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风民俗新教案新部编本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汉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认同感。
2.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俗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教学重点: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俗活动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等内容,让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模拟民族风俗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民族风俗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民族节日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汉族的风俗习惯2.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
答案:学生需从汉族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等方面进行论述,展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
答案:学生可以从政府政策、民间组织、学校教育等方面举例,说明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优秀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1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本篇文章老舍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以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充分地发表读书见解,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多层次的朗读感悟和自主合作式的研读,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领悟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体会本课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及视频。
2.制作课件:春节的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把你过春节的趣事说一说,让大家也来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吗?(生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2.揭题: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图片欣赏唤起春节的记忆,回忆春节趣事,走近春节,揭示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正文的学习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1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的开篇之作,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全文共有13段,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隆重和热闹。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大人、小孩子在琳琅满目的灯笼、对联摊档前选购的情景;第二幅对应的是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大人、小孩在预备年货的情景;第三幅描绘的是孩子们提着各式花灯,燃放各种花炮闹元宵的情景。
三幅图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阅读训练要求为“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训练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选编《北京的春节》,意图一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15个生字,读准词语“正月、店铺、分外”,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学重难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策略1.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综合性学习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之初,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便学生有序安排自主学习活动。
2.以生活为基础,初探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框和表格,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3.针对问题及时干预,加强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可以设计活动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把学生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提醒还没有收集资料的学生赶快行动。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展示活动成果。
2.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确定主题,明确方法1.交流传统节日及习俗。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三首》,知道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2)学生交流。
2.讨论与交流,方法引路。
中华传统节日可真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呀!想不想更详细、深入地去了解、研究它们?(1)这么多传统节日,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由此来确定小组的研究小课题,并根据节日为小组取名,如端午节习俗组、清明节习俗组、春节习俗组、中秋节习俗组……(2)小组讨论:围绕选定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研究它哪些方面的内容?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时要注意什么?又如何记录呢?(3)交流反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民俗传统资料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民俗传统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三章“民俗传统资料”,具体内容包括:汉族的春节、端午、中秋;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习俗和寓意;2.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族、蒙古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难点:各民族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3. 讲解:详细讲解汉族的春节、端午、中秋;蒙古族的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寓意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介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增强课堂趣味性。
5.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民俗传统资料)2. 主要内容:汉族:春节、端午、中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藏族:雪顿节彝族:火把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汉族春节的起源、习俗和寓意。
(2)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分析藏族雪顿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4)谈谈你对彝族火把节的了解。
2. 答案:(1)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寓意为辞旧迎新、祈福祭祀。
(2)那达慕大会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盛会。
(3)雪顿节起源于佛教,主要有晒佛、跳神、吃酸奶等活动,象征消灾祈福、五谷丰登。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四年级《民风民俗》单元,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节《丰富多彩的民俗》。
详细内容包括:民间传统节日、民间风俗习惯以及民间艺术。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民间艺术品)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艺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1)讲解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
(2)讲解民间风俗习惯,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
(3)讲解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欣赏和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4. 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2)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3)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道关于民间艺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民间艺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民间节日或风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丰富多彩的民俗2. 内容:(1)民间传统节日(2)民间风俗习惯(3)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教案:中国民族民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社会《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多样化的民族》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民族民俗,包括各民族的服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等。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和习俗。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民族服饰图片、视频资料。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各民族服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片中都展示了哪些民族的服饰?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分组探究,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其服饰特点和习俗,并做好笔记。
3. 分享交流各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听讲过程中进行补充和讨论。
4. 视频资料观看教师播放关于各民族服饰和习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民族的服饰,并表演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中国民族民俗2. 服饰特点3. 饮食习惯4. 节日习俗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民族,深入了解其服饰特点和习俗,下节课向同学分享。
2.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人设计一套民族服饰,并拍照留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践环节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和习俗。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组探究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社会与文化》教材第四单元《民风民俗》的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认识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并探讨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个民族的重要节日及其习俗,增进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学习民风民俗,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民族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艺术的基本技巧。
重点:熟记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民间艺术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剪纸材料、泥塑材料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个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1)节日习俗:介绍我国各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讲解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民间艺术:展示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讲解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分享自己的见解。
(2)剪纸体验: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民风民俗2. 内容:(1)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民间艺术:剪纸、泥塑、皮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我国三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精华版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最新
(精华版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三章“民俗风情”,详细内容为第一节“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重点: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讨论节日习俗和家庭庆祝活动。
4. 例题讲解:以端午节为例,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其他传统节日习俗,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7. 板书设计:以表格形式呈现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家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一个传统节日,以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成果。
