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气体吸收改
化工原理-5-第八章-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5-第八章-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048df7533c1ec5da50e27088.png)
课后习题
P70页 5、6、7 下周上课前交
8.4.4填料塔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分析 无论是设计型问题还是操作型问题,其求解的方法都是通过联立 求解全塔物料衡算和填料层高度计算式以及相平衡关系式。下面 分别讨论: 一、填料塔的设计型计算 设计型计算的特点:给定进口气体的溶质浓度yb、进塔混合气的 流率G、相平衡关系及分离要求,计算达到指定的分离要求所需 要的塔高度。 要完成设计型计算还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确定传质系数; ②气液两相流向的选择,通常采取逆流操作; ③吸收剂进口浓度的确定; ④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 故: yb yb yb 0.05 0.14 0.224 0.01864
m 2 .s
* y a y a y a 4 10 4 0.14 0.002 0.00372
0.01864 0.00372 y m 9.258 10 3 0.01864 ln 0.00372
H 1.1508 4.96 5.65m
二、填料塔的操作型计算
特点:塔设备已给定(对填料塔高度h已知),基本类型有:
①校核现有的塔设备对指定的生产任务是否适用,如已知T、 P、H、G、L、xa、yb,校核ya是否满足要求; ②考察某一操作条件改变时,吸收结果的变化情况或为达到 指定的生产任务应采取的措施。如对给定的吸收塔,若气体处 理量增加(其余条件不变),分析ya、yb的变化趋势或此时应 采取什么措施才有可能使ya保持不变。
G y ya L
mG m 2G mG 1 y b mx a L y a L xa L 1 ln mG y a mx a 1 L
最后整理得:
mG y b mx a mG 1 ln 1 mG L y a mx a L 1 L L A ,A称为吸收因数 引入概念:令 mG 其几何意义为:操作线斜率L/G与平衡线斜率m之比;而 N OG
第八章 气体吸收-第五节-低浓度气体吸收
![第八章 气体吸收-第五节-低浓度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c3141422482fb4daa58d4b4a.png)
上两式为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基本方程式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5、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
N OG = ∫ H OG
y1
y2
dy y − ye
or or
N OL = ∫ H OL
x1
x2
dx xe − x
G = K ya
L = K xa
H = N OG ⋅ H OG
(xe-x)—以液相组成表示的吸收推动力 (y-ye)—以气相组成表示的吸收推动力 结论:在吸收塔内推动力的变化规律是由操作线与平衡线 共同决定的。 逆流吸收操作线具有如下特点: 1)定态,L、G、Y1、X2恒定,操作线x~Y坐标上为一直线, 斜率为L/G 。L/G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 2)操作线通过塔顶(稀端) A ( X2 , Y2)及塔底(浓端) B (X1, Y1); 3)操作线仅与液气比、浓端及稀端组成有关,与系统的平 衡关系、塔型及操作条件T 、p无关。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4)吸收操作线在平衡线的上方,解吸操作线在平 衡线下方。 5)平衡线与操作线共同决定吸收推动力。操作线 离平衡线愈远吸收的推动力愈大;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2)并流吸收
G,y1 x1
Gy1 + Lx1 = Gy + Lx L y = y 1 − ( x − x1 ) G
y x
Y y1 y2
HOG y2 M yF
0 A A1
F C M1 F1 C1 D
M2
x2
x1
请看下叶的演示: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图解计算法
以H=HOG.NOG计算塔高时,可将全塔看作由NOG个传质 单元所组成;而气体流经一个传质单元所产生的浓度变 化等于该单元内的平均推动力;而阶梯个数即为传质单元 数NOG。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b046712077232f60ddcca1a4.png)
第八章气体吸收1.在温度为40℃、压力为101.3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g (NH 3)/1000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由*p Ex=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t 200.0 1.974101.3E m p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在温度为25℃及总压为101.3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由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在总压为110.5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第八章 气体吸收-第二节-汽液相平衡
![第八章 气体吸收-第二节-汽液相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3122b4b81a37f111f1855b4a.png)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ye = mx ⇒ Pe = Ex Pe = mx P
m与E的关系:
E m= P
m的讨论:1)m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2) T ↑ ⇒ m ↑
p↓ ⇒ m ↑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例5-1】某系统温度为10℃,总压101.3kPa, 试求此条件下在与空气充分接触后的水中,每立 方米水溶解了多少克氧气? 查得10℃时,氧气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为 3.31×106kPa。
y1 x1<x1e
y1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3、计算过程的推动力
相接触的气、液两相的溶质摩尔分率分别是y、x, 该处的吸收推动力即是:以气相浓度表示时为
以液相浓度表示时为
y y x A
线
y − ye= y − m x xe − x = y/m − x
Ⅰ
ye x
平衡
Ⅱ
xe
I区—吸收 II区—解吸
图 8-8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二、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吸收还是解吸) 1atm,20℃下,稀MH3水的相平衡方程式为 ye = 0.94 x 含氨y=10%和x=0.05的氨水接触
X=0.05 y>ye x<xe
ye = 0.94 × 0.05 = 0.047
y=0.1>ye=0.047
两相接触时部分氨将会从气相转入 液相。实际发生的是吸收过程。
y=0.1
吸收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y 0 .1 xe = = = 0.106 m 0.94
