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先秦“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先秦“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有“中”与“和”的概念,如“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协和万邦”(《虞书·尧典》)等。
这里,“中”的含义是公正适度,“和”则是平衡和谐之义。
值得一提的是,《尚书》中的“中”与“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不持“中”就难以致“和”。
但真正将“中”、“和”连称,做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较为系统的论述还是在春秋战国之际。
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就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赋予“中和”这个哲学命题以最普遍的意义。
虽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谈到“中和”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如“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等,都是强调个人行为的适度、完美性,但其终极目的仍是要通过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修养而达到整个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
理想往往是现实的反面。
孔子和后来将孔子中庸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礼记·中庸》的作者及孟子、荀子诸人,都处于礼坏乐崩、战乱迭起、社会动荡、道德伦理裂变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
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实际上直白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论语·先进篇》载孔子的弟子曾皙在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不由得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曾皙所描绘的自由和谐温馨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引起了孔子强烈的心理共鸣。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摘要】《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探讨了“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礼记》中,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共处;乐和思想则强调和谐相处和心灵愉悦;中和思想则主张平衡和谦逊。
这三种思想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
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礼记》中汲取启示,学习平等、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礼记》对“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哲学智慧,为建设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贡献。
【关键词】《礼记》、大同、乐和、中和、思想、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启示、贡献。
1. 引言1.1 介绍《礼记》的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五经”之一,也是“四书”之一。
它是在先秦时期陆续形成并逐渐固定下来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是孔子及其弟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礼记》以“礼”为核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社会道德、仁爱亲敬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关于人伦道德的经典之作。
在《礼记》中,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同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和谐相处,共同追求理想境界;乐和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和睦相处,共同享受快乐之事;中和思想则强调人们应该内外协调,处事稳健。
通过对《礼记》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指导我们在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和谐、和睦、平衡的境界。
1.2 概述“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在《礼记》中的重要性《礼记》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其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在整部经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和规范。
这些思想在《礼记》中被细致地阐述和探讨,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先秦儒家“中和”观对和谐天人关系、构建生态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儒家 “ 中和"观对和谐天人关 系、构 建 生态伦理 的 价值和意义
赵文静
( 安 徽 大学 哲学 院 ,安 徽 合 肥 2 3 0 0 3 9) 摘 要: “ 中和 ”之 道 即是 中庸 之道 , “ 中和” 思 想是儒 家传 统文 化 的核心 精神 ,具有 统摄 性 的作 用 , 它集天 道观 、认 识 论 、人 生 实践 于一 体 . 指导 , A - 4 f ] 的 生 产活动 和 实践 活动 。 中和 之道 要 求用公 平 、公 正 、恰 到好 处 的 中行 来 指导 人们 的 活动 ,它启 示 的天地 万 物一 体 、尊 重 自然规 律 、善 待 万 物 的思 想 ,对我 们 克服 以人 类为 中心 、保持 生态 平衡 、 实现 人 和 自然 和谐 共 处 有极 大的借 鉴 意 义和 指 导作 用 。 本文 通 过论 述 “ 中” 与 “ 和 ” ,以及 “ 中和 ”的 辩证 关 系 ,加 深 对儒 家 中和观 的理 解 ,用以指 导现 代社 会 和谐 自然观 的建 立 。 关键 词 : 中和 ;生 态平衡 ; 自然和 谐
“ 中道 ” 。
1 . 2 “ 和 ”的起 源
地位焉 ,万物育焉。”此后 , “ 中和 ”思想经由儒家的发展而不 断深 化 ,成为了中国和谐精 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 周易 》中 , “ 中”被 视为处理客观事物矛盾 的普遍规律而被重视和实践 。如乾坤 、贵贱 、 刚柔 、水火 、损益、盈虚 、进退 、得失等 ,事事充 满了矛盾 。此外 。 《 周易 》不仅看 出了矛盾 的对立 ,同时看到了矛盾 的统一性 ,并强调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合作和补充为主 , 从 而形成 了天地万物生生 不息的流动变化 , “ 水火不相逮 ,风雷不相悖 ,山泽通气 ,然后能变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
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赵博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0期摘要:“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折射出现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光辉。
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最新人类文明,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汲取智慧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83-01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天人一体”“天人一气”“天人一物”和“天人一道”等主要观念,并主张“仁及草木”“德及鸟兽”的天人和谐理念,对当时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重大战略位置。
因此,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先秦“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形成(一)西周“以德配天”与“天民合一”思想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天命神权观念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看来,“国之大事惟祀与戎”[1],认为人应该受神所主宰,万事应遵神的旨意,人失去了独立性,从而谈不上“天人合一”。
但在西周之后,周公提出了“天命不常”“以德配天”的思想,并且逐渐认识到“天命”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类行为的性质所影响。
