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选修课体会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以其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对佛教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佛教课程的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佛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他通过苦行、冥想等方式,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创立了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再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佛教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因果律等。
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即人生充满苦难,苦难的根源在于无明和贪嗔痴,苦难的消灭在于觉悟,而觉悟的途径在于修行。
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正确地认识人生、思维、言语、行为、生活、努力、记忆和禅定。
佛教强调因果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教因果律的基本原则。
佛教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行,消除业障,积累善缘,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三、佛教的修行方法佛教修行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禅修、念诵、持戒、放生等。
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
念诵是指念诵佛号、经文等,以此净化心灵,积累功德。
持戒是指遵守佛教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放生是指放生生命,以此积累善缘,消除业障。
在这次佛教课程中,我学会了禅修的基本方法。
通过静坐冥想,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清净,也体会到了佛教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境界。
佛学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佛学以来,我便被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哲理所吸引。
佛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阅读、思考和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学的真谛,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以下是我对佛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佛学的智慧1. 真正的智慧佛学认为,智慧是解脱烦恼、达到涅槃的关键。
这种智慧并非世间所谓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步揭开世间万象的虚幻面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智慧让我们不再为世间琐事所困扰,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2. 生命的意义佛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修行。
修行并非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净化心灵,最终达到涅槃。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学会包容,学会感恩。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二、佛学的修行方法1. 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修行的基础。
戒律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等。
通过遵守戒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心灵逐渐净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守时、守规矩、守诚信,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 佛教禅修禅修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静心、净心,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禅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参禅、念佛等。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3. 佛教慈悲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认为,慈悲是解脱痛苦、消除烦恼的源泉。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以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包容,让慈悲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
三、佛学的感悟1. 放下执着佛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
放下执着,意味着不再为名利、地位、财富所困扰,不再为过去的错误、失败所懊悔。
放下执着,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宁静、平和的心。
2. 感恩知足佛学教导我们要感恩知足。
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知足让我们懂得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每一次相遇。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前言:能够跟这位老师学习佛教文化,应该是一种缘分吧。
在之前总是觉得生活缺少了点生活,心灵偶尔受到事物的感触而又无法捉摸到道之门,有时又觉的自己是不是或在梦中,跟着众人追捉着不是我内心的想要的东西……之多困惑,之多杂念,之多迷茫,之多烦恼,让我选择了佛教这门课程。
希望佛能给我指点迷津,让我惊醒,让我摆脱“苦”,让我在今后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很幸运,我得到了很多。
