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_董事会的控制与反制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
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经典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了商界的经典案例之一。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争夺案例为例,探讨其中的经典之处。
该上市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业务。
多年来,该公司一直由创始人家族掌控,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控股权的争夺也变得日益激烈。
争夺控股权的主要角色是创始人家族的两个兄弟,分别代表了家族内部的两个派系。
老大是公司的董事长,拥有较大的股权,而老二则是公司的总裁,虽然股权较少,但在公司内部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
争夺控股权的导火索是公司的一次重大决策。
老大主张将公司的重心转向海外市场,而老二则坚持继续在国内市场扩张。
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控股权的争夺。
争夺控股权的过程中,两兄弟都动用了各自的资源和人脉。
老大通过增加股权比例和与其他股东的合作,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而老二则通过与高管团队的合作和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加了自己的股权比例。
在争夺控股权的过程中,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决策错误,争夺股东的支持,甚至在公司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整个公司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股价也一度受到了影响。
最终,这场控股权争夺战以老大的胜利告终。
他通过与其他股东的合作,成功地稳住了自己的控股权,并继续领导公司。
而老二则被迫离开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这个案例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展现了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的典型特点。
首先,控股权争夺往往涉及到家族内部的矛盾。
在这个案例中,两兄弟代表了家族内部的两个派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冲突,也是家族利益的冲突。
其次,控股权争夺往往伴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歧。
在这个案例中,两兄弟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导致了他们在控股权争夺中的对立。
这也反映了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往往与公司的战略方向密切相关。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像一场没有硝烟但激烈无比的战争。
咱先来说说啥叫上市公司控制权。
简单讲,就是谁能在公司里说了算,谁能决定公司的大方向、大决策。
比如说,公司要搞个大投资,是往东边走还是往西边走,控制权在谁手里,谁就有拍板的权力。
那怎么争夺这控制权呢?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第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增持股份。
比如说,你原来在公司的股份不多,说话不顶用。
那你就想法子多买公司的股票,买得多了,话语权自然就大了。
我就知道这么一个事儿,有个老板特别看好一家上市公司的前景,偷偷地在股市上一点点买股票,神不知鬼不觉的,等公司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已经成了大股东,一下就掌握了控制权。
不过这可不容易,得有大把的钱,还得瞅准时机,不然买贵了可就亏大了。
第二种方法是联合其他股东。
有时候单靠自己增持股份不太现实,那就得拉拢其他股东。
比如说,你跟几个大股东关系好,大家一起商量,达成共识,一致行动,这样力量就大了。
这就像拔河比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把控制权拉过来。
我还听说过一家公司,几个小股东本来没啥影响力,但是他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联盟,和原来的控股股东对着干,最后还真成功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从公司管理层入手。
如果能把公司里那些关键的管理人员争取到自己这边,那也能增加争夺控制权的筹码。
比如说,你给那些高管更好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愿意跟着你干。
就像有个公司,新的争夺者给高管们承诺了高额的奖金和股权激励,不少高管就倒戈了,最后控制权就易主了。
但是争夺控制权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面的困难和挑战可多了。
首先,法律这道关你得过得去。
不能搞那些违法违规的手段,不然就算抢到了控制权,也得吐出来,还得吃官司。
其次,市场的反应也很重要。
要是争夺控制权的过程太激烈,公司的股价大起大落,投资者信心受损,那对公司的发展可不利。
而且,就算你成功争夺到了控制权,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
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后果分析——以西藏药业为例
135经济智库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后果分析背景简介西藏药业一直以经营藏药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特别是在2004-2007年,在这一时期,西藏药业面临着内部问题,西藏药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2007年6月18日,华西药业与新凤凰城及其一致行动人周明德、斯钦、王晓增、邵马珍、陈丽晔等6名自然人签订西藏药业股份转让协议,华西药业以每股5.572元、总价1.948亿元向后者转让西藏药业3496万股股份。
协议双方曾约定:新凤凰城受让的股份过户后的1个月内,将启动西藏药业向新凤凰城定向增发收购资产。
当时新凤凰城计划注入的资产为两处地产:巨山新村C区和中关村科技园温泉产业园。
对于华西药业和新凤凰城而言,这场联姻都是难得的机遇。
2007年,华西药业巨额亏损,战略投资的引入对于公司经营至关重要,而对于新凤凰城而言,借股改机遇入驻,实现地产资产上市,巨额增值可期。
这段时期经营业绩的长期表现不佳,引发了一场中国医药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凤凰城抛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入股西藏药业,从而挽救西藏药业的危机,但同时也威胁到未来的控制竞争[6]。
西藏药业控制权争夺新凤凰城打算出售其子公司本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段保屹(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摘 要:控制权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它是指可对公司施加较大影响,且有权选择主要治理层、有权决定公司重要事项的权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与利益有关者的关系更加密切。
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公司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迅速发展,私营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在我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安稳以及人员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众多民营上市公司爆发的控制权争夺纷争之中,本文以西藏药业控制权争夺事件为例,对其产生原因和后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控制权;经济后果;西藏药业称“本草堂")的提案。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是指不同股东之间为争夺公司的决策权、经营权和分配权而展开的一种斗争。