周武王也曾说到“惟天地万物之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认为世间万物皆天地所生,是万物的父母,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人中聪明者应承担起保护人民的责任并充分地听从民意。
这种“天民合一”的天命观,更多注重的是伦理本体,而非自然本身。
(二)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孔子在西周“天民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天”应理解为自然之天。
提出要敬畏自然和“乐山”“乐水”的美学理念,并主张把仁爱思想推广到草木与鸟兽方面。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文档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谐”一词意指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更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
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互相争鸣,道家和谐思想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至今仍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发掘道家和谐思想这一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有利于加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一、老子“冲气以为和”思想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启发老子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记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 47在这里,“冲气”意为阴阳互相交合激荡。
“和”则指“和气”、“和合之气”,比喻阴阳协调的状态。
老子在这里认为宇宙万物之中都含有阴阳,阴阳相“冲气”是两者之间和合的时机,阴阳相合意味着天地之间的和气、和谐。
而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1] 34,这就是说天地之间互相平衡、协调,雨水充足而分时节,只有如此民众才能生活安定。
而且,老子在关注自然界自身和谐的同时,还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道:“上善若水……故几于道”,这里是说“道”作为天地间万物产生的根源,是这个世界运行规律及其本源,而水的德行就最接近于“道”。
这里提倡的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包括老子提倡的“常善救人”与“常善救物”等,这些都是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同时,老子还指出,人要达到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做到“知足”和“知止”,告诫人们在需求上要懂得尺度,在行为上要有限度。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 13人们过度的追求?色、美味会导致“目盲”“心发狂”等一系列弊端。
老子还注重维护自然生态间的平衡,主张适度、适量的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滥杀鸟兽鱼虫和滥伐林木,并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上升到“道”的高度,他说“天下之道其犹张弓与?……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中国先秦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论述的现代意义(1)
中国先秦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论述的现代意义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的理想追求。
先秦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包括人和自然的“天人合一”,人和人关系的“人和”,以及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而不同”三个方面。
它的现在意义主要表现在借鉴作用上。
本文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关于“和谐”、“和谐社会”的论述,来引出其论述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和谐社会现代意义Abstract: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is thousands of years has been the same ideals. To achieve this pursuit, this time from the pre-Qin thinkers, Lao Tzu, Confucius, Mo Zi and Zhuang Zi and Xun Zi, Han Feizi, and so on "harmon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exposition, to lead its exposition of China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odern sense. Pre-Qin thinkers on the exposi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cluding natural and "Harmony", and the people "and", as well as human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different" three aspects. It is now the major significa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ference..Key words:Pre-Qin though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odern sense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谱写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构成这些文明和文化的诸多要素中,其中最重要,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点的是“和”的理念。
先秦儒法的共同诉求与和谐社会建设
先秦儒法的共同诉求与和谐社会建设[摘要]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重德治,法家重法治,似乎水火难容;事实上,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下的先秦儒法两家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探讨儒法两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共同诉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法家;共同诉求;和谐社会先秦儒家和法家可谓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
由于儒家和法家在治国整体倾向上的对立,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看到二者的差异,而忽视了其社会政治上的共同诉求。
我们这里从中挖掘出其共同的方面,以期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借鉴和启示。
一、先秦儒家和法家社会政治上的共同诉求(一)社会政治理想的趋同性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生产大发展,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旧的奴隶制度腐朽衰亡,新兴的地主阶级产生,历史的车轮驶向何处?一时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儒家和法家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深刻思考。
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1.社会大同,天下一统。
《礼记·礼运》曾对理想的大同之世做出具体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
” 梁惠王曾问孟子,“天下恶定乎?”孟子明确而坚定地回答说:“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追求的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结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士大夫出的混乱状态,实现天下安定。
2 .发展生产,民生富足。
儒家向来关注义与利的矛盾冲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孔子提出“君子忧道不忧贫,”“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先秦儒家和谐伦理观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先秦儒家"和谐"伦理观对和谐社会的启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正义、发展、公平为特点,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方面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社会既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
