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及部分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名词解释辨析简答及答案)

财政学一、名词解释公共产品: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混合品:既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产品为“混合产品”。
外部性: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政府失灵:它是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共目标,或者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投资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方案,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评价一个项目时,其成本和收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宏观税负:(总体税负)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参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所集中的价值总量。
它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税收收入总额。
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100%。
国家预算: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采购: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规费:指国家机关向居民或法人提供特定权力或特殊服务而定向收取一种经济补偿或报酬,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商品检验费以及护照费和刑事、民事裁判费等等。
分税制:分税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事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关系的制度。
税负转嫁:指的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不一致。
名词解释及答案

1布线系统答案要点:一根电缆(电线)、多根电缆(电线)或母线以及固定它们的部件的组合。
如果需要,布线系统还包括封装电缆(电线)或母线的部件。
2电气设备答案要点: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用电的任何物件,诸如电机、变压器、电器、测量仪表、保护装置、布线系统的设备、电气用具。
3用电设备答案要点:将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例如光能、热能、机械能)的设备。
4电气装置答:为实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目的且特性相配合的电气设备的组合。
5建筑电气工程(装置)答案要点:为实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目的且特性相配合的,由电气装置、布线系统和用电设备电气部分的组合。
这种组合能满足建筑物预期的使用功能和安全要求,也能,满足使用建筑物的人的安全需要。
6导管答案要点:在电气安装中用来保护电线或电缆的圆型或非圆型的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导管有足够的密封性,使电线电缆只能从纵向引人,而不能从横向引人。
7金属导管答案要点: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管。
8绝缘导管答案要点:没有任何导电部分(不管是内部金属衬套或是外部金属网,金属涂层等均不存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导管。
9保护导体(PE)答案要点:为防止发生电击危险而与下列部件进行电气连接的一种导体:————裸露导电部件;————外部导电部件;————主接地端子;————接地电极(接地装置);————电源的接地点或人为的中性接点。
10中性保护导体(PEN)答案要点:一种同时具有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功能的接地导体。
11可接近的答案要点:(用于配线方式)在不损坏建筑物结构或装修的情况下就能移出或暴露的,或者不是永久性地封装在建筑物的结构或装修中的。
12景观照明答案要点:为表现建筑物造型特色、艺术特点、功能特征和周围环境布置的照明工程,这种工程通常在夜间使用。
13 单位工程答案要点:单位工程是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为一个单位工程;能形成生产产品的车间、生产线和组合工艺装置以及各类动力站等各自为一个单位工程;建筑物规模较大的单位工程,可将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部分为一个子单位工程;室外工程可根据专业类别和工程规模划分单位(子单位工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8)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统计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18)一、名词解释题1.非概率抽样:根据主观意愿、实际情况等进行抽样,而不依据随机原则进行抽样,这些不符合概率抽样要求的抽样都称为非概率抽样。
2.二维表:二维表就是行列交叉的表格,将两个变量一个分行排放,一个分列排放,行列交叉处就是同属于两个变量的不同类的数据,也称为列联表。
3.置信水平:置信水平就是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很多次,置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
4.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的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分布所作的假设检验,即根据样本的频数分布来推断总体的分布。
5.非概率抽样:根据主观意愿、实际情况等进行抽样,而不依据随机原则进行抽样,这些不符合概率抽样要求的抽样都称为非概率抽样。
6.二维表:二维表就是行列交叉的表格,(1分)将两个变量一个分行排放,一个分列排放,(1分)行列交叉处就是同属于两个变量的不同类的数据,也称为列联表。
7.置信水平:置信水平就是将构造置信区间的步骤重复很多次,置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
8.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的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分布所作的假设检验,即根据样本的频数分布来推断总体的分布。
9.整群抽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志或特征划分为一些子群体,然后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子群体,再将这些抽出的若干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总体样本的方法。
10.Z值:Z值:Z值又称为标准分数,它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描述原始数据在总体中相对位置的量数,通过计算Z值将一般正态分布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Z值的计算公式为:Z=(X-μ)/σ11.二维表:二维表就是行列交叉的表格,(1分)将两个变量一个分行排放,一个分列排放,(1分)行列交叉处就是同属于两个变量的不同类的数据,也称为列联表。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一、名词解释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