下面是我的上课的所学和体会。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大学在很多人的眼光里,佛教是宗教,是迷信。
其实,佛法不是宗教,亦非哲学。
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断所智障,成就一切智者。
足矣见到我们的视野是多么狭窄,认识是多么肤浅。
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大学。
后来我看了很多关于西方哲学的书,发现,在哲学中不仅仅是马克思哲学这一支奇葩。
我也有智慧德相?听老师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不吃不喝,参悟七七四十九天终修得正果: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得证。
也就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有智慧功德的,只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才没有发觉自己的智慧功德。
这么说,我也有智慧德相。
看来我的妄想执着之心不弱啊!佛教里的“三毒”是贪、嗔、痴。
想一想:有多少人因贪财色贪名利而走上了不归路!;有多少人因为贪心满足不了而生无名之火,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有多少人因痴心妄想而不知会更改而继续作恶!爱惜自己的身心某日上佛教课,心里莫名烦躁,可能因为在空调前急速降温,影响身体的稳态。
突然想起了养生之道。
从小开始我一直在摧残这副父母给予的身体,爬树,洗澡,打机,吃药,美容……想到此,冷汗冒出。
不能因为还年轻,所以挥霍自己的健康。
到某一天病倒了,懊悔也迟了,因为我们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我身边就有亲人就是不懂得养生之道而离我而去。
心感悲痛!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对于修身的心得。
具五缘衣食具足:我有的穿有的喝,而且饭能饱,衣能遮体,我有何而不满足呢?为何去强求美食、追逐光鲜呢?为何去攀比不是自己的东西呢?我们能得到,是别人给予的,我们要感谢别人。
禅修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随之增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渴望找到一种方法来放松自己,回归内心的宁静。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禅修课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禅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课程概述此次禅修课程为期五天,由一位经验丰富的禅修导师带领。
课程内容包括理论讲解、冥想练习、禅茶体验、静坐禅修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学习了禅修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感受禅修带来的身心变化。
二、心得体会1. 禅修的目的是回归内心在课程开始时,导师就告诉我们,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回归内心,找到那份宁静和自在。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外界的事物所困扰,内心充满烦恼。
而禅修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2. 禅修是一种生活态度禅修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
这种生活态度使得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不被情绪所左右。
3. 禅修需要持之以恒禅修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练习。
在课程中,导师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禅修带来的益处。
这也让我明白了,任何事物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4. 禅修可以改善身心健康禅修对身心健康的改善作用不容忽视。
在课程期间,我感受到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首先,静坐禅修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让我在白天精力充沛;其次,禅修有助于缓解压力,使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平和;最后,禅修还可以提高专注力,让我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高效。
5. 禅修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在禅修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以前,我总是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而忽略了自身的优点。
通过禅修,我学会了欣赏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6. 禅修让我学会感恩在课程中,导师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
通过静坐和冥想,我学会了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佛教选修课心得
迷悟一念之间——我眼中的自在刘剑英(东南大学法学院25012105)一个学期的佛教艺术课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老师所讲到的敦煌瑰宝、佛教名胜、藏传佛教的丰富知识,还有就是禅师们的人生参悟,给我以人生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这自在,仅仅两字,便点出了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点拨出我或者说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
人的一生之中,有谁不曾迷?有谁不曾悟?迷惑之时,无明生起,烦恼痛苦;觉悟之后,心开意解,欢喜自在。
正如星云大师所讲的,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愁云惨淡,更有甚者,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念悟,慧日高悬,仿佛换了天地般。
有经云:“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菠萝、葡萄的酸涩,经由阳光的照射、和风的吹拂,酸涩就可以成为甜蜜的滋味了。
所以,迷的苦涩,在颓唐者,便仅仅是苦涩;在毅坚者,便能在自我反思、关照、开解下,转为悟的甜蜜。
正如我们的一段段人生经历,从不错的小学到好的初中,从好的初中到竞争更为激烈的高中,从竞争更为激烈的高中到人才辈出的大学……每到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总有曾经的天之骄子从云端坠落,再也站不起来,他们在新的环境中,无法调整自己,一念迷,跌落尘埃,不复曾经光彩。