x=0.05<xe=0.106, 两相接触发生的是吸收过程。 若y=0.05,x=0.1气液两相接触 ye = 0.94 × 0.1 = 0.094
《化工原理》第八章 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2eae850f52ea551810a687b7.png)
中一
Y A mX A
(8-11)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3)吸收平衡线 表明吸收过程中气、液相平衡关系 的图线称吸收平衡线。在吸收操作中,通常用图来表示。
图8-2吸收平衡线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式(8-10)是用比摩尔分数表示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它在坐标系中是一条经原点的曲线,称为吸收平衡线,如 图8-2(a)所示;式(8-11)在图坐标系中表示为一条经 原点、斜率为m的直线。如图8-2(b)所示。 (4)相平衡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①判断吸收能否进行。由于溶解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 限,所以,在一定温度下,吸收若能进行,则气相中溶质 的实际组成 Y A 必须大于与液相中溶质含量成平衡时的组 成 Y ,即YA Y 。若出现 YA Y 时,则过程反向进行,为 解吸操作。图8-2中的A点,为操作(实际状态)点,若A Y 点位于平衡线的上方, A Y 为吸收过程;点在平衡线上,
yB 1 yA
(3)比质量分数与比摩尔分数的换算关系
WA mA nAM A M XA A mB nB M B MB
(8-3)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M 式中 M 、B 分别为混合物中、组分的千摩尔质量, kg/kmol 。 在计算比质量分数或比摩尔分数的数值时,通常以在 操作中不转移到另一相的组分作为组分。在吸收中,组分 是指吸收剂或惰性气,组分是指吸收质。 2.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混合物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对 于组分,有 m V (8-4) 式中 A ——混合物中组分的质量浓度,㎏/m3; V ——混合物的总体积,m3。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
吸收的相平衡关系,是指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被吸 收的组分(吸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关系,即吸收质在吸 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恒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用一定量的溶剂与混合气体 在一密闭容器中相接触,混合气中的溶质便向液相内转移, 而溶于液相内的溶质又会从溶剂中逸出返回气相。随着溶 质在液相中的溶解量增多,溶质返回气相的量也在逐渐增 大,直到吸收速率与解吸速率相等时,溶质在气液两相中 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此时气液两相达到了动平衡。平衡 p A 表示; 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用符号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它们 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平衡关系。
环境工程原理 第8章 吸收
![环境工程原理 第8章 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d6ea46a6c77da26925c5b043.png)
第八章 吸收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吸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理吸收 第三节 化学吸收(略) 第四节 吸收设备的主要工艺计算
第一节 吸收的基本概念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吸收的定义与应用 二、吸收的类型
第一节 吸收的基本概念
一、吸收的定义与应用
• 混合气体分离最常用的操作方法之一。 • 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物理溶
物理吸收仅仅涉及某一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的简单 传质过程。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是研究吸 收热力学的基础。
1.气液平衡
第二节 物理吸收
(一)气液平衡和亨利定律
溶质A溶
解速度 气体
平衡分压, pA* 摩尔分数, yA 摩 ……尔. 比相,际YA动态平衡
液体
溶质挥 发速度
如果温度和总压一定,溶质在液体 中的溶解度只取决于溶质在气相的 组成。
cAi
cA
液相主体
G
L
cAi=HpAi
亨利定律
第二节 物理吸收
(三)总传质速率方程
在气液界面上,应用亨利定律:cAi HpAi 液膜传质速率方程改写成:
液相总物质的量浓度为 c 0 k m o l / m 3 ,则
H
cA
p
* A
cA ExA
c0 E
s
MsE
c0
M
M M AxA M SxS
对于稀溶液,M M S , S
第二节 物理吸收
m与E的关系:
由分压定律知 :p *A
P
y
* A
y
* A
p
* A
P
由亨利定律:p
* A
E
xA
y
化工原理-26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等板高度法
![化工原理-26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等板高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84ec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e.png)
X
(Y2
qn,L qn,V
X2)
依次使用操作线方程和平衡方程,经推导可得
Y1 Y2 ANT 1 A Y1 Y2* ANT 1 1
克列姆塞尔方程
二、等板高度法
溶质的吸收率
A
Y1 Y2 Y1
溶质的最大吸收率
A,max
Y1 Y2* Y1
溶质的相对吸收率 A Y1 Y2 A,max Y1 Y2*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4 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 8.4.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8.4.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8.4.3 塔径的计算 8.4.4 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
一、传质单元数法 二、等板高度法
二、等板高度法
(3) 解析法 (克列姆塞尔法)
平衡关系 Y* mX b
操作关系
Y
qn,L qn,V
第八章 气体吸收
8.5 吸收系数 8.6 其他吸收与解吸 8.7 填料塔 8.7.1 塔填料
一、填料的类型
1.散装填料
(1) 环形填料
增加填料比表面积
勒辛环
十字隔 板环
螺旋环
拉西环
鲍尔环
阶梯环
扁环
改变通量,改善气液流动状况
拉西环
鲍尔环
阶梯环
扁环
一、填料的类型
(2)鞍形填料与环鞍形填料
弧鞍填料
分别反映了哪方面的影响? 3.解吸有哪些方法,如何进行选择?