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5.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6. 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7.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8.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才能就是完成某种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0.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2.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3.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14. 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上)版

生化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上)温馨提示:部分解释不是采自教材,如有疑问,请参考课本!第一章糖类(p6)6.构型(configuration):在立体化学中,因分子中存在不对称中心而产生的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
有D型和L型两种。
构型的改变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从而导致光学活性的变化。
7.构象(conformation):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列。
指一组结构而不是指单个可分离的立体化学形式。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无光学活性的变化。
12.差向异构体(epimer):在立体化学中,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体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都相同的非对映体叫差向异构体。
14.异头碳(anomeric carbon):单糖由直链变成环状结构时,羰基碳原子成为新的手性中心,导致C1差向异构化,产生两个非对映异构体。
在环状结构中,半缩醛碳原子称为异头碳原子。
15.半缩醛(hemiacetal):醛基和一个醇基缩合形成的产物。
通过该反应,使单糖形成环状结构。
16.变旋(mutarotation):当一种旋光异构体如糖,溶于水中转变成几种不同旋光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时,随着时间而发生的旋光变化。
18.糖苷键(glycosidic bond):一个单糖或糖链还原端半缩醛上的羟基与另一个分子(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键或缩酮键。
常见的糖苷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19.还原糖(reducing sugar):能够还原斐林(H.von Fehling)试剂或托伦斯(B.Tollens)试剂的糖称为还原糖,所有的单糖(除二羟丙酮),不论醛糖、酮糖都是还原糖。
大部分双糖也是还原糖,蔗糖例外。
22.淀粉(starch):由D-葡萄糖单体组成的同聚物。
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为植物中糖类的主要贮存形式。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中药鉴定学考试及答案(名词解释与简答)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1、菊花心:指药材横切面上,外围色较淡,呈白色或淡黄白色,中央色较深,呈黄色或深黄色,从中央至外围有不甚直的致密的放射状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桔梗,甘草,党参等.2.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暗红橙色的星芒状小点,由异常维管束形成.3.金井玉栏: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层和韧皮部)白色,中心(木质部或包括髓部)黄色或淡黄色,如桔梗,黄芪,板蓝根.4.蚯蚓头:指根类药材的头部上细向下渐粗,具密集的横环纹,形如蚯蚓,如防风,前胡.5.虎皮斑:指炉贝表面所具有的黄棕色斑点.6.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7、道地药材:某些药材由于某地区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以及历代药农的精心培育和加工方法,因而形成优质高产的药材商品,并享有盛名,该地区生产的药材则称之为道地药材.8.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由维管束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形成的较稀疏,颜色不一的车轮状纹理.9.红小辫:指天麻块茎上端的一段红棕色干枯的芽孢.10.罗盘纹:指商陆根横切面上数个呈波状凹凸不平同心环状排列的环纹,为异常维管束所致.11.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有些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均称为”走油”.1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侧两鳞片大小悬殊,大片紧抱小片,小片仅露出一部分如新月形.13.狮子盘头:指党参药材顶端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基,膨大突起,状如狮子头.14、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上异型维管束所形成的云朵状花纹。
15.过桥:指黄连根茎中具有较细长且光滑如茎杆的节间.16、起霜:指茅苍术断面放置后,析出白色毛状结晶。
17、朱砂点:指药材横断面上的棕红色麻点,色如朱砂(主要是油室及其分泌物)。
如白术、苍术、云木香等。
问答题1、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主要途径:①调查、整理和推广民间用药,开展新药资源开发研究。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复习题库及部分答案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题库一、名词解释1、科学一般的定义是指: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科学:它是指关于正确反映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2、科学研究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然后分析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
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本书所讨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含广义与狭义理解的研究。
3、科学方法4、假设5、取样研究取样是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为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而随机选取的一定样本容量的样本。
6、自变量即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7、因变量8、中介变量9、访问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访问者与一个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透过有目的谈话,以寻求研究资料的方法。
10、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询问。
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访问者按事先拟好的访问大纲,对所有被访者进行相同的询问,然后将被访者的回答,填到事先制好的表格中去。
另一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由被访问者自由选择答案11、非结构型访问法1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法13、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14、环境变量环境中可以作为自变量研究对象的环境因素。
