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疡剂

合集下载

16.痈疡剂

16.痈疡剂

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败,溃后忌服用勿差。

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9g),金银花20-30g,陈皮10-15g。

君:金银花。

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佐:白芷、防风、贝母、花粉、穿山甲、皂角刺。

使:甘草。

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山栀羌,柴桔归芎芩芍防;红花牛蒡升玄薄,清热解毒活血良;痈疽初起能消散,腮腺炎种又何殃。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银花解毒汤银花解毒地丁翘,犀角丹皮夏枯草;再把川连赤苓入,痈疽疔毒一齐消。

四妙勇安汤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脉管炎证此方魁。

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五神汤五神汤用紫地丁,牛膝车前白茯苓;再加银花水煎服,湿热痈疮自可平。

神效托里散神效托里有忍冬,耆归甘草一并从;补气养血又解毒,善消肠痈或奶痈。

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醒消丸犀黄丸内用麝香,没药乳香加雄黄;米饭和丸酒送服,痈毒消散保安康。

蟾酥丸蟾酥丸用寒水石,麝朱胆枯与乳没;轻粉铜绿雄蜗牛,疔毒外敷内服适。

牛蒡解肌汤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可睹。

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医学心悟透脓散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托里透脓汤托里透脓参芪芷,归术三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升麻,痈疽脓陷宜服之。

阳和汤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

熟地30-40g、肉桂3-5g、麻黄2-3g、鹿角胶10-15g、白芥子6-10g、姜炭2-3g、生甘草3-5g。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十九、痈疡之剂痈疡之剂,即痈疡剂。

是以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外科疾患的方剂。

体表痈疡可分为阳证及阴证,阳证来势暴急,红肿焮痛,易溃易消;阴证来势缓慢,平塌漫肿,难溃难消。

治疗原则,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散结;阴证宜温补和阳,通滞化痰祛瘀。

外可用薄贴围药渗药及刀针手术等。

内在脏腑痈疡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真人活命饮 (陈自明) 一切痈疽。

(《校注妇人良方》)【歌诀】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①差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词解】①毋:毋wu,音吴,不要。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13)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疮疡肿毒初起为本方主证。

方以银花疏散透达,清热解毒,清气凉血为君。

臣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用治痈疡初起;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

佐以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

甘草清热解毒,加酒活血消肿,协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

大便燥结可加大黄。

按:用本方脓未成可消,脓已成可溃,但已溃者切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本方煎煮时不可用铁器及接触酸味物品,更不可服食酸物,因酸性收敛,使疮不易消散。

2.金银花酒 (齐德之) 痈疽初起。

((《外科精义》)【歌诀】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组成】鲜金银花五两(150g)甘草—两(30g)【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三次服。

【功用】消肿散瘀,托毒止痛。

【主治】一切痈疽恶疮,及肺痈肠痈初起。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方剂学各论——痈疡剂(全国卷历年出题数:8道)1.概念:凡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的一类方剂称痈疡剂。

这类方剂主要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2.适应范围:常用于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病症。

3.配伍规律:根据痈疡的不同分类,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药物配伍。

如体表类的内治法初期多清热解毒药为主,脓成时多逐瘀排脓药为主,溃后期多补药为主。

4.分类:痈疡治法有消、托、补三法,因此有消散痈毒剂、托毒透脓剂、补益扶正剂。

5.注意事项①痈疡发于内在脏腑,在辨证上主要是分清寒热虚实,已成脓或未成脓等。

②痈疡发于内在脏腑的治法,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如痈疡已成,毒盛使用托法,应注意解毒,防止余毒留恋;化脓迟缓,还必须注意攻透,力求毒随脓泄,防止内陷。

③在痈疡余毒未尽之际,纯补太早,终非所宜,还应兼顾清解余毒,以免因补留邪。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①阳证犀黄丸有化痰、软坚、消散作用,兼有解毒消痈、活血祛瘀作用,是为治疗痈疽、瘰疬、流注等病的主要成药。

②阴证透脓散是以消散溃脓为主,兼以扶正托毒;小金丹治阴证或阴疽,以温化寒湿,祛痰通络为主。

7.具体内容犀黄丸【歌诀】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组成】犀黄、麝香、乳香、没药、黄米饭。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

【配伍特点】方用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为辅;佐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碍胃。

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透脓散(《外科正宗》)【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组成】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功用】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一、组成生黄芪四钱(12克)、当归二钱(6克)、穿山甲炒,一钱(3克)、皂角刺一钱半(5克)、川芎三钱(9克)。

二、用法水二盅,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服入酒一杯亦可。

三、歌括1.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2.《医学心悟》透脓散程氏又加银旁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3.托里透脓散托里透脓参芪芷,归术山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升麻,痈疽脓陷宜服之。

四、功用托毒溃脓。

五、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六、方解本方所治痈疡,是由正虚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脓成难溃,毒亦难泄。

方中用生黄芪,即所以益气托毒,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刺消散通透,软坚溃脓;用酒少许,增强行血,活血作用。

