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合集下载

新中国法治典故

新中国法治典故

新中国法治典故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法治典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治典故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或事件,它们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就。

这些典故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法治理念的传承和弘扬。

一、坚持法治的初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法治典故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了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法治的开端。

它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恢复法治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社会的秩序和法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和平解放西藏施行办法》的制定和实施。

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政府制定了《和平解放西藏施行办法》,这是新中国法治典故中的重要一环。

这部办法以恢复西藏社会的法治秩序为目标,明确了西藏自治区的地位和权力范围,保障了西藏人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典故的实施,为西藏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法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三、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新中国法治典故中,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重要内容。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弘扬法治精神,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

新中国成立后,刑法的修订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政府对刑法进行了多次修订。

这些修订不仅完善了刑法的内容,更体现了法治的原则和精神。

刑法修订的过程,是对法治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最好例证。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法治典故中,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2014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这是新中国法治典故中的重要一环。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考试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 .政府是法治建设、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加强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的关键和重点。

∙A.全面建设法治中国∙B.全面建设法治政府∙C.全面建设法治社会∙D.全面建设法制政府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3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A.依宪治国∙B.依法执政∙C.依宪执政∙D.加强宪法实施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4 .法治保障体系所包括的()因素都属于典型的刚性约束条件。

没有下列哪一项()∙A.队伍∙B.经费∙C.技术∙D.文化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5 .我国应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法队伍。

这支政法队伍的特征不包括()∙A.情重于理∙B.敢于担当∙C.执法为民∙D.信念坚定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6 .对公众关注的案件,要提高(),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A.公平性∙B.公开度∙C.公开性∙D.透明度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不包括哪一项()∙A.制度化∙B.规范化∙C.民主化∙D.程序化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8 .关于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法律文化∙B.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异∙C.法律文化应归属于法治文化的范围之内∙D.法律文化的外延小于法治文化的外延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9 .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研究部署,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的会议是()。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依法治国的内涵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它对于保护人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保护,法律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范和惩治各类犯罪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是以宪法为核心,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依法治国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受法律约束,法律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它强调的是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确保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它体现了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法治时代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以宪法权威为重,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推动法律法规的全面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为社会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一方面,坚持依法办事,不仅能够加强国家机构的规范化运作,提高行政效能,还能够减少人为的干预和主观判断,提高公平公正,化解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依法治国能够有效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依法治国还能够增强社会公信力。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依法办事,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打破特权和腐败的现象,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也能够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全面依法治国还能够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内容解说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内容解说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内容解说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全文的一个简单介绍,引起读者对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主题的兴趣。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在当今社会,全面依法治国被普遍认识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本文旨在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裁判,它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然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仍需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文,我们将深入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包括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和各部分的功能说明。

具体可以写成以下内容:文章结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中,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现实意义,以及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挑战,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议和措施。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和目标意义,对全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包括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以及全面依法治国对于法治社会建设、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分析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包括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所带来的实际效益。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挑战进行总结,回顾全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加强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力度,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总结其优势和挑战,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为构建法治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条文 , 但是 , 却不 律的修改为先导 , 为改革提供 明确 的法律依据。无 能照搬其他 国家的社会关系 ; 中国可 以借鉴其他国 论 是 上个 世纪 的分税 制改 革 , 还是 后来 的国有 企业 家 的立法经验 , 但是, 却不能照抄照搬其他 国家的法 所有制改革 , 都是在法律没有 明确规定情况下实施 律制度体系。说到底 , 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达 的改革。事实证明 , 这样的改革具有非常大的副作
市场经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 不一样 , 中国政治制 用。分税制改革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 中 度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治制度完全不同 , 如果把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越来越多。中西部地区实 法律看作是调整经济关系的工具 , 简单地移植西方 行 分税 制改革 之后 , 由于财权事 权不相 匹配 、 财 政 出 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 那么 , 有可能会出现水土 现人不敷 出现象 , 不得不依靠 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 不服的现象。制定和完善中国法律制度体系, 既要 借贷维持生计。本届政府之所以作出调整中央政府 看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 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的决定 , 适当扩大地方政府 全 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需要 ; 既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 税收分配比例 , 根本原 因就在于通过财税体制改革 需要,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 内改革的需要 , 必须统筹 激发 地方 政府 改革 开 放 的积极 性 , 充 分利用 地方 政 兼顾 , 谨慎地修改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体 系。全国 府之 间竞 争 不断 地发 现 比较优 势 , 促 进 中国经 济快 人大常委会决定“ 暂时调整” 自由贸易区部分行政审 速增长 。 批 法律规定 , 是充 满智慧 的立法模 式 , 它一 方面充 分 本届政府实施 自由贸易试验 区改革 , 其经济意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表述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如下:
1.法治的全面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各个方
面都要以法治为基础和保障。

