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实践维度与虚拟转向

2013年4月第4期总第230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A pr.2013N o.4Set.N o.230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实践维度与虚拟转向贾英健(山东省哲学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山东济南250103)[摘要]传统的时空观由于不懂得实践与时空的关系,离开社会时空来谈论时空。
甚至对社会时空与自然时空作了同质性的理解,因而不能够给社会时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实践理解和把握社会时空,为人类提供了与自然时空中人的生存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时空的生存形式。
在当代,人类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生存的时空形式,将对现实的社会时空的认识推进到虚拟的社会时空的阶段。
它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相反却在不断彰显着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时空;虚拟[中图分类号)B0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4—0069—08社会时空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与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将社会历史时空等同于自然时空的同质性理解不同,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实践把握社会时空,不仅实现了对自然时空的历史性超越,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社会时空的传统认识,形成了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崭新的社会时空观,为人类提供了与自然时空人的生存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时空的生存形式。
马克思的这一社会时空观,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把握社会时空在网络虚拟技术条件呈现的新变化,正确揭示现实社会时空与虚拟社会时空的辩证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解释是:时间和空间与物质不可分离,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由于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且其运动是无限的,因此,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的、无限的。
应该说,这种时空观主要是针对哲学史上存在的“绝对时空观”、“主观时空观”、“有限时空论”而提出的,它对于克服上述时空观存在的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综述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综述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备受关注。
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进行一综述。
一、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基础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社会时空观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社会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实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曾提出社会时空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无所不在地居住的地方,边缘星球,以及进入来世的地方,它的影响力和利益都扩展到了那里去。
这个世界已经按照资产阶级的需求和利益固定下来,它运动着,但仍以它们为中心。
”二、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
2. 社会空间和时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时空观凸显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4.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强调了社会空间与时间的相互作用,指出空间和时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三、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社会时空观的理论探讨。
近年来的研究着重在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探讨其在当下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2. 关注社会时空观的应用。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城市规划等领域。
学者们用其来分析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社会阶层分化、城市空间差异等等。
3. 探讨社会时空观的实践路径。
在当下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社会时空观,为当下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下有何意义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鲜明特点在于研究对象广泛、理论内涵深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CATALOGUE 目录•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概述•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应用•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未来展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概述社会时空的概念社会时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感知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是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
社会时空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的重要理论工具。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强调社会时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社会时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感知和体验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是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具有具体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包括社会时间的概念、社会空间的特征、社会时空的演变规律等。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旨在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社会时空的本质和规律。
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为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的扩张是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形成的重要背景之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发现,资本家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崛起,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工人阶级崛起的同时,社会主义思潮也兴起了。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
工人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工人阶级的崛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 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 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 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三)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阐释
• 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特色。 (1)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表述时空观,并不是 为了纯粹的理论建构,而是基于现实 社 会批判的需要。所以它始终保持哲学的高 度,并自始至终着眼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和 批 判方式 。 (2)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出发引 申出时空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 活动, 特别是生产劳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1]刘奔.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空初探[J].哲学 研究,1991,(1). [2]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 [3]楼慧心.人类个体的发展及其可能性空间[J].浙江大 学学报,1996,(1). [4]余静.自由时间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6). [5]江秉国.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新论》的一点看法 [J].哲学研究,1997,(1). [6]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J].人文杂志,1996,(6).
• [12]冯鹏志.迈向共生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 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 2000,(3). [13]吴国璋.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J].江苏社 会科学,1999,(4). [14]王晓玲.浅析社会时空观念及其特征意义 [J].社会科学家,2001,(11). [15]唐巴特尔.论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及其方 法论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1 2). [16]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 值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时空观;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网络时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Just like the theory of substance、mind、truth and movement,the theory oftime& space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philosophy,But,for
。刘奔.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空初探fJ】.哲学研究.1999年,第一期.
。俞吾金冯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年,第三期.
