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
高中地理 上册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学案(1) 人教版
第一篇宇宙环境四、地球的伙伴——月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的概况,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了解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类;地球上潮汐的形成。
会阅读“月相变化”图、“日食、月食成因图”、“潮汐形成图”过程与方法运用“月相变化”图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运用“日食、月食成因图”了解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并关注祖国的航天事业核心知识1.月球⑴月地平均距离:38.44万千米月球与地球比:半径 R=1/4;体积 V=1/49;质量 M=1/81;表面重力加速度 G=1/6 *无大气――无声、无风、无扬尘;无天气现象;昼夜温差大(127℃~-183℃)⑵月貌:①高原、山脉、平原、盆地——山岭起伏、月岩裸露、月壤深厚;②环形山密布――正面>1km有33000个;成因――陨星撞击或火山爆发⑶月球的运动:①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7.32日(恒星月);②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公转相同(同步自转),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月相与太阳出没比较月出→月落(理论上)月出→月落(实际)新月(农历初一)同升同落6时→18时彻夜不见蛾眉月(初三、四)迟升后落9时→21时18时→21时上弦月(初七、八)迟升后落12时→24时18时→24时凸月(初十、十一)迟升后落15时→3时18时→3时满月(十五、十六)此升彼落18时→6时18时→6时凸月(十九、二十)早升先落21时→9时21时→6时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早升先落24时→12时24时→6时蛾眉月(二十六、二十七)早升先落3时→15时3时→6时⑴月亮的亮面朝向――农历上半月:亮面朝西(日落时看);农历下半月:亮面朝东(日出时看)⑵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日(朔望月)⑶历法――①农历规定:新月即朔,为农历初一;②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按农历的月日计算安排的。
【例题】某年11月20日,中星20号成功定点于103°E。
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0年:中国研制出该国首枚火箭,这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开端。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生的第一颗使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并在次年的1月5日返回地面。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十号卫星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十号卫星中国航天业取得了新的突破,最近成功发射实践十号卫星。
这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在空间探索领域的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实践十号卫星的任务和技术,以及它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全球科学研究的影响。
实践十号卫星是一个多功能、遥感卫星,由中国国家航天局研制。
它的任务包括地球观测、气象学研究、环境监测以及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该卫星搭载了先进的遥感设备,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为科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该卫星的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
中国航天局以及其相关机构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包括载人空间探索、月球探测任务以及卫星发射等。
这些成就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并为全球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十号卫星的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也为中国在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工具。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该卫星的数据将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环境资源。
此外,实践十号卫星的发射对于全球科学研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遥感技术在地质学、气象学、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卫星提供的高质量数据将有助于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在未来,中国的航天科技将继续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的空间探索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十号卫星的发射仅仅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而言,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十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卫星的任务和技术使其在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全球科学研究有着积极影响。
我们对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并且相信中国将在空间探索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突破。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 1967年 •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 1970年1月30日 • 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 1970年4月24日
•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 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 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建国以来,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中国航天历程是怎样的?
接下来,我们就沿着历史的年轮,返回到航天 发展之初,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它的发展历程吧!
1956年2月 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向中央提出 《建立中国国防航空 工业的意见》。
之后,大批研究人 员投入了航天之中。 正式开启航天研制之 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71年3月3日
•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 1971年9月10日 • 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 1975年11月26日
•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 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 1979年1月7日
• 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 功
•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 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 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
•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 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 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 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 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 合作协议。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1]:⑴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⑵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⑷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中国航天基本资料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编辑:《中国航天》编辑部中国刊号:CN11-3630/V航天员的简介航天员——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
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
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
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2]青铜时代★里程碑之一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白银时代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里程碑之二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