控制权争夺对于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控制权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进而影响公司的利益分配和股东权益。
控制权争夺常见的方式包括股权收购、股东大会投票、董事会选举等。
在股权收购方面,一些投资者或集团通过购买大量股票来获取公司的控制权;在股东大会投票方面,不同股东通过行使表决权来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选举方面,股东通过选举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来控制公司的决策权。
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冲突是控制权争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股东之间可能因为对公司利益的解读不同而产生冲突,进而争夺公司的控制权。
管理层的失误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控制权争夺。
如果管理层的决策或行为影响了公司的利益和股东权益,其他股东就有可能发起控制权争夺。
资本市场的变化也可能引发控制权争夺。
如果公司的市值大幅下跌,其他投资者就有可能在这个时机上涨控制权。
控制权争夺还可能受到行业竞争、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控制权争夺对于公司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从积极方面来看,控制权争夺可以促进公司的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争夺过程中,不同股东可能会提出对公司发展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控制权争夺还可以增加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激发公司内部的创新活力,进而推动公司的发展。
控制权争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控制权争夺可能造成公司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争夺过程中,公司可能会遭受一些短期的经营风险和损失,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不能正常进行。
控制权争夺可能引发股价波动。
投资者对于控制权的变动可能会产生恐慌情绪,进而导致公司股价的剧烈波动。
控制权争夺还可能引发公司内部的纷争和矛盾,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控制权争夺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司治理和经营决策的机制和规律,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企业控制权之争
企业控制权之争企业控制权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之一。
近年来,企业控制权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
控制权之争,不仅涉及民营企业,国有控股的徐工股份、广发银行等等亦屡屡现身。
本文对控制权作简要介绍后,将分析控制权的表现和控制权之争的根源。
标签:控制权;表现;根源一、控制权简介控制权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公司股权分散化、企业实际运营由职业经理人掌握控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是个人间产权交易的一种方式。
投资者拥有财产所有权,管理者拥有经营管理权,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已越来越为职业经理人所掌握,所有权已愈来愈演化成为单纯的资本所有权。
或者说,产权的分离与分割状态使得企业所有权已不能等同于财产所有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公司控制就是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职工作为不同层级的控制主体和受控对象,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职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决策与监督,以求防范风险、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而公司控制权则是公司内部相关利益主体享有的对公司运营的决策权和支配权,这种决策权和支配权的安排既可以由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公司章程和投资者之间的契约这种自治性合约来约定。
二、控制权的表现股权和债权均对企业形成控制权,有着不同的控制权形式,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他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
控制权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在股权结构层面,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划分,控制权表现为绝对控制权和相对控制权;从控股股东的性质来看,控制权又表现为国有和民营。
由于管理者持股会对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经营决策和公司的资源配置,所以管理者持股也成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控制权的重要性,公司相关利益者难免对控制权进行争夺。
控制权的争斗有几种表现:以股权优势获得控制权;以管理优势获得控制权;以市场优势获得控制权;以技术优势获得控制权;以资源优势获得控制权。
争夺控制权应守好底线
12争夺控制权应守好底线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控制权争夺各方都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避免对上市公司实际经营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而要提高A 股市场并购运行效率,建议仲裁机构、证交所或证监部门可对收购纠纷进行事中调解文/泰奇为分散。
从股东直接持股来看,截至2024年4月19日,第一大股东、公司董事长张成锁持股11.07%,海信网能持股8.85%,石家庄国投集团持股7.79%,副董事长李砚如持股6.44%,总经理屈国旺持股6.32%。
从股东控制的表决权来看,海信网能除了自身一家名叫“科林电气”的输配电设备上市公司,近来出现了控制权之争的苗头。
其中一方是以公司董事长张成锁为代表的高管团队,另一方则是海信集团旗下的海信网能。
笔者认为,控制权之争应以和为贵。
在上交所主板上市7年的科林电气,股权较13新“国九条”提出,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
未来头部企业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控股运作将会更为频繁,由此可能涉及经营者集中申报,而要申报,前提是要搞清楚头部企业是否对上市公司取得控制权。
但这方面头部企业不能自说自话,控制权争夺对手也同样如此。
收购是经营主体基于经营形势判断下的市场化行为,正因为上市公司存在一定价值,收购方才会实施收购,甚至以溢价买入,原控制方对此应持开放态度。
毕竟,公司只要上市,就可能成为收购对象,这其实也是对企业价值的某种认可。
对收购方而言,也要考虑原控制方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如果看中公司的产品和发展前景,就应尊重原有的企业文化。
收购可通过受托股份表决权等方式进行,但最终还应以资金实力说话,要实际掌握足够多的股份。
要提高A 股市场并购运行效率,建议仲裁机构、证交所或证监部门可对收购纠纷进行事中调解。
例如,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归属提出意见,纠纷当事方若认可,则可快速息止纷争;若不认可,当事方可以进行下一步市场运作,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市公司收购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协同赋能,形成各方多赢局面,总体来说应该是件好事。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以长园集团为例
-管XIANDAIYINGXIAO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以长园集团为例李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摘要: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间多有兼并重组,控制权争夺屡见不鲜。