例如,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等不同环境因素。
15、控制变量16、组间设计二、简答题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定义不同。
其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利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运动,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应用理论,而技术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宪法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宪法学》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6)名词解释1.政党制度:就是有关政党的产生、其法律地位和作用;政党的活动方式、其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规定等各种制度的总称。
2.一党制: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的手里,只有该党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党的制度。
3.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原则、规则和政策的总和。
4.申诉权:是指公民本人或者其亲属遭到国家机关的不适当的处分或处罚时,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要求重新处理或者平反,或要求纠正对他的不公平待遇。
5.秘密投票:指的是与记名投票或以起立、举手、鼓掌等公开表示自己意愿的方法相对立的一种选举方法。
他要求选举人选举时只需在投票时在正式代表候选人名下注明同意或不同意,也可以另选他人或者弃权,而无须在选票上署名的一种选举方式。
6.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选举为人民代表机关代表或某些国家公务人员的权利。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自治区城内的事务的政治制度。
8.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9.宪法解释:是指法定机关对宪法条文的内容、词义以及适用范围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解释是法律解释的一种,也是宪法规范渊源的一种。
10.等额选举:是指候选人的名额与应选代表人名额相等的选举。
11.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成或参加某种持续性社会团体的白由。
12.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国家政体,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治理社会所采取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方而。
13.申诉权:是指公民本人或者其亲属遭到国家机关的不适当的处分或处罚时,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要求重新处理或者平反,或要求纠正对他的不公平待遇。
传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传播学2007-2013年真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传播学理论部分:2007年真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传播学的中国化(16页)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通过科学创新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传播体制,理顺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2•信息社会(28页)答: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 5W”模式(50 页)答:这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也称为“拉斯韦尔模式”。
“5W” 是指Who (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4、拟态环境(113页)答:这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 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5、传播制度(139页)答: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规范体系。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6、怀特的把关模式(131页)答:传播学者怀特将库尔特•卢因“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 ng)模式。
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一、政府收入的概念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就在于:首先,政府收入是政府理经济的重要环节。
只要政府收入政策设计合理,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使财源更加充裕。
其次,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这就必然形成政府的公共支出,而政府公共支出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有收入。
再次,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收入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
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二、政府收入的内容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
1、税收。
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并非是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脊索与脊柱2排泄与排遗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4瓣鳃5裂体生殖6体腔7物发生律8伸缩泡9完全变态10原肾管11角质膜12疣足13外套膜14凯伯尔式器 (Keber’s organ) 15书肺16化性17双名法18刺丝泡19皮肌囊20不完全变态21后肾管22混合体腔23刚毛24黄色细胞25外套腔26鲍雅诺式器(Bojanus organ) 27原口动物28生物圈29实质组织30马氏管31后口动物32肾单位33分类阶元34次生颌35龄期36初生颌37裂齿38弧胸型39脊索40咽鳃裂41尾索动物42逆行变态43固胸型44单循环45双循环46洄游47休眠48变温动物49恒温动物50群落51同源器官52同功器官53次生腭54双重呼吸55舌接型56异型齿57胎盘58颞窝59韦伯氏器60反刍61羊膜卵62.迁徙63肺泡64适应辐射65鳃囊66愈合荐椎67跗间关节1、脊索与脊柱相同点:都是身体中轴支撑器官不同点:(1)脊索是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的棒状结构,外面围以厚的结缔组织鞘——脊索鞘。
不分节,具弹性。
脊柱是由一节节脊椎骨连接而成,既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
(2)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或终生具有,或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中仅在胚胎期出现;脊柱是脊椎动物终生中轴支持器官。
