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原因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我国2012-2013经济形势趋势

我国2012-2013经济形势趋势
2012-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2年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经济增长率也持续回调。在稳增长政策作用下,经济回调趋势在第三季度结束并开始温和回升。2013年,特别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已出现阶段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需求水平阶段性降温、要素成本持续提高。受此影响,粗放、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必然向集约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阶段性下降。年度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仍要突出稳增长,努力使经济运行特点变化平稳过渡;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好基本民生。
二是消费增长稳中略升。2010年以来的经济回调,总体比较温和,经济增长率最低仍保持在7%以上,这就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企业状态总体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倒闭潮,对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就业形势稳定支持了收入增长稳定、消费信心稳定,进而支持了消费增长的稳定。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销售好转,与买房活动密切相关的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的销售情况明显好转,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形成推动。10月份开始,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速开始提高,考虑买车、换车需求已有较大积累,汽车企业改进产品性价比的成效也有较多累积,预计未来汽车市场将继续温和恢复。受住房、汽车市场的影响,未来消费增长将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
综合以上情况,出口、消费、投资等三大需求增速都出现了阶段性降低,国内外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这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大改变。
其次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这一变化预计是趋势性的,因此是企业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又一个重大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篇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一、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一)我国经济正处在向“自主稳定增长”转换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的“强劲反弹”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实施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谷底后强劲反弹,当前正处于向自主稳定增长的转换过程中。

2023年下半年是一个转换期,经济增速从一季度11.9%和二季度10.6%逐步放缓至略高于9.5%的增长平台,202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增长9.6%和9.8%,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长9.7%和9.5%。

从一些先行指标看,经济增速还有放缓的迹象。

这种向下的调整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和由此带来的需求因素的变化,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

我们不能将政策刺激下两位数增长率作为一种常态。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缓物价上涨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从全年看,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虽然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正常状态。

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遏制物价过快上涨。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果没有政策的适度收紧,物价形势会更加严峻。

(二)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烈动荡后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复苏势头有所减弱,主要经济体增速均低于年初的预测。

第一,美国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失业率小幅攀升。

受政策刺激效应减弱、私人需求疲弱,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慢,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8%,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长率,失业率从4月份开始重新回升,6月份升至9.2%。

第二,欧元区经济出现明显分化,整体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国外研究我国潜在增长率成果综述

国外研究我国潜在增长率成果综述

国外研究我国潜在增长率成果综述内容摘要: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外部需求减弱、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以及人均资本下降、外部冲击和成本冲击都是影响潜在增长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关于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判断,大部分介于5-8%之间。

许多观点认为,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有潜力可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不平等状况的改善,中国未来潜在增长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改革特别是结构化改革,成为影响未来的关键。

改革的内容将非常复杂,涉及从投资依赖向消费拉动的转变、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的完善、市场主导地位的确立、环境恶化的遏制以及危机影响的缓释等。

这一切都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努力。

一、对未来我国潜在增长率的不同测算结果1、潜在增长率介于5%-7%之间欧盟智库布勒哲尔研究所执行主席贡特拉姆·沃尔夫:中国正面对一个严峻的时刻,即从过去依赖投资的经济转向一个依赖消费实现增长的经济。

这需要非常复杂的结构性改革。

如果改革成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如果这些事情无法很好解决,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回落至5-6%。

野村(Nomura)资本市场研究所关志雄:中国在2014年设定的7.5%的经济增长目标与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相符。

尽管未来几年中国有可能通过公共投资等手段实现超过8%的经济增长率,但202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预计将降至6%左右,这主要归因于人口结构的变化。

2、潜在增长率介于7%-8%之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张军:2014-2024年GDP的潜在增长率落在大约7-8%范围内。

他认为,尽管各种估算方法的结果不同,但都可得出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0-20%,而且中国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潜力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要素投入和TFP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是决定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从要素投入来看,资本在未来10-20年会遵循收敛假说缓慢减速;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口中劳动年龄的人口持续减少。

2022年我国制药行业增长率下滑原因分析

2022年我国制药行业增长率下滑原因分析

2022年我国制药行业增长率下滑原因分析经济数据显示,制药行业收入增速下滑,同比增长9.6%至578.3亿人民币。

那么制药行业增长率下滑缘由有哪些呢?详细请看以下内容,以下是2022年我国制药行业增长率下滑缘由分析:1. 对医疗保险费用的限制越来越多我们留意到,由于医疗需求快速增长而个人收入增长有限,国家医疗保险结余逐年削减。

这种状况下,首先会限制高价药以及畅销药的销售。

正因如此,中药制剂的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

此外,相比于不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医院接收的病患更多,因此北京、浙江等发达地区的下降幅度要大于不发达地区。

2. 反腐行动的影响葛兰素史克行贿大事曝光后,我们留意到医疗领域的反腐败成为一项长期机制。

过去3个月,国家药监局已有2位高官因涉及药品和医疗设备腐败而被捕。

我们认为反腐行动将转变本行业销售模式:为了隔离政策风险,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将放弃内部销售方式,转而选择代理销售。