八、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要求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准确性;2. 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与可评估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的第二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汉族民俗概述”,第三节“少数民族民俗概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俗与民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俗与民族的关系。
教学重点: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各民族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俗与民族的关系。
3. 新课讲解:(1)汉族民俗概述:介绍汉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民俗。
(2)少数民族民俗概述:简要介绍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到的民族民俗现象,加强课堂互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民族民俗的选择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民族民俗2. 板书内容:(1)民俗的定义、特点(2)民俗与民族的关系(3)汉族民俗概述(4)少数民族民俗概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民族的关系。
(2)请举例说明汉族及至少两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2. 答案:(1)民俗的定义:民俗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众在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形成的共同的习惯和风俗。
特点:民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传承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俗与民族的关系: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优秀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1北京的春节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本篇文章老舍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以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充分地发表读书见解,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多层次的朗读感悟和自主合作式的研读,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领悟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体会本课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及视频。
2.制作课件:春节的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把你过春节的趣事说一说,让大家也来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吗?(生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2.揭题: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图片欣赏唤起春节的记忆,回忆春节趣事,走近春节,揭示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正文的学习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民俗特点及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各民族的民俗特点及其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族民俗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族民俗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五、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民族民俗特点及分布情况简介2. 汉族民俗文化:(1)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传统习俗:婚礼、丧葬、祭祀等;(3)民间艺术:剪纸、书法、京剧等。
3. 蒙古族民俗文化:(1)那达慕大会;(2)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3)蒙古包、勒勒车等。
4. 藏族民俗文化:(1)藏历新年;(2)藏族服饰、建筑;(3)唐卡、藏香等。
5. 维吾尔族民俗文化:(1)古尔邦节;(2)维吾尔族音乐、舞蹈;(3)新疆维吾尔族美食、手工艺品等。
教案编写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6. 苗族民俗文化:(1)苗年节;(2)苗族银饰、刺绣;(3)苗族音乐、舞蹈。
7. 彝族民俗文化:(1)火把节;(2)彝族服饰、建筑;(3)彝族文字、史诗。
8. 壮族民俗文化:(1)三月三;(2)壮族嘹歌、舞蹈;(3)壮族糯米饭、竹筒饭等。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分布和特色。
3.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内容:1. 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3. 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中国的多元民族和文化。
2. 讲解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
4. 讨论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二章:汉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汉族的基本情况2. 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汉族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 讲解汉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三章:蒙古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基本情况2. 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蒙古族的特点和贡献。
2. 讲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藏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藏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藏族的基本情况2. 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藏族的独特文化和信仰。
2. 讲解藏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精华版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最新
(精华版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中国民族民俗》的第三章,主要内容是介绍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具体包括:汉族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泥塑等;中国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难点:理解并解释一些具体的民俗文化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各民族民俗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习俗、手工艺和饮食文化等。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
4. 例题: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民俗文化现象,让学生解释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中国民族民俗汉族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饮食文化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民族民俗的短文。
答案:略2. 选择一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其民俗文化,下节课分享。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拓展延伸: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各个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难点:理解并解释一些具体的民俗文化现象。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各民族民俗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10.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PPT。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生:喜欢! 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生:(各种回答) 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揭示课题)二、认识春节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2.春节的来历。
3.观看春节视频。
4.说一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①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②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③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④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是怎样的?三、猜一猜春节的活动是如此多姿多彩,那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并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1.正因为春节涵着这么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干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
其实除了春节以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
请同学们列举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说说主要民俗。
2.简单介绍①元宵节:节日来历,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②清明节:由来、习俗:踏青、扫墓、放风筝等。
③端午节:节日来历,习俗:挂菖蒲艾叶、吃粽子、赛龙舟等。
④中秋节:说说由来,吟诵借月抒怀的诗句,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⑤重阳节:节日来历,习俗:登高、插茱萸、品重阳糕。
五、辩一辩这些习俗好吗?1.很多人在年初五放爆竹迎财神。
2.清明节去扫墓,给先人扎了很多房子、元宝、衣物。
六、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①傣族泼水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概述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
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北京的春节》2课时《腊八粥》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藏戏》1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北京的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中国民族民俗的特点和分类。
3. 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2. 中国民族民俗的特点:多样性、地域性、传承性、实用性。
3. 中国民族民俗的分类: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婚姻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中国各民族的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民族民俗。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民族民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民族民俗的特点。
4. 分类介绍:教师讲解中国民族民俗的分类,并简要介绍各类民俗的内容。
5.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民俗,互相交流学习。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并整理一个民族的民俗习惯,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服饰民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及象征意义。
2. 掌握中国服饰民俗的分类和演变过程。
3. 培养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欣赏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各民族服饰特点: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
2. 服饰民俗的分类:传统服饰、节日服饰、职业服饰等。
3. 服饰民俗的演变过程:古代服饰、近现代服饰、现代服饰。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教师展示中国各民族服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服饰民俗。
2. 讲解特点:教师讲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3. 分类介绍:教师讲解服饰民俗的分类和演变过程。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服饰民俗,互相交流学习。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并整理一个民族的服饰民俗,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饮食民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及文化内涵。
2. 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华民风民俗》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中华民风民俗》课时:第一、二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选编这些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相信学生能完成本节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少数民族风俗,学会与人交流时做到描述具体,表达流
利,善于倾听,敢于质疑。
2.在互动过程中,领略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
魅力,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少数民族风俗。
评价任务二:学会与人交流时做到描述具体,表达流利,善于倾听,敢于质疑。
评价任务三:在互动过程中,领略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