共具托毒溃脓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邪中兼以扶正,属于托法范围。

目的在于托毒排脓,使毒随脓泄,腐祛新生。

本方对痈肿不消,成脓不易,切开又不适宜的情况下使用较为适宜。

七、附方及方论1.透脓散(《医学心悟》):即透脓散加白芷,牛蒡,金银花。

功用:扶正祛邪,托毒溃脓。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此即溃。

2.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白术土炒、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钱(各3克)、升麻、甘草节各五分(各2克)、当归二钱(6克)、生黄芪三钱(10克)、皂角刺一钱五分(克)、青皮炒,五分(2克)、水三盅,煎一盅。

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盅,后热服此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酒半盅热服。

功用:扶正祛邪,托里透脓。

主治:一切痈疽气血亏损。

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透脓散、《医学心悟》之透脓散、托里透脓汤同有扶正祛邪之功,同治痈疡脓成难溃之症。

其区别在于:透脓散是益气和血与消散通透并用;《医学心悟》透脓散,是在前方基础上增加辛散透邪与清热解毒之品,使其脓易溃,毒易解;托里透脓汤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并用,能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

痈疡剂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方论】明·王肯堂:治一切疮疡。

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瓜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证治准绳·疡医》)清·罗美: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

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川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

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

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

(《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

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

乳香调气,托里扩心;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

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③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

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疡科之方最繁,初无深义,难以类选,兹取其通用者绎之。

如活命饮,行卫消肿,和营止痛,是其纲领也。

经言:卫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故用白芷入阳明,通肌肉之闭以透表;陈皮芳香,利脾胃之气,以疏经中之滞;防风卑贱性柔,随所引而入,以泄营中之壅遏;角刺性锐,能达毒处;山甲性坚,善走攻坚;花粉、土贝消肿;归尾、赤芍活络;乳香、没药护心昏神,使人不知痛;甘草、银花解热散毒。

治痈疡剂(方剂学)

治痈疡剂(方剂学)

【主治】
火毒结聚之疔疮。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似粟,坚硬根深, 状如铁钉,以及痈疡庁肿,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第一节 散结消痈剂
散结消痈剂,适用于痈疽疮疡等。代表方 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 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等。
仙方活命饮
【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皂角剌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 药各一钱(各6g)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 服)。
【方论选录】
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 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蘊崇热毒为患。治 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绝,行气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穿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 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当归以祛血热, 而行之以破其结。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 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 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 须斟酌而用。(罗美《古今名医方论》)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瞅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 有力。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痈疡肿毒初起之证,乃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 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 热、痛;风热邪毒,壅郁肌腠,邪正交争,故身热凛寒;正邪俱 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伍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消肿溃坚之法。
托法,《外科启玄》有谓:“托者,起也, 上也。”多用于痈疡中期,邪盛毒深而正气 不足,疮毒内陷,脓成难溃之证,用之扶助 正气、托毒外出、软坚透脓。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研 究 z 0 u2年 2月 第 1 8卷 第 1 期
RE E C O R S AR H FT ADI O L C NES ME cNE TI NA HI E D【I
V [1 o 8No 1 e O2 b 2 0 F
痈 疡剂在 脾 胃病 治疗 中的应 用
1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 溃疡 , 临床 以 胃、 十二 指肠 溃疡 多见 。在 溃疡 活动 期, 临床可见 胃痛、 泛酸 、 口苦 、 质红 、 舌 苔黄腻 、 弦等症 ; 脉 内镜 下可见溃疡形 成 , 溃疡 面黄苔 或黑苔覆盖 , 污浊物 附着 , 溃疡 周
围充血、 水肿 、 隆起 、 烂或伴 出血 , 特征与 “ 糜 其 疮疡 ” 相似 , 辨证 属热毒 塞聚, 气滞 血癌 , 肉腐或 痛 ; 治疗 宜清热解毒 , 活血 止痛 . 化癖清痈。方选仙方 活命饮加减。常用 药物 : 银花 4 g 制乳 金 5,
顾 庆 华
关键词 : 消
痈癌剂
中圈分类号 : 2 6 3 18 1 5 . 1 9 3 1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7 4 8 20 )1 0 4— 2 10 —6 6 (0 2 0 —0 2 0
正根本 在缓解期 , ” 当益气健 脾 , 化湿解 毒 , 括血化瘀 , 护膜生 肌
上 肉桂 3 , g 炙麻 黄 5 , g 鹿角胶 1g 白芥子 1g 炙黄芪 2g 全 当 0, 0, o, 归 lg 莪 术 l g 蒲公英 2 g o, o, o 。随证加 减,0日为一疗程 , 3 一般 服用 1 2个疗程 , - 溃疡可 以愈合。经 临床 观察 。 本法不仅 可 以 治愈 难治性 溃疡 , 而且可以抗消炎性 溃疡复发 , 且无毒副作用 , 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四两(18克)、牡丹一两(9克)、桃仁五十个(12克)、冬瓜子半升(30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2.清肠饮清肠饮内用玄参,银花地榆加苡仁;芩麦归草煎服后,肠痈痛止足能伸。