本文选取我国A 股市场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为例进行研究,分阶段对整个案例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权争夺的原因,以及对公司治理产生的 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丰富控制权争夺研究的内容,为同样面临着控制权争夺问题的公司提供启示。
关键词:控制权争夺;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文献识别码:A DOI:10.19932/ki.22-1256/F.2021.05.1541.引言一直以来,控制权都是上市公司追逐的对象。
在我国改 革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间多有兼并重 组,控制权不断转移,控制权争夺的案例屡见不鲜,愈演愈烈。
控制权争夺大多涉及大股东减持、机构举牌、董事变更等事 项,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公司股东结构的重大变动,对上市公司 治理形成新的挑战。
因此,亟须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原 因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探究。
2.案例概述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事件,是我国首例通过调解成功和 解的案例,持续时间长,案例过程完整,可以称之为控制权争 夺的经典案例。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始于2014年5月,到 2018年丨月长园集团宣布与沃尔核材就控制权纠纷事项达成 和解协议,长达4年的控制权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2.1控制权争夺双方2.1.1长园集团管理层长和投资于1996年人股长园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
许 晓文被派往长园集团管理公司工作,担任集团董事长。
上任 后,调整企业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公司业绩扭亏为盈,2013年 公司年报显示,长园集团净利润增长42.25%〇抓住电子领域 发展机遇的长园集团迅速成为行业龙头。
作为长园集团的创 始人之一,许晓文在长园集团威信极高,长园集团日常经营管 理以及大政方针都由许晓文为主的管理层决定,虽然所持股 份不多,但实际上管理层掌握了长园集团的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一:引言在商业世界,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控制权的获得和保持对于投资者和管理层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公司的决策和发展方向。
本文档将为你提供详细的步骤和策略,以帮助你成功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二:调查研究在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之前,你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以了解该公司的经营情况、股东结构、管理层情况以及潜在的合作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你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步骤:1. 公司背景调查: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销售额、市场份额、竞争情况等。
2. 股东结构调查:查找公司的股东名册,并了解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投票权和涉及公司决策的重要角色。
3. 管理层调查:研究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包括董事会成员、高级执行官和关键管理人员的履历、背景和业绩。
4. 合作机会调查:了解公司是否有可能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业绩和实现战略目标。
5. 威胁调查:评估可能阻碍你争夺控制权的因素,包括竞争对手、行业趋势和政策变化等。
三:策略制定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一个针对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策略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的细化:1. 股权收购:购买公司的股票以增加你在公司的股权比例。
可以通过公开市场购买、私下交易或收购其他股东的股权来实现。
2. 改变董事会:争取在公司董事会中获得席位,以便对公司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可以寻求与其他股东联盟,共同推选自己的代表进入董事会。
3. 投票权整合:与其他股东合并或达成协议,以整合投票权,并在关键决策上形成联盟,以增加对公司的影响力。
4. 与管理层合作:与公司管理层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的利益,确保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可以与管理层一起制定战略计划,实现共同的目标。
5. 法律手段:如果必要,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来争夺控制权。
例如,通过诉讼或取得临时禁令来阻止公司进行某些决策。
四:行动计划将策略转化为实际行动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权利,控制权的归属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以及股东权益的保障。
本文将从控制权争夺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控制权的背景及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企业改制和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象愈发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之间、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二、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因素1. 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直接决定了其在公司决策和管理中的话语权,控制权的胜出往往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其他股东的结盟行为。
2. 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到控制权争夺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将自己的股权交给具有良好业绩的管理层,这也会影响控制权的归属。
3. 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影响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因素。
法律的完善与否、法治环境的好坏都会对控制权争夺的结果产生影响。
4.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也会对控制权争夺的产生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5.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三、控制权争夺的解决方法1. 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于控制权争夺事件的调查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也需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控制权争夺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规范公司治理行为,促进公司内部利益的平衡。
3. 提高透明度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让股东和投资者了解到更多的公司经营情况,可以有效降低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透明度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市场的信任,维护股东的权益。
公司控制权争夺那些事:如何夺?如何守?
