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合集下载

《论语》经典名句及感悟

《论语》经典名句及感悟

《论语》经典名句及感悟
一、引言
《论语》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的经典之作,其中许多名句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这些名句不仅传递了孔子的教诲与思考,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不断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回顾过去并从中学习,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教导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

三、从《论语》中获得的感悟
1. 学习的价值:从《论语》中,我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活和实践。

例如,“学而时习之”的理念就提醒我,要不断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 独立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如“温故而知新”所表达的,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认知。

3. 热爱知识:通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我理解到热爱知识的重要性。

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是推动我们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结论
《论语》作为一部蕴含深刻智慧的经典之作,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教会了我学习的价值、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

这些智慧将帮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挑战。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言警句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言警句

孔子的美育思想名言警句1. 孔子认为思想是重要的的名言警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儒家方面的名言名句

儒家方面的名言名句

儒家方面的名言名句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涌现出了许多精妙的名言名句,它们凝练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味儒家方面的名言名句,感受儒家学说的伟大魅力。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观点,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儒家注重真知灼见的培养,认为通过不断学习与思考,人才能够得以发展和提高。

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避免盲目行动的错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公冶长》)这句话强调了儒家伦理观念中,对于人们价值追求的不同。

儒家强调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事,注重义理的追求。

而小人则以个人利益为首要目标。

这句话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提醒人们应该要以高尚的道德准则来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3. 人之初,性本善。

(《大学》)这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天性纯良。

只有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中,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善恶之心。

这句话提醒了我们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注重品德教育,引导人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是儒家伦理中重要的一条原则,也是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遵循相互尊重、善待他人的原则。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行事为人时的谦逊与善良,体现了儒家注重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

5.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子路》)这是子路在《论语》中表达的决心和追求。

它强调了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所带来的深刻意义。

儒家学说提倡追求道德与知识的境界,认为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向上追求,在道德和智慧的指导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是儒家方面的一些名言名句,它们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进行阐述。

第一组:教育与修身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并且要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他人要友善体谅,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 不学而时习之,不思则罔,疑则有错:这是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名句。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错误。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强调人们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从穿衣、言谈、行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组:政治与治国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心胸开放,对待世事和人情要大度,而小人往往心胸狭窄,计较小利,为人处世常常小心谨慎。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观念。

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只追求私利和功名。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子弟的名言,他认为只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才能推动一个人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三组:友情与人际关系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孔子对于真正的友谊的描述。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淡泊无私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交朋友。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真诚、宽容和善良,不去伤害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第四组:学习与修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 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论语经典名句100句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世奉为经典,被整理成书《论语》。

下面是《论语》中的100句经典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种人生追求和教育理念。

这句话凝聚着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名句。

学而不厌,意味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永远不知足于所掌握的知识。

诲人不倦,意味着要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人,永远不放弃对他人的教育。

这句话将学习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突显了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的教育的重视,也启示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实践这一思想。

学而不厌,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古人有云,学无止境,这句话道出了学习永不停止的真理。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迭代日新月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他就会被淘汰出局。

而学而不厌,就是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让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前沿的位置。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诲人不倦,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事业。

诲人不倦,意味着要不厌其烦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为他人传授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优秀的教育者,他们不辞辛劳地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他们用心灵来点亮学生的心灵,用知识来塑造学生的未来。

他们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他们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这种不倦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把知识传播出去,把爱心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在当今社会,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理念更加的重要。

因为只有持续的学习和不懈的教育,我们才能站在潮流的前沿,充分地去展现我们的才华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要把知识当成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不断地去汲取新知识,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我们也要不倦地去教育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吝惜地付出,去帮助他人,去支持他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论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论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论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论语教育名句,伴我成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论语》中那些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这《论语》啊,那可真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贝,里面的教育智慧多到让你咋舌!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简直就是学习的真谛呀!你想想,咱学了知识还得时不时拿出来练练,不然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而且每次复习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收获,那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可不是让人高兴嘛!我就经常在复习的时候感叹:哎呀,原来这个知识点还能这么理解呀!还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嘿,这就是告诉我们,别小瞧了复习旧知识这件事,它能让我们悟出新知识呢!就像我之前学过的那些课文,每次回头再读一遍,都能有新的感悟。

我就想啊,如果我能把这些新知识都分享给别人,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当老师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也超有意思。