作业题: 10、11、12
8.5 吸收系数 8.5.1 吸收系数的测定 8.5.2 吸收系数的经验公式(选读) 8.5.3 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一、准数关联式中常用的准数
1.施伍德(Sherwood)数
气相施伍德数
ShG
化工原理-第8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8章 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722eb970b4daa58da0114a68.png)
8.3 扩散和单相传质
① 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
② 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面上发生 的溶解过程
③ 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 通常,第②步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很容易进行,其阻力很小
( 传质速率 小,
=
传质推动力 传质阻力
)故认为相界面上的溶解推动力亦很
8.1概述
①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 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 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 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 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②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 较高的选择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 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 分离。
⑷工业吸收流程(见旧讲稿) 由流程图可见,采用吸收操作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必须解决下 列问题: ①选择合适的溶剂,使能选择性比溶解某个(或某些)被分离组 分; ②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多位填料塔,也有板式塔)以实现气液 两相的接触,使被分离组分得以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吸收)或气相 (解吸);
8.1概述
注意:此时并非没有溶质分子继续进入液相,只是任何瞬间 进入液相的溶质分子数与从液相逸出的溶质分子数恰好相等,在 宏观上过程就象是停止了。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 衡。
8.2.1平衡溶解度
⑴溶解度曲线
对 单 组 分 物 理 吸 收 的 物 系 , 根 据相律 ,自 由度数F 为F=CΦ+2=3-2+2=3(C=3,溶质A,惰性组分B,溶剂S,Φ=2,气、液两 相),即在温度 t ,总压 p ,气、液相组成共4个变量中,由3个自 变量(独立变量),另1个是它们的函数,故可将平衡时溶质在气
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8)第八章--气体吸收[1]
![新版化工原理习题答案(08)第八章--气体吸收[1]](https://img.taocdn.com/s3/m/95b35717a8956bec0975e3a5.png)
第八章 气体吸收1. 在温度为40 ℃、压力为101.3 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 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 g (NH 3)/1 000 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 由 *p Ex =亨利系数为*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 t 200.0 1.974101.3E m p ===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 ℃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 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 ⋅=⋅⨯==EM H ρ2. 在温度为25 ℃及总压为101.3 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 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 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 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 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 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 由 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 在总压为110.5 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陈敏恒 化工原理 第八章(吸收)1
![陈敏恒 化工原理 第八章(吸收)1](https://img.taocdn.com/s3/m/dec775d4b9f3f90f76c61bcd.png)
解:(1) m
E p
1 .2
1 .2
y
0 .08
x x e x 0.0147
(3)达到极限时气体浓度最低为
y min y e 0.006
8.3 扩散和单向传质 一、相际传质过程 (1)溶质由气体主体扩 散至两相界面 (2)溶质在界面上溶解
y i f ( xi )
N 0
N A J A D
定态时 :
dc A dz
NA C D D p A1 p A 2 N A c A1 c A 2 RT nA pA ( 理想气体 c A ) V RT
(2)单向扩散 NB 0
cA dc A N A 1 D dz cM D cM D p c A1 c A 2 p A1 p A 2 NA c BM RT p BM
8.2.2 相平衡与吸收关系 一、判断过程的方向
y ye 或 x xe
吸收
y ye 或 x xe
解吸
二、指明过程的极限 吸收过程的极限为平衡状态.即 y y e 或 x x e
x1 max x1e
y1 m
y 2 min y 2 e mx 2
