本质是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合法权益,而职业道德则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要求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遵守相关规则和伦理准则。

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第一章:知识产权的定义和意义在讨论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和意义。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创造或发现某一知识或技术成果后所获得的法律保护,主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

它不仅能够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章: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职业道德是不同职业中的从业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但都以诚信、责任和尊重为核心价值。

在知识产权领域,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进行侵权行为,同时也要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章:知识产权保护对职业道德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当知识创造者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准则。

其次,职业道德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不进行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这些行为规范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落实,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益。

第四章:职业道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然而,职业道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对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一定的压力。

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一些人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要求,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理解,无法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第五章: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为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我们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在当今社会中,知识和道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体验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的信息和认识,而道德则是指人们从社会和文化中接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知识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首先,知识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道德观念,从而提高我们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知识还可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意识。

只有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人们才能更好地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更加明晰自己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道德标准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在人们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道德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区分是非、善恶,遵循正确的道路。

例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尊重研究对象和参与者的权益,遵循科学伦理和学术规范,防止伦理问题的出现。

此外,道德约束也对知识的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无论是在社会事务、商业决策还是个人行为中,道德观念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知识,避免滥用和误导。

因此,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保证知识的有效运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知识和道德还相互传递,相互影响。

人们通过知识的获取和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和拓展道德准则。

例如,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道德挑战和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

通过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为这些新问题提供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原则。

同时,道德准则也可以对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和传媒领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对于培养社会公民以及塑造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知识和道德的互动可以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知识对培养个体的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而道德准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也起着重要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知识和道德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和道德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知识可以让人拥有更加广阔的眼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更加精准的判断力;而道德则可以指引人们在行为上保持良好的品质和崇高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一、知识是道德的基础知识是道德的基础。

这是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养。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他就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容易抵御各种不利于道德发展的干扰和诱惑。

以成年人为例,他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而在具体行动上,他还需要知道如何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

而这些认识都需要知识的支撑。

举例来说,一名工人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使他疲劳的问题,如果缺乏知识的支持,他很难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更容易犯错,而这些错误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无疑有利于培养一个更有道德品质的人。

二、知识和道德的相互促进知识和道德是相互促进的,这是因为知识向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道德则引导了人们如何在各种情况下用知识去处理问题。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知识并不是一直在提高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道德规范,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工作中出现某个违规情况,那么在我们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会依照“正直、公正、公平”的道德规范来处理此事。

尽管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最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基于道德的意识去做出决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准则”,这样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知识中获取道德的启示。

例如,在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关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这也就引导了我们建立环保意识,尊重、保护环境。

三、道德可以规范知识道德可以规范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探究知识与道德关系时,我们往往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何我们仍然会有违反道德的行为?从生活中我们可以知道,知识虽然重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社会效益、人类的尊严等。

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生

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生

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生在教育领域中,师德师风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对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与师德相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存在的师德问题,并提出针对学生应采取的相应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带课质量参差不齐:在当前信息爆炸和各类补习班泛滥的背景下,部分老师为了迎合孩子们与家长对高分数的期望,过分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以及积极进取态度等方面。

2. 不尊重个体差异: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是独特且有自己发展潜力和弱点之处的个体,他们可能对某种类型或能力较低的学生消极怠工或甚至歧视。

3. 与学生间得关系紧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畅,缺乏真诚互动,单向传授知识和强调单一答案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笼统、片面评价或贬低某些同学也可能破坏教育环境。

4. 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少数老师在行为中违背了职业道德原则,比如逃避责任、偷懒怠工、勾结家长等现象。

二、针对学生的建议1. 独立思考与创造力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应该培养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可以先分析和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并融合自己的想法提供新颖见解。

2. 接纳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人:我们应该理解每个人都有其特点和难处,并尊重不同类型或各种才华。

要构建一个积极支持团队合作精神,并且鼓励每位成员实现个人目标。

3. 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包括在课堂上提问题、参与讨论以及分享自己对某个话题的见解。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反馈并改进自己。

4. 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人:作为学生,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不仅要积极学习知识,还要注重行为举止方面的规范和纪律。

三、结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师风师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知识和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知识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科学、文化、历史、技术等方面的知晓,而道德则是社会行为准则、人际关系规范等符合公德、私德和人伦道德的规范。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本文将探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二者间的互动。

一、知识对道德的影响1.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知识可以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