走在路上,随便哪三个人,里面肯定就有能让我学习的地方。

比如咱小区门口卖煎饼果子的大叔,那摊煎饼的手艺简直一绝,我就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事要专注认真。

还有我那调皮的小外甥,别看他调皮捣蛋,那脑袋瓜可机灵着呢,总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我也能从他身上学到创新的思维呀!再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学习不思考,那就是死读书;光思考不学习,那就是瞎琢磨。

这就好比吃饭,光吃不动,那不就成胖墩儿啦;光动不吃,那不就饿得慌嘛。

所以呀,咱得学习和思考两手抓,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消化掉。

这些论语名句啊,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学习之路。

它们让我明白,学习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每次想到这些名句,我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动力,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忍不住要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总之呢,《论语》里的教育名句真的是太实用啦!它们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找到方向,变得更加优秀。

大家也赶快去读一读《论语》吧,说不定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典名句1. “有教无类”,看呐,孔子可不挑学生,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聪明还是愚笨,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呀!就比如在我们学校,老师对每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尽全力去教导,让大家都能学到知识,这不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实践嘛!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哎呀呀,这多有意思呀!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身上不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像我上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就发现小明特别会想点子,哇,我当时就觉得我要向他学习呀!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话说得太对啦!学习后时常去温习,那不是会很快乐嘛!就跟我们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不太会,但是经常练习,慢慢就熟练了,然后那种成就感,不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快乐嘛!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不是嘛,只有常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有新的领悟呀!我记得有一次我复习数学,突然就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把我兴奋坏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呀!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就好像是家长教育孩子,家长自己做得正,不用多说孩子也会跟着学好,要是家长自己都做不好,那怎么能要求孩子听你的呢!真的太有道理啦!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个人聪明又好学,还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多难得呀!就像我们班的学霸,遇到问题都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怪不得他学习那么好呢!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就是老师们的写照呀!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教导我们,而我们学知识也永远不要嫌多。

就像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那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课文,真的是做到了“诲人不倦”呢!总之,《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句真的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指导呀,我们可得好好领悟和学习呢!。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十大名言名句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论语》十大名言名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篇》3.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为政篇》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罕篇》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公冶长篇》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述而篇》7. "己所欲也施于人,则先施于己矣。

"——《颜渊篇》8. "道听途说而后学;亦吾师也!"——《颜渊篇》9. "知其然也与知其所以然也,自也。

"——《雍也篇》1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卫灵公篇》这些名言名句凝练而深刻,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下面我们将逐一解读这些名言名句,并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并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为政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出了仁爱之道。

仁爱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对他人体谅、关心和尊重,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互助、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为社会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

在《公冶长篇》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以正直、诚实、宽容的品质示人,而小人则以狡诈、狭隘、自私的行为败坏社会风气。

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论语》2、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论语》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论语》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论语》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论语》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论语.季氏》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论语》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论语》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论语》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论语》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论语》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论语》19、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论语》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21、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论语》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语》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论语》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和道理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和道理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和道理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像我们每天吃饭一样,学习的知识也要经常温习,才能真正掌握啊!比如你学了一首古诗,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是不是就记得更牢啦?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多有意思呀!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呢,就像你的同学可能画画很棒,那他不就是你在画画方面的老师嘛!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哎呀,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复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嘛!好比你以前做过的数学题,再做一遍说不定就有新的解题思路了呢!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就是说我们自己不喜欢的,可别强加给别人呀!就好像你不喜欢吃香菜,也别硬塞给别人吃呀,对不对?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得结合起来呀!就像走路,光迈腿不想往哪走可不行,光想不迈步也到不了目的地呀!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可别不懂装懂呀!你想想,要是你不懂还装懂,那不是自欺欺人嘛,还不如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呢!7.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呢!就像每天照镜子看看自己哪里没做好,然后改正,这样才能进步呀,你说是不是?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优秀的人就向人家学习呀,看到不好的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好比看到别人很有礼貌,你是不是也想变得有礼貌呀?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做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多好呀!不像那些小人总是忧心忡忡的。

你愿意和坦荡荡的人做朋友还是和长戚戚的人做朋友呢?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下,才能看出谁是真正坚强的呀!就好像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些不退缩的人,才是真厉害呢!我觉得中的这些名言名句和道理真的是太经典了,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态度呢!。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儒家名言名句及解释

