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
高中物理新生试听课教案

高中物理新生试听课教案
课题:引入物理世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2.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1. 什么是物理学?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物理学有什么了解?物理学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通过问答
引入话题)
二、示范(10分钟)
利用实例或实验展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体验物理学的魅力。
三、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什么是物理学?它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哪些物理现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思考)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观察、实验,探索物理规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观察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并写一篇小结,分享在生活中发现的物理
现象。
教学反思:
1. 本次试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
教案结束。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4篇)

教学分析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
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
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
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
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演示、逻辑推理。
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教学媒体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 q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其中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
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验引入:按如图所示电路分别接入三节干电池和铅蓄电池(学生电源)依次接通开关,观灯泡亮度变化。
高中物理功的导入部分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导入部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物理功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导入活动:
1. 通过实验展示:老师在教室里放置了一个笔筒,学生们围绕着笔筒做圆周运动。
老师请一名学生站在原地,另一名学生继续做圆周运动。
观察两名学生所做的工作,引导学生分析两名学生所做的工作有何不同。
2. 引导思考: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站在原地的学生没有做功,而绕着笔筒做圆周运动的学生却做了功?
3. 讨论解决: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介绍功的概念和特点。
4. 引入课题:通过上述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功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被激活了 , 注 意 力 顿 时集 巾到 老 师 所提 出 的问 题 卜 。 七、 诗 歌 导 入 法 学生 的爱 好 是 多 方 饵 f 的, 对新 课内 容 以 诗歌 形 式 导 人 , 趣 味 尤穷 。宋 代 王 之涣《 髓鹳雀楼》 “ 白I 』 = 依I l I 尽, 黄 河 人 海流; 欲 穷 千里 日, 更 卜 一层楼” 两, u J 研
一
.
现代 故 事 、 趣闻等 , 可 以 帮 助学 生思 维 、 _ t富 联 想 ,心 情 舒 畅地 投 入 到 学 习 中 去。 例如: 在“ 共振” 这节课引入时 , 可以 引用 下 述 材 料 1 9 4 0年 1 1 月 7日, 美 国
一
这 是 实 际 教 学 中 最 常 用 的 方 法 之 推 它 才 动 ; 静 止 的树 枝 , 风 吹 它 才动 ; 静
掌 = l 2 : l 古 灾高 [ 1 】 物 理教 学导 人新i M S g 方法
河 北省 无极 中学
个 好 的 课 堂 导 入 是 成 功 的物 理 课堂 教 学 的基 础 ,一 节 课 刚 开 始 的 时 候, 学 生 往往 还沉 迷 在 L 节 课 的 内容 中 或者 课间活动的兴奋巾 , 此时他们的注
于 提 高课 堂 教 学 的 实 效 性 必 定 有 着 十 现 弹 簧 秤 示 数增 大 了 , 从 而给 出超 重 的 如讲惯性定律时 , 可先提问学生 : “ 维持
分重要的作用。 我 通 过 近 几 年 的课 堂 教 概 念 ; 矧样 , 在 观 察 弹 簧 秤 加 速 下 降 时 物 体 的运 动 是 否 一 定 要有 力 的作 用 ? ” 、 学 , 总结 了 以下 几 点 导 入 的技 巧 和 方 其 渎数 减小 的现 象 后 ,建 l 上失 重 概 念 。 “ 速 度 大 的 物体 是 不 是 一 定 受 一个 大 的 法。 通 过 实 验演 示 的直 观 教 学 , 有 助 于 学 生 力 的作 用 ? ” 对 这 些 问题 的肯 定 的答 案 故事导入法 在 头 脑 巾形 成 新 概 念 的情 境 , 而 留下 深 是错 误的,但学生常常认 为是正确的。 针 对 学 生 爱 听 奇 闻 轶 事 的 心 理 特 刻 的 印 象 。 产 生 这 种 错 误 的 根 源 在 于 学 生 的 生 活 点, 引 用 一 些 与 教 学 内容 有 关 的历 史 或 四、 复 习导 入 法 经 验 被 假 象 所迷 惑 。例 如 静 止 的 车 , 人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艺术