人类的道德素质影响着一个人的涵养、品德和道德行为。

当人们了解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之后,他们会更加关注道德的重要性,遵守社会公德、私德、人伦道德等道德规范。

比如,当人们了解到关爱环境的重要性,便会更加关心环境保护,积极抵制污染和浪费行为,从而提升个体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此外,当人们了解到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之后,会更加尊重历史和文化,弘扬传统道德与文化,实现自我完善与精神修养,进而提高整体道德素质。

2.调整社会价值观知识还可以调整社会价值观。

当人们偏离道德准则时,常常出于无知或误解。

而通过知识教育,可以让社会成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并逐渐纠正这些错误。

比如,当人们了解到妇女平等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之后,会更加尊重女性和性别多样性。

此外,当人们了解到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时,会更加重视人类和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谴责那些侵犯人类尊严的行为。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知识不仅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调整社会价值观,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知识可以让人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更好地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比如,当人们了解到农民工的权益时,就会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从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当人们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就会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从而营造一个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道德对知识的引导道德也有着对知识的引导和调整作用。

这是因为知识一旦形成,往往会引起各种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科学问题。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和结果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和结果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和结果一、原因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掌握着医学知识和技术,而患者对于医疗知识了解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患者对医生的决策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进而引发紧张关系。

2. 沟通不畅: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医患关系的基础。

但由于医生忙碌和患者不够理解医学术语等原因,导致沟通双方难以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产生误解和紧张。

3. 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医疗资源的短缺使得患者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治疗,这导致了患者的焦虑和不满;另一方面,医生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容易出现医生时间有限、医疗质量下降等问题。

4. 利益冲突:医疗行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医闹、医疗纠纷等。

这些问题往往源于医患双方的利益冲突,患者对医疗费用的过高期望、医生对利益的追求等都可能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二、结果医患关系紧张可能导致以下几个不良结果:1. 患者隐瞒病情: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可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病情,不愿意主动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这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可能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

2. 医生态度恶化:医患关系紧张对医生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医生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不信任和偏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服务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工作压力和情绪问题。

3. 医疗纠纷增加:医患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患者对医生的治疗结果不满意,可能会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不当行为,给医生的声誉和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 社会恶性循环:医患关系紧张不仅会对医生和患者本身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恶性循环。

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不信任,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进而影响到其他患者的就医体验。

三、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建议为了缓解医患关系紧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促进信息对称:医生应该在诊疗过程中向患者进行详细解释,并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大学心理学 知识点

大学心理学 知识点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7.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水平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9.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0.注意的品质。

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1.注意的种类。

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2.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加强意志锻炼、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力。

13.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A、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优化教学环境、注重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学生行为。

B、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注意语言技巧、合理安排板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

《职业伦理》第一章 商业伦理导论 课后练习

《职业伦理》第一章 商业伦理导论 课后练习

职业伦理第一章商业伦理导论课后练习问题一在商业伦理领域,个人道德判断与职责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

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简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紧张关系?个人道德判断与职责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商业伦理领域是普遍存在的。

个人道德判断是由个体的道德价值观、信念和人格塑造的,而职责则是根据一个人的职位和角色所确定的。

个人道德判断往往与人的本性、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而职责则是根据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职业道德准则来确定的。

紧张关系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利益冲突在商业环境中,个人可能面临着与职责相悖的利益冲突。

个体可能会面临个人经济利益与职业职责之间的冲突,例如是否接受贿赂、是否泄露商业秘密等。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道德判断可能与职责产生分歧。

2. 社会压力商业伦理的决策往往存在着公众和社会的期望。

个人的道德判断受到社会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而职业伦理要求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作出恰当的决策。

社会压力会使个人在道德判断与职责之间产生矛盾。

3. 利益最大化商业环境中,许多组织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个人道德判断可能受到组织文化、业绩要求等因素影响,而与职责产生冲突。

在面对利益最大化的压力下,个人的道德判断可能会受到打压,导致与职责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在商业伦理领域,个人道德判断是重要的,但也要意识到个人道德判断与职责之间的紧张关系。

针对这种紧张关系,个体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积极进行伦理决策,找到道德判断和职责的平衡点。

问题二商业伦理对企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请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商业伦理对企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此的看法和相应的例子:1. 商业声誉和信任商业伦理在建立和维护企业的声誉和信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企业在商业活动中秉持正直、透明和公平的价值观时,它们能够赢得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