四、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五、主治肠痈初起,少腹肿病。

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肠痈证,多由肠道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而成。

少腹肿病,乃由湿热与气血互阻,内结成痈。

随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

所谓“如淋”,因小便犹自调,无淋沥不畅之感,其非真淋病可知。

时或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

六府以通为用,所谓:“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用泻热破瘀以消痈肿。

方中大黄乃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促其速下;桃仁、丹皮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

综观全方,是由苦寒泻下,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三类组成,使其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气血凝滞的结聚经破血而痈肿消散。

现代常用于具有湿热瘀滞证的急性阑尾炎,以及妇科中盆腔、附件的急性炎症等。

本方在《金匮要略》)方证条文下有:“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方后又有:“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后人在有脓能不能下,认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脓已成不能下;有认为脓成未溃或未成脓,皆当速下。

从现代临床使用来看,后者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应以实证、热证为主,不能对肠痈证统一使用下法。

七、附方及方论清肠饮(《辨证录》):银花三两(90克)、当归二两(60克)、地榆一两(30克)、麦冬一两(30克)、元参一两(30克)、生甘草三钱(10克)、薏仁五钱(15克)、黄芩二钱(6克),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一、组成薏苡仁分(30克)、附子二分(6克)、败酱草五分(15克)。

二、用法三味杵为末,取方寸,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小便当下。

三、歌括1.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解毒散肿力不缓;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

2.薏苡仁汤薏苡仁汤瓜蒌仁,丹皮桃仁一并存;湿滞血瘀腹胀痛,肠痈初起急煎烹。

四、功用排脓消肿。

五、主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胀,按之濡软,脉数。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肠痈,多由寒湿瘀血互结,腐败成脓所致。

脉数本为有热之候,身无热而脉数,是为内有痈脓之证。

肌肤甲错,乃荣滞于中,血燥于外。

气血郁滞,肠无燥屎,故按之濡软。

重用苡仁利湿消肿,与败酱草相配,有排脓破血之功。

少佐附子辛热,助苡仁以散寒湿,并以行郁滞之气。

共同具有利湿、排脓、破血消肿作用,使湿瘀分化,脓排肿消。

七、附方及方论薏苡仁汤(《证治准绳·疡医》):薏苡仁、瓜蒌仁各三钱(各10克)、牡丹皮、桃仁各二钱(各6克),作一服,水三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功用:利湿润肠,活血止痛。

主治:肠痈初起,湿滞血瘀,腹中疗痛,或胀满不食,小便不利;或妇人产后,月经前后,凡由湿滞血瘀而致腹痛者,皆可服用。

八、文献摘录(方论)魏荔彤:“薏苡下气则能排脓,附子微用,意在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咸寒以清积热。

服后以小便利为度者,气化也,气通则痈结者可开,滞者可行,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

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一、组成白胶香、草乌制、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各150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各75克)、麝香三钱(30克)、墨炭一钱二分(12克)二、用法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干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粒,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

如流注将溃及溃久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

如小儿不能服煎剂,以一丸研碎,酒调服之。

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参剂同口服(现代用法:以上十味,除麝香外,其余木鳖子等九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粉末配研,过筛。

每100克粉末加淀粉25克,混匀。

另用淀粉5克制稀糊泛丸,阴干或低温干燥即得。

根据《中国药典》(1977年版)木鳖子制法是“去壳,去油”。

每服2~5丸,一日二次,小儿酌减)。

三、歌括小金丹内麝草鸟,灵脂胶香与乳没;木鳖地龙归墨炭,诸疮肿痛最宜服。

四、功用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五、主治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病。

初起皮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各病,大都属于阴证或阴疽之类,多由寒湿痰瘀阻滞凝结而成。

故治以温通消散为主。

方中草乌祛风湿,温经散寒;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当归和血;地龙通络;白胶香调气血,消痈疽;木鳖祛痰毒,消结肿;墨炭消肿化痰;麝香走窜通络,散结开壅。