而在代理销售模式中,销售费用从药厂担当转为代理担当,所以药品出厂价格明显要低于内部模式。

因此收入增速下滑。

3. 招标价格下跌的影响过去一年,三分之二的省份完成了基本药物招标,三分之一省份完成了非基本药物招标。

每次招标后平均药价都会下降。

我们认为,政府将药品降价视为一项关系民生的工作。

在发改委药品定价政策废除后,估计近期在二次议价等新政影响下,价格还会连续下降。

4. 个别子行业的其他缘由2022年和14年上半年,中药饮片子行业库存明显过剩,此外由于质量参差不齐而接到了政府罚单。

我们认为正因如此,中药饮片子行业15年1季度收入增速大幅下滑。

在我们看来,前三个缘由将对制药行业构成持续压力,因此不看好行业近期增长。

更多相关行业分析请查阅由发布的制药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

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一)相关研究综述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

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

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当前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

当前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

当前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引言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我国GDP增长率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的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1.投资:投资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我国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民间投资等方式,促进投资增加,从而推动GDP增长。

2.消费: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增强,进一步促进了GDP的增长。

因此,政策措施和消费环境对我国GDP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3.出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的贸易对GDP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贸易顺差的增加能够提高GDP增长率,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贸易摩擦的风险。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增长和GDP增长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和汇率等手段,央行可以影响资金供给和需求,从而对GDP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成为影响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因素:1.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强。

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服务业等,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

2.高端制造业提升:高端制造业的提升能够提高我国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而推动GDP增长。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改善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可促进农业增长,从而拉动GDP增长。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GDP增长率的影响日益凸显。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要素贡献、潜力空间与提升路径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要素贡献、潜力空间与提升路径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要素贡献、潜力空间与提升路径作者:何明洋陈曦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2年第11期[摘要]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结合H-P滤波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测算法,分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情景测算2021—2035年我国各类生产要素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潜力空间,研究发现:2012—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源于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明显回落,二者对于经济潜在增长率回落幅度的贡献率分别高达60%和30%,同期劳动力、土地要素的贡献率仅分别约为5%;2021—2035年期间,针对基准、乐观、悲观等不同情景组合,测算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位于3-92%~5-19%区间之内;劳动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两要素仍具有较大潜力空间,基准情景下二者对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年均贡献率可分别达到45%和55%左右,成为推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经济潜在增长率;要素贡献;经济增长潜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函数模型;H-P滤波[中图分类号] F061-2;F1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11-0015-09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口期,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综合优势显著,具备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诸多有利条件。

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

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边际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在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不同要素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贡献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劳动力等要素的支撑作用有所減弱,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出生率下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育的需求和意愿降低。

女性开始追求教育、事业和个人发展,推迟婚姻和生育年龄,导致生育率下降。

2. 死亡率下降:医疗条件的改善、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等因素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减少了因疾病、饥饿和战争等造成的死亡人数,从而降低了人口的自然减少。

3. 城市化和工业化: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对生育的需求减少。

城市化和工业化还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加现代化的家庭结构,使得生育率下降。

4. 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计划生育意识的增强,女性更加了解可行的避孕措施。

同时,教育也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和就业机会,减少了她们对于婚姻和生育的依赖性。

5. 政策的影响:一些国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鼓励限制生育和控制人口增长。

这些政策通过提供相关信息、避孕措施和计划生育服务等途径,影响了人们的生育决策。

综上所述,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育率下降
和死亡率下降,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教育水平和政策等有关。

