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中国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发展阶段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个历史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条发展主线:外国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的历史。
两大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三大历史使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两次鸦片战争——天朝的危机(1840-1860)战争爆发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挑战古老东方的农业文明中国战败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全面落后中国战败结果:被不平等条约勒索--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贸易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战败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世界观念变化:天朝上国“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地主阶级洋务派启动现代化(19世纪60-90年代)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一方面,商品倾销和收购农副产品,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工业化启动和发展;另一方面,鸦片大量输入,勒索巨额战争赔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命脉,资本输出,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②洋务运动的启动及其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担负这个时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工业化。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器物变革”时期。
3.民族危机加深,现代化的挫折与整体推进(甲午战后--五四运动前)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这个时期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最突出的贡献在政治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此外,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日本侵华;列强瓜分中国;半殖民地秩序确立。
第一讲 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三)如何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1、要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有 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
•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
•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 • 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 2、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是牢牢 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也存在若干 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 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 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 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 经济效率不高:2005年劳动生产率在79个国家中排 第69名。 • 自出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装 备长期依赖进口。 • 结构性矛盾:总需求结构矛盾、总供给结构矛盾、 城乡地区结构矛盾。 • 增长方式:“四高一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 未根本改变。
•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 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 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 国情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 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 自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而且 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 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机构或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 家,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和阶段特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发展, 江南经济开始开发 (1)政治: ①分裂---动荡; ②政治制度腐朽: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2)经济: ①北方经济几度破坏和恢复 (原因) ②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原因、表现) (3)民族: 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趋势(方式?)
(3)民族: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原因、表现) ②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表现?) (4)对外:①对外交通空前发达……(海、陆) ②与亚洲各国交往空前盛况,成为亚洲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中华文化圈最终形成
(5)文化思想:①全面繁荣、博大精深; ②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66) 蜀(221--263) 吴(222--280)
十六国
(280--316)
西晋
东晋
(316--)
十六国 东晋
(439统一)
北魏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周
(581)
隋
隋
(589)
(317--)
(420----------------------------589)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 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 贞观时期开创的帝国新政,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达到鼎盛,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 荣,唐朝帝国进入到“开元盛世” 。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安禄山和 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明(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
(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场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场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场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场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开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开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完毕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场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
笔者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整合如下,以飨读者。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 60年代)政治:1、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很多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都发生变化,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国开始丢掉天朝上国的地位,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由对抗——结合,“中外和好”局面形成,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3、矛盾的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爆发,农民起义由高潮—低落;4、外商企业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5、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要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居主要地位。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复杂化。