诸药相配,温通、活血、消壅、散结之力较强,可使寒散络通,痰消瘀化,疽肿自平。

原书使用本方,常与阳和汤并进,或交替使用。

本方药力猛,惟体实者相宜,正虚者宜慎用。

方剂学课件 21治痈疡剂

方剂学课件 21治痈疡剂

附方:
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 • 组成: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
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 •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主治:痈疽、发背、疔疮、乳痈、跌仆损伤、
湿痰流毒,及大头天行、天疱疮,小儿丹毒, 皮肤赤肿等证。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B类)
• 主证分析: • 疔毒多由感受温热火毒以及恣食膏粱厚味,
辨证要点: 患肢暗红微肿灼热,疼痛剧烈,烦热口渴, 舌红,脉数。
犀黄丸
《外科证治全生集》(C类)
组成:犀牛黄、乳香、没药、麝香 功用:活血行瘀,解毒消痈。 主治:火郁痰凝、气滞血瘀之乳岩、瘰疠、 横痃、痰核、流注、肿痛、小肠痈等见舌红, 脉滑数者。
牛蒡解肌汤
《疡科心得集》(C类)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 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功用: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主治:风火热毒上攻之痈疮。风火牙痛,头面 风热,兼有表热证;外痈局部红肿热痛,寒轻 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第二十一章 治痈疡剂
概念
作用: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 主治:痈疽疮疡证
《素问》中“结者散之”“坚者削之”
成因及病机
七情郁滞化火 嗜食辛热化生湿热 六淫侵入腠理经络 机体虚寒痰浊阻塞
热毒或阴寒之邪凝塞 气血郁滞,经络不通 肉腐血败
痈疡
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外痈—生于躯干、四肢体表 痈 疡
内痈—生于体内脏腑
阳寒 补通
肉桂
温通血脉 -血脉
血 滞 白芥子 温化寒痰 -皮里膜外 通
麻黄 宣通毛窍 -腠理
生甘草 解毒调药
证治要点: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
用量特点: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概述:1什麽是痈疡剂?凡用以治疗痈疡,疮疡一类方剂,称为痈疡剂。

它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常用在体表痈疽(ju),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

2痈疡致病的原因有哪些?1内因:有内伤七情,或恣食辛辣之物;2外因:有外感六淫;3外来伤害,如烫伤,金刃伤,跌打伤,扭伤,虫兽咬伤等。

上述病因,导滞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久而瘀积化热,甚者肉腐为脓,或是寒湿痰来自内生,流注于经脉,肌肉,或附着于筋膜,关节之间,凝聚不散等,而成为痈疡。

3痈疡的分类与辨证法:痈疡有体表和藏腑之说。

痈疡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1】痈疡体表辨证与一般辨证的区别:是将体表局部证状和全身病情,结合在一起辨证,以此分为阴阳虚实,及善恶顺逆:1》如肿形高起,范围局限,根脚收缩,皮肤红赤,灼热等,属阳证;2》如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色不变等,属阴证。

痈疡辨证,常要结合内外传变分析:如颜面疔疮,可因热炽盛,而“走黄”“内陷”,反之内脏有病,体表局部也有表现。

如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2】痈疡发于内脏腑辨证,与一般辨证区别:治疗法则: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

痈疡发于脏腑治法: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1实热阳证:初起宜清热,消散热结,清热解毒,坚溃消肿。

代表方:仙山活命饮。

2虚寒阴证:初起宜温补散寒,以使阳和结散,及消法的应用。

代表方:阳和汤及成药小金丹。

注1如病在上部头面,颈项为病,由风热上干者,以疏风散热为主。

代表方:牛蒡解肌汤。

3】体表痈疡治法:1外治法:外敷围药,外贴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

2内治法:分为一二三期:一]初期起时,用消法,用于痈疡尚未成熟,可使毒散肿消,制止成脓,免去手术切开。

因痈疡初期,各症候不尽相同。

消法又包括: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行气,活血行瘀等。

二]痈疡中期或早期即用:托法:托补方药:可使内毒移深就浅,促使易溃易敛,适应于邪盛毒深,正虚邪陷,脓盛难溃之症。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一、组成犀黄三分(15克)、麝香一钱半(75克)、乳香、没药各一两(各500克,各去油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

二、用法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

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现代用法:以上四味,除牛黄、麝香外,另取黄米350克,蒸熟烘干,与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

用水泛丸,阴干,即得)。

三、歌括1.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2.醒消丸醒消丸内用麝香,没药乳香加雄黄;米饭和丸酒送服,痈毒消散保安康。

3.蟾酥丸蟾酥丸用寒水石,麝朱胆枯与乳没;轻粉铜绿雄蜗牛,疔毒外敷内服适。

四、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五、主治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

六、方解本方主治诸症,多由火郁、痰瘀、热毒壅滞而成,一般多属阳证。

方用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为辅;佐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碍胃。

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本方用治瘰疬、流注等体质尚结实者。

现代常用于淋巴结炎、多发性脓肿等。

对溃后脓水淋漓、气血皆虚者须慎用。

七、附方及方论1.醒消丸(《外科全生集》):乳香、没药各一两,各去油(30克)、麝香一钱半(4.5克)、雄黄五钱各研极细(15克)、黄米饭一两(30克),捣烂为丸,如莱子大,晒干,忌火烘,每服陈酒送下三钱,醉盖取汗。

功用:活血散结解毒消。

主治:一切红肿痈毒。

2.蟾酥丸(《外科正宗》):蟾酥二钱,酒化(6克)、轻粉五分(1.5克)、枯矾、寒水石煅、铜绿、乳香、没药、胆矾、麝香各一钱(各克)、雄黄二线(6克)、蜗牛二十一个、珠砂三钱(10克),上药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再入各药为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后,热酒一盅送服,盖被取汗。