2013~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国经济已进入7%~8%的增长区间

2013~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国经济已进入7%~8%的增长区间

2013~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国经济已进入7%~8%的增长区间张立群内容提要:进入2013年以后,经济增长始终在7%~8%区间波动,主要是稳增长政策的综合成效㊂在政策引导和经济基本面支持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7%~8%的增长区间㊂外部环境仍不稳定,增加出口困难较大;受房地产市场波动㊁资金来源制约影响,投资存在下行压力;未来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㊂应预留财政货币政策相机抉择㊁调整的空间,视就业等方面形势,适度下调经济增长底线;围绕新型城镇化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财产责任约束机制,积极构筑和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㊂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㊀分析展望㊀增长区间㊀稳中求进一㊁2013年:经济增长在7%~8%区间的调整稳定之年㊀㊀进入2013年以后,经济增长始终在7%~8%区间波动(见图1)㊂其中1~2季度连续小幅回落,3季度回升,4季度预计又有小幅回落(本文中数据,月度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报告;季度和年度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季度㊁年度统计报告)㊂㊀㊀图1㊀2012~2013年季度G D P 增长率注:2013年4季度为预测值㊂(一)三大市场需求增长趋稳决定经济增长走势的短期因素是市场需求㊂2013年经济增长的区间,首先是由市场需求水平所决定的㊂1.出口增长低位走稳㊂2013年出口比上年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㊂其中1~3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较上年同期水平(7.4%)略有提高,12月份同比增长4.3%㊂从1~3季度增长率的变化轨迹看,波动幅度很大,且总体呈下降态势(见图2)㊂出口数据的这一特征,主要受热钱流入导致的出口 一日游 影响㊂如果剔除这一因素的扰动,据估计1季度出口增长为6%左右,2季度为4%,3季度为6%,1~3季度平均增长5.3%,低于上年同期水平㊂从变化趋势看,呈低位走稳态势㊂受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外贸出口企业状况大体稳定,支持出口的政策措施增加;尽管有人民币汇率重新加快升值的影响,但四季度出口增速仍有所提高㊂㊀㊀图2㊀2013年出口月同比增长率2.消费增长基本平稳㊂消费同比实际增长率基本平稳(见图3)㊂其中1~2月份增速下降,主要由于治理公款消费㊁禽流感㊁雾霾天气等因素影响㊂由于就业4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邮政编码:100010,电子邮箱:z h a n g l q @d r c .go v .c n ㊂形势总体平稳,收入增长和消费预期比较稳定,消费物价涨幅平稳,这些构成支持消费平稳增长的基本面㊂此外汽车市场的持续温和恢复,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带动家电㊁家具㊁装修材料等销售活跃,也对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积极支持㊂㊀㊀图3㊀2013年消费月实际同比增长率㊀㊀图4㊀2013年投资增长㊀㊀图5㊀2013年制造业㊁房地产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投资增长小幅波动,总体平稳㊂2月份以后,投资增长率一度连续小幅回落,6月份以后开始企稳并有小幅回升(见图4)㊂投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增长,出现不同特点㊂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先落后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20%左右的水平开始出现调整波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高于20%,但也有一定波动(见图5)㊂制造业投资增长决定于制造业企业的订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㊂而决定制造业企业订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消费㊁出口以及各类投资项目的材料㊁设备采购活动㊂由于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出口增长波动和投资增长波动是引起制造业投资波动的主要因素㊂这也表明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是滞后变量㊂制造业㊁基础设施㊁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接近80%,如果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则主导投资变化趋势的就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㊂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围绕稳增长的目标,这一投资自2012年以来低位趋升,增长率目前已经在20%以上,是支持投资增长最重要的因素㊂房地产投资则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形势,虽然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而可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但比较起来,具有较多不确定性㊂目前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大体维持在20%附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则超过20%,两项投资增速由低转高的时间已经1年多,已经带动制造业投资由低转高,因此可以认为,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已初步建立㊂综合以上情况,2013年出口㊁消费㊁投资三大需求增长总体趋稳,引导经济增长进入了7%~8%区间㊂(二)决定需求增长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政策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这可以视为一个政策的转折点,即从 一揽子 计划的撤出状态,重新转向稳定经济增长㊂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增速(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㊁基础设施投资)由低转高;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年度新增贷款额度由7.5万亿扩大到8.1万亿)㊂受政策效果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支持经济增长率在4季度出现回升(由3季度的7.4%提高到7.9%)㊂初步实现了筑底企稳的目标,但尚未形成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㊂2013年则是探索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可行性,以及形成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开创时期㊂从2013年的经济运行态势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㊂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率尽管有一定波动,但始终围绕7.5%这一中位线上下起伏,没有出现趋势性回落,波动幅度不大(见图1)㊂财政政策没有进一步扩张,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没有出现大幅上扬,政府投资项目的选择更为谨慎,更注重与转型升级活动紧密结合㊂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㊁节能减排㊁信息基础设施㊁全国铁路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转型升级活动;加大了改革力度,积5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㊂货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同时稳定资金链条㊁稳定货币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快速累积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重要经验㊂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兼顾当前与长远㊁兼顾稳定需求和改善供给,初步形成了新的体系㊂对支持三大需求增长趋稳,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开始发挥明显成效㊂这使2013年成为进入转型升级主导的中高速增长的开局之年㊂二㊁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支持因素分析㊀㊀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但2013年回落态势明显趋缓(见图6)㊂㊀㊀图6㊀2010~2013年G D P 增长率(一)发展环境变化和刺激性政策退出是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2003~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7%㊂为什么经济增长率出现逐级下降,我认为主要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和城市承载力的瓶颈制约㊂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发达国家经济,也使国际贸易水平明显降低㊂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2003~2007年年均增长16.6%,2008~2012年年均增长3.2%;与之对应,我国出口增长率由29.2%降低到9.4%,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㊂从国内看,城镇体系发展粗放,不协调㊁不均衡㊂人口㊁产业等经济要素重点向一㊁二线大城市集中,这些城市对此缺少预见和必要的准备,承载能力严重不足㊂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明显地抑制住㊁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㊂近年来一㊁二线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表明其承载能力已难以支持汽车进入家庭活动的快速发展㊂限制购车的城市不断增加,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抑制㊂2002~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2012年,降低到3.4%㊂房地产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地瓶颈制约㊂由于买房需求集中在一㊁二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也集中于此,随着其快速发展,这些城市的房屋建设用地供给越来越不足㊂2003~2012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7)㊂土地约束直接抑制住房供给增长,为了稳房价,政策重点集中于管理买房需求,最终必然使房地产市场需求水平下降㊂2002~2010年,城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8.7%,2010~2012年,年均增长仅为2.7%㊂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形势明显好转,但总体是恢复性的㊂在一㊁二线城市供地制约和稳定房价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快速扩大的时期已经结束㊂㊀㊀图7㊀2003~2011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数据来源: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㊂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2003年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两个方面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㊂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使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房租㊁物流等成本提高,这些都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㊂市场需求和要素成本条件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㊂2008~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主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一揽子 计划的作用㊂其防止了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发展环境变化作用的叠加,防止了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㊂也应该认识到, 一揽子 计划依靠财政政策㊁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在政府债务和通货膨胀方面的压力会快速扩大,其及时退出不可避免㊂随着 一揽子 