例如,苹果公司秉持着“诚实与结果”(Honesty as a Core Value)的原则,不仅赢得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和隐私保护的信任,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道德及其与法的关系道德的含义: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比较法治德治区别属性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功能和地位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自觉纳入法律规范中去法律和道德的差别:比较方面法律道德产生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人类社会产生后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用严格的文字表述,明确具体存在于认识和舆论中,不成文,概括而笼统实现方式不同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贯彻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实施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人们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涉及人们的思想、品格、言语、动机及一切行为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1)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2)二者的调控范围交叉渗透。

二者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二者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要求和倡导的行为。

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

(3)二者的社会功能互补。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建设社会文明的良好成果。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角度要求爱国守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一要树立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二要遵守法律明礼诚信公民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公共场所的活动一要文明礼貌,二要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公民的集体生活一要团结合作,二要互相帮助勤俭自强公民的个人生活一要勤劳节俭,二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公民的职业岗位一要忠于职守,精益求精,二要奉献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1)我们的荣辱观:①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看法。

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

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

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知识与道德的定义•知识: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和经验。

•道德: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义规范。

二、知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1.知识的作用于道德:–知识能为道德提供依据: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人们才能正确判断某种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

–知识能激发道德情感:通过知识的传授,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起相应的道德情感。

–知识能引导道德行为:人们通过知识的指导,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准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践行道德。

2.道德对知识的要求:–道德要求知识的真实性:道德行为建立在真实的知识基础上,人们应该追求真实的知识并谨慎使用。

–道德要求知识的善用和公正性:人们在运用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避免滥用知识和不公正行为。

三、知识与道德的互动关系1.知识对道德的推动:–知识的更新推动道德的进步:新的知识的探索和应用,可能会对传统的道德观念进行挑战,促使社会的道德观念不断演进和进步。

–知识的普及提升道德水平: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促使社会普遍遵守道德规范。

2.道德对知识的影响:–道德的要求约束知识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道德规范可能会限制知识的探索和发展,以保护人们的道德价值和权益。

–道德的引导规范知识的应用:道德准则在知识应用中发挥引导作用,使人们更加谨慎地运用知识,避免滥用或错误使用。

四、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的意义•社会进步与和谐:正确理解和实践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个人发展与成长:合理运用知识,遵循道德规范,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以上是知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简述和解释。

知识与道德相辅相成,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实自己的知识,正确对待道德,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的社会。

道德与文化知识的关系简答

道德与文化知识的关系简答

道德与文化知识的关系简答道德和文化知识是两种不同但联系紧密的概念。

道德是人们对于行为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伦理准则,而文化知识则是特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有关文化、习俗、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文化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是文化知识的核心。

道德标准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形成的,也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道德标准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等方面必须遵守的规则。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一套基本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对于行为的规范要求。

其次,文化知识是道德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是由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形成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顺”这一道德观念,是由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所形成的。

因此,要理解和继承一种文化的道德价值观需要先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

最后,道德和文化知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道德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传承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道德准则受到尊重的社会环境中,文化知识的传承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同时,文化知识也可以为道德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道德准则的改进和修正带来必要的推动作用。

在大家共同遵守道德准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文化知识,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道德和文化知识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文化知识为道德准则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道德准则则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只有当社会的道德准则得到遵守,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知识点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知识点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治知识点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在塑造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结合政治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

法律的定义与特点法律是由国家或其他有权机构制定、公布并强制执行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

法律的基本特点如下:1.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个人特点和社会地位。

2.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规定的行为准则必须被人们遵守,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具有公正性:法律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4.法律具有明确性:法律应当清晰明确,以便人们能够理解和遵守。

道德的定义与特点道德是人们关于善恶、正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它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道德的基本特点如下:1.道德具有普遍性:道德规范适用于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2.道德具有内在性:道德规范源于人的内心,具有自我约束力。

3.道德具有综合性:道德规范综合考虑了社会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

4.道德具有灵活性:道德规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化。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1.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法律与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社会道德观念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也可以促进社会道德的形成和强化。

2.法律与道德的对立和统一:法律与道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对立。

有时候法律制度可能存在缺陷或不完善,与道德观念产生冲突。

然而,法律与道德的对立并不意味着彼此完全独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统一性。

法律中的一部分规范往往来源于道德观念,而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3.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并不是非常明确。