儒家名言名句及解释

儒家名言名句及解释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派思想流派,强调仁爱、礼仪、忠恕、中庸等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儒家名言名句及简要解释:
1.论语- 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孔子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之情,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

2.论语-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解释: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即要求人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人做的事。

3.论语-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解释:强调了学习和师德的重要性,要在与人相处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4.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释:大学强调的是修养道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的道路。

5.中庸- 中庸之道,天下为公。

•解释:中庸强调“天下为公”,意味着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为天下人谋幸福。

6.孟子- 孟子曰:
•"仁者爱人人恶己,智者知人人为己。

"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仁爱和智慧的境界,仁者能够宽恕别人对自己的过错,智者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7.荀子- 荀子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解释:荀子表达了人非完美,谁能不犯错误的观念,但重要的是能够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

这些儒家名言名句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对于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论语》中的十大名言名句,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论语》。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

第二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它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仁者慈悲为怀,不会用虚伪的言辞和表情来欺骗他人。

第三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它强调了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力。

只有真正热爱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四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它强调了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作为子女,应该在家中孝顺父母,在外面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第五句:巧言不如直言,穷山恶水也不能溺——子路。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它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有时候,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比使用花言巧语更能让人信任和尊重。

第六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它强调了智慧、仁德和勇敢的重要性。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不迷惑,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不忧虑,有勇气的人才能做到不畏惧。

第七句: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它强调了信用和果断的重要性。

只有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八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它强调了学习他人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就能不断提高自己。

第九句: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它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重视。

只有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新的问题。

论语十大经典名句

论语十大经典名句

论语十大经典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

下面是论语中的十大经典名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意思是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不是很快乐吗?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篇》)意思是说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3.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罕篇》)意思是说君子能够自律,不因成功而骄傲;而小人则因为骄傲而无法进步。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意思是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知识。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公冶长篇》)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篇》)意思是说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准备好工具。

7. "君子不器。

"(《子路篇》)意思是说君子不是一件器物,而是有思想、道德和品德的人。

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里仁篇》)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可信任。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是没有收获的,思考而不学习则是危险的。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述而篇》)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宁静的山。

这些经典名句是论语中的精华部分,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论语名句20句

论语名句20句

论语名句20句范文一:《论语》是一部至关重要的文化经典,其中的20句名句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最为重要的3句名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教育口号之一。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不愿意自己被别人伤害、欺负、侵犯,就不应该去伤害、欺负、侵犯别人。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往往比较难做到。

如果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这个原则,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冲突和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格和人品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那么他就是一个小人。

相反,如果一个人重视正义和公平,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那么他就是一个君子。

在今天的社会中,君子精神非常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非常开心、爱好的事情。

如果我们喜欢学习,认真学习,那么我们会感觉到非常幸福和快乐。

相反,如果我们觉得学习很痛苦、难以理解,那么就会感觉到非常沮丧和失落。

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论语》名句的看法和体会。

这些名句虽然简短,但是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铭记这些名句,把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要点分析: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分析《论语》20句名句中的三个重要名句,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文章中,作者分析了每句名句的深刻意义和应用方法,并阐述了自己的个人看法和体会。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大量表达感受和情感的词汇,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同时,在写作中也注意了要点的梳理和扩展,使文章思路清晰。

例如,对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名句,作者不仅谈到了个人品格和人品方面的表现,还扩展到了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层面,非常丰富和深入。

论语十大经典名句

论语十大经典名句

论语十大经典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以下是《论语》中的十大经典名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学而篇》,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出自《述而篇》,强调人的仁爱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虚伪。

3.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出自《述而篇》,要求君子在言谈中要慎重,而在行动中要敏捷果断。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出自《泰伯篇》,强调君子的胸怀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颜渊篇》,表达了孔子对待他人的原则,即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应该对别人这样做。

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出自《子罕篇》,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喜欢和享受所学的知识。

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出自《雍也篇》,强调君子要注重根本的修养,只有立足于根本,才能产生正道和美德。

8. 己所不知,焉能谋之?这句话出自《述而篇》,提醒人们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要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并积极寻求知识。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强调学习和思考的互相依赖,只有学而思,思而学,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收获。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述而篇》,强调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以上是《论语》中的十大经典名句,这些名句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学习、修养、道德等方面的智慧和教诲,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

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

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

“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

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

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

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

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

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

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

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

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

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

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

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

《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

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

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

“循循”,有次序,“诱”,引导。

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

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

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

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

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

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