事实上,这于我们并不遥远,人生的旅途到了现在,我们都或多或少享受过成功,感受过失败,或许刻骨铭心,或者转身即忘,那一念迷,一念悟,我们都走过,在我看来,于迷悟一念之间,保持自身的一份清静自在,不以迷悲,亦不以悟喜,做到宠辱不惊,便是一种人生智慧。
犹记得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的惨案(自杀事件),在宿舍复习的时候,突然听闻这个消息,我并不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我知道,他于“一念之间”仓促地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我知道,他的父母亲人一定带着满面风尘匆匆赶来,却徒留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世上最痛苦的伤悲。
我们可以不懂什么人生大智慧,不会讲什么人生大道理,但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态度,自在,不以迷悲,不以物喜,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随波逐流,以随便的心态对待一切,失去上进的志向,而是依然要拼搏奋进,树立理想与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重视这努力的过程与过程中付出的汗水、泪水、欢笑、喜悦,不汲汲于一个结果,在结果真正出来的时刻,反而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努力过,我付出过,就已经足够,红尘滚滚,举世滔滔,不必在意外界的评价,不必介怀他人的眼光,只需符合自己的得失标准,于迷悟一念之间,自在做自己。
学佛的礼仪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佛教文化,我便对这门古老的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深入了解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后,我决定报名参加一场学佛的礼仪课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佛教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佛教礼仪的内涵佛教礼仪是指在佛教修行过程中,对僧侣、佛像、佛具以及信徒之间的行为规范。
它包括对佛像的敬礼、对僧侣的尊重、对佛具的供养以及对信徒的关爱等方面。
佛教礼仪的核心是“慈悲为怀”,旨在引导信徒修心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二、课程内容1. 佛像的敬礼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佛像进行敬礼。
首先,要洗净双手,面带微笑,以恭敬的心态面对佛像。
接着,双手合十,低头弯腰,额头轻触地面,以示对佛祖的虔诚敬意。
敬礼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杂念纷扰。
2. 对僧侣的尊重佛教礼仪要求信徒对僧侣保持尊重。
在课程中,我们了解到,僧侣是佛教的传播者,他们修行严谨,戒律森严。
因此,在与僧侣交流时,要尊重他们的修行,遵守戒律,避免随意提问或打扰。
此外,还要学会称呼僧侣的尊称,如“法师”、“师父”等。
3. 对佛具的供养佛具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工具,包括佛像、佛珠、香炉等。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佛具进行供养。
首先,要选择清洁的容器装放佛具,保持佛具的整洁。
其次,在供养时,要诚心诚意,避免杂念。
最后,供养完毕后,要将佛具放回原位,保持佛具的整洁。
4. 对信徒的关爱佛教礼仪强调信徒之间的关爱。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关爱其他信徒。
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不轻易评论或嘲笑他人的修行。
其次,要关心他人的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最后,要团结一致,共同修行,共同进步。
三、心得体会1. 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佛教礼仪,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不再随意评论或嘲笑他人。
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增进了对佛教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佛教礼仪,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国佛教心得
中国佛教心得
大三开学,我抱着极大的热情选择了佛学的选修课,一方面想真正学习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想好好的学学佛门偈语,陶冶自己的心灵。
其实并非初次接触佛学,但是是当真正上了佛学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从前对于佛学的研究与认识是有多么的渺茫与微小。
都说佛学是一门及其渊博宏伟的涵盖很多东西的学问,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些看似简单的佛偈,其中深厚的内涵及意味使我们穷尽一生也研究不透的,知识的山峰是永无止境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句来自心经的话我第一次听还是来自《倚天屠龙记》里谢狮王的口中,当时只是觉得那只不过是电视剧情需要家的一段简单的佛偈罢了,自从在佛教课之后我似乎面白了一些,这句佛偈涵盖了佛学理论的精华之所在,老师说当你感觉到很浮躁很不静的的时候,就去诵读一下心经,你自然会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心灵上的安慰,事实上我的确这么做了,效果也是挺明显的,当我再读心经的时候,我感觉似乎我将我自己剥离了这个世界的次元之外,进入到了一个似有似无的无自我意识的形态,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将我心里的那点点浮躁和不安分一点点的洗刷冲淡,一点点的剥离,一点点的融化掉。
此时的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全新的状态,一个全新的感受,不会因为一些事情感到迷茫,只是觉得有耐心去做任何事情,不会以为一些插曲而浮躁。
很感谢老师教授的这五次的佛学课,我很遗憾因为系里的任务而导致我少上了一次佛学课,不过我现在开始捉奸的自发去研究佛偈,演戏梵语,去解读高僧们的理论,虽然佛学课是一个遗憾的结束,但是我想这也许也是我自法研究佛偈的一个新起点。
2012年12月06日
孙宇。
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
佛教文化概论课程感想艺术与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141班陈嘉怡 5202512013 很有幸本学期选到了梁红老师的《佛教文化概论》。
