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暴力犯罪的增长原因及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暴力犯罪的增长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暴力犯罪是一类严重危害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犯罪类型。
随着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增多,社会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愈演愈烈,给公众内心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引发对犯罪的恐惧,而且由暴力犯罪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恐惧在肉体创伤愈合后仍要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生,因而暴力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暴力犯罪的概念、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及原因入手,进而透彻的分析并把握暴力犯罪的成因,最后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切实能达到控制暴力犯罪发案率的对策,以减少暴力犯罪,使公众更具有安全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暴力犯罪犯罪原因防治对策
暴力犯罪又称为人身伤害犯罪,是一种非法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极端攻击性行为。
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纵火、爆炸、绑架人质、劫持飞机轮船以及其他一些凭借暴力等手段实施的犯罪通常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典型形态。
暴力犯罪一般表现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冲突与对抗,大多是凭借体力实施的,因而又称为“面对面的暴力犯罪”。
尽管现代暴力犯罪日益表现出智能化趋势,但习惯上仍被称为“体力犯罪”。
犯罪学研究表明尽管经济犯罪的危害远大于所有的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所造成的威海的总和,但是在社会公众的意识里暴力犯罪时最令人感到恐怖的犯罪,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于暴力犯罪。
暴力犯罪给受害人带来了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更为严重,有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
找出暴力犯罪的原因并提出切实的措施,以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是我们目前应该共同努力去做的。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的暴力犯罪有所增多,暴力犯罪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处于一种上升趋势。
据统计,1977-1979年全国年均发生刑事案件57万起,其中凶杀、抢劫、强奸、纵火等暴力犯罪案件约占7%。
从1980年至1990年,官方统计的暴力犯罪发案数增加了两倍,其中抢劫案上升为在中国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发案数中的第二位,并且从此再也没有退下去。
[1]1991、1992年发案数继续上升。
据最新的官方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犯罪结构有所变化,暴力犯罪发案数有所下降,据公安部通报,2003年1-11月爆炸案、放火案、强奸案、杀人案以及抢劫案的发案数均比2002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4%年上半年,爆炸、放火、强奸、杀人等几类案件继续明显下降,但是抢劫和抢夺这两种贪利的暴力犯罪案件数分别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5.7%和9.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暴力犯罪发案数虽有所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大恶性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1.从作案手段来看,暴力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冒险性等特点。
作案手段和
工具一般计较简单和原始,例如杀人一般使用棍棒、砖石、匕首等钝器或锐器。
但是暴力犯罪的智能化趋势日渐明显。
2.从类型上来看,杀人、伤害、强奸、等传统类型暴力犯罪有增无减,空中劫持航空
器、抢劫银行、爆炸等新的暴力犯罪类型也已出现。
3.从时空分布来看,杀人、强奸行为的发案率,农村高于城市,而寻衅滋事、聚众斗
殴行为的发案率则城市高于农村。
抢劫案主要发生在城市近郊。
[2]
4.从犯罪性别年龄来看,暴力犯罪在绝大多数上男性高于女性,暴力犯罪中以青少年
为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二、暴力犯罪的主要成因
导致暴力犯罪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它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丑恶现象,如社会上有不少人开始崇尚金钱,崇尚西方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导致了道德观的滑坡,腐蚀了人们的灵魂,这也是近几年暴力犯罪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另外,贫富悬殊加大,社会分配的差异拉大助长了犯罪分子的非法取利心理,淡忘了舍利取义、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错综繁杂的社会,攀比心理严重,诱惑力往往大于自控能力和抵抗力,因而容易陷入暴力犯罪的误区。
(二)被害人促动
“对社会上的犯罪所进行的任何意义的研究,都必须把罪行的受害者和犯罪人的分析包括在内。
在某些特定的罪行中,罪犯与被害者,有罪一方和无辜者一方之间,很难从法律上划清一条界限。
这特别适合于某些暴力犯罪。
”[3]暴力犯罪常常是在被害人和犯罪人互动中发生的。
个人品行不端、生活作风不严肃、首先实施挑衅行为等,往往成为个人被害的诱发因素。
(三)不良生活背景
不良的生活背景在这里是指压抑个性、妨碍人格正常形成和发展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如贫困、缺乏母爱的人生早期经验,缺乏理解与友爱的人际关系等。
在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下极易形成一种反社会人格。
[4]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常常是社会矛盾的折射,研究表明,一个在非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少年,比在充满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少年具有更少的暴力倾向,反之亦然。
(四)学校教育不当
目前暴力犯罪居高不下与学校教育不当有直接关系。
一是个别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对学生的学习、升学率抓得多,而对思想、道德、法制等心理健康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二是有的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在社会上的表现如何则不闻不问;三是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这种只看重学习好的学生,对“包袱生”白眼相看的做法,会使自制力差的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有的则劝其退学,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在社会上游荡,一旦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上,就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潭。
三、防治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以道德、法制、文化教育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是预防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堤坝”,是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心理上遏制暴力亚文化的传播、泛滥与习染,从主观原因上抑制暴力犯罪的念头与冲动,需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1、加强道德教育。
要把握好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弘扬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
同时要抨击丑恶现象与腐朽意识,警戒人们歪风邪气不能学、歪门邪道不可行。
2、加强法制教育。
经常进行普法教育,以案说法对于因施暴而从“有理方”变为“被告方”的案例,更应向血气方刚、易受激惹的青少年宣讲,促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自我约束在法律规范内行事。
3、加强文化教育。
暴力型犯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智力型犯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这一点具有普遍性。
首先,必须坚决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中小学校在校生的巩固率。
其次,大力开办各类中专、高职等职业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同时也使其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以便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二)“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及时惩处凶犯
“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一是要提高破案率,不使凶犯逍遥法外,警示有犯意者不敢以身试法。
二是速侦速破,不给犯罪分子以喘息之机,破案越及时,威慑力越大。
三是重点
打击团伙型暴力犯罪,尤其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严惩涉枪犯罪、绑架犯罪、多起杀人犯罪的团伙首犯。
(三)宣传预防常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
暴力犯罪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打击暴力犯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但潜在被害人亦应提高警惕,既防止自己被害,也减少歹徒的施暴的机会。
公安机关以及群防群治组织应当以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预防常识。
预防暴力侵害应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矛盾激化。
2、注意保护隐私。
俗话说“祸从口出”。
在特定情况下,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招致破财之灾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3、审时度势,巧妙周旋。
怒斥、挣扎直至强力反抗暴力侵害,可能迫使犯罪人收敛而放弃施暴企图。
不过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处理之的反应,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尽量使自己脱离险境。
4、留下证据、协助破案。
在实在难以避免被害的情况下也要想办法在其身上留下痕迹,看清相貌,辨听口音,收集保存证据,在报案时一并提交公安部门。
参考文献:
[1]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509页。
[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3]王牧:《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
[4]曾庆敏:《国外刑法学知识译丛.刑法》,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92页。