2、排泄与排遗排泄——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为机体所利用或有害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消化管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3、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1)支配骨骼肌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2)从中枢发出后直达效应器从中枢发出后,要在植物性神经节换元,节后神经元达效应器(3)受意志支配一定程度上不接受意志控制(自主神经系)4瓣鳃:软体动物瓣鳃纲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
每个瓣鳃纲动物有4个瓣鳃,还要提到瓣鳃的组成结构。
5裂体生殖: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过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经济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6)一、名词解释1.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2. 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企业来自国内外的所得一律汇总征税,但允许抵扣该居民企业在国内外已缴纳的税额,从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3.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4.产品缺陷责任:是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关系的总称。
7. 公司:指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
8.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人对其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9.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0. 价格监督检查: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违反价格法律的行为所进行的监督与检查等活动的总称。
11.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12.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13.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14.税收饶让:是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由收入来源地国减免的那部分税款,视同已经在来源国缴纳,同样给予税收抵免待遇的一种制度。
《自然辩证法》题库及答案

题库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抚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其基本内容是:其一,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即系统自然观;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的,即演进自然观;其三,人、自然与社会可以而且应当协调发展,即生态自然观。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系统、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科学: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工程: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技术。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当面对问题时,人们通过提出猜测性的理论,试探性地去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证伪或反驳以排除错误。
如果理论未被驳倒,就可以成立,得到接受;如果理论被证伪,驳倒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上述过程就循环往复。
(完整版)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完整版)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3、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4、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2、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8、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2、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6、正常人血管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7、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8、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植物学各部分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器官2.种子3.幼苗4.种子休眠5.种子后熟作用二、判断与改错1. 一粒玉米就是一粒种子。
()2. 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和子叶四个部分。
()3. 所有的种子都是由种皮、胚和胚乳这三部分组成。
()4. 蚕豆是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
()5. 胚是由胚芽、胚根和胚轴三部分组成。
()6.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没有胚乳,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有胚乳。
()7. 无胚乳种子的养料贮存在子叶中。
()8. 面粉主要是由小麦种子的子叶加工而成的。
()9. 休眠种子内的代谢活动完全停止。
()10. 种子萌发时,所谓"出芽"就是指种子露出胚芽。
()11. 种子贮藏时,其含水量越低,代谢活动越弱,越利于贮藏。
()12.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水分、湿度和氧气。
()13. 子叶留土的幼苗是由于上胚轴伸长生长的结果。
()14. 多数裸子植物的种子内具有两枚以上的子叶。
()15. 花生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16. 食用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的。
()17.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种皮过薄、后熟作用及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造成的。
()三、填空1.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是()()(),繁殖器官是()()和()。
2.从种子萌发为幼苗,长成根、茎、叶,这个过程为()。
植物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繁殖后代,这个过程称()。
3.植物种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但有些种子却只有()和()两部分,前者称()种子,后者称()种子。
4.小麦的胚乳由()和含()的胚乳细胞组成。
5.用硫酸处理能打破种子的休眠,是因为该种子()。
6.留土萌发种子和出土萌发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在于()。
7.出土萌发的种子一般宜()播,留土萌发的种子可适当()。
8.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然后()延长,把()和()送出地面,形成地上的茎和叶,这种幼苗属于()类型。
9.根据子叶的数目和胚乳的有无,将种子分为()()()和()四种类型。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
2011年中国教育史部分名词解释答案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人才。