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黄金时代★里程碑之三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
“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
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
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
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XX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
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
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与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
“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知识汇总笔记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知识汇总笔记单选题1、地球可看作半径为R 的均质球体,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造成的影响),则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 )A .√gRT 24π23B .√gR 2T 24π23C .√gRT 24π23−R D .√gR 2T 24π23−R2、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 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并于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
若火星半径为R ,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着陆前质量为m 的“天问一号” 距火星表面高度h ,则此时火星对“天问一号”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 .GMm (R+ℎ)2B .GMm R+ℎC .GMm R 2D .GMm ℎ23、已知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4.24×107m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7.29×10-5rad/s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 2,月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3.84×108m ,假设地球上有一棵苹果树笔直长到了接近月球那么高,则当苹果脱离苹果树后,将( ) A .沿着树干落向地面 B .将远离地球,飞向宇宙C.成为地球的“苹果月亮”D.成为地球的同步“苹果卫星”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避免通信卫星在轨道上相撞,应使它们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B.通信卫星只能运行在赤道上空某一恒定高度上C.不同国家发射通信卫星的地点不同,这些卫星轨道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D.通信卫星定点在地球上空某处,各个通信卫星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大小可以不同5、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
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少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增加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少量6、2019年12月27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用超同步转移轨道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入轨到地球同步轨道,变轨过程简化如图所示。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作者:王广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26期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
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
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65年,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
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
第一枚探空火箭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运行3天后,该星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
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4月10日进入准静止轨道,4月17日18时开始通信试验,5月14日试验结束、交付使用,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这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里程碑之一【青铜时代】: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白银时代】: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
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黄金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时代】: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大事纪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2020年中国卫星应用若干重大进展
7 月 9 日,亚太 6D 卫星成功发射,该星为 Ku/ Ka 频段高通量通信卫星,通信容量达 50Gbit/s,是 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 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可满足海事通信、航空 机载通信、陆地车载通信、应急固定卫星宽带互联 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11 月 12 日,天通一号 02 星成功发射,将与 01 星及后续卫星共同组网亚太区域卫星移动通信系 统,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地区,以及太平 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 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
船载通信方面,1 月,鑫诺公司完成“海星通” 全球网络的扩容,新增南印度洋区域覆盖,实现了 南印度洋海域主要航线及渔场覆盖。该波束的正式 投入使用,满足了南印度洋航线以及在印度洋区域
作业船舶的通信需求。鑫诺公司“全球网”为自主 可控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已覆盖全球 90% 以 上的主要航线。
科考探险方面,在 2020 珠峰高程测量任务中, 从拉萨市到 5200m 珠峰大本营,再到海拔约 6500m 的前进营地,通信卫星为测量登山队提供了通信保 障。随测量登山队出行的 Ku 频段车载“动中通” 系统连接中星 6A 卫星,信号落地运营商在拉萨的 卫星中心站后,通过专线接入互联网,为珠峰高程 测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网络服务和应急通信 支撑。
农林渔业方面,北斗智能农业成标配,除了 北斗导航控制的拖拉机,还相继引入了免耕播种 机、无人喷药机、籽粒收割机等众多大型智能化 农机,覆盖粮食从种到收的整个流程。基于北斗 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推广应用近 4.5 万台套,节约 50% 的用工成本;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 和物联网平台为近 40 万台套农机设备提供服务, 极大提高了作业管理效率。北斗定位与短报文通 信功能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天然林保护、森林 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等。北斗为渔业管理部门 和渔船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 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4年9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完成第1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践十九号卫星不是天体B.该卫星不失重,且处于强辐射环境C.地球上不可能看见该卫星D.该卫星与地球组成低级的天体系统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某教授说:“人类能够出现在这宇宙中是极为幸运的,我们应该在这片广袤、动荡的宇宙中充分利用好时间。
毕竟人类奇迹般地出现了。
”完成2、3题。
2.人类可以奇迹般地出现,主要是因为()A.地球是一颗行星B.地球的公转周期适中C.地球的温度适宜D.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3.下列关于太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由炽热的气体与尘埃物质组成B.冥王星属于矮行星C.小行星带处于火星与土星轨道之间D.八大行星都有卫星2024年,太阳活动异常频繁,短短5个月内爆发多次耀斑。
下图为太阳的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的示意图。
完成4、5题。