公司控制权争夺那些事:如何夺?如何守?收购与被收购的故事,资本市场上⼏乎每天都在上演。
当我们在谈论上市公司收购时,其实谈论的是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收购的对象通常不会是上市公司的机器设备、⼯业⼚房,⽽是对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正是因为取得对⼀家公司的控制权,可以带来⾜够的优势:如撬动整个公司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获得便利的融资、增强市场占有份额并形成对竞争对⼿的碾压优势……所以,对于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才充斥着“阴谋”与“阳谋”,显得既惊⼼动魄,⼜波谲云诡。
掌控⼀家公司取得其控制权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原则上谁也不愿意主动放弃控制权。
因此在公司内部,同时并存着“⼤股东维稳”“⼩股东起义”两个⽅⾯的暗流,甚⾄在公司外部还会有潜在的敌意收购者——“野蛮⼈”虎视眈眈。
因此,围绕公司控制权所发⽣的⼀系列事件,不仅上市公司存在,⾮上市公司也同样存在。
创业之初,合伙⼈们桃源结义、誓同⽣死;⼀旦企业做⼤,则“共患难易,共享乐难”,谁都想⼀⾔九⿍唯我独尊。
对于⾮上市公司⽽⾔,横亘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是法定优先权。
为了防⽌股权被稀释,法律赋予股东两个⽅⾯的优先权:⼀是增资时对于新增资本的优先认缴权,⼆是在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前者防⽌因增资⽽导致⾃⼰的股权被稀释,从⽽减弱⾃⼰对于公司的控制⼒;后者则可以防⽌外部⼈“不请⾃来”与内部竞争者结成同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威胁⾃⼰的利益。
利⽤认缴新增资本维持⾃⼰对公司的控制能⼒较为简单,追加出资并跟投即可。
实践中⾮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更多地是在避开优先购买权上做⽂章,笔者就曾经承办过这样的案件。
案例1:国医药业公司控制权收购案某国医药业公司原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来,公司实际股东有170余⼈(⼤部为职⼯股东),因《公司法》对有限公司⼈数设定了50⼈的上限,⾃然⽆法⼀⼀登记。
于是公司登记部门仅登记5名股东,在内部则按照股东名册进⾏管理。
因为这家公司在当地具有垄断地位,利润丰厚。
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
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案例概述公司控制权之争是指公司内部发生的权力争夺和管理层变动的情况。
这种争夺通常发生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涉及到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例,深入探讨公司控制权之争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
一、案例一:ABC公司的控制权之争1.1 背景ABC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
该公司成立多年来一直由创始人家族掌控,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家族成员之间出现了分歧,控制权之争逐渐浮出水面。
1.2 原因•继承问题:创始人家族成员之间的继承问题是导致控制权之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家族成员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管理方式存在分歧,争夺控制权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
•利益分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利益分配问题逐渐凸显。
不同家族成员希望通过掌控控制权来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这也加剧了控制权之争的激烈程度。
1.3 影响•管理层动荡:控制权之争导致公司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影响了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执行。
这种动荡不仅会给公司带来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公司的业务和声誉受损。
•投资者担忧:控制权之争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导致公司股价的波动和投资者的撤资。
这对公司的资金链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员工不稳定:公司控制权之争使员工的工作环境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员工流失和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公司的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1.4 解决方法•家族协商:家族成员可以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控制权之争。
通过沟通和妥协,找到共同的利益点,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着想。
•引入第三方:在控制权之争无法通过内部协商解决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或专业顾问,通过公正、客观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这可以减少个人情感的干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二、案例二:XYZ公司的控制权之争2.1 背景XYZ公司是一家新兴的科技公司,成立不久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市场认可。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之间的分歧,控制权之争开始悄然发酵。
2.2 原因•管理风格:创始人对公司的管理风格存在分歧,其中一位创始人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发展,而另一位则更加关注市场营销和商业模式。
上市公司防范控制权之争的方案
上市公司防范控制权之争的方案防范控制权之争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控制权的争夺可能导致公司资源的浪费和经营效率的下降,甚至对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公司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和控制控制权之争的发生。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基础。
公司应制定透明、公正的治理制度,明确股东权益的保护和公司决策的程序,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
同时,公司应加强对高管层的监督,确保他们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导向,避免追求个人利益而影响公司稳定运营。
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重要手段。
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各项决策和操作符合法规和规范,减少操纵余地。