计划退出,经济增长率必然会进一步回落㊂(二)支持中高速增长的主要条件我国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初期阶段较大波动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进入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见图8)㊂其基本原因是工业化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㊂改革开放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生产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㊁城镇化快速推进㊂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㊂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没有本质的改变㊂6从供给方面看,人口红利消失㊁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弱㊁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是担心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的重要依据㊂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亿人,在城镇就业的3.7亿人,农民工2.6亿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不存在劳动力资源不足㊂招工难㊁招工贵,主要是产业布局和城市承载能力问题使劳动力进城难,在城市留下来难上加难;此外也由于教育制度㊁择业偏好㊁产业升级等问题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㊂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正处于从简单引进到学习㊁消化吸收再创新㊁原始创新的转换阶段,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在现实需要日益强劲的推动下,通过改革正在逐步孕育成长,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㊂这些尤其在东部地区和劳动技术密集的产业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表明,我国正在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㊂这些事实表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会因为这些问题持续下降㊂从制度方面看,适应发展的要求,改革的深化正在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解放的体制㊁机制弊端㊂㊀㊀图8㊀1996~2012年G D P 增长率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㊂综合以上情况,也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有下降(2003~2007年间大体在10%~11%),但目前仍保持在7%~8%之间㊂三㊁2014年:经济运行继续稳定在7%~8%区间,但中位点可能略有下移㊀㊀尽管市场需求㊁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逐步趋稳,居民㊁企业㊁政府和社会等方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后的环境逐步适应,但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㊂从三大需求方面看,一些问题仍需高度重视㊂(一)出口增长预计仍将停留在较低水平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适应过程,增长水平既取决于外部市场变化,也取决于自身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变化㊂在宽松货币政策和政府债务进一步扩张的支持下,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大体平稳;受美元等货币扩张的拉动,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㊂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预计大体平稳㊂但国内出口企业转型调整仍处于关键时期,成本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微利甚至没有利润等考验仍然比较严峻㊂据商务部有关部门估计,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在3%左右㊂2014年美国仍面临债务上限谈判问题;日本将提高消费税(从5%提高到8%);欧洲债务风险及经济稳定的基础还比较脆弱㊂对中国经济预期好转,对其他方面经济预期转差的可能性较大㊂热钱流入增加及人民币汇率较快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较大㊂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抵消出口企业微薄的利润,严重影响出口积极性,进而抑制出口增长㊂基于这些因素分析推测,2014年出口增长总体仍将停留在较低水平,出口增长率预计在7%左右㊂(二)消费增长基本平稳我国居民消费刚性较大,2011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在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预计消费增长将保持平稳㊂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预计仍处于调整状态,与2013年比较,汽车市场将转为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带动的家居产品销售预计也将转为平稳增长㊂受基数影响,治理公款消费对消费增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消失㊂综合这些分析,预计2014年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实际增长11%左右㊂(三)投资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从前面分析看,投资增长主要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主导㊂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现象㊂一线大城市表现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压力比较大;三四线城市总体表现为供大于求,前几年建设的房屋销售困难,资金回收难度大㊂如果一线城市住房供给跟不上,则稳定房价的重点将进一步倾斜于需求管理,进而抑制一线城市买房需求的释放;三四线城市本来就买房需求不足㊂综合分析,房地产市场增速将放慢,进而会引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㊂尽管有棚户区改造等政府建房投资支持,但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压力仍然较大㊂受稳定财政赤字水平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㊁土地财政萎缩等因素影响,预计2014年各级政府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能力将有所减弱,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有下行压力㊂综合这些情况,2014年投资增速趋降,预计为18%左右㊂综合需求因素进行测算,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增长率的中位点低于2013年(7.6%)㊂2014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预计保持平稳增长;针对新形势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预计将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保障食品供给的基础,有效防止食品价格大幅上涨;针对各类城市具体情况分别实行相应的房地产市场调控7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政策,防止一线大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供大于求㊁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竞争,预计将对工业品价格上涨形成有效抑制㊂综合分析,2014年价格涨幅保持平稳,C P I 涨幅预计在3%左右㊂四㊁坚持稳中求进,加快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㊀㊀基于对2014年经济走势的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相互转换㊂进一步增强定力,根据就业㊁企业效益等方面的情况,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率下线,减轻政府财政及货币政策压力;同时在财政预算方面预留必要的回旋余地,应对市场力量意外减弱,特别是外部市场意外波动导致的风险㊂在宏观稳定背景下,要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和过剩产能调整这两大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快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㊂(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相机向 双稳 方向调整财政预算以应对可能的风险为上限确定收支㊁赤字等相关指标,预留必要的回旋调整空间;在实际执行中则应突出结构性减税㊁优化支出结构㊁控制财政赤字等选项,在各方面逐步适应经济增速下降的前提下,逐步稳定政府投资等相关支出的增速㊂货币政策应继续统筹考虑货币金融环境稳定㊁资金链条可维持㊁控制金融风险聚积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目标综合协调,并应视经济增长的情况,逐步向控制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方向倾斜㊂(二)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城镇化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线大城市,特别是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少数大城市单兵突进,导致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以及相关就业过度向这些城市集中,使城市承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整体㊁长远㊁系统考虑,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前瞻性㊁欠账较多,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㊂推进城镇发展模式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首先要解决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这些问题㊂应以城市群为基础,在国家国土资源长远规划指导下,加快组织力量制定各城市群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在充分征求所在地区各方面利益相关主体意见后,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批准㊂及时公布批准的规划方案,落实规划的有关安排,增强社会各方面对规划及其执行的监督㊂在规划指导下有步骤㊁高质量㊁先地下后地上㊁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群及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㊂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问责制,严格追究㊁就地追究发生质量问题项目决策者㊁组织领导者的责任㊂(三)加快实现各城市群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均质化导致少数大城市单兵突进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在城市发展方面缺少统筹协调㊂直辖市㊁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政府配置各类资源能力相对较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㊁公共服务㊁社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使这些城市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较强,进而导致产业与人口在这些城市过度聚集㊂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以城市群为基础统一相关的行政管理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在城市群内实现大体均质的城市发展环境,引导产业㊁人口在城市群内合理布局㊂这也是解决汽车使用空间狭小㊁买房需求过度集中的治本之策㊂要围绕财税体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加快形成以各城市群为基础的统一行政管理体制,同时协调好相关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㊂(四)努力增加一线大城市住宅建设供地,加快引导产业㊁人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一线大城市,应合理调整商业㊁工业建设用地,积极增加住宅建设供地,为稳定房价,保持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提供支持;在城市群整体功能提高的背景下,要积极引导产业㊁人口向城市群和城市圈内的二三线城市转移,扩大二三线城市的买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在更广阔空间发展㊂根据房地产投资出现的波动和稳定投资的要求,对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酌情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城市群和城市圈内的地上和地下交通建设,政府财政应予以必要支持㊂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与稳定投资增速和推进新型城镇化㊁扩大房地产发展空间紧密结合起来㊂(五)围绕产能过剩现象加快完善相关制度产能过剩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㊂要充分发挥产能过剩推动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通过完善制度,实现各类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持续的新陈代谢,不断把更优秀的企业选择出来,把落后的企业淘汰出局,这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也是推动制造业投资趋向活跃最重要的制度保障㊂最重要的是完善财产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㊁经营㊁管理失败的责任,合理规定承担责任的细则,完善市场退出机制㊂在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基础上,应更严格地执行破产制度,完善企业㊁个人的征信制度,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执法能力㊂提高市场竞争对产能选择优化的能力㊂(责任编辑:钟培华)8。

