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论文

合集下载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

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临终关怀是在八十年代安乐死传入我国之后,引发激烈伦理之争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接受的一种临终处置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患者护理论文范文一: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与临终关怀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它不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在临终前往往比一般患者更为焦虑、自卑、恐惧和绝望。

因此,他们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关怀和帮助,需要良好的环境静心安养,乃至更渴求亲友同事的抚慰而达到心理满足,安然离世。

因此,对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特别需要医务人员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去理解、体贴、照顾、安慰患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临终关怀也愈来愈重视。

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上的关怀、生活上的照顾、临床上的特殊护理,来减轻病人心理上、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从而使患者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和悸吓,平静地走完人生旅途。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疾病。

在各种疾病中,它的致死人数仅次于心脏病而位居第二,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00万人被癌症夺取生命,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约80万,而且发病率、死亡率在不断上升[1]。

它不仅给社会、家庭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还给病人带来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特别是有的晚期癌症患者往往不堪忍受癌变的疼痛而采取自杀死亡,极其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虽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用满腔的爱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特征癌症病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只是程度不一。

一般都经历过否认、怀疑阶段,愤怒、焦虑阶段,求生、紧张阶段,抑郁、孤寂阶段,等待、绝望阶段。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种种折磨,加上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依恋、对未完事业的遗憾及即将与亲人永别的不舍等等,突出表现为焦虑、自卑、恐惧、绝望。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临终护理是为患者提供一种心身及社会需求的全面照护,它是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忧虑等痛苦的折磨,尽可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走完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范文一:中年癌症晚期的临终护理【关键词】临终护理癌症晚期中年患者临终护理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从所周知,癌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特别是晚期癌症临终患者。

而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又是癌症患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为了提高尚存生命的质量,维护其人格生命的尊严,切实做到患者在最后生命历程中面对死亡,保持安详。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满足晚期癌症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为宗旨,给予全面的临终护理。

一、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经确诊为晚期癌症中年住院病人53例,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3—61岁,平均49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3例,中学以上30例,小学10例。

二、临终护理1、心理护理有文献调查显示[1]:有56.5%的癌症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被确诊为晚期癌症后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不良情绪可减弱机体免力,不利于身体健康[2]。

我科采用自制问卷对53例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进行心理调查。

中年晚期癌症患者心理负担调查表项目子女上学经济负担子女就业死亡疼痛孤独其他例数 11 22 16 37 27 7 5百分比(%) 20.7 42.4 30 70 50 13.2 9.4本调查显示中年晚期癌症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反应。

而他们多为事业有成,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当他们意识到生命即将结束,但还有未完成家庭责任时,就会表现出恐惧、担心、悲观、绝望等心理反应。

临终关怀论文 (3)

临终关怀论文 (3)

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的离去论文摘要本篇论文目的是讨论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从关怀的重要性、临终关怀对癌症晚期患者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以及对此类人群临终关怀应当注意问题并进行论述。

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既可以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又能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从而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临终关怀、癌症晚期患者、减轻痛苦、社会意义正文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多或少都会会面临疾病的痛苦,癌症患者尤其如此。

临终的癌症晚期患者是一个没有希望治愈,预计生存时间仅为3-6个月的特殊群体,该人群常有天价的治疗费用负担,病程长且心理、生理均承受巨大的痛苦。

临终关怀源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医疗服务模式,其重点在于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

本文要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11.临终关怀的性质及重要性1.1临终关怀的概念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服务等。

其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延长生命。

它在于强调的是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生活在如家的环境中,舒适、有尊严地过完生命中最后的阶段。

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于1988年正式在临床中应用。

临终关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医疗、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全面照护,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能安宁、舒适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

二是对晚期癌症患者从生理、心理上提供全面的照护。

21.2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超140万人。

癌症晚期的病人倍受痛苦的折磨,经慢性消耗后,死于全身器官衰竭。

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医疗状况下使更多的病人得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3(1)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升华。

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医学服务局面:对癌症晚期患者拒之门外,或者在医院里也只是延长其痛苦的生命而不注重病人及其家属的关心和照顾。

临终关怀论文

临终关怀论文

临终关怀论文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任雪娥(2012春护理班)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

2012年7月,有幸看到一篇关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开展的以“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为主题的讲座,看完后,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见解和思考: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1.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

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

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时期。

2.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

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Canton Vaud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

笔者去过位于Fribourg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60个志愿者,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

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

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作文

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作文

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作文
提到临终关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有点沉重的话题,但咱今儿个就
来好好唠唠。

你想啊,人这一辈子,不管前面过得咋样,风风火火也好,平平淡淡也罢,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总该被好好对待,走得安心、有尊严不是?
临终关怀,说白了就是给那些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送上最后的温暖和关爱。

这可不是简单地照顾吃喝拉撒,而是要从心出发,理解他们的恐惧、不舍
和遗憾。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心念念的就是能再
看一眼自己年轻时工作的地方。