同时,公司应加强对关键岗位的人员选拔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第三,加强信息披露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重要途径。
公司应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重要信息,确保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决策过程。
同时,公司应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积极回应投资者的关切和问题,增强公司与投资者的信任和合作。
第四,加强外部监管是防范控制权之争的重要保障。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潜在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维护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在防范控制权之争中,公司应坚持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坚持合法合规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则,追求长期稳定的发展。
同时,公司应加强内外部沟通,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健康的利益格局,以共同发展的愿景凝聚各方力量。
防范控制权之争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外部监管,以确保公司稳定运营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控制权之争的发生,实现公司和股东的共同发展。
上市公司管理层掌控公司控制权的五大方法
上市公司管理层掌控公司控制权的五大方法九条股权警示线第一、绝对控制权67%,相当于100%的权力,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重大决策第二、相对控制权51%,控制线,绝对控制公司第三、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第四、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第五、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第六、临时会议权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第七、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第八、临时提案权3%,提前开小会第九、代位诉讼权1%,亦称派生诉讼权,可以间接的调查和起诉权(提起监事会或董事会调查)在最近落下帷幕的宝万之争、与董明珠相关的收购事件都引起政商两界的轰动,有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纠纷被热烈讨论;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纷争频繁发生,投资圈与创业圈议论万分。
在万众创新创业的时代,管理层如何保持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异常重要。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其控制力01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通过收购其他公司资产及股权或者出售自身资产,或者通过资产置换的形式,从而获得外生式的发展机会。
资产重组很大一部分是兼并收购。
公司管理层通过资产重组来加强对公司的控制权是一种较为间接的方法。
举例来说,当管理层在A公司所掌握的股权较低时,可以与另一家自己控制的B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即对B公司发行股份,由B公司持有A公司的股份,由于管理层本身持有一定的A公司股份,同时也是B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那么管理层便增强了对A公司的控制权。
02增资扩股扩股系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使新股东投资入股或原股东增资扩股,从而增加企业的资本金,管理层有机会扩大持股比例。
扩股的具体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1)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股份;(2)通过定向增发进行扩股;(3)与其他股东达成股份转让协议,受让其他股东的股权。
就定向增发而言,对管理层而言,他们最常通过MBO程序取得公司的控制权。
MBO程序(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从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等变化,以改变公司股权结构的一种行为。
从“宝万之争”看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
摘 律阐述。
要:本文系2015年7月至2016年底万众瞩目的“宝万之争”,公众所关注的做出简要分析并做出法
关键词:宝万之争上市公司;控制权
一、关于宝万之争事件分析
董事的议案。7月1日,万科董事召开会议,以11票 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不同意深圳 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提请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的议案”, 意味着华润也投票反对罢免现任董事监事。 7月5日,钜盛华继续购人万科A股股份,由此 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占公
司总股本的24.972%。
就宝能系首次举牌万科,前海人寿通过二级市 场耗资80亿元买人万科A股约5.52亿股,约占万科 A股总股本5%。7月24日,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 人钜盛华对万科二度举牌,持有万科A股股份1 1.05 亿股,约占万科A股总股本的10%。到8月26日, 前海人寿、钜盛华增持了万科5.04%的股份,宝能系 合计持有万科15.04%的股份,首次超越了万科原第
但是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龙头企业其体量之大足可以用巨无霸来形容虽然在宝万之争爆发之前公司的发展良好公司保留的创始人王石团队的管理层也受到诸多褒奖但是控制权应该要和所有权相匹配想要控制一个上市公司保持相对优势的股权是最有效且最基本的这也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励控制者为公司用心经营
第2期
投资与刨业
从“宝万之争"看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
款、暂缓推进或考虑终止合作;另外,6月底以来,万
科A合作伙伴、客户、员工、以及其他中小股东对公 司前景的疑惑和担忧进一步加剧;第三,万科物业5 个洽谈合作项目暂缓、变更或考虑终止合作;1家物 流地产的合作方要求调整合作条款;多家境外基金和 银行暂缓了项目合作与贷款;第四,团队稳定性受到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
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如何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引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是企业界的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战斗。