.2.
绪论
式而出现的。这种时空观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与本体或本原相一致,是彻底脱离 人和人的生活实践的,仅仅是对世界终极存在或“世界图式”的一种追寻。马克 思彻底扬弃了本体论思维方式,不去追寻世界的终极本原和始基,而是赋予世界 以属人性质,使世界向人和人的生活现实回归”。① 第二,关于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 1、对传统教科书时空观问题的反思。传统教科书强调时空与运动的不可分性, 针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空与运动无关"这种观念进行了反驳,强调存在的客 观性,否定了康德把时空理解为先验的直观形式,强调无限性,这是具有一定科 学道理的。俞吾金老师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中对传统教科书关于时空观问题 的得失进行了论述,指出其中的一些局限性。首先: “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
urgent need,such research als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erve
long time is quite necessary and in
to the work
as guidance
of re-construction andem.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d extending meaning to present society.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一、社会时空问题的提出对马克思何以提出社会时空观,或社会时空观何以可能,国内学者有不同见解,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1.从哲学的时空框架中逻辑地推出。
刘奔在《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一空初探》(《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哲学的时空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表现,那么作为运动高级形式的社会当然也有自己特有的时空结构。
社会时空特性,无非是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在时空关系上的体现。
刘奔是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入手,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
2.时空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不是从传统哲学的时空框架引申出实践概念,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生产活动出发引申出时空概念的。
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存在一种与人的实践相脱离的“自然时一空”。
而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失误正是撇开人的实践活动,从所谓的自己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本身出发去阐述马克思的时空观,形成所谓自然时空,这样就把马克思的时空观二元化了。
他认为刘奔虽然强调应把马克思的时空观研究重心放到社会时空上,但没有从根本上超越这种二元论。
也有读者对俞吾金的观点提出异议。
因为俞吾金在《马克思时空观新论》一文中,引用古尔德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劳动是时间的起源——既是人类时间意识的起源,又是对时间进行客观测量的起源(注::Marx’,1978.))来说明时空来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有人认为俞吾金引用的这句话恰恰表明了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人类的时间意识和对时间的测量手段,起源于生产劳动。
俞吾金是在用时间意识的起源来解释时空的起源。
在以上讨论中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关系问题。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社会时空是自然时空在社会运动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绝对的自然时空,自然时空只能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于社会时空之中,因为现实的自然界只能是打上人的活动烙印的人化自然。
马克思实践论视域的社会历史时空观及其当代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实践论视域的社会历史时空观及其当代意义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在肯定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同质性理解,而未能把握社会历史时空的独特性,以致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缺陷。
马克思在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将社会历史时空的理解奠立在其科学的实践论之上,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本质区别,从而超越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实现了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理解。
因此,重返马克思的实践论视域,廓清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联系与区别,并由此校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时空观,对于科学理解当代社会历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及其缺陷所谓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是指从纯粹客体、对象的形式去直观地理解时间和空间,即把时间、空间看作“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因此,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看作同质的物质运动分别在自然界与社会历史界的持续性和广延性,从而将社会历史时空看作自然时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或推广,就是传统物质论视域的时空观的基本内容。
应当承认,把时间、空间看作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正确地坚持了时空观的唯物论立场。
因为,对于唯物论而言,“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引者注)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同时,从物质世界自在运动的角度看,把社会历史时空看成自然时空的一部分或自然时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或推广,进而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看作同质的物质时空的两个部分,既有其逻辑合理性,也有其本体论基础。
因为,社会历史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始终是以自然宇宙为其先在性前提的。
因此,把时间、空间看作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并由此阐明其客观实在性,对于人类不断科学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特别是把握自然界与社会历史界的内在物质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真正能代表马克思的时空观的,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时空理论。
马克思的时空理论主要是在不同于自然领域的社会领域中体现和展开的,社会时空才是马克思本人所着力关注的时空。
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时空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了时空的社会属性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中,虽然承认时空的自然属性,但主要是把时空解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时空的社会属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谈到劳动时间可以物化为特殊商品时指出,使商品同时获得了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社会属性(交换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和人的特殊的需要相联系的。
而交换价值作为社会属性,是劳动时间的凝聚。
劳动时间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时间,而后者可以把它称为社会时间。
马克思说:“作为交换价值,劳动时间必须物化在这样一种商品中,这种商品只表现劳动时间的份额或数量而同劳动时间的自然属性无关。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与自然时间无关的。
在商品交换中,自然时间不能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
换句话说,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决不会把消耗自然时间越长的商品看作是越有价值的商品,“劳动时间的份额或数量”不是自然时间的长短,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凝聚着一定劳动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时间。
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把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区别开来,看到了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的重要差别。
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恩从宏观的社会发展时间、空间、客体、主体四维视野考察世界历史进程,提出了“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论断。