事例 ,通 过学 生对生活事例的亲身体验来 期待本节课 内容
的讲解 。
例如 : 在学习《 磁现 象和 磁场》 内容时 , 可以先让学生 回
忆 自己小时候 玩“ 吸铁石 ” 的过程 , 知道“ 吸铁石 ” 以吸 引 可 小铁 钉等金属 、 两个 “ 吸铁石 ” 以相互吸 引还可 以排斥 等 可 现象 。然后讨论 “ 吸铁石 ” 为什么可以产 生这些现象 , 从而提 出在 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与磁有关 的现象 ,进而 引入 新 课 。正是物理知识与 E常生活 、 t 生产联系 的紧密 , 以在物 所 理教学 中可以常常使 用该种导人 方法 , : 《 电粒子 在 如 在 带 电场中的运动》的教学时可 以用 电视 机的使用情况 导人 新 课 ; 摩擦力》 《 的教 学时可以通过人为什么可 以行 走 、 路滑时 为什么会容易摔倒等生活事例来导入新课…… 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 ,不 管成绩好坏 的学生都有 自
s meh g c o lp y i sca so m mp  ̄ meh d o ih s h o h sc l sr o i o to . Ke r s f ci e ca s o m; a h n t o s n r d ci n y wo d ef t ls r o t c i g me h d ; to u to e v e i meh d to Au h rS d r s Mi g u n No2 to’ a d e s ng ag . Mi d e c o l 3 4 0 d l S h o , 9 0 , 2
教 师 在 组 织 教 学 时 的手 段 多样 化 、 理 化 , 合 而课 堂 教 学 的 导
入 方 法 是 高 效 课 堂教 学 的 关 键 .本 文 结 合 自身 的 教 学经 验 和 高 中物 理 教 材 . 简单 介 绍 一 些 高 中 物理 课 堂 教 学 的 导八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面是几种可以用于物理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1. 提问引入法提问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前置知识,然后逐步引入新课。
在教学运动力学中的力平衡定律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力?有哪些力的类型?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前置知识,然后才进入力平衡的概念。
2.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概念和认识。
在教学光学的反射定律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反射现象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他们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3. 实验观察法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去实践,并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入新课内容。
在教学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感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4. 器材展示法将与新课相关的实物器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和感受,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力学中的力和力矩时,可以展示一把杠杆和不同重物,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杠杆平衡的原理和规律。
5. 故事引导法通过讲述一个与新课相关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新知识。
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新知识。
在教学空气压力时,可以通过讲述飞行员高空呼吸困难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压力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导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堂环境和课程内容。
重要的是要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谈高中物理新课导入论文

谈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引入新课开始的。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并且对整个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堂课开头的任务就是要启发思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使其思有方向,求有目标。
下面就我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导入时的几点浅见。
一、提高对新课导入重要性的认识。
新课的引入不仅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而且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兴趣的重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共同活动的过程,要通过一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相互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
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对概念的解释,定理定律的阐述,而在于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不能仅考虑如何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千篇一律地“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对主题的高度注意,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做好引入前的准备。
凡事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课的引入除了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外,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选择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引入新课的形式与引入的深浅程度,弄清哪些是学习新课的关键,以决定引入新课的方法。
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有意识地增强情感教育,尊重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潜在教育功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发展能力。
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一定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乐于投入物理课的学习。
高中物理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3)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精神;(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实验过程中摩擦力的处理;(2)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减小;(3)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 引入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新课讲授1. 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器材:小车、木板、砝码、秒表、刻度尺、测力计等。
3. 实验步骤:(1)将小车放在木板上,用测力计拉着小车,使其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数据;(2)逐渐减小测力计的拉力,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记录数据;(3)当测力计的拉力为零时,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记录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提出改进措施;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规律,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应用与拓展1. 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教案14篇

高中物理教案14篇高中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确定。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
同学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改变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二、新课教学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依据你对布朗运动试验的观看,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老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
对于热现象的讨论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全部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同学商量讨论。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分。
商量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老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依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互相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互相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确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必修三物理教案7篇