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
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不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亦或是个人修行、人际交往的角度,甚至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志里,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目的所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
本文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三个角度来梳理儒家“和谐”伦理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
在农耕文化的初期阶段,“天”或者说自然的力量对于人类是有重大影响的。
因此,认识自然,认识“天”,与“天时”保持一致,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应该说,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天和自然的崇拜,对于历法的较早的科学认识,都是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农耕生产只有与自然相适应、与四时合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可能有好的收获。
这样一种生产实践,极大影响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势必出现大量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天人协调”的观点。
(一)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当然,在儒家思想中,“天”包括了“自然之天”、“社会之天”、“伦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种含义,这里,我们主要从“自然之天”入手,来探讨儒家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观点。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先秦儒家文化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行政管理 2014410565 邓钦钦指导教师徐自强依托课程西方管理思想史摘要:本文对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治理思想进行简单分析,从先秦儒家文化中的“民贵君轻”、“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等思想出发,运用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治理的“促进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了社会治理要想更长远地发展,离不开对先秦儒家文化优秀思想的吸收,因此社会治理要借鉴以及吸收先秦儒家文化的治理思想,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秦儒家文化思想中的积极思想和优秀智慧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家进行社会治理。
关键词:先秦儒家文化社会治理启示引言: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思想的创始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但儒家文化的发展道路曲折,历经艰辛,屡受磨难。
儒家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学派的猛烈冲击和激烈批判;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大量儒生遭到了迫害,儒学发展停滞不前;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从而排斥儒家文化;在唐朝又遇到了佛学的挑战;文化大革命时受反孔批儒的思潮影响历经空前之灾,但直到今天儒家文化还有勃勃生机,富有活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国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中,并能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自己。
但现代很多人仍然把它当作封建的“代表”,认为它是封建思想与顽固残留,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本文就从先秦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谈一谈它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一、先秦儒家文化的简单介绍(一)先秦儒家文化的地位先秦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创立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最初的儒家文化只是儒家思想家的观点表达,后来经过儒家历代思想家的不断发展,至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儒家文化作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中国社会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文化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封建统治时期。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诸子经典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些经典包括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墨子的《墨子》等著作,它们不仅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个人修身养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先秦诸子经典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概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先秦诸子经典,探讨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与个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深入理解先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推动先秦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2.1 孔子及《论语》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经典著作《论语》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论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了君子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首先,孔子倡导君子治国,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论语》中有关于仁、孝、礼等道德伦理观念的阐述,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统治者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并对整个国家建立起道德规范。
其次,《论语》中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从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和睦与顺利运行。
进一步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他提出国家的治理需要以仁爱、公正和智慧为基础。
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2 孟子及《孟子》对自己的影响: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经典著作《孟子》对个人成长与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也不断变化着,不同阶层的人对于社会变革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乎,“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孙膑、吕不韦等等。
他们为后世撒播下智慧的种子,当我们细心梳理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文化,能切实的感受到他们的感悟依旧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异彩纷呈、影响颇深。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
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忐忑,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
