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研共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教研共成长
做为一名幼儿园的“老”教师,教研对我并不陌生。我所经历的不断变化的研讨方式和不断提高的研讨实效性,为我的专业成长的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不断向我提出更新、更高、更物化的发展方向。
然而我与教研的契合并非一帆风顺的,回想当初对教研的态度和印象,还充满了成长的青涩。那时教研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像一只汁多肉厚,却包裹着重重尖刺的果实,无从下口,更不知其味。印象中的教研活动,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但老师们都知道,这种说法更多的只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印象中的公开课就是从辛辛苦苦的忙碌,到热热闹闹的观摩,再到晕晕乎乎的评价。通常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点评,难有针对性的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至于教研的气氛更是不用说,每位教师的神经就像一跟皮筋,在专家的“不要紧,这是探讨,大家有什么看法尽管说”的客气鼓励中和园长“XX,你来说”的点名发言中时紧时松,常常是词不达意的言语在唇齿间磕磕碰碰,或是安静到只剩呼吸声。
转变从我到达了新单位承担一次公开课开始。记得一天下午,教研组长找到我说“下周我们园的童谣研讨,由你来承担,好好准备一下吧!”说完闪过一个期待又信任的微笑就走了。说实在的一接到任务就有一种难言的郁闷。嘀咕归嘀咕,面对任务还是要认真对待。于是,我精心设计并组织了一次的童谣活动“我是一个大苹果”。活动结束后,想到又要面对冗长而不知所云的点评,我不禁心猿意马,不断的自我安慰说:“好了,好了,快解放了”,心里一边还琢磨着呆会儿专家提意见时该怎么应对。
没想到,一开始,主持人就改变了以往先由任课老师介绍思路再由大家点评的套路,抛出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大家都对幼儿活动中的表达交流进行了分组的观察,现在请各组分别介绍你观察到的那组幼儿在活动各个环节表达交流的情况”这时,我才想起,公开课前,教研组长提出的观察视点:“观察X组幼儿的活动情况,表
达对象、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是否丰富、语言组织性如何?”围绕话题,听课的老师们侃侃而谈,语言流畅,视点明确:“第一环节中呈现两两交流的现象,能力强的幼儿能主动发起交流,主要是看图进行讲述并回忆生活中自己是怎么做的。能力弱的幼儿是教师介入提出交流要求后开始互动,但由于幼儿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没人倾听交流就中断了。”……连我这个任课的老师都没观察到的现象,在这里都被还原了。交流结束后,主持人又进行了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幼儿会有不同的表达交流的表现?是材料的投放问题还是教师的语言引导问题,或是其它的原因?”一个启发,把我们思路指向了幼儿的表现与教师行为之间的关系。老师们又尽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在老师们的讨论中,参与研讨的专家为我们梳理了经验:表达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教师的目标指向性、孩子的能力等。时间飞快的流逝,许多老师都意犹未尽的感觉。
一个小小的表达交流情况就可以挖掘出这么多教育关注点,为教师的各种教育行为提供了真实的依据,真是令我打开眼界。这次教研彻底震撼了我,甚至为自己久未改变的教育实践模式感到内疚和羞愧:我怎么从没这样细致的观察幼儿?我错过了多少了解幼儿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机会啊!我深深意识到,在教育实践中要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从而反思和调整教师的行为,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互动”“指导策略”“有效学习”这些原来烂熟于胸的词语,在我面前呈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这次教研后,我改变了以往只关注自己教的过程,转向注意观察和收集幼儿表达交流的各种实例,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我对班上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表达交流的水平和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不断调整语言活动中材料投放;关注对能力弱幼儿的预约带动;加强小组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我们班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表达交流能力获得长足的进步,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也更有成效:老师的情绪感染和语言激励可以激发幼儿交流表达的兴趣;明确简单的记录方式可以刺激能力弱幼儿的表达交流;幼儿的
成功体验能为幼儿的积极交流提供鲜活的话题……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继续围绕“童谣活动中幼儿的表达交流”进行研讨,每次都让我受益匪浅。从集中交流和个别交流呈现的不同状态到表达交流与操作的互相影响、转换,再到对幼儿表达交流能力的多角度培养;从不同年龄班幼儿表达交流的特点和它们的共性到不同年龄段对幼儿表达交流能力培养的策略……每个阶段的研讨都为我的日常教学提供了思路和努力的方向,不断促进我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