有些道德规范可能被纳入法律制度,成为法律的一部分。

而另一些道德规范则可能不被法律所认可,只能作为一种自律的行为准则存在。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体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加,因此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也越来越复杂和普遍。

如何处理这些伦理冲突和表现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伦理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什么是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常见的伦理冲突和表现形式有哪些,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伦理冲突和表现。

一、什么是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文化、宗教、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产生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权利和利益等方面的对抗与冲突。

这种对抗和冲突可能涉及到不同种族、国家、阶层、性别、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这些冲突和表现中,群体间可能出现对立、敌对、排斥、歧视、压迫、迫害等严重的伦理问题。

二、常见的伦理冲突和表现形式有哪些(一)民族冲突在不同民族之间,可能会因为历史、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产生矛盾和对立。

例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印巴之间的敌对,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歧视和不平等。

(二)宗教冲突在不同宗教之间,可能会因为信仰、教义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佛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

(三)阶级冲突在不同阶层之间,可能会因为财富、权利、利益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产生分歧和对立。

例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冲突,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冲突。

(四)种族歧视和压迫不同人种之间,可能会因为肤色、文化、语言和社会地位等因素而产生歧视和压迫。

例如,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歧视和不平等,印度人和非印度人之间的歧视和不平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歧视和不平等。

三、如何处理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一)建立共识和沟通机制对于群体间的伦理冲突和表现,建立共识和沟通机制是非常关键的。

这样可以让不同的群体能够进行对话和交流,缓解紧张局势,建立信任和共识。

在共识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分配资源和权利,减少不必要的对立和冲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而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多元性,被教育者的多样心理、行为方式、学校德育的滞后和教育者的素质等原因,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探讨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1.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

网络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对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产生的诱惑力,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严峻的挑战,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隐去了相貌、表情、年龄、穿戴和身份等一系列外貌特征,而相当于仅仅保留了一张嘴巴而已。

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造成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责任的分离。

在网络上,行为与责任的截然分离,使大学生可以滥施行为、言语随意放纵、背离网络道德要求的倾向,加速了大学生的道德滑坡,以致造成网络上道德的失范,表现出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格。

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出来;各种独特行为、奇风异俗显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增多。

多元化社会需要、多层次利益,必将导致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

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道德教育。

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道德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被教育者自身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一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全球化大潮席卷全世界、互联网普及、大众文化迅速兴起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道德修养和知识探索之间的关系

道德修养和知识探索之间的关系

道德修养和知识探索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类的修养不断提高,德育修养和知识探索也日益受到重视。

坚持有自律
的德育修养和深入的知识探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德育修养可以让人具备更全面的认知,让人有能力培养出文雅和礼让的道德修养,也可以受到终身受益。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获得团结共进的抉择,为孩子们埋下健康道德基础,教育孩子们做人和事的正确准则,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

知识探索可以拓宽视野,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可以通过阅读书籍、研究学问,
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等来获取知识,并加以总结、反思和分析,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从而有效地拓展人的知识面,更好地把握社会存在出现的规律,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德育修养和知识探索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进行知识探索,才能将道德观念转
化为实际的行动;只有德育修养的熏陶,才能积累更高的知识成果。

因此,认识和发挥这种关系,让自己既要坚持道德修养,又要不断追求知识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人们的知识面,真正实现生活娱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知识和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摘要: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发展脉络。

古希腊时期,对道德的认识有着知识论的传统。

近代时期,对道德的认识有了认识论的转向。

知识与道德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

休谟和康德要求将道德与知识分离开来,以为道德争取一块独立的领域。

如何应对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张力关系在当今中国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知识;道德;伦理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46-03一、按照哲学家的理解,人类生活可以划分为真、善、美三个部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进程。

而知识与道德分别代表着真和善。

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在西方的主流伦理学思潮中非常紧密,表现为知识对于道德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道德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将道德等同于知识,对道德的认识由此有了知识论的倾向。

苏格拉底说:“心灵的性质若不是知识则是有害的。

”而知识的获取在于人的智慧,美德之所以有益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智慧的成分。

在智慧的作用下,人才能达到幸福。

“人的心灵所企求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但如果在愚蠢的指导之下,其结局只能相反。