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但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开启;思想领域: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新思潮萌发,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2、先进的中国人更进一步提出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对外关系: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两半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政治:1、帝国主义过渡对华侵略加剧,制造边疆地区新危机,发动三次侵华战争,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3、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并领导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4、20世纪初两面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经济:1、外国经济侵略扩大,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其历史逻辑。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要点:
1. 第一个历史阶段(1949年-1978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反抗。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 第二个历史阶段(1978年-2012年):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段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将社会主要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如城乡发展差距、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第三个历史阶段(2012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进一步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阶段,人民对于高质量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史逻辑可以概括为:从革命时期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
不平衡与不充分发展,再到当前的人民对于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这个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我国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新民主的时刻、到三大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1、从物质文化落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包括民族资源不均、物质文化落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收入差距扩大等等。
2、从经济发展不平衡到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阶段:到九十年代,经济发展一般取得了快速而有效的增长,但是经济发展的局部地区也开始出现不平衡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部地区有了较大差异,地区有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症结。
3、从产业发展不均衡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阶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优化需要,劳动力和资源分配出现了较大变化,部分劳动力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4、从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到社会保障体系出现差距的阶段:到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较大差距,城乡差距明显,收入差距拉大,部分人口群体受到严重贫困压力,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但是,我国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事实,未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和历史长期形成的民族资源不平衡,物质文明落后。
此外,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明显不均衡,包括劳动力市场混乱等突出问题。
这些都表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同时,要统揽全局,着力加强规划统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建立社会保障抚养体系,努力改善全民福祉,以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转折的历史时期之一。
近现代史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阶段划分,并分析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阶段划分1. 清朝末期(1840-1911年)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外国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议定书。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中国的“屈辱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暴露无遗,社会经济状况恶化,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快速变革。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中国陷入了长期的混乱和内战。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艺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4. 抗战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战争,最终取得了世界性意义的胜利。
抗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崛起和形成人民解放军的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工具是石器。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出现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BC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出现。
西周代商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
文化上:夏朝“夏小正”,商朝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田氏代齐,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法、儒、墨成为主要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发生了不同的演变。
下面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1949年到1978年:主要矛盾为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国家经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时期,中国刚刚从旧社会脱胎换骨而来,主要矛盾是国家建立初期需要面对的外部和内部敌对势力。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需要迅速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工业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土改、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等,都是为了打击敌对势力,巩固国家政权,并为大规模推行改造开辟道路。
同时,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1978年到现在: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此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与国家的发展阶段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使得人民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是目前社会中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以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环境治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结语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社会矛盾和发展任务。
只有在深入分析历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掌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侵华战争: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
侵华战争的史实: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