我国经济增长衰减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衰减的负面影响

试析我国经济增长衰减的负面影响摘要: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了新的趋势,由于支撑经济增长的诸要素转变,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衰减的现象,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导致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从根本上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衰减的原因,包括:出口增长放缓、投资拉动遭遇瓶颈、消费动力明显不足,消费增速降幅、城市化进程减速、人口红利趋减等,主要阐述我国经济增长衰减的负面影响。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also emerges new trends, si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upporting elements of economic grow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attenuation phenomenon, if this trend continues,it will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will leading to more difficult ofmacro-control, therefore, it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ttenuation,including: export growth is slow, the stimulation of investment counters bottlenecks, consumption motivation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growth decline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lows down, demographic dividend becomes less so on.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attenuationnegativ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就业;人口红利;消费需求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fiscal revenue;obtain employment;demographic dividend;consumer demand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16-030 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8年的3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

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及其他地区情况分析-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及其他地区情况分析-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及其他地区情况分析-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国经济的趋势对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经济的前景,学界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预计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还能有年均8%的增速。

但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下滑,得出这个结论是受凯恩斯的影响。

凯恩斯提醒经济史学家注意一个明确的结论:各国利润的膨胀时期和萎缩时期与国家的兴盛时期和衰败时期异常地相符。

看这个国家繁荣还是不繁荣,要看各行各业赚不赚钱,如果所有的企业都不赚钱,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在下行。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经济的角度图1展示了中国经济3次增长的情况。

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市场改革是正确的,但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再往上拉,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这意味着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还想继续高速增长已不可能了。

二、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分析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十几个季度在下行。

全球经济往下走,金砖4国都在往下走。

至少到目前为止,经济下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中国经济下行,可从以下表层现象来看:从外贸出口看,有学者认为,未来的外贸出口因为全球经济向好而会走好。

中国外贸出口4个问题面临着挑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升高、企业税收负担相当重、人民币升值和融资成本相当高。

这4个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正在丧失全球竞争力。

2013年8月,我去了美国,发现在超市、高档店里中国的商品已减少,一般都是德国、中欧生产的。

这与劳动力成本相关,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高了。

我认为减税是的宏观经济措施。

目前,我国还是稳定税负,增值税没有减,企业的税收负担非常重,中国的流转税高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融资成本也相当高。

所以,即使美国经济或者欧洲经济复苏,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不会有很大的增加。

如果外贸出口订单没有大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下降,唯有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在上升。

结果导致中国投资在未来几年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增长了。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高位 经济下行压力或加大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高位 经济下行压力或加大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高位经济下行压力或加大目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概还不到美国的1/5,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增长空间。

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乃至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最有效的手段。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基于量化准结构模型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所得预测,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相比第二季度继续下滑。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和经济风险都在加大,突出的经济风险包括较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汇率风险和国际资本外逃风险,从而政策需要十分谨慎应对。

本课题组仍然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抱有很强的信心,并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然在高位而没有明显下跌。

另一方面,我们也提示了短期内各种内部外部潜在经济风险的加大趋势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我们认为下半年要完成短期经济增长目标是可能通过强有力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政策执行效果,课题组建议管理层可通过定向财政政策与定向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等促使投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包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PPP等创新融资模式大力吸收民间资本、提高公共资金效率的方式来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如城乡管网升级改造、城际铁路、新一代互联网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

经济下行压力或加大尽管CPI目前还没有出现负值,且根据我们的分析和预测下半年CPI和PPI 会有所好转,但这并不表明经济没有通缩风险基于量化准结构模型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我们所得预测,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相比第二季度继续下滑,政府提出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将很难实现,但差距不是很大。