”他进一步宣称道,“不知道什么是恶的人并不想得到恶,那是想得到他们认为是善的事物,尽管它们实际上是恶的,而那些由于无知而误将坏事物当作好事物的人想要得到的显然是善。

”每个人都向往善的事物,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他们的无知。

正是因为美德即知识,美德才是好的。

知识于道德而言不仅仅只是工具性的作用,更具有目的性的意义。

近代是理性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时代。

人的理性被无限地扩大,统领着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而理性可以说就是知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非常的密切。

哲学在近代有着认识论的转向,对道德的认识亦是如此。

在近代,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转化为自由与必然性的关系。

斯宾诺莎给出了如下的一些论述。

首先,对自由的热爱源自于德性知识的获得,对自由的追求转化为对德性和德性形成原因的理解。

若是对德性和德性所形成的原因得到理解,那么就会形成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其次,自由境界的获得源自对必然性的服从。

自由不是受情感、欲望的驱使而为所欲为,自由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而达到更高的生存境界。

再次,恶的产生在于未能认识到此种必然性的存在。

善恶的区分需借助认识。

在古希腊,无知是恶;到了近代,对认识能力的妨碍是恶。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斯宾诺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必然性真理之于自由的作用。

他说道:“必然性是理智思考的对象,有了对必然性的认识便可达到对必然性的消解。

”而只有理解必然性,思考必然性,人才能实现自由。

实现自由,需要以认识为前提。

最为自由的状态当然是人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当然是最为道德的。

达到自由意志在黑格尔看来需要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扬弃自身的任性,其二是对其自身形成认识。

自由的获得不能脱离对必然性的认识。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美德即知识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或是服从。

道德知识化的倾向在西方有着深远的传统。

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下,道德需要依靠知识来得以救赎,人的伦理生活依赖于理智生活。

二、道德问题可以诉诸于知识无疑是西方的主流的观点然而,知识与道德之间的不和谐被一些哲学家敏锐地发现了。

知识与道德并不是一直处于不可分隔的关系之中。

从近代开始,便有着一批哲学家试图将道德与知识分离开来,以此建立一个独立的道德世界。

对美德即知识的质疑,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

如果美德就是知识,那么美德就是可以教的。

然而,他给出论断说,“我经常在寻找,想知道有没有美德的教师,尽管我竭尽全力,还有许多人和我一起寻找,我相信这些同伴在这方面是最有经验的,但我仍旧没能找到。

”既然不存在美德的老师,美德可教就不成立了。

进而,美德就不能和知识划上等号了。

“我们看到,美德这个主题既无教师也无学生,所以美德似乎是不可教的。

”对道德知识化的质疑在近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卢梭甚至将知识与道德摆在了对立的位置:“物理学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感官的机械作用和观念的形成,但是在人的意志力或者勿宁说选择力方面选择力以及对于这种力的意识方面,我们只能发现一些纯精神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不能用力学的规律来解释。

”客观的科学规律解释不了人的主观选择,更加解释不了人的道德行动。

此外,他认为由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非但没有使得道德进步,反而使其后退。

由科学和艺术带来的文明社会,反倒成为人类不平等、腐化堕落的根源。

科学的出现使人学会理性算计、有了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人失去了原始社会的本真的情感。

文明的进步是恶,而非善。

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对立的,他们处于势不两立的地步,应该将两者分离开来!道德的独立之路在休谟和康德的努力下才最终迈出了哲学的脚步。

休谟为道德的独立做出了重要工作。

首先,他对理性在道德领域中的作用进行了质疑,试图将道德从理性的控制之下解放出来,让道德拥有自己独立的地位,而不应该是从属于知识或是科学。

“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

”理性不是衡量道德的标尺,当然,道德上的是非也不能由理性评判。

“行为之所以有功,并非因为它们符合于理性;行为之所以有过,也并非因为它们违反了理性……理性不能是道德上善恶的源泉,因为我们发现道德的善恶是有这种影响的。

”在休谟看来,道德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情感的对象。

“对我们最为真实、而又使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快乐和不快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是赞成德而不赞成恶的,那么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和行动方面来说,就不再需要其他条件了……道德宁可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

”其次,他做出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两分。

科学、知识等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而人的道德、价值等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