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
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这对于今日的官场和职场就有着颇深的意义,有权人的贪图享乐,占有了社会的大部分财产,但却禁不住外物的诱惑,不能真正的为民服务,想必是这个社会的一大遗憾吧!官官相护,而平民孤掌难鸣。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先秦思想家们重“礼”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重法”的思想。
“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国家政治治理的具体策略,为当时统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国家治理之道,也为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隆礼重法”的理论前提荀子哲学思想建立在他对人性的考量上。
“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荀子认为,人天生充满了各种欲望,对社会物质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索取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然而,在任何历史时期,物质都不能够完全满足个人的私欲,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扩大,同时,社会物质财富相应地减少。
因而,荀子讲“人性本恶”,一方面,是因为人无法避免无限满足自然欲求的本性,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求产生矛盾,会导致社会发生争夺。
荀子生活的战国年代,正面临“争夺生而辞让亡”的现象,为改变人的本性,扭转战争杀伐的局面,实现社会和谐,荀子提出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哲学。
人既然“性本恶”,又如何实现“群分合一”的理想社会呢?荀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教育自我提高、环境渲染自我完善,改变人的本性,通过社会礼义规范、法律法规约束人的本性,实现个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群分合一”是荀子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希望社会达到“合”的目标,即,和谐。
但荀子所指的和谐,是差异和谐。
和谐建立在“分”的基础上,“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得之分义也”,人天生有不同的社会等级和社会身份,理应遵从所在等级的等级制度,言行符合社会身份的要求,社会分配符合等级规范,这样社会才不至于陷入无序竞争中,从而达到差异和谐的理想境界。
荀子之“分”不是对人人平等思想的否定,他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不同职业、不同等级的人通过后天努力都可以成为圣人,达到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
但荀子着眼于现实世界,个人资质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人等级也受到等级社会的严格划分,因此,人人完全地位平等、社会分配完全公平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只能通过“维齐非齐”来实现。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后世影响论文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后世影响论文摘要:“德治”与“法治”是互相包含、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要充分借鉴和吸收社会的道德观念,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与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
一、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后世影响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先秦儒家对后世的影响,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安定,对树立社会秩序以及教化人们思想具有标尺作用,是中华民族良好的道德品质;从消极的一面去看,他禁锢了人们思想,抹消了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识,以及儒学自身的弊端阻断了社会的更新进步,这也是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思想原因之一。
(一)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积极影响1.“合和观”——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是两千年来儒家一直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社会目标,并设计出“大同社会”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蓝图,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的限制虽然没有实现,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中“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儒家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追求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和谐。
儒家经典中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人由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所以儒家认为“礼”的作用应该以“中和”为可贵,社会治理的措施应该以这个为原则,如果不是用“礼”去调节社会秩序是行不通的。
儒家之所以用“礼”去调节当时社会混乱的秩序,也是以“和”为目的。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认为“和”与“同”是不同的,“和”是和谐,而“同”则是为了私利的附合。
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在这里说明影响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是人和,即所谓的民心,人心。
先秦儒家所构想的和谐社会,在《礼记》中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渗透在各家流派思想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启示。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和谐社会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初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精神,“和”文化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
“和”与“合”两字,最早分别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
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构成和合范畴。
“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合”指的是汇合、结合、联合、融合等。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统一,“和合”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正如程思远先生所说: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
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1]。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地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和春秋末年的晏婴。
据《国语·郑语》载,史伯提出了“和”的概念,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并解释“和”的意思是“以他平他谓之和”。
史伯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惟有和谐共处,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同则不继”。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理论的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
晏婴用“相济”、“相成”的说法发展了史伯“和”的思想,他严格地强调了“和”与“同”是完全相异的两回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视“和”为人文精神的核心。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提倡用宽容谅解的精神去缓和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孔子还从人道角度出发提出了人生修养的“执两用中”、“致中和”的思想,强调事物的度与和谐。
浅析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价值意义