4.耀斑剧烈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A.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B.全球降水激增C.赤道上空多极光现象D.产生磁暴现象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耀斑现象出现在C层B.耀斑是太阳对地球的主要影响C.今年A层的黑子较少D.2035年前后是太阳活动峰年2024年9月18日,安徽合肥市肥东县突发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周边的居民有明显的震感。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我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一号卫星等8则
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中国科学院2021年10月19日对外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经过分析证实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一类新的月海玄武岩,玄武岩的年龄为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
研究同时发现,这一晚期岩浆活动的源区并不富集放射性元素,并且月幔源区几乎没有水。
我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一号卫星2021年10月24日9时2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实践二十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验证。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属于“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
科学家探测到来自遥远恒星的射电信号天文学家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天线,探测到一些遥远的恒星会发射令人意想不到的无线电波信号,这可能表明那里存在着隐藏的行星。
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只能通过稳定的射电辐射来探测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现在,凭借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射电天文学家们终于能观测到常规的古老恒星。
这项工作也表明,射电天文学即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太阳系外行星的认识。
世界最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可工程化应用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试车成功。
该发动机直径3.5米,推力达500吨,采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壳体、高装填整体浇注成型燃烧室、超大尺寸喷管等多项先进技术,发动机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标志着我国固体运载能力实现大幅提升,对推动未来大型、重型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发现世界最古老肋鳞裂齿鱼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肋鳞裂齿鱼类化石,这是该鱼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因此命名为亚洲肋鳞裂齿鱼。
实践二十号卫星在轨核心试验全部完成
发射前的实践二十号卫星与整流罩垂直吊装转移实践二十号卫星在轨核心试验全部完成崔岳 唐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实践二十号卫星展开状态示意图卫星自入轨后,星上所有设备开机状态良好,卫星平台和载荷舱温度稳定、波动很小,高效散热技术为卫星提供了舒适的温度环境。
万瓦级高效散热系统达到了其设计的散热能力,三维热管及单相流体回路热耦合的传热方法,较好地缩小了载荷舱南板、北板、上、下水平板间的整体温差,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水平。
万瓦级散热系统的在轨验证,标志着我国突破了大型航天器的高效散热系统技术,同时验证了三维热管网络的工程可行性和泵驱流体回路热控的可靠性。
高效并联排放推进系统成功实现卫星轨道转移实践二十号卫星采用高效并联排放推进系统技术,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推向GEO轨道。
卫星发射质量47%(大约3830kg)为化学推进剂,为了充分降低卫星质心,采用4个并联贮箱携带推进剂。
变轨期间,需要严格控制卫星的质心,使其保持在卫星的中心。
推进剂的平衡排放问题尤为重要,实践二十号卫星全面突破全管理并联贮箱平衡排放、大流量推进剂供给、系统混合比精确控制和剩余推进剂精确测量技术,实现化学推进分系统的全面升级换代。
实践二十号卫星在变轨期间表现完美,从GTO 推向GEO轨道并成功定点,实现了其变轨预期。
高效并联排放推进技术的在轨成功验证,表明我国在大型卫星的推进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掌握了新一代全管理贮箱技术,首次在轨实现了卫星燃料用量的在轨直接测量,平衡排放控制精度优于0.5%,实现了燃料的高效利用,表明我国大型卫星化学推进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超高速激光通信系统星地通信试验验证成功超高速激光通信技术是实践二十号卫星验证的一项核心技术。
空间激光通信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安全保密性能好的显著优点,且由于激光通信的波长远小于传统微波通信的波长,有助于满足空间高速通信终端设备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的应用要求。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提升遥感能力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提升遥感能力近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十号卫星,这一新的成就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遥感技术和能力。
本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卫星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践二十号卫星的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遥感技术的重要进步。
该卫星将为地球观测、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领域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图像,进一步提升中国的遥感能力。
此次发射也证明了中国在卫星技术领域具备自主研发和发射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国家在空间领域的自主掌控能力。
卫星发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精密配合。
首先,需要对卫星进行设计和制造,确保其能够在太空环境下正常运行。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射装置,并进行准确的轨道规划和发射时间选择。
最后,需要进行卫星的发射和运行监测,确保其能够准确地到达预定轨道并正常运行。
中国在卫星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备受世界瞩目。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设计和制造卫星的能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此次发射的实践二十号卫星,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产品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中国在卫星技术领域的实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卫星技术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的遥感技术,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和监测地球的变化,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同时,卫星技术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动态,并进行战略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不仅在卫星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还致力于推动国际航天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项目,共享卫星技术和成果,为全球的科技发展和合作作出贡献。
通过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总之,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提升了中国的遥感能力,标志着中国在卫星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卫星技术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发展卫星技术,我们将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
作者:
来源:《科学之友》2020年第02期
2020年1月5日,我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实践二十号卫星,经过七次轨道机动后,在36?000千米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成功定点。
该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试验星,将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进行全面在轨验证。
2019年12月3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揭开了“火星2020”漫游车的“面纱”。
这一探测器将于2020年7月启程前往火星,2021年2月登陆火星。
“火星2020”计划副主管马特·华莱士表示:“这个探测器旨在寻找生命的迹象,它会携带各种不同仪器,帮助我们了解火星表面的地质和化學环境并收集样本,未来火星任务会将这些样本带回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