“道德并不成立于作为科学的对象的任何关系,而且在经过仔细观察以后还将同样确实地证明,道德也不在于知性所能发现的任何事实……道德并不是理性的一个对象。

”从这样的区分之中,休谟为人的自身价值留出了一片空地,价值判断是为人所独有的,也就是说,只有人才享有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启者康德,在认识论领域,回答了休谟的因果性难题。

在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面进行了道德与知识的二分。

在先验哲学的话语体系之中,知识与道德表现为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

康德写道“形而上学分成纯粹理性的思辨的运用的形而上学和实践的运用的形而上学,所以它要么是自然的形而上学,要么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前者包含出自单纯概念的、有关万物之理论知识的一切纯粹理性原则;后者包含先天地规定所为所不为并使之成为必然的那些原则。

”思辨理性所认识的现象界处于因果链条之中,而人的实践理性所发出的定言命令支配着人的道德本体世界。

第一批判就是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人的认识能力只能在现象界,理性一旦僭越现象界,对本体界进行思考便会出现幻相。

对理性进行反思的最终结果是人类的理性认识是有界限的,我们的本体世界不能通过人类的理性去加以主张和思索。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理性的能力有限而对其进行取缔,我们更应该将我们的本体世界悬置起来。

理性应该为我们的道德世界、善良意志留出属于它自己的空间。

通过对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二分,康德为人的实践理性能力在本体界的运用留下了一片领域。

人的道德世界是不受因果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的,人为自己的道德世界立法!在整个康德的批判体系中,实践理性能力是高于思辨理性能力的。

他说道,“终极目的无非是人类的全部使命,而有这种使命的哲学就是道德学。

”康德不仅仅将人的认识能力与道德能力分开,而且将人的道德置于更高的位置。

康德的道德体系中的“善良意志”是无条件地善的,不受任何经验现象的影响,当然也不会受人的情感的影响。

康德在休谟的基础上不仅为人的道德领域排除了知识的影响,而且为人的道德领域带来了更多的纯粹性。

休谟与康德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将知识从道德领域中驱逐出境,为人的道德世界争取出一片独立的天空。

知识与道德之间应该划出一道界限,相互之间不能进行跨越。

这恰恰是对“美德即知识”最大的叛逆。

知识不能等同于道德,道德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法则;道德不同于知识,道德的世界不应该交付给知识。

三、从以上的两股思潮中,可以看到,知识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面,道德离不开知识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知识,便会有恶的产生;另一方面,道德需要与知识划清楚界限,它们分属不同的领域。

就当今中国而言,一些伦理学的思潮或是研究伦理学的方法仍然受着道德知识化的影响。

他们认同道德即知识,将伦理学置于科学之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使得伦理学科学化。

如有人认为:“一般来说,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或者说,伦理学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科学。

”也有人认为:“伦理学乃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如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及其实现的科学。

”伦理学科学化的这一作法可以说是道德知识化思潮影响的重要体现。

他们试图将科学与伦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伦理学可以像科学那般严谨和规范,使得人们的伦理生活可以有规律可循,使得道德可以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学习。

然而,把伦理学纳入到科学之下,将带来如下的一些问题。

其一,伦理学的存在根基的问题。

如果将伦理学纳入到科学,那么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就要交给科学。

既然科学可以对伦理学的对象能加以研究,伦理学还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么?若无必要,就得取消伦理学。

其二,如果伦理学能够用科学来代替,按照科学还原主义,那么伦理学所说的善、幸福等价值便可还原为物理原子之机械运动。

人的价值意义世界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失去生存的意义。

当今中国,科学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的问题;道德则表现为价值观的问题。

用科学去统摄一切的想法存在着很大局限。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不会意味着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反,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掩盖不了价值世界的缺失,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犯罪的现象近年来在中国屡屡发生。

将伦理学等同于科学,在教育界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如果将伦理学等同于科学,那么伦理学也能像科学那样有着固定的规律,如同科学那样进行传授和教育。

于是,空洞的道德教条和学说充斥在课本和课堂上。

然而,按照教授科学那样去传授伦理学的知识,达到了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结果么?学生在思想品德考试中取得高分就意味着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学生么?此外,伦理学应该高于科学,道德应该超越知识。

就人的存在意义而言,人具有身的存在,也具有心的存在,或是意义世界的存在;就人的本质而言,人是必死的,换句话说,人是有限的。

人活着的目的是延长自己的生命。

科学的出现和进步,无疑延长了我们的物理生命,我们借助视听技术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