家人和医护人员知道后,费了好大的劲儿,安
排了这一趟。

老人去了之后,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没多久就安详地走了。

你瞧,这就是临终关怀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的最后时光充满温暖和意义。

还有啊,临终关怀也不仅仅是对病人本身,对家属也是一种支持和安慰。

毕竟看着亲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心里那份难受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时候,有人能陪着他们,给他们出出主意,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那得多重要啊。

说实话,现在临终关怀在咱们这儿还没有被广泛重视起来。

很多人觉得谈
这个不吉利,可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有啥不能面对的呢?咱们应该更坦然一些,早早地为自己和家人考虑考虑,别等到事儿到眼前了,才手忙脚乱。

总之呢,临终关怀是一件特别有意义、有温度的事儿。

希望咱们都能多了解了解,让每一个生命的最后旅程都能充满爱和关怀。

这样,当我们自己的那一天到来时,也能走得从容、安心。

临终关怀的文章

临终关怀的文章

临终关怀的文章《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临终关怀,这听起来似乎是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但咱今儿就想用接地气的话来唠唠。

人活一辈子,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到了最后那段路,难免会有些艰难。

临终关怀呢,就像是给这段旅程加了一道温暖的光,让行至终点的人能走得更安心、更从容。

咱先说个真事儿,我曾经有个远亲,最后那段日子就是在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度过的。

那儿的医护人员可不像有些医生护士那么严肃,他们特别会哄人开心。

那老爷子本来都没啥精神了,结果被他们逗得整天笑呵呵的。

临终关怀可不单单是治病,更是关心人心里咋想的,尽量让病人少点痛苦,多点乐呵。

其实啊,临终关怀就像是给生命最后的礼物。

想象一下,你要是到了那时候,病得没力气了,也不想再受那些折磨人的治疗了,就想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呆着,有人陪着说说话,讲讲那些年轻时候的事儿,多好呀!这就是临终关怀能给的。

有人说这多不吉利呀,老说临终干啥。

但咱得面对现实不是?人都有那一天,早做准备总比到时候手忙脚乱强。

而且,临终关怀也不只是对病人好,对家属也是一种安慰。

看着亲人能少受点罪,走得安详,咱心里也能好受点不是?有时候我就想,这临终关怀其实就是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到了最后,也得有个完美的结尾,不能乱了套。

这样,等病人走了以后,家属回忆起来,也不会满是痛苦和遗憾。

我觉得咱们全社会都该重视起来临终关怀这事,多给那些需要的人一些关爱和支持。

这可不是啥小事,这是关乎人性的大事!而且呀,咱自己也得有这个意识,以后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咱也能坦然面对,好好享受这最后的温暖。

总之呢,临终关怀是个特别有意义的事儿,咱别嫌它沉重,也别嫌它不吉利。

就把它当成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当成是人生这场大戏的完美落幕。

咱都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到时候也能有底气、有尊严地迎接那最后的时刻!。

护理学毕业论文有关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精神护理

护理学毕业论文有关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精神护理

有关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精神护理我院于20xx年开始在肿瘤外科临终关怀的护理中把如何认知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及如何面对和处理随之的问题纳入护理过程中,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3年的时间分别向护理人员、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发放269张调查问卷,分20次,收回240份, 3种问卷的内容每次均根据前次问卷结果及调查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

2 结果护理人员到底应扮演何种角色以提供精神护理呢? 此模式源于调查总结之结果,临终关怀精神护理的满足应专注于3个方面。

2. 1与患者关系的维系临终关怀患者每一个人都有寻求自己定位的需求。

1)当患者问道:“我的病会对我的家人有什么样的冲击?”,护理人员可借此确认患者与其家属之间有强烈的精神契合,而应协助其与家人的再联系。

2)对表达“我感到好孤单! ”的患者,护理人员则能确定其有精神支持的需要,并助其寻求社会支持。

3)患者说:“我有罪恶感时。

”,护理人员应促使患者将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4)对表达生气和愤怒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助其寻求健康的调适和解除方法。

5)进入患者面临死亡的心理适应过程中,完全的尊重其感觉和隐私权,并给与充分的时间,与开放性的人际关系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护理人员不应企图去加速这个过程,因适应是需要时间的.6)临终关怀下的患者较少有愤怒的情绪,给予治疗护理及心理适应、稳定情绪有关。

2. 2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在健康状况改变之际,寻求生命的意义尤其困难,需临终关怀的患者本身去寻求意义是较可达的事实。

在临床上有一些常见的、典型的问题:1)“我的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2)以目前的健康状况,我还有些什么价值?3)“为什么是我?”患者在寻求顿悟及表达内心深处的感觉上,护理人员最好以真相探求者的协同研究员的角色,协助其追寻其生命的意义。

2. 3维护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人人喜欢追求青春和活力,而疾病则使人感到无力,并遭受身心的贬抑,因此当一个人在疾病缠身时要寻找自我价值感,是何其困难,然而护理人员在此时可提供以下3种协助方法:1)当患者面临死亡时,护理人员可置身其中,陪伴他(她)渡过此过程。