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总基调,决策、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要通过法律制度、法治思
维和法治机制来约束和规范。

2.制度变革和创新: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对现有制度进行革命
性的变革和创新。

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依靠行政
手段和个人意志来解决问题的治理方式,转向依法治理,
确保权力行使合法、规范、公正,增强国家治理的透明度
和可预期性。

3.彻底改变治理观念和方式: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彻底改变治
理观念和方式,将法治理念融入到国家治理的所有层面和
方面。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治理方式的颠覆
和突破,要求各级政府、公务员和社会成员都要树立法治
意识,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尊
严。

4.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重要标志。

通过与法治相结合,国家治理将更加规范、有
序、公正,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这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从制度、观念和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只有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推动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催生着越来越密集、越来越迫切的政策和法律需求,而且为政策和法律发挥各自优势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在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面,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点先行、投石问路方面,在涉及群体广泛、利益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层次改革方面,在前沿改革的探索性实践方面,凡此等等都要注重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当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需要及时巩固,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普遍推广,改革理顺的利益关系趋于合理稳定需要固化定型,就要及时发挥法律的积极作用。当然,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政策和法律的作用范围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交互作用、同频共振,共同推动改革有序进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注重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说,谋划重大改革、推进重大改革,要主动把法律因素考虑进来,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确保重大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坚持依法行政。《决定》科学总结我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之道的历史经验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这一科学结论,并对依法执政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才能实现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党领导立法的工作制度。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宪法修改由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进一步完善党领导政府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说法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确保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把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仅自身要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而且要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法治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的,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法治一般来说指的是现有各类法律制度都能得到自觉遵守和普遍适用的一种状态,而法治思维则是将现代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及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处理现实法律问题的思维过程。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篇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1978年12月,邓小平说:“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党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摘要: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1.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3.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三、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4.保证司法公正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路径1.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健全社会法治体系3.强化法治宣传教育4.加强党内法治建设5.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法治建设正文: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确保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是全面依法治国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律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有力武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遵守法律;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保证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知识体系-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知识体系-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法律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作用:它及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我国法治历程①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③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的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①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法治的决定因素: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理解和认识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初步了解。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国共产领导的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通过法治化的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标志和方向。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矛盾和矛盾问题更加多元化,对于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旨在建设一个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可以从中国历史文化、法治传统等角度来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尊法治国、重德法治的传统一直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同时,中华法律和宪法也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国际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也是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

中国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体系建设,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建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国家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重要性和意义,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实施路径和策略进行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在文章结构中,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

最后,在目的部分明确阐述本文的目标和意义,即全面解析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为推进国家治理深化革命提供相关思考。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与背景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意义。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文: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法治的统领地位。

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法治道路的重要标志。

党要加强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其次要坚持依宪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履职尽责,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坚持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法治的根本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国家要加大对扶贫工作、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法治保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良性互动。