组织两次反侵略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投降派 清政府 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 设立总理衙门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人民群众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日益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中国丧失很多经济权益(赔款,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1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化开始(新思想,洋务运动,<<资政新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独立自主的地位丧失
2
政治
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本线索(1840----1919----1949----2005)
一,中国现代的含义………………..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领导 阶级,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历史功绩,历 史局限,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四,历史分期…………………………..
中国近现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政治力量的态度
组织三次反侵略战争
清政府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戊戌新政
清末 “新政”和 “预备立宪”
统治建立 北洋军阀
洪宪帝制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中国社会的变化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
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
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1956—1966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十年)。
第三阶段:1966.5—1976.10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
第四阶段:1978—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①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②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之战1、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2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3作用: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中国历史变化
中国历史变化中国历史可以追溯数千年,经历了各种政治、社会、经济的变革,塑造了当今中国的面貌。
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国历史的变化过程,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古代中国历史几乎从夏朝开始,这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朝后来交替了商、周两个朝代。
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农民起义制度,国家疆域逐渐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小国,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开创了统一的前车之鉴。
汉朝的出现注定了中国历史的为主,推行科举制度,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论语》等,整个帝国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阶段。
近代近代的中国历史起于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政治变革。
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技术,如近代中国的振兴思想、拥护知识技术等思想。
在清朝末年,中国国土被列强殖民,国力日薄西山。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国,但并没有摆脱外部势力的干涉,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之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的国力、人民素质、科技、军事、物质文明水平得到了历史的跨越。
现代进入现代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引领全球化潮流的经济体。
同时,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走上世界舞台,展示出了一个真正大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断加速,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球前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总结中国的历史变化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几经沧桑。
从古代的分封制到现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辨,秉持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融合传统与现代,勇攀科技高峰,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中国历史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更影响了整个世界,展现出了独特的文明魅力和历史底蕴。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变迁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现代史充满着曲折和挫折。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挑战,这些变化和挑战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变迁。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影响,中国开始了由封闭、保守向开放、革新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跟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之间发生了冲突,中国开始了长达100年的思想启蒙、文化革命和政治变革。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变迁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向民主和现代化的转型。
这场革命标志着中国已经结束了封建王朝的历史,正式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外部威胁和挑战。
在这场全民抗战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了日本的侵略。
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共两党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内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政治和社会面临了全新的挑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其中包括土地改革、政治运动、国有化等重要措施。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去中国化运动等。
到了1980年代,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和国力的增强。
教育也是中国现代史中发生变化的重要方面。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教育体系非常单一和封闭。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向多元化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大量的学生有机会出国留学和接受国际教育,这无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挫折的过程。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从政治革命到社会变革的推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思想的碰撞,中国历经了无数的变化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经济领域从短缺向过剩的变化
其一,亲资本政策改变的内在条件在于资本过剩。
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所做的,不外乎是以西方制度为派生物的产业资本从形成到扩张、再到过剩的历史进程。
老一代学者马洪早在1 9 98年就提出我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中青年学者林毅夫则于1 999年分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
据此,我们近年来进一步提出讨论的经济史的阶段变化的判断是:不仅2 0世纪末我们就已经告别短缺进入产业过剩,而且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则已经是金融资本在产业过剩条件下只能异化于实物产业并走向相对过剩。
只不过,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差别太大,很多未及工业化的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亲资本政策招商引资。