掌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可以拥有公司的决策权和财务权,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盈利能力。
这篇文档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您在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第一步:分析目标公司在开始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仔细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1. 公司治理结构:了解公司的董事会组成和决策过程,确定潜在的支持者和对手。
2. 股权结构:研究公司的股权结构,确定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
3. 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4. 行业前景: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
通过对目标公司的深入了解,可以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和策略。
第二步:构建强大的联盟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单打独斗往往难以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强大的联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立联盟的方法:1. 吸引金融机构: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专业支持。
2. 吸引其他大股东:与其他大股东合作,共同推动控制权争夺计划。
3. 寻找合适的法律团队: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事务所合作,以处理法律程序和纠纷。
第三步:制定策略和计划制定明确的策略和计划对于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1. 收购股份:通过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逐渐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以获取控制权。
2. 发起并购:与其他公司合并或收购目标公司,以整合资源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3. 筹码结构调整:与其他大股东合作,调整股权结构,以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
4. 发起投票:利用股东大会的投票权,争取支持者的投票,从而改变公司的管理层和决策。
制定合适的策略和计划需要综合考虑目标公司的特点、市场环境和资源情况。
第四步:实施和评估一旦制定了策略和计划,就需要开始实施并及时进行评估。
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解决
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的经济实体,逐渐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股东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股东利益冲突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股东利益冲突的现状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普遍存在于股东之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控制权之争在上市公司中,股东通过持有股权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当股东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就容易发生控制权之争。
一方面,大股东往往通过掌握较高比例的股权来主导公司的决策;另一方面,小股东则常常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寻求一定的话语权。
这种控制权之争往往导致公司治理的混乱,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1.2 利益分配不公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通过派息和分红的方式回馈给股东,然而,利益分配不公也是股东利益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股东往往倾向于将利益更多地留给自己,而对小股东则给予较少的回报,这使得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引发了利益冲突。
1.3 资产流失与挪用上市公司的经营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而恶意大股东往往通过虚构交易、违规担保等手段将公司的资金转移至自己的私人账户,导致公司资产流失与挪用。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也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信誉。
二、股东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冲突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 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和股东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股权分散度较高,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较小;相反,如果股东相对集中,大股东往往拥有较高的控制力,小股东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
2.2 公司治理不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着股东利益冲突的发生和解决。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导致大股东的过分行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2.3 盈利模式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许多上市公司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只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控制权争夺——基于康达尔公司的案例研究
XIANDAIYINGXIAO控制权争夺—堪于康达尔公司的案例研究齐亚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摘要:在我国,伴随着两权分离理论的盛行,公司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容易发生控制权的交易。