开始选这个课程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纯粹的不了解。
每每去一个地方的旅游,都会去当地的寺庙看一看。
开封的大相国寺,宜春的化成禅寺,广州肇庆的庆云寺,从化的隆华寺等等。
因为不了解,所以好奇,也就有了和老师,和这门课程结一个善缘的机会。
最开始我认为的佛教是神圣的,所以去过那么的寺庙都会虔诚的拜一拜。
其实也并不是求什么。
再后来,我开始慢慢地抄经,一篇《心经》,用个下午,感觉整个人都轻松的许多。
第一节课,从老师手中接过了一本《了凡四训》,虽然不能尽解其意但对人生还是有了些新的认识。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
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
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诵读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不会痊愈。
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享福的灵丹妙药、了脱生死的箴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世上一切色相皆由因果所致,一切皆空因果不空。
人之初,性本善。
但后人的善良本性被执着,贪念所嗜使人坠入六道,受因果摆布。
老师说过,修炼佛法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达到常乐我净得寂灭状态。
这个学期,有幸听到了顿雄法师做到的《禅的智慧与身心和谐》的报告,有幸听到了一位在亚青禅林闭关十年的老师的讲课。
同样感恩。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许还没有到顿悟的时候,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佛祖拈花而笑的样子,也无法详察一部部经书中蕴含的深奥寓意,也许连追求广袤无边的慈悲的慈悲或者隐忍也是一种奢侈,我们也不得不放弃。
但只要佛在心中,即使达不到“明心见性”后的大彻大悟,也至少能宁静淡泊,笑对人生,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学习中国佛教的体会
中国佛教学习体会出于学习上的困惑和压力,本学期中期我毅然选择了“中国佛教”这门选修课。
当时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并没有对其缓解我心灵上的痛楚持有很高的期望值。
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却获益匪浅。
生动、鲜明的事例和耐人寻味的佛教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使我摒弃了“信佛就是迷信”这一妄见。
“中国佛教”这四个字的含义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佛教宛如清水,她有很强的包容性,你若盛她入盆,她就有了盆的形状;你若掬她入杯,她便又具有了杯中水的特点。
那么,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风土人情相互交融,就发展成为了中国佛教。
虽然是简短的四个简单的字,但我却听得如痴如醉。
同时也使我明白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中的深意,以及“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真实不虚。
释迦牟尼风餐露宿、苦行多年,只为解救苍生,度一切苦厄,终于在腊月初八清晨觉悟成佛,而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诱惑频频。
如若想彻底觉悟必须要斩断俗世的一切挂碍,抵御名、色等众多诱惑。
其实于天下众生来说,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儿。
只不过大部分的人修的不是“佛”这个果,而是“理想”这个果。
人世间到处不满了诱惑的“毒鸩”,不义之财、蛇蝎美人、糖衣炮弹等无一不是致命。
然而很多人甘于做泡在温水中的青蛙,殊不知锅下熊熊的烈火正在把他们拉入地狱的闸门。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要“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当然,把中国佛教当做一门学科来学习,我也学到了许多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
譬如,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谛”是真理的意思,“苦”指人生充满痛苦;“集”指引起痛苦的原因;“灭”指痛苦是可以解脱的;“道”是指消除痛苦的方法。
八正道是指道谛的发挥,指出解脱诸苦的,断绝轮回,达到涅槃的途径和方法: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苦包括:苦苦,即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变化的。
八苦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恨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佛学课后感(全文5篇)
佛学课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佛学课后感佛教与中国文化课后感本学期公选课程选修佛教与中国文化,在李老师十七周的课堂讲解学习下,对中国佛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总结一下本人在课堂学习之后的感悟,浅谈一下对中国佛教的认知。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以在此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薄见,还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而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
然而,自公元一世纪以来他们相遇时却相互交融,彼此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影响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组成一种新的中国佛教文化,并且不断发展。
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首先,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条大河,其主流是儒家和道家两大主线,汇聚其他各种学派,丰富多彩。
佛教与中国文化共有一个特性--包容性;一个重要因素--开放性。
这两个性质对于促进他们两者的融合以及推动他们的进步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虽然佛教与儒道之间在本质上就不同,但是它依旧与其他的文化,特别是儒道之间不断互动,交流,完善。
其实佛教在中国的立足就像花园里的一枝新花,它必须依靠它旁边强壮的其他花,这样才不易被大风大雨打掉。
唇寒齿亡,亦是此番道理。