马克思提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里广大劳动阶级过者非人的生活状况而言的,由于繁忙的工作,劳动时间已经到了人体所能承载的极限,而对于失去了自由时间的人来说,他实际是一部机器。
马克思时空观

马克思时空观马克思的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对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探讨。
马克思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是在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中得以揭示的。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时间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他认为,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时间的变化是由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演变引起的,比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利用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同时,时间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统治阶级通过规定时间的使用和分配方式来维持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则需要通过争夺时间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其次,马克思对空间的理解也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空间并非只是物理的概念,而是与时间同等重要的社会历史概念。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空间除了被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统治和控制之外,还具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指出,空间的意义不止是物理器物理位置,更是通过物理空间来反映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的分布和组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竞争和生产力的增长使空间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通过空间的分割和组织来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这种空间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了资本主义扩张和支配的手段。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本质属性和关系,并强调了它们与阶级斗争的紧密联系。
同时,马克思的时空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实践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以马克思的时空观为指导,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不断探索和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题目: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一,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思想,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理论体系,其中社会时空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时代性”,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而社会时空观正是理解历史发展和分析时代变革的基础。
二、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内涵社会时空观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
这种矛盾的运动就是历史的动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
三、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例如,他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发展的目的是人类的自由解放,历史没有尽头。
同时,他也认为历史的规律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
因此,他主张要通过对社会条件的观察和深入研究,来发现历史变化的规律。
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了解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全面思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最后,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历史视角和文化理解,使我们更有自信地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结论: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提供参考和启迪。
马克思时空观

马克思时空观引言马克思时空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论观点。
马克思时空观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马克思时空观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在分析马克思时空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世界本质、社会性质和人类历史的综合把握。
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改造世界时所采取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时空观的内涵对时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时间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贡献,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属性。
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时空观强调时间的相对性和历史的发展性,认为时间的变化是历史的表现,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间特征。
对空间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对空间的观念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载体。
马克思时空观突出了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空间构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将空间视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和社会形态下的空间有着不同的特征。
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对彼此的制约和塑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时间的变化会导致空间形态的演变,而不同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则会影响时间的利用和流逝。
马克思时空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马克思时空观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它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全面地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从而更准确地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现实意义马克思时空观在现实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我们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把握社会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的开题报告

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意义和背景马克思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贡献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探讨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二、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其具体内容包括:1.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 马克思如何看待社会时空的构成和演变?3. 马克思对于社会时空的分析和描述有哪些特点和亮点?4.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和应用?三、研究方法和途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其次,借助逻辑分析法,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的理论基础、构成和演变,并针对其特点和亮点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探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的启示和应用。
四、可行性分析本文的课题选取范围较为狭窄,但内容切实可行。