4.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三盈三虚: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招学生讲学,孔子门下学生多次满了又空,空了又满,皆因少正卯讲学之故,只有颜渊一个人始终跟着孔子,没有去。
也表现了孔子讲学很有吸引力,效果好。
6.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7.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8.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程性质①属于历史学专业的提高课②属于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③属于考研学生的引导课④属于素质教育的必修课2、国际关系的运行规律1.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2.列强称霸世界的图谋永远不可能得逞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②列强联合称霸中的离心作用。
③均势外交遏制功能的作用。
④被征服国家和人民的武装反抗作用。
3.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①意识形态斗争处于附属地位。
②国家利益得失高于一切。
3.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地位①突破了宗教神学种种荒谬的解释②人类形成新的宇宙观和地理观③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被绘制出来④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入全球⑤实现东西方文明的汇合4.整体世界形成的意义①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
②实现世界物质文明相互渗透、传播和互补③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大发展④推动了殖民扩张体系的形成5葡西殖民扩张活动的影响①西班牙成为欧洲的反动堡垒和所有新兴国家及濒海国家的政治公敌②预示着自中世纪以来的王朝战争降至次要地位,商业战争上升为主导地位③近代殖民扩张体制正式形成④先进国家征服落后地区的殖民主义双重历史后果开始显露6.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衰落及其后果①衰落的表现:1海外殖民地缩水2无敌舰队覆没3贸易垄断地位丧失4工农业生产凋敝5内外债台高筑②衰落的后果1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重组2资本主义因素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3欧洲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①和约的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2宗教关系的定位3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②和约的影响1.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2.承认了德意志诸侯邦的主权和荷兰、瑞士的独立3.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4.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5.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8.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均势格局的构筑①法国解除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的威胁②瑞典称雄北欧③德意志创巨痛深④西班牙实力剧减⑤意大利控制地中海中部地区⑥欧洲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9.英国革命时期的对外政策①内战时期的二元外交②共和国时期的扩张外交③护国主时期的三角外交④复辟王朝的对外亲法外交⑤光荣革命后的强硬外交10.法国推行霸权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①法国的强盛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长期对峙主宰欧洲的局面不复存在,法国波旁王朝独占欧洲政治舞台。
②法国的强盛,破坏了国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严重阻碍了欧洲和平事业的发展。
③法国的强盛,这一局面是暂时的,不稳固的,它本身存在不可克服的虚弱因素。
一是法国在欧洲树敌过多,缺乏道义上的力量支持;二是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不可阻挡。
11. 《乌特勒支和约》及其影响《乌约》由《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组成,内容为:◆反法同盟承认腓力五世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必须放弃法国王位的继承权。
◆给奥地利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以补偿。
◆法国承认汉诺威的乔治有权继承英国王位。
◆勃兰登堡的腓特列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有权在亚马逊河进行贸易◆英国、荷兰等国家获得部分领土补偿影响:《乌特勒支和约》改变了欧洲国家力量的配置,形成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英国是最大的获益者;和约挽救了法国,时期避免了彻底灭亡的命运;奥地利、荷兰、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西班牙出现无可挽回的衰落;和约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
12.“七年战争”的国际影响与《巴黎和约》内容影响(?)◆战争给交战国造成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耗损◆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造成欧洲列强争霸的新格局◆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超级霸主◆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从西欧转移到东欧,俄、普、奥三足鼎立扮演欧洲主角◆美洲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由法国转入英国手中◆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格林纳达等法国的土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在印度所占土地上,允许法国保留几个据点◆西班牙收回哈瓦那河马尼拉◆确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所签订的一切条约有效影响:1,英国在西印度、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扩张有了长足的进展,在西非也发展了实力,赢得世界殖民的的霸权。
2,法国断送了众多的海外殖民地和商业据点,完全丧失世界殖民地霸权。
13彼得大帝及其对俄国崛起的作用.1.俄国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扩张而逐步兴起2.彼得大帝横空出世①俄国对外政策的重点转向水域,以图实现僻居内陆的斯拉夫人下海的梦想②夺取瑞典手中的渡罗的海东岸的土地,以打通到波罗的海的通路③夺取土耳其手中的黑海北岸土地,以打通通往黑海及地中海的道路俄国崛起的历史影响①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②改变了“三十年战争”以来瑞典横行波罗的海的北欧格局③俄国从此开始问鼎西欧事务1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1.运用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争取外援弥补军力的不足①以法国作为首选的外援目标②以西班牙作为合作的伙伴②以西班牙作为合作的伙伴③以荷兰作为潜在的盟友④全力争取欧洲国家的外交承认15七次反法同盟的组成及解体时间、参加国与所签条约。