这在佛教传入早期表现明显,在汉朝,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教,而到了魏晋主要依附于玄学,佛教的思想则一直迎合儒家思想。
除了依附与迎合外,佛教传播思想的方式有讲经说法,同时它还有自己的文献--佛经。
但是佛经是印度文,在翻译时有困难,所以这也是佛教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原因。
二、融合的产物有人认为佛学是封建时代的迷信产物,是旧时代人愚昧无知的写照。
学佛总结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幼便对佛学有所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佛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佛经历,总结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认识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教义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佛教认为,人生有苦,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贪嗔痴,解脱之道在于修行。
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弘扬正法,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二、学佛感悟1. 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慈悲的重要性。
慈悲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更是对自己的关爱。
当我们心怀慈悲时,便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关爱他人,宽容待人,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2. 修行的重要性佛教认为,修行是解脱之道。
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三个方面。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修行的重要性。
首先,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其次,修定是修行的关键,它能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平静。
最后,修慧是修行的目的,它能让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从而达到解脱。
3. 智慧的启迪佛教教人智慧,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智慧的重要性。
智慧能让我们摆脱无明,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
而佛教教我们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避免了很多烦恼。
4. 自我反省佛教教人自我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自我反省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诚实、善良、宽容。
5. 坚持信念佛教教人坚持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信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它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勇往直前。
三、心得体会1. 学佛让我更加热爱生活通过学习佛学,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更加热爱生活。
佛学班期末总结反思
佛学班期末总结反思一、学习收获本学期,我参加了佛学班的学习,通过课堂听讲和自主学习,我对佛教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收获。
首先,我对佛教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课程中,老师详细解读了佛教的核心概念,如四圣谛、八正道、法身等。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佛教的根本观点是生命的痛苦和解脱,而达到解脱的关键在于修行。
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只有通过舍弃欲望和培养内心的觉悟,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苦难。
其次,我了解了佛教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派别的特点。
佛教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佛教的弘扬和变革、各地佛教的传入和传播等。
不同地域的佛教派别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注重点,如中国的禅宗、日本的净土宗等。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佛教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变革,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多样化和包容性。
最后,我掌握了一些佛教的实践方法和修行技巧。
佛教注重内心的觉察和修行,通过冥想、念佛、精进等方法,可以加深对自性的认知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
在课程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实践。
二、不足和困惑在学习佛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不够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由于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限制,我对佛教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虽然我们在课堂上听讲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派别,但并没有涉及到一些深入的话题和理论。
我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思想和实践。
其次,实践不够持续和稳定。
佛教注重修行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内观和觉察,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
然而,由于工作与学习的压力,我很难保持一贯的修行习惯和冥想时间。