具体预测结果如下:1)基于官方数据的基准预测,今年三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将分别为6.6%和6.8%,全年增速则预计为6.85%;而根据校正数据的基准预测,相应的增速则还要低得多,分别将为6.2%、6.3%和6.3%;2)即使对宏观经济环境做乐观预计,如“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开展,我们预计能带动下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投资和政府支出增速各上调2%,但三四季度GDP增速也将分别只是6.8%和7.0%,全年增长率也仅6.95%,仍低于经济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全世界的经济都陷入低迷之中,给出口导向性的中国经济也带来的严重的影响。

由于中国连年贸易巨大顺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迫使人民币升值。

由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价格上涨,而严重影响我国出口。

由于出口对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所以出口下降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除此之外,国内的很多因素也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比如国内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经济转型所固有的特点。

本文针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数据,做出回归模型,找出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策。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三驾马车”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现状,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三驾马车;刺激内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出口的大幅波动也会对经济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2009年,我国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下降,也大大降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原因,又受国际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中国最近几年因刺激需求而产生的产能过剩也不能光指望依靠国外市场来消费掉。

我们得自谋出路,从自身上找原因,一方面要控制投资流向,另一方面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增加消费。

摆脱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

同时要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中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

本文将具体论述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并找出影响因素以及可行性的对策。

1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1.1基本概念界定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19170233_国家间经济增长率产生差异的原因

19170233_国家间经济增长率产生差异的原因

索罗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进步外生的前提下全世界所有国家人均产出y的增长率(无论起始的差距有多大)都将达到同一个值,即“技术进步的增长率g”,也就是经济收敛。

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很多国家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差距越来越大。

关于验证经济体之间是否存在经济收敛的实证类文献层次不穷,所用研究方法虽各有不同,但所得结论基本上一致,即无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某一特定区域内部来看,均不存在索罗模型所给出的绝对收敛情况,但是如果加上一定的条件限制,在某些区域内部则会出现条件收敛情况。

现实与理论的相悖使得经济学家们开始对索罗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产生怀疑,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修改条件和新的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一种较为主流的对索罗模型进行改进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稳态时经济体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将达到技术进步增长率g,但每个国家所面临的技术进步增长率g i是不同的,全世界所有国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都将达到同一个值的绝对收敛情况并不能实现,每个国家都收敛于各自的稳态。

而对于一定限制条件相同的国家或经济体来说,在稳态时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才能收敛于共同的稳态点,即条件收敛。

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面临同一个相同的技术进步增长率是索罗模型受到挑战最大的地方。

但是,索罗模型在解释个体经济体在初始经济落后时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现象上的贡献毋庸置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因索罗模型给出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经济收敛的争论以及众多关于现实经济运行到底是收敛还是发散的实证检验可以告一段落。

现实的经济运行情况正如新增长理论(Romer,1989)对索罗模型进行的补充那样,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每个国家(经济体)都收敛于各自的稳态,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所面临的技术进步增长率是不同的。

现在问题出来了:导致国家间技术进步增长率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技术进步增长率g i的因素有哪些?在假定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技术进步增长率g i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全世界主要国家各自所面临的技术进步增长率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似乎可以成为针对索罗模型对现实解释不足最好的补充。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欢迎共阅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王一呜2010-12-31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改变,但支撑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生变化的时候,逐步下调,有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关键词: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也一直高于国际组织最乐观的预期。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从1985-1995年的9.8%降低至2001-2010年的6.9%。

但事实上,中国2001-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7%。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三次大的上升期(图1),特别是2001-2007年第三轮上升期持续了7年,经济增速从2001年的8.3%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14.2%。

这一轮上升期持续时间之长、运行之平稳,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

这一时期,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今年有望超过日本。

按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计算,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700美元,即将由中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2009年的出口额达到12016.6亿美元,超过德国746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8.5%,贸易总量占全球近10%。

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明显提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力明显提高。

图1:1979-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既有模人口为基础的低成本劳动力充分供给,““经济起飞”,(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全球贸易出现多年来罕见的大幅下降。

同样,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成功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刺激消费需求,促进工业生产回升,缓解就业压力,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速依然达到9.6%和9.1%,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没有因外部冲击而发生大的波折。

