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推进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各地的教师们积极探索和实践语文教学方法。
因此,对小学语文课例进行研究,对于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小学语文课例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情况,进一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将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调研”的方法,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
通过收集和分析问卷和采访数据,得出评估结论。
四、研究结果和结论首先,对于小学语文课例的设计,研究表明,多数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其中,大多数教师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质教育。
其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发现多数教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授知识点时,教师广泛采用了课件、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训练时,也采用了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方法,其中多数学生对这些教学方法表示了认可和支持。
最后,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况评估,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其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等还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同时,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课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教师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有的方法值得推广与借鉴。
但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语文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等,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小学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小学教学课例研究。
本次研究以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典型课例的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标1、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探索有效的互动策略。
2、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寻找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3、分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研究对象选取了学校名称年级班级的学科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任课教师为教师姓名。
四、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由研究团队成员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氛围等方面。
2、学生访谈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理解和困惑。
3、教师反思任课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与研究团队分享教学中的得失。
五、课例描述本次研究选取的课例是具体课题名称。
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导入方式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授环节,教师运用了教学方法 1和教学方法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练习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拓展。
六、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1、师生互动情况优点: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提问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较少。
2、教学方法运用效果优点: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具体概念时,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概念的内涵。
不足: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恰当,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如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采用了直接讲授的方法,学生参与度不高。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篇)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通用3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篇1【教材分析】《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片的景物美在哪?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引导归纳: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1)师:这节课,我们要要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那大家想想,怎样写能让人读着像看到了一样美呢?我们先回忆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想一想那些句子写的好吗?用了什么方法?(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2)师小结:写特点(板书):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用方法(板书):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1)出示图片(桂林漓江象鼻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你想到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这样的美景?(2)师:有一位同学也去过桂林漓江象鼻山,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你觉得这段话写得美不美?能不能让它更美,吸引其他游客呢?运用什么方法,你觉得怎么加句子会更生动?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
(课件出示段落)(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教学实践课例研究(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小学语文《秋天的雨》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计《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雨,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伞、洒、洒落”等10个生字,会写“阴、晴、阴天”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感悟,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 教学难点:(1)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秋天的美丽。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特点吗?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认识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教师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秋天的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5.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丽。
6. 布置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杨氏之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该书是一部志人小说集,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巧妙。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
咱这教学啊,就像一场冒险之旅,总是想给学生们找到最棒的学习路线。
在[学科名称]的教学里,[课题相关的教学难点或现状]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比如说,学生们老是在[具体的知识难点,如理解某个概念或者某种解题方法]上栽跟头,课堂气氛也总是有点沉闷,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所以呢,我们就决定对[课题名称]来个深入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破解之法,让教学变得轻松又有趣。
二、研究目标。
我们就像一群寻宝者,目标很明确。
一是要让学生们对[课题相关的知识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就像把一颗种子种进他们心里,然后生根发芽。
二是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
三、研究对象。
这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具体年级和班级]的小伙伴们身上。
这个班的学生就像一个小花园里的花朵,各有各的特点。
有聪明伶俐的学霸型,也有调皮捣蛋但充满创意的机灵鬼型,还有一些比较害羞内向的小花朵。
四、研究过程。
# (一)教学设计。
1. 导入环节。
我们就像厨师精心准备开胃菜一样,设计了一个超级有趣的导入。
用了一个[具体的导入方式,如一段有趣的视频、一个生活中的小案例],比如说讲[学科知识点]的时候,我们放了一段[和知识点相关的视频内容],视频里的[有趣的情节]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
就像钓鱼时,鱼饵刚入水就有鱼咬钩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起来,眼睛里都闪着好奇的光。
2. 知识讲解环节。
这个环节我们可没走寻常路。
没有像老和尚念经一样干巴巴地讲概念,而是把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小零件,就像拆乐高积木一样。
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们自己去组装这些小零件。
比如在讲[某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让学生们分组扮演[相关的角色],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来理解这个概念。
这时候的课堂就像一个热闹的小集市,每个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争辩,学生们都投入得不得了。
3. 练习巩固环节。
道法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道法教学课例研究报告道法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引言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研究道法教学课例,来探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某中学的一个班级进行调查研究。
观察课堂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情况。
通过访谈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道德教育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分析数据,总结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方法。
三、结果观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例,引导学生认识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教师采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个别指导、情感引导等方式,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道德教育持积极态度,认为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学生认为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在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四、讨论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道德教育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使其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个别指导和情感引导中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道德教育需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
五、结论通过研究道法教学课例,我们发现,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一节高质量的教学课例,并通过分析和评估该课例的优点、不足和改进之处,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导。
本报告的基本框架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课堂评价等部分。
1. 介绍本研究报告选择了一节语文课作为研究对象。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报告将分别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教学目标设定在这节课中,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合理,符合课程要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3. 教学内容选择教师选择了一篇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该作品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要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