三、计算过程推动力 过程推动力为实际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偏离程度
cM c A cB c Ai cBi C
c A c Ai 必有 cB cBi
A, B 反向扩散
(1)等分子反向扩散 当液相能以同一速率向界面供应组分 B 时, c Bi 保持恒定: J A J B 或 J A J B 0 通过截面 PQ 的净物量为零. (2)单向扩散 当液相不能向界面提供组分 B 时,发生的是 组分 A 的单向扩散。例如:吸收 在单向扩散中将产生主体流动 扩散流: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纯组分 主体流动:宏观运动,同时带有组分 A 和 B 注意:在单向扩散中依然存在 J A J B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fb7cf46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2.png)
平衡关系与上式联立可求解界面浓度 xi 与 yi 。在用作图
3
三、工业吸收过程
工业的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生产中除少部分直 接获得液体产品的吸收操作外,一般的吸收过程都要求 对吸收后的溶剂进行再生,即在另一称之为解析他的设 备中进行于吸收相反的操作-解吸。因此,一个完整地 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
2024/3/25
4
8.2 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
对于单组分物理吸收,组分数c=3(溶质A、惰性 气体B、溶剂S),相数(气、液),自由度数F应为
F c23223
即在温度、总压和气、液组成共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是 自变量,另一个是它们的函数。
2024/3/25
6
在一定的操作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 度由其相中的组成决定。在总压不很高的情况下,可以 认为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只取决于该气体的分压pA , 而与总压无关。于是,cA*与 pA 得函数关系可写成
ky P kG
Ky m Kx KG HKL
13
二、界面浓度的求取
当m随浓度变化时,用分传质速率方程式计算更加方 便,界面浓度 xi 与 yi 存在关系有:
(1)有双膜模型理论,yi 与 xi 在平衡线上。如果平衡线以
y f (x) 表示,则 yi 。 f (xi )
(2)可导出
y yi kx x xi ky
2024/3/25
12
不同的推动力所对应的不同传质系数和速率方程。
浓度组成表示法
表8—1 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形式
摩尔分率
物质得量浓度或分压
传质速率方程 总传质系数
2024/3/25
N A ky ( y yi ) kx (xi x) ky (y y*) kx (x* x)
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52bccab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0.png)
实验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03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环境误差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误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讨论气体吸收过程中的传质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优化措施。
实验结果讨论
总结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得出关于气体吸收实验的结论,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结论
过程模拟软件介绍
2
1
3
过程模拟软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值模拟工具,可以对化工过程进行建模和模拟,预测过程的性能和行为。
过程模拟软件可以用于气体吸收过程的建模和模拟,包括吸收塔的设计、操作条件的优化、过程性能的预测等。
在气体吸收中的应用
在使用过程模拟软件时,需要注意模型的准确性、数据的可靠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方面。
第二小节
气体吸收设备类型及特点
填料塔结构与工作原理
填料塔结构
主要包括塔体、填料、液体分布器、气体进出口管等部分。塔内装有一定高度的填料,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促进吸收过程。
工作原理
气体从塔底进入,通过填料层时与从塔顶喷淋下来的吸收液充分接触,完成吸收过程。填料的存在使得气液两相在较小的空间内得到充分混合,提高了吸收效率。
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包括装置启动、气体和液体流量调节、温度控制、数据记录等。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装置搭建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使用流量计、压力表、温度计等测量仪器,实时记录气体和液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计算,得到气体吸收量、吸收速率、传质系数等关键指标。
采用图表、曲线等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气体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软件使用注意事项
柴诚敬知识题目解析(08)第八章气体吸收
![柴诚敬知识题目解析(08)第八章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ca6204bda76e58fafbb00338.png)
第八章 气体吸收1. 在温度为40 ℃、压力为101.3 kPa 的条件下,测得溶液上方氨的平衡分压为15.0 kPa 时,氨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6.6 g (NH 3)/1 000 g(H 2O)。
试求在此温度和压力下的亨利系数E 、相平衡常数m 及溶解度系数H 。