控制权争夺越来越成为公司 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康达尔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案例研究为基础,通过事件发生的时间 顺序,分阶段概述,并对康达尔控制权争夺事件进行回顾与梳理3研究发现:股权分散、控股股东与公司管理层、控股股东与中 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是案例控制权争夺的主要原因,并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监督管理以及中小投资者等层面,对未来控制权 争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最后以期对于控制权争夺事件的解决提供借答3关键词:制权争夺;康达尔;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文献识别码:ADOI : 10.19932/j .cnki .22-1256/F .2021.05.1561. 引言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公司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尤 其是股权结构集中与分散层面。
而股权结构与控制权之间的 关系,相关理论和学术界有所涉及。
公司股东持股比例越分 散,外部股东越有机会趁势攻击,股东之间越容易产生控制权 的交易,从而使得公司控制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公司控制 权争夺涉及的利益团体较多,主要是外来资本、公司管理层以 及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较为明显,当这些利益团体之间 出现利益纠纷时,就容易引发控制权的争夺行为。
所以,公司 控制权之间的争夺会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
2. 案例介绍康达尔公司的控制权争夺始于2013年,持续了 5年之久,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其中包括多家企业彼此之间的利益博弈。
本文主要将康达尔公司的控制权争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林志系频频收购,持续增持康达尔(2013年9 月-2015年8月)2013年9月,林志第一次决定收购康达尔公司的股份。
然后,林志账户组分别在9月,10月、12月这三个时间段,对于 康达尔公司股份增持至5.12%、10.39%以及15.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攻与防——董事会的控制与反制成伟 | 环球律师事务所一、引言控制董事会,无疑会已取得股份的收购人进一步控制上市公司的首要目标。
另一边厢,上市公司的现任董事会,当然通常也不会坐以待毙。
如此一来,作为上市公司管理执行层面的核心决策主体,董事会势必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万科纷争中的“分母大战”,虽还未完全涉及收购人对董事会席位的直接争夺,但已经很夺眼球地显示出了董事会话语权对利益相关各方的重大影响。
所谓话语权,也就是要在董事会中有代言人。
[1]这就涉及到收购人对董事会的改组以及原控制人及现任董事会的反制,也就是董事会席位的争夺。
关于董事会的改组,涉及到董事的提名与选举。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董事(职工代表董事除外)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而股东大会的选举又涉及到股东大会的召集、提案、召开与表决。
有关股东大会的相关事项将另行撰文详述,本文将先来分析一下董事的提名与选举问题。
二、侯任董事的提名(一)董事的提名与股东大会的提案权改选董事会首先涉及的问题是,谁有权提名董事候选人?关于这个问题,《公司法》并没有明确的直接规定。
在这方面,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14年10月修订)(简称“《章程指引》”)第82条规定,董事候选人应以“提案”的方式提请股东大会表决。
由此来看,谁有权提名董事候选人的问题实质上涉及的是谁有权向股东大会“提案”的权利。
关于股东大会的提案权,按照《公司法》第102条、第118条规定,以及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2014年10月修订)(简称“《股东大会规则》”)的相关规定,下列主体有股东大会的提案权:-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提案程序: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2日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或者- 董事会(直接提交);或者- 监事会(直接提交)。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均有权直接向股东大会提交提案。
除此以外,另一个拥有股东大会提案权的主体便是持股3%以上的股东。
不过,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独立董事的提名问题。
按照证监会2001年8月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简称“《独董制度》”),持股1%以上的股东即可提名独董人选。
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一个程序问题是,在一次提出多名候选人的情况下,按照《股东大会规则》第17条,每一名候选人均应当以单项提案的形式提出。
对于此类平时可能不一定关注的程序或技术性细节,在控制权争夺时却可能成为彼此攻防的关注点之一,甚至可能引起交易所的关注。
例如,在康达尔(000048)一案中,深交所的关注函中就此提到了对于新任董事候选人的议案未能每位均以单项议案提出的问题(公告编号2016-075)。
对此问题,康达尔按照深交所的要求进行了规并补充了相关提案容(公告编号2016-076)。
(二)董事提名与股东大会的会议召集根据上述规定,持股3%以上的股东的提案需要经由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出。
实务中,尤其当涉及控制权争夺时,往往会出现现任董事会不配合收购人的提案请求的情况。
这种情形下,收购人应如何推动董事会的改选进程呢?这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收购人能否绕开董事会直接召开股东大会的问题。
关于股东大会的召集,根据《公司法》第101条以及《章程指引》第48条的规定,股东大会的召集途径包括:- 董事会召集;- 监事会召集(前提是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或者- 连续9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自行召集(在董事会、监事会均不召集的情况下)。
按照上述规定,对于持股已达到或超过10%的收购人而言,即便上市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不予配合,该等收购人也可以自行召集股东大会推举自己的董事候选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收购人取得股东大会的会议召集权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该等收购人持股时间已达到连续90日。
对于刚刚取得股份不足90天的收购人来讲或者虽已取得提案权但持股尚未达到10%的收购人来讲,则仍需要通过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进行召集。
实务中,现任董事会往往会极力抵制收购人的各种请求。
这种情形下,通常会经由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进行召集。
例如,在京基—康达尔(000048)以及宝银系—新华百货(600785)案例中,收购人都是通过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提交了相关提案并召集了股东大会会议进行审议。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公司法》等现行法律框架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拥有诸多的法定权利,或者基于其忠实、勤勉义务可以提出若干正当理由(无论其真实动机如何)进行抵制或不配合;而主要作为一个监督机构的监事会则往往没有太多实质权利可以对收购人进行反制。