在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使用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此外,在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查询相关数据,以丰富研究结果。
五、预期成果本文旨在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明确其理论基础、构成和演变等相关内容,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预期成果为:深入掌握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理论基础、了解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的构成和演变、掌握马克思对于社会时空的分析和描述的特点和亮点,以及探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著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於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理论探究论文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理论探究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可以分为辩证的自然时空观和社会时空观两个部分。
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它具有属人性,历史性,可转换性,价值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时空;意义;时空观在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的突出主题之一。
这样,尽最大可能地促进社会发展也就成为各国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无论是对社会整体的持续发展,还是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很重要,所以,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
一.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理论解读的局限性传统教科书中时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强调时空与运动的不可分离性,根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与运动无关的错误观念;强调时空存在的客观性,否定了康德把时空理解为先天直观形式和马赫把时空理解为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错误;强调了时空的无限性,否定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在空间以内、时间之外的观点和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时空观。
但是,传统教科书时空理论也存在严重失误:它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旧哲学从物质和运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的基本思路。
它在强调时空客观实在性时又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了。
这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始终是以抽象的物质或抽象自然界作为载体的时空观,必定是超越社会历史的。
所以,传统教科书中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时空观的误读(或片面理解),它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马克思的时空理论的全貌和特色。
二.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哲学时空及其特点社会是高级的物质存在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自然时空理论它当然也具有时空和空间。
这乃是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所谓社会时间,是指社会活动的持续性。
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人类活动存在和活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一活动和另一活动,一活动过程和另一活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
(3)时空关系与分工规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的分工,从阶级关系上来看,是少数剥 削阶级 把自己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建立在对大多数劳动者 剩余劳动的剥削上;从个体与族 类的关系上看, 这是族类牺牲多数个体以获得族类的加速度发展; 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上看,这又是人类以多数 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时间耗费于生产直接物质生 活资料为代价 ,换取族类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头脑 中固有的“先天形式”,人通过这种 “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使事物 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
康 德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 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地球公转
月球表面图
一、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一)物理学时空观
1、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 性:一维性极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性:三位 性。 2、特点:客观性(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是物 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 [12]冯鹏志.迈向共生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 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 2000,(3). [13]吴国璋.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J].江苏社 会科学,1999,(4). [14]王晓玲.浅析社会时空观念及其特征意义 [J].社会科学家,2001,(11). [15]唐巴特尔.论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及其方 法论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1 2). [16]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 值取向[J].化。人在实践中创造自由时间,也就为 自己开辟了发展的空间,这是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时 空关系上的表现。作为社会时间晶化形式的社会空间,不 但以 实物形态存在,而且以社会关系形态存在,也就是 社会结构。
社会时空·科学技术·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1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形式。
由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语)。
因而,在社会领域,任何社会现象也都有其特殊的时空规定性。
其中,社会时间是指社会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社会空间则指社会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从总体上看,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社会时间无非就是人的活动的时间,社会空间就是人的活动的不断扩展。
社会时空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社会运动在社会时空中的拓展过程,是人的进化和发展的历史。
而社会自由时间的增加量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拓展量,则标志着现实的人自由解放的实现程度。
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社会时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时空观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
按照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对对象、现实、感性”,应当“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
对于社会时空的合理理解,也毫不例外。
在社会时空问题上,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不被自然时空所完全束缚,而是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时空,并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时空。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社会时空,则在于“人的感性活动”所特有的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里所谓的“环境的改变”当然包含对自然时空的改变,人正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才创造出并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时空。
由于每一代人的活动的需要、目的、方式、意志等的不同,社会时空总是也只能从不同时代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其规定性。
另一方面,人们创造自己的社会时空并不是随心所欲、无中生有的。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永远也不能摆脱自然时空对于人的活动的制约,而社会时空结构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晶,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人的活动。