其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4. 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教师运用了讲解、解读和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情感表达。
此外,教师还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5. 课堂评价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等。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情感表达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课堂评价方式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6. 改进之处教学课例的改进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更加具体明确,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确保材料的质量和适应性;三是继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四是不断改进课堂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新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

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5课例研究范文(篇一)本次课题研讨我从一开始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
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
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
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
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究范文(篇二)20**年度我校科研工作依据区研究中心工作目标,紧扣学校工作思路,结合*期课改的推行,立足教育教学,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努力构建学校科研交流平台,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教学实践课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学校开展了教学实践课例分析活动。
本文将以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课例为分析对象,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二、课例简介本次课例分析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一课为例,由我校一位资深语文教师主讲。
该课例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新课教师以图片展示草原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草原的相关知识,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课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绘画、写作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草原故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拓展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分析1.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例如,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教师提出问题:“课文是如何安排段落结构的?”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2.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阅读感受,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个特定课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课例主题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乘法运算的应用”,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乘法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1、乘法的概念引入通过展示多个相同数量的物体组合,如每行有 5 个苹果,共 3 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总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2、乘法算式的书写和读法教授学生乘法算式的正确书写格式,如 5×3=15,并正确读出“5 乘 3 等于15”。
3、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如三五十五,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乘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物品的价格计算、排队人数的计算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练习巩固法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果园的图片,其中每行有 5 棵苹果树,共 3 行,问学生:“如果要知道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新授(1)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5 + 5 + 5 = 15(棵),然后指出当相同的加数较多时,用加法计算比较麻烦,从而引出乘法。
(2)讲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用乘法算式 5×3=15 来表示,读作“5 乘 3 等于15”。
音乐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音乐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课例背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次课例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音符、节拍、音阶等。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
3、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表演。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一首经典的儿歌《小星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了解简单的音乐符号。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改编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音符、节拍的概念,以及如何识读乐谱等。
2、欣赏法播放不同版本的《小星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歌曲的演唱和演奏,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4、创作法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创作,如改变歌词、节奏、旋律等,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5、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小星星》。
2、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音符、节拍、音阶等基本音乐知识,并结合《小星星》的乐谱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乐谱的识读方法。
3、歌曲欣赏播放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如钢琴版、吉他版、合唱版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多样性和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4、歌曲学唱带领学生学唱《小星星》,先逐句教唱,然后让学生跟随音乐整体演唱,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问题。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际案例,分析不同课例的教学效果,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案例进行观察,收集教学情景、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表现等数据。
同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不同课例的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
研究结果: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关键发现:1. 案例一: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练习该课例中,教师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练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持积极评价,认为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案例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该课例中,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课例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认为通过实际应用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的重要性。
3. 案例三:合作学习促进数学思维能力该课例中,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组内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互助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开发出更多的解题思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较高,认为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数学课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方法、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以及合作学习法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课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引言教学课例研究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通过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总结出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报告围绕教学课例研究展开,通过选取一个典型的教学课例,分析其特点、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教学课例的选择与背景选取的教学课例是一节小学英语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教授动物名称和动作动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该教学课例从教师的备课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课例的特点1.充分准备:教师通过充分备课、查找教材、参考教辅资料等,确保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丰富、深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录音机等,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课例的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具体的目标设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2.教学手段多样: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实物模型、教学游戏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提问方式合理:教师提问方式灵活多样,既有直接提问,也有间接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思考和应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例的改进之处1.课堂时间管理:由于教学课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一些环节时间紧张,或者一些环节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授课中,注意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2.学生参与质量提升:虽然教学课例中教师采取了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参与度较低,表达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需要尝试更多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一、引言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本次研究选取了几个小学语文课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研究成果。
二、课例一:《小猫钓鱼》《小猫钓鱼》是一篇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通常用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课前选择了一幅画面生动的插图,并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描述画面中的事物。
通过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观察、思考和描述能力。
其次,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抓住重要细节。
同时,教师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以促进互动和思维的碰撞。
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和表演,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语言的力量。