功用:解毒消肿,活血定痛。

主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疽,及一切恶疮。

痈疡的常用处方

痈疡的常用处方

痈疡的常用处方痈疡是指体表的痈、疽、疮、疡、丹毒、流注等,它的致病原因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这里我们来看看痈疡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痈疡及其病因痈疡是指痈疽疮疡,临床上常表现为体表的痈、疽、疔、疮以及丹毒、流注等,痈疡的致病原因一般分为内因、外因两大类。

内因包括有内伤七情或恣食辛热之物。

外因包括有外感六淫或外来伤害如烫伤、金刃伤、跌打损伤及虫兽咬伤等。

这些病因常可导致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久而积瘀化热、甚则肉腐成脓;或是寒湿痰来自内生,流注于经脉、肌肉或附着于筋膜关节之间,凝聚不散。

这些都可致痈疡。

2.痈疡的常用治法痈疡的治法分体表痈疡治法与内在脏腑痈疡治法两种。

体表痈疡治法分内治与外治两种。

外治法如外敷围药、外贴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

而内治法分别使用消、托、补三法。

消法一般用于痈疡尚未成脓初期,包括解表法、通里、清热、祛痰、行气等。

托法一般用于痈疡中期。

补法一般用于痈疡后期。

内在脏腑的治法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3.使用注意事项当体表痈疡火热炽盛时,应禁温补。

二、常用处方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组成】白芷3g,贝母3g,防风3g,赤芍3g,当归5g,甘草6g,皂角刺3g,穿山甲(代)3g,天花粉6g,乳香3g,没药3g,金银花9g,陈皮9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黄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本方主治的痈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而成。

营卫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故治用清热解毒,通经脉,行血结,消散溃结的方法。

方中的金银花清热解毒;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代)、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陈皮理气;甘草化毒、和中。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行血结、溃坚消散之效。

【辨证】痈疡以具有红肿热痛四大特征为辨证要点。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一、组成
海藻洗、昆布、半夏制、陈皮、青皮、连翘去心、贝母去心、当归、川芎、独活、甘草节各一钱(各8克)、海带五分(1.5克)。

二、用法
水煎服。

三、歌括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可睹。

四、功用
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五、主治
肝脾不调,气滞痰凝。

石瘿,坚硬如石,推之不秽,皮色不变。

六、方解
本方在原书主治为“石瘿”,在现代临床常用于“气瘿、“肉瘿”等病症。

本病多发于颈部,以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不痛,不溃为辨证要点。

本病多成于气滞痰凝,由气及血,以致气血结聚而成。

故用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为治瘿瘤主药。

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当归、川芎、独活活血以通经脉,配合理气药可使气血和调,促进瘿病的消散。

象贝、连翘散结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共以收化痰软坚,行气活血之功。

本方原书主治的“石”,其文字描述,与颈部癌肿相似,但现代常用治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大等病症有效,上述疾病在早期增生性肿大阶段,长期服用(3~6个月),有一定疗效。

2021中医助理基础《方剂学》第二十、二十一单元合并讲解

2021中医助理基础《方剂学》第二十、二十一单元合并讲解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乌梅丸(《伤寒论》)【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蜜【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趣味记忆】富贵美白脸当属新疆人【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配伍意义】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君——乌梅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

臣——蜀椒、细辛,辛可伏蛔,温可祛寒;黄连、黄柏,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

佐——干姜、桂枝、附子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使——蜜甘缓和中。

本方所治的久泻久痢,实属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第二十一单元治痈疡剂1.治痈疡剂的适用范围治痈疡剂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证。

治疗多以散结消痈、托里透脓、补虚敛疮为法。

2.治痈疡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别病证的阴阳表里虚实。

(2)痈疡脓已成,不宜固执内消一法,应促其速溃,不致疮毒内攻;若毒邪炽盛,则需侧重清热解毒以增祛邪之力;若脓成难溃,又应配透脓溃坚之品。

(3)痈疡后期,疮疡虽溃,毒邪未尽时,切勿过早应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肠痈是因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

君——大黄泻热逐瘀,涤荡肠中湿热瘀毒;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两药合用,泻热破瘀。

臣——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湿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配合丹皮以散瘀消肿。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一、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生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3克)、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克)。

二、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三、歌括1.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败,溃后忌服用勿差。

2.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山栀羌,柴桔归芎芩芍防;红花牛蒡升玄薄,清热解毒活血良;痈疽初起能消散,腮腺炎肿又何殃。

四、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五、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

红肿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痈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而成。

(《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不得行,故热。

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痈。

”故治用清热解毒,通经脉,行血结,消散溃坚为法。

方以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以消肿止痛;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酒煎服,是用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陈皮理气,甘草化毒和中。