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时空状态,直接影响着主体认识、改造、利用客体的速度、规模、范围、层次和水平。
从根本上看,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与自然时空有着原则的区别,但它们并非外在于、脱离于自然时间和自然空间,而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而赋予自然时间和自然空间以社会属性,特别是赋予其以价值、意义,从而使其抽象的形态在人的活动中获得了社会历史的现实性,使时间和空间获得了“真正生命”,并成为人的生命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时间和空间看做是物质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不可创造的基本要素。
它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社会变迁的不可逆性,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只有理解了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
时空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视为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化表现,是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
时空观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之后逐步形成的。
他们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而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对客观实在的两种认识方式。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而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同样是不可逆的。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与西方哲学的时空观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更加强调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不是纯粹的主观概念。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刻反映了人类世界的本质特征,成为理解和指导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时空观在当代的意义当代社会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形势下,时空观应当更加关注科技进步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构,关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的差异和联动,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利益和责任。
新时代的时空观需要突出新变化、新问题和新特点,更好地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结论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对于正确把握当前时代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需要对时空观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形成与发展作者:杨婕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4期摘要: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重要维度,是我们透视社会历史现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社会时空观是马克思哲学时空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维度。
本文力图深入探讨马克思社会时代观思想,探讨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三个阶段:主客体相统一的感性存在论阶段、确立辩证唯物的自然时空观阶段、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论阶段,并一一分析各阶段的内容。
关键词:社会时间;社会空间;自然时空观;社会时空观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出发,引申出社会时空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存在一种与人的实践相脱离的时空。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主客体相统一的感性存在论阶段马克思第一阶段的时空学说主要代表作——《自然哲学提纲》。
青年马克思在阅读黑格尔的哲学全书时写下了《自然哲学提纲》(有三个不同的方案)。
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空间的提出。
马克思写下了“空间。
即时的连续性”、“时间。
即时的不连续性”、“空间和时间的即时的统一” [1]等语句。
这些语句是对黑格尔时空见解的摘要,是马克思在研究原子论哲学时用来作参考的。
第二,提出感性的时间,感性的空间。
早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关注的时间就是与人的感性相联系的时间,提出“感性和时间的联系”[2],并说“时间是感性知觉的抽象形式”,“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3]。
马克思认为空间也是与感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有“感性的空间”的提法。
第三,感性是时空的源泉。
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把人类活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从而为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把时间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使之成为社会历史范畴提供了理论准备。
二、确立辩证唯物的自然时空观阶段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时空观,这一阶段是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完成是内在统一的,其自然时空观的主要观点有:第一,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传播时空观视阈下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

马克思传播时空观视阈下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认为,社会和历史是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的。
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
在这种时空观下,我们不仅要关注事件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分析事件的内在动因和背后的社会逻辑。
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视角,分析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着前进的。
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往往反映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社会抗议活动,无不是贫富差距、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产物。
在这些事件的传播图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受压迫阶级和受剥削群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抗争和表达,试图改变社会现状,争取自身权益。
而这种阶级斗争的传播图景,也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产生了共鸣和呼应。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理论也为我们解读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制造出来的一种幻象,是一种意识的假象。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中所体现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辩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焦点。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民粹主义思潮,无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
在这种思潮的传播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统治阶级和受压迫群体之间意识形态的博弈和对抗,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理论所强调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也为我们理解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的进程,并且对社会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例,这一重大事件的传播图景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意味着中国将走向更加开放和繁荣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真正能代表马克思的时空观的,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
论》等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时空理论。
马克思的时空理论主
要是在不同于自然领域的社会领域中体现和展开的,社会时空才是马