浅析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价值意义作者:韩晓昌林燕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0期摘要: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和谐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类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梳理研究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和谐思想价值意义所谓“先秦儒家”,主要是指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他们在山呼海啸的社会动荡时代,秉承先辈前人的思想成果,汲取社会历史发展的营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了儒家学派的辉煌,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和谐思想,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1.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的思想源远流长,而第一个从理论范畴上对“和”进行阐释的人是西周末年史伯。
他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史伯将“和”与“同”严格区别开来,“以他平他谓之和”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而得其平衡。
史伯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两百多年后的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可以说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科学地回答了和谐的本质即“多样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史伯有关“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渊源。
2.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尽管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但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和谐。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
2.1人的身心和谐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先秦儒家既重视人肉体的身,又重视人精神的心。
孔子非常注意对身体的保养,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孟子认为:荀子更是“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先秦儒道“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天人 一体 的整体 哲学
正 是 现 代 生 态 伦 理 学 的 核 心 关 切 及 追 索 目标 。 因 此,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 “ 天人 合 一” 也 是 引 导人 们正 确 处 理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 生 态 思 想 。
性 正 是 通 过 对 自然 的 改 造 来 体 现 , 从 而引 发人对 自
然 肆 无 忌 惮 的 破 坏 。与 此 相 反 , 在这一点上 , 先 秦 儒 道 的“ 天人合 一” 观 并 没 有 将 自然 与 人 割 裂 开 来 , 而是 以天道 与人 道统 一 为思想 核心 , 强 调 人 与 自然
来诸 多有 益启示 。
一
方 式上 强 调 天 道 与人 道 、 自然 与 人 为 的 沟 通 和 统
一
,
自然 的 和 谐 , 并 将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纳 入 到 道 德 思 考 的范 畴 中, 在 这 种 理 念指 导下 , 人 们 往 往 能 比较 好 地 处 理 人 与 自然 环 境 的 关 系 , 自然 的 生 态 秩 序 与 人
王欣龙 先秦儒道“ 天人 合一” 生态思想及其 当代启示
2 9
盾 — — 阴 阳— — 的相 互 作 用 和 演 变 的 规 律 , 这样 ,
实现 与天地 万 物 一体 , 对 天 地 施 以仁 爱 之心 , 也 就
万 物 生 成 的 过 程 就 被 统 一 到 了 天 地 整 体 之 中 。道
“ 天地合而万 物生, 阴 阳接 而 变 化 起 ” ( 《 荀 子 ・礼 论》 ) , 人 与 自然 万 物 都 是 在 “ 天 地 合 气” 的运 动过 程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甚早,多以单字“和”或“合”出现。
最初来自于音乐,指声音的相应协调。
引申到其他事物,和谐表示不同事物之间的协作现象和协同作用。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提出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自然论,此处的“合”即和谐。
后来,和谐概念就引申到个人身心、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多个层面的内涵。
当说到个人身心和谐时,是指个人身心的统一、平衡与协调,理想境界是达到“内省修己”的身心和谐;当说到人与人的和谐时,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处于配合融洽的状态,理想境界达到“和为贵”的人际和谐;当说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时,是指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理想境界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个人身心和谐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注重人的内在性情的和谐,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问题,主张通过个人内在的修炼,实现身心和谐,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典籍《中庸》里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和谐的内心修养方式。
在如何达到身心和谐问题上,儒家提出“安身立命”、“内省修己”主张,强调“修身”为本,视“修身”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
比如,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戒”、“三乐”、“五行”、“五美”、“六艺”、“九思”等“修身”之道。
儒家后世更进一步将“修身”放在人生诸大事的首位,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他们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目标,就应做到“身心和谐”,实现“内在的超越”。
而做到这些,需要个人以修身为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步步做起。
为了实现身心和谐,儒释道三家都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
(二)人与人的和谐“仁”是儒家确定的最高道德准则,核心是爱人,强调人际和谐。
论先秦哲学思想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启示.doc
论先秦哲学思想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启示作者:黄文浩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摘要]文章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汲取先秦哲学思想的精华,结合心理学理论,探索其对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先秦哲学思想大学生和谐发展[作者简介]黄文浩(1974- ),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
(广东广州 510665)[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82-0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具体到大学生,就是要动态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学业发展和谐,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百花齐放、博大深邃,孔老庄孟之大家灿若繁星、晓理通经,笔者尝试从诸子百家浩瀚之思想宝库中取其一粟,结合心理学理论,探索其对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几点启示,与方家共论。
一、打造自我的和谐(一)当代大学生自我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阶段(18~22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时期,自我意识出现明显分化,主观我、客观我以及理想我、现实我从原先笼统的自我中分化出来。
他们紧密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视角去探求自身内部世界和客观外部世界;他们强烈关注自身发展,渴望自我道德人格独立,追求个人价值理想实现,迫切要求自我塑造、自我完善。