通过齐读、反复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其语感。
通过这个课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例二:《草房子》《草房子》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常用于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
这个课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阅读和讨论。
首先,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部分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读难点和重点内容,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作品的结构和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作品。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全班讨论,分享各组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考,拓宽视野。
通过这个课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例三:《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经典课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课例研究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注重各种技术与学生整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科研为手段,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研究目标(一)、学生方面:1、通过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学,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同丰富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使学生运用不同生活中的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去感悟书本,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去不断建构新知识体系。
2、通过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
3、通过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个性、人格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学生适应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方面:1、通过课例研究,引领教师重视平时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践研究,完善技能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2、通过比较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技能与学科整合时间的有效方法。
3、建立完善的教师的学习机制,开成具有科研实力的教师队伍。
4、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内容教学生活化模式。
(三)、资料方面:通过本课例的研究,初步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活化教学课程,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三、研究内容1、在新的学期,一如既往地进行课例研究。
结合本组实际及现有成果,开展课例研究。
2、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说课、听课、议课等形式,集思广益,同伴互助,在共同研究中互相启发、促进思考、分享经验。
3、切实从教研入手,不断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激励教师把教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与教研的统一整合。
4、把课例研究与校本培训、公开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案例来及时发现总结实验中涌现出来的创新点和好经验。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目录
1.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1.1 背景介绍
1.2 课程设计
1.3 教学过程
1.4 教学效果评价
1.5 总结与展望
1. 背景介绍
在这一部分,需要详细介绍研究的课程背景,如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对象等。
同时,也需要说明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本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课程设计
本部分需要详细描述研究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策略等方面。
可以分别介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3. 教学过程
在这一部分,详细描述研究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同时,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学实践的情况。
4. 教学效果评价
本部分需要对研究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从学生学习情况、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教学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引用学生反馈和考核成绩等数据进行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最后一部分需要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可以对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篇一:课例研究报告范本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1、确定研究主题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呈现课例研究过程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
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
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
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
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
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
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
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教学课例研究课题研修人任教学科三年级语文教学课例名称: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春天的小雨嘀嘀嘀》一、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台湾著名儿童文字作家陈木城先生的散文改编的一篇精读课文。
全文由9个自然段构成,作者通过对春雨的声音、春雨唤醒春天、春雨催发种子的细致、形象的描写,说明无私的春雨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谐、生机和希望,充分表现了自己对春雨、对美好的大自然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i二、教学目标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四、教学过程二、探讨交流理解感悟师: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春雨中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课文,说说春雨美吗?美在哪里?可以边读边想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书边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交流)。
汇报交流:(一)春雨的声音美。
提问: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1.屋前听雨(第2自然段)(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3)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4)抓住“推、挤”这两个用得好的词,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找出春雨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的不同声音,知道因为这些物体本身的质地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通过找象声词,,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林中听雨(3-5自然段)(1)课件出示句子: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a.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体会使用打比方句子的好处)b.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c.练习朗读,体会“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这些词的读法,欣赏春雨的声音美。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精选4篇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精选4篇(一)研究背景。
(二)课例呈现。
1. 导入环节。
我一开始就拿出一张西沙群岛的美丽图片,问孩子们:“宝贝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这可是一个像童话世界一样美的地方哦。
”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2. 字词教学。
以往就是让孩子们读读写写,这次我把字词编成了一个小小的故事。
比如“饶”这个字,我说:“一个人带着粮食(食字旁)来到一个有很多宝贝的地方(尧),这个地方就是富饶的地方啦,这个字就念‘饶’。
”孩子们边笑边记,效果超级好。
3. 课文讲解。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干巴巴地分析段落,而是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描写海底世界的段落,读完后问他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鱼,像花朵一样的珊瑚。
然后我让他们分组讨论,自己找出描写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句子,再上台来分享。
(三)研究结果。
1. 学生参与度。
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的参与度超高,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都积极举手发言了。
课堂气氛就像小火苗被点燃了一样,特别活跃。
2. 学习效果。
从作业和小测验来看,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都比以前好很多。
他们对阅读课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不再觉得无聊。
(四)反思与建议。
1. 反思。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有点乱,我没有及时很好地引导。
以后在组织小组活动时要提前把规则说得更清楚。
2. 建议。
老师们可以多运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像故事法、情境法等,把阅读课变得像游戏一样吸引人。
(一)研究背景。
(二)课例呈现。
1. 课前准备。
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带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照片。
上课的时候,我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乐园,墙上贴了很多动物的图片。
2. 启发思路。
我先拿出我自己养的小猫的照片,开始讲我和小猫之间的趣事,像小猫怎么调皮地抓毛线球啦,怎么在我脚边蹭来蹭去要吃的啦。
孩子们听着听着就笑了,然后我让他们也讲讲自己和动物朋友的故事。
3. 写作指导。
在孩子们有了思路之后,我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写,而是和他们一起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学单词: Cook,study,bad, terrible, pretty, hot, cold, cool, warm.
2.预习2c,Grammar Focus
五、课例研究综述
在Unit 6 It’s raining!Section A(1a-1c)这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小组间PK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每个环节都设计展示、抢答等方式进行PK,每次获胜组得一颗星,一节课下来后,看哪个组得的星多就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采取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在导入上,我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出课题。在教学后段还安排了课堂达标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练习。通过谈论不同城市的天气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适时的对新单词和句型进行了拓展。最后,采用唱儿歌的方式练习询问天气并作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本节课中,学生获得了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练习。但由于本节课只学习了新词和询问天气How's the weather?这一个句子,课堂知识容量相对较少,导致个别学优生有点“吃不饱”。因此,我对部分教学活动的安排进行了修改,在任务一环节加入了What's the weather like ?这个句子的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正确、适时的运用了小组评价激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课堂上适时的穿插儿歌和游戏等活动,能够及时的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e weather? It’s +v-ing. / It’s +adj. .