克思本人所着力关注的时空。
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时空观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了时空的社会属性
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中,虽然承认时空的自然属性,但主要
是把时空解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时空的社会属性。
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在谈到劳动时间可以物化为特殊商品时指出,使商品同时
获得了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社会属性(交换价值)。
商品
的自然属性是和人的特殊的需要相联系的。
而交换价值作为社会属
性,是劳动时间的凝聚。
劳动时间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时间,而后者可以把它称为社会时间。
马
克思说:“作为交换价值,劳动时间必须物化在这样一种商品中,这种
商品只表现劳动时间的份额或数量而同劳动时间的自然属性无关。
”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与自然时间无关的。
在商品交
换中,自然时间不能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
换句话说,在商品交换
中,人们决不会把消耗自然时间越长的商品看作是越有价值的商品,
“劳动时间的份额或数量”不是自然时间的长短,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
水平相联系的凝聚着一定劳动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时间。
很
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把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区别开来,看到了自然时
间和社会时间的重要差别。
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恩从宏观的社会发展时间、空间、客体、主体四维视野考察
世界历史进程,提出了“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论断。
马克思提出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里广大
劳动阶级过者非人的生活状况而言的,由于繁忙的工作,劳动时间已
经到了人体所能承载的极限,而对于失去了自由时间的人来说,他实
际是一部机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一
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了睡眠和饮食等纯
生理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之外,都是在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载
重的牲口还不如,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
的机器。
”
当然,任何时代的人为了满足自己起码的生存需要,为了维持和
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就必须向自然索取。
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是谋生劳
动,是一种“必须的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
只有在完成谋生
劳动之后尚有剩余,才谈的上发展,在存在着剥削的阶级社会里,必要
劳动时间以外的几乎一切剩余劳动时间都被剥削阶级攫取了,没有给
劳动者个人留下发展自己的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创造用于
娱乐和休息的自由时间,其实也是“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的天
地,时间是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人类的科学、艺术和其他公共生活的
发展都是在社会的自由时间中展开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的
自由时间是以通过强制劳动吸收工人时间为基础的,这样,工人就失
去了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空间。
”
只有当社会的发展空间不再以牺牲大量个人的时间为代价,社会
的发展空间是以个人的发展空间为前提,任何人没有固定的发展领
域,也没有限定的发展空间,他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用以个人的全面发
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
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能够随我们自
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
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
批判者。
”
三、社会时空在人类活动中相互转化马克思的重要论断“时间实际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等,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更深刻的含义———社会时空的转换。
社会时间和空间是社会存在的实体———实践活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是有区别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
对于人类来说,时间是人类活动的顺序和过程,而空间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社会空间是社会时间的凝结,社会时间是社会发展的饿空间,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个条件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社会空间的发展以社会时间的消耗为代价,社会时间在消耗中转化为社会空间的扩展。
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的相互转化,正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条件。
这种转化首先表现在主客体的相互转化中。
人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生产活动中,总是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一方面,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形式,把劳动对象改造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在实践活动中组成相对固定的群体关系或社会结构,这就是人把主题的本质力量凝结在客体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主题总是要从已有的社会条件和要素出发,并借用已有的社会物质力量来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改变和活动效率的提高,就是社会客体力量向社会主体转化的过程,即客体主题化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的时空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一形态以人的自然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第二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第三形态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的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的时空观的变异。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在这三大形态中,时间和空间都是在相应的劳动方式中展现出来的。
在第一形态中,人作为自然经济下的生产者,空间(交换范围)是非常狭窄的,至少也是地方性的,时间的节奏也是极其缓慢的,但“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是以劳动作为商品实体和劳动时间作为商品尺度为前提的。
”在第二大形态下,空间被大大扩展了,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美洲和环绕非洲的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在世界变的越来越小的同时,时间的节奏也变的越来越快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了衡量一切社会的物的价值的标准。
第三形态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空间将通过时间的媒介而进一步被括宽,时间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正像马克思所预言的:“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
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汪天文,社会时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5]廖丹清,《资本论》讲义,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责任编辑:张新雷]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吴绍红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人们对于马克思时空观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自然领域,也就是把着力点放在辨证自然时空观上,对马克思的社会时空理论关照较少。
而事实上,马克思哲学的时空观在其原本意义上已经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时空范围由自然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
通过对
马克思原著的认真研读,采取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力图全面、
客观、辨证的解读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时空;社会时空
○高校讲坛○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