帝国垮台①帝国危机四伏拿破仑帝国的强盛是不巩固的、虚弱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正动摇着帝国的根基。
其一、大陆封锁政策宣告失败;其二、战线太长对占领区失去控制;其三、连年战争引起士兵厌战;其四、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②侵俄战争失败加速帝国了帝国崩溃③“百日王朝”后帝国寿终正寝16.维也纳体系内容与影响1.内容:维也纳体系是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帝国后在维也纳会议上确立的平衡欧洲各大国政治及领土关系的封建政治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一是大国主宰的欧洲领土体系,二是欧洲正统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
该体系的意义在于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范围内形成了战后的和平趋势,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的国际均势经历20余年动荡之后终于形成。
2影响:维也纳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俄国在欧洲的主宰地位,形成英、法控制西欧,俄、普奥控制东欧的抗衡局面。
该体系违背了时代前进的潮流,其根基是不牢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抗拒,迟早会冲破这个体系。
该体系不顾各国人民的愿望和民族独立的要求,任意修订政治版图,损害许多中小国家人民的利益,埋下了国际危机、国际冲突的祸胎。
17拿破仑的历史功过评价1.法兰西民族的英才翘楚①拿破仑是一位闻名遐迩的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完美的战略战术原则;②拿破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为法国建立了稳固有效的政治制度;③拿破仑是一位睿智深邃的思想家,他为世人留下雄文八卷;④拿破仑是一位纵横捭阖的外交家,他的外交艺术受到世界外交名流的推崇和仿效。
2.拿破仑毁誉参半的一生:纵观拿破仑波澜起伏的一生,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拿破仑步入法国政治舞台到1794年之前,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支持者和参加者。
第二阶段:1795-1804年是拿破仑的“全盛时代”,他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革命性。
第三阶段:1805-1814年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皇帝和欧洲的实际统治者,他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外掠夺性和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18. 德意志统一前欧洲的时代特征与主题1.时代特征①西欧主要国家迎来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②西欧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板块和文化组合地区;③英法俄三足鼎力欧洲下的世界格局相对稳定;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巨浪涌起2.时代主题①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运动和宪章运动②法兰西共和运动和反独裁运动③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④德意志民族整合运动⑤俄国农奴制改革运动⑥东南欧诸国民族独立运动⑦欧洲走向高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德意志统一运动对国际关系的重大冲击1.急剧壮大的德国在世界舞台拥有话语权2.引起欧洲国家外交的重新定位3.在欧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4.打破了英法俄三足鼎力的欧洲政治格局5.德国军国主义传统造成国际关系的失序20. 东方问题的内容东方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俄国争夺土耳其黑海地区。
1768年和1787年,叶卡德琳娜统治时期,俄国发动了两次俄土战争,分别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和《雅西和约》,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并建立了黑海霸权。
俄国的扩张引起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反对,纷纷插手该地区事务,使该地区成为矛盾的焦点,东方问题遂成为19世纪国际斗争的焦点和欧洲外交的中心问题。
21.东方问题的大国矛盾第一、列强之间的矛盾。
第二、土耳其及其属国之间的矛盾。
第三、列强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
22.东方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维持帝国的存在,保持现状。
第二种方案是按列强势力的强弱瓜分土耳其。
第三种方案是在土耳其管辖区内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第四种方案是俄国人提出,由俄国独占土耳其。
23. 印度民族大起义及其历史作用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成为大起义的导火线。
5月10日,米鲁特地区起义,30日,奥德地区起义,5月底,占西地区起义。
英国派军队镇压,1859年起义失败。
是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遏制了英国向东方扩张的势头,打乱了英国在亚洲的侵略部署,支援鼓舞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为后来印度的独立斗争奠定了基础24. 泛美主义的出现及影响:泛美主义基本内容是:①美洲各国人民团结、抵抗欧洲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②美洲各国在贸易、经济、社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③实现泛美团结并成立美洲国家联邦。
成为美国对拉美侵略扩张的思想武器,是门罗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一、渊源—拉美独立后一些领袖为抵制西班牙殖民势力卷土重来而提出的建立美洲国家联盟的设想;美国为防止欧洲列强控制拉美,便于美国将来独霸拉美的主张二、1889年10月2日,在美国的倡导下,首届美洲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建立了美洲关税同盟,同时建立了拉美国家之间的仲裁体系,成立美洲国家联盟,由美国国务卿担任永久秘书长。
本次会议标志着泛美主义的出笼三、对欧洲主要国家尤其是英国在拉美政治、经济势力的排挤;为美国独霸拉美铺平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拉美国家的独立25. 英国“光荣孤立”的内涵及其破产1896年1月,加拿大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会的演说中对英国外交政策所做的定义,概括了十九世纪英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其内涵主要是维护欧洲均势,不参加任何军事组织,摆脱军事义务的束缚以保持英国外交行动的自由性,捍卫英国的利益破产:19世纪末,英国在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沦为众矢之的,加之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光荣孤立”政策走到了尽头。
英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转而推行结盟外交,1902年,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光荣孤立政策正式破产26.美国头号强国地位的确立(1)美国内战结束后,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快车道。
首先是工业的快速发展,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其次,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