解: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76.6170.07576.610001718x ==+ 由 *p Ex = 亨利系数为 *15.0kPa 200.00.075p E x ===kPa 相平衡常数为t 200.0 1.974101.3E m p === 由于氨水的浓度较低,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40 ℃时水的密度为992.2ρ=kg/m 3溶解度系数为 kPa)kmol/(m 276.0kPa)kmol/(m 180.2002.99233S⋅=⋅⨯==EM H ρ2. 在温度为25 ℃及总压为101.3 kPa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碳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碳为350 g/m 3的水溶液接触。
试判断二氧化碳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碳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
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51066.1⨯=E 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7.8 kg/m 3。
解:水溶液中CO 2的浓度为33350/1000kmol/m 0.008kmol/m 44c == 对于稀水溶液,总浓度为 3t 997.8kmol/m 55.4318c ==kmol/m 3 水溶液中CO 2的摩尔分数为4t 0.008 1.4431055.43c x c -===⨯ 由 54* 1.6610 1.44310kPa 23.954p Ex -==⨯⨯⨯=kPa气相中CO 2的分压为t 101.30.03kPa 3.039p p y ==⨯=kPa < *p故CO 2必由液相传递到气相,进行解吸。
以CO 2的分压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为*(23.954 3.039)kPa 20.915p p p ∆=-=-=kPa3. 在总压为110.5 kPa 的条件下,采用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于空气中的氨气。
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气体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ebefe18e02d276a200292eee.png)
LS Yb − Ya = X ∗− X G b a B min
费 用
t c o
理论上应综合设备大小、能量消耗等因素, 以生产利润(或费用)为 目标函数确定最适宜液气比 Lopt。实际设计时 , 根据生产经验 , 实际液 气比取:
LS =(1.1~1.5) GB
三. 低浓度吸收计算
y+dy x+dx G L yb xb
π
4
DT2G(y+dy) DT2Gy
(输出量)=
π
4
图8-8:填料塔微分物料衡算
(消失量)=NAdA' = (积累量)=0
π
4
DT2 NAadh~在 dh 内,由气相进入液相
代入物料衡算方程,整理得: Gdy= NAadh 若取速率方程为: NA= Ky(y-y*) 则:Kya(y-y*)dh=Gdy B.C.: h~ 0→h0
工艺条件:T、P、G、yb 工艺要求:ya 工程决策:xa、L 计算目标:h0(或 N)、DT
G L y x
二. 物料衡算
⒈ 填料塔吸收过程分析(如图)
假设连续稳态流动, G~气体摩尔通量
GB LS yb xb Yb X b
图8-5 : 填料塔流程图
kmol m2 ⋅ s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学用
y A*=mxA →m=E/P~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⑶ 非线性相平衡 对于高浓度或非理想溶液,用相平衡曲线或经验式来描述相平衡关系 二. 传质速率方程
⒈ 传质机理与双膜理论
⑴ 吸收传质机理 溶质 A :气相对流传质→相界面传质→液相对流传质 ⑵ 有效膜理论~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假设: Ⅰ:在相界面两侧存在着稳 定 的 气 膜 和 液 膜(即浓度边界层),形成传质的主要阻力; Ⅱ:相界面传质阻力为零,即相界面始终处 于相平衡。 pAi= f(CAi) 那么: 气膜传质速率:NA=kG(pA-pAi) 相界面传质: pAi= f(CAi) (1) (2)
第八章 气体吸收-第三节-扩散和单相传质
![第八章 气体吸收-第三节-扩散和单相传质](https://img.taocdn.com/s3/m/f45f5b8483d049649b66584a.png)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P JA 主体流 动 气 夜 界 面 N(净物流)
NM JB Q
扩散方向Z
图 8-10 主体流动与扩散流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③ 扩散流与主体流动的区别 扩散流: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传递的是纯组分A或纯组 分B。 主体流动:指宏观运动,同时携带组分A与B流向界面。主体 流动所带组分B的量必定恰好等于组分B的反向扩散,这样CBi 保持定态。 主体流动的特点: 1)因分子本身扩散引起的宏观流动。 2)A、B在总体流动中方向相同,流动速度正比于摩 cA 尔分率。 cB N MA = N M N MB = N M c c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3、分子扩散的速率方程 对平面PQ做总物料衡算,可的通过平面PQ的净物流
N = NM + J A + J B
∵JA=-JB
∴N=NM
结论:主体流动的速率等于净物流速率,等分子反向扩 散时,无净物流,也无主体流动。 对组分A做物料衡算得
NA = JA + NM A ......... ( N = J + N ⋅ x ) A A x1 A C M C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式中 CA——A组分的浓度kmol/m3 JA——组分A的扩散通量。亦叫扩散速率kmol/s·m2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扩散沿着浓度降 低的方向进行
理想气体
pA cA = RT dc A 1 dp A = dz RT dz DAB dp A JA = − RT dz
西北大学化工原理
动量传递: τ = − μ ⎫ ⎪ ⎬物性参数, dT 热量传递: q = −λ dn ........λ ⎪ ........ ⎭ D AB也是物性参数, D AB要有实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