2.让学生使用本节课学到的语言知识描述并谈论天气。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很高。尤其是对新话题他们更是乐意去学习。本课时对天气的询问和描述又比较贴近生活,因此,学生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引导学生在交际中动态生成语感,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合作分享。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运用课本知识,达到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他们更乐于接受“玩中学、学中玩”,鉴于此,在教学过活动丰富,从而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出课题。
2.小组内先自主拼读单词,rain, windy, cloudy, sunny, snow, weather, Moscow, Boston,小组长组织组内合作交流正音,教师示范读音两遍,之后各组展示读单词、相互点评,最后教师放录音、正音。这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时是这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表示天气状况的一些词汇,同时还要学会和掌握询问天气状况和描述天气状况的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sunny/windy .etc.另外,本课时还涉及到了Moscow /Boston等城市的英语名称。
4.“实地”活动。学习英语的任务是进行交际,学习英语的根本途径是使用英语。只要学生经常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学习英语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同时我设计创造性的任务。这节课任务型教学在以日常需要为基础,以不同的画面、图片或动画为问题情景,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个任务,使得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图片或动画中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留给学生们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
3.本课采用多维互动的学习方法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总之,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更要切实的了解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情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学有所获,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能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实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树立起“我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1.我们应以兴趣为支点,以任务为基础,设计的任务应尽量活泼而有趣。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任务,就越能激发他参与任务学习的欲望,学生就越乐于加入任务学习中。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课题研修人
罗送文
任教学科
初中英语
教学课例名称:
新目标版七年级(下)Unit 6 It’s raining ! Section A (1a—1c)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新目标版七年级(下)Unit 6 It’s raining!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会如何谈论天气。因为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谈论天气,因此整个单元的内容围绕天气展开听、说、读、写的活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描述天气的基本词汇及对天气状况的提问,学会准确表达对某种天气的喜好并说明原因,学会做天气预报,学会叙述在不同的天气背景下的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透彻地掌握并的运用目标语言,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3.教师辅导点拨。学生观看1a部分的图片,小组讨论、展示完成1a部分。
4.教师范读1a中的单词,学生朗读1a中的单词。。
5.教师播放录音,辅导点拨,学生听磁带,完成1b。
6.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c部分。
7.教师对疑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口语当堂练习):
---- How' s the weather in…? ---- It's…..
8.各小组对对话进行展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
9.课堂达标练习:
堂达标练习
(教师指导点拨,订正、讲解。)
一、一、基础练习
小试牛刀 (根据汉语补全句子)。
1.他们正在做什么?
Whatthey?
2.北京天气怎么样?
in Beijing?
3.下雪了。
It’s.
二、巧手填空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ow’s the weather there?
It's(rain).
2. The weather is(wind) and cold.
3. There are a lot ofin the sky. It's.(cloud)
4. It often(rain)in summer in my hometown.
5. Theis shining. It's.(sun)
1.学习新单词:
rain,windy,cloudy,sunny,snow,weather,Moscow,Boston.
2.掌握句型:
----How'stheweather?
----It's+v-ing/It's+adj.
3.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乐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
11.出示下一节预习提纲。
自学单词: Cook,study,bad, terrible, pretty, hot, cold, cool, warm.
预习2c,Grammar Focus.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12.板书设计
Unit 6 It’sraining!Section A(1a—1c)
学习目标:
做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10.小结。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思考,进行总结)
学唱天气歌。
How’stheweatherin ErYuan?
It'sraining ,It'swindy, It’scloudy, It’ssunny.
(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来练唱,使英语生活化,简单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谈论天气是英国人见面时的普通话题。在公共场合以谈论天气作为开场白,可以活跃气氛,打破冷场。所以说,一般不是为谈论天气而谈论天气,而是双方聊天时的起始话题。
鉴于此,本单元尤其是本课时的学习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时的内容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询问和描述天气,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环节,能够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进来的活动,通过这些课堂活动真正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乐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谈论到“这个老师的课上得怎么样”,或“这个老师的课上得很好”等之类的话,现在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该用“这位老师上的好不好?”这样的词汇或观点来评价,而应该说“这节课,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没有获得充分的学习?”等,即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一节课是否是高效的,而不仅仅是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或单纯看教师的表现。实际上,一节课是否高效,重在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教授新单词:rain, windy, cloudy, sunny, snow, weather, Moscow, Boston.
2.能力目标:教授句型:---- How's the weather? ---- It's + v-ing /It' s+ adj.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乐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