我意识到需要加强自律和培养良好的修行习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对佛教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清晰。
佛教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主张关注当下和身边的人和事。
然而,我在学习中对佛教思想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我需要更好地将佛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期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
佛教选修心得体会
佛教选修心得体会间过得总是很快,不知不觉八周就要结束。
这门课让我对佛教有所认识,对人生也有些许的感悟,老师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视频教会我许多人生哲理。
我不知道那些寺庙里的与带发修行的人是抱着一个怎样的态度选择出家的,是真的看破了红尘亦或是纯粹是对教的一种信仰?还是如一些人所说的“归家”或者其他?佛教这个带着一些神话色彩的宗教,有着让人看不透的一面也有让你身心接受洗礼的一面。
随想一:圣贤大师说:真正的爱情是奉献。
爱一个人是付出,不是想着我对他/她付出多少那么对方就要用同样或更多的回馈给我。
我们都知道勉强得来的爱情是不幸福的,因此也就有:宁愿与爱我的人结婚也不要和我爱的却不爱我的人结婚、不爱了就请放手、一个人痛苦总比两个人一起痛苦好等这些说法。
如果在爱情里你想着我付出了就要有回报,那么这样的爱情根本不能称之为爱情,是一种对爱情的误解。
新闻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情侣吵架闹分手之后一方找另一方寻仇,在婚礼上捣乱、称一方不注意将其杀害等等事件。
因爱生恨,这是这些犯错的人普遍的说辞,在我看来,这样的爱不是爱,爱情是一种很纯洁的东西、情感,或许会有怨,但远远未到恨的程度。
犯错的人在犯错前如果能够认真对爱情进行一次思考,或许他或她也就不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
爱情是一种包含宽容、体谅、理解等在其中的,爱情不是索取,是奉献,真正奉献的爱才是爱情。
随想二:对身边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忘记尊重他/她.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生你养你的父母。
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教育你、默默在背后支持你,无论你犯过什么样的错误,对他们即使很不尊重,他们也不会责怪你反而还在自我检讨: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我的思想跟不上他们的思想了?是不是我又做错了说错话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我们一辈子都无法还清。
我们对他们得要求很多,总是希望他们给我们最好的,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所以当他们老了,我们忽略掉他们也需要人陪,忽略掉他们也需要人倾诉,心情不好时还会对他们大声呵斥,有牢骚时把牢骚发到他们身上等等,在一些人中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学佛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便以其深邃的哲理和慈悲的情怀,吸引着无数信众。
我自从接触佛教以来,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逐渐地,我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以下是我学佛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认识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主张“四圣谛”:苦、集、灭、道。
即人生充满苦难,苦难源于无明和欲望,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的教义包括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旨在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觉悟人生。
二、学佛的心得1. 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佛教教导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人,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关爱他人,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2.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佛教强调修身养性,要求信徒们具备良好的品德。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命运。
因此,我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如诚实守信、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等,使自己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3.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佛教教导我们要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名利所困扰,导致心灵疲惫。
通过学习佛教,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学会了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所累。
现在,我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4. 学会感恩,珍惜当下佛教强调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同时,我也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不再为过去的遗憾而纠结,也不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
5. 勇于面对,接受生命的无常佛教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学会接受生命的起伏。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勇敢地去解决问题。
当我遇到挫折时,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三、感悟1. 学佛让我更加自信通过学习佛教,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努力去改进。
佛教选修课体会
《佛教文化概论》课有感相遇于佛教文化概论的课堂,用佛家的说法,也是一种缘吧。