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坚持权力制约与监督。

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坚决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和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检查,健全法律责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还要注重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培养社会公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培养公民遵纪守法、尊法学法、用法治事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法治建设的内涵,全面抓好法治工作,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政策法规》第一单元测试题题库第一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判断题1.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重要意义包括:是依法治国总目标对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旅游业法治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识。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者及仲裁员的队伍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就是指赏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依法进行重大决策。

(√)4.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5.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

(×)6.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支持以罚代刑。

(×)7.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包括以下范畴: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加强社会建设领域法制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坚持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这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首要任务。

(×)9.加强对政府外部权力的制约,这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10.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成效的相关性,其中依法治国处于关键的支配性地位。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其力量源泉来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二、单选题13.根据国家旅游局文件精神,“旅行社经营出国和赴港澳业务审批”应当(A)A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B下放到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C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或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D下放到县级旅游主管部门14.不仅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照法律来行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下面是中国依法治国发展的主要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法治建设,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

在此期间,中国陆续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现代法治体系。

3. 1999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行政诉讼法治化的新阶段。

4. 2004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这是中国首部全面规范物权制度的法律,对于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财产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5. 2014年:中国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

6. 2018年:中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强调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国。

总的来说,中国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意识、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

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依法治国将继续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作者:乔新生来源:《人大研究》 2016年第11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由2016 年9 月3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应当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2014 年12 月28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行政审批的决定,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

上述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如今三年期限即将到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既是对此前作出决定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中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改革政策的充分肯定。

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也不同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协定。

它是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特定区域进行简政放权改革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考点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考点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考点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都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责任、享受权利,建设一个有序、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全过程。

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的目的就是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要坚持法治,又要注重德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法治不能代替德治,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守信用的良好风尚。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2017年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2017年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政策法规》第一单元测试题题库第一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判断题1.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重要意义包括:是依法治国总目标对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旅游业法治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识.(√)2。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者及仲裁员的队伍建设.(×)3.提高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就是指赏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依法进行重大决策。

(√)4.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5.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6.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支持以罚代刑.(×)7。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包括以下范畴: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加强社会建设领域法制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坚持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这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首要任务.(×)9.加强对政府外部权力的制约,这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10.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成效的相关性,其中依法治国处于关键的支配性地位。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其力量源泉来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二、单选题13。

根据国家旅游局文件精神,“旅行社经营出国和赴港澳业务审批”应当(A)A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B下放到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C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或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D下放到县级旅游主管部门14。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路径一、前言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已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核心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国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1.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依法治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2.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中,企业才能有信心投资兴业,市场才能有秩序竞争,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只有坚持法治,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复兴。

4. 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

只有在法治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益,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国际的影响力。

只有在法治的国家中,国家的治理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国家的国际声誉才能够得到提升。

三、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路径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才能够让人民充分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健全法律体系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健全法律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3. 提升法治能力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升法治能力。

只有提升法治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管理水平。

4. 健全法治监督机制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健全法治监督机制。

2017年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2017年政策与法律法规题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政策法规》第一单元测试题题库第一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判断题1.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重要意义包括:是依法治国总目标对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旅游业法治建设的迫切要求、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识。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者及仲裁员的队伍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就是指赏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依法进行重大决策。

(√)4.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5.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

(×)6.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支持以罚代刑。

(×)7.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包括以下范畴: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加强社会建设领域法制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坚持严格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这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首要任务。

(×)9.加强对政府外部权力的制约,这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10.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成效的相关性,其中依法治国处于关键的支配性地位。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其力量源泉来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二、单选题13.根据国家旅游局文件精神,“旅行社经营出国和赴港澳业务审批”应当(A)A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B下放到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C下放到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或地市级旅游主管部门D下放到县级旅游主管部门14.不仅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2018依法治国

【2018依法治国

【2018依法治国选择题【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中国共产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A.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B.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C.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D.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B【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依法治国的客体及其对象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B.实现宪法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C.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D.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依据C【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