必修三物理教案7篇必修三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知识回顾: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高中物理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

巧设 悬念法指的是在导入新课 时, 通过讲故事或新 闻等 , 提出大多数学 生看 起来 与本课教学 内容元太 大关系 ,实则联 系紧密 的典型 问题 ,并 能让学生迅速 产生疑问与兴趣 。 例如 ,教师在讲解流体压强 与流速 的关系时 ,可 以在开 篇讲一个这样 的故事 : 一天 ,在德 国的一个轻轨 站里 ,很多 人都站 在轨道旁 等轻 轨 ,一会 儿 ,轻轨 飞速 的进来 ,突然 , 旁边有几个人被一 股神奇的推力推 向了轻轨 ,发生了惨不忍 睹的交通事故 。事后 ,有关 部门对其事故发生 的原 因进行 了 调查 ,却 发现轻轨 没有任何 问题 ,也没发 现任何可 疑 的人 。 讲 到这里 , 老师就可 以问 : “ 同学们 , 你们觉得 凶手是谁 呢?” 学生肯定 会纳 闷了 : “ 如果没有 凶手 ,人 又怎 么会 被推 向车 呢?”正 当学 生疑惑 不解 时 ,老师 就可 以说 : “ 同学们 ,通 过 这节课 的学 习我们就能 找 出真正的 凶手 。 ”于是 ,通过 这 种 巧设悬 疑的方法 ,使学生 马上进入积极思考 ,学生 兴味盎 然 ,从而激起 了学 生强 烈的求知欲 。 三、生活 中熟悉 的现象导入 法 物理是一 门与生 活密切 相关的学科 ,直接或 间接 的以生 活为基础 ,学 生能更容易掌握相关 的物理知识 。因此 ,教师 在进行新课程 教学时 ,可 以通过举一 些生活 中熟悉 的例子来 导入 新课 ,这 样可 以让 学生 明 白物理 在生活 中的重要作 用 , 从而感受到学 习物理 的必要性 。 例如 , 教师在讲 解沸点时 , 可以举这个例子 : 油炸食物时 , 溅入水滴会 听到 “ 叭 、叭” 的响声 ,并溅 出油来 。这是 因为 水的沸点 比油低 ,水 的密度 比油大 ,溅 到油 中的水滴沉到油 底迅速升 温沸腾 ,产生 的气泡上升 到油面破裂 而发 出响声 ; 在讲解温度与离子 运动的关系时 ,可 以举 这个 例子 : 腌菜往 往要半月才会变咸 ,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 就变咸 了,这是 因
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片段教案

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片段教案课时:1课时课题:导入物理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认识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1. 揭示物理学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实践意义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仪器和模型3. 学生互动教学环节的问题和活动准备教学步骤:Step 1: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学?它研究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物理学?Step 2:展示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以及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Step 3:讨论组织学生围绕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展开讨论,探讨物理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Step 4: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理学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实践意义。
Step 6: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案例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主题,设计了一堂高一物理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作用效果?2. 学生举例:物体的运动、物体的变形等。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
-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改变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测力计、斜面、木板等。
- 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方向拉小车,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的研究-模板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的研究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物理教学在课堂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课本中每一个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很多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足,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听不明白,难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不断的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化,将抽象的知识化解为形象可见的知识,让学生都能以简单的方式去学习深奥的物理知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现将几种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一、实验导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是物理课堂的主要教学环节,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不断增高,高中期间的物理实验逐渐向着抽象化方向发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物理教学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教学。
通过实验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把复杂的知识通过实验将其变得简单易懂,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导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带入到课堂实验中,这样就简化了物理实验的程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
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红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作为引子导入新课。
当学生们发现一个作直线运动而另一个作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轨迹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曲线运动的讲解;在讲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有无关系时,可让学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实验,但其中一张揉成团。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