综上配伍意义,是以清热解毒,通行血结,溃坚消散为主所组成以使毒祛、瘀散、坚溃肿消。

故对痈疡脓未成者,用之可使消散。

本方对有阴疽见症者不宜使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宜慎用。

本方在(《证治准绳·疡医》又名“真人活命饮”,主治药味皆同;《医方集解》方少赤芍一味。

七、附方及方论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连翘(9克)、山栀(9克)、羌活(8克)、玄参(12克)、薄荷(5克)、防风(5克)、柴胡(6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当归(8克)、黄芩(9克)、芍药(10克)、牛蒡(6克),加红花同煎(原书无用量)。

渴加天花粉,面肿加白芷;项肿加威灵仙;大便实加大黄、穿山甲;虚加人参。

治疡剂ppt

治疡剂ppt

阳 臣 姜炭—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散 寒
佐 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

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甘草—调和诸药,解毒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 肺 咳吐腥臭脓血 痈 胸中隐隐作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热痰 毒瘀 壅互 肺结
清 君 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
消 活 臣 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
火毒内阻
热毒
脱疽 溃烂腐臭,发热口渴 君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火 初起局部红肿
血行不畅
治盛
舌红脉数 使 甘草—配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消 佐使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散结
瘀滞筋脉
解疔
力尤强,并能凉血
热毒痰瘀壅滞证 累疠,流注 痰瘀壅滞

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
血 瘀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泻 君 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

祛肠中稽留之淤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与大黄配伍,破瘀泻热
瘀 臣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与大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皮—辛苦微寒,凉血化瘀,消肿疗疮
消 佐使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散结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头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
面 兼有表热证
外风
风 外痈局部欣红肿痛
痈热
热 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
兼表
痰 脉数苔白或黄
有证

疏 君 牛蒡子—辛散头面风热
风 臣 薄荷、荆芥—发汗解表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一、组成
牛蒡子(10克)、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石斛 (12克)、玄参(10克)、夏枯草(12克)(原书无用量)。

二、用法
水煎服。

三、歌括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四、功用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五、主治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兼有表热证者;外痈局部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六、方解
本方是用治局部痈肿兼有风热表证者。

故用牛蒡子辛散头面风热为主;薄荷、荆芥发汗解表;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丹皮、山梔、夏枯草泻火凉血、散血。

玄参配在本方,是取其泻火解毒,与石斛相伍,则有滋阴清热之功。

本方在原书主治,限于头面风热痰毒,在临床运用中可以扩大范围,即凡具有风热表证的痈肿痰毒,皆可以本方加减使用。

在痈肿外证中无肝火偏旺、津阴内伤之证者,夏枯草、玄参石斛皆宜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痈疡剂一、含义凡是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一类的方剂,统称为痈疡剂。

外感寒湿痰,流注经脉肌肉、筋膜关节之刘,凝聚不散,亦可成痈疡。

又分内外:内痈——发于内脏;外痈——发于肌表。

治法应:内治——消托散;外治——外敷手术等。

仙方活命饮一、概述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消散痈肿,清热解毒。

主治阳证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

二、病理是一首外科方剂。

阳证:疮形高肿,根脚紧束,红肿热痛,未成脓者易消,已成脓者易溃 ,溃后易敛(实证)。

阴证——相反治疗总不外消托补三法。

本方属于外疡中之阳证初起,使之消散的治法。

罗东逸称本方“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引起疮疡原因很多,外感六淫(暑节、痱子等),外伤后感染(炎 证破伤风)、情志(浮痈、发背)、饮食(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因其这些因素均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内经》曰“营气不从,逆于内理,乃生痈肿”,“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说明痈疡一证,因感六淫之邪,邪从热化或嗜食膏梁厚味,痰热内生或外伤感受毒气引起邪毒壅滞,阴阳相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

《内经》又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形成原因 内因——七情、恣食辛热 外因——外感六淫、外伤(烫伤、金刃伤、跌打、虫兽咬伤等) 经脉阻滞,气血不和,积瘀化热,肉腐成脓 痈疡 阳证——肿形高起,范围局限,脚根紧收,皮肤红赤灼热即红肿热痛 阴证——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毛不变 外科 内痈——发于脏腑者——肝痈、肠痈、肺痈 外疡——发于肌表肌肉、骨骼以外者说明局部气血凝滞是发生痈疡的基础。

红:血管扩张充血,实即炎证。

肿:气血凝滞,渗出表现。

热痛:经络阻塞,液体壅遏不行,蕴郁生热充血表现,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压迫症状。

三、治法清热解毒,疏散消肿,行瘀散结。

属于痈肿初起,必令消散,乃得其平,即消散于无形。

四、方药疮疡初起有表证,表证即是营卫不和,壅遏而不能外发,欲其外发,当用疏散,故用银花性寒——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二花甘凉轻清气浮,芳香透达,清热解毒,既清气分之热毒又清血分之热毒,芳香透达,疏散邪热为治疽要药,疮家圣药,善治一切痈疡肿毒。