关于临终护理论文

关于临终护理论文

关于临终护理论文临终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所组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临终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终护理论文范文一:临终关怀及护理【摘要】探讨临终关怀的护理及所带来的问题,认为:1、不仅绝症患者有临终的问题,实际上人人都将走向临终。

所以,临终关怀的性质不应局限在仅仅对绝症患者及家属的照顾,而应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

2、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临终关怀也带来诸多的问题需要医护工作者去挑战。

【关键词】临终关怀伦理问题护理为了提升现代人之生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临终关怀(HOSPICE)的事业,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国家开展临终关怀,有着相当大的阻力和较多的障碍,这其中的问题,较大程度地涉及到伦理方面的两难境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模式有着较强烈的冲突。

1 临终关怀(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的概念、性质及其意义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对于临终病人,已经从过去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续病人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事这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巧。

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最高体现之一。

2 临终关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2.1传统死亡观念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1],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任雪娥
(2012春护理班)
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
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

2012年7月,有幸看到一篇关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开展的以“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为主题的讲座,看完后,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见解和思考:
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
1.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

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

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时期。

2.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

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Canton Vaud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

笔者去过位于Fribourg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60个志愿者,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

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

二、我国的临终关怀现状
1.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1988年天津医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1992年北京松堂医院成立,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起,李嘉诚先生又每年捐资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虽然其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封建伦理思想观念和对“死亡”的禁忌的影响,对于临终关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形成适用于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

2.我国临终关怀大多由家庭成员来完成,社会认可程度低。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孝道”等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的临终关怀都由家庭成员提供,只有少数家庭会选择临终护理人员提供服务。

显而易见,这种传统观念和做法无法让临终患者得到专业的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服务,家庭成员在此期间的心理压力也没法得到有效的缓解。

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扩大,核心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在亲自提供服务和照顾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国家政策层面支持,设立更多的临终关怀机构或者部门,提高临终关怀的社会认可程度。

3.医院临终关怀服务无法满足心理需求。

提供临终服务的医院大部分位于发展较好的城市。

但是很多医院的临终病房大多由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他们很少会关注也难以满足处于此阶段的患者及其家庭的特殊需求。

同时由于我国人数众多但医院床位紧张和家庭资金不足的限制,很多病人在临去世前几天前才会住院接受临终服务,而这种服务也仅限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方面,忽视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三、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分析
我国目前对临终关怀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照顾的缺失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人、团体或者社区,解决遇
到的问题,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工作者的在临终关怀中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以及情绪上的支持和疏导服务。

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方面:
服务提供者。

这是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扮演的最主要的角色。

作为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不仅为病人提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和帮助,还为家属提供情绪疏导和悲伤辅导等服务。

在这一特殊阶段,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变化。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病人进行生命回顾,缅怀往事,了解和正视死亡这一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缓解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使其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舒适感,从而温暖的离开人世。

而对于病人家属,他们在日常照顾病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悲伤情绪难以宣泄,因此,社会工作者引导他们宣泄情绪,同时进行关怀照顾等。

当病人去世后,家属可能会产生悲伤情绪,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对家属的哀伤辅导,引导他们正视亲人死亡这一事实,渡过这一悲伤的时期,尽早的回归正常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

支持者。

这里所谓的支持者,服务对象既可以是临终患者,也可以是患者的家属。

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倾听患者及其家属,与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绪和
压力,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主要由医护人员提供,重点集中在病人的身体照顾方面,但是对于病人和家属的心理需求照顾甚少,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缓解病人和家属在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给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

具体方法既可以采取个案工作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开展针对病人家属的心理关怀支持小组,从有相同境遇的小组成员中,获得经验和支持,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资源提供者。

所谓资源提供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困难和需要的同时,可以运用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使他们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

协调者。

这里所谓的协调者,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扮演:一是临终关怀团队内部的协调者。

由于临终关怀团队是由不同专业、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同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的服务。

因此,难免会因为不同的分工、价值观念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

此时,社会工作者就要承担起协调者的责任,缓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好的提升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

二是扮演着患者、患者家属和医院三方之间的协调者。

当前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是协调医院、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矛盾的桥梁和纽带。

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介入,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既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庭向医院传达其问题和需求,也可以把有关诊疗和护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患者。

政策倡导者。

政策倡导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之一。

临终关怀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不仅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家庭以及个人的情绪有关,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和政策有紧密联系。

社会工作者在与病人和家属接触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能够扮演好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把相关的情况反映给政策制定者,推动有关临终关怀的社会政策的完善,从而促使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

四、中国环境下社会工作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的一些建议
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临终关怀都是由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的以身体护理为主,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巧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临终关怀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患者及其家庭除了医疗护理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种需求,更好的为病患及其家庭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各大高校应该尝试设立有关医务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等相关的课程,从而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设,在更多的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
3.推动临终关怀团队的建立。

中国模式的临终关怀也应该同国外一样,应着手建立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团队,其中包括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等,他们共同致力于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身心方面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