佛教,是在中国极为有名的宗教,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世界宗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佛教不是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但自从两汉之际,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承以来,历经千年,蔚然成风。
自此,佛教以其悠远禅意影响了中国,尤以禅宗为主。
对于佛教,现在的我并不陌生,可也并不熟悉。
因为我身边虽然到处都可接触有关佛教的事物,可我想要进一步的了解佛教却又不能。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佛教我就无法明确说出来。
毕竟教义可言,悟境无言。
也正因为如此,佛教被人们赋予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了我无法触摸的无相地带。
印象里,自己对佛教最初的兴趣来自于家乡。
我的家乡——浙江天台,算是佛教旅游地了。
每年国外慕名前来国清寺朝拜的人无数,使国清寺香火鼎盛。
而因为国清寺的带动,山间、乡野的寺庙也是不胜枚举。
算是佛教文化比较繁荣的地方了。
我自幼虽不是信奉佛法,但也有一种敬仰在里面。
所以看到这门课程时就好奇了,想来好好听一下,多了解了解。
一学期的课程告一段落,不说我在其中学习到了多少,但课外的感悟也不少。
有些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就举个例子吧。
佛教里的“三毒”是贪、嗔、痴。
想一想:有多少人因贪财色、名利而走上了不归路;有多少人因为贪心满足不了而生无名之火,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有多少人因痴心妄想而不知会更改而继续作恶。
所以我愿意去相信佛教的因果轮回一说。
佛教之所以神秘,除了它的因果轮回之说令人敬畏外,还有它所推崇的“禅”,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禅宗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很大的部分。
中国人虽然热衷于参禅,可禅意却不是轻易能得的,如此,佛法便有些高深难测了。
加上佛教提倡超度亡魂,轮回正果,这些人们无法解释也无法理解。
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认为佛教对于我并无多大的用处,佛教只是忘记尘世的人的精神寄托。
但如果我开始认真接触佛教后,对于佛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就会消除了当初对佛教那理所当然的误解。
大学时期上了三个月的佛教课程对佛教的一些见解
佛之我见姓名:张坤平学号:09801130 班级:09IT运维为什么题目是只写佛,是不是我这个学期没去上课呢?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还得说说我选这门课的目的。
起初选择这门课是希望学到一些佛道的知识,后来也确实如愿了,原因是在儒,道,佛中,佛教讲的最好。
老师可能会问为什么你说你这样认为呢?下面让我来解释一下。
第一,儒教虽然是最先讲的,了解了孔子,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人物,感觉上像是在看电影,引不起什么深思。
第二,我认为可以从同学的反应来看,上到儒教那一段引起的共鸣的人没有来到佛教的多。
第三,道教讲的时间很短,因此讲的最好的首推佛教。
下面来主要来讲讲这个学期的佛教收获,晒晒我的成果加上我以前的一些经历说说我为啥会对佛教感兴趣。
其实以前对这些哲学行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这些别人奉为经典,对我来说确实恶魔。
想想像孔子的四书五经,那部《论语》,想当年读初中是背了要背,是强忍着我的大脑去记忆的。
那时一说是古文就烦的要死。
后来到高一的时候,喜欢上“学术超女”-于丹,看了她讲的《论语》,后来还看《老子》,对这些经典有了一些好感,毕竟听完了于丹的解释,感受他们的魅力他们的才能,后来发现喜欢上经典,但还不是古文的那种。
强烈建议老师以后在课堂上讲到这方面可以放放于丹的视频。
到高三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佛书,好像是《金刚经》,没什么印象。
那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刚好一个朋友的亲戚是学佛的,然后他亲戚带他去潮州开元寺拿的还不止拿了一本,还拿了其他的我也忘了叫什么,拿到学校我跟他借来看看(那时面对高考很无聊,看到有课外书就看看,也不知道在看什么反正就是看不懂,文字很高深),但是对里面关于灵魂的解释感觉很好奇,那时一个想法就是谬论,就是想不懂佛教那么大的一个宗教怎么有那么多人相信这个。
真的很好奇。
当然这些我们课堂并没有涉及到。
上次去了一趟开元寺,我跟我的朋友直接进到讲经坛,刚好不知道那位大师在讲,很多信徒在听讲,我们也就进去做到后面听了起来,那个大师讲的话我连听都听不清楚(口齿不清),很多信徒我估计也是这样的。
【最新推荐】佛教学习心得 (5000字)-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佛教学习心得 (5000字)佛教课堂学习心得在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之前,我真的不大懂佛教文化。
即使看到家里有人信佛教,也不会主动去寻根问底,只知道这些其实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
但是我在本学期的佛教选修课上,学到了很多,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佛教的单一见解。
老师所讲的内容,令我们开了眼界,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去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烦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是我们该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和放下它,而不是去逃避它,逃避只是一个借口,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到任何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几节课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单是在国内来分,就有北传、南传和藏传。
北传、南传、藏传里面又有小的分类,分为天台宗、律宗、密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和三论。
在这些宗派中,我最有兴趣的是藏传佛教。
因为之前我看过一本叫做《藏地密码》这本书,这本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追寻藏传佛教及西藏千年隐秘历史真相的探险巨著。
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
高三那会由于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拿了这部小说来解闷,没想到越看越有兴趣,就此对里面那些人物去寻找古老的藏獒,去探索古老且神秘的帕巴拉神庙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那个神庙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探险者去探索这神秘的藏传佛教。