通过物理实验的演示来对一些课 程进行讲解 教 师可 以通过 个 简单而又生动 的物理实验 , 提 出几个恰 当 以看到教学的要求不 了。 这就导致高考的方 向有 了一定 的转变 , 的问题
.
4
总之 , 虽说课改之后知识的结构 变并不是很 大 , 但是我们可
一
上面我们谈 到现在 新课 标高 中物理教 学存 在的几大难 点 , 要 欲望 , 这样 就可 以更好地 为上好新课做好准备。
( 作者单位
甘肃省 白银市会宁县第五 中学)
一
1 6 7—
。
可 以看 到 。
从 而 引 入新 课 的教 学 中去 。教 师 要 以演 示 为 基础 , 让学生 因此 在新课 改的前提 下认 真地研究 新 的教 学方式 是高 中物理教 充分地猜测可能出现的物理现象 与真正发生 的现象 做对 照 , 进一 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 步去创设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疑 问, 使学生产生急于寻求答案 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 我们可 以看到 , 新课的教学是十分重
把握好新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导入 , 更好更 充分 地去贯彻新课 这里指 的是教师要有一定 目的地去 引入并且创设 十分具体 的 要的 ,
因人而异 、 因地制宜 , 这样高中物理教学才能蓬勃地发展 。 事物情境 , 我们应该使 师生设身处地去想一想问题 , 这样就 可以激 标的精神 , 发学 生的学 习热情 以及 学习兴趣和求知 的欲望 , 并且 教师要引导 参考文献 : [ 1 ] 李威达 . 物理课堂教 学的新课导入 艺术[ J ] . 技术物理教 学,
对付这几大难 点 , 物理教 师就要多花心思去探讨 研究解决 问题 的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解决高 中物 理课 堂教学中新课的导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新课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新课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新课内容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
2.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高中课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新课内容,并解释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通过讨论、概括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反馈:
1.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评分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 教师自评: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为下节课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注意事项:
1. 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细致备课,确保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上述只是一个示例教案设计范本,具体教案设计还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调整。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高中物理新手老师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新手老师备课教案主题:力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2. 掌握力的性质及相关公式。
3. 熟练解决与牛顿定律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性质及相关公式的运用。
难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材和教学挂图。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入新知识,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
1. 讲解牛顿三定律的概念和内容。
2. 介绍力的性质和力的计算公式。
3.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力的公式解决问题。
第三步:实验
1. 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
2.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四步:练习
1. 给学生一些相关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第五步:作业
1.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复习和巩固知识。
2. 下节课检查作业情况。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反馈。
2. 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教学延伸:
1. 可以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结束: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期待下次课程的见面。
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五种做法

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五种做法【摘要】探讨高中物理新课导入常用的五种做法:复习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类比导入法,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法影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新课的导入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上课初始,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好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新课导入的方法,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情境。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五种做法。
一、复习导入法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效果。
复习导入法一般又可分为复习提问导入和知识回顾导入两种。
(一)复习提问。
这种导入法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设置障碍,让学生猜想,提出假说,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只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从而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上“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新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五个问题导入新课: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我们可以用哪些物理量来描绘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有哪些公式?你对洛伦兹力有哪些认识?某一电子以速度ν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时,你认为电子的径迹会是怎样的?(二)知识回顾。
这种导入法适用于一个新单元的开始,既复习前面学过的主要内容,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上“简谐运动”的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它们分别是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这节课开始,我们又将一起来学习另一种新的机械运动,它叫做机械振动。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浅谈物理课堂中新课的导入技能谭玉梅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科学的教学设计、及时反馈、合理的评价等。
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导入教学方法激发兴趣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改精神,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
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
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1.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程序与要求的导入方法。
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课前阐述诸如此类的话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在上节课学过……的基础上,本节课来学习其它知识。
当然在如今的物理课堂中,传统型导入法并非完全不能用,但一定要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进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2.通过直观材料导入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片或者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的课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
例如,在讲《宇宙速度和人造卫星》这节的时候,可以播放《天宫一号》和《神州飞船》发射升空的相关视频,让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注意力全部到物理课堂中,带着学好物理为祖国作贡献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
摘要: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物理教学导入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
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
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
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
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
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
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
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号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
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
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
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要从其外延开始引入。
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
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七、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八、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
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在此不再繁述。
总之,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外,还有很多。
新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新课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新课的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如果教
师能精心设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