从三方面客观看待我国经济减速

从三方面客观看待我国经济减速

平稳收敛 的状态 , 出缺 口率基本保持在0 %左右 。实 产 . 5 际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过多 ,会导致资源供需紧张 ,
引发通货膨胀 ,并对能源资 源环境等因素带来影响 ; 实 际增长率大幅低 于潜在增长率 , 意味着资源闲置 , 则 失 业 攀升 , 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 从计算结果看 ,. 0 %的产 5 出缺 口率表 明我 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与潜在产 出保持一 致, 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过大压力 。
增长期 ,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 是发展 中经济体 , 其潜 在 增 长率都会下降一到两个百分点 , 这种态势可能会维持
在整个“ 十二五” 期间 。 考虑到复杂的外部环境 , 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将面临
济增长奇迹 。 然而这一增长机制随着城市化和国际化的
加速 , 步受到挑战。要素价格重估 、 逐 成本正常化 、 社会 保 障体制建立 的加快 , 使得低成本竞争和粗放式经 营的
府主导转 向市场配置资源。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性作用 , 使经济更具有弹性空间 , 为政 策运用 提供体制
空间。 三、 外部 环 境动 荡 导致 我 国 经济 增 长减 速
从世界经济发展 的历史看 , 二战以后 的2 年 的世界 5 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5 上个世纪7 年代的第一次石油 %; 0 危机到9 年代末 , 0 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只有3 %左右 ; 进入
诸多挑战 : 首先是汇率挑战 , 美元 、 欧元震荡将 带来换 汇
成本和汇率风险上升 ; 其次是游资挑战 ,转第1页 ) ( 1
IX | H|l I sJJ A EYG N NU N
示 、 御 、 除 ” 能 , 就 需要 提 高审 计 报 告 的 质 量 、 抵 清 功 这 扩 大 审计 报 告 的 范 围与 对 象 、 大 跟 踪 问 责 力 度 , 注 审 加 关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估算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估算
使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测算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 的,一般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确立经 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计算潜在GDP以及潜在 GDP的增长率。具体有四种:生产函数法、奥肯定律的方法、产出—
资本比率的方法、要素需求函数推导法。 2.3 混合型估算方法
在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将趋势分解法与经济结构关系进行 有效融合,能够使采用的测算方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够对潜在 的GDP增长率进行更加科学的计算。此类方法主要包括多变量滤 波法、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在上式当中 代表就业量, 代表经济活动人口, 代表 的是失业人口的数量, 是失业率。假设劳动年龄人口的参与率 为 ,劳动年龄人口为 ,于是经济活动人口 可以表示为:
在 上 式当中 代 表 抚 养系数, 指代 人口总 量,根 据 Musso 和 Westermann的结论,得到:
进一步地,根据Lucas内生增长理论,借鉴王小鲁等(2009) 的 模型,将人力资本存量定义为:
根据上文研究所述,并借鉴Bigsten等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 当资本存量以不变价计算的资本存量增长率进行计算,采取自用 失业率,通过计算最终得到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 发展中潜在的增长率。 3.2 变量估算
(1)数据来源。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论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等官方数据,为了 确保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前 人的研究成果。
2 潜在GDP增长率的测算方法 潜在GDP增长率无法直接测算,不同的估计方法有着不同的
结果。测算潜在GDP及其增长率的三类主要方法。 2.1 统计分解趋势法
统计趋势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时间序列划分成趋势性成分和 周期性成分。通过统计趋势法能够直接使用各类计量以及统计技 术,而不需要对变量间的经济含义进行考虑,只需要将GDP中的临 时成分剔除,这样在得到实际GDP趋势成分的基础上,可以表示潜 在的GDP。 2.2 经济结构关系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基本态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基本态势

际上处于紧缩状态。

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即便
大,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年保障房投资新开工面积有较大下降,公
租房和廉租房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投资
增速也可能回落。

从有利因素看,受既定项目开
工和需求缺口推动,明年电力、水利、交通等基
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这3项占投资比
重接近25%;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替
代劳动”推动的设备更新改造,对投资增长也会
形成一定支撑;在五年规划周期中,第二年往往
是规划项目落地开工较集中的年份。

综合上述因
素,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
比今年回落4个百分点。

但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投资实际降幅小于名义降幅。

(三)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小幅回落中力争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12年我国总需求增
长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现有政策条件下,
经济增长将回落到8.5%左右。

在经济增长下行
过程中,贸易顺差规模缩小,内外平衡进一步改
善;伴随着出口、投资增长的下降,消费增速回
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受产业转移和
能源资源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动,中西部地区将保
持较快速度增长,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民
12
的快速增长,财政支出扩张也十分迅速,刚性支。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及应对策略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及应对策略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及应对策略1.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现状分析“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现状分析”主要描述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

从数据上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接近于零。

更为严峻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也开始减少,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将大幅减少,同时为保持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导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人们生育意愿降低;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生育。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加剧了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老龄化问题的严重使得社会负担加重,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同时为保持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而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长远影响。

1.1 人口总量与增速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负增长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亿人,比上年末减少467万人,为近60年来最低水平。

这主要受到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口总量和增速的变化,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

1.2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接下来我们将从第二章“人口趋势”继续深入探索这一主题,并对其中的第二部分进行详尽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应对之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滞后效应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具体来说可以称之为“一老一小”的格局变化。

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负增长趋势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原因及影响因素对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和增长平台的转换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机构和学者主要从要素供给、需求和国际经验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从要素供给角度论证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和增长平台的转换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从人口红利视角论证了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根源。

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保证劳动力充分供给,抚养比下降产生了高储蓄率,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供给,同时,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保证了高资本投入可以成为高速经济增长的源泉。

因此,过去我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生产率的提高都与人口红利有关,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人口红利并非人口总量或人口增长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结构问题。

当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较低时,整个国家会出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此时就出现了人口红利。

但以出现劳动力短缺和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现象为标志,我国于2004 年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以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即人口抚养比上升为拐点,我国从2010 年开始人口红利消失。

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供给方的能力,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减少和人口抚养比上升,引起储蓄率降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投资率下降。

因此,目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是一个自然的减速过程,而非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余斌认为,供给方面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

1978-2010 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

一是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总人口仍然处在缓慢上升过程中,但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达到峰值,15-59岁劳动人口最高值出现在2011年,15-64岁劳动人口在2015年达到峰值。

2011年末,我国总人口13.4735亿,其中60 岁及以上人口是1.85亿,占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是1.23亿,占总人口比重9.1%,这个指标与上年相比提高0.25个百分点。

国际通行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是老龄化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下降、投资率下降。