现在的投资环境之所以劣化,除了资源环境趋紧的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难以投入到愈益过剩的实物经济领域,投资者无论办何种实业,都面临利润迅速摊薄、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而只要实物经济领域没有投资机会,就一定会导致金融资本异化于实物经济追求投机领域流动性获利。
而这恰是全球金融化内生性的本质特征。
但在中国,金融资本虽然走向过剩,却在国家垄断下有另外的作用。
实际上,任何现代政府运作都是高成本的,一般要靠不断制造负债转嫁制度成本。
同时,放弃金本位约束的货币增发也是政府不断扩张信用——只要不诱发严重通胀的货币总量扩张就能缩小债务压力。
因此,主权独立的国家把握货币主权,以政治强权不断制造货币信用,是向社会转嫁政府负债的直接手段;而霸权国家货币增发促进的金融全球化则是向世界转嫁债务的直接手段。
历史地看,“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跟进型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资本极度稀缺。
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政策体系大都实质性地具有亲资本内涵。
我国也不可能例外一一从2 0世纪5 0年代到90年代历届政府都内涵性地亲资本一一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解释。
直到1 999年认识到产业过剩的中央政府在十五规划讨论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改变亲资本的政策体系;接着,从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后相继强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开始转向亲民生、亲贫困;因此现在叫做“民生新政”。
2 0 07年提出“生态文明”,则进一步趋向于亲环境的政策体系。
至此,中央政府层次上已经表现出告别百年激进的思想倾向。
其二,中国产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扩张,与1 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过程相关。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本身是一个资本主义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主导竞争的正常演变:“二战”后美元不断增发,所创造的过量货币信用破坏了其承诺的对黄金的稳定兑换率。
当世界上政府大都不可能再以黄金储备作为货币发行依据的时候,当然会导致更多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垄断货币发行所派生的政府信用无限扩张,这又必然导致最吸纳增量货币的虚拟经济领域不断扩张,遂有全球金融化中的资产泡沫化。
而当发达国家因这种短视的竞争而普遍发生实物产业外移加速时,又会以自己泡沫化的货币信用来要求其他实物经济国家让出金融主权,以使其凭借强权创造的金融经济能够得到实物经济国家的资本化利益。
可见,西方从产业资本全球扩张阶段的自由主义,向金融资本全球化阶段的新自由主义的演变进程本身也是有其客观利益需求作为依据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带任何派系观点地看,中国人要实际考量的只是如何应对这种全球金融化带来的危机代价对我们的转移,和怎样才可能保护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而是否喜欢被西方文化装点的普世价值,则可以是个人的主观偏好,不必争论。
政治上从小资社会转向中资主导
很多人深受外来文化内涵性具有的意识形态影响,遂以为我国过去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都是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
需知,这也缺乏事实依据。
若真搬用西方理论,其实中国1 949年以后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有产者国家,亦即小资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此后所发生的复杂矛盾具有小资人群特性。
1 9 5 0年的人口结构分析很清楚地指出,工业人口只占不到5%,也就是说,那时客观上并没有社会条件形成西方经典理论意义的无产阶级。
我国的三次土地革命战争也是“独立战争”,事实上是用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的农民动员口号——“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平均分配为内容才完成对农民的“国民动员”,从而得以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对而言,大多数以农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完成土地革命,也就没有条件进行国民动员,因此连进行国家政治建设都没有前提条件,也就进入不了西方引领的民族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国家间纵横捭阖的现代政治竞争。
可见,后发国家参与世界现代政治体系的竞争也得有客观的历史条件。
当年我们通过土地革命为主实现的国家政治动员中,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小有产者群体——农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在其后的社会变革中一定表现为小有产者群体的特色,既有竞争优势又有劣势。
如,中国1 9 9 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打工,在差不多2 0年的高增长期间,农民工能够忍受低工资,没社会福利、没失业保险、没医疗保险……,当然不是愿意忍受,主要因为他们仍然属于受“小有产者家庭劳动力组合投资追求综合收益”机制影响的、以维持小农经济简单再生产为目标而追求短期现金收入的、农民家庭派生的剩余劳动力,在本质上还不属于西方经典理论中的工业人口,也没有条件表达作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
此外,1 9 9 4年分税制的作用下,他们的生老病死也由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甩给内地政府和农村社区,当然就加剧了内地的财政困难和社会矛盾。
据此,可以理解中国在2 0年高增长期内虽然对1-2亿农民打工者构成超强剥夺,却没有形成经典意义上工人阶级的有组织反抗。
这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产业资本得以在民族国家框架下通过占有“劳动力租”来参与国际竞争的特殊条件。
现在,当我们要激进地把本来就不是公有制的农村地权进一步个体化私有的时候,新的实质性变化出现了。
2 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行之后,本质上属于“成员权集合”的村社土地所有权事实上被剥夺,禁止按照村内人口变动重新调整土地,彻底改变历史上“分家析产”造成的“稳态结构”;促使8 0、9 0后新生代打工者概因不能回家分地而变成无地流动人口,遂迅即成为西方经典理论意义的城市产业工人——上亿流动打工者在新世纪短短五年之内成为世界工人阶级中的最庞大群体(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总量不足1亿),中国也随之从最大的小有产阶级国转变为突然拥有亿万新生工人阶级的国家——这个涉及农村财产关系的制度演变在以往的农村基本制度基础上多跨出半步,便具有推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成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的历史作用。
以前,因为分散的小农经济(或称小有产阶级)非常弱小,无法抵抗风险,当然会拥护一个集中的政权代表。
现在的激进思想者们如果不支持中央政府为了稳定而加强投入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那么,不仅是对于现代国际经济竞争而言打破了中国最大的劳动力蓄水池,也同时打破了中国这个只要维持得了“弱者想象”就能够形成相对低成本治理的集中体制的最主要的社会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变化,就是201 0年年初社科院得出的结论:中国出现了3亿多中产阶级人群,是为中资。
中资与具有垄断地位的大资利益差异显著,遂在政治主张上试图与官方垄断的大资分权——其要求的政治改革本质上是中资参与分权的精英民主。
这种作为阶级的政治诉求不仅与以往小资群体的大众民主势成水火,而且与大资谈判如同与虎谋皮,遂普遍有借助外力而更多认同西方普世价值之客观需求。
过去执政党推进国家工业化时期曾经面对与小资(小农经济)交易费用过高的制度成本,因此有效地利用小资产阶级认同的大众民主,分化、弱化了社会矛盾。
而产业资本扩张
到过剩阶段,执政党调和大资、中资利益矛盾已经十分困难;又要努力代表当代崛起的中资利益、满足其所要求的精英民主;则如何将其要求的精英民主与小资要求的大众民主相结合,就会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当代中国政治的两个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政治主要矛盾有二:
第一,新生成的工人阶级迅速成为自觉的独立阶级,而民间资本却比追求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民国时期还不成熟,主要原因,仍然是其“路径依赖”地大部分和地方政府结合在—起,不可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阶级。
执政党如何调适新生工人阶级与非经典意义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当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不同于官方垄断大资的、新崛起的中资阶级要求的精英民主,已经运作了半个世纪的、利于小资产阶级低成本地内部化处理矛盾的大众民主之间的矛盾形成政治倾向的对立。
到底如何才能调和到使之不至于与广大小资激烈对抗?这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矛盾约束我们,也许不能依据激进思想家对西方民主的想象来调和,西方的高成本政治在中国还不具有运行的客观条件。
但愿此说得以警醒过去百年激进在政界和思想理论界所遗留的政治想象。
故此,西方于20世纪70~90年代发生产业外移、短期资本收益和中产阶级同步增加而成型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具有过高成本支撑“体制优势”的特征,随经济金融化内生性危机爆发而难以继续维持;遂导致政府债务累积而反作用于体制,造成政治危机;无论被其文化所表象的普世价值是否具有道义高度,这种时间过短、成本过高的政治体系,恐怕还有待观察,不能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参照。
综上所述,我把新世纪以来中国政策调整的特点,粗浅地归纳为告别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