A.安定和有序B.民主和法治C.诚信和友爱D.公平和正义B【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A.依法治国B.党的领导C.执法为民D.公平正义A【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A.服务大局B.党的领导C.执法为民D.公平正义C【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法的()是指法是事先而不是事后制定的,人们可以根据预制的法律预期自己的行为后果。

A.预设性B.正义性C.至上性D.公开性A【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问题,法治政府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法治政府履行职能必须依法进行,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B.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C.健全依法决策机制D.坚持严格执法D【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A.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D.以上都是D【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反映法治发展普遍规律的法治理念不包括()A.保障人权理念B.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C.权力制约理念D.法律平等理念A【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关于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说法正确的是()A.法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法律文化B.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异C.法律文化应归属于法治文化的范围之内D.法律文化的外延小于法治文化的外延A【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1讲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作者:乔新生
来源:《人大研究》2016年第11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由2016年9月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

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应当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行政审批的决定,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

上述行政审批的调整在三年内试行,对实践证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对实践证明不宜调整的,恢复施行有关法律规定。

如今三年期限即将到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的决定,既是对此前作出决定的呼应,同时也是对中国实行自由贸易区改革政策的充分肯定。

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也不同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协定。

它是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特定区域进行简政放权改革的重要举措。

这项改革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优势,为全面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国国内市场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关系,人为地制造制度落差,从而使各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争先恐后,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自由贸易区设立必然会涉及国家现行的法律体系,如果在法律没有修改之前,授权国务院先行先试,那么,有可能会损害国家的法律尊严。

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创造性地采取“暂时调整”的策略,一方面为自由贸易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供法律空间,另一方面在确保国家法律体系统一完整的前提下,允许自由贸易区在对外开放行政审批方面大胆试验,等到实验结果出来以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全国。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法律的变化必须符合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但是,法律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存在,法律也不仅仅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工具,法律是整个国家复杂关系的高度概括,法律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制度照抄照搬到中国,那么,最终必然会方枘圆凿。

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条文,但是,却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社会关系;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但是,却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

说到底,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中国政治制度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治制度完全不同,如果把法律看作是调整经济关系的工具,简单地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体系,那么,有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制定和完善中国法律制度体系,既要看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需要;既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内改革的需要,必须统筹兼顾,谨慎地修改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时调整”自由贸易区部分行政审批法律规定,是充满智慧的立法模式,它一方面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独特的对外开放行政审批制度;另一方面,在不破坏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之上,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创造性地对自由贸易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设置了非常明确的期限,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三年内实行特殊的行政审批许可,三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作出修改或者不修改法律制度的决定。

其次,“暂时调整”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同时,明确了立法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暂时调整”部分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事实证明,在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简政放权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可以有效地吸引外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有关行政审批规定,实践证明决定是正确的,实施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国务院已经作出了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改上述法律,可以让刚刚获得批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决定,彻底改变了过去“先改革后立法”的改革思维模式,以法律的修改为先导,为改革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无论是上个世纪的分税制改革,还是后来的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都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情况下实施的改革。

事实证明,这样的改革具有非常大的副作用。

分税制改革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越来越多。

中西部地区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由于财权事权不相匹配、财政出现入不敷出现象,不得不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借贷维持生计。

本届政府之所以作出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决定,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税收分配比例,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激发地方政府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不断地发现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本届政府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其经济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但是,本届政府主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暂时调整”自由贸易试验区部分行政审批法律规定的建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停实施部分法律规定。

这一方面充分反映出中央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体系过程中大胆尝试,通过设置法律的有效期限,限制法律实施的范围,从而确保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完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行政主导的法律体系中存在大量行政审批的法律规范,虽然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修改20多部法律,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精神,减少法律体系中有关行政审批的具体法律规范,但是从整体而言,现行法律制度中行政审批的法律规范依然比较普遍。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方面要借助于民法典的制定,彻底改变行政主导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法律的编纂工作,通过编制行政法典、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法,从而使我国改革从行政主导向全民主导转变。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