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

过去30年,我们反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也就是集中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30年后,在大多数产业领域,我们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达到甚至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意味着全球没有现成的成熟技术可供引进、消化、吸收,我们被迫转入自主创新,要走上依靠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新道路。

转向自主创新意味着成本的上升、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明显增加。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促使我国潜在增长率下滑的主导因素一是人口转型,二是经济结构服务化。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和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劳动参与率下降,在相当大程度上主导了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我国经济结构服务化趋势逐步形成,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中国经济减速势成必然。

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省市已经进入经济减速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与日本产业结构短期内的迅速变化相似,对经济过渡期间的冲击较大。

与发达国家“结构性减速”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结构性减速”发生在相对较低收入水平上,进而对国民福利提高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巨大影响。

2.从需求角度论证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和增长平台的转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将触及需求的“天花板”,导致潜在增长率下滑。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不同增长平台之间的转换。

供给面的变化将会对增长形成硬约束,同样值得重视的是需求面的变化。

在既定技术条件和预算约束下,任何一种需求都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都是有边界限制的。

即使供给能力充裕,当触及需求边界时,也会形成产能过剩。

2012年我国住房实际供给已经达到900万套,长期需求的年度性峰值约1300万套,预计出现在2015年左右,此后很可能保持在既有水平,或出现负增长;基础设施中的公路建设,在东部和部分中部省份其密度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汽车的长期需求年度峰值将在2020年左右出现,今后一些年将基本保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率。

一旦长期需求峰值出现,过去曾多次出现的短期过剩产能被长期需求增长所吸收的情景将不再出现,就会形成真的产能过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余斌认为,“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引致潜在增长率回落。

过去30余年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已经基本建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未来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

德意志银行马骏认为,出口、房地产需求和城镇化放缓是导致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需求因素。

2000-2010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速达22%,预计今后10年中国出口增长只有10%左右。

二是房地产需求减速。

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年增长率接近20%,今后10年中国住宅销售面积的增长率将下降一半。

三是城镇化速度放缓。

今后十年城镇化速度将从每年1.4个百分点降到0.8个百分点左右。

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政策措施(“保持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

”蔡昉认为,通过提高劳动供给、资本供给和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可以改变潜在增长率,但这需要在各领域进行深化改革,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和工业改革。

)(现在的家庭登记或户口系统将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户口制度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合法性和持久性,因此,使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显著地稳定劳动力供给,增加潜在劳动力,进而提高潜在增长率。

)该书还指出,在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对于提高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至关重要。

政府在提高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一系列改革,中国政府应当强化制度建设,以此来促进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公司治理和政府系统的高效运转基于对“十二五”中后期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的预判,专家和学者提出要接受经济增速下降的现实,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建议,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潜力,一是要消除双轨制改革时期遗留诸如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资源价格体系等各种扭曲政策,消除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如不断扩大的收入和城乡差距、资源利用低效和环境失衡、外部失衡、腐败和教育等各种社会问题,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二是政府应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硬件”(电力、电信、公路和港口设施等) 和“软件”(监管、法律框架和文化价值体系等),以专利、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来支持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引导企业进入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部门,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三是中国经济在未来20 年应以投资为主,一旦舍弃投资转为消费,中国将很快陷入危机。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认为,潜在增长率由劳动、资本和生产率等供给因素决定,不需要通过拉动需求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要通过改革稳定潜在增长率或避免潜在增长率下降过快。

一是要接受潜在增长率降低的现实,在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时,着眼于供给方因素而不是需求方因素。

二是通过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利用中西部的劳动力资源,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

推进深度城市化过程。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

三是逐步减少和破除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建议,增长阶段转换期宏观政策的主要基调是“托底”而非“推高”,能保持7%-8%的增长即可,以“参与促进型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要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公平就业机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使社会成员有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机会。

二是放宽准入,推动铁路、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引入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外部投资者。

三是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四是促进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改变速度效益型的企业盈利模式,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使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规模更大,中小企业更专。

五是完善法治环境,加强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建议,“十三五”之前的战略总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实施经济与社会并重的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以消费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的深度城市化战略,破除资源环境约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容、平衡的经济大国战略。

为此,在关键领域的改革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推进以放松土地、利率、汇率等生产要素管制为重点的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二是统筹国企改革与社保体系建设;三是推进以重建国家能力为目标的政府改革;四是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重点的收入分配改革。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应积极应对产业结构服务化对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影响。

一是要加快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与工业的结合,通过效率的持续改进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扩大服务的规模,打破垄断、降低现代服务业的准入门槛,使其与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相结合。

二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人力资本培育和创新,严格制定实施节能减排标准,以此激励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开发,挖掘增长的创新潜力。

德意志银行马俊认为,“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7%是经济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只要能保持7%左右的GDP增长,就不会加剧失业和影响社会稳定。

理想的名义GDP 增速是10%左右,M2和贷款增长幅度超过名义GDP增速2-3个百分点是比较合适的。

因此,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M2和贷款增长的最优速度应该是12%至13%。

汇丰银行屈宏斌认为,应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是加快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推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发展、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是推动金融改革的重点,债券市场是金融领域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债券市场要加快预算法的修改,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加强对国内分割债券市场统一与有效的监管,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债券市场的主体。

二是放松准入与管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界定不同国企的功能,要做好公益性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而一般竞争性行业应该交由市场鼓励民营企业的参与。

三是进一步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放宽投资准入,推进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开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强调上海自贸区在推进改革开放方面的排头兵地位,建立开放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