尤其当交易所发出相关关注函以后,上市公司监事会很难找到合适的正当理由对收购人的提案或股东大会的会议召集请求进行抵制。
另外,从采取反制措施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还有可能会在其章程中采取更严格的提名程序要求,比如要求连续持股 180天以上或持股比例达到15%或更高方才有提名权,甚或直接规定董事提名必须经过董事会方能作出。
对于此类章程条款的反制措施与现行法律规定是否存在冲突,我们将在后续有关章程反收购条款的相关解读中进一步分析。
三、董事候选人的资格及其审查(一)董事任职资格的一般要求侯任的董事必须满足相关的资格要求。
在这方面,主要的相关要《公司法》以及沪深交易所相关规要求所列举的负面清单。
● 《公司法》第146条规定的情形,主要包括:-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 因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犯罪被判刑或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且执行期满不足5年;- 因对之前破产或被吊销执照的企业负有个人责任且该等破产或吊销执照未满3年;或- 个人负有大额未偿还债务。
● 沪深交易所相关规(即,上交所《董事选任与行为指引》(2013年修订)、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运作指引》(2015年修订))的进一步要求,主要包括:- 被证监会证券市场禁入,尚未期满;- 被交易所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尚未期满;- 近3年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 近3年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或两次(上交所)/三次(深交所)以上通报批评。
[2]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各上市公司纷纷考虑修改公司章程应对潜在的收购威胁的过程中,在一些公司拟进行的章程修正提案中也涉及到了对董事候选人的任职资历的相关要求。
例如,在002407多氟多、600634控股的章程修正提案中,规定在发生恶意收购的情况下,收购人提名的董事候选人应具有至少5年以上主营业务相关管理经验。
对于此类章程条款的修改,后续将单独行文阐释。
董事候选人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交易所规关于任职资格的要求,是基本的合规要求。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有权来审查董事会候选人的资格?实务中,参考交易所的有关指引,上市公司的章程一般会规定,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提名委员会负责候选人的资格审查。
这是常规情形中的惯常操作。
而在控制权争夺的过程中,收购人的立场和现任董事会的立场非常可能会出现分歧。
这种情况下,收购人可以指称现任董事会成员不符合《公司法》及交易所规指引的相关资格要求,并可通基于此向股东大会提出罢免案(详见下述分析)。
另一方面,现任董事会也可以主收购人所推荐的董事人员不符合有关资格要求,而拒绝将提选举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表决或作出否决。
(二)独立董事的特殊地位董事会中有一个特殊群体—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这个群体的话语权不容忽视。
按照《独董制度》、证监会现行并购重组规则以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等相关要求,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机构组成方面- 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应占1/3以上;- 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比应达到1/2。
● 会议召集方面- 提议召开董事会;- 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 重大事项决策方面- 关联交易审核;- 董事及高管任免及薪酬;- 聘请审计师;- 利润分配;- 股权激励;- 重大资产重组;- 要约收购;- 管理层收购(此时独董在董事会席位中占比应达到1/2,高于常规的1/3;决议也应2/3以上通过,高于普通的1/2标准)等。
● 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三)独董候选人的资格要求考虑到上述种种重要作用,独董席位势必也会成为控制权争夺双方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考虑提名合适的独董候选人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还是该候选人的资格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在这方面,除了上述适用于所有董事的一般资格要求以外,证监会的《独董制度》以及交易所的相关规要求主要是强调独董候选人应满足相应的“独立性”要求,尤其不能存在如下有违其独立性要求的情况(包括最近1年存在相关情形的情况):- 候选人或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在上市公司(含其附属企业)或其实际控制人(含其附属企业)任职;- 属于持股1%以上的股东或前10名自然人股东,或其直系亲属;- 候选人或其直系亲属在持股5%以上的股东单位或前5名股东单位任职;- 为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及其各自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以及- 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要求的情形(如在有重大业务往来单位任职)。
另一方面,考虑到独董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除上述容以外,监管机构还对独董候选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主要包括:独董候选人应具备5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候选人若有公务员、中管干部、高校领导等特殊身份,其兼职独董符合相关要求;同一候选人任职独董职位的上市公司不能超过5家;担任同一家上市公司的独董职位连续届满6年后不得续任。
另外,独董候选人必须参加交易所组织的独董培训,并取得交易所的独立董事书。
如果候选人在提名时未取得独董资格证书的,其需要书面承诺将参加最近一次的交易所资格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
(四)独董候选人的资格审查及备案从程序方面,相比较普通董事候选人的资格由上市公司董事会自行审查的部程序,监管机构对独董的任职资格审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在提名后或至迟在股东大会通知发出时,有关提名主体(董事会、监事会或具有独董提名权的股东)应将候选人履历等资料提交交易所备案;- 董事会对监事会或有提名权的股东(即持股1%以上的股东)所推荐的候选人有异议的,应向交易所报送书面意见;- 交易所对候选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提出异议;- 只有当交易所未在规定期限提出异议的,有关选举独董的提案方可提交股东大会表决;对于交易所提出异议的,不得提交股东大会表决。
简言之,在未经交易所备案或者虽已提及备案但交易所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股东大会不能就独董人选进行表决。
正因如此,在控制权争夺战中,在有关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之前,相关利益方很可能就已经利用前述程序环节展开了激烈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