防风白芷——透发营卫,疏散消肿白芷气芳香,通九窍,配主药以散热毒壅结,气血壅滞,防风祛风燥湿,湿祛则气血不易壅滞,加强主药,消散痈肿之功。

归芍乳没——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辅当归辛甘温入血分,补活兼施,赤芍活血要药,且辛苦寒可凉血,故有凉血化瘀之功,可消肿散结,热得寒则清,瘀得辛则散,痈肿得苦则消。

乳没散瘀止痛,气芳香走窜善行,故行血散瘀止痛。

陈贝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陈皮行气以理气滞,贝母辛苦寒(尤其大贝),川贝偏滋润甘苦微寒,开结性强,散结消肿,并有排脓作用。

花粉入肺胃,甘寒清热,消痈肿散结滞,且入血分消瘀血。

山甲皂刺——攻坚排脓透络消肿为佐山甲解毒消嗖,穿透经络,攻坚排脓,引药直达病所,使阻者通,滞者行,为外科溃脓之良药。

二者为疮疡圣药,可散或消,可托里排脓。

甘草白酒 清热解毒,散结调诸药,活血水肿助药热达病所为使。

甘草用节取其以节散结。

诸药合用则热毒清而痰滞血瘀去,气血通而红肿疼痛消,疮疡自平,为外科之首方,服之脓未成能消,脓已成能溃。

上药共组成清热解毒,疏散消肿,行瘀破结之法。

“肿而未脓者可散,肿而有脓者可溃,已溃者可敛,实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一、运用1. 本方为疮疡初起的常用方剂,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为治痈之大法之“消法”,凡疮疡初起,体壮阳证者,均可选用。

脓未成服可消散,脓已成服可排脓,以红肿热痛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本方应用广泛,尤其疖肿,急性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急性乳腺炎,化脓性扁桃腺炎,阑尾脓肿等多种化脓性炎证,属于阳证者,均有疗效,为加强疗效,临床常加公英、连翘、地丁、大青叶等。

病程较长,久治不愈的多发性疖肿去甘草加昆布、海藻、枯草等。

3. 可制成散剂局部外敷。

4. 阴证疮疡或疮疡已溃不宜使用本方。

5. 本主除内服外药,渣可捣烂外敷。

6. 可根据疮疡部位适当加引经药,头部加川芎,胸部加瓜蒌皮,颈项加桔梗,腰背加秦艽,上肢加片姜黄,下肢加牛膝,胁筋加柴胡。

热毒壅结气血壅滞发为疮疡 经肿热痛——热毒壅盛、气滞血阻 身热恶寒——阳证初起,邪正交争 属于阳证故脉数有力五味消毒饮本方作用是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痈疮疔毒。

痈毒原是火中生,温热火毒或内蕴积热,热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经络——局部红肿热痛,治以清热解毒,消散壅肿。

二花为主清热解毒,消散痈肿,配伍地丁、天葵子、野菊、公英等苦寒泻火解毒,消肿为治疔毒要药为辅佐药,加酒少许,助药势行血脉为使。

五味相须意在消痈肿而解热毒,具有较大的退热消炎抗菌作用。

本方加酒少许以通血脉,“行药势,杀有邪恶毒气”《别录》。

有利于疔毒痈肿之消散。

本方煎后热服,药借酒势通行周身。

服加被,取其微微出汗。

以开皮毛,逐邪外出,微汗出则毒邪自患处随汗而解,此即《内经》所谓“汗出则疮已”之意。

如一清一透,故能透邪于外,解毒于内,药仅五味,药力专五,服法得宜,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

《医宗金鉴》“疔者如丁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

由姿食厚味或中蛇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

或受四时不正疫气致生是证。

夫疔疮者,乃火证也,迅速之病,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若一时失治,立判存亡。

”四妙勇安汤主治:(脉管炎)脱骨疽(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原因:总之中医认为寒湿型——祛寒利湿,温通经络——当归四逆,阳和汤。

火热型——滋阴降火,和营解毒——四妙勇安。

肾阳虚弱,阴寒凝滞,感受寒湿寒湿痹阻——寒证 肾阴亏损,髓空失养,感受寒湿,蕴而化热,过食厚味,火毒内生——热证 生活不适 辛辣膏梁厚味——火毒内生过服丹毒药酒——消灼真阴房劳过度耗伤真阴——水不制火 血行不畅,筋脉痹塞——发为脱疽感受寒湿 冬寒涉水,寒湿下受 踏冰卧雪,居地潮湿 寒凝血瘀,阳气不达 火毒型——起初沉重畏热 寒湿型——初起沉重恶寒间歇破行 皮肤掀痛肿胀紫暗入夜为甚皮肤凉,无热证抬高苍白,下垂暗红 舌脉为辨,跌阳脉微细或消失——后期破溃腐烂 寒化为热 原系热毒《内经》“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壮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折之,不则死矣”。