每每看着小说,自己都会有种心随着去探索的感觉。
卓木强巴是里面的主角,他为了自己所喜爱的藏獒,毅然和别人组成队伍,去探索古老的领域。
总的来说,是这本书勾起了我对西藏的兴趣,勾起了我对藏獒还有藏传佛教的兴趣。
如果没有这本书的指引,我想到现在的我对藏传佛教会更加无知。
在之前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证严法师的视频。
佛学院修学实践报告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佛学院作为培养佛教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通过在佛学院的修学实践,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将我的修学实践报告总结如下:二、实践内容1. 课堂学习在佛学院的课堂上,我学习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历史、佛教哲学、佛教戒律等内容。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我对佛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实地考察为了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我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实地考察活动。
我们参观了寺庙、佛塔、石窟等佛教圣地,亲身感受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实习实践在佛学院的实习实践中,我有幸担任了一名志愿者,参与寺院的管理和活动组织。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与僧人相处,如何处理寺院的事务,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4. 修习禅定在佛学院的修学过程中,我参加了禅修课程。
在禅修中,我学会了如何调伏自己的心,如何面对内心的烦恼。
禅修让我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5. 撰写论文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佛教哲学的论文。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佛教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三、实践成果1. 知识积累通过在佛学院的修学实践,我对佛教文化有了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思想转变在修学过程中,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我学会了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学会了感恩。
3. 人际交往在佛学院的修学实践中,我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为彼此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 自我提升通过实习实践,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寺院的事务,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禅修让我学会了如何调伏自己的心,使我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
四、实践体会1. 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佛学院的修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内心的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选修课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佛教文化概论》课有感
相遇于佛教文化概论的课堂,用佛家的说法,也是一种缘吧。
佛教,是在中国极为有名的宗教,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世界宗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佛教不是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但自从两汉之际,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承以来,历经千年,蔚然成风。
自此,佛教以其悠远禅意影响了中国,尤以禅宗为主。
对于佛教,现在的我并不陌生,可也并不熟悉。
因为我身边虽然到处都可接触有关佛教的事物,可我想要进一步的了解佛教却又不能。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佛教我就无法明确说出来。
毕竟教义可言,悟境无言。
也正因为如此,佛教被人们赋予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了我无法触摸的无相地带。
印象里,自己对佛教最初的兴趣来自于家乡。
我的家乡——浙江天台,算是佛教旅游地了。
每年国外慕名前来国清寺朝拜的人无数,使国清寺香火鼎盛。
而因为国清寺的带动,山间、乡野的寺庙也是不胜枚举。
算是佛教文化比较繁荣的地方了。
我自幼虽不是信奉佛法,但也有一种敬仰在里面。
所以看到这门课程时就好奇了,想来好好听一下,多了解了解。
一学期的课程告一段落,不说我在其中学习到了多少,但课外的感悟也不少。
有些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就举个例子吧。
佛教里的“三毒”是贪、嗔、痴。
想一想:有多少人因贪财色、名利而走上了不归路;有多少人因为贪心满足不了而生无名之火,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有多少人因痴心妄想而不知会更改而继续作恶。
所以我愿意去相信佛教的因果轮回一说。
佛教之所以神秘,除了它的因果轮回之说令人敬畏外,还有它所推崇的“禅”,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禅宗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很大的部分。
中国人虽然热衷于参禅,可禅意却不是轻易能得的,如此,佛法便有些高深难测了。
加上佛教提倡超度亡魂,轮回正果,这些人们无法解释也无法理解。
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人们对佛教的误解,认为佛教对于我并无多大的用处,佛教只是忘记尘世的人的精神寄托。
但如果我开始认真接触佛教后,对于佛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就会消除了当初对佛教那理所当然的误解。
相反,学习佛法,学会参禅,可以让我轻松地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在繁嚣尘世获得心灵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