笔者以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和谐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确立生命主体价值所带来的不和谐。
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人、事、世似乎都打上了物质主义的烙印,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什么才是生命的根本?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是名?是利?是物?是功?还是学问或德行?很多大学生摇摆于当今的多元价值中不能自主,正为如何确立起自我稳健的主体价值而苦恼。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先秦诸子的“和”、“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先秦诸子曾提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致中和”“兼相爱”“群分论”等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先秦诸子思想的营养,修己安人,求大同、存小异,尊重万物并与之共存共荣,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关键词:先秦诸子“和”、“同”思想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同”思想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先秦诸子“和”、“同”思想“和”、“同”的概念最早见于《国语•郑语》。
公元前773年,郑桓公为周司徒,问周太史伯阳父王室命运,史伯认为周王室将亡,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并进一步解释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和”就是“以他平他”,也就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各种不同的丰富的多样的事物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整合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共同发展,这才是事物的生生之道,故曰“和实生物”。
相反,“以同裨同”则是单一性的,毫无差别的“同”相互简单叠加,那么事物将得不到发展和前进,故曰“同则不继”,即“以同裨同,尽乃弃也”。
春秋末期的晏婴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认为“和”不仅仅是不同质的事物的调和与兼容,还包括互相矛盾的事物的相成相济,即对立统一的事物或两个方面,例如:可否、大小、高下、刚柔等,而这种相互对立统一的范畴的平和与统一包含了差别、矛盾、对立的统一,更可贵的是他用“和”、“同”的思想来论述君臣关系:“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有“中”与“和”的概念,如“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协和万邦”(《虞书·尧典》)等。
这里,“中”的含义是公正适度,“和”则是平衡和谐之义。
值得一提的是,《尚书》中的“中”与“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不持“中”就难以致“和
”。
但真正将“中”、“和”连称,做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较为系统的论述还是在春秋战国之际。
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就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赋予“中和”这个哲学命题以最普遍的意义。
虽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谈到“中和”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如“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等,都是强调个人行为的适度、完美性,但其终极目的仍是要通过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修养
而达到整个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
理想往往是现实的反面。
孔子和后来将孔子中庸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礼记·中庸》的作者及孟子、荀子诸人,都处于礼坏乐崩、战乱迭起、社会动荡、道德伦理裂变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
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实际上直白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论语·先进篇》载孔子的弟子曾皙在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不由得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曾皙所描绘的自由和谐温馨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引起了孔子强烈的心理共鸣。
其实,非止儒家,从本质上说,诸子争鸣都是要从维护各自所代表的阶层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自己所设计的安定社会方案,真可谓殊途同归。
所以,“中和”理论的形成,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儒家学者对传统的“中”、“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的产物。
先秦儒家学者所追求的“中和”,是指事物的矛盾对立面的辩证、有机统一,绝非无矛盾的叠加与无原则的折衷调和,后者被称之为“同”。
《国语·郑语》、《左传》昭公十二年分别载有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论,对和、同的概念内涵作了严格的区分。
他们都赞成“和”而反对“同”,指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孔子也明确地表态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乡愿,德之贼也。
”(《阳货》)这足以说明,先秦儒家学者对无原则地折衷调和的危害是有着清醒认识的。
不仅如此,先秦儒者还提出了“时中”的思想,孔子强调“毋固”(《论语·子罕》),《礼记·中庸》则明确提出“君子而时中”的思想,孟子强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孟子·尽心上》)《周易·系辞传》也说“变通者,趣时者也。
”这些话都在强调执中的“标准”应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条件的变化而灵活掌握,不可拘泥旧章,固守一辙。
不过,持中的标准是什么?特别是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事物的“中”如何界定,这在“中和”的初创者来说,没有也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论述。
就孔、孟而言,至少是将西周时期的“礼”作为持“中”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按“时
中”的原则,这恰恰是“固”而“无权”。
因此,尽管孔、孟竭其一生之力,满怀一腔救世热忱,四处奔走呼号,“中和”境界仍然仅仅是存留其心底的一个美好的梦。
以至于连孔子自己也承认,实现“中和”理想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而汉以后的历代儒者非但没有将“中和”理论进一步完善甚至于发扬光大,反倒日益滑向折衷调和、求稳怕变的道路上去,这应当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不幸。
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儒者的“中和”理论本身就有先天不足的毛病,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秦汉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日益强化,缺乏先秦时期那种百家争鸣式的学术研究氛围,学者们不得不时时顾及如何巩固封建制度这一要义,有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在作怪,就使“中和”理论的探研日益失去了科学性。
尽管如此,先秦“中和”思想对于当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只有社会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谋求发展,也才会有人民的平安幸福可言。
由于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因此,“中和”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与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缘此,中华民族对稳定有序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有特殊的向往。
这
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民族心理基础。
其二,为了实现“中和”理想,先秦儒者孜孜以求不言放弃的精神,“和而不同”的清醒意识,随时变易以持“中”的智慧,以及为寻求“中道”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的人生态度,都为今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