四妙勇安汤主治热毒型脱疽或寒湿型晚期,郁久化热者。

运用:痛剧加乳没,瘀重加桃仁,气虚加参芪,并加酌加公英、山甲、地龙、赤小豆等。

犀黄丸主治:痰火壅滞,气血凝涩所致乳岩等证。

本方治证虽多,但其病因皆为:气炎内郁,痰浊内结,日积月累,渐致痰火壅滞,气血凝涩而成。

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牛黄味苦性寒,其气芳香,清热解毒豁痰散结为主(牛黄善治痈肿疔毒,为外科痈疽疔毒要药)元寸辛温芳香温通走窜——活血散结,通经活络为辅(外痈疽肿毒有活血消肿,防腐止痛之功,外科良药)牛黄得麝香助增强化痰散结之功,麝香得牛黄,其辛温走窜,消肿溃脓而无助燃火毒之弊,寒温相合,相须为用。

乳香没药气香走窜入血分——活血祛瘀,消肿症痛为佐黄米饭陈酒为使,调养胃气,攻不伤正,行气活血以助药势。

上药合用热毒得清,气行血畅,痰化肿消,诸证得愈。

透脓散本方主要作用是益气养血,托毒溃脓,主治疮疡已成脓,气血虚无力外溃。

痈疽的病理多与营卫气血关系极为密切,脓之有无,与人正气盛衰 有一定关系。

治以益气养血溃坚排脓。

黄芪生用——益气托毒排脓为主黄芪为疮家圣药,内补气外益卫,托毒排脓。

当归川芎——内养血外活营为辅与主药相配,使气血足,可鼓营卫外发,生肌长肉,透脓外达。

通过“补托”达到透脓,托是手段,透是火毒内盛 寒郁化热 热毒壅盛 热盛则肉腐——破溃流脓 火毒阻于经脉——疼痛难忍 热毒灼阴津——烦热口渴舌红脉数为热 清热解毒为主 配合养阴和营 方药 二花甘寒功专,清热解毒为主 玄参养阴清热泻火解毒为辅 当归专入血分,活血和营为佐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量大功专,共凑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痈疽成脓耗伤气血则气血内虚 营卫不能透发外达 气血亏不能生肌长肉 导致脓已成而无力外溃目的。

二药可直达病所,溃坚破结,通经透脓,与主辅相结合补气,血药为动力,溃坚为前锋,两者一鼓作气,透脓外出。

加酒少许为使,通经行血,以助药力。

共组成补气养血,益卫充营,补托透脓之剂。

运用阴证阳证区别:阳证发病急,病程短,预后好。

阴证发现慢,病程长,预后差。

单纯阴证阳证不难辨别,如遇阳中有阴或阴中有阳,错综复杂的病情,辨别时必须从整体出发。

本方性质有分歧,因为南京方剂讲义列入阳证治法,山东列入阴证治法,除山甲微寒,药多温性,列入阳证治法,令人难以置信。

本方属补法,药性平和,虽偏清而不突出,本方证介乎于外科阴阳证之间,寒热现象分化不大明显。

阳和汤王维德公开家传四代外科经验,特别注意阴阳证的鉴别,倡导以消为贵,反对轻用刀针,滥用饮用。

阳和汤为其名方,治疗阴疽强调“阳和通腠,温补气血”。

一、概述本方以自然界阳光和暖普照大地,能融化冰川冻地而使阴霾四散的作用来形容本方治阴疽证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能化阴凝而布阳和而命名。

主要作用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一切阴疽证,附骨疽(骨髓炎),流注(深部脓疡),鹤膝风(风湿)等属于阴寒证。

二、病理阴疽为虚寒性外科疮疡。

“凡疹视阴疽,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三、治法虚寒性外科,非温不解和阳通滞,非补不能扶正生肌长肉故……四、方药病属虚寒(况以血虚寒凝为主)法当温补,病在血分,“病在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首先应大补阴血。

熟地鹿胶——温补气血,生精益髓为主“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重用熟地意在补养阴血,证属血虚寒凝者,熟地补其虚,然其性缓,草木之品补力犹恐不足,则用血肉有情之品之鹿胶,其力较迅速,生精益髓,强壮筋骨,既可养血又能助阳,二药合用于大补阴血之中寓有“阴中求阳”之意。

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血充精足则肝肾旺,筋骨壮则附着于筋骨之寒邪自驱。

然既虚且寒,主药助阳散寒之力犹恐不足,必用温散之品。

肉桂姜炭——破阴和阳,温通血脉为辅二味具辛温之性,且入血分,散寒温经可破阴霾以振阳气,阳气复则脉络通。

肉桂入血分,姜炭色黑亦入血,可散血中寒凝,又可引主药直达病所。

姜炭又入脾,脾主肌肉,以祛肌肉之寒,二味虽燥,但(1)入血分;(2)大剂熟地鹿胶为物质基础可使补而不滞,燥热不伤阴血。

麻黄白芥——散寒凝化痰滞阴疽要药为佐阴疽为血虚寒凝痰滞于筋骨血脉之中,凝瘀不散则发阴疽。

温肿,非温不通,非散不能祛其滞结。

白芥子为阴疽要药,祛痰除湿,善祛皮里膜外之痰(即筋骨肌肉之痰),内外宣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